跑跑卡丁车彩色手指头:喀什印象:一门从容不迫的生活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3:28:30

[原创]喀什印象:一门从容不迫的生活艺术  

2011-12-7 9:45:30  丨 分类: 行走见闻 

在帕米尔高原的感受完大自然的纯洁和美丽之后,回到喀什的我将细细品味这座西域名城,体会与艾提尕尔一起生活的人们的特别。 

喀什的一天是从神圣的艾提尕尔开始的,是在浑厚的呼喊声和匆匆的脚步声中开始的。天刚蒙蒙亮,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宣礼塔上已经传出了阿訇召唤穆斯林起来做晨礼的声音。“Allah-ho-Akbar”(真主伟大)的呼喊声回响在城市的上空,并一直飘向郊外的原野。艾提尕尔广场就是喀什老城的大门,清晨的阳光也最先照射到这穆斯林最神圣的地方,并像一道无声的命令迅速传向城市的大街小巷、各个角落,召唤着人们投身到新的一天中去。 伴随着做晨礼的穆斯林的归来,喀什老城开始了一场清晨协奏曲。

老城上空翩飞的鸽群洒下了嘹亮的哨音,吾斯塘博依街的工匠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乐器店传来了鼓声和调音师的木卡姆练习曲,铜匠铺子里的敲打声似乎要盖过其他一切声音成为这首清晨协奏曲的主调。

(郑重推荐一下这种喀什特有的刨冰酸奶,非常好喝!这是用酸奶、蜂蜜、以及纯天然的湖水冰块混合而成。在青年旅舍里我就遇到了一位为了再次品尝这刨冰酸奶而再次前来喀什的朋友)

 完美的演出不会只有乐曲而没有歌唱,听,它们来了。寂寞了一夜的囊坑重新加上了炭火,烤肉槽子里冒出了青烟,饭馆伙计的吆喝和卖冰人的叫唤声此起彼伏,著名的永远的歌唱的喀什噶尔乞丐们摇着萨巴伊又开始了歌唱……

(这位大叔非常有意思,他所知道的汉语只是:一块、两块。询问他任何事情,他只是指着面前大小不一的烤馕说:一块、两块)

喀什的一天正是在这样的乐曲声中开始的。一盘维吾尔族特色的囊包肉之后,我和当地的维吾尔族人们一样,在阳光下开始了悠闲、慵懒的一天。

 

恰萨古巷一带是喀什老城的中心,也是喀喇汗王朝(宋朝时在喀什建都的西域大国)的王宫所在地,至今仍保持着浓郁的中世纪风格和情调。

置身于喀什老城犹如置身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的生动画卷。

老城内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灵活多变,曲径通幽,民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如今,老城的居民们仍然恪守着世代而居的土屋和上千年的传统习俗,任2000多年岁月的长风缓缓吹过,喀什古城风采依旧。(不过目前当地政府正在进行着老城改造工程,许多古民居都被拆除,不久以后留给世人只是一个商业化的高台民居景点。虽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当地维吾尔族同胞住上干净、安全的新房,但是从一个旅游者的角度看,这是对民俗和传统的一种破坏)

从喀什豁然贯通的大街区转向老街再进入古巷时,时空感便发生了错位。在当今世界的任何地方,人们再也不会发现像这样的、保留着中世纪原貌的小巷居民了,没有人描述过这样幽深的巷子,也没有人描述过巷子里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就像那些蒙着面纱的妇人,没人知道她的摸样,没人知道她是怎样阡陌纵横、半明半暗的存在着。巷子中散发处的气味帮助我一遍遍地回忆起巷子样子,那是一种混合在一起的气味:老土墙的凉气、老木头椽子的朽气、不平整走道上散发出的老地砖气,还有那幽深巷子两侧各家各户散出的杂有馕饼、羊肉等……

(这位维吾尔族老人据说有90岁了,正在自家的房檐下享受阳光)

登上老城的房顶,鸽群在你头上盘旋,其中蓝色的鸽子是老城人的最爱。在大片土灰色的参差不齐的楼群间,不时闪现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蓝色拱顶。不少人家把厨房搬到房顶,并在房顶种上夹竹桃、向日葵和无花果树。

不同于过街上的喧闹,古巷内总是十分安静,只是偶尔会有叫卖酸奶和凉粉的小贩穿巷而过。光线忽明忽暗,明暗反差之大如同一幅变幻的黑白木雕。土制的楼房挡住了阳光的直射和暴晒,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古巷之内仍会感到十分凉爽。

 

 

白天,男人们都去上班或做买卖了,古巷内只剩下妇女和儿童。孩子们围在一起分享做着他们最爱的游戏,看到有外人经过就会冲着你喊:“HELLO!HELLO!”,并马上笑得像一朵花似的摆好照相的姿势。

绣着花帽的妇女们撩开沙枣核的门帘,快乐地交谈着,也许是在与闺中密友倾诉心中的秘密,或是在交流着绣花的技巧,抑或是讨论今天早市上羊肉的价格。

 

回到吾斯塘博依街已是中午,这里的喧闹与嘈杂也达到了顶峰,并参入的丰富的色彩。无论是艾德莱斯绸的绚丽,地毯华美的图案,还是人群中花帽的闪烁,器皿上耀眼的光泽,艾提尕尔清真寺的蓝顶,白杨树叶上的反光,一杯冰橙汁的鲜艳,都给了你视觉上极大的冲击,或者说一种醺醉感。

乐曲还在演奏,裁缝店里又传来了缝纫机的鸣叫,老式的理发店里散发着肥皂的香味和剃刀沙沙的声响。

铁匠铺前拴着马匹,它似乎是在等待着换一副新的铁掌,看铁匠师傅认真的表情,也许马的主人将要有一次艰难的远行。

当然还有气味,香料铺子里孜然、薄荷的气味,无花果、老汉瓜、杏、西瓜等新鲜瓜果香甜的气味,干果的气味,新疆美食抓饭、烤肉、馕的香味,还有驴车上气味……各种各样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将你拦截、包围、熏醉,使脚步匆匆的游人停下脚步——让你用呼吸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最真实的喀什。

这样的声音、色彩、气味是喀什所特有的,构成了一种浓烈、饱满的日常风格。

 

阳光对于喀什似乎是特别的慷慨,街巷里的阴暗反差变成了一种变幻莫测的节奏,而正午则隆起为一个壮丽的拱顶。

悠闲的维吾尔族人们坐在树荫下,品着加了香料的茯茶,喝着清凉解渴的酸奶刨冰,坐在艾提尕尔清真寺拱门前的台阶上。

刚从薄皮羊肉包子铺走出的我像大多数人一下,选择了一座茶楼作为午后的休息之所。

茶楼上的人们侃侃而谈,可以从早晨一直聊到黑夜。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压力和时间的流逝,这样不急不躁的神情使我想起街市上的店主和工匠,他们似乎并不十分在意顾客的光临与否,只是埋头赶着自己的活,或是专心地捧读着一卷经书。生活在这里变成了一门从容不迫的艺术和享受。

午后的阳光已经让他昏昏欲睡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在享受这午后阳光,比如它。

也许这只著名的喀什麦盖提大尾羊并不知道主人为什么把它从母亲和孩子们身边牵来,但是身上那鲜美而无膻味的肉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命运。(麦盖提大尾羊的特点是头小、尾巴大、耳朵长。因为其肉质鲜美而无膻味成为羊肉中的极品)

你看不是吗?在吾斯塘博依街上手艺最好的师傅刀下,大尾羊已经快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了。它那长耳朵上依然存在的标志让我这位在饮食上毫无顾忌的“食肉动物”也心生悲凉。

 

不过这样的事情都会无时无刻地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着,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回头看看他,你的心情一定会和我一样马上好起来。

在幽深的街巷了,可爱、纯真的维吾尔族男孩正好奇地看着我——一位长相、衣着、话语都与他完全不一样的外地人。

“这是谁呢?”“这个外国人来这干什么呢?”“他干什么拿着个黑色的带圆筒的盒子对着我呢?”……也许可爱的小男孩在思考着这些无数的问号。

我无法猜透他的心中所想,更没有办法告诉他这些问号的答案。但我肯定的是,这样一张纯真可爱的脸庞,不应该是民族矛盾的牺牲品,7.5乌鲁木齐街头的血与泪不应该在他们这一代重演。

 

在我看来,喀什的维吾尔族人能享受这样悠闲甚至有些慵懒的生活,是有其独特的原因的。

第一,思想意识上的原因。维吾尔族是一个不会存钱的民族,他们会很豪爽地将每天辛苦赚到的金钱抛洒在歌舞厅里,抑或是在家门前的床榻上消耗掉所有的积蓄。他们自己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

动力去工作、赚钱。既然不在乎口袋里是否有钱,许多维吾尔族人当然也不必去为了那一个个铜板而拼命了。

第二,生活保障上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新疆当地的少数民族政策非常优厚的原因,许多维吾尔族人根本无需工作赚钱,仅仅依靠每年政府发放的清油和粮食就可以养活一家人了。甚至当地汉人传说,有

的维吾尔族人如果家里没有粮食了,就跑到当地政府去闹事,而政府出于保证民族和边境稳定的原因一般都会给他们追加生活补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安于现状的心态,喀什的维吾尔族人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茶楼、刨冰店和自己门前的床榻上消耗自己的青春和时光。也许我的言论有些偏激,但是我认为这样过于安逸的生活也是造成新疆民族矛盾的原因:

1、历史上的经验表明,如果有一大群正值壮年的人们整天无所事事地聚集在一起,一定会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想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就是有鉴于此而实行影响了大宋王朝300年的募兵制度。

2、政府对维吾尔族过于优厚的待遇引起了大量汉族和新疆其他民族同胞的不满。一路上我曾经听无数其他民族的同胞对许多维吾尔族人的不劳而获大为不满。

3、为了获得与维吾尔族人相等的生活水平,其他民族的人们就必须十分努力地工作赚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抢占了那些出门工作的维吾尔族人的市场和就业,从而引起这部分维族同胞的不满。

就我认为,对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进行政策上的帮助和倾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补助过度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时反而不如大家平等竞争。 

 以上只是我对于所见所闻的一些现象的一点见解,并不包含任何民族歧视的成份,只是希望国家能安定团结。

而且我也非常享受在喀什这样慢节奏的、甚至是略带原始的生活。不需要奔波劳碌、不需要勾心斗角、不需要阿谀奉承……现代城市里的一切糟粕都在这样的圣城午后无处寻觅。有的只是安详和自然。

 

艾提尕尔的呼喊声打破了这份午后的宁静,人们纷纷涌向神圣的清真寺,盛大的主麻日礼拜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