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航母是什么: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调研资料(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34:06
生态畜牧业(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它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
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1)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
(2)生态畜牧业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
(3)生态畜牧业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
(4)在生态畜牧业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位于&&县东北边陲,紧邻江西&&、株洲&&县的&&乡是省定贫困乡,全乡土地面积79.79平方公里,辖八个自然行政村,总人口4391人。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自然条件恶劣。虽然距县城仅有9公里,但交通极为不便。2004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为1316万元,财政收入38.8万元,人平纯收入1047元,三项指标比值均大大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小、经济规模小、经济增幅小、基础薄弱是该乡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笔者于2005年8月23日到&&乡就绿色产业发展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此次调查,使我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笔者认为,&&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做活山水生态文章,突出抓好楠竹、药材、牲畜三大主导企业,破解交通、通讯和自然条件三大要素制约,主攻一产,提升二产。
一、&&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的比较优势
1、土地资源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乡地广人稀,海拔由南向北呈梯度上升之势,立体气候较为明显,适宜不同农作物品种生长,特别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野生竹笋、中药材和草食牲畜的生长。
2、林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该乡地处山区,呈“八分半山一分田”格局,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5%以上,青山绿水,群山环抱。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生态林的保护力度,&&乡又迎合省市县退耕还林政策,加强了生态林的保护和退耕还林工作。
3、畜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由于该乡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适于草食牲畜的生长,再加上山区农民历来都有养殖牛、猪的习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较好。目前,&&乡&&在&&乡发展奶牛养殖和蜜蜂养殖,年创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二、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和谐&&的思考
1、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     人文环境是整体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归根结底来讲人文环境建设的关键是人的问题。与其他较发达地区相比,该乡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高上有新突破。
一是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
二是树立开放意识。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靠开放、靠项目,&&的竹木资源,就有如养在深闺之中,未能庐山一露真面目。要强化“零资源发展观”的资源发展观,克服长期形成的“靠山吃山”的思想,化劣势为优势;
三是增强进取意识。进取是动力,不要满足一时所取得的成绩,要不断的去实践尝试,马克思说过一名至理名言:“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2、发展生态林业,造成楠竹大乡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使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济成为农民的一大副业,既美化环境,又增加了收入。森林覆盖率提高至历史新高,以林养水,使天更蓝、水更青、山更绿。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桂东楠竹、药材大乡。大力发展楠竹产业,加快楠竹低改步伐,把楠竹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合理布局,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楠竹产业是该乡独具特色的朝阳产业,有句俗语说:“与其耕种一亩田,不如管好五分竹”。楠竹一身是宝,农民既可得竹笋,又可得竹子,砍下竹子剩下的竹尾、竹枝还可以作为柴火使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3、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乡     &&乡由于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禽畜产品均保持了具有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加上一般是农家饲料养殖,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连片种草,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统一。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 在深化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林业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林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深加工,实现产业互动,经济相融。一是发展小水电开发,走“以林养水、以水养电、以电兴工、以工强乡”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二是强化意识,推进服务,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制定和完善生态经济环境发展的配套政策,创新发展经济,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促进生态产业迅速壮大。努力营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引进乡外资金和吸收民间资本,大力发展竹笋加工、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乡富民。
(五)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民强乡的实事工程来抓。一是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和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建观念,使劳动力走出大山到市场中摸爬滚打,既可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头脑和经济头脑,又提高了劳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省市县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技术培训的契机,选送适龄青年和农村技术骨干赴省市参加培训,开拓眼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本领,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引进资金回乡创业,推动经济的发展。
浅谈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调查
为贯彻执行江夏区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责任状》以及省政府与财政部、环保部签订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协议》要求,江夏区人民政府出台了《江夏区农村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该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目标,以农村环保“四个两”示范工程(即“两清”、“两减”、“两治”、“两创”。“两清”为清洁种植和清水养殖;“两减”为化肥施用减量化和农药施用减量化;“两治”为村庄环境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两创”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和生态村创建)为主线,推动我区集中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有效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健全完善农村环保长效体制机制,创建梁子湖流域全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方案将实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列为八项工作目标之一,要求畜禽养殖场与居民集中区有合适的防护距离,有配套建设相应的废弃物贮存、运输、处理设施,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且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为此,江夏区畜牧部门调整工作思路,将畜牧业发展重点由追求规模养殖向追求生态养殖、提档升级转变,着力畜禽生态养殖,采取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沼气能源利用、有机肥生产、建设种养循环农业园(场)等方式,重点加强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的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探索试行养殖业污染总量减排,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并建设江夏区梁子湖流域示范区内村组入户式小型沼气工程。
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江夏区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及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生猪)。近年来,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畜牧养殖大区的优势,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和企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逐步向生态化迈进,呈现出生产发展、效益增加、生态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区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场)92个,发展畜禽专业户2 000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41处,大型生物发酵床养殖小区32处,万头猪场千亩以上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场)3处。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1 900万只,肉蛋产量12.48万t,畜牧业产值20.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2.5%,增加值达到8.3亿元。
2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坚持科学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为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平衡点,对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一是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将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沿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禁养区;将江夏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集中精力,专心发展生猪、肉鸡、肉鸭,限制发展草食家畜。三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家畜良种推广工程,引进美国、丹麦、瑞典冠军种猪以及印尼、印度高端种牛,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实现规模化前提下,注重标准化,2010年,怡山湾猪场、省农牧安山猪场、省畜科所猪场通过农业部全国首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证;巩固温氏活禽、贺站仔猪交易市场谋划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巩固现有屠宰能力,积极推动中粮150万头屠宰扩能生产项目,注重“新”、“深”,培育品牌。五是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从单纯的畜禽规模养殖,向花园式生态型循环农业园(场)扩展,成功建设怡山湾、金林、光辉三个万头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场)。
(2)坚持集约养殖,续建专业小区。2010年,以“亿只鸭工程”契机,着力建设肉鸭养殖小区,先后建成单批5万只和10万只养殖小区分别为22、2个,在建8个。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小区92个,其中万头生猪养殖小区40个,3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鸭养殖小区32个,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种禽、种牛、奶牛养殖小区4个,全区生猪、家禽集约养殖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5%、95%。
(3)坚持资源循环,提高综合产能。为促进资源循环使用,将“两型”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跳出畜牧业,谋划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能源与有机肥生产。全区37个万头生猪小区采用红泥塑沼气技术,建成3 000~12 000m3沼气池35座,采用中温发酵技术,建成发酵塔2座,37处特大型沼气池年产沼气3 000万m3。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已经建成中化东方、鄂美等4处有机肥场,年产有机肥25万t。二是积极探索以生猪规模养殖为核心,以废弃物治理利用为载体,以土地流转经营为依托,以迁村腾地建设农民新村为手段,以助农增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先后建成怡山湾生态农场,金林生态农场,光辉生态农业园。
(4)坚持环保养殖,实现生态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化基地建设。沿山边、林边、苗木基地边、蔬菜基地边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沿湖塘库坝边发展水禽养殖,沿107国道发展肉鸡养殖。二是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生物减排技术。在6个万头生猪小区和32个30万只肉鸭小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降低废弃物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改造空气环境,达到减排目的。三是力推花园式养殖。在现有92处规模养殖园区,广植桂花、玉兰等名贵苗木,既美化了畜禽养殖小区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坚持品牌培育,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培育一批养殖业品牌,做好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增强了畜牧产业、畜牧品牌、畜牧产业链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中粮集团、温氏集团等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带动我区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和快速发展。二是培育“金林”种猪、“家佳康”肉品、“自然源”蛋品等自有品牌,提升江夏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三是不遗余力推进“三品”、HACCP、龙头企业、示范场等认证认定,提升江夏区畜牧产品竞争软实力。四是做好新闻宣传,多方位展示畜牧业发展成果,为畜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6)坚持防检监管,确保稳定发展。防检稳畜牧、经营活畜牧、发展强畜牧,是我区畜牧系统和畜牧行业一贯坚守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实际工作中注重两手抓。一手抓基础工作,确保两个100%,即确保农户散养基础免疫100%,规模场程序免疫100%。一手抓规范管理,确保“十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基础免疫、责任落实、工作计划、监管网络、巡查督查、检疫程序、畜产品监测、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十个到位。全区2010年全年无一例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疫情,无一例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成功检出并规范处置瘦肉精阳性猪191头。
(7)坚持助农增收,改善生产生活。畜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模养殖占比大、底盘稳,又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虽然历经洪灾、畜禽市场低谷期,但盘点全年,畜牧业仍然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区2010年畜牧产业链实现产值48亿元,其中养殖环节产值20亿元,畜产品及饲料加工环节产值25亿元,三产服务业产值3亿元,畜牧业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养殖环节产值5 000元,畜牧产业链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产业链产值12 000元。
3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得到快速发展,但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防疫监管、畜产品安全执法之间的矛盾。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区。
(2)进一步坚持监管并重的原则,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要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综合治理;要从工程建设转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要从单纯的畜禽粪便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要从单纯靠政府投资转到以政府引导,养殖业主为责任主体,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3)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凡新、改、扩建畜禽养殖项目,必须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依法报批。经相关职能部门批复后才能开工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按《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做到环保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4)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协调配合,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和建设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要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对畜禽养殖业按规模实施分类管理,即对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制定政策和措施,规范发展,扶持科技含量高的种源生产,引导其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对小型畜禽养殖场进行限制和调整,符合环保要求的,促使其逐步成长为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有计划地逐步关闭。
转贴于 发展进贤畜牧养殖业的思考
中央、省、市今年颁布的“一号文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如何落实好中央、省、市三个“一号文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好“三农”问题,这是当前进贤县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贤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畜牧业养殖大县。发展畜牧养殖,对增加进贤县农民收入,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进贤县立足发展生态畜牧业,做强特色畜牧业,加快以生猪和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谈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概况
进贤县是传统农业县,属滨湖丘陵地区,进贤县辖21个乡镇,现有人口7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5万人。土地面积19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4万亩,林地面积65.6万亩,水域面积82.5万亩。进贤县拥有20多个优良畜禽品种资源,饲料用料充足,还有可利用的草山草坡30多万亩,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此外,进贤距东南沿海最大的畜产品消费市场较近,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近年来,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畜牧结构,大力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进贤县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发展三型(都市型、生态型、开放型)畜牧业为目标,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养殖,发展特色养殖。到2005年,进贤县生猪出栏达到471424头,增长17.1%,家禽出笼529.85万只,增长3.4%,肉类总产量达到44328吨,增长14.2%,牛奶产量660吨,增长75.5%,禽蛋产量18034吨,增长6.2%,肉鸽饲养量达到165万羽,增长7.8%。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8244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民从畜牧业生产中人均获利500元  (一)生态畜牧小区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进贤县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加速畜禽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进贤县生态养猪小区建设初具规模,如民和镇的城郊、捉牛岗杨家村、院泽、古塘、凤岭,张公镇的城上村,前坊镇的茅岗,泉岭乡的前溪村,白圩乡流岭、麻山和五里垦殖场等地,发展养猪专业户200户,年饲养生猪10万多头;其他畜牧养殖小区也有较好的发展,如以张公镇、下埠集乡为中心的2个养鸽小区,发展养鸽专业户108户,年饲养肉鸽55万对。以白圩乡金山村为中心的养羊专业户17户,年饲养草山羊1800头。以梅庄镇养牛场为示范基地,幅射周边的三里、二塘、南台、池溪等滨湖乡镇,发展草食肉牛、肉鹅专业户等。文港镇的奶牛生产基地已形成规模,存栏奶牛180头。温圳镇已发展成多个养鸡、养鸭集中区,发展专业养鸡165户,养鸭138户。到2005年底,进贤县生态畜牧养殖小区已达38个(其中生态养猪小区32个,养猪专业场(户)500余户,其它生态牧业小区6个,养殖专业场(户)70户,畜牧业正向着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龙头企业发展初具规模
进贤县以打造绿色品牌为目标,努力扶持畜牧养殖龙头企业,使畜牧养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一是进贤县畜牧良种繁殖场。该场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地面积近100亩,各类建筑面积7457平方米,其中集约化种猪栏5776平方米,年存栏生猪4000头,其中存栏种母猪800头,年向社会提供种猪3000头、商品猪近万头,产值580万元,利税62万元,带动农户500户饲养良种猪。2004年获得省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称号,2005年经省批准为供港澳活猪饲养注册场;二是南昌星光奶牛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存栏奶牛80余头,精选牛犊30余头,已向社会提供无公害鲜奶600吨;三是南昌光阳蛋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松花无铅皮蛋,红心咸蛋等“光阳牌”系列蛋制品,年产量达到5000万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带动农户300多户。
(三)家畜品种改良工作进展顺利
近年来,进贤县坚持走科技兴牧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畜牧业健康、快速、稳定发展。2005年,进贤县加快了畜禽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引进优良畜禽品种。进一步打造了具有进贤特色的良种畜禽品种,进贤县共引进良种公猪150头,良种母猪2100头,淘汰劣质种公猪90头,种母猪850头,使进贤县公猪良种率达到100%,母猪良种率达到95%,商品猪三元杂交化达到85%。同时,扩建“牛改冷配站”,加快牛种改良步伐。2005年在原有的民和、温圳、白圩、梅庄、前坊5个乡镇“牛改冷配站”的基础上,新增衙前、罗溪2个乡镇“牛改冷配站”,当年进贤县共冷配母牛3000头次,生产杂交犊牛300头。
(四)特色畜牧业发展良好
进贤县依托资源优势,以白圩乡金山村的养羊小区为中心,发展山羊专业户32户,年饲养山羊5300头。以梅庄镇牛场示范基地为中心,幅射周边的三里、二塘、南台、池溪等滨湖乡镇,大力发展草食养牛、养鹅专业户。2005年,进贤县发展人工种草面积1.5万亩,水禽养殖专业户680户,饲养水禽380万羽。肉鸽、鹌鹑、肉狗等其他特色畜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
三、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进贤县畜牧业生产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畜牧生态小区建设缺乏规范化、程序化、规模化;二是特色畜牧业发展步子不快;三是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四是疫情防控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五是个别地区非法使用“瘦肉精”等其它违禁饲料;六是畜牧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
四、发展畜牧业对策建议
畜牧业是进贤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农业生态链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后劲在畜”这篇大文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实现进贤县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做强特色畜牧业,促进进贤县畜牧业快速发展。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小区
畜牧业发展的经验证明,新形势下发展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生态畜牧养殖小区,创新养殖模式。进贤县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环南昌经济圈和连接“昌九景”工业金三角环鄱阳湖经济圈,不仅具有区位优势和运输便捷优势,畜产品外销市场前景广阔,而且有丰富的粮食及农副产品资源供畜牧业转化利用,并且有宜牧草山、草坡30多万亩,且水域面积广阔,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要充分发挥进贤县牧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小区,要整合开发各乡镇牧业资源进行“一村一品”的生态畜牧小区布局。一是发挥进贤县作为沿海城市生猪供应基地的优势,重点发展民和、前坊、白圩、张公、泉岭、罗溪等地的生态养猪小区;二是发挥进贤县湖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三里、梅庄、温圳、二塘等地的生态水禽养殖小区;三是发挥进贤县丰富草资源优势,主攻发展文港、三里、架桥、梅庄等地的生态牛、羊养殖小区,使进贤县生态畜禽养殖小区达到60个,其中养猪小区50个,牛、羊、禽类小区10个。进贤县生态畜牧小区生产实现年出栏生猪40万头,出栏肉牛、肉羊2万头,出笼家禽200万羽,生产禽蛋3000吨,生产鲜奶1000吨,年饲养肉鸽120万羽,饲养鹌鹑16万羽。
要切实搞好生态畜牧小区的经营管理。一是生态畜牧小区畜禽养殖坚持“安全、高效、无残留”的原则,根据畜禽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按照畜禽养殖规程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饲养,禁止使用国家禁止或淘汰以及未经审定公布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违禁品;二是生态畜牧小区建立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工作制度,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实行动物免疫登记制度,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畜禽进行免疫,定期做好养殖场所、环境和生产用具的日常消毒工作。
通过发展畜牧小区和工厂化养殖,提高猪禽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要以小区建设为载体,带动家庭畜禽养殖的发展,要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
(二)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水禽业
进贤县鄱阳湖沿岸乡镇区域辽阔,拥有大量的宜禽草洲和湖泊水面,水网发达,生态条件好。要选择以建设滨湖水禽小区为重点,把发展生态水禽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要着重在军山湖畔的三里、梅庄、二塘、南台、池溪等滨湖草洲,大力发展水禽和养鹅专业户。要以招商引资方式,在滨湖乡镇拟建一个年供商品蛋鸭、肉鸭种苗各300万羽,商品肉鹅苗30万羽的水禽良种场,以此为龙头幅射进贤县滨湖乡镇发展生态水禽,使进贤县水禽年饲养总量达到500万羽。
(三)大力发展草食牛、羊、兔及其他特种畜牧业
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发展畜牧业,必须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进贤县宜牧草山草洲面积广阔,要根据进贤县各地绿草资源情况,畜牧业基础设施、生产水平、区位优势进行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牛、羊、兔及其他特种畜牧业。一是以耕牛品种改良为动力,以梅庄肉牛示范基地为龙头,在翻阳湖、军山湖沿湖乡镇利用草洲资源,推广人工种草,重点发展杂交肉牛业,使进贤县年出栏肉牛达到2万头;二是巩固建设白圩乡金山养羊基地,以此为龙头,在进贤县范围内全面推广肉羊养殖。要继续推广南江黄羊、成都麻羊、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使进贤县商品羊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头;三是要以南昌赣中獭兔养殖基地为龙头,使进贤县獭兔养殖户达到300户,种兔达1万组,年提供商品兔12万只;四是运用三里乡新和村专业养鹅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和鼓励滨湖乡镇发展壮大养鹅产业;五是以张公肉鸽养殖基地为龙头,使进贤县肉鸽养殖户发展到1000户,种鸽20万对,年交易商品鸽200万羽。此外,对鹌鹑、野鸡等珍禽也要有重点地发展。
(四)推广科学养殖,大力开展家畜品种改良
科学养殖,品种改良,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大力开展家畜品种改良。一是继续扶持县畜牧良种繁殖场种猪选育与改良,巩固“南昌白猪”地方品种优势,大力推广“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良种猪;二是在养殖小区全面推广二元或三元杂交的“杜洛克、杜南白”等良种公母猪,强制性淘汰劣质公母猪,彻底更新换代,大力推广自繁自养,以提高生猪出栏率、瘦肉率和养猪经济效益,寻求生猪品种改良的新突破;三是搞好耕牛良种工程,在现有耕牛冷配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牛改技术推广力度,扩建耕牛冷配点,实现土种公牛阉割率达到70%以上,发展体型大、畜力强、出肉多、肉质好、市场抢手的杂交牛,寻求牛种改良的新突破;四是重点建设水禽苗种培育基地,大力推广吉安红毛鸭、山麻鸭、绍兴鸭及兴国灰鹅、四川白鹅、狮头鹅等优良水禽品种,全面优化进贤县水禽养殖品种。
(五)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发展环境
为推动畜牧业发展,应制定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惠措施,采取政策倾斜。一是要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应拔付定量资金作为畜牧业发展基金,用于畜牧业生产发展;二是要对购买良种种畜禽实行补贴和优惠;三是要优先审批建栏用地,免收费用;四是要优先提供建栏用材;五是要优先供水、供电,并按照农业用电或村民生活用电、用水价格收取水电费;六是要对规模养殖户实行防疫费优惠等奖励政策;七是小区内的畜禽防疫费、产地检疫费应分别优惠40%和30%以上;八是要减半征收流动环节鲜活畜禽的增值税,严格执行国家的优质畜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免征畜牧养殖个人所得税;九是县农行和信用联社要优先提供小额低息信贷支持;十是要对养殖和运销大户进行表彰奖励,动员进贤县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它是促进农牧民增收、提高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骨干力量。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解决畜牧业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高,竞争力差等问题。要依托进贤县的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进贤县畜牧业龙头企业仅有二、三家,其中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仅有一家,必须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建成一批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幅射面广、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要积极扶持进贤县现有的禽蛋加工企业南昌光阳蛋业有限公司,积极扶持畜牧良种繁育和养殖企业进贤县畜牧良种繁殖场和南昌市星光奶牛乳业有限公司,大力举办各类龙头企业实体特别是肉类加工企业,加强畜禽产品的深加工与开发新产品,通过加工增值,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带动畜牧业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化,使农牧民走联合之路,使农牧民得到产业链延长所带来的利润,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七)加强畜牧品牌建设,提升畜牧发展竞争力
打造优质畜禽产品品牌,提升生态畜牧业发展竞争力,是提高进贤县畜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生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积极培植进贤县畜牧业品牌,唱响畜牧业品牌,制定畜牧业品牌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组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控,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性,打造进贤特色的生态畜禽品牌,充分运用名牌占领国内外市场。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产品精心包装、扩大销售网点、积极参加各种展示展销活动等多种途径,唱响“进贤牌”瘦肉型白猪、“青岚牌”黄麻鸡、“青岚牌”香麻鸭、“军湖牌”大草鹅等品牌。
(八)完善畜禽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拓展畜禽产品销
快速形成竞争有序的畜禽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是推动进贤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建设规范的畜禽产品初级市场,重点发展畜禽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期货市场;要培育中介组织,重点发展民间流通协会。要引导畜禽养殖规模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畜禽养殖合作社、专业协会或养殖联合体等合作经济组织。对养殖合作社、专业协会或养殖联合体要进行全面规划,搞好协调和服务;要鼓励各类畜禽产品营销人员参加畜禽产品运销,要动员和吸纳生产销售大户和经纪人才,发挥各自优势和营销特长,参与畜禽产品贩运贩销,扩大进贤县生态畜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要在上海、福州、厦门、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设立畜禽产品销售窗口,积极参加和举办大型畜禽产品展示推介会,努力扩大进贤县畜禽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使进贤县畜禽产品快步走出省门,进入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九)坚持防检结合,推进畜禽安全生产
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进贤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等系统。一是组建一支业务强、素质好、效率高的动物防疫检疫队伍,健全防检网络。要建立防疫制度,实行强制免疫,规范免疫操作程序,实现猪瘟、猪牛口蹄疫、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100%,确保无重大的动物疫病发生与传播,确保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二是严格把好畜禽产地、屠宰、交易、运输等流动环节的检疫关,狠抓检疫员素质和业务技能,规范检疫程序,切实做到检疫认真、票证合格、收费合理、经营户满意;三是进一步整顿畜牧业生产资料经营市场,严厉打击“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非法经营和使用,加大对偷、逃、漏、抗拒检疫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杜绝疫病外源入侵。要尽快建立健全畜产品检测监督网点,对畜产品市场实行动态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们吃上“放心肉”。
(十)健全服务体系,确保牧民增收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健全畜牧业服务体系,为牧民提供便捷全方位的服务。一是要建设和巩固畜牧业良种繁育基地,通过良种的引进推广和自繁自育,为农牧民提供充足的畜源种源;二是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畜牧养殖户科技素质和饲养、防疫等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要培养大批畜牧业技术人员和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畜牧业养殖专业户,提高科学养畜水平;三是要加强畜禽防疫和疾病防治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防疫体系,提高防治水平;四是要引导养殖小区与有关技术推广部门,建立技术依托关系,为增强生态畜牧小区发展后劲,提供技术保障。县畜牧部门要深入养殖小区和养殖户,在养殖基地选址、栏舍设计、苗种引进、融资贷款、人工种草、疫病防治、饲养技术、生产销售等诸多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五是要搞好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指导农户生产经营;六是要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审核:熊晓洪 撰稿:周小平)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磐安县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探索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新途径、新方法,县畜牧兽医局组织开展了加快磐安县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深入到大盘、双溪、方前、新渥、深泽等项目建设乡镇,走访了部分养殖户、规模养殖场、示范点,与乡镇政府、技术人员座谈交流,结合生态畜牧业实施情况,深入思考和分析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着力探寻如何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有效加快我县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一、磐安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磐安县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探索生态、特色畜牧业发展之路,在生态高效农业循环经济及生态县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山区资源为依托,明确重点科学规划。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探索、推广山区生态养殖模式,把发展磐安土鸡、生猪标准化养殖、山羊、中蜂等山区特色畜禽作为产业重点,推进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健康清洁养殖。2010年,根据我县实际制订出台《磐安县畜禽养殖管理暂行办法》,为今后规范畜禽养殖用地,减少养殖污染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与国土局多次沟通的基础上,已把畜禽养殖用地列入了十二五土地利用规划,为以后畜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
(二)以政策扶持为导向,加强引导优化环境。为了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磐安畜牧业向生态化、适度规模化、资源化方向发展,2007年磐安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中心品牌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2010年出台关于实施“一乡一品一园”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同时利用培训、技术指导、媒体宣传等,进一步优化生态畜牧业发展环境。
(三)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新模式示范推进。为了增加畜牧业投入,积极争取畜牧业建设项目,创新探索适合山区发展规模养殖业的生态养殖模式,建立了方前统海、双溪后田等“猪—沼-葡萄(果、菜)”零排放综合循环利用模式示范场;建立了新渥、大盘等“四园一林-土鸡”的土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及仁川、方前等“林地-山羊”山羊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实现了养殖污染向资源化综合利用转变,推动种养有机结合、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四)发挥山区生态优势,提升磐安畜禽产品。充分利用山区防疫隔离条件好、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的生态优势,采用全自然放养的生产方式及生态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使磐安的畜禽产品因无污染、安全、营养、“土”味浓郁,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知名度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县农家乐、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必备的特色招牌菜,也成了外地游客首选的回乡货。
二、存在问题
(一)原有小规模养殖场治理难度较大。我县仍有一些养猪场地处村庄内、村边、溪边等,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在搞养殖,规模小,生产环境差,资金实力弱,治污不愿投入,养殖污染影响村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由于养殖收入已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关停难度很大。
(二)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我县畜牧业公益性服务机构由19个基层畜牧兽医站组成,服务人员23人,学历原先普遍较低,近几年,通过农广校学习,已有15人获得了大专学历,另8 人为中专学历。由于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待遇偏低,防疫队伍人心不稳,无法满足常年的动物疫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需要,技术指导就更谈不上了。
(三)畜牧产业主体发展缓慢。我县养殖合作化服务机构13家,按饲养品种可分为生猪、鸡、蜂、羊等养殖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合作服务功能不强,带动能力差,在生态畜牧业发展中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养殖企业普遍基础差,实力弱,业主素质参差不齐,思想观念落后,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能挑大梁的少。
(四)主导产业土鸡鱼龙混杂,不利于品牌创建。现在市场上标明是磐安土鸡(蛋)的产品很多,但真正是磐安土鸡(蛋)的却在市场上很少(数量本来不多),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外包装上印的是磐安土鸡蛋,内里却是规模养殖场圈养的鸡产的蛋。市场上磐安土鸡蛋鱼龙混杂,真正想吃磐安土鸡蛋的却买不到真正的土鸡蛋,外地人就更分不清哪个是正宗的了。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高对生态畜牧业的认识。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提高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示范点建设、媒体宣传等形式加深提高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真正做到畜牧业与种植业、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全面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二)优化政策导向,鼓励创新加快示范。积极争取县政府出台政策措施重点扶持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对实施农牧结合的合作组织、种养场(户)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生态畜牧业所需的三沼利用管网设施、储肥池等给予财政补助。要争取出台有机肥推广应用补助政策,鼓励种植基地(大户)、农户使用有机肥。充分发挥生态养殖示范场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三)依据畜禽养殖管理办法,切实规范畜禽养殖场审批和管理。
今后要严格按照畜禽养殖管理办法,从长远规划考虑,禁止养殖区内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限制养殖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数量、规模,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适宜养殖区内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生态畜牧业。积极争取在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和非畜牧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中,配套新建、改建一批生态畜牧业示范场。
(四)抓大放小,扶持龙头企业投身生态畜牧业。在龙头企业的发展上,要坚持内外并举,内抓当地企业的培育壮大,外要招商引资,吸引和鼓励外地客商兴办养殖企业,推进养殖方式的转变。鼓励企业在县内建立生产基地,县外拓展市场,打好磐安畜禽产品的品牌。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对有基地、有品牌、有市场、有信誉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同时要培育养殖大户,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对养殖大户给予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五)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围绕畜禽产品的生产、销售两大环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积极引导兴办三种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型合作社、销售型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县政府要对合作化程度高、运作良好、产业带动力好的合作社给予支持。
(六)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利用三位一体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体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乡镇兽医站建设,解决其后顾之忧,确保队伍稳定,使其能常年坚守工作岗位,从而增强生态畜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确保畜牧生产安全。
(七)继续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我县生态畜牧业的投入
继续争取中央、省的支持,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标准化养猪场建设项目)、山区海岛项目、县级(沼气工程)服务站项目、三沼利用项目等,加大对我县生态畜牧业的资金投入,提升我县生态畜牧业的档次。并抓好项目建设的后续管理,可考虑第二年、第三年再争取项目资金或县里配套资金扶持,以保证项目建设成果的长效性。
(八)围绕土鸡产业,打好磐安土鸡(蛋)品牌。围绕养鸡主导产业,根据磐安土鸡(蛋)管理办法,以磐安土鸡(蛋)图案标志的规范使用为抓手,鼓励企业、合作社发展四园一林土鸡,从基地生产开始抓好磐安土鸡、土鸡蛋质量,申报使用磐安土鸡(蛋)标志,打好磐安土鸡(蛋)品牌,同时加大磐安土鸡(蛋)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磐安土鸡(蛋)的知名度。做到质量、数量一起抓,让客商在市场上能自己辨别真假磐安土鸡(蛋),也能买到真正的磐安土鸡(蛋)。
总之,磐安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景是美好的。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实践,才能促进我县生态畜牧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县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磐安县畜牧兽医局
胡霞萍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高立国: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思考
促进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一点思考
要使农区畜牧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我认为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还是要从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入手。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畜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其次是要转变思维方式。要从传统的种植业思维方式向市场化转变,按市场经济规律,把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与适度规模养殖结合起来,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第三是要改进领导方法。要按市场化的要求,做好宏观指导、微观服务工作,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一)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对照查找制约思想解放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就是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角度和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使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与畜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寻求一条可行的途径,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畜产品的需求得以满足。从近两年发展的形势看,虽然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前一段奶牛业发展不景气,现如今形式看好,总之,畜牧业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增加了农民收入,稳定了物价,而且带动了饲料、兽药、食品、屠宰加工、冷藏贮运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同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阿荣旗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目前,随着生态建设的加强和牲畜总量的扩张,出现了饲草料不足、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制约农村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从宏观上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畜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现代农区畜牧业已由自给半自给的副业生产逐步向商品化的相对独立的产业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应运而生,其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秸秆青贮技术、桔秆的氨化技术的应用,既解决了农区的草食家畜的饲料来源,又充分地利用了资源,减少了因焚烧秸秆产生的环境污染。畜牧业实质上目前正处于传统向现代农村畜牧业的一个过度阶段,对此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资源匮乏是农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畜牧业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以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没有第一性的生产为畜牧业提供饲草料来源,就不可能有畜牧业的持续生产,这是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首。
3、生态环境恶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过去曾掠夺式地开发土地自然资源,一度出现了暂时性的经济增长。而目前土地严重沙化、耕地灭失、自然灾害频发使现在的农民饱偿了苦果。靠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已然是不可能的。
4、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不够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做支撑。特别使2008年本地实现封山禁牧后,对这项工作的要求将更加严格。畜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决不能以消耗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但目前阿荣旗地区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力度还远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和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不足,传统畜牧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等新科技结合不够,加之农民和畜牧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使畜牧业新技术难以顺利推广,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有力措施,致力于牧业强旗的宗旨。根据上述分析,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l、我们阿荣旗虽然坚定不移地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近几年本地一直在抓这项工作,但结合得还不够紧密。要知道,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农民致富的根本所在。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粪肥养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是实现农村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因此,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搞好生态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
2、狠抓饲草种植业,广辟饲料资源,加大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畜牧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第一性资源。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挖掘潜力,广辟饲料来源,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改传统的粮经“二元”农业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农村畜牧业结构,要将饲料作为正宗的作物纳入农田种植规划,要明确饲料作物在农田中的身份,种植饲草一定要选好地,提高饲料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产量。同时要把饲料粮同粮食概念区分开来,强调饲料粮的专用性。我们要帮助养殖户引进与推广饲料玉米、饲料稻、苜宿等高产饲料作物。同时,还要加大扶持饲料龙头企业的力度,充分重视开发与利用糠麸、饼粕等蛋白质饲料资源,以开发利用植物性蛋白饲料为主,动物性蛋白饲料为辅。
3、加快调整与优化畜牧业结构。我们阿荣旗畜产品是通过个体畜禽生产水平实现的。优良的个体和合理的结构是获得高产、高效的基本途径。从目前全旗的牲畜总量上看,应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根据历史和外地的经验来看,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要立足家禽和生猪生产,努力扩大肉牛、羊的规模,积极发展奶牛业(奶牛低谷已过)。此外,还要调整畜群内部结构,降低非生产畜的比重,加快畜群周转期,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发展适度规模饲养,提高集约化与专业化程度等。
4、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在发展畜牧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国内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清洁生产”的口号。这一点在畜禽总量迅速扩张的现在提出来,尤为重要,应该注意。如果不重视“清洁生产”,则很快会造成畜群卫生环境差,导致疫病流行,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整体效益。
5、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按照畜牧业资源和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性,特别是根据饲料生产状况、饲养水平和畜禽生产水平等不同特点,应该对牲畜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与规划。比如,国道沿线等交通比较发达的镇、村应该发展奶牛业,因为鲜奶运输比较便利,形成特色牧业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缓解畜牧业生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打造出适合本地区资源特点的“品牌”。
6.要不断增强畜牧业各服务站所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大为民服务本领。提高素质包括转变观念,其核心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开展工作。目前我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而面临新技术革命,需要解决问题,尤其是业务素质的提高将更为重要。因此,需要畜牧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技术知识,主要是技术知识;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服务体系最终与行政单位脱钩,向社会化、企业化管理过度奠定基础。另外要树立强烈的依法治牧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特别是防疫监督机构要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认真履行职责,杜绝工作中的侥幸心理,严把畜产品的质量关。
二、充分发挥畜牧科技部门积极的先导作用,闯出一条全新的科技兴牧之路
畜牧、科技部门的工作者要面向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工作,要办实事,求实效,以试验示范的方式向农民推广畜牧科技,充分发挥科技推广作用,提高了科技推广效益。畜牧科技推广要摆脱传统的思维观念,转变工作思路,会要开,但要精;班要办,但要实用;讲座要搞,但要接近群众;资料要发,但要通俗。派技术骨干,成立项目实施小组,技术员亲自上阵,言传身教,实践操作观摩,请群众参加,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每一个环节都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如青贮饲料技术推广,技术人员,要根据生产节令,选好点,帮助群众建好窖,备好料,手把手地指导群众搞青贮,直到群众把每个细小环节都掌握了,有了效益,技术员才能离开。畜牧科技推广就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方式,让农民学到想要学的技术,树立起发展畜牧业的信心和勇气,把“二次创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三、下大气力抓好奶牛业,使之成为牵动全旗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们阿荣旗目前除销售商品奶外,人均牛奶年实际消费量接近2kg,呼伦贝尔市是5.5kg,全国平均也只有7kg,而世界平均水平已超过100kg,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5kg,我国政府提出2010年人均消费牛奶要达到16kg,这说明我国的奶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加速培植龙头企业,盘活现有资产。当前困扰我旗奶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仍是龙头企业的培植与现有资产的盘活。如何培植与盘活,关键在于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服务和我们的奶业市场。其实商家也是在一直寻找商机,也迫切想找到理想的投资市场。而我们发展奶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具有发展潜力龙头企业,使奶产品有市场,仅仅一个“双娃乳业”是不够的,而且可能因为一家产生垄断压质压价。政府部门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架桥铺路,把奶业生产的“两头”有机地链接起来,并且拉长,至于如何链接,如何拉长,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抓好奶牛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建设。
1.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组织,对奶牛业进行统一领导。同时,应成立奶业发展办公室,奶农协会 。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奶牛业发展工作,形成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基地建设的领导机制,实行重奖重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养殖基地建设投入,形成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柱、吸引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资金的六位一体的投资体系,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奶牛业的发展上。要加强草场生态建设与保护,适度退耕还草。推广舍饲技术,保护生态,提高秸秆利用率,将落实饲料地与退耕还草相结合,促进草业与奶牛业的同步发展。
2.技术措施保障体系建设。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农民科学养牛水平为目的,加强对农民科学养牛的技术培训。力争新增奶牛户当年要有一名明白人。要巩固和完善旗、乡、村、组四级防疫网络、良种繁育体系和饲料加工体系建设。我旗年产秸秆约为15亿斤,这是“农区草原”、我认为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一宝贵资源,经过挤丝、揉碎等加工,利用率可达100%。如很好地利用,牲畜就不会再围着硬硬的短秸秆而急得团团转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也就有出路了。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经济的能力。要积极引进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品质。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使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要针对我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要积极营造科技发展氛围,提高全民科技素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本地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之,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盘活现有资产,培植龙头企业,并通过严格的组织和技术两大保障体系的建立,强力推进本地区奶牛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全旗畜牧业的火车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学习、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我们驻村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阿荣旗六合镇政府
市长在全市农区生态畜牧业现场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之后,召开的一次专题研究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会议。与会人员参观了莫旗、阿荣旗在养殖和加工方面的典型,听取了部分旗市和海、大两局领导的发言,杨再明副书记、安国通副市长做了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聚精会神推动全市农区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农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对于呼伦贝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重点,更是难点。岭东四旗市人口占全市的50.2%,农牧业人口占全市的86.6%,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岭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村群众生活并不富裕,特别是广种薄收的农业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已经引起自治区领导的密切关注。日前,杨晶主席专程到呼伦贝尔研究生态保护问题,并代表自治区政府提出三条意见和要求:一是从2006年起,除牧业四旗外,岭东地区和林区要有计划地全面实行禁牧;二是到2010年现有耕地要有计划地退耕50%;三是农区产业结构要进行重大调整,种植业要逐步由种粮改为种饲草饲料,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这是自治区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也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任务。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加快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农村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使中国用不到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的出现,农村经济普遍出现了徘徊不前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岭东这样欠发达农区,表现得特别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和生产粗放经营。由此引发了两大问题,一是生态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呼伦贝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我市岭东农区由于过度的开荒、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等原因,加之“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种植业始终处于靠天种地、粗放经营的状态,雨水多的年份收成就好一些、雨水少的年份收成就差,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缺乏保障。据统计,近三十年来,岭东农区耕地增加了500多万亩,与此同时,林地面积减少1500万亩,次生林后移了50公里,林草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今年年初,我到农区的几个旗市调研时,发现漫山遍野全是耕地,由于长期粗放、掠夺式地经营,大部分耕地地力下降,一些地区耕地水土流失严重。6月份,杨晶主席来我市视察时说:“岭南地区已经变成了乌兰察布,山头上全是耕地,如果长此以往,岭南地区还不如乌兰察布”。这是自治区领导对我们的批评,客观上也反映了我市农区生态环境已经是一个不能再忽视的问题。农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极大地制约着农区农牧业的发展,也使全市整体的生态屏障防护功能下降。加强农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二是贫困问题。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农区贫困人口40.4万人,占农区总人口的29%,占全市贫困人口的93.3%。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这说明农区贫困问题十分严重,单一的种植业根本无法解决农民致富达小康问题,单纯靠种粮只能是走稍富即贫的恶性循环道路。大兴安岭垦区崔运来董事长将其概括为:单一种植业的基本模式是春天正常投入,夏季按半年管理,效益按平年算帐;户均每亩地,只够吃和穿,平年稳,丰年收,灾年亏损又返贫。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农区增收的新渠道,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由于积温低、无霜期短、漫山区、灌溉条件差等因素,我市的农业与其它地方比,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发展生态畜牧业,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耕地多。全市现有耕地2100万亩,年产粮40亿斤、秸杆 60亿斤、饲草40亿斤,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副产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果退出一部分耕地专门种植饲草料,生态畜牧业发展空间巨大。二是基础实。从近几年农区畜牧业发展情况看,我们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产业基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05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总数1482.4万头只,农区牲畜存栏已达到877万头只,连续两年超过了牧区。预计到年底可实现牧业产值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可达42%以上。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伊利、中敖、洛娃等一批龙头企业运行态势良好,对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较好的牵动作用,而且这些企业都有扩大投资规模、寻求更大发展的愿望和雄心,有些正在进行技术改造,有的正在扩大生产规模,为农区畜牧业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畜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良种繁育、疾病防治以及技术推广等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融资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些都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来势好。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市上下已经形成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并以此带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共识。包括农垦集团对此也有深刻认识。海垦区范红旗董事长认为,不强力发展畜牧业,就不能完成垦区二次创业、再造辉煌历史使命,实现职工群众致富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基层的同志们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推进办法和措施。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能吃苦、善打硬仗的干部。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推进农区畜牧业大发展难得的软资源。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实现农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二、明确方向,强力推进农区经济结构战略升级和生态条件改善
基于上述对农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农区经济发展要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畜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农区农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农区经济提档升级,带动农区群众增收致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在具体工作摆布上,要实施三大举措,实现三大目标。
(一)三大举措
第一,要全面禁牧。禁不是不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保护好农区的生态环境,才能最终实现农区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实施禁牧,推行舍饲圈养,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治理措施,才能真正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农区草原、维护农区生态平衡、推动农区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对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从明年开始,我市要在农区全面实施禁牧,这是一项硬任务。各地区现在就要开始着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禁牧方案。要切实把禁牧工作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层层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强力推动禁牧工作全面推开。要进一步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管护政策,加大禁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反禁牧政策的行为,对于典型案件要严厉惩处。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自觉禁牧和自我管护意识,把禁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
第二,要坚决退耕。退不是不种,是为了种的更精、更有效益。建国以来,我市历经了三次大规模的开荒行动,到1997年,全市耕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88万亩增加到1995万亩,粮食产量由建国初期的3.3亿斤增加到40亿斤以上,彻底解决了过去吃返销粮的历史,全面实现了粮食自给。但在取得这样成绩的同时,我们却为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大面积的开荒种植,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80年代后开发的耕地大多属于坡耕地,植被覆盖率下降,造成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致使“小气候”日趋恶化,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把坡度大、退化、沙化的耕地退下来,彻底改变土地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利用现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全市各级政府面前艰巨的现实任务。我们必须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自治区的战略部署上来,深刻认识退耕工作是从事关呼伦贝尔生态环境的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事关农民增收全局的战略决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农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在刚刚结束的全市两个文明现场交流会上,梁铁城书记明确提出“不退耕、就退位”的退耕工作要求,这是对各级领导的政治要求,也是政治任务,反映了市委、政府对做好退耕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从现在开始,市农牧业局、各有关旗市区局要抓紧调研,按照把不适宜耕种的耕地全部退下来的要求,制定规划,修订实施方案,把任务、目标、责任、奖惩落实到各地区、各责任人。在具体工作实施中,要把退耕作为提高群众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的机遇,紧密结合我们实施的收缩战略、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等工作,并与各类国家生态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互相促进,共同推进。确保退耕“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第三,要调整结构。从以种为主向以养为主过渡,最终实现向以加工为主转变,推进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这是我们这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以畜牧业的大发展优化大农业内部结构,带动农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市农牧业局给我提供了一些农业方面的资料,看了很有感触。1995—2004年的十年里,农民纯收入仅增加了1145元,而且是在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粮食直补、粮食补贴、减免农业税、农产品价格上涨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出现了这样的增长。十年中有丰年4个、平年3个、欠年3个,丰年农民纯收入普遍增高,但最高的1996年增幅也没有超过600元;平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就是在100-200元之间浮动;欠年就普遍降低,幅度最大的是2003年,减少收入684元。还有,关于种养收益的对比,2004年,每亩玉米纯收入182元、大豆187元、马铃薯226元、葵花214元;种植青贮玉米,亩产3吨计算,每公斤0.20元,收入可达600元,扣除亩成本100元,纯收入可达500元;3.6亩耕地可养1头奶牛,产奶按3.5吨、奶价按每吨1200元计算,收入4200元,如果是农牧结合户种饲草料养奶牛,3.6亩地年纯收入可达到2840元,而3.6亩的大豆纯收入只有673元,比较效益的差距十分明显。这些数据很说明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不调整农业结构是根本没有出路的。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更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畜牧业,并以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成功之路。目前,欧美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都超过65%,荷兰、丹麦则高达80%,并以此支撑和牵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就我们这两天参观的典型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凡是畜牧业比重较大的镇、村、屯,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凡是牲畜较多的户就比较富裕。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全力以赴加以推进。
(二)三大目标
在全面禁牧和坚决退耕前提下,使我市农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畜牧业、种植业、加工业形成新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一,畜牧业。众所周知,畜牧业作为农业中轴产业,已开始在主副换位的主流形势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加速向担当农业“半壁江山”的更迭和跨越,其产业地位正在迅速提升,产业作用正在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正在快速提高。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仅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达小康的有效途径。一要从自然放养向舍饲圈养畜牧业转变。舍饲圈养畜牧业是推动和稳定禁牧、退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必须作为重要举措来抓。要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养殖户进行棚圈建设,支持发展草业和饲料生产,强化科学饲养的技术服务,推动养殖户开展舍饲圈养。力争到2010年,有固定棚圈和饲草饲料地的养殖户达到90%以上。二要从养加脱节向为加而养畜牧业转变。各地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和市场,确定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树立集约经营、为加而养的新观念,发动广大养殖户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畜牧业生产。例如,在重点乳业龙头企业合理收购奶半径之内应发展奶牛,否则应发展肉牛、肉羊等。要从建设专业乡、专业村入手,推行千家万户普养,建设小群体、大规模的畜牧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三要从低质低效向优质高效畜牧业转变。要围绕发展高效畜牧业的要求,抓好牲畜品种改良,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行冷配、胚胎移植先进技术,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畜产品品质和产量,加快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第二,种植业。在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我们必须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水平。一要实现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主要粮油作物生产要依托资源优势走集约化、精耕细作、高产高效之路。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种植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要大力推广种植业的科技生产技术,更加重视和发展种植业各环节相关的降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免耕少耕及轻简栽培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加快产业化生产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二要实现由为种而种向为养、为加而种转变。在为养而种上,要全面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优质牧草、青贮和饲草料作物每年播种面积要占到总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为加而种上,要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利用中高产田种好高油大豆、双低油菜、甜菜、优质小麦、马铃薯,为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三是实现由低产低效向稳定高效转变。扩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面积,加强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认证、检测工作,打绿色、有机化、无公害牌子,提高农产品的品牌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品种更新、栽培技术更新、种植加工技术更新,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益和企业加工增值效益。推进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推动把农村劳动力从最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解放出来,大幅度向工业和养殖业等产业转移。
第三,加工业。我市现有的龙头企业,包括我们已经确定的市级龙头企业,大都存在着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品种趋同、没有名牌和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一要由小而散向规模化的加工业转变。目前,市政府正在与伊利集团、洛娃集团协商,分别在扎兰屯、莫旗建设日加工鲜奶700吨的大型乳品加工项目。有关地区一定要全力支持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合力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势组合,推动岭东地区乳品加工业上规模。同时,对于肉类加工、大鹅加工等企业,也要重点支持,形成几个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对那些规模小、产品趋同的加工企业,要积极引导其向骨干企业靠拢,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二要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的加工业转变。以乳业为例,目前我市为数不少的乳品企业产品以大包粉为主,对地方财政、对老百姓应有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过来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日处理100吨的普通大包粉,在政府税收全免的情况下,企业生产每吨普通大包粉的利润是200元;牛奶收购价格是1.55元/公斤,其中,大中介收入0.2元,小中介收入0.1元,养牛户只得到1.25元。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企业发展必将是不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企业的原料供应即便维持现状也很难,更不要说发展壮大了。生产小包装奶粉或功能性奶粉,每吨大概增收7000元,其中包装、人工等费用占2000元,企业利润可达5000元,如果企业给农牧民让利2000元用来提高奶价,再减少一些中介环节,将会极大地提高农牧民养牛的积极性,奶牛的养殖基地也将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企业每吨可增收3000元,政府税收也相应的得到增加。必须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延长加工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对现有符合标准、发展前途看好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在资金、土地、产品宣传及服务环境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尽可能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和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发展活力。三要从效益低下向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加工业转变。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重点是打造地区名牌,积极实施农畜产品商标战略,把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转化为市场优势,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业开拓、占领和巩固市场的竞争力。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
三、强化措施,为促进农区生态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任务艰巨,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强化提高认识、完善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环境、依法监督管理和严格目标考核等五个方面,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在农区全面实行禁牧和大面积退耕,调整农区产业结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能不能有效发挥好各级政府的组织功能,能不能有效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夏天散放漫天游,冬天干草加凉水,不盖棚圈,不喂精料”的落后生产方式和“养畜即牧”的陈旧思想观念,这不仅是一个工作能力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大问题。一要广泛宣传发动。各级领导干部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对于领导干部占用耕地,要进行清理,并带头退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前景和可观效益,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二要坚持典型引路。切实把培育典型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要对有关乡、村、户进行有效对接,明确主攻方向和养殖任务,提高专业村的专业化水平,发挥专业户的主动性,尽快实现典型效益,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激发出来。三要集中精力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积极推广胚胎移植、青贮饲料、暖棚养畜等畜牧业适用增产技术,实现良种、良法、良料、良舍的有效结合,切实有效地把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犹疑和顾虑消除掉。
第二,要营造良好环境。在实施禁牧和大面积退耕工作中,我们还要解决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大面积退耕与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矛盾问题;二是在国家规划之外,大面积退耕的补贴怎样解决的问题。这两个政策性问题不解决,退耕工作就难以开展。市政府将于近期组织相关部门对退耕、禁牧工作开展调研,并请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旗市区提前研究论证,并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报市委、政府研究决策。各地区也要制定和完善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畜牧业建设用地、退耕还林还草、饲料加工企业技改、基地建设、引资融资、税费减免、经营许可、市场准入、疫病防治等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制定一些有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优惠政策。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凡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能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新办法、新措施,各地都要勇于实践,大胆去试、大胆去闯。
第三,要完善发展规划。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和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是市委、政府的战略决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关地区、部门要按照会议确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在思想上,要正确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尤其是要抓住生态保护这个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明确要求,拿出切实加强、有效推进的具体思路和对策措施;在内容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大胆谋划,要深入研究禁牧退耕和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在目标上,要求真务实,及早着手,抓紧做好退耕和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指标论证工作,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在措施上,要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标准要高一点、要求要严一点、措施要硬一点,努力把规划落到实处;在步骤上,首先退水土流失严重、水肥条件差、坡度大于15度、交通干道两边影响景观的耕地,包括牧区耕地,特别是海拉尔、鄂温克的耕地。明年,全市要退耕100万亩。第四,要依法促进发展。实施禁牧和大面积退耕,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依法、依政策办事。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对呼伦贝尔的极端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坚决查处各种干扰和影响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对在禁牧期间违反规定,擅自放牧的,不按要求退耕的,特别是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要严格按照《草原法》和《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办事,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企业和个体业主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畜牧业的有序发展。
第五,要严格工作考评。要进一步细化禁牧退耕和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和责任,抓紧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要实行年终考核、动态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现有发展状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兼顾考虑的办法,考核农区退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有关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实绩紧密挂钩。要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动态考核、定期公布全市各地禁牧退耕和畜牧业发展情况,将阶段发展情况纳入总体目标考核体系之中,有效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促进农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志们,大力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机遇难得,任务艰巨。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全面开创农区生态经济发展新局面!
生态畜牧的具体做法
1、选择合适自然生态环境。合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进行现代生态养殖的基础,没有合适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养殖也就无从谈起。发展生态养殖必须根据所饲养畜禽的天性选择适合畜禽生长的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比较大的天然的活动场所,让畜禽自由活动、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让畜禽自然的生长。如一些地方采取的林地养殖等就是很好的生态养殖模式。2、使用配合饲料。使用配合饲料是进行现代生态养殖与农村一家一户散养的根本区别。如仅是在合适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散养而不使用配合饲料,则畜禽的生长速度必然很慢,其经济效益也就很低,这不仅影响饲养者的积极性,而且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进行现代生态养殖仍然要使用配合饲料。但所使用的配合饲料中不能添加促生长剂与动物性饲料,因为添加促生长剂虽然可加快畜禽的生长速度,但其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却降低了畜禽产品的品质,也降低了畜禽产品的口感,满足不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配合饲料中添加动物性饲料同样影响畜禽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因此,进行现代生态养殖所用的配合饲料中不能添加促生长剂与动物性饲料。 3、注意收集畜禽粪便。生态养殖的畜禽大部分时间是处在散养自由活动状态,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排出粪便,这些粪便如不能及时清理,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环境污染,也容易造成疫病传播,进而影响饲养者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及时清理畜禽粪便,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环境卫生。4、多喂青绿饲料。给畜禽多喂一些青绿饲料不仅可以给畜禽提供必需的营养,而且可提高畜禽机体免疫力,促进畜禽身体健康。饲养者可在畜禽活动场地种植一些耐践踏的青饲料供畜禽活动时自由采食,但仅靠活动场地种植的青饲料还不能满足生态养殖畜禽的需要,必须另外供给。另外供给的青饲料最好现采现喂,不可长时间堆放,以防堆积过久产生亚硝酸盐,导致畜禽亚硝酸盐中毒。青饲料采回后,要用清水洗净泥沙,切短饲喂。如果畜禽长期吃含泥沙的青饲料,可能引发胃肠炎。不要去刚喷过农药的菜地、草地采食青菜或牧草,以防畜禽农药中毒。一般喷过农药后须经15天后方可采集。饲喂青绿饲料要多样化,这样不但可增加适口性,提高畜禽的采食量,而且能提供丰富的植物蛋白和多种维生素。在冬季没有青饲料时,要多喂一些青干草粉以提高畜禽产品品质和口感。 5、做好防疫工作。生态养殖的畜禽大部分时间是在舍外活动场地自由活动,相对于工厂化养殖方式更容易感染外界细菌病毒而发生疫病,因此,做好防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防疫应根据当地疫情情况制定正确的免疫程序,防止免疫失败。为避免因药物残留而降低畜禽产品品质,饲养者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可选用中草药预防,有些中草药农村随处可见,如用马齿苋、玉米芯碳等可防治拉稀,五点草可增强机免疫力。这样不仅可提高畜禽产品质量,而且降低饲养成本。 6、做好生态养殖宣传工作。建立生态养殖品牌,提高饲养者生态养殖的知名度做好生态养殖宣传工作,建立生态养殖品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把宣传工作做好,让广大消费者了解你的畜禽或畜禽产品是真正按生态养殖方式生产出来的,是高品质的,这样才能使消费者接受相对较高的价格,从而提高饲养者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养殖健康稳定快速发展。7、畜禽生态养殖三途径。(1)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养殖能够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实现挖潜降耗、降低污染的目的,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如:“鸡———猪———蝇蛆———鸡、猪”模式,即是以鸡粪喂猪,猪粪养蝇蛆后肥田,蝇蛆制粉,含蛋白质高达63%,用来喂鸡或猪,饲养效果与豆饼相同,更重要的是,蝇蛆含有甲壳素和抗菌肽,可以大幅度提高猪、鸡的抗病力。这种模式,既节省了饲料粮和日常药物投入,又使鸡粪作了无害化处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十分明显。与此相似的还有“鸡———鱼、藕”模式:架上养鸡,架下鱼池,池中养鱼、植藕;“水禽———水产———水生饲料”模式:坝内水上养鹅鸭,水下养鱼虾,水中养浮萍,同时,坝上还可养猪鸡;还有“猪———沼———果(林、草、菜、渔)等模式,都是非常好的立体养殖模式。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家禽过了人工给温期,就可以逐步将仔禽放养到果园、山林、草地或高秆作物地里,让牛、羊、驴、鸡、等牲畜自由采食青草、野菜、草籽、昆虫。这种放归自然的饲养方式,好处甚多:首先是减少了饲喂量,可以节省大量粮食;其次是能有效清除大田害虫和杂草,达到生物除害的功效,减少人们的劳动强度和大田的药物性投入;三是能增强家禽机体的抵抗力、激活免疫调节机制,家禽得病少,节约预防性用药的资金投入;四是能大幅度提高禽肉、禽蛋的品质,生产出特别受人欢迎的绿色产品。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利用滩涂、荒山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养殖场所,以便生产出无污染、纯天然或接近天然的绿色产品,同时还能从本质上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减少预防性药物的投入。 (3)积极使用活菌制剂。活菌制剂也叫微生态制剂,其中的有益菌在动物肠道内大量繁殖,使病原菌受到抑制而难以生存,产生一些多肽类抗菌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类胡萝卜素、氨基酸、促生长因子等,抑制或杀死病原菌,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更有积极意义的是,有益菌在肠道内还可产生多种消化酶,从而可以降低粪便中吲哚、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使氨浓度降低70%以上,起到生物除臭的作用,对于改善养殖环境十分有利。使用活菌制剂有“三好”优点,即:安全性好,稳定性好,经济性好,可以彻底消除使用抗菌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是发展生态养殖的重要途径。  目前研究制成的动物微生态制剂,主要包括益生菌原液、益生元、合生元三类,可供选用的制剂主要有EM、益生素、促菌生、调痢生、制菌灵、止痢灵、抗痢灵、抗痢宝、乳酶生等,可广泛用于畜禽养殖。
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乌云其木格
西部牧区如何取得可持续发展?西部牧区的发展能否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云其木格同志《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的文章,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提出的思路和对策可供参考。
———编者
兼顾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双赢选择
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目前,内蒙古畜牧业形成了年总增2500万头只牧畜的综合生产能力,绵羊毛、山羊绒产量居于全国首位,牛羊肉、皮张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之一。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过去我们对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认识不足,畜牧业走了一条重数量、轻质量,低投入、高索取的粗放经营路子,严重的超载过牧导致草原生态恶化。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反思,积极寻求一条既能促进畜牧业发展,又可保护生态的路子。
目前,草原严重沙化、退化和盐渍化面积达5.8亿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6.3%,并且每年还以1000万亩的速度扩展。特别是近三年来,内蒙古连续遭受了几十年未遇的干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使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所以,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畜牧业同建设好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片面地注重发展畜牧业而忽视保护生态或单纯强调保护生态而不讲发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走生态畜牧业的路子。这是几十年来由于传统畜牧业经营遭到自然规律惩罚后的深刻反思,也是兼顾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生态畜牧业,关键是要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在思想观念上,由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在经营饲养方式上,实现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集约化经营转变,从根本上改变牲畜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传统习惯;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实现由局部小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在实际工作中,突出抓好几个重点———
以草原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以保护草原生态为重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近些年的实践看,草原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的原则,通过围封轮牧、休牧和必要的人工补种等途径,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力度,使其恢复自然生态。对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的地区,坚决实行禁牧、休牧。对半农半牧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实施沙源治理、天然草原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牧草种子基地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机遇,充分发挥这些龙头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以旱灌为主,旱生固沙植物为主,围封和保护为主,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向良性发展。
以推广舍饲半舍饲为切入点,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从内蒙古实际情况看,重点要把那种粗放的、单一的靠天然草场放牧饲养方式,转变为科学轮收、季节性休牧以及舍饲半舍饲的饲养。牧区要实行划区轮牧、围栏封育,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舍饲圈养。
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发挥生态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调整畜牧业结构,不仅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客观要求。要从区域上适当调整畜牧业的布局。目前我区牧区牲畜严重超载过牧,造成生态恶化,而农区畜牧业还有很大潜力。今后牧区牲畜要适当收缩转移,而农区、半农半牧区要扩大规模,采取“北繁南育”和就地繁育等途径,使农区畜牧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为途径,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综合效益。畜牧业产业化是延伸畜牧业后续效益的有效形式,也是分散的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需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必须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产业带、产业群。
加强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引导、扶持和服务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好多人从观念和习惯上一时还难以接受,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必须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
继续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政策。实践证明,草牧场完全彻底划分到户,管护和建设就有了内在动力。当前,要解决好草牧场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问题,把草原经营权真正全部交到牧民手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草山及小片草场也要彻底划分到户,继续搞好“五荒”拍卖和承包,把封育、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保护的责任权真正交给农牧民,从政策上调动农牧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积极性。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搞人工种草、舍饲圈养、标准化喂养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刚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以扶持。通过财政、信贷等多方面手段对草原水利建设、舍饲棚圈、人工种草、生态移民给予重点支持,还可以把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严格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用于生态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禁牧、生态移民等给予支持。
进一步搞好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生产资料服务体系、流通服务体系、卫生防疫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畜牧业生产、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推广各种机械化有偿服务,建立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配套的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人民日报》 (2001年12月17日第十一版)
怎样处理好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保关系
发展畜禽养殖业,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高低,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大事。因此,畜禽养殖业必须大力发展,不能有丝毫动摇。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不能因为畜禽养殖业的重要而忽视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呢?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着力完善法律。要根据我国畜禽养殖发展现状,以及畜禽养殖环境保护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着发展与保护并重、同步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对畜禽养殖特别是非规模养殖场做出相应的环保规定,以促进其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着力革新技术。积极引进和革新养殖技术,走无污染、零排放的养殖新道路。目前,重庆地区有生态农业采用了生物诱导基养猪技术,猪的排泄物无臭味、零排放。还有的企业采用了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垫层可用于生产有机肥,实现零排放。养殖技术的革新有利于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着力加大投入。对已存在的规模畜禽养殖场,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加大投入,限期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对没有达到规模的畜禽养殖场,采取两种方式处理:一是限期治理。若在规定期限内治理不达标,限期予以取缔,以彻底消除畜禽粪便排放;另一种是集中养殖治污。将分散的非规模养殖场集中起来,走专业合作社或股份制之路,使养殖场壮大形成规模,由养殖户按股份投入污染治理资金,以把分散投入的治理资金集中用于上污染治理设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县、乡镇要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用于污染治理,特别对那种污染治理积极性高,又有规模的养殖企业、养殖户要加大投入。对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等方面的企业和利用新技术进行畜禽养殖的企业及养殖技术研究、推广等要作为重点支持、扶持的对象,以确保畜禽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着力加强协作。环保部门要积极与当地农业部门、乡镇政府加强协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注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树立正确的畜禽养殖发展观。要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发展不能污染环境。要组织专业合作社,将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养殖,以便投资集中治理污染。
着力强化认识。根据各地发展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不断向乡镇领导干部和农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让其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
“结缘”绿色 专注循环经济
生猪行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因为它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是受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只有参与的人多了,市场上的猪肉供给充足了,猪肉价格才会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我们的老百姓才会吃上优质价廉的猪肉。——童其权
“我每天只需要想怎么把这200多只猪养肥,饲料、药物、疫苗这些问题,齐全集团的生猪养殖基地都给管完,连猪崽都是基地提供的。”在遂宁树堰村新建的齐全绿色生猪养殖基地里的农户张勇兴奋的说,“以前自己单打独斗的,根本不敢搞这么大,一旦遇到疫情这些的,就血本无归了。”树堰堂村的其他养殖户,也纷纷表示,在政府引导下,当地生猪养殖明星企业,想农户之所想,共同发展的,让他们省心、安心、放心多了。
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围绕农村服务城市这一发展中心,进一步完善各项畜牧产业发展机制,保障农户利益,通过政府运作,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政策引导,实现共赢,遂宁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昌升对乡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时曾表示。
遂宁是四川最大的国家优质商品猪保障基地之一,拥有众多规模以上生猪养殖企业。秉承“时时刻刻为养殖户着想,做中国最大的绿色生猪企业,为人类提供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齐全集团是其中的佼佼者,集团一直倡导:“四六开'零风险’养殖新模式”、“打造绿色生猪养殖产业链”、“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首创“四六开”
零风险养殖模式
一直以来,中小养殖户养猪都难以回避三大风险:市场风险、疫情风险和资金风险。这三大风险就好比是“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广大养殖户头上,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由于缺乏对生猪市场的科学预判,很多人在行情好的时候进入,然而当自己辛辛苦苦养的生猪到了出栏的时候,此时猪已经不值钱了,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很多养殖户血本无归,”张勇痛苦的回忆道。猪价格如过山车一样暴涨暴跌,如此恶性循环,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齐全集团的董事长童其权在深入农户家中实地调研后,开创了“四六开”零风险养殖模式,这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该模式主要采取公司与农户合作,利润“4—6分成”的形式:养殖户负责提供养殖的场地、设施以及劳动力,公司为养户提供猪苗、饲料、药物、疫苗等物料,待生猪出栏时利润分红按养殖户占60%,公司占40%进行分配,保证养殖户每头猪不低于30元的分红。据童其权透露,公司前不久又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8月1号开始将分红的底线提高到50元,该政策目前已经全面推行。在该模式的运作下,即使市场行情再差,乃至发生重大疫情,养户都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因此也被称为“四六开”零风险养猪新模式。
“四六开”零风险养猪新模式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的参与热情。童其权告诉记者:“目前报名加入这种模式的养殖户就有一百多户,由于公司猪种有限,公司暂时还无法一一满足大家。”为了满足养殖户对猪仔的需求,齐全集团计划今年建设5个种猪场。待所有种猪场建设完工后,预计今年年底可发展“四六开”零风险大小养殖户600多家,可出栏肥猪15万多头,到2012年争取带动2000户的养殖户参与其中。预计2012年底共可存栏种猪2.1万多头,可向养殖户提供猪仔40多万头。
齐全集团与养殖户合同上规定的是公司的利润占40%,然而实际上只有30%,另外10%是作为预防风险用的。当记者问道这个问题时,童其权笑着说:“可不要小看这30%的利润,你想想千千万万的30%是多少,一旦达到一定规模,那这笔数字就可观了;再说能够把农民闲置的土地和房屋利用起来,带动农民致富,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何乐而不为?”
打造品牌
延伸绿色产业链
“专注一件事,做行业状元。”这是齐全集团董事长童其权接受采访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国家政策长期扶持的行业,又是广大老百姓的菜篮子工程,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坚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集团公司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3年集团公司开始发展绿色玉米,2005年建成6万亩绿色食品玉米种植基。2007~2008两年时间,扩大建设到20万亩,年产绿色食品玉米可达10万吨,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绿色食品玉米生产企业。建立的绿色玉米基地及绿色玉米产品均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认证证书。2006年,齐全饲料公司开始绿色食品饲料的认证工作。2007年公司的五个产品,五万多吨的绿色食品饲料通过认证。与此同时,公司于投资6000多万元,其中,国家财政参股投资1500万元建立了年产能力20万吨的现代化绿色饲料加工厂。
为了延伸产业链,公司于2008年开始发展标准化养猪,确立了三年发展绿色生猪100万头的目标,2009年开始申报20万头绿色生猪认证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0年底顺利通过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现场检查验收,2011年5月成功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15.7万吨”活体绿色生猪认证证书,三项认证为公司发展和延伸绿色产业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心全意地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童其权如是说。2009年公司投入了5600万利用生猪养殖排泄废物,建立了西南最大的沼气1万立方米,处理二氧化碳和水后,每天可提供7000立方车用气;投入2800万元资金利用沼渣建立了1万吨有机肥厂;又投入了400万元利用沼液发展有机水果和绿色蔬菜约2000余亩。
对于未来的规划,董事长童其权告诉我们:公司将以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公司的“五年规划,两个奋斗目标”为方针。“五年规划”就是发展100万头绿色生猪,销售收入达50亿;力争五年内上市。“两个奋斗目标”就是建立食品和蔬菜物流公司,把绿色猪肉和绿色蔬菜配送到千家万户,实实在在地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绿色生猪养殖,使全川更多的养殖农户加入进来,实现增收致富和可持续性发展。
淄博河源:打造生态养猪循环产业链
7月26日上午,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河源养殖繁育有限公司标准化养殖基地,100头育肥猪正在装车启运上海市场。前来购货的上海客商说:“这里的猪全是通过自然生态法养殖育肥的,无抗生素、无药物残留,而且肉嫩、瘦肉多、口感好,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高青县滨临黄河,水资源、饲草资源丰富,农民有养猪的传统,是山东省畜牧十强县。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该县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优势,通过推广自然生态养猪法、拉长循环产业链、强化养殖安全,努力建设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全产业链的有机猪繁育养殖加工示范基地。
“幸福猪”长成有机猪
在河源养殖有限公司标准化养殖基地,记者“全副武装”严格消毒后经长长的隔离带,进到了小区里面,只见一栋栋猪舍整齐排列,猪舍内有正“度蜜月”的,有怀孕待产的,有母婴室,有2月龄、3月龄的,有将出栏的……
一进猪舍,迎面而来的是阵阵清凉。“这是大功率的水帘空调,正对面是6个直径一米的大风机,它们组成一个循环降温系统。窗户一关,风机一开。尽管外面高达35℃,里面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5℃~27℃,冷热适宜。生活在这里的猪非常幸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基地四周是一眼望不边的绿树,每个猪舍之间都隔着一个140米长25米宽的池塘。西面、北面、东面被黄河与外界隔绝,南面是盐碱涝洼地,自成一个独立的生态单元。
记者看到猪场是按照“一挖一抬”模式建的,挖泥成塘,堆土成台,在台上建长138米,高5米的标准化猪舍,在塘里养鱼。黄河水是猪场用水的最大优势。所有池塘每年要换三次水。“之所以敢养鱼,除了水之外,关键在于猪场是真正的零污染、零排放。”河源养殖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禚启东说。
在标准化猪舍,只见一头头活泼、干净的猪在一层厚厚的黄色“垫料”上自由漫步、拱食。每个猪栏边都安着自来水嘴,猪自己一碰就可饮水。在常人的眼里,一般猪场都是蚊蝇乱飞,气味难闻,然而在这里却没有任何异味。
垫料全部是粗纤维的东西,猪挺喜欢吃。刚刚加满时,超出垫料池20公分,而到卖猪时要下去半米左右。少掉的部分都让猪吃了,用于增加身上的粗纤维。垫料要经常翻动,让猪的粪尿均匀散布,让活性菌分解。同时微生物菌发酵长出的蛋白菌丝香味浓郁,供猪拱食,既可补充生态猪营养,又可增添生态猪肠道内益生菌。
由于垫料里的益生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热量,发酵床底部温度高达70℃,能杀死很多细菌。
“自然生态养猪法无尿便、污水排放,绿色生态高效,有效解决了畜牧养殖的污染问题。”高青县环保局局长王建永说。
禚启东表示: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生态自然养猪法育肥的猪,肉嫩、瘦肉多、口感好、无药物残留,经山东省农科院严格检测,已经达到了有机猪的标准,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比市场上普通猪的价格每斤高0.6元左右。
目前,该公司正在着手进行一种新型饲料实验,计划建设一个大型的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饲料厂。在实验室记者看到,两个大的饲料池,每个池子150立方米。现在,该公司正在做着实验。作物秸秆粉碎后加上秸秆发酵益生菌、豆粕、麦麸经发酵后,猪非常爱吃。这样每头猪一年将消耗300斤玉米秸秆。
据了解,高青县是农业县,每年要产生大量的玉米作物秸秆。要是烧掉不仅污染环境,也是资源的一大浪费。“我们通过猪把秸秆过腹后,再把废弃的垫料用于发展沼气,沼渣制造生物有机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链。”禚启东说。
“猪联网”罩起“安全网”
为确保公司的猪从出生到出栏全程安全,猪场内所有的猪都实现了生态猪养殖检测智能化管理。每个猪舍都安装了摄像头,平均每1000平方米安3个,猪舍内各个角落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坐在办公室就能随时掌握猪群信息。减少了到猪舍去的次数,也就大大降低了把病菌传给猪群的几率。
记者发现,每头母猪的耳朵上都有耳标,上面标有每头猪各自的档案。通过“猪联网”整个养猪过程全部通过电脑控制,养殖1000头猪只需要2个人。同时,猪场还配有智能化监控系统,对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适时调节,确保猪每时每刻生活环境的舒适。
饲养母猪工作量很大。公司现有能繁母猪有670头,下一步要扩展到1200头。为提高母猪的科学安全管护效能,今年8月份,总投资1.2亿元的二期工程就要动工,2012年下半年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提高猪场的自动化水平,计划投资680万元,从荷兰引进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对繁育母猪的生长繁育实行高科技智能化管理,届时管理一个标准化猪舍仅需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科学的屠宰也是影响猪肉品质的关键一环。在公司三期工程深加工流程图前,禚启动告诉记者,屠宰前先让猪淋浴,然后进“舞厅”,“舞厅”四周是一米高的有机玻璃,里面有种猪最爱吃的草,放上猪喜欢的音乐,猪就开始“跳舞”,跳累了以后,再进到啤酒室。经过大量运动后,猪都非常口渴,就开始大量饮啤酒,喝醉后就开始睡觉,这样通过传送带,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屠宰车间进行“安乐死”。
“合作社”办成“省心社”
与“猪联网”相对应的是淄博高青河源养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依托淄博河源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尽可能地整合生态猪生产技术服务部门、养殖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养殖散户等资源,形成自然生态猪的饲养及加工推进合力。
“为提高生态养猪组织化程度,合作社内部实行'四统一服务’,即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管理,让社员省了不少心。成立合作社的第一个目的是集中管理、分散养殖,为公司第三期深加工打好基础。要是单靠我个人,就是一年产10万头也供不上屠宰。”禚启东说,“今年山东省对猪单独立项,我们公司是山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养猪专业副主任单位。下一步我们要把猪农统一起来,这样好管理。规模化养猪的好处就是病情好掌握。散养就不好管理。”
为培植发展社员,公司尽力让利于民:卖给社员的仔猪每头低于市场价50元,公司自己研发的饲料,每斤让利1元,每头猪从进到育肥外卖,免费防疫,节省30元。卖到市场以后,每斤毛猪的市场价格比一般猪要高出0.2元,免费配种,总的算下来,公司每头猪能为社员节约成本650多元钱。
“在淄博河源养殖繁育有限公司的带动下,2010年,全县新增自然养猪法面积2048平方米,生猪存栏11.7万头,出栏19.82万头。”高青县畜牧兽医局局长王泽法告诉记者。
“今年8月份公司将在齐鲁证券挂牌。计划再用三年时间,总投资4.5亿元建设自供饲料加工厂、肉联加工厂,冷藏厂基地,达到年繁育肥猪3万头、实现屠宰生猪50万头,冷储1万吨的生产加工储存规模,在全国建立160处连锁配送专营店,成为规模大、标准高、全产业链的生态自然养猪企业。”禚启东说。
已陷养殖污染困局开始发展“慢农业” 吧!
最近,养殖污染治理问题成了热门话题。我们现阶段大量养殖企业推广的是“公司+农户”模式,农户的小散养模式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慢农业”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不使用化肥,让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直接排放到农田里,既解决了工业养殖带来的粪肥积存问题,又解决了粪肥污染问题,还有利于土壤新陈代谢,一举三得。
科学发展需要“慢农业”
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群众对各种“添加剂农业”、“化肥加农药”的农业已经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抵制心理。与之相反,经济收入提高了,更多群众想提升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要吃好,而不再是单纯的“吃饱”。发展“慢农业”,符合社会和消费需要。
据报道,日本一家企业在山东莱阳租地1500多亩,种地、养牛。他们瞄准的是中国高端市场,主打高品质农产品。日企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甚至地里长满草,当地农民觉得这是在糟蹋土地。公司负责人认为,农业最终还将回归到他们的路径,依靠化肥、农药的种地模式是短视行为。这家日企至今仍未赢利,但其在北京、上海的市场份额和销量却在逐渐增加。原因是,人们需要这种生态和安全农业。
如果人类不注重利用农家肥,而是无休止地使用超量的添加剂、农药进行轰炸,土地就容易板结,不疏松,久而久之,土壤就会营养失衡,结构发生异化,当然效率也会降低很多。可见,发展“慢农业”也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要求。
养殖业和“慢农业”天然互补
中国最大的鸭业养殖公司,有“世界鸭王”之称的河南华英禽业公司曾花大力气进行污染治理,大力建造污水处理设施,值得嘉许。但“公司+农户”的商业模式中,农户作为独立法人,是投资主体,也成为污染主体。华英公司的治污之路代表了中国养殖业的困局。
专家分析,养殖业污水和粪便表现出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家禽家畜的粪便和污水有很强的肥力,用于农田是很好的有机肥,农民不需要额外购买化肥。另一方面,这些粪便和污水一旦未加利用直接排到周围环境中,就从有机肥变成了污染源。笔者近日在潢川县付店镇白洼村看到,附近用华英公司废水浇灌的水稻长势郁郁葱葱,明显高出未用废水浇灌的稻田。
当然,如何将养殖粪便、污水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不仅是养殖企业的问题,还是地方政府和农业科研部门共同思考的大事。“慢农业”发展空间广阔
作为分解养殖粪便、污水的“慢农业”应该很有前景,但这个过程会是比较漫长的。
个人觉得,第一,当地政府应该将这种“慢农业”的重视度提升到重要位置,甚至在政府报告中给予旗帜鲜明的确认,扭转人们的“快农业”观念,提升“慢农业”意识。
第二,要正确认识粪便污水和有机肥的关系,养殖粪便本身肥力充足,政府应该引导农户合理、科学使用,而不能过量使用,否则,就可能造成“肥力污染”,出现所谓的“养殖污染论”的噪声。在这里,企业也应该承担更多的科技指导责任。
第三,为了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慢农业”的积极性,政府要通过更多的政策鼓励和利益引导。废物本来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发展“慢农业”既消化了废物资源,又提升了农业效率,开拓农业发展新项目,打造出绿色和“慢农业”的品牌,何乐而不为呢?
试想一下,如果这种“慢农业”得到持续推进,这边是井然有序、没有污染的畜牧养殖厂,那边是绿影浓浓的“慢农业”基地,养殖业和农业完成了强强联手,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农业得到了广阔发展,多好!
生态养殖是未来生猪养殖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迅速发展,生猪养殖已逐渐形成规模,但是,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能源缺乏、疫病频繁、环境污染等。大康牧业曾就此问题做过研究,发现对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据测算,一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相当于七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这些没经过处理的废水如果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养殖场还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而且,养猪场产生了大量的粪便,成为污染周围环境的最大的凶手。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还会使得养猪场疫病频繁,最大的特征是老病抬头,外病传入,病源混感,防治更加困难。由于饲养环境较差,病原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致使养殖场大量使用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又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就是利用良好生态环境,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养殖的猪肉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于是一些生猪养殖企业开始着眼于未来,发展生态养殖。大康牧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大康牧业具备专业性强、养殖水平高、对新生事物较为敏感等优势,接受了生态化养殖理念并敢于尝试。很快,大康牧业就成为发展生态养殖的“先行部队”,具有很强的带动示范效应。
大康牧业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运用生态技术,坚持生态养猪。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零排放”彻底解决养猪环保难题。猪舍圈底填满干净的有机垫料,及时翻埋后,粪便、污水通过发酵有效分解,尽而实现“零排放”,彻底解决了猪粪尿对水资源环境及农田的污染。
一是建设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实行标准化养殖,能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杜绝滥用药物及添加物、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当然,生态养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和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是养殖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环保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整合。大康牧业在很多地方做的并不十分完美,还需要在以后发展中,继续努力。
广安市广安区建设生态畜牧业的探索
近年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成渝优质畜禽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1  生态畜牧业建设现状
1.1  大力推广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  广安区按照“示范-推广-普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沼气治理畜禽粪污的“自然养猪法”这一生态环保养殖技术,有效缓解了养猪业面临的质量安全、养殖效益、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动了生猪养殖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该区生猪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培育壮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  广安区加强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生产经营记录及标志管理等关键点实行控制,以无公害生产企业为重点,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监管制度、监管机制、监管档案,实现畜牧业的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打造品牌畜牧业。
1.3  全力发展循环畜牧业  积极引导规模业主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子,着力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有效解决畜禽规模养殖带来的排污难题,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粪污。通过改善养殖环境,积极引导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养殖、加强养殖小区畜禽圈舍改造工程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畜禽养殖污染程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4  扎实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广安区按照“内防外堵、确保无疫”的防控目标,全面推行了以“消毒打基础、免疫抓关键、检疫作保障、检测看效果、管理促规范”的“五位一体”防控管理形式,提升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积极推进了动物标志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上市产品“有据可查”,问题产品“有根可溯”。
2  制约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因素
2.1  畜牧业污染问题凸显  一些畜禽养殖业主和屠宰加工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和有效的控制手段,含有畜禽血液、粪便和消毒剂等化学药品的污水直接排入沟、河后会造成污染,农民再用被污染的河水、沟渠水进行农作物灌溉,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将愈加严重。
2.2  畜牧业生产方式相对滞后
当前,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还占一定比例,即便是一些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小区),也往往因资金、技术的缺乏,生产水平远远未能达到标准化的要求,由此而造成的人畜混居、畜禽混养和粪尿等污染物随意排放等问题不容忽视。
2.3  投入品使用规范水平低
随着现代畜牧业技术的广泛应用,饲料添加剂、兽药、疫苗等投入品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2.4  对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  一方面是养殖用地制约发展,影响了畜禽养殖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是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多数养殖户资金不足,加上贷款困难,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3  对策与思考
3.1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增加设备,完善设施,提高监测检验能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2  依靠科技,提高质量  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场入户,推广畜牧兽医科技新技术。提高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着力提高畜牧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科技在畜牧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创新机制,培育主体  一方面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加工能力,促使其发展成为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大型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着力组建畜牧专合组织,紧紧围绕优质畜禽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实现畜牧业的组织化生产。
3.4  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加快国内品种开发、国外品种引进,制定科学生产推进计划,发展高档畜禽产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巩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3.5  改善设施,营造环境  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加强畜禽养殖小区低碳设施建设,制定各种饲养管理的技术规程,逐步实现粮食耗量低、无公害的标准化养殖,积极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为生态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种养大循环 低碳促发展
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性的重大部署。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是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元坝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和着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生态区建设,致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畜牧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全区基本情况
元坝区是1989年建立的县级区,距广元中心城区17公里,辖28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1440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和秦巴连片贫困地区。成绵广高速公路、广巴高速公路、国道212线、省道202线和已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昭化古城已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耕地2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近年来,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总目标,集中打造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临港经济发展区、亭子口移民库区“五大载体”。在努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全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以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为主体,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小(园)区,着力实施标准化生产,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区,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区。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2.1 着力宜居宜业,促进畜牧产业布局科学化
2.1.1 根据生态区建设规划要求,在畜牧产业总体布局上将全区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出台了《广元市元坝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禁止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主要河流及干道沿线、城镇规划区及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区域发展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
2.1.2 结合全区种植业发展规划,将养殖区规划在我区西南部种植业发达地区,使养殖业与种植业同步发展,为实现种养结合、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区规划的养殖区占全区幅员面积的4/5,涉及25乡镇210个村。
2.1.3 依托养殖区规划,编制完成200余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规划,促进我区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1.4 严格执行规划,鼓励和引导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迁入规划养殖区,促进全区畜牧业科学发展。
2.2  狠抓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化
2.2.1 严格建设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实行区、乡镇、村三级审查制度,即由业主自愿提出申请,经所在村民委员会初审、乡镇人民政府复审,报区畜牧食品局和区环保局进行会审后才能动工修建。规范技术路线,确立了“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选址原则;确立了“适度规模、容量化消纳”规模发展原则;确立了“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的减量化排放原则;确立了“沼气配套、生物发酵床”的无害化处理原则;确立了“种养结合,生态还田”的资源化利用原则。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所有的规模养殖场(小区)都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保了选址的科学性。严格执行畜牧养殖场与环保设施“三同时” 建设原则,要求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配套兽医卫生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并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的防疫距离、存栏标准等进行了明确,确保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设质量。
2.2.2 多渠道投入资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农民为主”的方式,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十一五”期间,共投入7.56亿元用于发展现代畜牧业,其中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8540万元,区财政投入1508万元;企业、业主和农户投入资金6.55亿元,占总投入的76.7%。
2.2.3 创新运作机制。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成后,我区采取“业主进场养殖”(即建成的养殖小区由养殖大户自养,或者出租由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养殖)、“公司+农户”或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进行规模养殖。实行“五统一”的办法进行管理,即统一提供种质资源、统一提供投入品、统一提供技术和防疫、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销售,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截止目前,我区已完成168个常年存栏1000头、年出栏3000头的自繁自养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建年供种PIC、LY母猪10000头繁育场2个,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户3568户,其中1000头以上场(户)116个;培育年出栏肉羊100只以上的饲养户达225户,年出栏土鸡5000羽以上的饲养户达278户,年出栏肉牛2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3户,规模场户养殖出栏量占全区总出栏总量的56%。从省内外引进良种母猪0.64万头,预计2011年全区出栏生猪80万头以上。
2.3  狠抓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促进畜牧产业发展生态化
2.3.1  以禽畜粪便为资源沼气工程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
2.3.1.1 创立了以“猪沼果”山地果园生态模式和“猪沼(粮)菜”为主的庭院生态模式。在元坝、昭化、紫云等12乡镇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整村成片推进猕猴桃基地建设,根据果园规模配套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和沼气池,开展“沼液、沼气和沼肥”的综合利用。建成独具特色的“猪沼果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果园,一座房,一池沼气,一栏猪,配套一座风力扬水机。创建“猪沼果”生态能源示范区120个5万亩,惠及农户6000多户。在昭化、元坝、柳桥等地依托川琰食品和城市供给,大力推进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基地建设,配套建设生猪、家禽生态养殖小区和沼气集中供给、沼液还田工程,在农户庭院重点推广“一池三改”的“猪沼菜”生态模式。全区已建成沼气池23000个,发展“千池乡”7个,建成“百池村”70个,生态示范村56个。实现了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2.3.1.2  建成了川北最大的“猪-沼-电”生物质能源模式
在广元蔚峰农业有限公司、广元玉田农业有限公司” 运用UASB与USR”技术进行猪场粪污工厂化处理,年处理养殖场粪便约5000t、废水100m3/d。日产沼气600m3的USR(500m3)反应器1座,年发电量25万kwh。生产期内年均销售收入100万元,年均总成本70万元,利润30万元。
2.3.1.3  加快养殖小(园)区大中型沼气治污工程建设。加快建设配套设施,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对修建大型沼气池的按400元/立方米予以补助,在168个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配套建成沼气池8万余立方米。在蔚峰公司、玉田公司、连心公司建成年处理能力达2万吨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中心,在全区规模养殖场(小区)建成6万立方米畜禽粪便发酵预处理车间、5万米输粪管道和6万立方米储粪池,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技术,对畜禽粪便经发酵、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园利用,实现了养殖污染零排放。
2.3.2  引进推广以生物发酵床为核心的养殖污染零排放生态养殖模式。
从2008年开始围绕“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省水、省料、省劳力,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增加养殖效益,养殖粪污零排放)”举办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现场会和技术推广会100场次,印发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资料20000余份。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多项技术攻关,在引进推广技术基础上取得了不同垫料比例、不同垫料组合、不同用水比例等多项试验成果。在全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和森林资源,发展生物发酵床养猪2042户,建零排放猪舍近35万㎡。该技术在全区28乡镇得到普遍推广,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人口密集区、水资源匮乏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区效益十分显著,达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3.3 以种草养畜,秸秆过腹还田为核心的节粮型草食畜牧业生产模式。
立足元坝生态资源禀赋,提出了“立草为业、以草促调、以牧增收”的兴畜牧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之路,坚持“种草养畜、草畜配套、四季轮供”的原则,组装配套了桑草、果草、粮草、林草等多种农田种草模式、选定了适合川北山区适栽的盛世苜蓿、菊苣2个牧草新品种,提出了“五推、八化、四配套”种草养畜优化模式,5年累计新增苜蓿、菊苣、黑麦草30万亩。大力开展饲料玉米种植,秸秆青贮和微贮,积极推广林地家禽轮牧养殖模式,累计新增牛羊等草食动物饲养量10万头,5年间全区非猪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0%,提高近10个百分点,起到了良好的以草增畜、以草换肉的增收效应,促进了全区种草养畜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打造川北新牧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途径和成功经验。
2.4  狠抓品质提升,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标准化
2.4.1 建立健全健康养殖机制。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制度,对口蹄疫、猪瘟、禽流感、新城疫等动物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实行登记备案制度,通过建立健康养殖档案,对所有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受控管理。实施驻场兽医制度,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统一委派驻场兽医,加强对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对畜禽疫病的监测、化验、诊断和对畜产品病害、药残等安全指标的检测,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2.4.2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出台了《元坝区受控规模养殖场管理办法》,采取“公司(专合组织)+标准+基地+养殖场(户)”的方式,建立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畜产品,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标准化。截止目前,全区获得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畜产品基地28个、无公害畜产品9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1个。
2.4.3 完善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在全区设立了2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通过公开招聘、专业继续再教育全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具备大专或中级技术任职资格的达80%,整合畜牧、农业等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成立了农牧110,加快构建区、镇、村三级现代畜牧产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2.5  狠抓政策配套,为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5.1 完善配套政策。近年来,制定出台了“良猪富民”工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鼓励生猪产业发展等配套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等方式,加大对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支持力度。2006年以来,全区对畜牧产业的综合投入达1亿元。
2.5.2 搭建融资平台。组建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担保、贴息、融资和对上争取项目等方式,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壮大。
2.5.3 建立规模养殖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对符合规划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和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保险补贴。2007年,启动了能繁母猪、生猪保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以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主体,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养殖风险防范基金,有力提高了畜牧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
3.1促进了现代畜牧产业跨越发展。2010年,建种养结合农业园区168个,种植猕猴桃6.6万亩,烤烟1.8万亩,成片蔬菜基地5.2万亩,生猪出栏72.18万头、肉羊出栏4.98万只、小家禽出栏284.57万羽,畜牧业总产值达9.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12%,2011年生猪可出栏80万头。先后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认证及产品认定,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试点(县)区,省级以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的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区,“元坝生猪”、“紫云猕猴桃”、“昭化韭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
3.2 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通过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全区规模养殖场(小区)全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比2005年减少水体化学耗氧量1200吨、促进了节能减排,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区境内长滩河、马蹄滩河、嘉陵江达到国家规定水域水质标准,同时,随着农村沼气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3.3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降低了购买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截止目前,全区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已覆盖10万亩耕地1.7万农户,每年可为农民节约成本2000万元以上。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种养业纯收入3852元,比2005年翻一番。
3.4 为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基础。通过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大力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为发展有机农业和提升农产品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促成了“紫云猕猴桃”、“元坝生猪”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3.4  探索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人畜分离、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技术措施,“适度规模、种养结合、低碳循环、三链合一”的元坝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得到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管理专家的高度认可,被省政府作为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在全省推广,为国内类似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邻水县林下养殖发展思考与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对肉、蛋、奶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由过去的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林下生态养殖模式是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的典范,即将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养殖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林果园土地资源发展养殖业,实现林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济模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邻水县具体情况,对全县发展林下养殖进行探讨。
一、邻水发展林下养殖优势
1、资源优势。邻水县属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区,为全国脐橙种植大县,境内山区、丘陵和平坝交错分布,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从北向南平等展布,形成独特的“三山两槽”地形地貌和不同的自然气候带和植被分布带,山地林茂草丰,丘谷果树环绕,森林资源、果地资源丰富。为发展林下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区位优势。邻水县地处川东门户,位于成渝经济圈结合部,处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紧靠重庆大市场,是重庆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成渝经济圈和广渝经济合作带的示范地与桥头堡。县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物流通畅,商贸活跃,沪(上海)蓉(成都)、达(达州)渝(重庆)高速公路交汇于邻水,东邻重庆市长寿区,南连重庆市渝北区,西靠广安区,北接达州市。
3、政策优势。近年来邻水县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的资金投入同时,建立邻水县林下养殖发展专项资金,并调整财政资金投入结构,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林下养殖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提高财政资金补助标准,县政府并成立了林下养殖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全县林下养殖发展。
二、邻水林下养殖发展现状
通过科学论证和长期规划,邻水县依托全县丰富的果林资源,已建成丰禾镇庙堡村果园林下养殖示范基地和鱼鳞滩村果园林下养殖示范基地,建林下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圈舍近3500平方米,存栏土杂鸡、青脚麻鸡7.2万余只,鹅2万余只,已带动周边70多户农户发展林下养殖。
三、发展林下养殖存在的问题
1、管理技术不强。林下畜禽养殖对养殖环境、地理位置、圈舍搭建、饲养管理等技术要求与畜禽规模化圈养技术有比较大的差距,全县林下养殖的技术培训工作刚提上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水平无法满足整体发展需要,现在全县面临着林下养殖技术人员、有经验的养殖户紧缺的困难。
2、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目前全县林下养殖专合组织的组织化程度、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林下养殖同时涉及农业、林业、果林种植户等多方的利益,需要加强专合组织的组织化程度,进行协调管理、规划发展。
3、疫病防控难度大。林下养殖畜禽主要以放养为主,畜禽容易感染寄生虫等疾病,果园中由于养殖区域宽阔,畜禽流动性大,雀鸟活动频繁,而且果农、养殖等工作人员往来频繁,对于日常的环境消毒、疫病预防控制都造成一定的难度。
4、产业链建设不完善。林下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绿色健康、风味独特,比规模化圈养畜禽市场竞争力强、价格高,消费者也乐于接受,但是我县目前林下养殖的产业链建设不完善,林下养殖的畜禽还是以商贩销售为主要途径,没有形成自己的畜禽品牌,体现不出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四、林下养殖发展思路探讨
立足地缘资源优势,依据环境容量,科学合理布局,集中利用全县成片的成年果园地、林地,并开发利用荒山草坡以及河床滩涂闲置地发展林下种草养殖,瞄准成渝畜产品消费大市场,坚持 “特色化、区域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1、壮大专合组织、强化技术力量。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林下养殖专合经济组织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专合组织参与林下养殖基地(小区)建设,切实维护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全县养殖技术骨干人员组成的邻水县林下养殖技术培训服务指导小组,负责全县林下养殖业主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全县养殖技术培训和养殖业主技术交流活动,并定期派遣相关人员进入高校进修相关林下养殖知识,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加强和农业高校的技术交流活动。全面提高全县林下养殖技术,构筑林下养殖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强技术后盾。
2、明确发展目标、抓住重点工作。根据全县现代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林下养殖发展目标,细化具体到每个阶段发展任务,落实各个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抓住各阶段重点工作,一是创新发展机制模式,继续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 等养殖模式,积极探索发展“承包反租”、“订单养殖”新型林下养殖机制。二是强化品牌创建工作,引导各专合组织创建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产业链发展,规范购销流通环节,解决销售难题,增加林下养殖畜产品市场经济效益。四是加强宣传发动,提高养殖积极性,加快林下养殖基地建设。五是加大财政投入,解决林下养殖专业人员的引进、技术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资金问题,鼓励发展林下养殖。
3、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作配合。全县成立林下养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县实施林下养殖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县畜牧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发展规划、科技服务、技术指导等方面下功夫,为畜牧产业基地建设服好务,各乡镇、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畜牧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农民、业主、企业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参与现代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全方位推进全县林下畜禽养殖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于广安市广安区建设生态畜牧业的探索与思考
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高级形式,其发展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达程度和现代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广安区各级畜牧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成渝优质畜禽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据统计,2010年,广安区出栏生猪133.5万头,家禽1100万只,建有生猪标准化养殖场50个,生猪养殖小区25个。畜牧业已成为促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主要做法
(一)大力推广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从当前我区规模养殖场的治理情况来看,通过“自然养猪法”零排放技术推广途径,能够实现畜禽排泄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进而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广安区按照“示范—推广—普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沼气治理畜禽粪污的“自然养猪法”这一生态环保养殖技术,有效缓解了养猪业面临的质量安全、养殖效益、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动了生猪养殖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我区生猪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培育壮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我区加强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生产经营记录及标志管理等关键点实行控制,以无公害生产企业为重点,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监管机制、监管档案,实现畜牧业的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打造品牌畜牧业。
(三)全力发展循环畜牧业。积极引导规模业主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子,着力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有效解决畜禽规模养殖带来的排污难题,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粪污。目前,全区建有生猪健康养殖示范点20个,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场16个,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一个,生猪养殖小区50个。通过改善养殖环境,积极引导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养殖、加强养殖小区畜禽圈舍改造工程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畜禽养殖污染程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扎实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近年来,我区各级畜牧部门和各级政府按照“内防外堵、确保无疫”的防控目标,全面推行了以“消毒打基础、免疫抓关键、检疫作保障、检测看效果、管理促规范”的“五位一体”的防控管理形式,提升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积极推进动物标志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上市产品“有据可查”,问题产品“有根可溯”。
二、制约因素
目前,我区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养殖污染、生产方式、投入品使用、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行业本身的发展,也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一)畜牧业污染问题凸显。一些畜禽养殖业主和屠宰加工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和有效的控制手段,含有畜禽血液、粪便和消毒剂等化学药品的污水直接排入沟渠、河流后也会造成污染,农民再用被污染的河水、沟渠水进行农作物灌溉,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将愈加严重。
(二)畜牧业生产方式相对滞后。当前,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还占一定比例,即便是一些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小区),也往往因资金、技术的缺乏,生产水平远远未能达到标准化的要求,由此而造成的人畜混居、畜禽混养和粪尿等污染物随意排放等问题不容忽视。
(三)投入品使用规范水平低。随着现代畜牧业技术的广泛应用,饲料添加剂、兽药、疫苗等投入品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四)对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养殖用地制约发展,影响了畜禽养殖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是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多数养殖户资金不足,加上贷款困难,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三、对策与思考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增加设备,完善设施,提高监测检验能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种畜禽、兽药、饲料、生鲜乳和无公害畜产品的市场监管,严把饲料原料关、产品加工关和使用关,切实从源头上把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升发展水平,牢固树立“效益优先、科技支撑”的新观念,加强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场入户,推广小区规模生产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等畜牧兽医科技新技术,提高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着力提高畜牧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科技在畜牧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科技含量,加快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三)创新机制,培育主体。一方面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扶持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加工能力,促其发展成为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大型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着力组建畜牧专合组织,紧紧围绕优质畜禽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重点规范建设具有一定基础的养猪合作社、肉鸡、肉兔、肉羊合作社等畜牧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社将各个环节有效整合、有机衔接,把养殖户、规模养殖场、养殖园区及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联结起来,实现畜牧业的组织化生产。
(四)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即加快国内品种开发、国外品种引进,制定科学生产推进计划,发展高档畜禽产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用优质畜禽产品的生产推动特色产品开发,生产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名牌产品,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与重庆、成都、南充等大中城市的产销联建,巩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改善设施,营造环境。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加强畜禽养殖小区低碳设施建设,坚持做到“六分离六配套”,即:“人畜分离,配套建设隔离带;雨污分离,配套建设排污粪沟、雨水沟;粪尿分离,配套建设沼气池、储粪池;母子分离,配套建设仔猪保育栏;料水分离,配套建设自动饮水器、饲料槽;病健分离,配套建设消毒池和病猪隔离舍”,并制定各种饲养管理的技术规程,包括防疫、消毒、牧草种植、饲养管理等,逐步实现粮食耗量低、无公害的标准化养殖,积极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科学治理养殖污染,为生态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生态健康养猪将成为未来养猪的方向
环境优美的山窝里,依山而建的一排排猪舍远远望去犹如现代化的厂房,山坡上或种着各种树木,或种着金柚、脐橙等水果,山下的鱼塘里波光粼粼,即便走近猪舍也难闻到异味。日前,记者走访梅县、兴宁、丰顺等多个县(市)的生态养猪场,发现这些养猪场一改以前脏、臭、污染大的不良形象,干净整洁,让人眼前一亮。 据统计,全市有适度规模饲养专业户4.5万多个,基本都采用了“畜-沼-果”或“畜-沼-鱼”、“草-畜-沼-鱼”的生态养殖模式。其中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的1477个养猪场中,有1456个建有沼气池,共建沼气池12.25万立方米,利用猪粪、沼液沼渣共种植果树2.04万亩、水稻0.3万亩、名贵花木2.1万亩,养鱼8398亩,规模猪场粪污利用率达到99%以上。既实现了养猪业粪污的零排放,又解决了种果树所需的有机肥,养鱼所需的饵料,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实现了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市畜牧兽医部门负责人说,我市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猪,走出了一条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工程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在梅县南口镇大和村黄进塘梅州生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基地,记者看到,山坡上种植的樟树等名贵树木生机勃勃,一排排猪舍整齐划一,几口山塘分布在山脚下,俨然环境优美的世外桃园。据了解,该基地2009年投产,目前存栏母猪700多头,规划存栏母猪1800头,年出栏生猪30000头,种猪6000头。该基地把猪作为农业生产系统的必要组成元素,应用农业生态工程,通过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有机结合,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效益。 该公司投入280多万元建起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固液分离,猪粪经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每天800多立方米的污水则利用地势的落差实现无动力排污到污水处理区,经过总容积120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暴氧池等处理,沼液用来种植樟树等名贵花木和果树及青饲料,或流进4口总面积5亩多的生化塘,生产渔饲料,从而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沼气用于生活用能源和养猪的保暖等生产用能源,下一步还准备用于发电。 健康养殖实现养猪业零污染 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兴宁市永和镇三枫村的广东宝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时,只见沿205国道两侧的田地里种着中东海枣、黄金香柳、罗汉松等各种名贵庭院绿化树。这是该公司的永和花木基地。据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发展“资源循环型生态与健康畜牧业”模式,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养猪业的零污染。该公司从猪舍布局与建筑设计上,就考虑改善动物“福利”,提高猪的健康水平,从而减少药物使用。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3个原种猪场和种猪场及一个种公猪站,年出栏95000头商品猪,带动1300多户农户年增收760多万元的大型现代农牧企业。 发酵床养猪节约成本增效益 在丰顺县汤坑镇冯录梅的发酵场零排放养猪场,记者看到,这里的猪栏比别处大得多,地上是厚厚的锯末垫料,一栏数十头猪正悠闲地活动着。据介绍,猪栏里垫料是一米厚的由锯末和谷壳组成的,混有酵母菌和枯草杆菌等,猪的排泄物由垫料里的细菌分解,栏舍不用冲洗,没有臭味,三年更换一次垫料,旧垫料又是很好的有机肥。 该猪场2009年下半年投产,至今已出栏了3批肉猪。经测算,发酵法零排放养猪可节省用水90%,节省人工50%,节省保温用电90%,节省用药费用三分之一,猪也可以提早15天出栏。算下来,一批800多头猪可以省1万多元,每头猪比传统养猪多赚55元,效益达到153元。
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促进生态农业增产增效
养蜂业作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项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供人类优质保健品的绿色产业。蜜蜂授粉立足于利用自然蜜粉源植物,是自然资源的再利用,是一种生物增产措施。发展蜜蜂授粉产业不占耕地,不用粮食,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因此,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对进一步转变我省蜂业发展方式,夯实蜜蜂授粉产业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蜜蜂授粉的作用
1.1  蜜蜂授粉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效  蜜蜂通过异花授粉,提高授粉植物果实产量,改善果实质量,增强种子后代的生命力、抵抗不良环境及病虫害的能力,从而起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
1.2  蜜蜂授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世界80%的显花植物依靠昆虫授粉,而其中85%靠蜜蜂授粉,蜜蜂授粉的显花植物约有17万种。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籽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受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自然界中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大量减少,蜜蜂作为农作物及开花植物的最佳传媒昆虫,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如果没有蜜蜂的传粉,植物的授粉总量将受到极大影响,一些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就会受到威胁,严重的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进而引发整个植物群落和生态体系的改变。采用可以控制、便于管理的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既可填补虫媒授粉的不足,又可完成生态链,修补残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态价值一举多得。
1.3  蜜蜂授粉有利于节约能源
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但是化肥和农药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利用蜜蜂授粉,可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省人工授粉劳动力,并且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2  蜜蜂授粉现状
2.1  国外授粉情况  目前世界养蜂发达国家普遍以养蜂授粉为主、取蜜为辅。欧美国家对家养蜜蜂传粉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蜜蜂授粉服务机构,建立了一整套措施,将蜜蜂授粉广泛应用于谷物、水果、牧草、花卉等各种作物。由于对农作物的授粉贡献巨大,蜜蜂已成为欧洲第三大有价值的家养动物。
2.2  国内授粉现状  我国养蜂以追花夺蜜为主,养蜂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蜂产品。蜜蜂授粉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有偿授粉的蜂群比例不到蜂群总数的5%。蜜蜂授粉技术已被国内部分瓜果菜生产者所接受,部分地区在蔬菜制种、大棚草莓、大桃生产等方面已把蜜蜂授粉技术作为常规措施来应用。目前我国已培育了蜜蜂授粉专用蜂群,普遍用于果树、棚室草莓、蔬菜繁种等。
3  蜜蜂授粉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省养蜂注重的就是蜂产品的获取,而蜜蜂授粉的重要作用基本边沿化,甚至被忽略,养蜂对农作物增产的功效还远未发挥出来。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效益多100多倍,能给我省农业每年带来巨额增收。目前制约我省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认识不到位、无蜜蜂授粉服务体系和放蜂环境恶化。
3.1  蜜蜂授粉增产的宣传力度不够  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作用还没有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和从事种植业的人们所认识。由于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及提高品质的作用,对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大部份农民片面认为蜜蜂采花授粉只有蜂农得利,对自己没有益处,从而消极对待蜜蜂授粉,甚至阻挠蜂农在其作物地周围放蜂。而大部份蜂农也没有意识到蜜蜂授粉的重要性及优势,只是靠获取蜂产品来增加收入,忽略了蜜蜂授粉是养蜂增值的一种手段。
3.2  蜜蜂授粉产业体系没有建立  目前我省养蜂主要是获取蜂产品,还没有专业的授粉蜂场。有些从事农业设施的生产者已经认识到蜜蜂授粉的作用,但缺少相应的专业授粉蜂场为其服务,只能自己购买一些蜜蜂来进行授粉,组织化程度低,离产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
3.3  放蜂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农业大量依赖农药、化肥、生长素等,广泛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很多农民在作物花期使用高毒性农药和杀虫剂,造成授粉蜂群大量死亡,蜂农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任何赔偿和法律的保护,致使蜂农在作物和果树开花期间不敢去放蜂,造成农作物和果树无蜂授粉,作物及水果减产和品质下降。
4  推广蜜蜂授粉的措施及建议
蜜蜂授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省时省工、保障食品安全生产和改进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能显著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盘考虑农业增产和生态安全的交互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转变蜂业发展方式,启动蜜蜂授粉效应机制,加快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4.1  加大蜜蜂授粉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争取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应转换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蜂业生产,确立蜜蜂授粉在生态平衡、农业增产、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加大对蜜蜂授粉的扶持和投入。
4.2  建立完善的蜜蜂授粉服务网络  转变农业增产依赖化肥、农药、生长素的被动局面,大力构建由蜜蜂参与授粉的生态农业。加大蜜蜂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建立以授粉为主的专业授粉蜂场。以养蜂专业户为主,通过专业合作社形式,构建蜜蜂授粉龙头企业;以县级养蜂协会为主,建立授粉中介服务机构,为种植业主提供授粉信息和技术服务;以乡镇为主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普及授粉蜜蜂饲养技术。
4.3  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规程  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文件精神,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结合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建设,配套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选择油菜、苹果、草莓、柑橘等蜜蜂授粉增产提质作用明显的农作物品种,建立作物、蔬菜、水果、牧草等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4.4  建立蜜蜂“定地饲养”补偿机制  对定地饲养、为农作物授粉的蜂农实行补偿,逐步建立蜜蜂有偿授粉机制。对蜂农、蜂业合作社在蜜蜂饲养、运蜂车、养蜂帐篷、养蜂机具等方面给予补贴,充分调动养蜂积极性。
4.5  加快普及绿色植保技术
加大蜜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力度,规范农作物花期的农药使用,改进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式,避免花期喷施农药,加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安全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
4.6  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  加强财政、科技、环保、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财政部门应加大对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的扶持,科技部门应加强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技术的研究,环保部门应加强蜜源植物的环境保护,农业部门应加强蜜源植物的开发利用,畜牧部门应加大专业授粉蜜蜂的发展,共同促进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不要让养殖污染问题影响畜牧发展大局
我国的畜牧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其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巨大潜力,养殖业也已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转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饲养密度的增加,大量有机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和水源,影响了人畜的健康,并且这种污染问题已呈现出社会化态势,因此污染若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治理,可能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
养殖污染呈现社会化态势,与规模养殖的飞速发展有直接关系。因为原有的一家一户传统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可通过灌溉、施肥等方式,被周围农田及时消化吸收掉,形成良性循环。但是随着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重的不断提高,却出现了农业和畜牧养殖业脱节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规模养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集中排放量大大增加,这对于自净能力已随工业化进程日益退化的农村生态系统来说,不啻为严峻的挑战。养殖废弃物原本这一“农业的宝”,反而成了污染周围环境的“祸根”。
笔者在下乡调查过程中发现,小规模养殖的农户一般都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和畜禽粪便处理设施,一些大型养殖场和专业户虽然有贮盛畜禽粪尿和污水的贮粪池或者沉淀池,但由于使用不规范也有污染产生。例如贮粪池底部不硬,或贮满后不及时净化处理,畜禽粪便、污水随意排放场外,都造成了污染。特别是到了夏季,一些养殖场周围臭气冲天、蚊蝇成群,遇到有风的天气,臭气更是远飘数里,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
表面上来说养殖污染只造成了生活环境的脏、乱、差,但是往往我们看不到的更可怕,首先养殖废弃物堆积发酵后产生的有害气体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其次,养殖场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小溪、水库等,引起这些水体的污染,导致水中的鱼类或者其他生物的死亡,更有甚者还会污染周围的可饮用水源。再次,可传播人畜共患病,给人和动物生存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
因此针对畜牧养殖污染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例如在畜牧养殖场中大力推广经济、环保的发酵床养猪;大规模兴建户用沼气池;推广“三改两分再利用”的治理技术(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农田果园鱼塘再利用”)。总之,我们一定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认真治理好畜禽养殖污染,以防“小污变大污”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大局。
广元市特色畜牧业发展四点经验与启示
(一)党政领导的支持重视是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罗强书记、马华市长高度重视以土鸡产业为代表的特色畜牧产业发展,亲自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倡导发展特色土鸡产业,专门安排特色农产品成都展销活动,并亲临成都巡馆和主持开幕式,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也专程参加,活动受到全社会极大关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推广效果。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亿只土鸡工程”加快土鸡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我市特色土鸡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剑门关土鸡发展将会再上新台阶。
(二)培育知名品牌是提升农业产业效益的关键。剑门关土鸡热销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在的优良品质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消费者认可,品牌效应初步形成。培育知名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广元七绝暨剑门关土鸡成都展销活动也再次表明,市政府将全市土鸡品牌统一整合为剑门关土鸡的决策是正确的。集中全市资源培育剑门关土鸡品牌的道路要坚持走下去。
(三)坚持“反弹琵琶”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过去发展农村产业通常是产品出来才找市场,这种被动方式往往造成农产品滞销而伤农。现在我们坚持“反弹琵琶”,提前大力宣传,形成市场热销的良好局面,让生产者看到市场的前景而萌动,由市场强力牵引生产发展。
(四)坚定实施“亿只土鸡工程”的信心是做大我市土鸡产业的根本落脚点。本次展销会,剑门关土鸡火爆销售,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决策是英明的,也更加坚定了商家到广元投资土鸡产业的决心。因此,进一步增强实施“亿只土鸡工程”的信心,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尽快提升我市土鸡总量,是今后一段时间全市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贡市低碳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
低碳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畜牧生产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养殖业也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畜禽粪尿集中排放也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对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自贡市低碳畜牧业渐具雏形
为发展低碳畜牧业,自贡市畜牧局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主线,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着力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使全市低碳畜牧业渐具雏形,有效促进了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扎实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近年来,我市将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作为畜牧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采取制定规划、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落实,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使我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粮食消耗进一步降低。截止2010年一季度全市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43%、标准化生产面35%,节省粮食消耗16000吨。
(二)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污染综合治理
针对近年来畜牧业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产生大量粪便和废弃物对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一突出问题,我市高度重视,积极从政策层面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一是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国债沼气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在养殖户中普遍推行沼气池建设,对粪污等排泄物进行沼气池发酵处理,沼液用作农作物有机肥,有效减轻了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二是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畜牧、环保、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为示范,加快了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对全市养殖场污染情况进行排查,对排放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养殖场采取了限期整改、搬迁、取缔等措施;四是大力推行饲料生喂,减少了因为蒸煮饲料而产生的碳排放。因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畜禽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三)努力加快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是畜牧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秸秆和粪污综合处理利用,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积极探索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大安区庙坝镇、牛佛镇,贡井区五宝镇和沿滩区黄市镇等肉牛养殖专合社积极试点推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还田利用”的粪污综合治理技术,粪便用作牧草、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有机肥(同时探索粪便养蚯蚓、蚯蚓养鸡(鱼)等的利用方式),尿液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液作为农作物肥料,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和种植成本,形成了“畜—沼—粮(草、果、蔬)”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畜牧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二是加快秸秆养畜换奶、换肉工程试点步伐。先后在大安区庙坝镇、新店镇,以及沿滩区富全镇、五宝镇等乡镇探索试点了秸秆氨化、微贮养牛技术、花生壳育牛法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其中,五宝镇的“花生壳育牛法”在全市推广,实现了以一料(秸秆)变四料(肥料、原料、饲料、燃料)的生态养殖新途径。
(四)大胆探索试点先进的生态养猪法
2008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引导祥福、肥神贡井分公司等规模养猪场试点微生态发酵床零排放生猪养殖新技术,该养殖模式不对外排放粪污,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的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生产环节进行消纳处理,从源头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结合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达到了省工节本等目的,试点工作取得可喜成效。在这些示范场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市已培育发展生态环保养猪试点场35个,年出栏生猪达3.2万余头,发展态势良好。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总体看,我市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养殖方式转变时期,传统特征仍较明显,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群众低碳经济发展意识淡薄
由于我市畜禽生产仍以分散传统养殖为主,多数养殖户普遍缺乏发展低碳养殖的概念和意识,忽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简陋,治理手段落后,造成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加剧,较大制约了低碳养殖的发展。
二是标准化程度低
尽管我市畜禽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体看,我市家庭式小规模分散饲养仍占较大比例,这些散养户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养殖状态,生产设施差,饲养管理粗放,畜禽养殖环境恶劣,标准化养殖程度低下。
三是资金投入缺乏
各级政府虽倾注了一定财力支持发展生态畜牧经济,但投入仍然较少,与低碳养殖高效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另外,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融资瓶颈未彻底打破,贷款难依然制约着生产发展,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市低碳养殖发展进程。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限制高污染畜禽场发展的政策
建议国家、省、市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限制高污染畜禽场的发展。即凡是在农村建设规模养殖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染防治措施,对防护距离和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要求的禽畜养殖场坚决不予审批;对有一定数量但没达到规模养殖数量的养殖场,要督促业主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凡是达不到要求的,乡镇政府要在用地等方面给予限制。对已建成的高污染畜禽场,限期责令整改或取缔,并征收排污费、碳税等费用,筹集污染治理资金。
(二)进一步加大发展标准化规模场资金投入
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非畜牧业重点区县畜禽标准化规模场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涉农企业、社会资本及农户投资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扶持秸秆加工、畜禽粪污处理等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农户大力从事标准化健康养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畜禽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用好、用活小额农贷政策,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额度,支持农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三)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养殖等新型发展模式
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基础,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对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实施综合处理利用,推行“畜—沼—粮(草、果、蔬)”生态发展模式,并积极探索推广沼气发电、牛粪养蚯蚓、种蘑菇等粪污处理利用新方式,加快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进程;同时,加大秸秆资源普查和开发利用研究,大力推进秸秆养畜工程建设;大力宣传推广生态环保养猪法,从源头上实现污染零排放和畜牧业节能减排目标,推动低碳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针对目前养殖人员文化水平低等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指导,加强低碳养殖、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的宣传普及,提高养殖户发展低碳养殖的意识。同时,要抓点示范,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政府、部门、社会多方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巴中平昌县:发展低碳养猪 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
摘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前全世界养殖业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18%,每生产1公斤的猪肉排放约36.4公斤的二氧化碳。平昌是四川生猪调出大县,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县在发展低碳养猪上的主要作法。
关键词:养猪业 生态环保 品种质量 风险防范 低碳经济
平昌位于川东北米仓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辖43个乡镇,总人口100.23万,其中农业人口83.17万,有耕地57.5万亩。养猪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两个强力推进”的决策部署,抢抓被列为全省培育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的机遇,围绕年出栏100万头优质商品猪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战略,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低碳养猪,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双丰收。2009年全县出栏生猪141.3万头,实现产值16.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70.5%。
1.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1.1.2008年,我局组建专班,科学编制了畜牧产业七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把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单独设立章节纳入了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经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决议。确立了“五线十片百区千场万户”的总体建设方案,即:在平—洗、平—涵等5条公路干沿线,重点建设10个畜牧养殖示范片,打造3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培育10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带动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户1万户。
1.2.合理划定县城区、工业园区、乡镇中心集镇建成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为禁养区,县城建设规划区、乡镇中心集镇规划区等为限建、限养区。
2.以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为重点,严把三关,从源头上抓好抓实畜牧养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
2.1.严把规划关。认真执行规模养殖场建设申请备案制度,对申请建设规模养殖场和小区的,主动配合县国土、环保等部门一道,三方同步实地规划落实建设选址、建设规模、制定建设方案。
2.2.严把建设质量关。严格执行“六分离六配套六统一”标准,广泛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即:人畜、干稀、雨污、母仔、料水、病健“六分离”;实行隔离及绿化带、粪污及雨水沟、沼气和化粪池、仔畜保育自动饮水等现代养猪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病畜隔离舍建设 “六配套”;达到规划布局、建设标准、良种引购、技术规范、环境控制标准、养殖保险 “六统一”。
2.3.严把验收关。对申请验收的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协同财政、发改等部门,严格按建设规划方案和标准要求验收,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后方兑现有关项目补助。
2.4.全县共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66个;培育年出栏生猪500—1000头的规模养殖场316个,1000头以上的110户,带动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7780户,配套建成沼气池3867口。
3.扭住质量关键,引进培育并举推进良种普及。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借以缩短饲养周期,减少饲料投入量,提高肉质和生猪价格,在减少碳排放量、降低饲养成本的同时,提高养殖效益。
3.1.坚持引进、培育、推广并举,夯实品种改良基础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一步到位,建立“杂交制种场—二级扩繁场—良繁大户”的生猪良繁体系,采取“统一引种、合同管理、大户饲养、市场销售”和“干部担保、仔猪赊养、成猪抵账”的办法,大力推广生猪“DLY”洋三杂组合,强力推进生猪良种化进程。
3.2.实行良种补贴政策,凡引进良种猪达到“30+1”标准的,按每头公猪1500元、母猪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全县已巩固建成启昌、俊明等生猪杂交制种场6个、乡镇二级扩繁场268个,年提供良种母猪上万头、生产洋三杂商品仔猪45万头,全县生猪以DLY为主的良种面达到82%。
4.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防范维护业主利益。控制疫病传染,减少生猪死亡。生猪死亡,不仅仅是极大的浪费,也能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1公斤猪肉约能产生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为此,我们高度重视生猪的生产安全, 牢固树立畜牧业发展“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的理念,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保障畜牧产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4.1.建立健全防疫体系。全县43个乡镇站共定编180名,按每村1人的标准择优配齐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县财政将定编人员的工资、“两保”资金全额纳入预算,并按2000元/人?年的标准预算公业务费用,对村级防疫员按每2500—3000元的标准预算劳务费补助,建立健全了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村级防疫员财政补助机制。
4.2.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认真落实生猪保险政策,开展能繁母猪保险7.2万头、育肥猪保险9.6万头。引导业主强化市场化理念,走自繁自育的路子,科学经营主动适应市场规律,帮助养殖业主组织生产原料、提供市场行情、联系销售渠道,选派技术人员对外购畜禽全程跟班服务,对扩繁场县内售种一律免收检疫费用,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增大效益。
4.3.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给编给供,引进“211”工程重点大学本科以上畜牧兽医专业人才12名,填充了高层次人才缺口。推行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圈,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坚持畜牧园区“至少一个扩繁场、设置一个配种点、建立一个兽医室、每户一头以上种母猪”标准,做到防疫、诊疗、品改、技术指导“四不出村”。
5.落实监管责任,推广适用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建立畜牧养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5.1.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局领导划片包乡、站股挂联园区、技术人员联系大户”的监管责任制,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与生产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一岗双责、同步考核”。
5.2.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年种植优质牧草8000亩;推广秸杆氨化技术,通过过腹还田,有效利用农作物秸杆和农副产物。
5.3.坚持“种养结合、畜池配套”,大力推广以“猪—沼—菜”、“畜—沼—粮”为主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元山镇富源养殖场业主唐育在猪场周边流转土地200亩发展果蔬,农户在获取土地租金的同时,就地务工年人均收入3000元。江口镇太平村鑫旺生猪养殖场利用沼液、沼渣改善土壤结构,对接汇科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太平村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就地种植蔬菜768亩,每亩节约成本60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6.积极探索养猪业低碳经济产业化发展新手段。目前山东龙大集团通过实施和推广“生态养猪法”,总结出“生态养猪法”可以有效解决养猪环保难题、有效降低因烧荒带来的大气污染、可以变废为宝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但目前大面积推广“生态养猪法”面临猪舍建设成本高、菌种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等困难。下步我们将立足平昌自然环境优势,积极探索推广养猪业低碳经济新模式,促进生猪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
气候危机下的中国牧区困境
那木吉勒策林、策登扎布、呼其图、哈西·扎西多杰、苏优乐……
不用多说,这些人都来自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12月11日,对于这些最基层的牧民来说,这一天是他们一生中最重大的节日。从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赶来的他们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他们热切地期盼着外界对他们的关注,期盼着人们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
“来到北京,对国家民委的领导和各部委的领导介绍牧区的真实情况,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事。”61岁的藏族干部、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甘达村牧民叶青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今年78岁的蒙族老人那木吉勒策林对在现场的人说:“我有一肚子话要对大家说。”
这一天,国家民委组织召开了“全国牧区发展研讨会”,到场的包括农业部、住建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委的官员,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
“"全国牧区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我们亟须听到最基层的声音。”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金星华对牧民们说。
“一堆问题”
研讨会上,来自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那木吉勒策林第一个发言,主办方给他40分钟时间,但他一口气讲了一个多小时。
“许多人说,这些年草原严重退化是牲畜超载造成的。可依我40多年的经验,草场不是因为牲畜多了吃坏的。”那木吉勒策林说,1958年之前,阿拉善的草场情况非常好,几乎是内蒙古自治区中最好的草场。当时牧民们采用的是游牧的方式,游牧范围非常大,草场恢复得很快,牲畜的数量也很多。
1958年之后,尽管成立了生产队,但还是能够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游牧,加上轮牧,牧民收入稳定,只要不遇上严重的天灾,牲畜根本不愁没草吃。
但1987年草场承包到户后就出现问题了。一家一户都建起了网围栏,牲畜活动范围被限制在网围栏内。“365天,牲畜每天都在一块地方来回践踏,草场迅速退化。”那木吉勒策林对大家说,这就是网围栏造成的“蹄灾”。
而在这一时期,大量开垦农田也是造成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1958年之后,大量内地人到牧区开荒种地。上世纪60年代,牧区流行一句“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在政府的组织下,牧民们也开始垦荒种粮食。
但草原土层薄、水位低、水量少,一口井用不了三四年就干枯了。一块新开垦的土地,种上三五年土壤就没有肥力了,只能撂荒。这些土地也很难再长出草来,迅速沙化。
在草原上开矿也日渐盛行起来。那木吉勒策林说:“50年代开矿的面积只有几千亩,目前的统计数字是80万亩,没有被统计的也有几十万亩。”而开矿占的都是最好的草场。
梭梭林是阿拉善最主要的防止土壤沙化的植物品种,但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公社、部队、学校和企业大面积砍伐梭梭林,用推土机、拖拉机成片成片地砍伐,拉回去烧掉。
“这些年,中央一再强调要提高农牧民收入。但从阿拉善的情况来看,牧民收入提高得很慢,在有些嘎查(蒙语,相当于内地的“村”)牧民的收入是降低的。”那木吉勒策林说,在阿拉善,历史上牧民收入要高于农民收入,但现在反过来了。
他举例说,2008年,当地牧民年收入为3327元,农民年收入为4063元;2009年,牧民年收入为3293元,农民年收入为5019元。不仅牧民收入减少,与农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拉大。
近年来,国家一再出台粮食种植的补贴政策,“每亩粮食的各种补贴在160元至200元。但畜牧业的补贴少得可怜。”那木吉勒策林对在场的官员们说,如今,很多牧民们在议论,国家还要不要牧业了?如果要的话,为什么给予不同的待遇?
为了让草场休养生息,前些年政府出台了休牧、禁牧的政策,让牧民把牛羊拉回家圈养。但那木吉勒策林算了一下,圈养后每只羊每天饲料成本是1.5元,“圈养两个月就没利润了。”他认为,圈养不经济,不适合牧区。
那木吉勒策林还向大家反映,内蒙古许多县市的学校都开始合并了,集中到旗盟办学,“每个牧民家庭几乎都有上学的孩子,这样就不得不抽出一个劳动力,到城里租房,照顾孩子。这不仅减少了家庭劳动力,还增加了很大一笔开支。”
在资金的使用上,那木吉勒策林也发现了问题。政府的资金都用在了那些草场破坏严重的地方,而那些把草场管理和保护得很好的牧户却拿不到任何奖励,“对草场实行掠夺式经营,破坏草场的行为应该受到严惩,对那些保护草场的行为应该奖励。”他说。
发展模式应从土壤中长出来
那木吉勒策林反映的草原退化问题在官方和科学层面得到了印证。
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王宗礼研究员介绍,上世纪60年代我国北方草原开始出现退化,70年代中期退化面积约为15%,90年代中期达到50%,目前已达90%以上。其中严重退化12%,中度退化31%,轻度退化57%。退化草原每年仍以0.5%(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由于草原退化,优质牧草减少,草原承载力明显下降。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北方主要草原区的草产量平均下降了17.6%,下降最多的草原区高达40%。
草原退化引起的荒漠化问题、沙尘暴问题也日益严重。
另一个现象是草原牧区人口持续增长,带来了日益沉重的生态压力。据农业部畜牧司的调查,仅内蒙古近半个世纪以来,牧区人口就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6.3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91.5万人,增加了6.3倍。近十年来,虽然人员数量增长变化不大,但人类活动对草原的干扰明显增强。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肆意占用草原进行城镇建设,大规模在草原上建厂开矿的行为屡屡发生。”王宗礼说。
王宗礼指出,当前我国草原综合安全形势和任务的严峻性、艰巨性与繁重性世所罕见,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前所未有,影响草原安全和发展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威胁十分严重。草原生态恶化是多方面、多环节、多变量、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历史恶果。
近20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甚至国际社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治理恢复退化草场,但现实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草场仍然是“局部好转、整体恶化”。
在国际保护生物学2009年北京会议“草原保护:牧区、牧民、牧业的和谐”专题研讨会上,主办方曾对40位国内草原问题专家,以及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国内外非政府组织的人员和部分基层畜牧草原管理者进行了调查,请这些人逐条列出目前中国草原面临的主要问题。
问题很清楚:家畜数量的增加包括畜群结构的变化(如家畜饲养的单一化等)和放牧方式的改变(如由游牧变为固定区域放牧)、在草原地区开矿建厂、草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链简单化(捕食者数量减少)、草原文化衰退、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增加,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最为集中。
此外,政策制定的不合理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草原包括草原湿地开垦、把农业政策强行一刀切推广到牧区、农业挤占草原造成水资源枯竭等,也是大家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结果表明,在草原地区推行的一些草原保护政策措施,如退牧还草、围封转移、围封禁牧、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舍饲圈养等其负面影响几乎都大于正面影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于长青说。
“改革开放特别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盐渍化)趋势加剧,牧区、牧业、牧民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国家民委督查司调研员胡敬萍对记者说,这不仅需要对牧区的草原功能重新加以定位,更需要决策部门审慎地处理好生态、生产、生活(文化)三方面的内在关系。
我国牧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12个省区的264个牧区和半牧区县,土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大多地处边疆,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胡敬萍说,牧区不仅是草原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更是维系我国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如今的牧民们,正像草原渴望甘露一样,期盼着适合牧区发展实际的创新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对于牧区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海山认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当确保牧民的主体地位,让各个地方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政府为其提供补贴、监督、保护和服务。”对此,叶青也表示赞同,“牧区的发展模式应当是从适合生长的土壤中长出来的,而不是用一个模子装出去的。”
对于长期禁牧问题,著名草原问题专家、内蒙古教育学院教授刘书润指出,草原是一个包括人与牲畜在内的有机整体,不能将人、牲畜与草对立。对草场的利用必须要适度,过度利用不行,不利用也不行,两个极端都会导致草场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面对我国草原的严重退化和沙尘暴频起,一些生态学家提出把北方草原建成生态特区或自然保护区。按照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在其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或严格限制人的活动,事实上,大面积禁牧政策和生态移民政策也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草原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易生对此表示,大面积禁牧政策和生态移民政策并不可行,因为这一做法不仅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削弱对维护边疆稳定的作用,单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就行不通。例如草原上的有蹄类动物对维护草地的平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古高原的微生物没有办法去分解牧草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它只有通过五畜(牛、马、骆驼、绵羊、山羊)的利用才能完成生态系统天然中的氮循环。
江西万年推广“低碳”养猪
万年县大力推广零排放等低碳养猪技术,有效破解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问题,实现经济生态两不误。这是万年县通过“绿色革命”发展生猪产业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表现。   万年是江西生猪养殖大县,年出栏万头以上养猪场26个,年出栏生猪80多万头。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该县把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摆上突出位置,不仅在规模以上养猪场大力推进沼气技术利用,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帮扶建设沼气池,县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补助沼气池设备、建筑材料的费用和技工工资。目前,全县通过沼气利用已有5个猪场的生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证书,13个万头猪场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称号。全县22家规模以上生猪养殖企业均建立了沼气池。中国养猪行业百强企业吉星养猪场年出栏优质商品猪8万头以上,每天产生的粪便量平均达150多吨。为降低污染程度,猪场投资近600万元建成了猪场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开、污水处理,猪场粪便通过无害化处理还田利用,发展粮食、苗木、果品和蔬菜等种植业,较好地实现了种养之间的成本平衡。   粪干变绿肥。该县通过在猪粪中加上HM菌种发酵基,再加入谷壳等辅料,搅拌均匀后,堆放到发酵池中,3天后臭味全部消除。其发酵期一般为10至15天,猪粪通过这种发酵处理后,不仅去臭,而且可以达到杀死病菌、杂草种子、虫卵的目的,是上好的有机肥。经过进一步处理,还可以加工成苗木、瓜果、蔬菜的专用有机肥。既解决了生猪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养猪业的持续发展,又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到目前,该县有23家万头以上养猪场共投资7000万元建立了猪粪发酵池,全县基本上达到生猪养殖粪便的“零排放”。齐埠乡塘背村80多家村民利用通过无害化处理后的猪场粪便,种植无公害蔬菜、泡桐、油茶、雷竹,户均年增收达1000元以上。
从生产流程探讨猪场环境污染
背景:随着养猪行业低利润化,以户养为主的传统饲养方式在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养猪发达的地区已基本上被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所替代。规模化猪场饲养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生猪的饲养技术、防疫能力和管理水平;与传统方式相比,规模化饲养能大大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换率,从而有利于降低猪场的饲养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集约化养殖场却存在着诸多环境方面的隐患。它们每天要向外部环境排放大量粪尿等污染物,已渐渐地成为重要的非工业污染源。据测算,1头90公斤左右的商品猪日排粪量约2.2公斤,尿量2.9公斤,污水20-30公斤(约含0.6-1.0公斤的总固体)。这些粪尿污水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任其随意排放就会污染周围环境,特别是猪场附近的土壤生态系统。本文从生产流程角度谈谈控制猪场污染物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从规划设计角度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
过去许多集约化猪场过多考虑运输、销售等生产成本而忽视其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往往将场址选择在大中城市的城郊或靠近公路、河流水库等环境敏感的区域,以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在不得不重新面临搬迁。因此建场时一定要把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将排污及配套设施规划在内,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的容纳能力。在场址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在偏远地区、土地充裕、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顺畅、治理污染方便的地方建场;同时最好能与当地的立体农业相互促进,变废为宝,达到生态农业综合、持续、稳定地增长。
从营养角度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
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有条件的养殖场内最好采用膨化和颗粒加工技术,破坏或抑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有害物质和微生物,以改善饲料卫生,提高养分的饲料转化率,减少粪尿排泄量。如果加工工艺控制不当,饲料添加的各种化学物质在粉碎、输送、混合、制粒、膨化等过程中会发生降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对饲料及环境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我们必须非常注意各类添加剂在猪饲料中的合理应用。在猪日粮中近2/3的磷是以植酸磷和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的。由于猪体内缺乏能有效利用植酸磷的各种酶,所以在加工时必须大量添加无机磷以满足猪的生长所需。如果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就可以将植酸磷水解为游离的正磷酸和肌醇而被吸收,从而提高磷的利用率,间接缓解磷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另外在配制日粮时可采用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的“理想蛋白质”模式,在饲料中辅助添加益生素、酶制剂、酸化剂、氨化抑制剂、吸附剂、纤维素或寡糖以及除臭剂等,可以大大减少猪粪尿中氮、磷和臭素的排出量。有资料表明,添加一定量的益生素,能够调节猪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使饲料在猪消化道的降解率上升15%,同时能提高氮的沉积率,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氮源减少15%-25%,从而减轻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从饲养管理角度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
幼龄猪在低温影响下磷的排泄量会提高,而且会使骨骼发育不全;相反在超过37.8℃的高温环境中机体钾离子和碳酸盐的排泄量会增加而不利于猪的正常生长。因此我们必须为猪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采取合理组群、及时处理猪场粪尿、定期消毒等措施;同时根据每日营养需要提供定量的饲料,尽量做到不浪费,以减少猪对饲料的摄入量。这样一来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猪场粪污的排放量,减少蛆蝇蚊螨等害虫的繁殖,而且可以降低猪尤其是仔猪的发病率。此外,猪场内的老鼠、苍蝇等都可造成饲料营养损失或在饲料中留下毒素,还会传播各种传染性疾病。在养殖场内我们应当尽可能消灭它们,以减少其对生产造成的损失。
从生物净化角度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为了控制猪场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我们应当采取经济有效、方便可行的方法,遵循“无污化、资源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逐步削减污染物,使猪场周围的土壤、水体及大气自然生态系统免受污染。但到目前为止,单一处理方法如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等远没有达到人们所追求的理想效果。杭州灯塔养殖总场的综合生物处理法处理猪粪污水,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污水处理工艺基本流程为:猪粪污水→格栅→浓污水集水池→固液分离机→沉淀池→调节池→UASB厌氧池→配水池→SBR好氧池→混凝沉淀池→达标排放。
几点建议
1、由于近年来人们普遍担心动物体内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会通过食物链转移给人体,美国几乎冻结了对新型抗生素的审批。我国抗生素的使用虽然有法可依,但执行和执法力度还有待改善。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对目前中国养殖场的耐药性和抗药性展开全方位的调查,制止非法和滥用抗生素的不良行为,逐渐停止或部分停止在饲料中使用人用抗生素,鼓励开发如氟苯尼考、杆菌肽锌等畜禽专用的药物和饲料添加剂,同时利用一些天然的途径如酶制剂、酸化剂、中草药、甘露寡糖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来减轻养殖场特别是猪场对土壤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环境压力。
2、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猪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建议对猪场生产的全过程包括设计、修建、饲料加工、饲养、粪污处理等环节进行周密跟踪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排除新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危害。在修建时按照粪水分离工艺进行合理规划,在饲料加工中添加环保型饲料添加剂与畜用防臭剂,在饲养上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将猪粪便单独收集,尽量减少冲洗用水,在污染治理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选择不同的工艺流程,以减少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全面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投入、低排放“低碳”饲养你准备好了吗?
当前,“低碳”在各国乃至各个行业中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行业已将其提升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并提出一系列的减排目标。畜牧业作为一个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的必不可少的行业,也面临着如何应用节能、减排、生态、高效的理念来发展生产的问题。
据介绍,低碳经济在畜牧业中就是要低投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这与我国提倡的发展生态、环保、绿色、健康、高效的现代畜牧业方向相吻合。但有关数据显示,畜牧业的减排工作任重道远。依据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规模化饲养、生态养殖等将成为低碳畜牧业可行之路。
现状
畜牧业是排碳大户
据介绍,畜禽粪尿带来的碳排放应当列在产业温室气体排放之首。其次,畜禽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碳排放的重要内容;肠道气体的排放,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再其次,冲洗地面、墙壁、栏杆、尿沟、运动场的污水,打扫垫草、地面的污物,这部分的碳排放也不可忽视。
除以上的直接碳排放外,畜牧业中还有许多间接的碳排放行为,在养殖过程中,如果过度耗费资源、污染环境,也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和气候变化。
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18%。畜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表现为来自于畜禽呼吸、排气、粪便发酵、土地使用等方面;间接来说,凡是对环境破坏的畜牧业活动,都会带来气候的恶化,都是非低碳行为。报告中专门提出养牛增加温室气体的问题,显然所有的动物都会排放甲烷,这是动物体内细菌消化食物的必然产物,牛羊是反刍动物,有4个胃,排放有100多种气体,其中甲烷占排放量的75%。
世界银行能源研究所还统计了畜牧业中未被计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动物呼吸、土地使用、甲烷等分别占了世界总排放量的13.7%、4.2%、7.9%,总排放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5.5%。若加上森林砍伐、养鱼等内容,则占到了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1%。
可以说,餐桌上的肉类是碳密集型产品。有资料显示,每生产1千克肉,就会排放出36.4千克的二氧化碳。
措施
规模化经营 标准化生产
为实现畜牧业生产减排的目的,经营过程中不断提高规模化水平,而在生产过程中,要强调标准化生产。
在养殖场的基础设施上,选择好合适的地段建场,圈舍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墙体材料,设计冬暖夏凉的绿色圈舍,发展太阳能猪舍建筑;使用节能高效的风机、湿帘、笼具(禽用)等设施;采用机械化饲养工具;选用高性能车辆,提高车辆保(降)温能力。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推行标准化中等规模与小规模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中等规模、多点分散”已被证明是防止猪患传染病,减少仔猪死亡的重要方法。中等规模既可节约建筑材料,又可降低粪尿污水集中污染,还对防止主要传染病有利。同时,生产中还应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不可滥用违禁药物。
通过改良饲料配方,使用高能量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推广青粗饲料替代部分精料;改进饮水设备,减少水的泄漏;粪便可干燥加工,可集中发酵,减少粪便中的碳未经利用就直接排放;或加工成有机肥,进一步制成沼气利用;建立污水处理流程,力求污水还田;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减少残留和代谢,以植物提取物替代抗生素。
未来
生态养殖——
低碳畜牧业的可行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养殖,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链规则,保证原料、产品、废物的循环利用,以解决畜牧业生产环节中的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和低排放,是发展低碳畜牧业的一条可行之路。
从以往的经验看,发展生态畜牧业常用的养殖方式有两种。一是立体养殖模式,二是发酵床养殖技术。
立体养殖模式就是将畜牧业、渔业、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废弃物循环使用,达到低能耗、高效益的目的。比较成熟的立体模式有鱼—畜—草(菜),鱼—畜—禽、草(菜)—鱼—桑蚕,畜(禽)—沼气—发电等综合经营类型。
我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可行的立体养殖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实践看,目前鱼—鸡、鱼—猪及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等立体养殖模式比较适合并且效益较好。
发酵床养殖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活菌制剂以达到改善养殖环境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养殖低污染、低排放,还能节省水、电、煤。
目前这项技术在生猪养殖上应用的最多,生产中多称为“自然养猪”或“发酵床养猪”。其原理是猪舍内设置80厘米~100厘米深的地下垫料池,垫料池里填满锯末、稻壳、秸秆等,变成一张软绵绵的“床铺”,猪的吃喝拉撒都在上面,当猪的粪尿排放到垫料后,在猪的踩踏、嬉闹中,自然翻入垫料中,垫料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种对其发酵分解,消除臭味。而且,这张“床铺”非常耐用,3年不需要更换。该项技术已在我省逐步推广。
此外,发酵养殖技术已延伸到了鸭、鸡、羊养殖领域,效果也较好。
相关链接
发酵床养殖低碳环保
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殖技术,是2008年国家环境部建议推广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核心价值目标是彻底解决畜牧业养殖中,粪便排放的环境污染老大难问题。
发酵床养殖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微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在猪舍(或其它动物栏舍)内根据不同类型猪群建立一定厚度的发酵床垫料,原料为谷壳、锯末,与发酵菌种等混合后,铺设让猪只生活在床面上,猪只所排出的粪尿在渗入垫料后,经有益微生物发酵迅速被降解、消化,从而达到免冲洗猪栏、除臭味、粪尿零排放,从源头直接实现彻底的环保零排放,零污染,无公害的养殖目的。
该技术深具科学先进性,符合环保理想,符合经济效益,具有3210“三节省,两提高,一增长,零排放”的众多优点,即省水、省料、省劳力;提高抵抗力、提高畜肉品质;增加养殖效益;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可说是传统养猪业,甚至是整个畜牧养殖业模式与人类环保事业的一场大革命。
生态养猪急需政策扶持
三大难题困扰龙头企业
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对于养猪业来说,又该如何抓住机会,应对这个挑战?在日前“中新网2010求索企业可持续全国行巡访”活动中,山东莱阳一家龙头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八月,骄阳似火。记者一行站在山东龙大集团江旺庄养猪场高墙的“望台”上,热风吹来,基本闻不到什么异味。猪圈内更是宽敞明亮,没有成群飞舞的蚊蝇。这一切,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养猪场的印象。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养猪业的难点和焦点。而我国猪的饲养量占世界的50%,“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解决环保问题则显得更为迫切。
据龙大集团董事长宫学斌介绍,龙大通过参照日韩等国的先进做法,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当地的实际,利用猪的生活习性,在养殖垫料中加入生物菌苗发酵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达到了猪场废污的“零排放”。
与传统养殖法相比,龙大的“生态养猪法”不仅成功解决了废污的排放难题,而且打造了新的循环经济链条。据了解,养殖垫料经过2-3年的充分发酵后,将变成上好的有机肥,重新返回田间使用。目前,这种有机肥的市场价格约为1000元/吨。此外,龙大正在探索废污处理过程中的沼气发电。
不过,“生态养猪法”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然遇到了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一是成本过高。不考虑土地使用、土建成本,仅垫料、自动喂养系统等成本,大约在106元/头。二是菌种缺乏自主技术支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三是垫料来源有限。
“老赔企业受不了,需要政府来推动。”宫学斌呼吁,国家对规模以上实施“生态养猪法”的企业、养殖户,给予政策性补贴和资金支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相关部门尽快帮忙研制优质垫料生物菌种和垫料原料替代品,以便推广得更快、更广。
农业部畜牧司刘长春处长对记者表示,“对于在全国范围推广生态养猪,农业部还没有很明确的说法,还需进行研究。但是,对于养猪的粪污处理,这个有明确的态度,肯定要用新的办法,把养猪污染问题解决好。”
低碳养殖的挑战与机遇
一、低碳养殖的含义
(一)“三低”内涵
低能耗:尽可能减少能源、水、饲料等各种资源的投入;
低污染:尽可能减少对养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水、土、气等各种污染;
低排放:尽可能减少粪污和温室气体的对外排放。
(二)“五性”特点
低耗性:循环或再利用,少投入多产出;
持续性:保持养殖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高优性:形成绿色和高效养殖产业;
协调性:与生产生态及种植业相协调;
系统性:从技术、制度和管理统筹考虑。
二、低碳养殖的挑战
挑战之一:明确的减排目标
2009年底,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全球瞩目的气候变化大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挑战之二: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国务院5月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但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挑战之三:养殖排放压力突出
根据FAO的统计,传统畜禽养殖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8%,其中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两种气体占总量的50%~80%以上,而N2O和CH4的“增温效率”分别是CO2的310倍和21倍。
中国一年畜牧养殖业的废水排放量超过100多亿吨,远远超过全国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排放量的总和。
挑战之四:法规政策严格限制
2005年12月29日颁布的《畜牧法》第三十九条明确提出: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
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T)等;
挑战之五:社会待遇的不公平性
城乡统筹的长期性;
对养殖业的片面排挤;
资金和科技投入的缺失;
内部和外部的意识淡漠;
三、低碳养殖的机遇
(一)法律和政策明确要求
2004~2010年连续下发中央一号文件;2002年发布《农业法》(修订);2005年发布《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订);2005年发布《畜牧法》;2007年发布《节能法》(修订);2008年发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已有10个省颁布了地方法规正在制定《能源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
2009年12月26日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一是要求电网企业按照配额制收购可再生能源企业发出的电力;二是国家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制定优惠和激励政策;三是国家将建立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金。
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项目支持、财政补贴政策。
(二)规划确定目标:
先后制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全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振兴规划》等。
到201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要达到40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
到202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发展到8000万户,普及率达70%。建大型沼气工程总量达8000处以上,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
(三)建立标准体系
农村户用沼气:共颁布了21项农村户用沼气领域的标准,其中6项国家标准和15项农业行业标准,包括沼气池图集、施工验收规范、沼气灶具及其配套产品、沼气综合利用等;
大中型沼气工程:共颁布实施了10项大中型沼气工程领域的标准,全都是农业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工程分类、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安全运行、沼气发电等。
沼气建设快速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3049万户,年产沼气114亿立方米。各类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39510处,其中大型2761处,中型12864处,小型23885处,年产沼气5.26亿立方米。
四、低碳养殖的出路
(一)走工业化的道路,走城乡统筹的道路:
引进工业生产和管理的理念;与种殖业紧密结合;依靠专业设计和施工队伍;采取专业运营模式;面向城市、工业和交通领域。
(二)原料趋于多样化:
发酵工艺多样化;工程模式多样化(环保型、生态型、供热、发电);生产制造多样化;应用领域多样化。  (作者系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
发展生态养殖将是大势所趋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甲鱼又大又肥,鳝鱼又粗又长,这可能并非好事。一只鸭子要饲养半年才能上市,可现在的一些养殖户在饲料中加催长素,使之40天即上市了。现在的人普遍认为,甲鱼没味道,鳝鱼不好吃,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经常食用以避孕药、催长素养殖的黄鳝、甲鱼等,残留在动物体内的激素和抗生素就会在人体内积聚,短期造成明显的抗药性,长期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无公害绿色食品受欢迎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打针、吃药不见效、少儿早熟、女孩子长胡须等,这几乎都和这些动物食品残留在我们人体的激素有关。因此,现在许多人都不愿吃“饲料鸡”、“饲料鸭”等。
怎样不用或少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呢?业界认为,人工发展生产天然活体动物蛋白饲料,如蝇蛆和蚯蚓等是切实可行的。而采用生态技术生产的动物食品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前景将非常广阔。
生态养殖原料来源丰富
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早就运用人工养殖蝇蛆和蚯蚓处理养殖场的粪便和城市垃圾,并利用蝇蛆和蚯蚓天然的生长激素、抗生素等,代替精饲料投喂经济动物。
生态农业养殖模式是一项全新的无废物生产的生物模式。这种模式投资极少,且无风险。每家每户人、畜、禽的粪便和一些有机垃圾就是最好最廉价的原料。通过生态养殖,可以不断循环利用这些原料,整个过程无废物生产。生态养殖能生产出纯绿色的动物食品,其成本也比购买鱼粉、肉粉等成本要低得多。
能产出优质的活体蛋白
众所周知,养殖动物都离不开像一些动物类的饲料,像鱼粉、肉粉等。但鱼粉、肉粉等的价格较高,因此养殖的成本也会增加。实验表明,蝇蛆和蚯蚓就能完全代替鱼粉和肉粉等,并且比鱼粉和肉粉效果更好。
可见,要想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生产绿色食品,生态养殖将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强调生态循环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抓手
在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业部门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及时调整定位,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前往省农业厅调研时强调:农业部门地位特殊、作用重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作出更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全省农业部门要坚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如何形成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赵洪祝提出,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作为主要平台,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最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优势凸现、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
浙江农业在主攻“生态循环”目标时,应该注意什么?赵洪祝提出思考:
第一是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浙江不是粮食主产区,却是粮食主销区,产需缺口很大。因此,要做好增能力、上水平、强调控三篇文章。增能力就是要通过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搞好粮食功能区建设;上水平就是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方面措施,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和种粮效益;强调控就是通过做好粮食收储工作,优化储备粮结构,确保足够的粮食储备
第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浙江的基本情况决定了农业发展不仅要注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更要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注重集约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深入实施肥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着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行农牧结合、粮经轮作等生态循环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生态化,积极发挥农业在防洪涝灾害、防止水土流失、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农业发展转入效益增加、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轨道。
第三是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现代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要面临自然风险,又要面临市场风险,依靠户户粮棉油、家家小而全的小农发展经营模式不可能成功。只有积极转换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重点是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提升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和服务功能,推进专业合作社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大力扶持一批带动力大、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浙江本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农业企业“航母”。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积极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引导更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从事现代农业建设。
加强养殖业粪污治理走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1  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
1.1  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畜禽排泄物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等融入大气后,随大气扩散,这些物质的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承受力(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算,一个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排出近14.8千克氨气(NH3),1.35千克硫化氢(H2S),2.4千克粉尘和1.4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5千米。
1.2  对水质的污染  畜禽养殖场、屠宰场和加工企业对粪便、污水、废水未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粪便、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江河、湖泊,使地下、地表水质量下降,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甚至变黑、变臭。
1.3  病原微生物污染  畜禽粪尿和污水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后,以水为媒介,造成某些疫病的传播与扩散,如猪瘟、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鸡新城疫等疫病此起彼伏,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防不胜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特别是当对病死畜禽处理不当时,更加重了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对环境的污染。
1.4  重金属等有害物污染  有些养殖场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饲料中乱用滥用抗生素、违禁药物、重金属、促生长剂等,部分残留物质随粪便一起排入土壤、河水中,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2  提高对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事关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预防重大人畜共患疾病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和养殖生产加工企业都要充分认识畜牧业污染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高对畜牧业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畜禽粪便经生物等无害化技术处理后可以变废为宝,造福于人类,有利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领导部门、养殖生产加工企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责任,明确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1  政府、业务主管领导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
2.1.1  健全法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国家环保总局已颁发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各省市自治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畜牧业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并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要把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与“和谐社会”和生态家园建设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使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2  确定目标,明确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任务。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都要根据当地畜牧业环境污染现状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确定治理目标和具体任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要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全面整治。
2.1.3  严格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批制度,实行高度区域化生产。各地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设置畜禽场的规模、数量、品种,严格畜禽养殖场审批制度,实行高度区域化生产。使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数量,在本区域内科学、合理、均匀地布置。使其废弃物尽可能地在本区域内加以利用。
2.1.4  加大资金扶持,确保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要继续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畜禽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以及畜禽生态、环保养殖建设等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2.1.5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努力实现规模养殖场粪尿零排放。一是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提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科技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粪便发酵干燥处理技术。三是引导和鼓励种植农户多用有机肥。把畜禽粪尿和沼液作为重要的有机肥施入农田就地利用。
2.1.6  加大防控畜禽重大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加大对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监督和执行力度。严格实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畜禽防疫体系,建立“以监促防、以检促防,防检监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工作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同时,要加快推进畜禽定点屠宰和集中检疫制度。病死畜禽及废弃产品,须依法到指定地点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疫源,防止疫病传播与扩散。
2.2  畜牧养殖、加工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
2.2.1  改善场区环境,采用合理生产工艺。场区环境必须按照无公害产地环境标准要求,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产地环境要求》等。场内布局规范、设置合理,生产区、生产管理区、生活区、隔离区应严格分开,完全符合畜禽防疫要求。在场区内多植树、种草。尽量减少裸露地面。控制适度的生产规模,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时清除粪尿、污水并做好生物处理,加强和控制舍内小环境。积极探索推广生态型饲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2.2.2  有法必依,严格执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格执行防疫和消毒措施,尽量做到不发生疫情,不滥用药物。对一些重大疫病要定期检测,彻底净化。严格执行重大疫病申报制度。
2.2.3  选用优质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饲料原料要确保质量,无杂质、发芽、氧化、霉变、虫害鼠害等,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符合《饲料卫生标准》要求。饲料添加剂要选用新型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使用兽药或药物饲料添加剂时,还必须严格遵守休药期、停药期及配伍禁忌等有关规定。
2.2.4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达到“治本治标,标本兼治”。采取生态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如开发应用环保饲料,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降低畜禽粪便中氮对环境的污染;利用除臭剂来吸附、抑制、分解、转化排泄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通过综合手段净化畜禽粪便及其污水等措施。既可节约资源,又可化害为利,减少和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  实现畜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我国畜牧业和全国各行业一样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也同时面临着国家现代化和世界经济低迷的严峻挑战。各级政府及畜牧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畜牧科研、教学、生产工作者及养殖生产加工企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强抓机遇,知难而进,努力实现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实现畜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实现畜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高效发展的选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始终如一,不断努力,实现畜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治理养殖污染 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畜禽养殖业呈现出稳步增加态势,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然而,畜禽养殖污染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各种养殖废弃物及臭味,不仅影响了畜禽养殖的整体效益,而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浙江自2005年开始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对畜禽排泄物进行了系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经过连续5年的努力,已全面完成了生猪存栏200头、牛2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
养殖与环保是一对矛盾,如何破解要转变思路 俗话说:“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传统个体养猪,猪粪尿还田,是很好的农家肥,没有污染问题。但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畜禽粪尿未经彻底处理便集中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由于畜禽排泄物有别于工业废弃物,是一种有机质,按季控量施用,通过土地消化,不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而且可以减少化肥施用,能够有效减轻畜禽粪尿和化肥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规模养殖户一般很少种田,加上种植户习惯了大量使用化肥,打破了传统的种养结合格局,大量的畜禽粪便污水无法通过周边种植业消化,畜禽排泄物开始影响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养殖污染矛盾开始凸显出来,并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现在的关键是要重构起规模养殖与种植状态下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机制。浙江早在2004年,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就超过了63%,这也为浙江先走一步探索规模养殖状态下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为破解这个难题,我省在2005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2006年,省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化肥农药污染在内的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2008年6月,省政府召开首次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模式,畜牧业真正进入了以农牧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化建设新阶段。这个思路总体上就是:按照“科学布局、农牧结合、综合治理、资源循环”的原则,大力发展规模生态养殖,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模式,促进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畜牧业要综合治理措施跟上 长期以来,畜禽养殖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可以说是点多面广量大,再加上养殖效益相对较低,治理难度相当大。为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治旧除新”的工作策略,也就是对2006年以前建造的规模化养猪场,采取由财政以奖代补方式予以全面治理,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要求必须实行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否则不予立项扶持。同时,对纳入治理的规模养殖场,我们按照“科学规划、利用优先、多种模式、齐力推进”的原则有序开展治理。
突出种养平衡原理进行科学规划。从2002年开始,全省已有88个县(市、区)划定了禁、限养区,关停转迁养殖户2927户,涉及存栏生猪89.7万头,奶牛2.2万头,家禽612.2万羽。同时,在“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畜牧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在温州、台州、丽水等畜牧业欠发达地区和衢州、金华等地利用山区丘陵优势,规划布局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在杭嘉湖主产区推进生猪适度规模生态养殖,提升畜牧业产业档次。
突出利用优先开展生态化建设。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的核心是农牧结合、畜禽排泄物循环利用。从2005年起,我省按照利用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利用工作,并纳入省政府“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重要内容。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9亿多元,其中省及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1亿元,省级立项治理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牛1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25个。同时加快推进生态畜牧小区建设,实现农牧结合,转变养殖方式。
突出科技兴牧探索生态养殖模式。各地运用先进科技,结合种植业、渔业生产实际,按照“畜禽上山,肥水养林”、“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的布局,积极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并成功地探索出了桐庐万强、临安双干的就地结合、就地利用模式,龙游雄德的异地结合、综合利用模式,南湖竹林的分散处理、集中利用模式,余杭蓝天的区域配套、循环共生模式,“猪—沼—牧草”高效吸纳的“义乌顺旺”模式和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的江山模式等,有效地推进了生态畜牧业发展。
不同类型的治理和生态循环模式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来的排泄物治理实践和生态畜牧业发展进程,确立了以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因地制宜多模式推进的生态畜牧业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合作推动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改变了治理工作从被动向业主和基层政府主动要求治理的转变。主要成效有以下三个方面:
有效保障生猪等主要畜产品消费供给。我省通过狠抓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路实践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畜牧业用地困难的矛盾,推进了养殖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有效克服了环保和疫病等风险,畜牧业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加快过程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省及中央投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达3.1亿元,立项治理生猪存栏200头以上、牛存栏2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治理存栏生猪398.3万头,牛3.4万头,可形成畜禽有机肥60万吨左右。年减排COD超过11.4万吨。农村环境得到了明显变化,以往农村脏、乱、差,散养主产区河道猪粪连片的现象有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有效推进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5年以来,因种养结合,带动种植业等相关产业节本增效5.78亿元。尤其是2005年以来按照生态畜牧业要求新建、改扩建的生态养殖场(小区)达到4557个,新增紧密配套农田园林167.68万亩,鱼塘31.62万亩,带动农户9.03万户,增收16亿元,既消纳了畜禽排泄物,又推进了种植业品质的提升,提高了农民收入,逐步实现了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养殖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后续发展并有具体规划跟进 我们要立足农业大循环,加强科技攻关,通过强化部门联动,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畜禽场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
突出利用,深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按照畜禽排泄物和周边农作物消纳量相适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不断提升农牧结合、资源循环水平。对各地养殖场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治理设施有效运转,排泄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在2010年,全省继续推进4600个生猪存栏100头、牛1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完成生猪集中区域25个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其他畜种的整治力度,计划首先开展规模水禽养殖场的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加强配合,多部门联手健全治理利用机制。一是强化农业和环保部门沟通协作,加强指导,规范监管;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延续“回头看”机制。加强对已建项目尤其是近几年省级立项项目设施运行维护情况的监管,防止建而不用,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治理利用。
依靠科技,不断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低成本利用的典型和先进技术,大力推广“两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理方法。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探索清洁养殖等新型技术。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生态化养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改善农村养殖环境 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畜牧业在农村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在品种改良、规模经营、科技普及、商品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硕果,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不但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农村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散养动物疫情呈频发、多发的态势,充分说明了农村动物防疫依然是我国防疫体系的薄弱环节,因此,农村养殖环境的改善是我国畜牧业今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优化养殖环境,保证畜禽安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1  规模养殖场的规划制度要严格
目前农村养殖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小,饲养分散,乱建养殖场,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养殖,农民防疫意识淡薄,互相协作和技术管理水平差,环境污染严重,并且人畜禽混居等现象普遍,一旦一户发病,很难控制疫情。因此建议,一要对散养户的畜禽要进行圈养,防止畜禽流动造成疾病传播,造成畜禽交叉感染;二是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养殖,提倡分散建场,场与场之间、户与户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防止传染病的交叉感染;三是规模养殖场要远离城区、居民区、饮水源区和风景名胜区以及交通要道;四是鼓励和促进规模养殖场向田间、果园、蔬菜种植园转移,布局要合理,要使土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利用能力相配套,均衡施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要防止农牧脱节,使所有种植用地都能保证用上优质有机肥,充分发挥土地潜能,生产绿色农产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注意不能让畜禽粪便对土地造成超量负载,引起负面影响。
2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农村畜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配套设备简陋,致使农村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特别是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水随意排放,造成蚊蝇滋生,疫病蔓延,污水下渗,地下表水质恶化,使农田灌溉水和人食用水污染严重,致使农田很难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并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因此,对农村养殖环境的污染应加以统一治理:一是对于散养户的畜禽粪便和污水要统一存储,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杜绝乱排乱放现象,做到达标排放、综合利用。为农业提供优质可靠的有机肥源的同时,实现污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散养户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提高新建养殖场的审批标准,严格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引导新一批养殖场向养殖小区转移,污染物的排放符合标准,实现养殖场由污染区向绿色区、生态区的转变。
3  加强对农村饲养管理的兽医监督
长时间以来,农民由于受传统饲养观念和饲养方式的影响,大多饲养者仍然凭经验进行饲养,很少进行科学养殖知识的学习,因此,养殖的科学含量低,畜禽产品很难达到出口标准和消费者对畜禽产品的卫生标准要求。因此,有必要要求监管兽医定期到每个村的养殖场(户)进行监管和指导。首先,监管兽医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对饲料生产行业和销售过程的监管力度,按照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和《饲料药物填加剂使用规范》的要求严格把关,严禁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对农村每个养殖场(户)所用饲料进行严格监管,要求所用饲料必须符合兽医卫生无公害标准,保证养殖业在绿色、环保的条件下健康发展。其次,要对畜禽饮水进行分析化验,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坚决不用。第三,加强对饲养场(户)定期消毒的监管,要求饲养场(户)必须定期消毒,消除传染病存在的外部环境。第四,对农村畜禽疫病防治用药进行监管和指导,做到从严掌握,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期限,执行商品畜禽的休药期规定,杜绝畜禽药物残留,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加大对农村养殖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农村养殖业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初期阶段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差,政府应采取鼓励措施,在政策、科技、投入、信贷、服务等方面给予那些养殖品种优良、养殖设施精良、饲养管理科学、经济效益好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积极扶持,使其在更高层次上不断跨越,做大做强,形成优势群体,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对那些设备简陋、品种落后、污染严重、没有竞争力的规模养殖场和专业户,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激励政策,引入竞争和联合机制:一是要加强科技培训,更新传统观念,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科技含量和质量意识,促进良性循环;二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资产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实施资产重组和优化配置,把有限的存量资本向高级管理者和社会能手那里聚集,使优秀的养殖企业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效益,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畜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安全化生产的方向快步推进。
江西:别让养猪场沦为污染重灾区
由于大型养猪场大都没上净化设施,而猪粪尿的排泄量又超过周边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规模化养猪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随着全省养猪业集约化程度越高,影响越大。   养猪场遍地开花埋隐患   日前,省人大环资委组成工作组,对南昌、萍乡、赣州等地的40余家规模化养猪场的废弃物处理情况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深思:有的地方新增养猪场基本上不经过审批,想何时建就何时建,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甚至出现占用耕地的现象。   据了解,由于江西省养猪行业准入门槛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养猪场纷纷转移进来,势头有增无减。不少养猪场既不经过审批,又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对养猪业的产业区域布局、发展规模、地方承养能力缺少详细的总体规划,江西省不少地区的养猪业正处于失控、无序的发展状态。   数据显示,江西省有生猪规模养殖户近5万户。其中,出栏量万头以上的有300余户,出栏量3000头以上的有近1300户,更多的是出栏量小于500头的小规模养猪场、养殖小区及散养户。由于规模小、设施简陋、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些养猪场的废弃物大多数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樟树市洲上乡杨逢春村,10多家养猪场将村子团团包围,除少数几家建了沼气池外,大部分养猪场的废弃物都是直接往外排放,一些鱼塘受养猪场污染,出现鱼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尤其严重的是,废弃物还污染水塘和稻田,使村民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排污设备数量相当有限   从2006年起,江西省每年划出专款1000万元,用于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和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大中型沼气池700余处。只是,与庞大的养猪队伍相比,这些排污设备的数量还相当有限。   在所调查的40余家规模化养猪场中,废水处理得比较好、沼气池充分发挥作用的仅有6家,更多的情形是沼气池形同虚设或者根本未建沼气池。有的经营户甚至认为建了沼气池就达到了环保要求,对环保部门有个交代,而不对沼气池的正常使用进行维护。不少养殖户仍然持这样一种想法:政府不出钱帮忙建,排污设备就迟迟不买,能拖一天是一天,这样既减少了工序,又能降低经营成本。   对规模化养猪进行科学引导和技术服务,本是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之一。但在调查中工作组发现,有的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有的认为猪的排泄物对环境污染影响不大,对养猪场粪乱堆、水乱排的状况不以为然,有的将沼气池建设项目补贴资金分配下拨后,对排污设备的工艺设计、建设进度等未能进行继续跟踪和验收。   抵制污染大网正在撒开   生猪业是江西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养猪业规模化发展与养殖污染治理出现不协调局面,对环境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赣州市上百名规模化养猪场业主参加了畜禽粪便清净技术培训班,听取专家关于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技术讲座,从而拉开了该市集中整治养殖污染行动的序幕。据悉,该市将对未经审批违规建设的规模养猪场一律予以关闭,并要求在明年6月底以前,出栏量千头以上的养猪场污染排放必须整治到位。据了解,规模化养猪造成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相继出台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猪-沼-果”模式是在赣南应用比较普遍的循环养殖模式。据介绍,1亩果园和1立方米沼气可消化3头猪的排泄物。专家提醒,要根据养猪场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以及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有规划地推广使用“猪-沼-果”模式。   据调查,在进贤县文港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地,采用发酵床模式养猪已经成为一种风潮。猪在发酵床垫料上生长,所排泄的粪尿被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分解,粪尿可以免于清理,而且不产生臭味。专家分析,这种养殖模式已经在广西得到推广,对江西省养殖户也有借鉴意义。
兽药残留对畜牧业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随着人们对畜禽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兽药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兽药监督管理工作经验,参考有关法律、法规,对兽药残留的危害进行浅析,提出几点应对措施,为人们认识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防控提供一些科学依据,供大家参考。
1  兽药残留对畜牧业的危害
1.1  影响国内畜产品市场消费
近年来,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给畜产品市场带来了最直接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消费者对国产畜产品的消费信心,消费信心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减少消费行为,国产畜产品市场萎缩。
1.2  影响我国畜产品外贸出口
2002年以来,在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的情况下,畜产品贸易却出现了滑坡。畜产品药物残留是导致中国畜产品出口受阻的重要原因。面对欧、美、日、韩等国家禁止或限制中国畜产品进口的情况,畜产品出口被迫转向俄罗斯、非洲等市场,使出口创汇效益大幅度下降。欧、日等国宁可高价购买荷兰的猪肉也不愿意购买低价的中国猪肉。
1.3  影响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
长期滥用药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此外,耐药菌株的增加,使有效控制细菌疫病变得越来越困难。兽药残留对相关产业带来明显影响,轻则使各产业成本增加、行业形象受损、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降,重则使各产业遭受沉重打击,甚至可能使一些产业类型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  解决兽药残留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国家先后出台了《兽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规范了动物及动物的产品从生产养殖到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使动物性食品安全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但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议尽早制定《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减少国内、国外法律法规的交叉盲点,杜绝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危害从出口转为内销,以求国民平等待遇,进一步细化检测技术标准,使之符合国际通用标准,以促进畜产品的国际贸易,提高动物产品安全的可信度。
2.2  统一监管机构  当前我国兽药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兽药不仅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而且还涉及饲料、化工原料的生产、流通、经营等领域和环节,同时,兽药质量安全的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按照我国行政管理职能职责和行政执法权限的规定,不仅只是一个畜牧部门,还涉及农业、技术监督、卫生、环保、工商、商务等职能部门,造成部门之间出现有利益就上、有问题就推的现象,建议统一兽药监管机构,由一个部门一抓到底。
2.3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广播、电视、科技赶集等各种宣传途径,让生产者、消费者及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畜产品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让广大群众既要认识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对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又要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意识,敢于同从事病害肉经营的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使生产者用国家允许使用的兽药,并严格按照休药期进行用药;使消费者借助政府部门的药物检测报告进行消费;使政府部门切实履行好其检测、监督、服务职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4  科学合理使用兽药  严格遵守兽药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以及休药期等,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未被批准的药物,严禁或限制使用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或可能具有致毒、致畸、致突变作用和过敏反应的药物,尤其是禁止将它们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对允许使用的兽药要遵守休药期规定,特别是对饲料添加剂必须严格执行使用规定和休药期规定。按照农业部颁发的药物添加剂使用规定用药,药物添加剂应先制成预混剂再添加到饲料中,不得将成药或原料药直接拌料使用。同一种饲料要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合用,否则药物相互作用可使得药物在体内残留时间延长,确要合用的要遵循药物配伍原则。在生产加工饲料过程中,应将不加药的饲料和加药饲料分开生产,以免污染不加兽药的饲料。养殖户应正确使用饲料,切勿将含药的前中期饲料错用于动物饲养后期,切勿在饲料中自行再添加药物或含药饲料添加剂,确有疾病发生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合理用药。在休药期结束前不得将动物屠宰后供人食用,生产厂家或销售商在销售添加剂产品时在标签上必须说明药物添加剂的有效成分和使用方法。充分利用疫苗来预防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以减少兽药的使用,同时,充分利用中草药制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以及多糖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制剂来防病、治病,以减少兽药残留。
2.5  加强兽药残留的检测,完善兽药残留监控计划  为加强兽药残留的检测,必须建立完善的检测网络,形成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兽药残留检测机构,提高各检测机构人员的素质,准确无误地掌握兽药和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状况,为执法部门、消费者和行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尤其要制定未来5~10年的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把对人体危害大、国外重点监测、国内有乱用现象的兽药列入重点监控计划中。
2.6   加大对研究开发低、无残留兽药的投入  导致药物残留的是药物本身,为了解决药物残留问题,除了正确使用药物,严格遵守休药期外,要重视中草药制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兽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用以替代残留量大、易产生抗药性的兽药,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此类药物的研发投入。
2.7  完善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畜产品信息可追溯制度,畜牧信息档案必须反映动物进圈、兽药和饲料使用情况,以及防疫消毒、隔离治疗、休药期、出栏、屠宰、检疫检验、冷却、销售等原始数据,对没有有效免疫标识的畜禽一律不准上市流通。出现问题的畜禽,将按标识号码索查免疫档案,并追究有关责任。实践证明,在畜牧业中广泛推广信息可追溯制度对于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实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2.8  大力推进健康养殖方式的转变  要积极培育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合理使用兽药上的带动作用。积极组织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出口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等项目,如大力提倡“生态床”养猪新模式,"生态床"养猪新模式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的新型环保生态养猪技术,具有成本低、耗料少、易操作、效益高、无污染等优点,能起到使生猪少得病、从而少用兽药的作用。
2.9  净化养殖环境,全程控制兽药残留  进入环境中的兽药残留,在多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可产生转移、转化或在动植物中富积。因此,要注意养殖环境的净化,不要随意改变饲养规程,禁止重复使用被药物污染的废水、废弃物和动物内脏。猪采食废弃物也是引起残留超标的原因之一。猪体内磺胺类药物主要通过粪尿排除到体外,猪吃了混有磺胺类药物的粪尿,血液和组织中就可检出磺胺类药物。动物废弃物的再利用也是引起药物残留的原因之一。用鸡的废弃物喂牛和羊,很可能引起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残留。
2.10  强化兽药监督管理,加大查处假冒伪劣和违禁兽药力度
不定期对兽药生产和经营户进行检查,重点是β-兴奋剂、促生长类激素和安眠镇静类违禁药品。严格兽药审批制度,禁止生产和使用农业部规定以外的兽药、药物添加剂,对违法者给予严厉打击,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要从重从严查处。要严肃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应该立案的必须立案查处,同时,要规范立案、调查、听证等执法程序,提高结案率和准确率,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执法人员要依法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