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出埃及路线图:书评:在中西交汇处思考教育的今天和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00:42
——读《孩子因你不同——加拿大十大华人杰出青年傅仁平教子手记》有感
今天的教育,仿佛走入了一个怪圈。
中国说,西方的教育多么好,多么注重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多么多么不好,“填鸭”、“膜拜分数”、“死搬硬套”、“没有创新”。所以,我们总是没有能获得诺贝尔大奖的,站在巅峰上的人。
西方人说,中国人很聪明,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中国人的基础教育学习一下?
在今天,东方人和西方人站在自己的半球上眺望对面那一边的教育,然而,却总是那么迷蒙,总是让人摸不清头脑。
有一个人,六五年出生,经历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十年寒窗,在浙大从教。却又上世纪末奔赴美国,接受了西方的高等教育。
之后,他投身西方商界,创办公司,亲任董事长兼执行总裁,看商界风云,感西方文化,验人间沧桑(壮年之时的他因脑溢血瘫痪失语,不久,三岁大儿子患白血病,然而,他以坚强的意志自我康复,也探索出儿童教育的新思路)。
他就是加拿大十大杰出青年傅仁平先生,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站在中西交汇处眺望中西方教育的人,一个能够看到未来的人。
他曾在科技最先进、经济发达的西方工作过,知道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他知道具有怎样素质的人才能够赢得未来。
他曾在高等教育发达的西方学习过,亲身感受西方高等教育之特色。
而他也在中国经历了基础教育,其中有所获益,有所感悟。
于是,经过思考,反思中西教育,展望未来,形成了自己新颖活泼、创新大胆的教育思想。
“你是要培养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还是培养一个适应未来的‘成功’孩子?”《孩子因你不同》这本书给了你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为正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家长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豁然开朗。
培养孩子是要让他最终自己能面对属于他的未来世界,因此,不是要孩子在任何时候都听命于自己,做一个“惟命是从”的乖小孩,而是要获得健全人格,不但要有智商,情商,同样,还要具备面对困难、超越困难的能力——也就是逆商。“启动孩子的原动力”,“好心态从‘说大话’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必须作出选择”。让孩子“把成功当作家常便饭”,最后,让孩子能够习惯成功,获得成功。
“不要把问题纠缠于‘人受否聪明’这类毫无意义的论题上,关键是如何透彻地把握事物本身,家长对小孩学习不要想当然,有时候问题就在于一些看似没问题的地方。”
“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孩子因你不同》的第三篇,作为一个十岁孩子的母亲,这一篇对我的帮助极大。
曾为老师和教育研究者的我,不得不为老傅的观点喝彩。
“能不能把作业当成故事讲给我听”,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读完此篇,我才发现,原来孩子有时候不会做题不是在于他不会,而是在于他根本都没有理解题意就盲目地开始。
“死去活来”却用他教小儿子算术的生动事例,提醒我:原来,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将“培养能力”摆到素质教育圣坛的同时,基础仍旧是最根本的,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谈能力,这两者并不矛盾。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仍旧有许多精华需要我们后辈教育者去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孩子,帮爸爸做点事”也告诉我们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教育问题:“实践,哪怕是看上去和学习一点都没有关系的打工、实践,都对以后的思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常常指导孩子实践,甚至把许多家长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游戏”也作为让孩子实践体会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战胜困难、磨练他们的心性。这点思考恐怕也要得益于老傅在美国留学时打工的经历吧。
“教育不是买流行的东西,不是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孩子因你不同》是一本不说大话、只说实话的教子书,老傅针对华人(国内国外华人)共同的教育时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提醒每一位阅读这不要让自己的盲目、攀比、虚荣、遗憾、脚踏多条船、不务实的思想蒙蔽了自己的脑袋。
“务实”成了本书家教思想的又一大亮点。
说起教育,现在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大套理论,都会认为自己了解了教育,都会认为自己理解自己的孩子。
然而,你真正了解现在正在日益平坦的世界吗?
你真正能看清正在向我们走近的未来吗?
那个地方,是我们孩子的舞台。
老傅,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思考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高台,让我们拉着孩子的手登上那块高台,眺望、憧憬、反思继而清醒:
用面对未来的教育思想教育我们的孩子,这种教育方法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而是世界的。
《孩子因你不同》,一本如此不同的教子书。
(汤莹滨)
《孩子因你不同》节录

凌晓峰 博士
(凌晓峰博士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加拿大人工智能大会主席,国际著名的认知科学、儿童教育、素质开发专家。著有《如何提高零到六岁儿童的智慧》、《高效思维策略》等书籍。)
收到老傅的邮件,读了老傅的书稿,被他的故事所感动。
一个自强不息、奋战病魔、顽强反击的勇士;一个救子于危、育儿予智、乐观向上的父亲;更是一个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融汇中西的儿童教育者,这就是老傅。
1999年,老傅从美国移民到加拿大的多伦多。正当他图强立志之时,2003年,一场脑溢血使老傅饱受了瘫痪、失语的折磨。卧床一载后,又遭受三岁半大儿子罹患白血病的煎熬。
人要有怎样顽强的毅力方能劫后余生,才能支撑起头顶这片欲塌的天空?正是这个曾被医生定位“此生不能回家”的老傅做到了,他不但走出了雪上加霜的逆境,还在中风自我康复之后创出了一片探索儿童教育的新天地。
身为两个儿子的父亲,老傅在康复中写下了《孩子因你不同》。此书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教育方式,即西方儿童教育侧重开创思维、社会责任、独立自主及情商运用,而中国则是较强调学术、数学等基础知识。以我在北美生活25年及研究儿童教育20年的经验,中西取长补短式的儿童教育模式是当今最为科学的。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当今世界越来越小,更趋于一致化。因此,今天的教育方式也要顺应全球共体的发展。老傅的书适时地为中国广大家长提供了指导。
“你赋予了孩子生命,你将赋予孩子怎样的未来?”
老傅用大量的亲身体验,翔实地总结并强调了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责任——家长是家中的领头人,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是孩子的教练,是播种者,是孩子思想的启蒙者。同时,他也将家长的这种责任具体化,即孩子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的选择对孩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作用。孩子会因父母的不同引导及不同“选择的决定”而有不同的未来。
老傅一边努力自学西方的教育理论,一边以他的两个儿子为实践对象,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总结出了一套他的中西方文化相融的儿童教育理念。他着眼于未来,注重儿童形象思维的培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培养开阔胸怀,提出了“教书”、“育人”并举的儿童教育模式。我认为这正是此书的“开卷有益”之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寓意其中。
让我们以老傅的座右铭共勉:
Tough Times Never Last But Tough People Do.(艰难的岁月不会永远,但坚强的人们必将永恒。)
(凌晓峰博士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加拿大人工智能大会主席,国际著名的认知科学、儿童教育、素质开发专家。著有《如何提高零到六岁儿童的智慧》、《高效思维策略》等书籍。)
前言
9岁的大儿子泰迪下午要去参加为期15天“多伦多癌症社区”的夏令营,接泰迪的车快要到了,泰迪还趴在厨房桌子上给他5岁的弟弟杰弗逊一本正经写注意事项。
他很认真地写着:
“第一,必须想念哥哥;第二,必须每天读书;第三,要听爸爸妈妈和奶奶的话;第四,要帮妈妈干活;第五,必须按哥哥写的指令做;第六,要照顾好爸爸妈妈和奶奶;第七,要照顾好自己。”
泰迪写完后,车就来了,泰迪急忙上车走了。剩下小儿子杰弗逊非常认真慎重地把这张错字连篇的指令贴在床头,就像对待圣旨一样。
看着一条条指令,我想大儿子平时在家时,恐怕自己都做不到这些注意事项,现在一本正经地要求弟弟做这做那,像个小大人一样,一想起泰迪的样子,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这时,小儿子从自己房间出来,突然对他妈妈说:“妈妈,我要给你买一串有个heart(心)的,可以放相片的那种项链。”
“为什么?”他妈问。
“You are so beautiful. You are the best mom in the world. I love you, mom.(因为你太美了,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妈妈我爱你。)”
这一下,可把他妈甜蜜得快要融化了。这小子从哪里学来的一套,他才上幼儿园啊!
晚上他妈问他:“项链呢?”
“I don’t have money(我没钱)。”
“你不是有很多压岁钱吗?”
“That’s mine(那是我的)!”停顿了一下,他说,“这样吧,你能不能去买一根项链,我作为礼物送给你好吗?”
我们笑得气都接不上来。但在高兴之余,不禁感慨万千。
三四年前大儿子泰迪得了白血病,还不懂事,就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化疗,小儿子出生不久,还躺在摇篮里,而我刚得脑溢血瘫痪失语。
面对困境,我不仅没有放弃为生存所作的挣扎,更没有放弃为了发展所作的一切努力。我把“自我管理”作为人安身立命的切入点,这正好也符合哈佛大学经过十多年的追踪统计后得出的“成功人生80%取决于一个人的EQ(情商)和AQ(逆商,是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超越困境的一种能力)”的理念。在兼顾提高IQ(智商)的同时,把教育小孩的重点放在培养“赢得健康、富有、智慧、快乐的人生”的能力上,比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心态和情绪管理等,还特别强调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的教育方式。
尽管教育是个漫长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但目前的结果验证了实施方案和方法是正确的。
“每个小孩的智力是差不多的。”每当和人说到此时,大多数人觉得不可能,坚决不信,非要觉得自己的小孩比人家的小孩聪明或笨,而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小孩子的聪明。
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里。家长应该接受自己的小孩,把重点放到以后的培养上。我坚定地认为: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应与时俱进,不应拘泥于固有的老经验。时代变了,世界变了,孩子更会因家长不同“选择的决定”而有不同的未来。
教育方法是个既“有”又“没有”的东西。说“有”是指教育方法的客观存在,说“没有”是指“一切方法都是有条件的”,方法应该随时随地地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两个孩子的性情完全不同,我教育的方法也随之不一样。很多方法都是在我与小孩互动时产生出来的,很难讲在大儿子身上用过的方法,同时也适用于小儿子。具体教育方法只是对应当时孩子出现的问题所产生的,没有问题哪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另外,我特别强调“小孩子的教育和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的世界从某种程度决定了小孩的世界,家长的思维会决定小孩的思维。作为家长必须“用心”,要开启自己的智慧,不断更新自己,既要让小孩可以依赖,可以作为榜样效仿,又要能给小孩提供足够自由成长的空间。
从2007年到现在,我在多伦多的家中康复,尽管还不怎么能说话,不能走路,两个儿子也碰巧在各自的启蒙阶段,我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教育和培养。他们从开始学说英语、学写字到不断获得嘉奖、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我记录下了中间的一些教育故事,旨在证明外在的不利环境、表面的不足条件以及教育方法的表面先进与否并非小孩教育之必须,怎样利用环境,并因势利导、随时随地、就地取材、不断发掘现有的方法并赋予新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例如像朗读,我用它来培养小孩“获取知识”的看书习惯,用它来培养小孩“坚持”的品格,用它来培养小孩的“口才”,用它来培养小孩“管理计划”的能力,用它来培养小孩“积少成多”和“化整为零”的能力,用它来培养小孩“语言的操纵能力”,也用它来培养小孩“正确把握全局和局部”的能力等等,一个方法可以达到培养很多种至关重要的成功人生的能力。
家长将孩子带入到这个世界,你对于世界的认识会反射到孩子的眼中,你的智慧、你的眼界、你的思维、你的处世方式在经意和不经意间通过你的教育方式传递给你的孩子。
世界在风起云涌地变化,我们培养的孩子是适应现在的世界,还是要适应未来那个属于他们的世界,让他们成为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呢?
今天,孩子因你不同;明天,世界将因为我们的孩子而不同。
=====================================================================================================================================
我不希望儿子读书是为大人和老师读的,也不希望儿子的学习只是个表面的形式,只是简单的时间积累。我希望儿子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读。有时候由于大人的教育方法不妥,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大人而学,为压力而学。大人现在还可以管他们,他们会被迫地学习,一旦他们能反抗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小孩有一时兴趣想做这做那,这时家长就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启动孩子的原动力。
=====================================================================================================================================
这几天大儿子泰迪学校里要为肯尼亚学童募捐买书,他很兴奋,叫他妈妈找这书那书。我太太正好在忙,就丢给他几块钱顺口说:“我在忙,你拿钱给你们学校。”
我正好在旁边,就问泰迪:“你知道肯尼亚在哪里?”
“不知道。”
“学校为什么要你给肯尼亚学童捐书?”
“不知道。”
我夸奖他有爱心,他劲头就很大。
等到晚上,他从学校回来仍余兴未尽,我让他把我书架上的地球仪拿来,指给他看肯尼亚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并且教他看中国在哪儿,加拿大在哪儿。趁他兴趣正浓,我给他讲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会存在时差,肯尼亚的孩子为什么需要帮助,为什么用地球仪等等。
他不一定能全部听懂,但这些故事,他还是喜欢的,而且很有兴趣,印象很深刻。由于我的语言不流利,所以无法讲清楚,非常希望旁边人能帮一下。但我太太并不以为然,觉得我多事。大人往往希望小孩的学习好,其他方面也出色,却总是忽略手头的教育机会。当下不正是为以后的教育作铺垫的绝佳时机吗?
泰迪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学校老师和同学听,大家都很有兴趣,老师还特地表扬了他,同学们也很羡慕。这让他觉得脸上非常有光彩,我再不停地有意无意地说得到这样的赞扬都是因为泰迪喜欢读书的缘故,让他知道这些是由读书带来的好处,他对读书就有了一种正面的体验。至少这段时间他更认真地读书了。
所以,家长平时要注意小孩的兴趣所在,而且还要积极地诱发他潜在的兴趣,加强他的兴趣。如果说兴趣是火,表扬是柴,那么家长就要不断地往里面添火加柴。然后把这种激起的欲望与需要培养的东西结合起来,这种欲望就是原动力。小孩的原动力不是说有就可以有的,靠的是平时各种成分的结合、培养和铺垫,如果前面的工作做得好,那么等他们需要原动力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了。
我不希望儿子读书是为大人和老师读的,也不希望儿子的学习只是个表面的形式,只是简单的时间积累。我希望儿子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读。有时候由于大人的教育方法不妥,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大人而学,为压力而学。大人现在还可以管他们,他们会被迫地学习,一旦他们能反抗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到那时大人只有满腹牢骚,抱怨子女不争气,却没有办法。
另外,作为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学校的教育只是一个基础的教育,是为以后的人生打个基础而已,是个通才教育,是个普遍意义的教育,是一个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教育,要想培养出杰出人士和栋梁之才,关键是要启动孩子的原动力。
不要把我的意思弄错了,普通的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但若有更高的需求,这样的教育可能会不够。因为杰出人物或成功人士的一个关键素质是要能够独立地思考和行事,这恰恰是一般社会准则所反对的。也只有在具备一定条件以后,这种独立的行为才有生存的可能。因此这种教育可能还存在一个既培养独立思考又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度的把握的问题。如果这种独特的要求能和现实生活合拍,则这种教育容易进行,否则它将会遇到巨大的阻力,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例如小孩正自以为是地并有点得意地做一些诸如拆装游戏机、手机等事情,心里正想获得大人的赞赏,却不料家长对此大发雷霆,粗暴地对待小孩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事,更可怕的是家长这种粗暴行为的重复非常容易抹杀小孩的创造性,抹杀小孩的原动力,失去了小孩培养原动力的机会。
到了关键时刻,家长还不断抱怨小孩没有脑子,没有上进心,觉得小孩笨。小孩对日常生活小事情的处理都没有被允许独立思考,怎么可能在家长认为关键的大事情上做好呢?
普通教育和特别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小孩的原动力的强弱,即使对于普通教育的正常进行也需要一定的原动力。一个人是否会成功,做事的原动力是个重要因素。
但怎样才能发掘出原动力呢?
首先要让孩子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如果只是以外表、财富、地位来作为衡量标准,小孩就会失去绝大部分可以得益的机会,家长自己在生活里也要做到不贪小便宜,不比较,不论人长短,不势利眼。这些看似和小孩教育无关的事,却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有了“平等”的观念,他们才有可能“见世面”,才有可能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其次是培养“兴趣”,不要说我对看书有兴趣,我对斗蛐蛐就没兴趣,因为大道理就隐藏在不起眼的事情里。老天爷很有意思,往往越平常越普通的事情里面却蕴含着大道理,而通过这些事对大道理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更为深刻。培养兴趣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培养问问题的习惯。
最后要享受兴趣。只有能享受才会有乐趣,才会启动原动力。这一步很容易被忽视,家长一定要让小孩愿意做,不然他就不会坚持下去,自然也不可能养成习惯。
向往乐趣是人的天性,家长要利用它,而不是忽略或否定它。这三步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过程,必须将它们融入到生活的点滴里面,这样小孩的原动力才会得到开发,并且一直保持强劲的动力。
因此启发原动力的切入点是小孩的兴趣,小孩喜欢玩,那么我们就要仔细研究他的兴趣,把教育和玩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不要为了教育而教育。漠视小孩的兴趣容易形成小孩被迫的心理,他并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他只知道做喜欢做的事,不情愿做不喜欢的事,即使做了不喜欢做的事,成效也打了折扣。
*****  老傅育子心得  *******************************************************
怎样启动孩子的原动力
一个人是否会成功,做事的原动力是个重要因素。
1.首先要让他们有平等的观念,有了“平等”的观念,他们才有可能“见世面”,才有可能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2.其次是培养“兴趣”,小事情中往往隐藏着大道理,而往往通过这些小事情对大道理的理解和把握会更为深刻。培养兴趣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培养问问题的习惯。
3.最后要享受兴趣。只有能享受才会有乐趣,才会启动原动力。向往乐趣是人的天性,家长要利用它,而不是忽略或否定它。这一步很容易被忽视,家长一定要让小孩愿意做,不然他就不会坚持下去,自然也不可能养成习惯。
这三步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过程,必须将它们融入到生活的点滴里面,这样小孩的原动力才会得到开发,并且一直保持强劲的动力。
=====================================================================
实际上这个小事情是成人世界大项目的缩影,基本上包括了大项目所必须具备的一切要素。小孩有过类似的经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很有可能即使遇到大项目,也不会被“大”所吓倒,只会觉得很平常。事实也正是如此,只有越觉得平常,他越有可能经常去做,越会把成功的事当成家常便饭,他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
=====================================================================
泰迪对脊椎类的爬行动物像蜥蜴、鳄鱼、蛇、恐龙等有着狂热的兴趣,每次到图书馆借书,他总是寻找有关恐龙的图画书,玩具也都是这些动物的模型,只要有客人来,他就给客人绘声绘色地讲脊椎类爬行动物的故事,十分投入,他还时常画一些脊椎类爬行动物的画。
我看他已经画了不少,所以启发他:“泰迪,为什么不做本书,和爸爸已经出过的书一样?”
他说不会。
我说:“没关系呀,爸爸帮你一起做啊。”
这个时候他已经养成在电脑上每天写50~100字左右的东西的习惯,所以我想把他每天写的东西规定个大的主题,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书的内容就有了。至于说内容的好坏以及形式的美观是次要的。他能否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取相关的能力在这阶段也是次要的,以后他还有几十年来培养这个能力。关键是利用这个事情让他有一些做事的体验。假如他能获取相关的能力当然好,如若没有也不要失望,关键是这个体验很重要。
实际上这个小事情是成人世界大项目的缩影,基本上包括了大项目所必须具备的一切要素。小孩有过类似的经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很有可能即使遇到大项目,也不会被“大”所吓倒,只觉得很平常。事实也正是如此,只有越觉得平常,他越有可能经常去做,越会把成功的事当成家常便饭,他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
我于是坐下来问他:“你要怎么做?”
“不知道。是不是我写一篇文章,上面放上书名和作者就可以了?”
“你说呢?”我于是拿来一本书,给他看样子,“一篇文章才一页纸,这本书这么厚,起码要30篇文章,你至少要每天写一篇连着写一个月。”
“Yes(好的)!没问题!”他这时候劲头很大,还没有觉得“每天坚持写”是件困难的事。
“做书以前,你必须有个计划,什么是计划呢?你必须先写出你做书所要准备的所有事情,这就像你的行动指南、地图,有了计划以后,你只要按计划的指令去做就可以,每一步爸爸都会教你,但你必须先摸索一会儿,好吗?”
“现在我们来做计划。你的目标是‘要做一本书’,是你要想完成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做计划,也就是你写出你准备如何达到目标的所有步骤,计划只是帮助怎样来达到你的目的。要记住:你要的是goal(目的),不是plan(计划);但是只有计划好了,才可能达到目的。把这句话背诵10遍:goal—plan,我要的是goal(目的),但必须做plan(计划),plan(计划)会让我得到goal(目的)。”
“plan(计划)怎么做?列出你做书所需要的所有事情。你每天的文章要不要写?至少30篇吧?你学校的课本是不是有很多颜色?很多图画?你的文章里要不要有图画?哪里去找图呢?网络上?网络上怎么找?和你在网上找恐龙游戏一样吗?找到以后怎么存储到计算机上?怎样把存在联网的计算机上的照片移到你正在写的不联网的手提电脑上?如果用优盘,什么是优盘?怎么用?照片拿过来以后,怎么放到你的文章里去?你怎么编排你的文章?书怎么样才会看起来活泼?你全部编好后,打印出来。最后请妈妈帮你装订好,这就是一本书了,你可以拿到学校给你朋友和老师看,这好玩吗?”
“好玩!”
“计划写好后,然后按计划做,它会自动引导你达到目的。”
这个做书过程可能要很长时间,但只要一边写,一边完成其他的步骤,这时大人需要给他以适当指导,但并不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只要督促,然后让他自己去摸索,他实在摸索不出来,大人要告诉他怎么做,然后把探索功劳归功于他,不要责备他,这是很重要的培养他信心、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尽量把玩和学结合起来。
文章写好后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样子会很好看,装订的时候要尽量精美,他看到结果后会非常高兴,印象深刻。我也达到了“让他有体验”的教育目的。这个过程涉及“目标——计划——执行”、计划的制定和重要性、目的和计划的关系等管理学的理念,一些有关计算机的诸如搜索、存储、移动、插图、写作、编辑等基本概念和操作,如何做书的基本概念,这些肯定会对他以后有帮助。
把别人以为很难成功的事让他觉得稀疏平常,那么他迟早会成功。
****  老傅育子心得  *******************************************************
让孩子习惯成功
1.帮助他“想起来”去做一件他感兴趣的事情,也就是帮助他形成一个“目标”。
2.提醒他,帮助他,让他制定一个“行动计划”。他的计划也许不好,我们可以提醒他完善,但是,一定要让他自己来制定和完善自己的计划。
3.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小孩以为是在玩,根本没意识到是在学习,我们可以演示一个重要环节给他看,激发起他的兴趣,然后一边提醒他去试着摸索,一边稍微提醒帮助一下,然后归功于他。反复几次后,他就掌握了这个过程中的大部分环节。让他在这些项目中获得“坚持”、“重视环节”等这样一些人生重要的习惯,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