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s io 2.2.jar:逻辑推理小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17:02
本图书由www.downshu.cn为您整理制作,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www.downshu.cn     [逻辑推理小品 / 未知 著 ]
 
    书籍介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常常喜欢出一些有趣的题目,来考一考别人的机敏和逻辑推理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土耳其商人和帽子的故事》。
有一个土耳其商人,想找一个助手协助他经商。但是,他要的这个助手必须十分聪明才行。消息传出的三天后,有A、B两个人前来联系。  ------章节内容开始-------    第一卷 第一章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常常喜欢出一些有趣的题目,来考一考别人的机敏和逻辑推理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土耳其商人和帽子的故事》。
有一个土耳其商人,想找一个助手协助他经商。但是,他要的这个助手必须十分聪明才行。消息传出的三天后,有A、B两个人前来联系。
这个商人为了试一试A、B两个人中哪一个聪明一些,就把他们带进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房子里。  商人打开电灯说:  "这张桌子上有五顶帽子,两顶是红色的,三顶是黑色的。现在,我把灯关掉,并把帽子摆的位置搞乱,然后,我们三人每人摸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当我把灯开亮时,请你们尽快地说出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说完之后,商人就把电灯关掉了,然后,三个人都摸了一顶帽子  戴在头上;同时,商人把余下的两顶帽子藏了起来。
待这一切做完之后,商人把电灯重新开亮。这时候,那两个人看到商人头上戴的是一顶红色的帽子。
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  A是如何推理的?      第一卷 第二章
  
A是这样推理的——
如果我戴的也是红帽子,那么,B就马上可以猜到自己是戴黑帽子(因为红帽子只有两顶);而现在B并没有立刻猜到,可见,我戴的不是红帽子。
可见,B的反应太慢了。
结果,A被土耳其商人雇用了。      第一卷 第三章
  
琼斯教授在W学院开设  "思维学"课程,在每次课程结束时,他总要把一枚奖章奖给最优秀的学生。然而,有一年,珍妮、凯瑟  琳、汤姆三个学生并列地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琼斯教授打算用一次测验打破这个均势。
有一天,琼斯教授请这三个学生到自己的家里,对他们说:  "我准备在你们每个人头上戴一顶红帽子或蓝帽子。在我叫你们把眼晴睁开以前,都不许把眼睛睁开来。"  琼斯教授在他们的头上各戴了一顶红帽子。  琼斯说:"现在请你们把眼睛都睁开来,假如看到有人戴的是红帽子就举手,谁第一个推断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就给谁奖章。"  三个人睁开眼睛后都举了手。一分钟后,珍妮喊道:"琼斯教授,我知道我戴的帽子是红色的。"
珍妮是怎样推论的?      第一卷 第四章
   
珍妮是这样推论的——
凯瑟琳举手了,这说明我和汤姆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是戴红帽子的;
同样,汤姆举手了,这说明我和凯瑟琳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是戴红帽子的。
如果我头上不是戴红帽子,那么,凯瑟琳会怎么想?她一定会想:"汤姆举了手,说明珍妮和我至少有一个人头上戴红帽子,现在,我明明看到珍妮不戴红帽子。所以,我一定戴红帽子。"在这种情况下,凯瑟琳一定会知道并说出自已戴红帽子。可是,她并没有说自己戴红帽子。可见,我头上戴的是红帽子。
如果我不是戴红帽子,汤姆会怎么想?他的想法和凯瑟琳是一样的:"凯瑟琳举了手,这说明珍妮和我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头上戴红帽子。现在,我明明看到珍妮头上不戴红帽子。所以,我一定戴红帽子。"在这种情况下,汤姆一定会知道自己戴红帽子,可是,汤姆并没有这样说。所以,我头上戴的是红帽子。  珍妮的推论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本章题记所举的例题也可用类似的思路来分析。  该题以同样的问题先后问了A、B、C。A、B均说自己猜不出。据此,聪明的C猜到自己头上戴的是红帽子。C的推论如下:
A猜不出,说明B和我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戴红帽子;B猜不出,说明A和我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戴红帽子。如果我戴白帽子,A和B肯定能判断自己戴红帽子,他们都猜不出,可见我戴的是红帽      第一卷 第五章
   
有个人死后来到天堂,圣彼得领着他在天堂各处参观。他们来到高墙下,圣彼得说:  "嘘——轻点。"
说完,他悄悄从旁边搬来一张长梯子。圣彼得先爬上去,然后招手让那个人也爬上去。他们站在梯子的顶端向里面张望着。原来,这  是一块被墙围起来的草地。草地的正中,坐着七个少年。  "他们在干什么?"那个人问。
圣彼得说:"如果不是早逝,"他们都是无与伦比的天才。到了天堂,  他们志同道合,天天聚在一起玩智力游戏。今天,他们大概在猜  帽子吧。"  六个少年A、B、C、D、E、F按六边形围坐着。另一个少年G则用毛巾蒙着眼睛坐在当中。有人往每人头上戴一顶帽子,其中四顶  白帽子,三顶黑帽子。  由于G挡住了视线,六个少年都看不见自己正对面的人戴的是  什么颜色的帽子。
现在,让A、B、C、D、E、F猜自己头上戴的帽子的颜色。智力游戏一开始,六个少年陷入沉思,一时都猜不出来。这时,坐在当中的G说:"我猜到了,我戴的是白帽子。"
G是如何推理的?      第一卷 第六章
  
你可以假设自己是围坐着的六个少年中的一个。  你能看见五个人头上戴的帽子,如果你看到这五个人中,有四个人戴白帽,只有一个人戴的是黑帽,就会猜到自已和对面的人都戴的是黑帽。如果你看到只有两个人戴白帽,就会猜到自己和对面的人都戴的是白帽。可是当一白一黑的两顶帽子分别戴在你和对面人头上时,你就无法判断自己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了。
其他围坐的少年也都是这样想的。  那么,中间的少年按这个逻辑推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由于围坐的少年都在沉思,坐在中间的少年可以推测:三组对面而坐的少年,一定是三个人头上戴白帽,三个人头上戴黑帽。这样,自己头上戴的当然是白帽子。      第一卷 第七章
   
十个人站成一列纵队,从十顶黄帽子和九顶蓝帽子中,取出十顶分别给每个人戴上。
站在最后的第十个人说:“我虽然看见了你们每个人头上的帽子,  但仍然不知道自己头上的帽子的颜色。你们呢?”  第九个人说:"我也不知道。"  第八个人说:"我也不知道。"  第七个、第六个...直到第二个人,依次都说不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人却说:"我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了。"  他为什么知道呢?      第一卷 第八章
   
第十个人开始说:"不知道自己头上的帽子的颜色。"这说明前面的九个人中有人戴黄帽子,否则,他马上可以知道自己头上是黄帽子了。
第九个人知道了九个人中有人戴黄帽子,但不能断定自己帽子的颜色,这说明他看到前面的八个人中有人戴黄帽子。
依次类推,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帽子颜色,说明每个人前面都有人戴黄帽子。所以,第一个人断定自己戴的是黄帽子      第一卷 第九章
   S先生:让我来猜你心中所想的字母,好吗?  P先生:怎么猜?
S先生:你先想好一个拼音字母,藏在心里。  p先生:嗯,想好了。
S先生:现在我要问你几个问题。  P先生:好,请问吧。
S先生:你所想的字母在CARTHORSE这个词中有吗?  P先生:有的。
S先生:在SENATORIAL这个词中有吗?P先生:没有。
S先生:在INDETERMINABLES这个词中有吗?  P先生:有的。
S先生:在REALISATON这个词中有吗?  P先生:有的。
S先生:在ORCHESTRA这个词中有吗?  P先生:没有。
S先生:在DISESTABLISHMENTARIANISM中有吗?  P先生:有的。
S先生:我知道,你的回答有些是谎话,不过没关系,但你得告诉我,你上面的六个回答,有几个是真实的?  P先生:三个。
S先生:行了,我已经知道你心中的字母是……。      第一卷 第一十章
    仔细看一看S先生所问的六个词,可以发现,CARTHORSE与ORCHESTRA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只是字母的位置不同而已。P先生,心中所想的字母在这两个词中,如果有则全都有,无则全无,可是P先生的回答是:一个说有,一个说无,显然其中有一句是假话。
同理,SENATORIAL与REALISATON所含字母也相同,而p  先生的回答也是一有一无,可见其中又有一句是假话,这些便是S先  生确定P先生的回答中有假话的依据。
从上面分析可见,P先生的四句回答中已知有两句是真话,两句是假话。根据题意,p先生共答了三句真话和三句假话,所以P先生的另外两句回答必定是一真一假。
INDETERMINABLES与DISESTABLISHMENTARIANlSM,剩下的这最后两个词,尽管后者的字母比前者多,但这两个词中,除了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H字母外,其余的字母都是相同的或重复的。而P先生说他心中所想的字母在这两个词中都有,如果前一句是真话,即前一个词中确有那个字母的话,那么,后一个词中无疑也应该有的。  这样,两句话都成了真话,与题意不符。所以,P先生的前面一句应  是假话,后面一句是真话,即前一个词中是不存在P先生心中所想的  那个字母的,后一个词中则有这个字母。由此可见,它必定是后一个词中所独有的H。      第一卷 第一十一章
  
菲德尔工长有两个聪明机灵的朋友:S先生和P先生。
一天,菲德尔想考考他们,于是,他便从货架上取出11种规格的螺丝各一只,并按下面的次序摆在桌子上:
M8X10  M8X20
M10X25  M10X30  M10X35
M12X30
M14X40
M16X30  M16X4O  M16X45
M18X40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M后的数字表示直径,X号后的数字表示长度。
摆好后,他把s先生、P先生叫到跟前,告诉他们说:
我将把我所需要的螺丝的直径与长度分别告诉你们,看你们谁  能说出这只螺丝的规格。
接着,他悄悄把这只螺丝的直径告诉s先生,把长度告诉P先生。
S先生和P先生在桌子前,沉默了一阵。
S先生说:"我不知道这只螺丝的规格。"
P先生也说:"我也不知道这只螺丝的规格。"
随即S先生说:"现在我知道这只螺丝的规格了。"
P先生也说:"我也知道了。"
然后,他们都在手上写了一个规格给菲德尔工长看。菲德尔工长看后,高兴地笑了,原来他们两人写的规格完全一样,这正是自己所  需要的那一只。
问:这只螺丝是什么规格?      第一卷 第一十二章
   对于聪明的S先生来说,在什么条件下,才会说“我不知道这只螺丝的规格?”显然,这只螺丝不可能是M12X30、M14X40、  M18X40。因为这三种直径的螺丝都只有一只,如果这只螺丝是M12X30,或M14X40,或M18X40,那么聪明而且知道螺丝直径的S先生就会立刻说自己知道了。
同样的道理,对于聪明的P先生来说,在什么条件下,才会说"我也不知道这只螺丝的规格"?显然,这只螺丝不可能是M8X1O、  M8X20、M10X25、M10X35、M16X45。因为这五种长度规格的螺丝  各只有一只。
这样,我们可以从11只螺丝中排除了8只,留下的是三种可能性:M10X30、M16X30、M16X40。
下面,可以根据S先生所说的"现在我知道这只螺丝的规格了"  这句话来推理。用推理形式来表示:如果这只螺丝是M16X30或Ml6X40,那么仅仅知道螺丝直径的S先生是不能断定这只螺丝的规格的,然而,S先生知道这只螺丝的规格了,所以,这只螺丝一定是  M10X30。      第一卷 第一十三章
   
      S先生、P先生、Q先生都具有足够的推理能力。这天,他们正在接受推理面试。
他们知道桌子的抽屉里有如下16张扑克牌:
红桃A、Q、4
黑桃J、8、4、2、7、3
草花K、Q、5、4、6
方块A、5
约翰教授从这16张牌中挑出一张牌来,并把这张牌的点数告诉P先生,把这张牌的花色告诉Q先生。这时,约翰教授问P先生和Q先生:你们能从已知的点数或花色中推知这张牌是什么牌吗?
于是,S先生听到如下的对话:  P先生:"我不知道这张牌。"  Q先生:"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  P先生:"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  Q先生:"我也知道了。"  听罢以上的对话,S先生想了一想之后,就正确地推出这张牌是什么牌。  请问:这张牌是什么牌?      第一卷 第一十四章
  
这张牌是方块5。
S先生的推理过程是:
P先生知道这张牌的点数,而判断不出这是张什么牌,显然这张牌的点数不可能是J、8、2、7、3、K、6。因为J、8、2、7、3、K、6这7种点数的牌,在16张扑克牌中都只有一张。如果这张牌的点数是以上7种点数中的一种,那么,具有足够推理能力的P先生立即就可以断定这是张什么牌了。例如,如果约翰教授告诉P先生:这张牌的点数是J,那么,P先生马上就知道这张牌是黑桃J了。由此可知,这张牌的点数只能是4或5或A或Q。
接下来,S先生分析了Q先生所说的"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  这句话。
Q先生知道这张牌的花色,同时又作出"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的断定,显然这张牌不可能是黑桃和草花。为什么?因为如果这张牌是黑桃或草花,Q先生就不会作出"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的断定。
S先生是这样分析的:先假设这张牌是黑桃。如果这张牌是黑桃,而且如果这张牌的点数是J、8、2、7、3时,P先生是能够知道过张是什么牌的;假设这张牌是草花,同理,Q先生也不能作出这样的断定,因为假如点数为K、6时,P先生能马上知道这张牌是什么牌,在这种情况下,Q先生当然也不能作出"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的断定。因此,S先生从这里可以推知这张牌的花色或者是红桃,或者是方块。
而具有足够推理能力的P先生听到Q先生的这句话,当然也能够和S先生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是说,Q先生的"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这一断定,在客观上已经把这张牌的花色暗示给P先生了。
得到Q先生的暗示,P先生作出  "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的结论。从这个结论中,具有足够推理能力的S先生必然能推知这张牌肯定不是A。为什么?S先生这样想:如果是A,仅仅知道点数和花色范围(红桃、方块)的P先生还不能作出"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的结论,因为它可能是红桃A,也可能是方块A。既然P先生说"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可见,这张牌不可能是A。排除A之后,这张牌只有3种可能:红桃Q、红桃4、方块5。这样一来范围就很小了。P先生这一断定,当然把这些信息暗示给了Q先生。
得到P先生第二次提供的暗示之后,Q先生作了"我也知道了"的结论。从Q先生的结论中,S先生推知,这张牌一定是方块5。为什么?S先生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反证法论证。因为如果不是方块5,Q先生是不可能作出"我也知道了"的结论的(因为红桃有两张,仅仅知道花色的Q先生,不能确定是红桃Q还是红桃4)。现在Q先生作出了"我也知道了"的结论,这张牌当然是方块5。      第一卷 第一十五章
   
      Q先生和S先生、P先生在一起做游戏。Q先生用两张小纸片,各写一个数。这两个数都是正整数,差数是1。
他把一张纸片贴在S先生额头上,另一张贴在P先生额头上。于是,两个人只能看见对方额头上的数。
Q先生不断地问:你们谁能猜到自己头上的数吗?  S先生说:"我猜不到。"  P先生说:"我也猜不到。"  S先生又说:"我还是猜不到。"  P先生又说:"我也猜不到。"  S先生仍然猜不到;P先生也猜不到。  S先生和P先生都己经三次猜不到了。  可是,到了第四次,S先生喊起来:"我知道了!"  P先生也喊道:"我也知道了!"
问:S先生和P先生头上各是什么数?      第一卷 第一十六章
 
"我猜不到。"这句话里包含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如果P先生头上是1,5先生当然知道自己头上就是2。5先生第一次说  "猜不到",就等于告诉P先生,你头上的数不是1。
这时,如果S先生头上是2,P先生当然知道自己头上应当是3
可是,P先生说  "猜不到",就等于说:S先生,你头上不是2。
第二次S先生又说猜不到,就等于说:P先生头上不是3,如果  是这样,我头上一定是4,我就能猜到了。
P先生又说猜不到,说明S先生头上不是4。  S先生又说猜不到,说明P先生头上不是5。  P先生又说猜不到,说明S先生头上不是6。
S先生为什么这时猜到了呢?原来P先生头上是7。S先生想:  我头上既然不是6,他头上是7,我头上当然是8啦!
P先生于是也明白了:他能从自己头上不是6就能猜到是8,当  然是因为我头上是7!
实际上,即使两人头上写的是100和101,只要让两人对面反复交流信息,反复说  "猜不到",最后也总能猜到的。
这类问题,还有一个使人迷惑的地方:一开始,当P先生看到对方头上是8时,就肯定知道自己头上不会是1,2,3,4,5,6;而S先生也会知道自己头上不会是1,2,3,4,5。这么说,两人的前几  句  "猜不到",互通信息,肯定是没用的了。可是说它没用又不对,因为少了一句,最后便要猜错。      第一卷 第一十七章
  
通讯控制台上的电话铃响了。警官S先生拿起了话筒,可是他除了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听见。S先生把耳  朵紧紧贴在受话器上,耐心地等待着,但一直没有任何发音清晰的话语传来,后来总算听到了一阵可怕的响声,就像是老虎在发怒时发出的那种吼叫声。
S先生背靠着办公椅,手拿话筒,笑了起来。他今年虽然才34岁,却已是一位老资格的警官了,在美国密执安州圣克莱尔海岸警察  局一干就是13年。类似这样的稀奇古怪的电话他听得够多的了,什么开玩笑的,酒鬼恶作剧的和骂人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S先生正准备挂断电话,但是职业的敏感提醒他还是再等一等。吼声继续着,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痛苦、沉重的喘气声。他转过身来  把话筒交给了坐在旁边办公桌前的Q中士,随即问道:“中士先生,  您的看法如何?”
Q仔细地听了一会儿之后判断说:"这个人肯定遇到了什么麻烦。"他把话筒交回给S先生,接着拿起自己的电话,向接线员喊道:  "小姐,请您查一查刚才是谁打来的电话,好吗?听声音好像事情很紧急。"
过了一会儿,接线员回话说无法找到打电话的人。S先生认为几乎可以完全肯定对方正陷于严重的困境之中。
此时此刻,57岁的P先生正感到极度的沮丧和恐惧。这位孤身一人在家的市议员,突然中风病复发,正处在无法与家人联系、无处求援的绝望境地,他只有寄希望于警察局了。他两眼注视着送话器,  心想自己虽然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用右手去拍打它,或许能使对方知道他所处的困境。
“先生,您拍打送话器是想让我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是吗?”话筒里传来了警官S先生的问话。P先生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再次用手  拍打送话器,想尽可能使这种奇异的"通话"方式继续下去。
突然,话筒从他那失去控制的左手滑了下来,坠落在地板上。
在警察局里,S先生已经清楚地从受话器里听到了对方拍打送话器的响声,以及后来话筒的坠落声。他确信打电话的人要么是心脏病  突发,要么是突然中风,总之情况相当危急。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必须尽快弄清楚对方的地址,以便能及时地给予救护和援助。
P先生手脚笨拙地在地板上摸索着,想拾起话筒,但感到力不从心。可怜的市议员P先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才拾起话筒。他  立刻用耳朵紧贴受话器,还能听见警官关切的询问声。上帝保佑,通话并未中断!
喂,喂,先生,请记住!
S先生指示说:“你拍一下送话筒,  表示  “是”;拍两下,表示  “不是”,能做到吗?”
啪!
P先生立即表示同意。
先生,很好。
S先生继续说,"我现在要弄清楚您的电话号码,  可以吗?我只要知道您的电话号码,就可以知道您的住址。"
啪!
P先生马上作出了反应。
这座圣克莱尔海岸城市有1135000人口,电话号码是个七位数。  这意味着要弄清楚某一只电话的号码的可能性只有一千万分之一,真  可谓是"大海捞针"。
但是,警官S先生是精通逻辑的。其实,他最多只要提24个问题,就肯定能查明对方的电话号码。
警官S先生的第一个问题是:"您的电话号码大于500万吗?"
啪!
对方的反应是肯定的。  "您的电话号码大于750万吗?"
啪!
又传来一下拍击声。
请你继续提22个问题  (最多22个),准确地查明市议员P先生的电话号码      第一卷 第一十八章
   要确定1000000与9999999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只需要问24次就行,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然而,只要你略微懂得一点数学中对分法  的知识,就不必怀疑它的可能性了。对分法是这样的:假如某一集合中包含有偶数个元素,就可以把它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使每部分包含同等数量的元素,假如某一集合包含有奇数个元素,也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所包含的元素个数尽可能相等。然后你就可以用"是非法"的形式来提问,在得到回答后,你就可以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确定此集合中的某一特定元素为止。
很明显,问一次可以确定二元组中的一个元素。四元组问二次即可,八元组问三次,十六元组问四次,一般地说,问n次可以辨别出  2的n次方元组里的任何一个选定的元素。
在这个题目里,P先生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也就是说,他的电话号码是1000000与9999999之间的某一个数码。S先生知道p先生还能击响受话器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是非提问的形式来确定对方的电话号码,而这样的提问最多只需24次即可。  因为2的24次方=16777216,它大于七位数中最大的一个数9999999。但是只问2次却未必能达到目的,因为2的23次方=8388608。如果P先生的电话  号码比这个数大,就有可能问不出来。S先生的办法是:取1000000与9999999中间的一个数即5000000,然后问对方的电话号码是否大于5000000,这样就可以确定P先生的这个电话号码是在1000000与5000000之间,还是在5000000与9999999之间了。在得到回答后,不断重复上述步骤,问24次就可以得到要找的电话号码。
我们不妨假设P先生的电话号码是9360702,那么,S先生的提问将是:
问  回答
1·这个数大于5000000吗?  是的
2·这个数大于7500000吗?  是的
3.这个数大于8750000吗?  是的
4·这个数大于9370000吗?  不是
5·这个数大于9060000吗?  是的
6·这个数大于9210000吗?  是的
7·这个数大于9290000吗?  是的
8·这个数大于9330000吗?  是的
9·这个数大于9350000吗?  是的
10·这个数大于9360000吗?  是的
11·这个数大于9365000吗?  不是
12·这个数大于9363000吗?  不是
13·这个数大于9361000吗?  不是
14·这个数大于9360500吗?  是的
15·这个数大于  9360800  吗?  不是
16·这个数大于  9360600  吗?  是的
17·这个数大于  9360700  吗?  是的
18·这个数大于  9360750  吗?  不是
19·这个数大于  9360725  吗?  不是
20·这个数大于  9360712  吗?  不是
21·这个数大于  9360706  吗?  不是
22·这个数大于  9360703  吗?  不是
23·这个数大于  9360702  吗?  不是
24·这个数大于  9360701  吗?  是的
由此就可以查得电话号码是  9360702。  s先生一共只问了24个问题      第一卷 第一十九章
   有12个乒乓球,其中有一个不合规格,但不知是轻是重。要求用天平称三次,把这个坏球找出来      第一卷 第二十章
   
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逻辑推理题。这个题目难就难在不知道不合格的坏球究竟是比合格的好球轻,还是重。要解出这个题目,不仅要熟练地运用各种推理形式,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机灵劲呢。
用无码天平称乒乓球的重量,每称一次会有几种结果?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即左边的重量重于、轻于或者等于右边的重量,为了做到  称三次就能把这个不合格的乒乓球找出来,必须把球分成三组(各为四只球)。现在,我们为了解题的方便,把这三组乒乓球分别编号为  A组、B组、C组。
首先,选任意的两组球放在天平上称。例如,我们把A、B两组放在天平上称。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天平两边平衡。那么,不合格的坏球必在c组之中。
其次,从c组中任意取出两个球  (例如C1、C2)来,分别放在左右两个盘上,称第二次。这时,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天平两边平衡。这样,坏球必在C3、C4中。这是因为,在12个乒乓球中,只有一个是不合格的坏球。只有C1、C2中有一个是坏球时,天平两边才不平衡。既然天平两边平衡了,可见,C1、C2都是合格的好球。
称第三次的时候,可以从C3、C4中任意取出一个球(例如C3),  同另一个合格的好球(例如C1)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就可以推出结果。这时候可能有两种结果:如果天平两边平衡,那么,坏球必是C4;如果天平两边不平衡,那么,坏球必是C3。
2·天平两边不平衡。这样,坏球必在C1、C2中。这是因为,只有C1、C2中有一个是坏球时,天平两边才不能平衡。这是称第二次。
称第三次的时候,可以从C1、C2中任意取出一个球(例如C1),  同另外一个合格的好球(例如C3),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就可以推出结果。道理同上。
以上是第一次称之后出现第一种情况的分析。
第二种情况,第一次称过后天平两边不平衡。这说明,c组肯定都是合格的好球,而不合格的坏球必在A组或B组之中。
我们假设:A组  (有A1、A2、A3、A4四球)重,B组(有B1、B2、B3、B4四球)轻。这时候,需要将重盘中的A1取出放在一旁,将A2、A3取出放在轻盘中,A4仍留在重盘中。同时,再将轻盘中的B1、  B4取出放在一旁,将B2取出放在重盘中,B3仍留在轻盘中,另取一个标准球C1也放在重盘中。经过这样的交换之后,每盘中各有三个球:  原来的重盘中,现在放的是A4、B2、C1,原来的轻盘中,现在放的是A2、A3、B3。
这时,可以称第二次了。这次称后可能出现的是三种情况:
1·天平两边平衡。这说明A4B2C1=A2A3B3,亦即说明,这六只是好球,这样,坏球必在盘外的A1或B1或B4之中。已知A盘重于B盘。所以,A1或是好球,或是重于好球;而B1、B4或是好球,或是轻于好球。
这时候,可以把B1、B4各放在天平的一端,称第三次。这时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如果天平两边平衡,可推知A1是不合格的坏球,这是因为12只球只有一只坏球,既然B1和B4重量相同,可见这两只球是好球,而A1为坏球;(二)B1比B4轻,则B1是坏球;(三)  B4比B1轻,则B4是坏球,这是因为B1和B4或是好球,或是轻于好球,所以第三次称实则是在两个轻球中比一比哪一个更轻,更轻的必是坏  球。
2·放着A4、B2、C1的盘子(原来放A组)比放A2、A3、B3的盘子(原来放B组)重。在这种情况下,则坏球必在未经交换的A4或B3之中。这是因为已交换的B2、A2、A3个球并未影响轻重,可见这三只球都是好球。
以上说明A4或B3这其中有一个是坏球。这时候,只需要取A4或B3同标准球C1比较就行了。例如,取A4放在天平的一端,取C1放在天平的另一端。这时称第三次。如果天平两边平衡,那么B3是坏球;  如果天平不平,那么A4就是坏球  (这时A4重于C1)。
3.放A4、B2、C1的盘子(原来放A组)比放在A2、A3、B3的盘  子(原来放B组)轻。在这种情况下,坏球必在刚才交换过的A2、A3、B23球之中。这是因为,如果A2、A3、B2都是好球,那么坏球必在A4或B3之中,如果A4或B3是坏球,那么放A4、B2、C1的盘子一定  重于放A2、A3、B3的盘子,现在的情况恰好相反,所以,并不是A2、A3、B2都是好球。
以上说明A2、A3、B2中有一个是坏球。这时候,只需将A2同A3相比,称第三次,即推出哪一个是坏球。把A2和A3各放在天平的一端  称第三次,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天平两边乎衡,这可推知B2是坏球;(二)A2重于A3,可推知A2是坏球;(三)A3重于A2,可推知A3是坏球。
根据称第一次之后,出现的A组与B组轻重不同的情况,我们刚才假设A组重于B组,并作了以上的分析,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论哪一个球是坏球。如果我们现在假定出现的情况是A组轻于B组,这又该如何推论?请你们试着自己推论一下。      第一卷 第二十一章
   
这是作者在1983年为中央电视台的  "蒲公英智力竞赛"设计的竞赛题。那年,全国有20万青年参赛,参赛者对这道题有浓厚的兴  趣。题目如下:
地中海沿岸国家举行  "维纳斯杯"乒乓球赛。按规定:无论是练习还是比赛,所使用的乒乓球的重量必须是10克。希腊队被告知:  它所带去的324只球中,有一只球的重量不合格。但究竟哪一只不合格呢?后来,一名队员使用无码天平,只称两次就把这个球找了出  来。当然,这是最少的次数了。      第一卷 第二十二章
    作为"智力竞赛"的题目,必须有更大的启发性。因此作者换一个角度,设计了这道题。
在解题时,读者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本题要求使用最少的次数,把混在324只球中的某只在重量上不合格的球找出来,而使用的工具是一台无码天平。希腊队的这个队员终于把这个不合格的球找了出来。他是怎么你的?他可能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方法,把324只球分成若干组,然后把范围逐步缩小,最后求得结果。但是他也可能不是这样,而是用  "碰运气"的办法  称。例如,他随便抓两只球,放在天平的两边,凑巧出现天平不平衡的情况。于是一下子就把不合格的范围从324只缩小到两只。到底他怎么称?题目未加限制。如果读者认为这个希腊队员用的一定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方法,这是不符题意的。
第二,用无码天平称乒乓球的重量,每称一次都可能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即左边重于、轻于或等于右边。
在理解这两点的基础上,正确的思路应该用"倒推法"  ——
最少的次数
,能不能只称一次,就把不合格的球称出来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不知道这个不合格的球比合格的球重还  是轻。所以,即使"运气"极好,这个希腊队员随便抓两只球放在天平的两端,凑巧出现不平衡,他还是不能确定两只球中到底哪一只是不合格的。
最少的次数
是两次,可能吗?这是可能的。如果这个希腊队员"运气"极好,随便抓两个球(例如A,B两球),放在天平的两边,凑巧出现不平衡,于是,他可以断定不合格的那只球必然在A和B这两只球中,而其余的322只球都是合格的。然后,从322只合格的球中任取一只放在天平的一边,从A、B中任取一只(例如A)  放在天平的另一边称。这时,会出现两种可能情况:天平平衡,则说明B不合格;天平不平衡,则说明A不合格。
称一次不可能找出那只不合格的球,称两次就有可能找出来。因此,"最少的次数"是两次。惟有两次这个答案才完全符合题意。
人们一般习惯于  "正向思维"、"求同思维",而  "反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较弱,因而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求异思维"和"反向思维"是很重要的:求解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换个角度,甚至从相反的方向去考虑,则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
思路可贵
,合理的思路将帮助你走向成功;"思路可畏",不合理的思路将使你步入歧途。青年朋友们,当你意识到习惯性思路的消  极作用,而且学会了运用  "反向思维"时候,通向成功的门户就为你打开了!      第一卷 第二十三章
  
"特急!逃犯布莱克曼在森林公园的洋槐酒店露面。火速率刑警两名将该犯逮捕。"
刑警队长里卡尔接到电报,立即带着两冬刑警动身了。
五天前,在魁北克市的一个教堂里举行了一个结婚仪式。新娘叫科拉,身材修长,金黄色长发一直披到背后,非常漂亮。新郎叫布莱  克曼,个子比新娘矮,外貌平庸。他原是某市政部门的一个会计师,因贪污被判处三年徒刑,正在服刑。布莱克曼和科拉原先是要好的同事,进而产生了爱情。在科拉25岁生日那天,布莱克曼获得特殊优待,假释三天,让他同科拉结婚。
新婚之夜,科拉兴奋地宣布,他不用回牢房了。布莱克曼摇摇头说:"逃跑的话,肯定会再次被捕的,那样反而要罪上加罪。"科拉对  他的话一笑置之,然后从皮箱里取出三大捆新钞票,得意地说:"我们明天就走,先到森林公园的洋槐酒店躲几天,那一带地形复杂,不容易被警方发现,等准备好了假护照,就可以远走高飞了。这许多钱,足够我们快快活活过一辈子了。"
就这样,布莱克曼成了逃犯。
森林公园占地30平方公里,地形果然十分复杂。当刑警队长一行三人来到公园的一个十字路口时,正值深夜。洋槐酒店在哪里?他们打着手电筒寻找路标。糟糕!原来的路标被挖掉了。留下的三块木牌,是孩子们在这里做游戏时设置的。
他们打着电筒辨认木牌上写的字。
第一条路旁边的木牌上写道:"此路通向洋槐酒店!"
中间一条路旁的木牌写道:"此路不通向洋槐酒店!"
第三条路旁边的木牌上写道:"另外的两块木牌,有一块上面写的是真话,另一块上面写的话是不对的。我们保证,我上述的话绝对不会错。每一个想去洋槐酒店的人一定要注意,必须动动脑筋才能找到去洋槐酒店的路。"
真见鬼!这些孩子尽给我们添麻烦!
一个刑警大动肝火。
刑警队长里卡尔却笑了笑:"根据孩子们写下的三句话,就可以判断出哪条是通向洋槐酒店的。嗯,我想明白了,......"
请问:要抓住逃犯布莱克曼,刑警队员们应该走哪一条路?为什么?      第一卷 第二十四章
  
      第三条路通向洋槐酒店。理由是:
设:第一条路路边木牌上的话是真话。
如果第一条路旁边木牌上的话是真话,那么第二条路旁边的木牌上的话是假话,这样第一条路与第二条路都通向洋槐酒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相反:第一条路旁边木牌上的话是假话,第二条路旁边木牌上的话是真话。这样,第一条路和第二条路都不通向洋槐酒店。因此,通  向洋槐酒店的只有第三条路。      第一卷 第二十五章
   
IQ超人测试版  更新日期:2000.12.12
我的卧室里有一条蛇!
快来呀,厨房着火了!
茜茜,你的孩子撞上汽车了,快去市中心医院!
切莫惊慌,这一切也许都不是真的。事实上,如果这一天正好是4月1日,而你又住在英国,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它们都不是真的。因为在"愚人节"这一天,他们会跟你开玩笑,捉弄你呢!
这种风俗起源于1545年的一次不幸事件。一位叫卢夫·利尔波的挪威科学家,当时住在英国,正试图揭开飞行的奥秘。
这位科学家的行为有点古怪,但是,他毫无疑问是个聪明人。看来他的飞行试验是成功的,因为国王亨利八世收到了利尔波先生的一封信。在信中,利尔波先生声称,他已经揭开了飞行的秘密,并恭请国王在4月1日驾临威斯敏斯特寺观看他所作的飞行表演。
于是,4月1日这一天,国王和政界的要员们,都站在威斯敏斯特寺外的广场上,等待着利尔波先生从空中飞过。然而,他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利尔波倒不是存心开玩笑,他信上说的实际上是实话。他已经掌握了飞行的诀窍,他没有在威斯敏斯特寺露面的原因,是他的飞行器出了故障,撞在一棵树上,而他本人也不幸遇难了。这是科技史上的一个悲剧。
从那以后,英国就形成了一种风俗,把4月1日定为  "愚人节"。在这一天,人们常常用说假话的方式互相戏弄。
四百多年来,这种古老的风俗始终相延不衰,以至于在押的囚犯也被允许玩"愚人节"的把戏。
关押在"丛林"监狱里的囚犯,罪行大都比较轻微。嘉利与珍妮姐妹俩,一个因为偷窃超级市场的货物而被捕,一个则因为吸毒而被拘留,两人凑巧关在同一间牢房里。在愚人节这一天,姐妹俩约定:  姐姐嘉利在上午说真话,下午说假话;妹妹珍妮在上午说假话,下午说真话。
嘉利与珍妮姐妹俩外貌酷似,只是高矮略有差别,简直分不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所以,当监狱的看守进牢房提审嘉利时,他也弄  糊涂了。但是他知道在这一天姐妹俩的约定。
他问道:"你们俩哪个是嘉利?"  "是我!"稍高的一个回答说。  "是我!"稍矮的的一个也这样回答。  看守更加糊涂了。考虑了一会以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是几点钟呢?"  稍高的一个回答说:"快到正午12点了。"  稍矮的一个回答说:"12点已经过了。"  根据两人的答话,聪明的看守马上就推断出了哪个是嘉利。
请问:看守到牢房去是在上午,还是在下午?个子稍高的那个是嘉利,还是珍妮?      第一卷 第二十六章
  当时上午,个子稍高的是姐姐嘉利。
我们可以用假设法来解此题。
设:当时是下午。
如果当时是下午,那么嘉利是说假话的,珍妮是说真话的,因此当看守问"你们当中哪个是嘉利"时,无论稍高的还是稍矮的都会说  "不是我",而她们俩却都说  "是我"。可见当时不是下午,而是上午。
既然当时是上午,那么"快到中午了"这句答话是真话,也即稍高的一个是说了真话;而上午已经过去了"则是一句假话,也即稍矮的一个说的是假话。由于已知在上午说真话的是嘉利,说假话的是珍妮,所以稍高的一个是嘉利,稍矮的一个是珍妮。      第一卷 第二十七章
  
      有个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件,某地的A、B、C三人被押上法庭。负责审理这个案件的法官是这样想的:肯提供真实情况的不可  能是盗窃犯;与此相反,真正的盗窃犯为了掩盖罪行,是一定会编造口供的。因此,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说真话的肯定不是盗窃犯,说假话的肯定就是盗窃犯。审判的结果也证明了法官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审问开始了。
法官先问A:  "你是怎样进行盗窃的?从实招来!"  A回答了法官的问题:"叽哩咕噜,叽哩咕噜……"A讲的是某地的方言,法官根本听不懂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法官又问B和C:  "刚才A是怎样回答我的提问的?叽哩咕噜,叽哩咕噜,是什么意思?"  B说:"禀告法官老爷,A的意思是说,他不是盗窃犯。"  C说:"禀告法官老爷,A刚才己经招供了,他承认自己就是盗窃犯。"
B和C说的话法官是能听懂的。听了B和C的话之后,这位法官马上断定:B无罪,C是盗窃犯。
请问:这位聪明的法官为什么能根据B和C的回答,作出这样的判断?A是不是盗窃犯?      第一卷 第二十八章
          不管A是盗窃犯或不是盗窃犯,他都会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如果A是盗窃犯,那么A是说假话的,这样他必然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如果A不是盗窃犯,那么A是说真话的,这样他也必然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在这种情况下,B如实地转述了A的话,所以B是说真话的,因而他不是盗窃犯。C有意地错述了A的话,所以C是说假话的,因而C是盗窃犯。至于A是不是盗窃犯是不能确定的。      第一卷 第二十九章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1960年,C国的M市竟然冒出了一个"说谎者俱乐部"。成立之初,它只有15名会员。一年之后,会员已经遍布全市,达几百人之多。而且,并非是所有想参加这个俱乐部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俱乐部规定,凡要求入会者,必须向该俱乐部的  资格审查委员会提交一篇"说谎故事",经严格审核评定,"成绩"合格者方得加入。每年年终,该俱乐部都要举行一次  "周年说谎大赛",  优胜者可获"说谎奖"。1984年的"说谎奖"获得者是会员赫特德,  他连续演讲了八小时却没有一句真话。
久而久之,这个俱乐部的活动引起了市警察总局的注意。
不久前,警察局破获了一个秘密宗教团体——"圣殿教",其中的一些信徒就是  "说谎者俱乐部"的成员。这个秘密宗教组织,假借  "神"的名义,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从被捕者的口供中获知,凡是入了该教的会员,说的就是真话了。为了彻底摸清该俱乐部的内情,  警察当局命汤姆探长打进了这个俱乐部。
汤姆提交的"说谎故事"好不容易被审查通过了,他获得了会员的资格。一个周末,他去设在紫罗兰饭店的总部参加了会员的聚会。走进餐厅,他看见其余的成员已经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边,一边闲聊,一边喝酒。俱乐部的主席威斯汉也在场。他站起身来,把汤姆介绍给全体与会者,并且带头和新会员汤姆干了一杯。
汤姆竭力装出笑容,表现出对老会员们的尊敬。他举着酒杯,绕着大圆桌走了一圈,向在场的所有老会员们致意,同老会员们频频碰  杯,并且向每一个老会员提出同样的一个问题:"你是说真话的吗?"
是的。
每一个老会员都这样回答他。
此时,汤姆装着被弄糊涂了的样子,又绕着大圆桌走了一圈,向每一个老会员提了同样的另一个问题:"你的右邻是说真话的吗?"
让汤姆感到惊讶的是,每一个老会员都回答说:"不是的。"
例会结束以后,汤姆回到家里。这时他才想起,他忘记了清点一下今晚参加例会的人数,于是他给俱乐部主席挂了个电话:
威斯汉先生,请问今天晚上一共有多少个会员参加了例会?
35个。
威斯汉不假思索地回答。可是,这个主席说的会是真话吗?他的话很可能是假的呀!汤姆只得再给俱乐部的秘书打了个电话。  "斯捷潘秘书,刚才主席说今晚有35个会员参加了例会,是吗?"话筒里传来了秘书的一阵笑声,他说:"我们的主席是个大名鼎鼎的说谎者,他的话怎么可以相信呢?今天晚上有40个会员参加例会。"
......
如果说,说谎话的没有参加  '圣殿教',说真话的就是圣殿教教徒,那么,主席威斯汉是教徒吗?秘书斯捷潘是教徒吗?
上床以后,汤姆翻来覆去地总在想这个问题。  亲爱的读者,你能否回答这个问题?请你说明理由。      第一卷 第三十章
  
主席威斯汉不是  "圣殿教"教徒,秘书斯捷潘是教徒。
汤姆的第一个问题:"你是说真话的吗?"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不管说真话的人还是说假话的,都会声称自己是说真话的。所以通过提问是无法断定谁说真话、谁说假话的。
汤姆的第二个问题:"你的右邻是说真话的吗?"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回答说  "不是的"。这说明餐桌边的人必然是说真话的人与说  假话的人相间而坐,否则,总会有某一个人作出肯定的回答。由此可以推知人数必定是偶数。俱乐部的主席威斯汉说那晚参加例会的有35个会员,显然他是个说谎者,所以他不是教徒。而秘书说参加例会的会员是40个,他说的是真话,因此他是  "圣殿教"教徒。      第一卷 第三十一章
  

这是个腐败的家庭。请你瞧一瞧这一家子人!
自称"伯爵"的德拉·法诺,确是一个古老世家的继承人,然而,他却是个有名的酒鬼。本来就不多的一份家产,哪里经得起他的过度  挥枉,而他又不甘愿过贫穷的日子,于是他只得四处行骗。为此,他曾四次被拘留。
至于"伯爵夫人",婚前叫玛丽埃塔·蓬蒂,是个妓女,也曾因诈骗被判过五年徒刑。释放后,她贴出一张告示说:有一名拥有4亿法郎财产的巴西女子,想嫁给一个意大利人,只要寄给她300法郎的通信费就够了。显然,她自己就是那个"巴西女子"。这一欺骗手段虽  然得以侥幸奏效,可是,她得到的却是德拉·法诺这个大酒鬼。
大女儿维尔丝娜是德拉·法诺前妻生的。15岁那年,她就去咖啡  馆当女招待;17岁开始吸毒。这三年来,为了海洛因,她什么事都干。
前妻生的另一个女儿凯琳娜刚满18岁。她对什么都不满意,对父亲,对  "母亲",对姐姐,好像有着刻骨的仇恨。她不去读书,也不想就业,她就是巴不得这个家庭能早一天毁灭掉。
家庭的最后一个成员——蓬蒂生的孩子米歇尔,虽然还只有16岁,可是,他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在学校也是个小霸王。......
四天前,一辆小汽车停在他家门口,从车上下来的是德拉·法诺的堂兄弟。为了接洽一桩生意,他从澳大利亚回到阔别多年的意大利。出于兄弟之间的情分,他住到了德拉·法诺的家里。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就在到达的第二天,他携带的3万美元就不翼而飞。起初,他总以为是外贼作的案,但是警方有充分的证据  证明这是德拉·法诺一家中的某一个人干的。
于是,这一家五口都被拘留了。在法庭对质的时候,五个人互相指控,互相谩骂,把家丑全给抖露了出来。
德拉·法诺说:"我们五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是说谎者,就是玛丽埃塔·蓬蒂。"玛丽埃塔·蓬蒂则说:"我们五个人当中,说谎的有两个。"大女儿维尔丝娜说:"不,法官,我们五个人中间有三个说谎的。"  二女儿凯琳娜声称:"法官,除了我以外,其他四个人全都说谎。"米歇尔,这个不肖之子扯大嗓门,大声嚷道:"我们家里没有一个人不说谎!"
结案后的事实证明,这五个人中说真话的只有一个人。请问这个人是谁?说明理由。      第一卷 第三十二章
   

说真话的是二女儿凯琳娜。
我们可这样来进行分析:
设:德拉·法诺的话是真的。
如果这样,那么,说假话的只有玛丽埃塔·蓬蒂一人,这就是说大女儿、二女儿以及儿子的话都是真的,这与结案后的事实是矛盾的;
设:玛丽埃塔·蓬蒂的话是真的,就是说有三个人说真话,这也不符合案件的实际情况;
设:大女儿维尔丝娜的话是真的,就是说有三个人说谎话,那么说真话的就有两个人,这同样不符合事实。
儿子米歇尔说:"我们五个人说的全是谎话。"米歇尔的话是个逻辑悖论。因为假设他的话是真的,就将推出他的话是假的。
上述四个人说的都不是真话,可以推出说真话的只能是二女儿凯琳娜。      第一卷 第三十三章
   
普林监狱的看守亨利对警官说:
真糟糕!伯金斯下班时留下一张便条,说昨天晚上,他逮捕了两个打扮成牧师的流氓,一个是骗子,一个是赌棍。可我今天早上上班时,却发现1号、2号、3号单人牢房关着的都是牧师打扮的人。现在看来,其中有一个人似乎是个真正的牧师,他是到监狱里来探望  那两个误入歧途的人的。可是我实在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牧师,哪两个是牧师打扮的流氓和骗子了。
想法子去问问他们嘛,
警官建议道,"相信真正的牧师总是会讲实话的。"
这话倒是不错,可我要是问到的那个人正好是一个骗子呢?据伯金斯说,这个骗子是个撒谎的老手,他从来不讲真话;而那个赌棍又是专门见风使舵的家伙,他撒不撒谎要看情势对他是否有利。
警官和亨利一起来到了单人牢房跟前。
你是什么人?
警官问关在1号牢房里的那个人。  "我是一个赌棍。"这个人答道。  警官又走到2号牢房门前,问:  "关在1号的那个是什么人?"  "骗子!"  警官又问3号牢房里的人:"你说,关在1号的那个是什么人?"  3号牢房里的人回答说:"他是牧师!"  警官转身对看守说:"很明显,你最好释放……"
请问:关在1号、2号、3号牢房里的分别是什么人?为什      第一卷 第三十四章
   
      首先我们可以从1号牢房里的人的回答中推知:1号牢房里的人肯定不是牧师。因为如果他是牧师,那么他是说真话的,这样他就应  该说:"我是那个牧师。"
既然1号牢房的人不是牧师,就可以推出3号牢房的人是说假话的,因此关在3号牢房的人不是真正的牧师。
因为1号和3号牢房的人都不是牧师,所以真正的牧师是2号牢房的人。而真正的牧师是说真话的,所以关在1号牢房的是骗子,关在3号牢房的是赌棍。      第一卷 第三十五章
   
      直到动身的前一天,好友们还在劝布斯诺放弃这个冒险的计划。  但是,他既然主意已定,任何劝阻都无济于事。蒙着神秘的面纱的"食人生番",对他太具有吸引力了。
开头几天,他坐慢腾腾的牛车,穿过无边无际的热带草原,到了伊特耐兹河河畔。在这里,他把牛车夫打发回去,租了一条独木船,  雇用了两名土著。独木船长长的,由一根树干挖成,两个土著轮流划着,从早到晚,先沿伊特耐兹河顺流而下,后来又转入瓜波雷河,逆水而上,终于到达土巴厘人居住的村庄。
一进村口,布斯诺就看到这里所有的人,不论是男人、女人,大  人、小孩,都是赤身露体,一丝不挂,有些人身上还画着黑色的条纹和一些莫名其妙的图案。不一会,土巴厘人发现了布斯诺。很快,从几座小茅屋背后冲出来几个武装的男子,边跑边含糊不清地叫着,好像是在呼喊战斗口号。差不多同时,从几座小茅崖的背后又跑出来几个女人,张弓搭箭,对准布斯诺。
如果布斯诺转身逃跑,那么他的背脊就是她们的最好的靶子。因此,布斯诺赶紧把肩上的背包和插在腰间的手枪扔在地上,举起空空的双手,等对方来抓他。
他被带进一座大茅屋。屋子的正中坐着一个40岁上下的男人,左右两边各坐着一个白发的长者。看来,这个男子一定是这个部落的酋长了。他像一个文明国家的权势人物一样,命令开始审问。布斯诺的心脏  "咚咚"地跳着,像打鼓一样。他想,悲剧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
坐在酋长右边的那位长者说话了:
凡是到我们部落来的人,都是要当作祭品杀掉的,你也不例外。你可以死在'真理之神'面前,也可以死在
错误之神"面前,你自己选择吧。"
坐在左边的那位长者补充说:  "你回过头去看看吧,你身后有两尊神,点着两盏灯的那一尊是  '真理之神',点着一盏灯的那一尊是  "错误之神"。在你被杀之前,允许你说一句话,说完之后,由我们两个巫师来判断,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如果你说的是真话,你就死在  '真理之神'面前;如  果你说的是假话,我们将在  '错误之神'面前砍下你的头。"
布斯诺环顾了一下,屋的四周站满了挂着锋利大刀的"战士",这一切似乎都是真的。但是,在一个"食人生番"的部落里,又怎么会有"真理之神"、"错误之神"的神像呢?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怎样对付眼前的局面,保住自己的一条命呢?
快说一句话,我们就要动手了!
两个巫师异口同声地说,口气是威严的,似乎是不可抗拒的。
该说一句什么话呢?突然,布斯诺的脑海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他脸上挂满了笑容,充满自信地说了下面的话:
我必定在  '错误之神'面前被杀。
......就是这句话,使得两个巫师都笑了起来。结果,布斯诺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被土巴厘族人奉为上宾。这以后,布斯诺在土巴厘人的部落里住了三个月,慢慢地了解到这个部落的食人历史的演变。
一次,一个巫师对布斯诺说:  "从前,我们部落确实是吃人肉的。抽时候,各个部落之间经常打仗,双方都把抓到的俘虏杀掉、吃掉。经过长期的相互残杀,复仇之风愈演愈烈,结果各部落的人口越来越少。后来,贤明的巫师阿巴依托在一次部落会议上对酋长说,我们和另外的部落,今天我吃你,明天你吃我,长此以往,我们的部落就会灭亡。最好从今天起再也不吃人肉了。阿巴依托的建议被采纳了,就在当天作了不再吃人肉的决定。不久以后,酋长与阿巴依托相继去世,我们把阿巴依托举为"真理之神",已故的酋长奉为  '错误之神",从此,我们就再也不吃人肉  了,尽管打仗的事还是经常发生。"
布斯诺听罢巫师的话,问道:  "我来的那一天,你们为什么要审问我,叫我回答问题?如果我当时回答得不好,你们真的要杀我吗?"  巫师帮布斯诺解开了这个谜。他说:  "我们两个既是巫师,又是法官,凡是抓到的外乡人,都要由我们两个审问。虽然我们早就不吃人肉,但是把外乡人当作祭品的风俗井未改变。每年总有一些外乡人来到我们的部落,这些人全都成了我们的祭品。惟有你是例外,因为你说的那句话,使我们无法判决。"
请问:布斯诺的"我必定在  "错误之神"面前被杀"这句话,为什么使巫师们无法作出判决呢?      第一卷 第三十六章
   布斯诺的"我必定在"错误之神"面前被杀"这句话之所以使巫师难以作出判决,是因为:
如果巫师断定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布斯诺应在"真理之神"面前被杀,这样一来,"我必定死在  '错误之神'面前"这句话就是错的了如果巫师断定这句话是错的,那么布斯诺就应在  "错误之神"面前被杀,但这样一来,"我必定死在  '错误之神'面前"这句话就是对的了。或者断定这句话是对的,或者断定这句话是错的,结果导致这句话或者是错的,或者是对的。
因此巫师无法断定这句话的真假,从而也就不能作出布斯诺在哪尊神像面前被杀的判决。      第一卷 第三十七章
            白雪皑皑的山谷,飞快地从身边掠过。列车抵达M镇时,夜幕己经降临,这时,云层低垂,风雪交加,柏油路面都结上了冰。
今天,贝尔图局长是为了一起伪钞案,特地从首都来到这个边境小镇的。案子己经拖了整整两年了。两年前,ABC银行发现了几张面额为1000卢比的假钞票。为了便于破案,ABC银行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向伪币稽查局报了案。
伪币稽查局的贝尔图局长对伪钞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这几张伪钞几乎可以乱真,其仿造技艺之高,实属罕见。这个条件至少  需要有十个人  "合作"(把伪钞投放进市场的罪犯还不计算在内):需要有一个高水平的绘图员,一个技艺精湛的雕模工和一名技术熟练的印刷工,此外,还要有人制造出印钞纸,以及专门用来印钞票的各种颜色的油墨。
在ABC银行发现伪钞三个月以后,贝尔图局长终于抓住了伪钞使用者斯塔西。那天,斯塔西走进一家出售家禽的商店,商店里熙熙攘攘,他一边排队等候付款,一边打量着收款员。当轮到他付账时,他脸色发白,手也有些颤抖。他买了一只值200卢比的鹅,给收款员  一张1000卢比的钞票,等拿到找的钱以后,才感到一阵轻松,脸上也恢复了血色。这一切都逃不过贝尔图局长的眼晴。斯塔西走后,贝  尔图同收款员耳语了几句,找出刚才收进的那张10叨卢比的钞票,一看,果然是伪钞。斯塔西就这样被捕了。
从斯塔西身上打开缺口,贝尔图局长抓获了印钞纸制造人培利甫与雕模工亨德利。整个伪钞制造案的头子伯恩·伯德闻讯潜逃了。但  是,绘图工是谁?印刷工又是谁?其他有关的罪犯还有哪些人?他们都是同伯恩·伯德单线联系的,培利甫与亨德利并不清楚。
审问中,培利甫交代了如下的事实:  "我是受意大利人罗伯特唆使才参加这个集团的。罗伯特是油墨商,印刷钞票的油墨是他提供的。丹丹尼也是油墨商,他也可能参与了这个案件。如果罗伯特与丹丹尼都参加了这个集团,康维肯定是不会参加的。此外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雕模工亨德利是这样交代的:  "我只负责雕模,具体情况我并不清楚。不过,有一点情况可以提供给你参考:如果康维是印刷工,那么,印假钞票的印刷机肯定在M镇。"
看来,培利甫与亨德利交代的情况是真实的。  问题是:康维是不是制造伪钞的印刷工?印刷机在不在边境的M镇上?查清这个问题是贝尔图局长专程去M镇的目的。在M镇警察局的配合下,贝尔图查清了情况:康维的确是印刷工,印制伪钞的印刷机就匿藏在他家的地下室里。
这个案子又过了一年才彻底查清,牵连进去的共有56人之多。  这里,我们只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案子里,丹丹尼有没有犯罪?为什么?      第一卷 第三十八章
           在这个伪钞案中,丹丹尼没有涉及进去,他是无罪的。理由是:
印钞纸制造人培利甫交代说:如果罗伯特与丹丹尼都参加了这个集团,那么康维肯定不会参加。根据题意:这个交代是真实的。后来贝尔图局长查清了康维是印刷钞票的印刷工,他参与了这个案子。根据逻辑推理得出"并非罗伯特与丹丹尼都参与了犯罪"这个结论。
并非罗伯特与丹丹尼都参与了犯罪
这句话等于说:或者罗伯特没有参与犯罪,或者丹丹尼没有参与犯罪。已知罗伯特参与了犯罪,所以,丹丹尼没有参与犯罪。      第一卷 第三十九章
  
在大西洋的"说谎岛"上,住着X、Y两个部落。X部落总是说真话,Y部落总是说假话。
有一天,一个旅游者来到这里迷路了。这时,恰巧遇见一个土著A。
旅游者问:"你是哪个部落的人?"
A回答说:"我是X部落的人。"
旅游者相信了A的回答,就请他作向导。
他们在路途中,看到远处的另一位土著B,旅游者请A去问B是属于哪一个部落的?A回来说:"他说他是X部落的人。"
旅游者糊涂了。他问同行的逻辑博士:A是X部落的人,还是Y部落的人呢?  逻辑博士说:A是X部落的人。
为什么?      第一卷 第四十章
  
      设:A是X部落的人。  (1)如果A遇见的B是X部落的人,那么,B就说自己是X部  落的人  (因X族人是说真话的),这时,A向旅游者如实地传达了这个回答。  (2)如果A遇见的B是Y部落的人,那么,B也会说自己是X  部落的人  (因Y族人是说假话的),这时,A也向旅游者如实地传达了这个回答。
设:A是Y部落的人。  (1)如果A遇见的B是X部落的人,那么,B就说自己是X部落的人,由于A是Y部落的人,他是说假话的,所以,他会把B的  回答向旅游者传达为"B说他是Y部落的人"。  (2)如果A遇见的B是Y部落的人,那么,B就说自己是X部落的人,而A也会把B的回答传达为"他说他是Y部落的人"。
从题目的给定条件可知,A对旅游者传达的话是:"他(指B)说他是X部落的人。"可见,假定A是Y部落的人时得出的(1)、(2)两个结论,都是与题目给定条件相矛盾的;只有前一个假定(即假定A是X部落的人),才符合题目给定条件。所以,作向导的A是X部落的人。      第一卷 第四十一章
  

一天,"珊瑚公主"号游船满载260名游客,从法国的Re港驶往  大西洋,中途遭到了海盗的袭击。这帮海盗先用铁锚钩住游船,然后  强行登船抢劫。正当他们把船上乘客的钱财洗劫一空准备下船时,恰好有一艘巡逻艇驶经附近的海面。这艘巡逻艇收到呼救的信号后,立即就掉转船头,开足马力,赶到出事地点,一个排的士兵火速登上  "珊瑚公主"号,经过一场搏斗,海盗们纷纷跳海逃命。
跳海的强盗大多被乱枪击毙,只有两名强盗侥幸逃脱,上了"说谎岛",躲在岛上的一座磨坊里。这座磨坊就是这帮海盗的据点。
说谎岛
不大,居住着两个土著部族X族和Y族。这两个土著部落有着非常奇特的风俗:一个部族绝对说真话,另一个部族却绝对说假话。
追踪而来的巡逻艇上的官兵对上述情况是有所了解的,而且他们已经准确地断定海盗躲在磨坊里。不过,有两点情况他们还不了解:  其一,X族和Y族到底哪个部族绝对说真话,哪个绝对说假话;其二,磨坊不是在岛的东头,就是在岛的西头,但是,他们不知道到底  是在东头还是在西头。而在这个风俗奇特的岛上,岛外人不把情况问清楚是不能贸然行动的,否则就会遇上意想不到的麻烦。
正在为难之际,恰好有一个土著居民从南面的小路走来。从衣着打扮可以判断出他是X族的。这些士兵很想向他打听磨坊的位置,可不知道该怎样发问。
巡逻艇上的"逻辑博士"忽然灵机一动,提了一个巧妙的问题。
这位"逻辑博士"是这样提问的:  "朋友,如果我问Y族的人:'磨坊在岛的东头,还是西头',他将会怎样回答我的问题?"
这个土著回答了"逻辑博士"的问题,根据这个回答,"逻辑博士正确地推断出磨坊的正确位置。
磨坊到底在岛的东头还是西头?这个  "逻辑博士"是如何进行推论的呢?      第一卷 第四十二章
   
如果X族人说:"Y族人将会说  '磨坊在岛的东头",那么,磨坊的正确位置是在岛的西头。相反,如果X族人说:"Y族人将会说'磨坊在岛的西头"。那么,磨坊的正确位置是在岛的东头。
推理过程是这样的:设:磨坊在岛的东头。
如果X族人是说真话的,那么Y族人就说假话。这样,Y族人在回答"磨坊在岛的东头还是在岛的西头?"这一问题时,就会说:  "磨坊在岛的西头。"这时,说真话的X族人会如实地向那个  "逻辑博士"转述这句话。
如果X族人说假话,那么Y族人就说真话。这样,Y族人在回答"磨坊在岛的东头还是在岛的西头"时,就会说:"磨坊在岛的东头。"这时,说假话的X族人就会对这个  "逻辑博士"说:"Y族人将会说  '磨坊在岛的西头'。"
或者X族人说真话,或者X族人说假话,总之,当磨坊的正确位置在岛的东头时,X族人总是会说:"Y族人将会说  '磨坊在岛的西头'。"
设:磨坊的正确位置在岛的西头。推理方法同上。      第一卷 第四十三章      坐落在维多亚西海域的说谎岛,是一个安静的小岛。这里的景色,只有《圣经》里才能见得到。天气好的时候,岛上阳光明媚,群芳吐艳;就是阴雨蒙蒙的天气,海滩上的景色也别有一番情趣。
同其他的说谎岛一样,这个岛上也住着两种外表一样而品德截然相反的人:一种人总是说真话,而另一种人却总是说假话。
这个岛的语言,同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不一样。例如,当人们提出一个要他们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时,他们就用  "Bal"或  "Da"来回答。问题在于,岛外的人都不知道  "Bal"是表达  "是",还是  "不是"。例如,如果问他们中的一个人:"Bal"是否指  "是"?他们只是回答说  "Bal"或  "Da"。
逻辑博士
琼斯先生在这个岛旅游,得知这种情况后,决心彻底弄清"Bal"和"Da"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一天,他遇见一个土著。当然,从外表上,琼斯无法判定这个土著是哪种人。琼斯就想借助这个土著,确定  "Bal"或  "Da"指的是什么。于是、他就向这个土著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土著回答说  "Da"。琼斯根据这个土著的回答,马上就推断出"Bal"和  "Da"各是什么意思了。
问:"逻辑博士"琼斯提的是什么问题?"Bal"和"Da"各是什么意思?      第一卷 第四十四章
        他向这个土著提的问题是:"你是总说真话的人吗?"或者是:  "你是总说假话的人吗?"根据这个土著的回答,就可以确定  "Bal"  和"Da"是什么意思。
分析如下:  因为对于"你是总说真话的人吗?"这个问题,无论是对岛上哪一种居民来说,都只能有一个回答:"是"。既然这样,"Da  (或Bal)"就是  "是"的意思了。
对于"你是总说假话的人吗?"这个问题,惟一的答案是:"不是"。这样,"DA(或Bal)就是  "不是"的意思。      第一卷 第四十五章
          在一个  "说谎岛"上,住着两种居民:人和吸血鬼。有一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有一半的人和吸血鬼都生了狂病而变得精神错乱了。这样一来,这里的居民就分成了四类人:神志清醒的人、精神错乱的人、神志清醒的吸血鬼、精神错乱的吸血鬼。从外表上是无法将他们区分开的。他们的不同在于:凡是神志清醒的人总是说真话的,但是,一旦精神错乱了,他也就只会说假话了。吸血鬼同人恰好相反,凡是神志清醒的吸血鬼都是说假话的,但是,他们一旦精神错乱,倒反说起真话来了。这四类人,讲话都很干脆,他们对任何问题的回答,只用两个词:"是"或  "不是"。
有一天,有位  "逻辑博士"来到这个岛上。他遇见了一个居民P。"逻辑博士"很想知道P是居于四类居民中的哪一类。于是,他就向P提出一个问题。他根据P的回答,立即就推定P是人还是吸血鬼。后来,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又推定出P是神志清醒的,还是精神错乱的。
逻辑博士
先后提的是哪两个问题呢?      第一卷 第四十六章
          这个  "逻辑博士"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神志清醒吗?"第二个问题是:"你是人吗?"
根据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这位  "逻辑博士"可以推定P是人还是吸血鬼。因为神志清醒的人总是说真话的,因此,他对"你神志清醒吗?"的回答,必然说  "是",而精神错乱的人总是说假话的,他也会回答说  "是"。吸血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恰恰相反,神志清醒的吸  血鬼因为是说假话,所以他回答  "不是"。精神错乱的吸血鬼说真话,所以他也回答  "不是"。于是,"逻辑博士"就这样推定:只要P回答  "是",他就是人;只要P回答  "不是",他就是吸血鬼。
从P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这位  "逻辑博士"可以推定他是神志清醒的,还是精神错乱的。因为凡是神志清醒的人,他在回答  "你  是人吗?"这一问题时,肯定回答  "是的"。但对精神错乱的人来说,  他一定回答  "不是",因为他总说假话。相反,神志清醒的吸血鬼,  他会回答  "是的",而精神错乱的吸血鬼却会回答  "不是"。于是
逻辑博士
又可以这样来推定:要是P回答  "是",他就是神志清醒的;要是P回答  "不是",他必然是精神错乱的。      第一卷 第四十七章
  
      三条大汉站在逻辑博士的面前,其中有一个是永远讲真话的君  子,有一个是永远撤谎的小人,有一个是时而撒谎、时而讲真话的凡夫。
这三个人分别说了如下的三句话:  A:我是凡夫。  B:A说的是实话。  C:我不是凡夫。
听了这三句话之后,逻辑博士立即断定A、B、C各为何种人。  为什么?
答案      第一卷 第四十八章
  
      首先,因为君子是不会自称凡夫的,所以,A不可能是君子。这样A或者是小人,或者是凡夫。
假定A是凡夫。如果A是凡夫,B就不可能是凡夫了,凡夫只有一个。这样,B就是君子。这样一来,A、B、C三人分别是凡夫、  君子、小人。小人是说假话的。C说:"我不是凡夫",此话假,那么,C就是凡夫了。这样,凡夫就有两个了,与设定的条件矛盾。因此,设A是凡夫是不能成立的。因此,A是小人。这样,B的话成了假话。他必定是凡夫  (既然A是小人,B不会也是)。由此可见,A是小人,B是凡夫,C是君子。      第一卷 第四十九章
          大西洋的哈娃哈娃岛是一座实行女性解放的小岛,因此,女人也分君子、小人、凡夫。
话说公元1001年,刚继位的哈娃哈娃岛女皇一时忽发奇想,批准了一条非常奇怪的法令:君子必须跟小人通婚,小人必须跟君子通婚,凡夫只准跟凡夫通婚。这么一来,不管是哪一对夫妻,要么双方都是凡夫,要么一方是君子,一方是小人。
某一年的"咖啡节"和"可可节"
哈娃哈娃岛上,发生了两个故事:
咖啡节
的故事:  舞会上,有一对夫妻:A先生和A夫人。他们站在小舞台上说了如下的两句话:  A先生:我妻子不是凡夫。  A夫人:我丈夫也不是凡夫。
问:如果你是逻辑博士,你能断定A先生和A夫人是何种人?
可可节
的故事:  有A先生和A夫人,B先生和B夫人四个人,在  "可可节"的舞会上,同坐在一张圆桌上喝酒。微醉时,四个人中有三个人说了如下的三句话:  A先生:B先生是君子。  A夫人:我丈夫说得对,B先生是君子。  B夫人:你们说得对极了,我丈夫的确是君子。
如果你是逻辑博士,你能断定这四个人各是何种人?这三句话中,哪几句是真的?      第一卷 第五十章
  
      第一个故事:
A先生不可能是小人,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他妻子该是君子,不是凡夫,这样,A先生的话反倒会成了真的。同样,A夫人也不可能是小人。所以,他俩也都不是君子(否则其配偶理应是小人),可  见他俩都是凡夫,同时又都是在撤谎。
第二个故事:
原来这四个人都是凡夫,三句话全都是谎话。
首先,B夫人必定是凡夫。这是因为,假使她是君子,她丈夫应该是小人,既然她是君子,就不会谎称自己的丈夫是君子。假使她是小人,她丈夫该是君子,这时她也是不肯道破真情的。所以,B夫人  是凡夫。因此,B先生也是凡夫。这意味着A先生和夫人都在撒谎。  所以,他俩都不是君子,也不可能都是小人,因此都是凡夫。      第一卷 第五十一章
   
      当逻辑博士访问说谎岛时,该岛正在举行第50届夏季运动会。大会主席给100米赛跑的第一、二、三名发奖时,逻辑博士正好在现场。
博士向两个看热闹的岛民问道:  "你们两位是什么族的?"听了博士的问话后,这两个人互相指着对方说:  "他是两面族的。"
这时,博士又继续问道:  "100米比赛跑第一名的人是哪个族的?"  "诚实族的。"高个子岛民回答说。  "不,是说谎族的。"这是矮个子岛民的回答。
逻辑博士再问:"跑第二名的是哪个族的人呢?""  高个子的岛民回答说:"两面族的。"  矮个子岛民说:"诚实族的。"
那么,跑第三名的人呢?
逻辑博士又问道。  "说谎族的。"这是高个子的回答。  "两面族的。"这是矮个子的回答。
根据这两个岛民的回答,你能说出这两位观众是什么族的吗?获得100米赛跑的第一、二、三名,又各是什么族吗?
答案      第一卷 第五十二章
  
      先把这个岛民的回答整理成了表。
对方  100米第一名  100米第二名  100米第三名
高个子的回答  两面族  诚实族  两面族  说谎族
矮个子的回答  两面族  说谎族  诚实族  两面族
(1)这两个岛民不是诚实族的。因为如果有一个是诚实族的话,  那么,他的对方一定是两面族的(因两人都说对方是两面族的)。再说,如果两人都是诚实族的话,那么,对连续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一致的,但由上表可知,关于100米赛跑的一、二、三名的族别的连续三  个问题,他们两人的回答没有一个是一致的。由此可知他们两人都不是诚实族。
(2)这两个岛民不可能都是两面族的。因为如果两人都是两面族的话,那么,两人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都是实话,从而对第三个问  题的回答也应该都是实话,即回答应该相同。但实际上他们的回答是不同的,因而两人不可能都是两面族。
(3)也不可能一人为两面族,一人为说谎族。因火两人都说对方是两面族,如果真的是一人为两面族一人为说谎族的话,岂不是说谎  族的人也说了实话。
(4)排除了上述三种可能,剩下的最后一种可能就是两人都是说谎族。
由此以及上表不难推出100米第一名是两面族,第二名是说谎族,第三名是诚实族。      第一卷 第五十三章
  

桌子上有三张扑克牌,排成一行。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1·K右边的两张牌中至少有一张是A;
2·A左边的两张牌中也有一张是A;
3·方块左边的两张牌中至少有一张是红桃;
4,红桃右边的两张牌中也有一张是红桃。
问:这三张是什么牌?
答案      第一卷 第五十四章
  
      这三张牌,从左到右依次为:红桃K、红桃A和方块A。
先来确定左边的第一张牌。从前提1得知这张牌是K;从前提4得知这张牌是红桃;所以,这张牌是红桃K。
再来确定右边的第一张牌。从前提2得知这张牌是A;从前提3得知这张牌是方块;所以,这张牌为方块A。
最后,来确定当中的一张牌。从前提2得知,或者这张牌是A,或者左边第一张是A;又从前提1得知左边第一张是K,所以,当中  这张牌是A。同理,从前提4得知,或者当中这张牌是红桃,或者右边第一张牌是红桃;但由前提3可知右边第一张是方块,这样,即可  磋定,当中这张牌是红桃。      第一卷 第五十五章
           古代有一个皇帝,命令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八员大将陪同他外出打猎。经过一番追逐,有一员大将的一支箭射中了一只鹿,是哪一员大将射中的,开始谁也不清楚。这时候,皇帝叫大家先不要去看箭上刻写的姓氏,而要大家先猜猜究竟是谁射中的。  八员大将众说纷纭。
赵:"或者是王将军射中的,或者是吴将军射中的。"  钱:"如果这支箭正好射中鹿的头上,那么鹿是我射中的。"  孙:"我可以断定是郑将军射中的。"  李:"即使这支箭正好射中鹿的头上,也不可能是钱将军射中的。"  周:"赵将军猜错了。"吴:"不会是我射申的,也不是王将军射中的。"  郑:"不是孙将军射中的。"  王:"赵将军没有猜错。"
猜完之后,皇帝命令赵将军把鹿身上的箭拨出来验看,证实八员大将中有三人猜对了。  鹿是谁射死的?
又问:假如有五个人猜对,那么鹿又是谁射死的?
答案      第一卷 第五十六章
  
        八位将军所说的话中,有六位将军是互相矛盾的。
周将军和王将军互相矛盾显而易见。
赵将军断言:在王、吴两将军中至少有一个人射中;而吴将军说  自己同王将军没有射中。这两个判断根本对立,因而也是互为矛盾  佑。
钱将军与李将军的话也互为矛盾。
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因而,以上六位将军有三人猜对,三人猜错。
如果八位将军只有三位将军猜对,那么孙将军与郑将军猜错了。可以推出鹿是孙将军射中的。
如果八位将军有五位将军猜对,那么孙将军与郑将军猜对了。可以推出鹿是郑将军射中的。      第一卷 第五十七章
           古时候,某地有一片"健忘的森林"。如果人们进入了这片森林,  那就会把自己活动的日期忘掉。小姑娘阿丽丝误入了这片森林,她也就忘记了当天的日期。她在这片森林里徘徊了很久,想知道这一天是星期几,但是却回忆不出来。这时候,迎面来了只老山羊,阿丽丝就走上前去打听。
山羊公公,你知道今天是星期几?
阿丽丝问。
可怜的小姑娘,我也忘记了。不过,你可以去问问狮子和独角兽。狮子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这三天是说谎话的,独角兽在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这三天是说谎话的,其余的日子,他们俩倒都说真话。
永远说真话的老山羊回答说。
于是,阿丽丝就去找狮子与独角兽。
当阿丽丝问起今天是星期几时,狮子回答说:"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  独角兽也说:"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  阿丽丝在这片"健忘的森林"里尽管忘掉了日期,但是她的聪明才智仍然和过去一样。听罢狮子与独角兽的回答,她进行了仔细的逻辑推理,结果正确地判定出了这一天是星期几。
这一天是星期几?为什么?
答案      第一卷 第五十八章
            这一天是星期四。
推理是分三个步骤进行的:
第一,分析狮子说的"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这一句话,推论这天可能是星期几。
1·如果这一天是星期一,那么这一天狮子说谎话;如果这一天狮子说谎,那么它必然把星期日说成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所  以,如果这一天是星期一,那么狮子会说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
2·如果这一天是星期二,那么狮子也是说谎话的;如果这一天狮子是说谎话,那么狮子必然说  "昨天我是说真话的日子"。所以,如果狮子说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那就肯定这一天不是星期二。
3·关于星期三的推理同星期二。结论:这一天肯定不是星期三。
4·如果这一天是星期四,那么狮子是说真话的;如果狮子这一  天说真话,它必然说"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所以,如果这一天  是星期四,狮子会说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
5·如果这一天是星期五,那么狮子是说真话的;如果狮子这一天说真话,它对于星期四必然说  "昨天是我说真话的日子。。所以,  如果狮子说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那么这一天肯定不是星期五。
6·关于星期六的推论同星期五。结论:这一天肯定不是星期六。
7·关于星期日的推理同星期五。结论:这一天肯定不是星期日。
根据以上七个推理,阿丽丝会得出结论:只有星期一,或者是星  期四这两天,狮子才会说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
第二,分析独角兽说的"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这一句话,推论这一天可能是星期几。
经过推理,阿丽丝可以得出结论:独角兽只有在星期四或者星期  日,才可能说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推理过程同上。
第三,阿丽丝又从狮子和独角兽所说的同样一句话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中,推论这一天是星期几。即:这一天或者是星期  一,或者是星期四,或者是星期日。但是,不可能是星期一,因为这一天独角兽不会说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也不可能是星期乙  因为这一天狮子也不会说  "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只能是星期四。      第一卷 第五十九章
            古希腊有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死。当时流行的处死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砍头,一种是处绞刑。怎样处死?由囚徒自己去挑选一种。
挑选的方法是这样的:囚徒可以任意说出一句话来,这句话必须是马上可以检验其真假的。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就处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
结果,许多囚徒不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就是因为说了假话  而被砍头;或者是因为说了一句不能马上检验其真假的话,而被视为说假话砍了头;或者是因为讲不出话来而被当成说真话处以绞刑。
在这批囚徒中,有一位是极其聪明的。当轮到他选择处死方法时,他说出了一句巧妙的话,结果使得这个国王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只得把他放了。
这个聪明的囚徒说的是句什么话?
答案      第一卷 第六十章
   
        这个聪明的囚徒说:"要对我砍头。"
这句话使国王左右为难。如果真的把他砍头,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而说真话是应该被绞死的。但如果把他处以绞刑,那么他说  "要  对我砍头"便成了假话了,而说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或者绞死,或者砍头,都没有办法执行国王原来的决定,结果只得把他放了。
从推理形式方面看,这个囚徒是在国王面前,构造了如下的一个二难推理:
如果把他砍头,那么,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如果把他绞死,那么,也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 
本图书由www.downshu.cn为您整理制作,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www.downsh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