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4官方视频教程:中國有計劃經濟 美國也應該有(转华尔街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2 09:39:21
2011年 12月 02日 07:34Andy Stern

去年,英特爾(Intel)創始人、董事長格魯夫(Andy Grove)曾在《商業周刊》(Businessweek)上挑舋地寫道:我們的基本經濟信條,是在觀察一個確鑿公理的基礎上形成信念然後升華而來的,即自由市場是所有經濟制度中最好的,越自由越好。我們這一代人曾目睹自由市場原則對計劃經濟取得決定性勝利。所以我們堅持這種信條,而且對一些不斷出現的新証據視而不見。這些証據表明,自由市場雖然戰勝了計劃經濟,讓它本身還存在改進的余地。

David G. Klein過去的這幾周已經証明了格魯夫的觀點。在這期間,我們與中國的關系,中國對美國未來的影響,都走到了美國政治的最前方。我們反應遲鈍的參議院在為超級委員會的失敗做準備的同時,還跨過正常情況下不可逾越的政治鴻溝,通過了有關中國操縱匯率的法案。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前州長羅姆尼(Mitt Romney)和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都表達了他們的觀點,既有警告中國必須結束不公平的歧視(克林頓),也有抱怨美國被人玩得團團轉(羅姆尼),還有說中國不應繼續玩弄國際體系(奧巴馬)。

這期間,我正在參加一場由中美交流基金會(China-United States Exchange Foundation)和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組織的與中國政府現任和卸任高官進行的美中對話活動。在我看來,與解讀中國十二五規劃逐漸浮現的輪廓相比,美國批評者的合唱所導致的緊張關系沒有多大意義。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包括:年均經濟增長率7%;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6,400億美元;建設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清潔能源汽車、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環境保護。與此同時,還要促進社會公平和農村發展。

一些美國人正在從中汲取經驗。上個月《中國日報》(China Daily)發表的一篇文章援引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中關系中心(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的話說,我想我們已經認識到,規劃能力正是美國所缺少的。文章還提到,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恩格爾(Robert Engle)曾說,在中國為下一代制定五年規劃的時候,美國人卻只在規劃下一次選舉。

格魯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蓋茨(Bill Gates)的技術奇跡已經讓世界變成了平的。這迫使所有機構都直面世界歷史上很明顯的第三次經濟革命。農業革命是一場持續了大約3,000年的轉型,工業革命持續了300年,這次以技術帶動的全球化革命將只持續30年左右的時間。沒有哪一代人曾經在一生中目睹如此重大的變化。

當前有關中國匯率、貿易失衡、美國債務、中國大肆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討論都証明,全球化革命加上鄧小平以政府為主導、以增長為導向的改革,已經造就了地球上的第二大經濟體。它已經走上一個清晰的軌道,並將在2025年之前讓美國失去世界經濟領頭羊地位。

誠如格魯夫如此有先見之明地在2010年7月1日期《商業周刊》上發表的文章所言,中國、新加坡、德國、巴西和印度的經濟表現已經証明,就業創造規劃必須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在設定主次、為實現這一目標安排必要組織力量的過程中,政府必須發揮戰略性作用。

偏向保守主義、奉行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股東至上的模式在20世紀取得了極大成功。而到了21世紀,這一模式卻逐漸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在每一個國家都需要成為“經濟運動隊”的年代裡,美國隊的成績慘不忍睹:10年間失業高企;30年間中位數工資停滯不前;貿易逆差;中產階級萎縮;只有最頂層的那1%的人的財富大量增加。

這應該觸動領導人進行反思,而不是在經驗上已經失敗的自由市場極端主義上增加賭注。盡管痛苦且羞恥,美國還是需要像昔日佔據霸主地位的企業和運動隊在形勢逆轉時所做的那樣,研究競爭對手取得成功的原因。

在我們爭執不休的時候,中國隊卻繼續前進。我們駐中國的代表目睹了中國重慶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重慶是中國西部一座人口3,200萬的城市,市委書記是有雄心、受歡迎的共產黨領導人薄熙來。地平線上一排排的起重機,每天建成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英尺的房屋。人家還告訴我們的代表,其中包括每年70萬套保障性住房。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可以夸耀說,已在西部建起一個經濟區,用於雲計算、汽車和航天器材生產,實現每年經濟增長12.5%,稅收年增49%,工資年增10%以上。

我們當中熱愛祖國的人相信,美國要維持世界頭號經濟引擎地位,所需要的資產樣樣不缺。但這些人憂心的是我們沒有一個規劃,有的只是對政府的妖魔化,對自由市場的膜拜,而當前恰好又是一個要求反思這兩種信條的歷史時刻。

美國需要推出一個增長與創新規劃,政府要精簡,成為私人部門的合作伙伴。經濟革命需要制度發生變革,可能還要創造歷史,因為如果固守現狀的話, 這些制度本身就會很快變成歷史。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度引發了這場全球革命,也希望引領這場革命,它需要有一個有前瞻性的、長遠的經濟規劃。

改革的緊迫性一說即明。正如格魯夫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我們想保持經濟領頭羊的地位,我們就要自主尋求改變,不然就會繼續被改變。

編者案:作者是服務業雇員國際聯合工會(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會長,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裡士滿中心(Richman Center)高級研究員。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