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电影精彩视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1:35
时间:2011年12月08日 08时48分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再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新的重要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方面取得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
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和。任何社会在历史发展阶段中,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处于统领地位、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纵览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主张、巩固执政地位、维护统治秩序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深刻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这表明,在任何一个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捍卫、维护自身统治,对掌握和控制社会的精神生产高度重视,都要推行反映本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念,都要注重建设服务于自身需要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合社会意识,更好地巩固经济和政治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西方资产阶级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体现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核心价值体系曾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成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干涉他国内政、谋求国际霸权的重要工具,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系统地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凝练在一起,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理念,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是兴国之魂。
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兴国需要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组成部分,既突出了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又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既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收借鉴了国外的有益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的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社会前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始终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兴国需要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要有坚如磐石的共同思想基础。毛泽东指出的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的“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江泽民指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指出的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调的都是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共同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奠定了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进的强大思想基础。
兴国需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两难”问题明显增多,协调各方面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压力不断加大,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人们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自觉性、坚定性,有助于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助于人们培育和谐文化、树立和谐理念,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兴国需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情形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激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更好地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从根本上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
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由于社会价值体系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很多国家都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做国家最高利益,作为政党建设、国家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精神旗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在全社会及成员中灌输、倡导、树立、强化其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提出了“融入”、“贯穿”、“体现”的建设思路,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从教育入手。要突出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带动全社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突出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学科教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突出社会公众人物的教育,引导名家名人特别是影视界、文艺界、体育界、社科界、新闻界、科技界、企业界、金融界等知名人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自己的一切产品、一切成果、一切言行、一切活动,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为世人做出榜样。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注重渗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党政机关建设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礼节礼仪、民俗活动之中,渗透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之中,尤其要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等新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平台。通过有效渗透,让人们在和风细雨中认知认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精神追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中,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中,体现到各行各业的具体制度制定中,体现到社会管理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软变硬、由虚变实。要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的行为受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