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坚果2手机怎么样:蒋介石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7:38
创建词条
蒋介石
开放分类:上海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人物中国人各国人物
编辑词条分享
本词条由傲雪天怒创建,已被浏览90822次,共有36位协作者编辑了37个版本。最新协作者:穀 雨,当世太白,爱散步的八爪鱼,王小泡,吴明纬。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 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蒋中正在大陆时期,领导了八年抗战,使得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战胜外敌的全面入侵;在台湾期间始终坚持反共,使台湾地区成为世界反共的桥头堡和中华文化的净土。为台湾地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对中国的政治局势有着巨大的影响。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蒋中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当受争议的领导人。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1 人物概述
2 生平
3 人名及称号
4 人生初期
5 统一中国

蒋介石 - 人物概述
蒋介石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影响巨大的世界伟人之一,名中正,字介石。台湾地区官方以及教科书多用:蒋中正,中国大陆官方以及教科书多用:蒋介石。原名瑞元、家谱名周泰、学名志清。政治家、军事家,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清朝浙江省奉化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逝世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的住所士林官邸内。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务。他是至今唯一同时统治过大陆和台湾的近代中国领导人,对世界抗日战争,中国国土的保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过重大贡献。
蒋介石 - 生平
留学日本时的蒋介石
浙江奉化人,原名瑞元,后改名中正。日本振武学校毕业。
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
1908年留学日本,同年加入同盟会。
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辛亥革命参与指挥杭州起义后追随孙中山,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
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追随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
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7年4月 美国《时代》杂志 封面
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兼陆海空三军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实行独裁统治。曾多发动平定国内不服中央妄图割据自立原大小势力。九一八事变后,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连续发动对江西等苏区的“围剿”。
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但多次掀起反共高潮。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迫于各方面原因,痛下剿匪戡乱之役,发动全面内战。
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解放区,1948年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通过宪法。并当选总统。
1949年在内战失败后撤守台湾。曾连任中华民国总统和中国国民党总裁。
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虽然国共内战造成了两岸的分隔分治,但是蒋在台湾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坚决地反对台独,一直流传着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搞台独,我搞他脑袋!”
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
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蒋介石 - 人名及称号
1912年的蒋介石
谱名:周泰,族谱记载的名字。
幼名:瑞元
学名:志清,16岁到浙江(今浙江省宁波市)上学时所取。
名:中正,1917年至1918年之间所取。
字:介石,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字,拉丁转写 Chiang Kai-shek Chiang Kai-shek是“介石”使用威妥玛拼音的音译。
自“蒋中正”和“蒋介石”之名与字而来的“中正”(威妥玛拼音:Chung-cheng)和“介寿”,是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最常见的名称之一,例如:台北市的中正纪念堂、中正路、介寿路、台湾各县市的文化中心名为中正文化中心、台北市立中正国中以及国立中正大学。大陆地区较少使用“中正”或“蒋中正”,而一般称其为“蒋介石”。此外在有关蒋氏领导八年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常按其当时职务称“蒋委员长”,委员长遂成为蒋最著名的代名词之一。
由于蒋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务,军士称他做蒋校长,对国军发展和建设贡献很大,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国军之父”的称呼。
说英语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昵称蒋中正为Gimo,指其特级上将背景(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而现在的纪录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为他的英文名称。
蒋介石逝世后,在台湾戒严时期,多用挪抬的尊敬写法:“先总统 蒋公”称呼。随着解严后政治情势改变,此一写法已较少使用。
蒋介石 - 人生初期
求学经历
蒋于1887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大清国浙江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溪口镇)。父亲为蒋肇聪,母亲王采玉。蒋家自蒋中正祖父蒋斯千开始经营盐业,家境可谓富裕。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介石(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蒋赴日本前,于五岁时先在家延师启蒙,六岁起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科举式教育;九岁时父亲辞世;1902年到奉化县城(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应童子试,未考取。十七岁入奉化凤麓学堂,学习英文、算术等西学,惟传统经史仍占很大比重,引起学生不满,蒋被推为代表向校方交涉,由于“情态激烈”,几乎被开除学籍。翌年转学至县城的龙津学堂。过了一年,再转学到宁波箭金学堂,不到一年复返龙津学堂。1906年4月,蒋首次东渡日本试图学习军事,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保送所以不能学习军事。他虽未能入学,但结识了陈其美;同年冬天返国。翌年夏天,蒋入位于河北的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因不守校规被开除。后被选取官费留日陆军学生。
参与革命
1908年蒋中正就读士官学校预备班东京振武学校期间,接触到了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经陈其美介绍加入由孙中山于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开始进入革命运动。1909年至1911年,蒋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 同年10月,武昌起义,蒋潜回大清国上海参加辛亥革命,与陈其美于江浙起义,并以先锋指挥官职位率百余人进入浙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时清兵多为革命党支持者,遂不攻而下,10月5日即控制市区,六日抵抗结束,俘虏巡抚增韫。后陈其美在上海被举为沪军都督,任命蒋为沪军第五团团长,隶属黄郛的第二师。陈、黄、蒋三人遂换帖拜把,结为兄弟。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月,蒋在陈其美的命令下,刺杀了孙文的异己——曾为光复会领导人的陶成章。后蒋辞去沪军第五团团长,于3月赴日学习德文,并创刊《军声》杂志,在该杂志著有多篇文章。
蒋在日本不到一年就回国,遂返溪口老家,暂时闲居。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依《临时约法》继任总统,并控制中华民国共和政府。1913年,因国民党于国会议员选举大胜而将领导国会修订《临时约法》、出任总理并依法组阁的国民党要员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孙中山见革命以文治不成,决意改以武功致之,遂号召各地护法讨伐袁世凯,其中以陈其美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蒋遂参与“二次革命”,于7月在上海攻江南制造局,作战不利,败退闸北,被英军缴械,于8月13日彻底失败。9月,各地讨袁军相继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东渡日本,陈其美与蒋则躲入租界,因袁政府追捕甚急,亦相继逃往日本。蒋于9月1日抵长崎。孙中山在日本召集东渡党员重组中华革命党,蒋于1913年的10月29日,由张静江做监誓人,加入中华革命党。蒋于此第一次单独与孙中山见了面,期间令蒋主持沪宁讨袁军事兼任第一路司令,主攻沪西。
1914年,蒋奉命赴哈尔滨视察东北,并书告孙中山,述说欧战趋势及倒袁计划。夏天,蒋抵沪从事进攻上海,但事机不密,被淞沪镇守使郑汝成侦破,并遭追缉。此军事行动失败后,蒋又奉陈其美之召再往日本,时风闻东北有军队倾向革命,遂派蒋由日本赴东北。
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推翻共和,于北京称帝,各地爆发反袁运动,陈其美回任淞沪司令长官,召蒋回国襄助。蒋协助杨虎攻击“肇和舰”及袭取“应瑞舰”,且参与攻击上海各官署,但均告失败,是为肇和舰起义。蒋亦于1916年初参与江阴战斗攻取江阴要塞,占领五日后退出。5月,陈其美遭袁世凯遣人刺杀身亡,蒋于险地为之发丧。传闻蒋在沪期间与青帮有所接触。
崛起政坛
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1917年,张勋复辟,北洋军阀不承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率海军南下广州,筹组军政府,并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主持“护法”及“北伐”事宜。蒋中正撰写《对北军作战计划及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受孙中山赞许,后奉孙中山之命留上海主持党务军事。
1918年,蒋奉命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拟定第一期、第二期作战计划书,并于漳州战斗中亲加督战。同年夏天,他辞职返回上海,不久又奉命赴闽就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职。冬,蒋参与攻取永泰,旋奉命停战。后蒋辞职回沪,并游日本,不久后返国。
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蒋回上海向孙中山陈述留学欧美计划,但孙中山不同意。同年,孙中山以“中华革命党”为基础,扩大吸收党员,成立中国国民党,蒋亦加入。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国民党党军。孙中山任命蒋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及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同年4月,蒋接受黄埔军校校长任命。冬,革命委员会成立,蒋奉派为“革命委员会”全权委员,负责弭平商团叛乱。在粤之警备军、工团军、农民自卫军、飞机队、甲车队、兵工厂卫队、陆军讲武学校、滇军干部学校均奉命归蒋指挥。
1926年3月,“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仍任校长。
蒋介石 - 统一中国
攻取华南各省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誓师北伐。8月,北伐军进驻长沙,蒋发表讨吴佩孚宣言,督令各军进攻,先后大战于汀泗桥、贺胜桥,并获得胜利。9月,蒋总司令英明督攻汉口、汉阳;围攻武昌等战役,赣战告急时,蒋总司令甚至亲临面授攻城机宜毕,移师入赣督师,令潮汕部队进攻闽省。攻下闽浙后,接下于武昌战斗中,击败刘玉春、陈嘉谟等,至此吴佩孚在武汉军力全部消灭。蒋总司令令入闽部队在攻破周荫人主力后赴赣参战,先后攻下樟树、丰城、建昌、德安、永修、抚州。孙传芳向蒋求和,但蒋拒绝。11月,攻克九江,南昌守军负隅顽抗,蒋亲临督战,克之,孙传芳在江西军力于是消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移设于南昌。蒋老总通电各省促人民自决,先后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平。12月,阎锡山加入国民革命军。
国共分裂
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3月,在攻下杭州、苏州后,武汉政府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突然免除蒋中正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位外的一切重要公职。蒋乃在南昌发表《告黄埔同学书》,表明不接受该决议。北伐军继而攻下上海、南京。入南京时一些北伐军违纪士兵挑衅英人,杀害外侨(或认为是北伐军中之共产党煽动),英美军舰以此为理由炮击南京,遂形国际冲突,是为“南京事件”。蒋严电阻止事态扩大,静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决。在蔡元培等国民党元老举发“共党破坏革命,危害国本之逆谋”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决议通过“非常紧急处置案”。
之后,蒋的部队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清共事件,解散上海总工会等组织,抓捕处决一批共产党员,包括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等,蒋自此与共产党决裂。4月17日,国民党中央宣布撤销蒋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并开除党籍。4月18日,蒋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组织政府,发表《告民众书》。4月21日,军委会自粤迁南京办公,蒋发表《告全体将士书》。1927年4月国民党攻占上海,蒋介石下令进行“清党”(清除国民党内有共产党身分的党员),并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党员。1927年7月武汉汪精卫政府知悉共产党夺取武汉政府权力之策略后,遂决定取缔共产党,汪兆铭在武汉进行分共(宁汉复合),国民党与共产党终于正式决裂,并展开了持续十年的武装对立。
宁汉分裂与下野
1927年5月,蒋中正继续北伐,分全军为三路进攻。同时组织清党委员会,在全国各省厉行“清党”,将中共党员从各级政府及军队中清除及刑决或刑拘。北伐军先后克复扬州、泰州、滁州、蚌埠,郑州、许昌。在清江浦克复后,孙传芳通电下野。蒋抵徐州,冯玉祥来会,举行徐州会议,决定联名通电北伐,并由冯劝请武汉政府克期取消。张宗昌派员来谈输诚。云南易帜。四川刘湘通电归附。蒋奉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8月,北伐军反攻徐州失利,蒋下令退却,并电呈国府,自请处分。当时宁汉分裂益甚,蒋为免成为目标,发表下野宣言,辞去各职,回乡扫墓。南京成立特别委员会,并改组国民政府。
复职与决战华中
1928年1月4日,蒋中正复职为北伐全军总司令。迭电冯、阎及各将领准备北伐。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推蒋公军事委员会主席。9日,扶病渡江视察前线,不胜劳苦。15日,赴开封与冯玉祥面决北伐大计,中政会决议蒋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并统归蒋指挥。3月,蒋赴杭检阅,过沪会商财政,迭令白崇禧早定湘局,合力北伐。军官团开学,蒋以团长亲临主持。蒋并对日本记者坦白讲演,盼日勿妨碍中国国民革命之进行。部署军事毕,蒋于31日渡江北伐。4月,北伐军进驻徐州,]蒋手撰誓师词,令驻两湖各军加入北伐,编入第四集团军,以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所向克捷,连克郯城、台儿庄、郓城、韩庄、临城、枣庄。第三军团在鱼台失利,蒋电令各军赴援。张宗昌下总退却令,惟孙传芳纠集余部尚图顽抗。下旬,迭克锯野、嘉祥,经西关克济宁、滕县、界河、鱼台、汶上、邹县、大名。
收复华北
5月,日本试图阻碍中国统一,以“护侨”为名出兵山东。蒋中正一面与日交涉,一面委朱培德为前敌总指挥,积极北进。蒋在亲赴界河督攻兖州,宁阳、兖州、曲阜、金乡、莱芜、平阴、泰安、肥城后赴泰安,督攻济南,并决定济南克复后,即渡河追击,不使日本阻北伐军行进。5月1日,北伐军克济南。日军阻碍北伐军,造成五三惨案,国民政府外交特派员蔡公时遇害。3日至5日,日军在济垣滋扰挑衅,向北伐军袭击,蒋严戒北伐军勿予还击,并严令入济南部队,于三日夜退出城郊;并派员与日军师团长福田商约束部队,未得要领。日军仍继续放枪发炮,并引张宗昌以飞机炸北伐军司令部,蒋为完成北伐,忍辱勿较,限令北伐军星夜渡河,仅饬留李延年步兵团驻守。日本阻碍北伐之阴谋于是粉碎。6日,蒋继续提兵北进,并吁召汪、胡回国,又切告奉系“早日觉悟”。在连克平阴、禹城、石家庄、临沂、德州、定县、张家口后,蒋进驻石家庄督师。克复保定。6月,张作霖出关,于皇姑屯被日军预埋炸药炸死。
统一中国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北伐誓师仪式上阅兵
蒋中正攻下平津后,以任务完成回京提请解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中央挽留。蒋呈请设裁兵善后委员会,并迭电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征求意见,以期协调一致,实施裁兵。7月,蒋赴北平,祭奠总理孙中山,并往南口追悼阵亡将士,发表整军意见及裁兵方案,并决定由第一集团军率先裁编,以为之倡。8月,蒋主持举行北伐全军阵亡将士追悼会。筹开五中全会,纠纷迭起,蒋赴沪斡旋,终于开幕,决议开始训政,推行建设等要案。全会通过国民政府之组织,并推蒋任国民政府主席。
1928年10月10日,蒋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五院组织成立。蒋发表中华民国训政时期施政宣言。成立法制局。设置外交研究委员会,研究废止不平等条约的步骤。宣告关税自主。11月,制定国玺,实施禁烟。蒋出巡苏、鲁、皖各地,检阅军队,并考察地方政教及民生利病。美国首先承认关税自主,各邦交国均赞同,仅日本极端反对。12月,统辖东四省的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通电遵从中央号令,国民政府宣布统一。
蒋介石 - 训政中国
掌握军政的黄金十年
国民政府于1927年到1937年南京沦陷为止,各方面建设发展被外人誉为“黄金十年”(Golden Decade)。
1928年,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保有前者至1931年,保有后者则至1946年间。
1951年9月19日美国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将军在国会说:“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摄于1929年
1928年到1937年,虽有内忧外患,中国经济还是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计东北,全国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社会经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36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近代以来最高水平,其他各项现代化制度也都粗具雏形。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年平均增长9.4%;煤炭工业为7%;水泥工业为9.6%;钢为40%。[24]教育建设方面,初等教育由1929年百分之17就学率,增至1936年百分之43。这十年也因此被称为“黃金十年”。国民政府藉外交手段逐一收回一些租界和外国在华享有的特权。《中华民国刑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行政诉讼法》等基本大法相继颁布,司法体系渐趋完备。在经济方面,国府努力稳定物价、偿还国债、实施法币、禁用银币、统一全国币制,对外贸易也累积了盈余为外汇存底;建设铁路及公路,为备战而特别发展川、黔、湘、陕、甘、豫连贯公路;建立电话网络;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对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农业的生产。国民教育也有了长足进步;国语作为标准语言得到推广。蒋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以儒家为宗的道德价值,推行卫生的现代生活方式,期望在共产党最活跃的江西省建立新秩序。
然而此时国民党内部已些许腐化,派系林立,而其无条件接受入党者则加重了这一状况。农村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在军阀内战之余也没有得到改善。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上依赖海关税收,而其管辖范围也十分有限。其军事开支依靠大批借款维持。政府五院很少能发挥积极作用,实权则有军事委员会掌握。政府的涣散使得蒋中正甚至支持建立带有法西斯色彩的党内组织“蓝衣社”。
中原大战
北伐完成后,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掌控全中国,但各省实力派军人各怀异志,中央政府对边远省份的影响力很弱。1929年,蒋中正召开编遣会议裁军,冯玉祥、阎锡山、陈济棠与李宗仁等不满自己的军队被削弱,遂拥汪兆铭为首在北平另立中央,致中原大战在1930年爆发,二十余万人员伤亡。在张学良带兵入关支持蒋后,冯阎及桂系的军事反蒋同盟即告瓦解。同年,蒋正式受基督教洗礼。
1931年,国民会议在京集会,宣布训政时期约法,发表《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反对召开国民会议的胡汉民则在粤成立“军政府”,胡汪联合反蒋,粤桂等省处于半独立状态,并处于与南京政府交战的边缘。与此同时,蒋还要对付中共在赣、湘等省的“武装起义”,他在1931年5月12日向国民会议提出《剿灭赤匪报告案》,表示中国当时最大的祸患就是共产党。
宁粤分裂再下野
1931年4月底,粤方即国民党四个监察委员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发表通电,以蒋非法扣留胡汉民为由,公开弹劾蒋,并例举了他种种独裁事实。5月27日,反蒋的胡汉民派、汪精卫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和两广军人陈济棠、李宗仁等会集一堂,联合在广州成立了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同时成立国民政府,与蒋的南京政府相对峙,形成宁粤分裂局面。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介石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变前夕,蒋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以“攘外亦须安内”为旨,表明以外交折冲,先延缓日本的武力攻势,并具文表达抗日决心,指出“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10月14日,蒋在张静江陪同下去见胡汉民,蒋说:“过去一切,我都错了,请胡先生原谅,以后遇事,还请胡先生指教”。这一天下午,胡到了上海,结束了软禁。11月2日,蒋在国民政府纪念周报告中提出,即使“牺牲个人”,也要“促成本党团结”、“遵守党章”的重要性,强调自己遵守这一原则,表示愿意下野。12日,蒋在南京召开国民党四大,指出“此次大会两个最重大的使命就是:一、团结内部;二、抵御外侮”。18日,胡汉民、孙科在广州召开另一个国民党四大,要求“蒋必须下野”。12月7日,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了第三个国民党四大,指责广州“不体谅共赴国难的退让精神”。同月,国民党中央电邀粤方、沪方中央委员来南京举行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但粤方坚持蒋必须下野,否则不去南京参加会议。12月15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临时会议,蒋中正向全国发表辞职通电。自蒋下野后,各地中委纷纷入京,22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召开。至此,蒋、胡、汪三派表面上实现了统一。蒋出席开幕式后启程返乡。
1932年1月28日,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日军悍然向上海进攻。1月29日1月29日,国民党召开临时中政会,作出重要决议,在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推蒋中正、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李宗仁等11人为委员。蒋再一次重返政坛。
安内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犯沈阳,侵占东三省,正在南方剿共的蒋中正闻讯后,旋即电令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蒋委员长书立遗嘱,决心抗日,即回南京筹商御侮救国之计。中共趁机加紧发展,在湘赣等地建立起多个“中央苏区”并不断扩大。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擅自在苏联国庆日创建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设在江西瑞金)。在统一的中华民国内部竟然公然建起了一个国中之国。这正是畜意行分裂国家统一之行,!
国民政府面临“北有日军、南有共军,交相呼应,同时进逼”的危局。各地军人亦各自为政,不听中央调遣,山东韩复矩与刘珍年、陕西杨虎城与马青苑、四川刘湘与刘文辉,各起冲突,蒋费尽心机,居中调停。1933年12月,李济琛、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建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中共中央发表声明,指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后被国军平定。
蒋介石在国立武汉大学阅兵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中正1934年,蒋亲自指挥对“中央苏区”清剿,拥有优势兵力且得到德国军事顾问[28]相助的国军采取步步为营战法,加上中共内部出现了军事路线错误,导致红军主力被击溃,使之放弃江西“中央苏区”和其他南方根据地,向北撤至接近苏联的中国西北地区,即所谓长征。中央军亦借追击红军机会,进入了处于半独立状态的西南各省军阀地盘,国民政府势力自此进入云贵及四川,蒋恩威并施,开始施力使西南各军阀难以再与中央相抗,西南平定。至此,蒋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本部。
1936年6月,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谋打抗日旗号组“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称兵入湘。蒋命国军星夜出动,阻叛军于衡阳以南。同月,创办所得税,筹设农本局,计划铁路与公路联络办法。7月,广东空军在蒋收买下投奔国民政府,粤将余汉谋等通电拥护统一,反对陈济棠、李宗仁武力割据。是月,国民党二中全会开会,蒋讲演统一救国之必要,并提《组织国防会议案》。全会决议撤销西南执行部与政委会,并改任两广军事长官。陈济棠辞职下野,粤局平定。同月,蒋布置绥远攻势防御。8月,调整滇省军事,改组黔省政府。蒋莅广州,处理粤省军事政治善后,并劝导桂省服从中央,同时严戒国军在江西附近各部不得与桂省启衅,又命国军退后五十里,以示诚意。[29]同月,粤汉铁路通车。不久,桂军事当局李宗仁接受中央新任命,桂局大定。
国民政府在1936年制定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并准备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结束党治,还政于民。但由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宪国大迟至1946年才召开。
面对日本进逼,蒋定下“攘外亦须安内”之国策,旨在外交抗日与军事剿共同时并行。无强大经济与武力的国民政府积极争取西方大国奥援,力图避免对日全面开战,但中日战争仍在1937年全面爆发,制宪国大因此被迫延期召开,“黄金十年”也告以终结。
蒋介石 - 抗日战争
宣布参战
1932年1月,日军进占锦州。蒋发表“独立外交”演讲,痛切指陈宣战之弊害。日军于同月侵入淞沪,第十九路军就地抵抗,“一二八战事”爆发。蒋以辞职在野之身,密电各军积极准备抗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蒋密令何应钦指挥第十九路军作战,并密令张治中率第八十七与第八十八两师加入淞沪抗战。3月,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开会,决议再任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新负责中国政事。
1933年1月,日军攻破榆关,中共则在江西扩张。蒋筹划应付日军、共军呼应夹击之策,决定“对外积极准备,对内加紧剿共”。
1935年8月21日,蒋在日记中对日本侵华最终失败之走势做超前预判,总七点:“(一)对中国思不战而屈。(二)对华只能威胁分化,制造土匪汉奸,使之扰乱,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国。(三)最后用兵进攻。(四)中国抵抗。(五)受国际干涉引起世界大战。(六)倭国内乱革命。(七)倭寇失败当在十年之内。”
1936年8月,日本对华提出五条件,蒋回京商决对策,电戒各省作对日交涉破裂之准备,令各省编练壮丁。10月,对日反提五条件,表示抗日决心;检阅全国童子军;巡视豫、陕,驻节洛阳,督剿残共。蒋五十寿辰时,全国发动献机祝寿。11月,蒋派陈诚入晋主持绥防。莅太原,督攻蒙古并夺回百灵庙。
坚持抗战
蒋中正在国立武汉大学阅兵(1937年)蒋中正在主要沿海城市被占领,经济和财政不断告急情况下,抵制住政府内部求和派压力,投入百余万国民革命军坚持抗战,尽全力阻止日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抗战胜利
1944年春,日军秘密与苏俄妥协,自东北调动五十万兵力,发动“一号作战”,趁国军精锐部队调往缅甸作战之际,展开猛烈进攻。蒋中正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两个月内逾十五万人。12月初,日军攻陷贵州独山,四川岌岌可危,所幸数日后收复独山,局势再度稳定。
蒋介石 - 兵退台湾
国共再战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和史迪威将军
执政的国府为政治民生稳定,也避免内战扩大,在美国调停下与中共签署《双十协定》。蒋中正首倡“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之主张,并与中共以党对党的名义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业并达成了建设和平统一民主团结的新中国的政协决议。但事与愿违,代表国府前往战时沦陷区接收的大员显见腐败化,且在各地皆激起不必要的民怨,使层峰对民意的掌握也渐形脱离,同时与共军的冲突亦趋白热化。1947年国府在东北战略的失误牵一发而动全身,致战事失控,最后宣布“动员戡乱”(抗共护国战争),中共所称之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士农工商从此大失所望,国府的国内外布局已面临全面瓦解。
退守台湾
1949年1月10日,蒋中正派其子蒋经国前往上海会见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将中央银行所存之美金与黄金移往台湾存放。1月11日,蒋致电陈诚,指示治台方针六点。随后,蒋指示陈诚在台湾实施三七五减租,于视情况在台湾发布戒严令。1月21日蒋发布“引退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与共产党进行和谈。
8月,美政府发表《对华关系白皮书》为美对华政策彻底失败辩护,并严词批评蒋。8月3日,蒋访问韩国,与韩国总统李承晚发表联合声明,组织“反共联盟”。蒋在台湾草山(阳明山)成立总裁办公室,随后成立革命实践研究院训练干部,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要员、国大代表、学者专家及国军各部陆续撤往台湾。10月,国军于金门迎击‘中共解放军’获胜,史称“金门战役”。12月5日,代总统李宗仁托病自英属香港远走美国。蒋协助国府迁台湾后,飞往重庆、成都指挥最后抵抗。12月10日,中共军逼进成都,蒋中正与蒋经国父子,乘军机飞往台湾,自此而后,蒋未再踏足大陆。
反攻大陆
蒋中正在台湾最大愿望是反攻大陆。他一度认为韩战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国民党在美苏交战下可反攻大陆,但韩战在史达林死后迅速结束,美苏关系亦得到缓和,美国并不支持他反攻。国民党军虽不断尝试小规模对大陆反攻,但败多胜少。在国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后,发生其后由共产党自行停战的金门炮战。中华民国政府在1958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对外宣称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的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但蒋中正仍继续积极主持极为机密的国光计划。在六十年代中期大陆研发出原子弹后,国府军事反攻大陆可能不复存在,但蒋中正仍坚持中华民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对包括外蒙古在内中国全部领土拥有主权。
蒋介石 - 重要事件
西安事变
蒋中正与张学良在西安(1936年)1936年12月,蒋中正赴西安,召集各将领在西安会谈,并严督张学良、杨虎城加紧进剿陕北红军,希冀完成“安内”。蒋虽从情报中获知中共主力在到达陕北后,与当地东北军和西北军有所交往,但无疑于张学良的忠诚。不料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向蒋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联合抗日等要求,史称西安事变, 经宋美龄、宋子文、端纳及周恩来等人的斡旋,蒋在12月25日被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落幕。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由于山中问信较迟,蒋于九日才知。蒋采取的总对策是“不屈服不扩大方针”。并密电当时的宋哲元向石家庄、保定增兵,巩固北平城防。7月13日电令宋哲元,谓“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太平洋战争
1941年6月,德国突击苏俄,后美国与日本谈判,希望促使中日议和,蒋中正电告美政府,不得牺牲中国以谋求对日妥协,要求日须从中国撤兵及归还侵占中国之土地。美政府随后停止了对日战略物资供应,并要求日在只承认蒋领导的国民政府(与日本人扶持的南京汪精卫‘国民政府’相对)的前提下无条件退出全部中国领土。12月7日,日军突击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国与美英等同时对日正式宣战,中国成为同盟国成员之一。
蒋介石 - 外交事迹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1943年,蒋介石、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及温斯顿·丘吉尔进行的开罗会议。
1942年8月,蒋中正亲自巡视西北。10月初,蒋敦促美国率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10月9日,美英两国通知蒋,愿与中国谈判缔结新约。11月,信仰基督教、受美式教育、持美国南方口音的蒋夫人宋美龄应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之邀,前往访问,并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受到热烈欢迎。美国朝野普遍认为蒋及其国民政府是中国民主化之希望所在。虽然蒋在中国推行的训政与美式民主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同为同盟国盟友,当时美国政府、国会、一般民众对于蒋颇有好感;此时,中国抵御日本的战果获列强正视与钦佩,国际地位遂大幅提升。
出席开罗会议
1943年,蒋中正、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及温斯顿·丘吉尔进行的开罗会议。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签订“平等新约”,随后各国陆续与中国重定新约,危害中国百年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废除。陶希圣著《中国之命运》并以蒋名义发表,叙述不平等条约由来、国民革命奋斗过程、与今后国民努力方向。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10月,蒋继任国府主席,与美英苏联合发表“四强宣言”,共同担负战后国际和平安全责任。11月18日,蒋偕同夫人前往埃及参与开罗会议,主张“所有日本窃夺之中国一切土地,如满洲、台湾、澎湖,均应由中华民国恢复之”,“日本之国体待战后由日本人民自行决定”及“扶助朝鲜与安南独立”,并对美总统罗斯福表明:“中国对泰国、缅甸、越南等,没有领土野心”,“战后中国不派兵占领日本本土,而由美国独自占领”以排除苏俄派兵日本本土。会后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1945年7月26日,中华民国再与列强共同对世界发表波茨坦宣言。
此时蒋与罗斯福、邱吉尔和史达林并列,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主要领导人之一。美认为蒋领导中国国民政府是重要盟友,可借此牵制侵华日军缩短战争,蒋与美驻华联络官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在战争战略与战术乃至性格皆不相合,两人关系日渐恶化。美国罗斯福总统权衡利弊,将史迪威召回美国,由魏德迈将军接替其职。不过,蒋和美政府之间因此产生间隙。
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5年8月24日,蒋中正代表中华民国签署联合国宪章。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领袖秘密签署雅尔塔协定,在中国代表未获邀请参加的情况下,部分内容涉及中国外蒙古主权。因此中国被迫与苏联在1945年8月14日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苏联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前提下接受外蒙古投票决定是否独立;条约亦约束,苏联在战后须依约仅承认和支持国府。但之后,苏联背信弃义违约去支持中国共产党,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而失效,外蒙古仍属于中国。8月,日本广岛、长崎连遭美原子弹轰炸,苏军随即以“联合国军队”名义,南下中国东北。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于翌日发表抗战胜利广播,《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在参考一战后,各国对德国的惩罚措施,致德国人民倍感羞辱而成为二战导引因素之一之下,决定不对日本采取报复性赔偿,并劝勉国人不念旧恶,与人为善。9月2日,日本正式向中、美、英、苏等同盟国递上降书,抗日结束。9月4日,蒋发表《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书》
蒋介石 - 政绩
结束训政,施行宪政
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中,蒋介石以普通国民身份投票,选举化学家陈裕光为南京选区国大代表
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中,蒋中正以普通国民身份投票,选举化学家陈裕光为南京选区国大代表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中正回南京主持政事。后往沦陷十四年的东北。10月21日,蒋偕同夫人飞抵台北,参加台北中山堂举行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大会。同年11月15日,在共产党缺席、国大代表总数仍达法定人数情况下,制宪国民大会在首都南京召开,11月28日国府主席蒋中正向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12月25日,三读通过,于当天闭幕式中由大会主席递交蒋。1947年元旦,中华民国宪法颁布。11月,选举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2月25日,宪法正式施行,中华民国进入宪政时期。
军政经改革
1952年4月28日,中华民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和约,12月2日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为台湾建立了军事安全保障,随后展开了各项改革、建设台湾的措施,包括:
土地改革:实行“三七五减租”改善租佃制度,“公地放领”将公有土地移转为现耕农民所有,“耕者有其田”征收放领私有耕地,创设自耕农户,使台湾农村复兴,并实施“平均地权”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所得用来扩大社会福利建设,促使农村人力和资本向城市工商业移动,实现了孙中山建国大纲“平均地权”的理想。
地方自治:制定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使各县市以下各级政府首长与民意代表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国民教育: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扩展高等教育,建立技职教育体系。
发展各项经济建设,扩大社会福利建设:兴建国民住宅,办理低利贷款,鼓励外贸、私人投资。
维护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整理保存文化遗产,矢言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和“反共复国的自由基地”。
复兴中华文化
为了与中共文化大革命分庭抗礼,他主持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冷战背景下,大部分西方国家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联合国及其他组织内的中国席次亦由中华民国代表。中共“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和文化大革命等动乱,也促使这种国际情势得以持续。
蒋介石 - 个人著作
1945年8月24日,蒋介石代表中华民国签署联合国宪章
蒋中正留下文字极多,但许多文章由蒋之文学侍从陈布雷、陶希圣等代笔,如《中国之命运》、《苏俄在中国》等。主要内容收入《先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包括:
《国父遗教概要》
《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
《中国经济学说》
《苏俄在中国》
《中国之命运》
《反共抗俄基本论》
蒋中正极重视历史文件文物保存,其个人档案于1949年由南京经上海转运台湾,先存放桃园大溪头寮宾馆,史界称为“大溪档案”。1979年7月移存台北阳明书屋,1995年移送台北近郊国史馆,1997年定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简称“蒋档”。目前公开的可分为十类:
筹笔:1923年至1972年函电、谕令,291册
革命文献:1923年至1945年历史事件记录报告与函电,167册
特交文卷:1927年至1964年蒋对政事情势规划,5709件,分72册
特交文电:部署呈报电文及蒋的批示,436册
特交档案:幕僚、部属、各地区之原始报告,90597件,分622册
领袖家书:1924年至1967年,968件,分12册
其他文物图书、印章、勋章、书画,888件
蒋氏宗谱,48册
照片影辑:照片集243册,照片67卷,底片23732袋,缩影29卷
事略日记115册、蒋经国文电资料48册
蒋中正与蒋经国私人日记原稿,简称“两蒋日记”。目前暂存于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暂存50年,将来在适当时机归还中国)。2006年3月25日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蒋家媳妇蒋方智怡亲自到访下,美国史丹佛大学首度将原件(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公之于世。
蒋介石 - 相关书籍
《蒋介石传》
《蒋介石日记揭秘》
辑录了蒋介石自1915年至1949年的日记1000余则,内容主要涉及军事、政治、党务、外交以及游冶、家事等活动。日记揭示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蒋介石。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他的个人日记遗留给长子蒋经国。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告别人世,将父亲和自己的日记交给三子蒋孝勇。1996年,蒋孝勇英年早逝,日记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2004年12月,蒋方智怡代表蒋家将两蒋日记暂存胡佛研究中心,期限50年,蒋家可以随时取回。其中蒋介石的日记跨越近60年,从1917年至1973年止。
这本书披露了蒋介石所经历的这段重要时期的历史内幕,使很多历史疑问得到了解答。如关于蒋介石的文才,过去多有论者认为枯涩、寡情、少文采,其实并非如此。
《蒋介石日记揭秘》一书辑录了蒋介石自1915年至1949年逐年的日记1000余则,内容主要涉及军事、政治、党务、外交以及游冶、家事等活动,所谓“揭秘”就是根据日记文本相关内容进行的解析、评注、诠释。《蒋介石日记揭秘》中的日记部分,是有选择地辑录而成,但是比手稿本起始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即近年发现的《参谋长日记》13则),而且补阙了手稿本遗失的1924年部分,从而在年代上保持了编排的连续性,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对手稿本拾遗补缺的作用。
一直以来,蒋介石日记被列为与公众无缘的密档。《蒋介石日记揭秘》一书的出版,不仅披露了蒋介石日记的真实面目,而且用以揭秘的文字本身也是人们平素难以见到的珍贵资料,因此,这本书可说是公开了双重秘密,从而可以使我们尽量置身于那个日寸代,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了解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蒋介石秘史》
2008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宣布,继2007年3月底公开蒋介石1917-1931年的日记后,即日再开放蒋介石1932-1945年的日记。胡佛研究院郭岱君研究员说。“蒋介石日记不仅是属于哪一个党派的,它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经历的重要历史见证,我们希望所有中国人都能从历史记录那里了解到,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怎样的过去,这是比如何评价个人更重要的事情。”
“公众可以参照那些重大事情的记述,更客观地来看那段历史。对于当时许多未解之谜,这些日记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部分日记的开放,应该不会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颠覆性的结论。因为这些年来,关于西安事变、中美合作等重大事件,一些相关人员如宋子文、史迪威、魏德迈的档案已经陆续公开,公众可以参照那些重大事情的记述,更客观地来看那段历史。但对于当时许多未解之谜、事件背后的因素,尤其是决策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日记提供了重要线索”。
蒋介石 - 情感生活
(一)毛福梅
蒋介石与毛福梅
毛福梅(也有写作“福美”、“馥梅”的),学名从青,奉化岩头村人,蒋介石的第一位夫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初九日。1939年12月12日,从宁波方向飞来6架敌机,溪口镇顿时乱作一团。毛福梅不幸被无情的炸弹炸死,蒋介石和其子蒋经国心如刀绞。
蒋介石与陈洁如
(二)陈洁如
据传陈洁如原籍苏州,自幼居住上海,当过艺妓,可见其家境贫寒。经过蒋介石坚持不懈的追求,二人结合,也曾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生活。 但蒋为了政治需求,同宋美龄结合,诱骗陈洁如远赴美国留学五年。二人离婚后,常
有书信往来,一度曾旧情复燃。陈洁如终生未育,只有一养女瑶光,后移居香港,于1971年1月21日孤独地死去。
宋美龄
(三)宋美龄
宋美龄(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4日)祖籍海南文昌县,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宋霭龄、宋庆龄的妹妹。作为蒋介石的第二任妻子(除元配以外,蒋尚有一位妾侍和一位恋人),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外关系(特别是对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蒋介石与宋美龄
蒋介石 晚年
蒋介石 - 支持西沙海战
西沙海战
过程简述: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顾中国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冲突。从而展开了西沙海战的序幕。
南沙海军火速支援,无奈越南舰队吨位和火力都有绝对优势,虽然中国海军浴血奋战,但是渐渐力不能支。紧要关头,中央火速调动东海舰队支援。然而,东海舰队必然要通过台湾国民党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如何安全通过,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一个难题。
中国人民海军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被台湾国民党得知,当台湾海军司令唐x林向蒋介石请示如何应对时,蒋介石说了他一生中最闪光的一句话:“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毕竟蒋介石明白,国共之争属内斗,在外地入侵的时刻,中国人还是会团结一致的。唐x林欲领命而去,蒋介石又指示说:“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 结果,出乎东海舰队意料。国民党海军不但大开绿灯放东海舰队过海峡,而且一路护航,保证了舰队的安全。此外,几十艘台湾补给船开赴西沙前线,为前线的解放军战士运送食物和淡水。1月20日,东海舰队如期抵达前线,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海军形成绝对优势,将入侵越军几乎全部歼灭。
西沙海战是中国海军战史上最光辉的一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国共精诚合作的结果。
蒋介石 - 人物评价
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位毁誉兼有的人物,人们对他评价趋于两极。由于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各地人民,尤以大陆地区对蒋的评价也趋于客观化。
正面
在孙中山病故后,领导中国国民党北伐,扫除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结束了军阀割据和南北法统分裂的局面,捍卫了共和国统,重建了中华民国,并在1947年实施宪政体制。国民政府于1946年在中国大陆所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一部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一部与欧美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宪法相比,毫不逊色的体现着完全民主精神的宪法。
作为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领导中华民族抗战卫国。在八年抗战前,力排众议,坚持‘攘外亦须安内’的国策,极力推迟德国军事顾问返欧的时程,并透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使日本的军事行动不致全面扩大。抗日期间,蒋的领导地位亦无人可以替代。中共领导人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中,首次公开承认中华民国国军是抗日战争的主导力量。大陆人民更认识到国民革命军是在蒋中正领导下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这完全符合历史实情。
蒋公中正香港协会在香港街头举办蒋中正相关事迹展览会。建设台湾为民族中兴基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使华夏文明与欧美文化的精华儒家、道教、天主教等得以在台湾持续交流和保存,未受信仰马列主义的中共各种政治运动摧毁。大陆地区改革开放后,在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台湾文化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和蒋中正早年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及晚年开展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在大陆期间作为国民政府主席于1947年举办了中国第一次人民直选国会代表;后在台湾实施地方民主选举。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华人方摆脱实施了两千年的帝制。时人对民主当如何法定和实践,尚处于探索期。此后两岸局势稳定,由于国家经济发达、民生安定,在民意的推波助澜下,遂有北高两直辖市在1994年的重新自治和民选国家元首制度在1996年的落实。固然蒋氏生前诸多的独裁措施乃着眼于当代背景,实发生了许多不必要的政治刑罚和迫害,但综观之,已逐渐走出昔时帝制的阴影。以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市之市长于1951年至1967年间犹允民选为例,说明蒋氏的容纳、未全面封杀地方首长与议员的选举,奠定了中华民国民主化的基础。
蒋中正于八二三炮战时,美国政府曾要求中华民国政府放弃金门,声称金门、马祖列岛并不在《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防御义务中,这要求被蒋中正拒绝,并表明就算只用中华民国国军的力量,也要坚守金马。
马英九认为蒋中正对台湾的贡献有三方面:光复台湾、建设台湾与保卫台湾。建设方面除了土地改革、9年国民义务教育及发展经济外,更重要是蒋中正在政府刚迁台、韩战方酣动荡之际,毅然推动地方自治,对台湾民主的基础有很大贡献。蒋中正还支持妇女解放、废除养女制,对台湾人权进步有很大贡献。当初若没有蒋中正保卫台湾,台湾可能已沦入铁幕,也就没有后来的经济发达与教育普及。
一些与蒋接触过的中外人士认为蒋有品德上的优点。蒋日记自1915年即未间断,至1972年健康恶化为止长达57年之久。西方史学界对蒋中正正面看法有:“律已甚严”、“生活节俭”,有“钢铁般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各种伟大优点,使他成为一个忠诚爱国的、不与人同流合污的和足智多谋的领袖,他百折不挠地决意保持其他国家的独立,不受任何外国控制,一心要为他宪政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香港亲台团体对蒋在台湾的建设及措施多持正面态度。武之璋、郑义在《客观公正地评价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一文中指:“根据避免泛道德主义的标准,根据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则,根据改朝换代后不用政治力量污蔑对手的中国历史学传统。再参考大量的国府档案,我们可以确认蒋在近代史上功大于过。”
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领袖,蒋中正当之无愧,并不逊于史达林诸辈!
负面
蒋中正在台湾箝制言论自由、打压敢言知识分子、以莫须有罪名监禁《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行人雷震十年、制止台湾人组织反对党以及特务横行,殆为其无可洗刷之政治污点。
李宗仁回忆录所述,蒋中正的统治有“流氓治国”的特色。“所以蒋先生在中国战场纵横数十年,他所凭借的武器,不外金钱收买和分化离间的伎俩。若从纯军事观点立论,则蒋先生实在是既不能将将,也不能将兵,若以他一己的意志来统兵作战,安有不败之理?只以军事一端作简单的论列,中共统一大陆,实非偶然。”李宗仁在1948年5月20日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时因着装问题遭到蒋戏弄,两人不合台面化。
鲁迅等当代思想家批判蒋介石在国内施行“恐怖统治”(白色恐怖),冠予异见人士“叛国”、“颠覆”等罪名大肆捕杀并以军法审判,是“独裁统治者”。汪荣祖、李敖认为蒋中正不是一位称职的军事领袖。蒋中正曾身为黄埔军校校长,却是个不称职的军事家,在战术层面乏善可陈。比如,在七七事变后,蒋中正动用了差不多全部国民革命军精锐调往淞沪作战,希望扩大上海之战,以冀国际可以出面调停,犯了战略上的错误。
中共长期将蒋定义为负面人物,中共和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指责蒋“背叛总理(孙中山)遗志”,“背叛革命,血腥屠杀革命群众”。抗日战争中蒋中正被认为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忽略抗日、枉顾民族利益”。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独夫民贼”。陈伯达称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聚敛200亿美元的财富。中共及部分学者把蒋介石列为中国的头号战犯及卖国贼。皆知为意气之言,不足为信。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中正为了不让苏联插手中国内战,默许外蒙投票独立。蒋中正懂得政治妥协,可能避免中国内战,形成多党制民主国家。最后结果导致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并失去外蒙主权,中国也失去了最佳民主化时机。
蒋介石 - 《蒋介石不为人知的七大贡献》

1,最大的功绩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在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混乱程度在中国史上是罕见的。两次北伐其实都是极为成功的,从北伐后的结果就能看到--中国的军阀数量大大减少,混乱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基本实现了统一。蒋介石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毛泽东,但对付其他的军阀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就相对使得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了,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在中国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富国强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蒋介石承继的"烂摊子"并不比1949年好到哪里。毛、周没有陈年旧债,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却承担历届北京政府累积的六亿六千七百万美元债。而且当时中国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南京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源极其有限,而且必须将其大量花费在"统一政令,统一军令"的"军阀战争"之中。蒋介石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法币政策",自1935年底发行法币,建立公债债券的威信,同时积极清偿外债。到抗战前夕,已经偿还百分之九十外债。中国债券在伦敦市场节节上扬,价格超过日本的债券,这是李登辉政权以及其他***派系所不愿面对的史实。法币本来是为了对付英、日、美货币在大萧条期间相继贬值,以及美国以高价抢购中国百姓白银等等事件的武器,威信建立以后,行使地方钞票的省份也纷纷改用法币。这也为8年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币制度是中日战争的充要条件,迅速发展的法币构成中国统一的基础,没有法币,抗战军费便无由筹措。
3,大力推广文化教育事业,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尤为值得回味的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学校和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帮助面临日寇侵略城市的学校南迁。在日寇轰炸重庆时,当局的首要任务,便是及时疏散中小学师生。早年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做了一定工作。
4,在内忧外患,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稳固了边疆,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避免了国家分裂。当时的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均有外国背景。蒋介石加强对蒙古西藏地方的治理,国民政府于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务。1938年9月24日,颁布喇/嘛转世办法计13条,明确规定达/赖喇嘛、班/ 禅额/尔德尼、哲/木尊丹/巴呼图/克图暨各处向来转世之呼图/克图、诺/门汗、班/第达等圆寂后,应报由该管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转报蒙/藏委员会备案;转世灵/童访获后,报由该管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转报蒙藏委员会查核分别掣签等等。1928年国民政府把四川的西部和西藏东面的康部, 建立为一新省,名西康省。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议,9月17日发布命令,将宁夏、青海分别建为行省。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以西宁为省会。其中尤以青海建省意义最大,向南配合西康省影响西藏局势,向西可前进新疆。苏德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派军入疆,架空盛世才,新疆终于重回中国怀抱。
5,以中华民族领袖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并派四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为缅甸独立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争我就不多说了,蒋介石曾对向他传达与日和谈的孔祥熙这样批示: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怎么办?前面五个字,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杀无赦!!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国***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只是后来国共斗争,这些就没人提了。本人在此再次重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才是抗战的主要力量,牵制日军70%的兵力,消灭了大量的日军。这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出兵缅甸,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我国在二战后的大国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废除了晚清所签署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以一积弱之国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领袖国之一,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中国成了五常之一,争得了举世公认的荣耀。开罗宣言这一收回主权和领土的协议就是蒋介石政府在国际社会极力斡旋的成果。
7,蒋介石一生都坚定地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后来虽然是退守台湾,但他始终把台湾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尽管要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在越南印度侵害中国主权时,还拍案而起,大喝一声:"娘希匹,大陆不出兵我出兵",可见他骨子里的爱国主义。也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坚定的认为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整体,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台湾更好的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长久以来都未改变对自身是中国一部分的认识。[1]
附图
上传图片更多>>时代封面上的蒋介石
中国国民党历任领导人
职称姓名上任日期卸任日期备注
总理孙中山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国民党创始人,因逝世卸任
代理主席张静江1926年5月19日1926年7月6日首位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主席蒋介石1926年7月6日1927年3月11日7月6日当选为主席,因率军北伐,17日推选张静江代理(1926年7月17日-1926年12月5日)
主席胡汉民1935年12月7日1936年5月12日蒋介石为副主席(1935年12月7日-1938年4月1日)
总裁蒋介石1938年4月1日1975年4月5日副总裁先后为汪精卫(1938年4月1日-1939年1月1日)、陈诚(1957年10月-1965年3月5日)
主席蒋经国1975年4月28日1988年1月13日首位中央委员会主席,后在任内逝世
主席李登辉1988年1月13日2000年3月24日蒋经国去世后,代理党主席,1988年7月13日上任。于2001年9月21日被撤销党籍
主席连战2000年3月24日2005年8月19日首位以党员直选方式产生之党主席(等额竞选),卸任后成为荣誉主席
主席马英九2005年8月19日2007年2月13日首位在非等额竞选中,以党员直选方式产生的党主席。后因特别费案被检察机关控以贪污罪嫌,遂依承诺辞去主席职务
主席吴伯雄2007年2月13日2007年3月14日原为首席副主席,马英九辞职后为代主席,后决定竞选党主席,期间由副主席江丙坤代理主席职务
代理主席江丙坤2007年3月14日2007年4月11日代理主席职务
主席吴伯雄2007年4月11日任期至2009年8月的十八次全党代表大会止
主席马英九2009年9月13日2009年7月26日在2009年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中再次当选为党主席。
国民党四大家族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
蒋介石家族
注释与参考:
[1]^历史网
中青网
被引用:蒋介石已被如下媒体引用我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