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虹b150m主板功耗:小学进入初中不是一脚迈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0:42

小学进入初中不是一脚迈入的

渴望子女成才,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读书改变命运,更是很多家长的期盼。人们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对家庭教育也很重视。面对自己的孩子,许多家长在新形势下,转变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育方法,在教育子女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不当,有的过分溺爱,缺乏严格管教,有的缺少温暖,缺少心灵沟通等,尽管为孩子成长牵肠挂肚,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出现了追悔莫及的偏差与失误。

  古往今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教育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对孩子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如何才能取得成功?孩子刚升初中的家长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实践。

  “别的孩子行,你的孩子未必行,这就是差异”

  每个孩子由于遗传、体质、智力、生活环境等不同,造就了性格、个性、特长等不同。作为家长和学校,应尽量让孩子的个性得到显现、特长得到培养和发展,千万不能把各种各样的孩子、个性纷呈的孩子雕刻成一个样子,否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所以,我们老师、家长要承认差异,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是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个事实,总以为别的孩子能行,我的孩子也一定能行,这样就毁了孩子的自信心。因此我们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家长们请千万不要和别人比孩子。孩子需要“人格、知识、能力、健康”4个方面和谐发展,家长最能起作用的是“人格、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康”这3方面。“人格”是素质的核心,人格不良什么都谈不上,所以从小人格培养非常重要,家长又最能起作用,也就是先学会做人,学校也将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希望家长密切配合。

下面给家长提5点建议:

  第一,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就来一顿“审讯”。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孩子与家长之间易出现对立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学会冷静,学会耐心等待孩子成长。有专家说:“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就来一顿“审讯”,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第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成功源于自信,父母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对不可越俎代庖。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第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孩子作出榜样。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一户贫困农家的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林氏夫妇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影响他们,经常是两代人挑灯共读。即使当年他们家庭非常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名人传记和购买世界名著。我们应从林氏夫妇的家庭教育中受到启示,做学习型的家长是多么的重要。其次,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努力缩短与孩子心灵的距离,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最好每天跟孩子聊十几分钟,可以问4个问题:学校有什么新闻发生吗?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今天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需要爸妈帮助的吗?

  第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是培养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还有劳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交往等内容。家长指导孩子订计划,应该包括德智体各方面的安排,学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孩子的计划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都要明确,容易检查。特别是晚上和双休日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复习和预习都要安排好。双休日还应安排有一定的时间对一周学习的小结性复习。订计划要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家长不能代替,但可提出指导性意见。还要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计划,计划可以调整,但千万不可放弃。

  其次是培养孩子专时专用、讲究效率的习惯。一般学生在校学习很痛苦,痛苦在要考试;考试很痛苦,痛苦在考试时在规定时间内做题目却不能问老师和同学、不能看书和讨论。但如果孩子平时做作业也像考试一样规定时间,不问人,不看书和资料,不吃东西,不听音乐……真正的考试不就是做一次独立作业吗?所以,作业不在于做得多,作业时间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做的效率。因此,家长要在孩子做作业的“规定时间”与“专时专用”上多加监督。

  最后,要培养孩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不可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起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查阅资料。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1个或2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也可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可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出问题,自己必须有正确答案。平时要鼓励孩子一题多解。老师留的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只写一种,家长可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如果有的话,可写在其他的本上或纸上。

  第五,少说教,多影响。

  实践告诉我们,灌输式、控制式德育最容易导致学生的厌恶与反感。孩子最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训他们,最不愿意接受“该怎样,不该怎样”的生硬说教,更反感于父母的无休止唠叨。因此,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最好少说教多影响。例如,家长要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当和孩子一起外出时,家长首先要遵守交通规则。家长要求孩子尊敬父母和老人,家长自己首先要尊敬父母和老人。这叫于无声处影响。

  有这样一个案例:陈老师的儿子迷恋网络游戏,初三年级时,已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没日没夜沉溺于网络游戏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个月以后,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说是妈妈也迷恋上了网络,不分昼夜坐在电脑面前,不做家务,也不上班工作……父亲在信中请求儿子“帮帮妈妈”。后来,陈老师不断收到儿子从学校寄回的有关网络危害的资料……期末,儿子回到家中,身体明显好了,也不像以前一回家就坐在电脑前,反倒是向妈妈滔滔不绝地讲着沉迷网络的危害……

  像这样的“问题孩子”,一般的说教对他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陈老师在控制式、惩戒式教育失败后,另辟蹊径,让孩子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自己、思考问题,结果,“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在无形间唤醒。

  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在亲历亲为中体验、在情景氛围中养成……

  “学习强度、难度与评价方式大不一样了”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和家长,一定想了解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学习阶段到底有何不同?

  第一,初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

  班级管理逐步走向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学习方法上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学习环节上更重视预习和复习;时间利用上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合理安排时间。走在老师的前面,做时间的主人,是优秀中学生的共同点。

  第二,初中学生学习的强度进一步加大。

  初一年级相对小学来讲,知识量加大,起始课增多,综合性变强,课程难度加深;初中趋向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教学中较多关注日常生活的事例与生活经验,以现象的实例思维为主。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速度快、容量大、密度高、举例少、要求严、作业训练精而少。因此,进入初中后,学生会明显感到学习时间延长,每天的文化课增多,而活动课减少。并且,初中的课堂大部分不像小学的课堂那样生动活泼,老师的教学会更注重环环相扣,节奏明显加快,而且更注重知识的体系和深度。作业相对难而多,很多学生会一时不适应。

  第三,教学评价方式不同。

  小学阶段以模糊评价为主,学习成绩的评价一般采用等级制,而初中的学习评价更精确,采用百分制,强调区分度。所以,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成绩上的每一分都很重要。

  第四,身心变化波动大。

  由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性意识的萌动,外界干扰增多,使学生思想波动大,情绪稳定性差。所以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学兼优,表现出色,一旦进入初中,却表现平平,与小学时判若两人。当然,也有小学时不懂事,学习随便,成绩一般,进入初中开始懂事,适应快,各方面表现比小学好,成绩大步前进的学生!

  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孩子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和初中的学习特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便他们进入初中以后,能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一、家长应帮助初一孩子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

  使孩子们做到:

  1、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初中不同于小学,突出表现为"三多":课多、书多、老师多。不少孩子感到不习惯,对功课应接不暇。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要只重视班主任的课而忽视科任教师的课。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养成科学的作息守时、专注的读书听课、积极的勤学好问、独立钻研问题、自我验收的习惯等。

  3、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的学习任务很重,学校把学习方法指导已列入教学内容,家长要积极配合。一般强调五个环节:①预习②听课③笔记④复习⑤作业。

  4、明确智力上要"三过渡",初中一年级与小学高年级在智力培养上既有衔接又有发展,要完成三个过渡:一、在感知方式上,由以听觉型为主转变为以视觉型为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二、在记忆方式上,由以机械记忆为主转向以意义记忆为主。三、在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鼓励孩子学会独立地对学习材料进行综合、判断、推理,发展思维能力。

  5、加强意志锻炼。家长要使孩子在不断进步、不断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信心

叛逆期孩子怎么教? 给初中生家长9条建议

 问: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一,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乖乖女仿佛一下换了个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和父母对着干,脾气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家伙?

  答: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在长大,他们开始寻找独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心理学中,把孩子的这一段成长时期叫做“叛逆期”。

  你的孩子进入初中,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或即将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家庭走向社会并逐步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给初中生的家长们以下一些建议:

  一、尽量表扬孩子。

  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二、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

  家长要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三、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

  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四、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五、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六、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记住:好家长教出好孩子的道理。

  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即使孩子对某位任课老师有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也要弄清楚事实之后再酌情处理,不要主观判断。

  八、定下家庭学习规矩。

  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息习惯。

  九、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培养探索型的思维模式。

面对青春期逆反的孩子父母需要知道一些事情

逆反并非孩子独享的,其实成年人也有,之所以我们不理解孩子,是因为我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这样以来你怎么可能得到孩子想要的答案。没有平等的对话哪来真正的了解,父母应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跟孩子成为朋友,这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父母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觉得自己是“老子”。也许,你会觉得和同龄人相处很容易,但和孩子相处却很困难,因为你和朋友同龄人有共同的话题,而与孩子你还没有找到共同的话题和兴趣,要求孩子学习,并不是让父母停止学习,孩子的兴趣,父母也需要了解,这是搭建共同话题的平台。

  对待孩子的逆反,给你几条建议:

  建议一: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他受邀到武汉大学演讲,一上讲台,就拎出一只还在“喔喔”叫的公鸡。并掏出一把米往公鸡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一粒米也不肯吃。但陶先生一放开手,恢复了自由的公鸡扑哧了几下翅膀,自己吃起了米来。

  在听众一头雾水之际,陶行知从容不迫地说道:“我以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强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很多!”

  父母应该懂得强迫孩子学习效果并不好,填鸭式的教育更是效率很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总是吝啬你的言语,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去做,比强迫要好。

  建议二:懂得“南风效应”。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南风效应”,说的是寒冷的北风与温暖的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一下:看看谁先能把行人的大衣吹落。于是,北风呼呼地向行人猛烈地刮,可是,行人却把衣服越裹越紧,任它怎样狂刮也无济于事,未能吹落行人的大衣。而南风则不然,只是饱含着温情,轻轻地吹拂着那个行路人,行人越走越热,不一会儿就热得自觉脱掉了大衣;轻易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乎情”,温和的对待孩子比冷酷严厉更能收到成效。这要求你在鼓励孩子时,要真诚不要虚情假意,“南风”要长“吹”不要浅尝辄止。

  建议三:学会宽容。说实话,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体谅父母,宽容父母,却不知道自己也不太宽容孩子,宽容别人。你是孩子的榜样,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不仅要对孩子宽容,更要对别人宽容,如果仅仅是对孩子宽容,而对别人是另一种做法,你的孩子也许不会对你宽容。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不过儿子又继续说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中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的残疾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这样让他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接着,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知他们自己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建议四:学会理解孩子。正如孩子了解你的过程,在你对孩子发表任何看法之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这么做后会有什么感受,他期望别人怎么看他,他想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什么。尽量多抽出些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尝试着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尝试着做孩子的朋友。

  建议五:学会克制自己冲动的情绪,不要使冲突加剧。别忘了你是成年人,是孩子的父母,不要过多的苛责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在冲突面前你是榜样,你是首先要做出调整的人。

  建议六: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表扬和鼓励的是孩子的行为,是过程,要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做的好,因为什么被表扬和鼓励。

建议七:请尊重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你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让孩子也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不要被你的认知模式伤害了

人有一种很神奇的认知模式,我把它称为“蜡烛模式”——我们只能看到“蜡烛照亮的部分,简单说就是,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世界。

   当父母过度关注孩子不好的一面,关注“坏信息”,你看到的将会是一个“问题孩子”,总有一天会把自己和孩子一起压垮。

  现在的教育变得复杂了,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于是,很多家长都在买很多的教育书籍,你看了教育书籍后,会发现书中讲的很好,自己很多地方都做错了,你在书中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孩子应该具备的做事方式和品格,好了这就在你心中形成了一个模型——一个优秀孩子应该是的样子,父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拿自己的孩子和这个模型对比,这一对比不要紧,结果你发现孩子身上居然有那么多缺点,甚至你会觉得孩子做这个不对做那个不对,更为严重的是,你想纠正孩子的“问题”,可是越纠正你越发发现孩子问题多。正是因为这样,家长读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书,结果是书读得越多却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敌似的。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会犯错误会变坏,所以就格外地关注那些所谓“不良”的信息,那些孩子可能“变坏”的征兆,一有发现就强迫孩子去改变。人的认知模式是可怕的,当你越去关注坏信息,你就越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良信息”、“坏信息”越多,直到有一天,这些坏信息把我们跟孩子一起压垮。

  有这样一个笑话:

  在一条狭窄山路上,一个货车司机正在爬坡,已经开了四个小时,他有点昏昏欲睡。就要到坡顶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女司机伸出头来,伸手指了一指,对他大喊了一声:“猪!”呜的一声,两车擦肩而过。他的瞌睡一下子醒了,他马上伸出头,冲着车的背影大声骂道:“母猪!你他妈的才是猪!你们全家才是猪!”他得意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下坡路,天啊,一群猪!他刹车不及掉沟里去了。

  女司机只是想告诉他前面有猪,结果他却误理解为在骂他!换做是你会怎么想?估计跟这个死机一样吧。当女司机说“猪”时,男司机的第一反应是“母猪”,我想如果女司机说“狗”时,男司机会骂“母狗”,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思维!也许这个男司机以前有过被骂的经历,抑或在他的信息库中“猪”就是和骂人联系在一起的,笑话中,当女司机说“猪”时,他接收到信息后,立刻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出“她在骂我猪”的信息世界,其实,人家只是在提醒他前边有猪。

  这就是我们的认知,我们总是会根据经验、记忆和信息构建一个自己假设的“模型”,再根据这个假设的“模型”做出反应,假如你一直觉得孩子有问题,一直盯着孩子的问题,你看到的也只会是孩子的问题。

  看教育书籍,学习教育知识是件好事儿,但是一定不要被你的认知模式引向歧途,说实话,教育书籍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而是用来教育父母自己的,教育孩子最好的东西是你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角色,因为很多孩子藐视权威,家长越权威,孩子越不想听话。说实话,现实生活并不像书籍或教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现实生活要比书籍中所描述的复杂得多,书籍中所说的所有理念和观点,家长也不要全部去用,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如果你都采用了,那就不是教育孩子了。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在谈家庭教育时讲到了三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式教育好孩子的根本;用成长、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不要用凝固不变的眼光看孩子;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内容,有效才是关键。我很赞同李教授的观点,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他们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亲子关系却非常糟糕,其中不乏一些老师、教授甚至教育家,教育别人头头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就不行,为什么?关心则乱,正因为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良好的关系不是你处处关心孩子、照顾孩子,而是双方都相互理解,绝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家长对于孩子成长中犯得小错误,出现的问题特别紧张,孩子一有什么风吹草动,自己就草木皆兵,害怕孩子品性会出问题,充满焦虑。可越是这样,人的思维就越狭窄,处理起问题来就越容易出问题,打骂孩子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鼓励孩子犯在他这个年龄段应该犯的错误,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家长,譬如孩子把别人家的玻璃打碎了,他就训斥孩子,甚至打孩子,更要命的是说他是个坏孩子,这就要命了,一件调皮的事情被你搞成了天大的事情,其实,这种事处理起来很简单,孩子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出于无意,也可能是好玩一不小心弄坏了,他没有什么是非观念,因为没有谁教导过的,即使教导过很多时候也没有这个感受。你可以拿一个孩子的东西,把它弄坏,看看孩子内心是什么感受,他会心疼会说你的,就这么简单,谁都不希望把一件好东西弄坏的,这下孩子知道了,当然这种做法要看情况做。另外就是引导,你完全可以告诉孩子,聪明的孩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假如一个三岁的孩子在酒店门口撒尿,不会有人指责孩子耍流氓,但是一个三十岁的人这么做,估计会被保安抓起来,甚至送到派出所。每个年龄段都允许犯每个年龄段的错误,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家长自小就处处保护、顺从孩子,什么错误都不让他犯,弄出一个乖乖宝宝,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不会有经验来处理他的焦虑,处理挫败感,到时候他不敢欺负别人,就会欺负最爱他的人——爸爸、妈妈。因为孩子知道攻击比别人会遭受惩罚,可是父母是不会的。

  教育孩子不要完全照搬书本,生活不是书本,书本是给我们借鉴的,要学会选择,对孩子的教育我觉得正如李老师讲的实用才是最有效的,实用才能接近现实,才更容易被接受,这也符合我们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