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游价格:中华传统节日食俗说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30:57

春  节
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
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
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北方人家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
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
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 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 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
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元宝茶”。
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 说吃了“亲亲热热”; 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
鱼头, 但不能吃光, 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 吃年糕以祝愿生活
“年年高”。

元  宵
元宵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晚上家家户户点红灯,吃定心圆(糖圆)、汤团,庆贺团圆。
元宵节又是灯节,从正月十三日到正月十八日(其中十五是正日)“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竹歌处处
同”,热闹异常。江南风俗,十三日晚上吃汤圆,十八日晚上吃面条,叫做“上灯圆子落灯面”。元
宵是年节(春节)系列活动中最后一个欢乐的节日。这天晚上,家家红烛高照还要欢宴一次。

清  明
清明前一天为古代的寒食节。据传,古人为纪念春秋时期被晋文公烧死的介子推,实行禁火冷食,
要到清明日的中午才能举火饮炊。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祀性节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
祖先。祭毕,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做“吃清明”。江南田野,清明时节荠菜花香,人们
要挑荠菜做馄饨过节。清明正值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百草青。旧俗的这天,城中的仕女要到郊外踏青、
放风筝,她们最后的节目是野餐,在芳树园圃之间看,尽情享受春光。

立  夏
清明过后一个月,就是立夏。这时春去夏来,天气渐暖,越冬小麦已成熟收割,菜园里一片新绿,
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苏州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 “三新”指樱桃、 新麦、嫩蚕豆。
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尝食。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 就是务农人家左领右舍互
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
种。

端  午
据说,端午节起源于远古华夏族的祭龙活动,到战国时又和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人们每年五月
初五日裹粽子、划龙船,纪念自沉泊罗江的屈原。粽子用菰叶、芦叶、黏黍米、糯米或掺以赤豆、蚕豆
瓣做成,形状有三角形、斧头形、牛角形、枕头形等等。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内容,就是打扫和
“压邪”。农历五月,古称“毒月”,因时序已交夏令,蚊蝇孼生,百虫出动,人的健康容易受到毒虫
的危害。古人曾设想出许多办法消灾防病强身,如吃大蒜头以去食积、除百毒、防病疫。端午节时,人
们有设午宴“尝午”的风俗。长江下游地区端午的午餐席上,雄黄酒、红烧大黄鱼、大蒜炒米苋是必备
食品。

夏  至
农历五月间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瘟疫、
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此日民间流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
食棕,并取菊为灰来防治小麦受虫害。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
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立  秋
农历七月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早在周朝,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 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
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东汉崔实《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
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据说这样可以一秋不犯痢疾。而在饮食方面,立秋这天吃
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都是广泛流传由来已久的食俗。

乞  巧
每当过农历七月初七之夜,老祖母常会指着两颗明亮的星星给孩子讲古老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每逢七夕,古代的年轻妇女都要结彩色丝线,穿很细的针,在庭院中陈放瓜果,向织女乞求智巧,并
希望晚间有蜘蛛(喜子)在瓜果上结网,表明织女已降临。古时在七夕还有宴饮之风,在庭中设香案
果酒,令女郎瞻斗列拜,乞巧于牛郎织女,希望找到如意郎君。配合这种活动,产生了七夕吃巧果(
乞巧果子)的风俗。古时巧果品式多样,有面粉和糯米粉做的,有炉烤或油炒的,有圆形、梭子形或
苎结形的,有和糖或掺蜜的,花样奇巧。

中秋
中秋节这天,全国各地都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旧时中秋节,往往家庭自制
许多圆形糖饼当作月饼吃。有的地方在中秋这天,一个大家庭成员和吃一个自制的大月饼。
先由家庭主妇统计好全家男女老幼的人数,包括外出的,不能漏掉一个。然后由主妇把月
饼切开,每人分得一份,怀孕妇女得两份,以此祝愿全家团圆幸福。金秋季节,棉稻登场。
江南农家过中秋,除吃月饼外i',1)">还吃芋艿毛豆荚,熟菱藕和糖藕粥。

重阳
古人这天要身佩茱萸,登高远望,饮菊花酒,以辟邪祛灾。唐宋时,过重阳节又增加了吃糕的
内容。因“糕”与“高”同音,“吃糕”也就被赋予“登高”的含意了。古代的重阳糕有花糕、菊
糕、五色糕等多种叫法。明清时重阳吃糕之风仍盛极一时。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蟹脂添腹的时候,
因此过重阳节又是文人雅士赏菊食蟹、聚会宴享的日子。所谓“无酒无菊不重阳”。人们过重阳节
也要通过饮食来享受生活的欢愉。

冬至
立冬后四十六天,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有冬至节。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
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代起列为节气时令,有贺节的风俗。南北朝时,民间流行此日吃红小豆
以辟邪的食俗。唐宋以至明清,“冬至大如年”的观念盛行,饮食活动可与过年相比。“冬至馄饨夏
至面”。南方也有用糯米粉做圆子,祭祖后全家聚食,叫做“添岁”。

腊八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的风俗。
每逢农历十二月八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敬佛。民间也效法在这一天煮这样的粥吃,
以消灾除病。腊八粥名义上要凑满八样原料,但也不拘泥,少则四五样,多则十几样均可。我国北方
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腊月初八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
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除夕
除夕,意思是这个晚上“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旧俗除夕之夜,在敬祭天地祖先后,
全家团圆吃“年夜饭”,称为“合家饭”、“团年饭”。除夕食俗,北方吃饺子。守岁时包好,子时
辞岁时吃,称为“更年交子(饺子)”。除夕“一夜连两年”,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在炉边桌旁,
剥橘子、吃花生,叫做“守岁”。最后儿童向长辈辞岁,长辈给儿童发“压岁钱”。有些地方做长辈
的,在除夕深夜把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小孩睡着的床头枕畔,名为“压岁果”,好让小孩年初一早
晨醒来时,获得新春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