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菲腊牙科医院:“扬胡抑鲁”可以休矣:以谢泳为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15:58
作者:罗卜特
胡适和鲁迅是20世纪中国极为重要的两位知识分子。近些年来,追捧胡适的风气在大陆日渐高涨,这是长久压抑之后的爆发,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学者却在褒扬胡适的同时贬抑鲁迅,这并不是什么高明的做法。在这些人当中,谢泳是影响甚大的一个。对此,谢泳从不“轻率”放弃,也未曾作过深刻的反思,陷入死胡同而不自知,实在令人痛惜。
谢泳编过一本《胡适还是鲁迅》,2003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对于这本书,梁由之在天涯网络社区上著文《百年五牛图之一:关于鲁迅》(附带说一句,这篇雄文对谢泳的批评切中肯紊,值得细读深思)有所批评:这个书名就有问题。中国本土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现在本来就非常有限,何必还要人为地画地为牢,非此即彼?鲁迅、胡适就没有交叉点和互补性?果真是那么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兼容并包可不可以?《胡适与鲁迅》行不行?
在这本书中,谢泳写了一篇《鲁迅研究之谜》。这是我所见到的谢泳最糟糕的文章。所谓糟糕,即不讲逻辑,不分是非,思维混乱,思想糊涂。谢泳的一连串问题,林贤治在《也谈鲁迅研究之谜》中作了一针见血的辨析。如谢泳问:“为什么鲁迅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而却总是被专制利用?”林贤治答:“鲁迅之被利用,首先是政治学方面的问题,而与鲁迅思想本体研究关系不大。”可惜谢泳领会的不多,仍在自己设的思维陷阱里转圈圈。在这个问题上,谢泳学识未逮(明言不专门研究鲁迅,对政治学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思想固隘,被这个伪问题困惑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一团困惑,真是让人不知从何谈起。
接着,谢泳谈到了胡适和鲁迅的话语问题,“就做文章这一点来说,胡适是明白的,他讲道理明白如话,相比之下,鲁迅是晦涩的,也就是说,胡适的那些话没有再阐释的可能,而鲁迅的话却可以被某种政治势力加以利用,因为鲁迅的许多话是可以另有所解的。”
首先,对于胡适的“明白如话”,林毓生在《平心静气论胡适》(1999年9月号《读书》)一文中曾作过深刻的分析:胡先生在《四十自述》中说,他的文字“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事实上,确是如此。由于他在思想上没有深切探索、穷究不舍的兴趣或能力,他于平易而自信的文字中所表达的许多似是而非的见解,对许多读者而言,很易产生麻醉作用,信服以后,不再长进,以致使他们不能了解,表面上“明白清楚”的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不但不见得明白清楚,还可能非常的尴尬与混淆。在这里,我们必须厘清,文字与思想乃属两个层次。文字上的“明白清楚”并不必然蕴含思想上的明白清楚。
还有,倘若真如谢泳所说,“胡适的那些话没有再阐释的可能”,那么胡适还要研究么?
其次,还是那个老问题,谢泳总是把利用者和被利用者的思想混为一谈,不去仔细考察利用者的思想和动机,却以此倒推被利用者的思想出了什么问题。谢泳许多似是而非的结论往往是事后诸葛,然后深文周纳,自以为高明却不知陷阱何在。
梁由之说:“印象中谢泳应该是个比较客观、冷静的有心人。他的一些文章,我曾是比较喜欢的,并多次向朋友推荐。令我不解的是,每当论及鲁迅,他就表现出出格的偏执。”原先我也有这种“不解”。后来偶然翻阅广西师大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为200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制作的宣传册,读到谢泳的几句话,对于这个问题,我产生了新的认知。在这本宣传册第10页,谢泳说:我觉得《温故》的意义,以后要偏重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
尽管这只是普通的采访感言,但却透露了极为重要的信息。我以为这句话是谢泳的夫子自道,完全可以看做谢泳这些年来做学问的宗旨和方向。粗略说来,在我们这个专制统治历史悠久、自由民主思想极度缺乏的国家,尤其是经过“文革”这样残暴蛮横的年代的“洗礼”,提倡“拨乱反正”是极有意义的。谢泳的许多研究正是从这个方面着手的,故常能得到士林学界的赞许。但,如果不能对“说错了的事情”、“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本身作深入的辩证分析,就难免流于肤浅,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铸成偏见在先,要改正就不容易了。
在谢泳(还有其他“扬胡抑鲁”论者,如韩石山、邵建等)眼里,鲁迅的著作恰好属于“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因此需要对鲁迅进行批判。公正地说,还鲁迅以本来面目是谢泳等人批判的初衷,但他们一开始就抱着偏见,而这种偏见来自他们对鲁迅本人缺乏深切的研究。
众所周知,胡适曾得到Kuo党领袖蒋介石的称扬,鲁迅受到Com党领袖毛泽东的至高评价。在谢泳等人的潜意识里,毛泽东对鲁迅极高的评价似乎成了鲁迅的原罪。毛、蒋都是20世纪中国的大独裁者,倘若顺着谢泳的逻辑,引申开去,在胡、鲁之间的选择岂不成了在蒋、毛之间的选择?谢泳可能会说,即便如此也要选蒋,而我想说,其实知识分子最高明的选择是弃他们而去,不在这两个独裁专制的政权之间做选择。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哀在于,他们身不由己,只能在Kuo党和Com党的独裁专制之间进行抉择。
可是谢泳看不清这种逻辑的悖谬之处,却反复陈说。且看谢泳一直耿耿于怀的问题:对鲁迅的颂扬和对胡适的贬低,其实本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从早年对鲁迅地位的确立和对胡适批判运动的兴起,完全是中国现代政治演化中的选择,神化鲁迅和丑化胡适都是政治需要造成的,但政治的选择眼光可能远比后来学者的认识要远大,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是为什么得到赞扬的不是胡适?如果说政治的选择不是一时的冲动,那么当某种思潮被历史否认之后,它的选择还能有多少正确性呢?要么全错,要么全对,不可能选择的主体错了,而那个被选择的对象毫无问题。
谢泳为他的朋友韩石山《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这本狂悖之书写过一篇书评。上面所抄即是其中的几句话。第一句话点出问题,所言是比较客观的。但后面的判断则可笑之至。“要么全错,要么全对”,这是典型的“文革”思维,也是谢泳一直力求摒弃批判的思维,现在却出现他自己身上。
谢泳1961年生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之际正是其入学之时,可偏偏不办教育了,这场浩劫结束时他十五岁。因此,谢泳青少年时代所处的社会、教育和思想环境可想而知。冯骥才在文革实录《一百个人的十年》的新版序言中说:“历史的大河在地面消失,往往会转为精神的暗流;思想的阴云扩散之后,渐渐化为心中的迷雾”,更进而断言文革已“无形地潜入我们的血液里”。谢泳这一辈人虽然没有过多地介入“文革”(至于谢泳本人“文革”期间的具体经历以及“文革”对其造成的影响,因缺乏足够的材料无法深入考察),但“文革”所留下的“精神的暗流”“心中的迷雾”却清晰可见,他对鲁迅的态度就是最突出的表现。
谢泳从来不去正面研究鲁迅的思想,这是他致命的缺陷,也是其学问最薄弱的环节。这种“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的思维着实可怕,这种逻辑也着实奇怪。明明是政治人物的错,却要算在知识分子头上,谢泳在这个问题上根本就不讲逻辑。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毛把谢泳打成反革命分子,谢泳难道真的就是反革命吗?如果毛当年指鹿为马,这跟无辜的马和鹿自身到底有多大干系?“扬胡抑鲁”论者在这个问题上看似具有客观独立的思想,实际上仍然是盲从,仍然是在毛的逻辑里面转圈圈,只是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而已。毛泽东曾说,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在“扬胡抑鲁”论者看来,因为毛泽东曾给予鲁迅极高的评价,而毛是独裁专制的化身,所以他热烈赞扬的就必须极力反对。这种逻辑与毛的“拥护反对”论有何根本不同?
谢泳辈的目光仅仅盯在中共官方对鲁迅的评价上,对其他评价却视而不见。例如,郁达夫在鲁迅死后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个评价虽然没有“最最最”,却也是极高的颂扬。“扬胡抑鲁”论者似乎不曾论及。真要做学问,对自己有利的材料要用,对自己不利的材料更应勇于辨析,否则难免以偏概全,误人误己。还有,更重要的是,谢泳等人虽然紧盯官方对鲁迅的神圣化,却很少讨论这种神圣化本身的危害,因为它对于鲁迅也是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不比胡适受到的轻,同样需要深刻的批判。
谢泳敬服胡适,推崇宣扬其自由主义的思想,这本身是极好的。但他对胡适晚年认为是同道的鲁迅却不以为然。这种“扬胡抑鲁”的论调在他的《清华三才子》第二章《诗人闻一多》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这篇传记文字在谈到闻一多对胡适和鲁迅的褒贬时的用语颇可玩味。提及闻一多后来肯定其早年否定的鲁迅时,谢泳写道:“一个成熟的知识分子,对于每个人的评价,都应当有一个逻辑过程,得让大家认识到这个转变的合理性,不能随意否定自己的过去。闻一多在四十年代,对于自己早年的许多选择放弃得过于轻率。”谢泳不对闻一多思想的转变这个“逻辑过程”下功夫深入研究,却似是而非地说传主的“选择放弃得过于轻率”。不过,要是闻一多由否定而肯定的对象换成胡适,不知他还会不会说这番话,恐怕只有天晓得。我们且接着往下看。对于闻一多“一生当中对胡适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好感”,谢泳是这样分析的:“胡适是他的清华学长,又是最早写新诗的人,按说闻一多应该和胡适走到一起,就像他与梁实秋那样,但我们现在看到他们完全走了不同的道路。”字里行间对闻一多不推崇胡适颇为不解。对于闻一多早年看不起胡适,谢泳便说“人在青年时代的交友不是很稳定的”,又说“那时他还没有和胡适打过交道”。可是谢泳也不仔细想一想,闻一多为什么一定要对“中国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胡适产生好感呢。要知道,胡适对于新诗只能说“提倡有心创造无力”,他的《尝试集》作为新诗来看恰恰是失败的,闻一多何必要吹捧他不喜欢的诗人呢?这不是强人所难么?还有,闻一多早年否定鲁迅的时候,他与鲁迅的联系也是极少的,交友也是不很稳定的,这是不是意味着闻一多后来的转变也有几分道理呢?对于闻一多到了四十年代“开始怀念鲁迅”,谢泳意味深长地写道,“这是让人深思的”。其实这种“意味深长”不值一哂,因为谢泳不去剖析传主本身的思想,自然会认为闻一多的转变“就有些突然了”,自然会产生那么多困惑了。总之,这不是在写闻一多的“胡适鲁迅观”,而是借闻一多的视角来表达谢泳自己“扬胡抑鲁”的偏见。
更奇怪的议论还在后头:可到了四十年代,闻一多和他早年的新月朋友们开始疏远,但和新月朋友当中最热衷现实政治的罗隆基来往较多,这和早年闻一多的气质是不相近的,不说为人,就在婚姻问题上,闻一多和罗隆基的价值观念也相去何止千里,闻一多的婚姻虽然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闻一多一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胡适完全相同,他们都是在理念上非常现代,而在行为上又很传统,闻一多是艺术气质很重的人,但在这样性格的人身上,有那么重的家庭观念,有那么对于婚姻保守的态度,在闻一多同时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是不多见的,而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当中,凡是在婚姻上保守的那些人,他们的人格也比较有力量,在这一点上,鲁迅就不如胡适。婚姻虽然是个人的事情,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高下,但在旁人看来,个人对于婚姻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当中,总体上说,左翼知识分子的道德水准不如新月知识分子。
谢泳认为,“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当中,凡是在婚姻上保守的那些人,他们的人格也比较有力量,在这一点上,鲁迅就不如胡适。”好一个“凡是”!好一个“就不如”!对此,谢泳不加任何分析,就来一个“当头棒喝”,看似威猛有力,可惜偏颇之至。这个判断说得委婉一点,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说得不客气一些,这个结论浅薄无知。首先,谢泳一方面说婚姻“是个人的事情,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高下”,另一方面却管不住自己的偏见,认为“凡是……鲁迅就不如胡适”,高下立判,自己跟自己打架。其次,要知道胡适当初也不是不想离婚再娶的,只是因为江冬秀太泼辣太厉害,胡适才不敢“胡闹”的。当然,绝不能因此说胡适不应有这种权利和自由。第三,在婚姻问题上,鲁迅和胡适一样都是封建体制的受害者,他们性格不一(鲁迅终生都是个不妥协者,胡适晚年则力主“容忍”),处境各异(主要是指朱安和江冬秀),谢泳不去细察这场婚姻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忧闷,却武断地“凡是”起来,看来“文革”话语确实潜入了人们的血液。还有,谢泳如此推重胡适,但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做胡适啊。
谢泳还认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当中,总体上说,左翼知识分子的道德水准不如新月知识分子。”应该说,就大多数左翼知识分子和大多数新月知识分子而言,这个判断大体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在谢泳的语境中,鲁迅属于“左翼知识分子”,因此他的“道德水准不如新月知识分子”。可是,新月派中坚分子叶公超在鲁迅死后却说:“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等同的。”谢泳承认新月派对鲁迅的评价是出于真心的,那么叶公超的评价即便称不上不可移易,至少有他的道理在。
谢泳衡量道德的一个标准是,看谁的朋友多。胡适比较平易近人,他的朋友也确实非常多,以至于“我的朋友胡适之”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谢泳在《两个不同的文人群体》一文中说,“看一个人的民主风度,最重要的不是看他们在大事上的表现,而是要看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果谢泳仔细考察鲁迅对待他母亲的态度,就可从中管窥鲁迅的道德究竟如何。如果谢泳认真翻翻鲁迅的书信,对他的待人接物也会有大致的认识。谢泳认为,“一个人一生总和他的朋友发生冲突,我们也不能就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了不起,而在道德上也认同了他那样的做人方式。”鲁迅之所以与许多朋友发生冲突,是因为他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与他们不同,跟他的道德关系不大。我们并不能因为鲁迅与朋友之间的冲突就质疑他的道德。倘若一个人的性格就是内向、孤僻,甚至自闭的,我们能因为他的朋友少、与朋友有冲突就怀疑他的人品有问题吗?胡适和鲁迅的性格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我们不能以胡适的明朗合群来排斥、否定鲁迅的阴郁孤独。两种不同的性格,就像两种不同风格的文章一样,是不大可能截然分出它们的高下的。个人自然可以偏好其中一种,但不必苛求另一种。
综上所述,谢泳在议论鲁迅时,缺少“同情之了解”,难以“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几乎看不见“温情与敬意”,显然没有站在中立的立场,也没有采取客观的态度。谢泳写过《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感与事实判断》,深知情感与理性的冲突,可是自己在评判鲁迅时,同样不免偏于感情,而唐突前贤,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
当然,以上所论,并不是说鲁迅不可批判。程巢父曾说:“我们谁都有资格批评胡适,但必须批评得准确”。这里把“胡适”替换为“鲁迅”,也完全行得通。关键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胡适信奉“为民辩冤白谤,是第一天理”,为此不惜精力研究《水经注》,为乡贤戴东原辩诬白谤。而我作此文,也正有此意,相信谢泳能体会得出。
实际上,谢泳这些年来的学术成绩颇为可观,我作为晚辈收获极多。这回单挑出胡适与鲁迅这个问题,同谢泳商榷,丝毫没有以此全盘否定其学术水平的意思。只是觉得这个问题重大,又是谢泳思维最“顽固”之处,故拿出来批评,而我一直认为严谨公正的批评比轻薄浮夸的揄扬更有力,对作者和读者也更有助益。当然,其间忿激之语,自恐难免,但我要说的是,以谢泳现在的条件,应该可以认认真真地阅读鲁迅了。不管他想不想批判鲁迅,鲁迅已然成为他思想中巨大的、挥之不去的存在,这尊巨大的存在使他感到焦虑和紧张(这恐怕是所有真正的思想者都能体会到的)。谢泳等“扬胡抑鲁”论者以前的做法是,不去正视鲁迅,却又不敢忽视鲁迅,于是剑走偏锋,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此来平衡内心的冲突,以此来炫示对这尊存在的超越,殊不知这正是以片面为深刻,以偏颇为高明。
最后,我想送给谢泳三句话,以结束本文。一、列宁曾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二、钱穆曾说,“治史贵能平心持论。深文周纳,于古人无所伤,而于当世学术人心,则流弊实大。”三、李嘉图曾说:“现在,我亲爱的马尔萨斯,我的话都已说尽了。正如其它的好辩者一样,在经过这么多的辩论之后,你我皆可保留住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辩论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事实上,即使你完全同意我的话,我也不见得会更喜欢你。”
附:本文初稿完成后,曾经谢泳先生过目,析疑解惑,平和温婉,蔼然有胡适之风,对于笔者这种不失尖锐的批评意见能采取这种态度,令人敬佩,值得提倡。谨致谢忱。
请问怎样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QQ,以VB为例,VC也可以 以作品为例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哪位高手可以指点指点!谢谢 拜托谁可以以图层或通道为例,举例说明一下它们的具体应用!! 0000例:以火燃林为焚 人靠树旁为休 _______为众 _____________为灾 _________为__ _________为尘__ 例:以火燃林为焚 人靠树旁为休 _______为众 _____________为灾 _________为__ _________为尘__ 例:以火燃林为焚 人靠树旁为休 _______为众 _____________为灾 _________为__ _________为尘__ 身边的哪些小事可以说明"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论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恋母症的特点以女孩为例 以宁波为例,怎样保护旅游城市? 以故宫为例,分析古建筑特点? 为什么短时间内为避免煤气中毒可以以水泼鼻? 什么软件可以播放以rm为后缀的文件 以"礼仪,素质"为话题 可以怎样写? 以“个性”为话题作文可以怎样选材? 以“旧事”为主题,可以写什么?例子! 请问以“吃饭”为话题可以怎样作文啊? 可以不可以采纳多个答案为正确答案啊? 以相邻为话题,可以有哪些立意啊? 以走进奥运为主题,可以写哪些书法作品 以走进奥运为主题,可以写哪些书法作品 请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怎么翻译? 哪里有以黑社会为体裁的游戏可以下载? 高价求可以以《allrise》为曲的街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