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机场班机查询:九宫书稿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3:22

九宫书稿

     

附录五道德经读法略谈

    道德经这本书,历来被视为气功修炼的经典著作。然而,有关道德经的注释,虽版本极多,却不免多所附会。而对于道德经理解得好坏,却极大程度她影响着练功者的练功进境。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道德经的阅读方法给出必要的说明。

    前面,我们对易之本义已经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而老子所著之道德经,实际上是依据河、洛而对易做出的最为真确的说明。因此,其中也含有简单性、变通性及周流性。

    就简单性方面来说,道德经通篇不过仅仅说了一个道字。或说仅仅定义了一个概念:道为无,无有易。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原本最简单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却是一个最难懂的概念。初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然而,详细研究一下上述概念,很多人即会产生极大的怀疑。最容易产生的是下述间题:

    ①道即为无,也就是说,道既然是什么也没有,那么人们又何必去研究它呢?

    ②无何有易?也就是说,无本来是什么也没有,其中怎么还会有易?一_

    这里,我们需要请大家注意前面经常叙及的至有之为无的概念。同时,作为补充说明,我们进一步提出下述貌似荒谬,实则正确的命题:道也即无,无也即有。

    这里的本质含义在于:无,本身定义了某种事物,而事物本身则属于某种客观存在。因此,无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任何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是有,因此,无也就是有。      如果您能化开无也即有这个命题,则上述两个间题也就不存在了。而我们在这里约定的是:道本身即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就如同尝实物、星体等客观存在一样,是真实地存在于一宇宙之中的。它的存在,并不比其它任何实体占有优势.

      就变通性方面来说,道德经阐述了无中生有及一切万事万物伺相互生生化化的总规律。然而,这一点却是人们极难从中参悟清楚的。实际上,变通性原本不易描述。而古先哲们恰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不得不顾左右而言它。比如,道德经中关于风箱的说法,即" 天地之间其犹橐禽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论断,实际上是指实、虚两界时空经太极鱼眼为通道的变通关系。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即指万事万物的演化关系。千百年来,人们多从数术学的角度去理解上述论断,却很少有人去考虑其中的物理学含义。而据璇玑科学的研究成果,上述论断恰好是太极混成状态经两仪裂象与三才重生的物理生化过程。即我们前边所讲的无中生有的生物过程。

   关于其周流性,倒是各家论述较多的一个方面。但是,人们多注意了万事万物消长、循环的周期性周而复始的过程,却往往忽视了道德经自身的周流性,其实,道德经自身具有很好的自洽性。其首尾相衔,自成闭环。况且其内分八十一章,又可以每九章为一个闭环。暗合功中九重功法。更须注意的是,其中每章自成一步,共八十一步,实则早已披露了功中九步以上功法的修炼方式与功德修持的依据。

   据此,我们发现,对于道德经的阅读,应掌握以下几点:

    ①须注意道德经全文申断句的多样性。据我们所知,道德经原来本无标点,也不分段。分段与分句皆后人之所强为。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我们也可以将上句写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一’

   我们还可以将上句写与:道,可道非常,道名。一可名非常,名无。

    又例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我们也可以把上句写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我们还可以把上句写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以上仅举两例而已,为明其义。余不例举,留待读者自参。

    ②道德经,为道的象喻性描述,同时暗含气功修持方法。且兼述易理,故不可以文字直译为其意。

    比如,道德经中有虚其心,实其腹的说法。很多译本把它译成“空虚人民的心灵,让人民吃饱肚子”。实际上,根本不是这种意思。其实是指丹道修持的一种基本方法。另外,其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指两仪象生状态的化无法门。

    又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其本质含义乃在于阐明气功修持的高深境界中,必须出现的化神为婴的状态。同时,也等’

于已指明了驭气以为的一般法门。

    ③道德经中,含有很多气功物理学的一般概念。而一般研究道德经的人不容易注意到它。比如,我们在前边已经叙述过的“道之为物,惟惚惟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已说明了它的物理学含义,实为璇玑场的物质性及场存在方式的一般描述。另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实则明指物质组态的物理机制。说得浅白些,叫做正负质量物质的并存状态。说得生涩一些,叫做实、虚两界的相互交参状态。用易理去说,它意味着在太极无相盘中,实界中有虚物质的客观存在,虚界中有实物质的客观存在。而采用物理学的术语描述,它应该是指经负质量为本底的客观存在,其质量密度的量值确定,完全是由于其失去(未抱住)的正质量物质的多少而造成的。而以正质量(负阴)为本底的客观存在,其质量密度的量值确定,则完全是由于其(无)失去(未抱住)的负质量物质的多少而造成的。而一旦行使其抱阴(或抱阳)的能力,是冲气状态而可以为和,即制造诸如百慕大三角之谜一类的超常现象。而这里的所谓和,本质上就是现代物理学中所说的淹灭。

    这样看来,人们不难明了,道德经中的很多术语,实际上应该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纯粹物理学的较为真确的描述。因此,“道生一,二生二,二生兰,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本质上描述了物质运动的裂象与淹灭的物理间题。因此,阅读道德经应特别注意它的物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