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前需要准备什么:《入行论》学习方法小结(转帖) - 修学社区 - 善知识 - Powered by Dis...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33:35

《入行论》学习方法小结(转帖)

本帖最后由 善.海 于 2010-10-29 21:38 编辑

《入行论》学习方法小结


上师开示了照藏传佛教的学习传统:

一、首选要背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熟悉科判是如何立的,整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

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

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

五、把佛法的名相转换成生活中的语言;

六、理论联系实际。

一、重视背诵

问题:除非学习时产生特别深的共鸣,一般情况下一个星期后就会把所学的东西忘干净了。

原因:佛法的思想往往与人们熟悉的思维方法相左,人们对此还要有个从陌生到熟悉,进而到稳固的过程。

现象:所学的内容,在事后即使能回忆起来,也只是觉得脑海中有一个隐约的印象。比如学习了“安忍品”后,再遇到不乐意的事时应该有足够的方法应对,但有不少人只知道要忍,却想不到此时此境的相应安忍方法,只有强忍,于是忍得很悲壮,很痛苦,这样和没有学习“安忍品”并没有什么区别。

原因:实际上是犯了“五种不持”中的“持义不持文”,等于浪费了寂天菩萨的教言,浪费了学习所花的时间,也浪费了上师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背诵效果:再遇到不乐意的境遇时,相应的颂词会自动在脑子中呈现,提醒自己合理的应对方法,从而使事情得以顺利解决,尝到过甜头的人会更自觉的去进行背诵。

二、重视科判

问题及现象:《入行论》、《广论》的篇幅都很长,学习的时候容易迷失方向,学多了反而不知道学习了哪些内容。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觉得每个句子都不错,上师的讲解也很精彩,但学完后感觉所学的佛法不成体系,似乎学习的大都是相似的内容,有时候会疑惑有些内容已经学过,为什么还要重新出现。这样的学习效果很不明显。

解决方法:将颂词与科判结合起来,原先很模糊的意思清晰起来了,找到了这些句子里严密的逻辑关系。颂词就象是一颗颗珍珠,虽然各自都闪闪发光,但在没有足够的鉴赏力的初学者看来,却象一盘散沙,看不出太多的美感。而科判就象是金丝,能把散落的珍珠丝丝入扣地串联起来,组成美丽动人的珠曼。

上师在法王座下也是特别注重科判,揣摩科判前后的关系,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三、注重复述

现象:在一个星期前学过,甚至作了热烈讨论,等到再碰面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两种方式:

1、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随机请居士们复述这刚学过的内容。这种做法促使大家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并能当场解决不理解或误解的内容。

2、第二次上课开始时,请居士简单复述上一次学习的内容。这种做法能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促使大家回家复习。

四、大家讨论

学习的重点在讨论,并把书后的题目嵌入到讨论中。对颂词的意思有了更深的体会,也知道了佛法应用在现实中的标准。

讨论中的问题:

1、夸夸其谈;

2、沉默寡言;(1)老年居士:怕被人笑话。(2)怕得罪人,居士圈里是非多。

在使用上述四种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发现要注重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

五、把佛法的名相转换成生活中的语言

佛法中的很多词,如果没有解释,我们也很难一下说清楚他们的意思,比如:随喜、相续、殊胜、世俗谛、胜义谛、无遮、非遮、菩提心、五蕴、无常等等,有些词已经念叨得很顺溜了,但对它们确切的字面意思仍然模糊不清的人也不在少数。

有些词,即使已经知道字面上的确切意思,但在生活、修习中到底作何对应,意味着什么,也不是能轻松了解的。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在遇到佛法中新的概念时,能快速了解其字面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意思,可以避免误解,扫除障碍,大大提高闻思的成效,相应地也能有效地提升学佛者的素质。

比如理解“菩提心”是学好《入行论》的基础,但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菩提心=觉悟心

=成佛的决心(对凡夫而言,是世俗菩提心)

=为使一切有情获得最大的安乐而成佛的决心

=(明白了一切众生与自己的关系后,得出:)为使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有情获得最大的安乐而成佛的决心

=(明白了十法界中唯有佛陀才最享安乐,而推出:)为使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有情获得最大的佛陀的安乐而成佛的决心

=(此目标宏伟,非一般力量能实现,而得出:)我强烈希望获得佛陀的智慧与方便,来使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有情获得最大的佛陀的安乐而下的决心。

六、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在《广论》的“中士道”,宗大师讲到:“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惟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并在其后指出这种错误的结果是,虽“欲求解脱,亦惟增上慢耳。”

根据宗大师的这番开示,每个人检视了自己学佛的真正目的,最后的答案不出下面几条:为了减少烦恼、为了快乐、为了不再受生活的牵累、为了安详、为了宁静……也就是说,我们的眼光其实都落实在今世,很怀疑我们这些学佛人如果在今世达到了这些目标,会不会把进一步学佛的计划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了。对照三世道的发心,这连下士道的标准也没有够上。

这个结果,对我们大家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们继续分析,如果我们学佛的出发点不做出调整,不把眼光放远,则象宗大师指出的那样,越学离解脱就越遥远,就象南辕北辙,越使劲离目标越远。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了一个作业:“自我否定”,既然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背离了解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佛法中,我们就要不断地检视自己,不断地把背离解脱的思想和行为纠正过来。否定的内容就包括自己做事情的出发点、脾气、习惯、思维模式、甚至爱好等等。这个作业使我们获益非浅,一是发现了生活中原来自己离佛法的要求是那么的远,二是原来解脱的心要运用起来也不是那么的困难。

如果能坚持以上的学习思路,相信那种口头禅佛法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社会上一些企业的员工素质培训也有很多独到的方法,如模拟场景,鼓励学习后交流感受等等。只要我们抱着让学习产生实效的目的,肯定能找到越来越多适合我们的方法。

收藏 分享 回复 引用

报告 使用道具

善风善海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善风善海 当前在线

UID
84 
帖子
535 
精华
积分
阅读权限
100 
来自
陕西 
在线时间
18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7 
最后登录
2011-4-11 

版主

2# 发表于 2010-10-28 1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善风善海 于 2010-10-29 12:40 编辑

回复 1# 善.海


  专业的学习,专业的总结。
   结合辩经模式方法,借鉴当代企业文化运营形式,有效适应商业社会,最大化利益学习。
   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已成过去,学习形式的转变,最终还是为“我”服务。
   凡事皆有可能,尝试,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