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签证如何去香港:养生篇14养生文献——《黄帝内经》、《论语》、《养生延命录》、《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4:50
         养生篇(十四)养生文献——《黄帝内经》、《论语》、《养生延命录》、《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养生长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养生著作、长寿诗词、保健谚语,可谓浩如烟海,内容宏富,立论精湛,堪称世界之最。不仅在祖国医学著作里有,就是在儒家、佛家、道家的著作里也不乏其词,现摘其精华,阐古鉴今,荟萃成集。  这里所选用的名著上至先秦,下迄清代,以尽量反映出中国历代养生之要领。        一、《黄帝内经》的养生篇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名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津,《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以下从《内经》原文出发,分三个方面讨论其中的养生思想、原则和方法。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已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①早衰的原因在于不知养生。

  (原文)余闻上古之人,春秋(1)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2)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3)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4),食饮有节,起居有常(5),不妄作劳(6),故能形与神俱(7),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8),以妄为常,醉以入房(9)。以欲竭其精,以耗(10)散其真,不知持满(11)、不时御神(12)。务快其心,逆于生乐(13),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注释)
  (1)春秋:指年龄。(2)人将:当作“将人”。将,选择连词,同抑,即还是的意思。(3)道:这里指养生之道。(4)法:效法,仿效;阴阳:即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法于阴阳,即仿效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以行养生之道。和,即调和;术数,指导引、按跷、吐纳等养生方法。和以术数,即运用各种养生方法,以调摄精神,锻炼身体。(5)起:活动;居:息止。有常,指生活、作息有规律。起居有常,是说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有一定的规律。(6)妄,为上文“常”之反,过分、无规律的意思。作劳,即劳作、操劳,包括形劳、心劳、房劳等。不妄作劳,是说不要过分地操劳。(7)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形与神俱,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形神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8)浆:泛指饮料。以酒为浆,即把酒当作一般饮料来饮,是形容嗜酒无度。(9)入房,即房事。醉以入房,是指酒醉后肆行房事。(10)耗,胡澍说:“读嗜好之好。好,亦欲也。”(11)持,即保持;满,为盈满。不知持满,是说人们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12)时:善也;御:统摄、治理的意思。不时御神,即不善于统摄自己的精神。(13)生乐,即养生的乐趣。
  (按语)
  借用古今寿命不同的对比方法,说明养生之道对于延年益寿的重要性。“上古之人”,由于遵循养生的法则,故能度百岁乃去;而“今时之人”违背养生法则,则半百而衰。以此来说明人寿命的长短,不在于时世之异,而在于人之是否善于养生,从而突出了养生对于却病延年的重要意义。
  本节原文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如“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节制房事,劳逸适度,保精宁神等,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②防重于治。
  (原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1)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2),斗而铸锥(3),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注释)
  (1)药: 此处作“治疗”解。(2)穿井:即凿井。(3)锥:《太素》作“兵”,兵即兵器。
  (按语)
  本节以疾病与战乱相比拟,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这种未病先防的思想和现代“预防为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③养生的目的在于培补正气。
  (原文)
  风雨寒热,不得虚(1),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2),与其身形。两虚相得(3),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4)。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5),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6),上下中外,分为三员(7)。
                             ——《灵枢·百病始生篇》
  (注释)
  (1)虚,这里指人体正气虚弱。不得虚,指邪气如果不遇到正气虚弱的人。(2)虚邪之风,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即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灵枢·九宫八风篇》称,一切正常的气候变化为“实风”,一切不正常的而能引起人体生病的气候变化为“虚风”,与此意同。(3)两虚相得、指外界的虚邪和人体正气的虚弱。相得,即相结合。(4)两实;指实风与人体正气充实。实风,即正常的自然气候,能生养万物。肉坚,指抗病能力强。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此言人的正气充实,“又逢自然界气候正常,人们的抗病能力强大,不受邪气的侵害。(5)虚实,指人体正气的虚实和四时气候的虚实。参以虚实,即人体正气的虚实和四时气候的虚实相互参合。(6)气:邪气;舍:留止之处,即病邪所在的部位。气有定舍,因处为名:病邪伤人有一定的部位,根据部位的不同而决定病名。(7)三员,即上、中(内)、下三部。
  (按语)
  本段提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理论,深刻地阐明了外感者的发病机理,关系到邪气和正气两个方面。“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指出正气充盛,外邪就无从侵入,疾病也就无从发生。“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邪气只有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能乘虚侵袭人体而致病。因此,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外来邪气是构成疾病的条件,这就是《内经》一再强调的内因为主的发病学理论。因此,中医养生学特别注重培补人体正气。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然,尽管疾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但并不否定外邪在疾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疫疠邪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在疫病发生中的重要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因此,预防疾病,除了充实正气外,还要注意“避其毒气”。
  上述思想,在《内经》其他篇章中也有不少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意思是尽管风邪是各种疾病发生的始因,但是只要人的神志安静而无妄念,则腠理固密,虽有很厉害的邪气侵犯,也不能为害,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能循着时序变化以卫外的原故。
  ④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邪深入。
  (原文)
  故邪风之至(1),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2),其次治筋脉(3),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4)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5),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6),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1) 邪风,泛指六淫外感之邪。至,入侵的意思。王冰注:“至,谓至于身形。”(2)其次治肌肤:邪气在皮毛留而不去,则内传入于肌肉,肌肉尚属外之气分,亦可使邪从外解。(3)筋脉,此指经络。(4)半死半生,指预时较差。(5)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这里是根据五气入通五脏而立论的。风热湿燥寒,不当其位,是为天之邪气。风气通于肝,热气通 于心,湿气通于脾,燥气通于肺,寒气通于肾,所以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6)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水谷之寒热,泛指饮食失节。饮食失节,病生于六腑,所以说感则害于六腑。(7)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阴湿之邪,从外侵犯人体,所以感则害皮肉筋脉。
  (按语)
  本节主要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感受外邪,必须早期治疗,否则病邪会由浅入深,由轻而转重,终至不可医疗的境地。
  第二,指出了外感病的一般规律,是由皮毛而肌肤,由肌肤而筋脉,由筋脉而六腑,由六腑而五脏,所谓“从外到内,由浅而入深”。
  第三,对外感致病因素传入途径作了进一步分析,无非是三个途径:一般天气之温热阳邪,多从鼻喉入肺,传变较快,易伤五脏;地之寒湿等阴邪,多从皮毛传入肌肉筋脉,传变较慢,主要伤害形体;水谷之寒热不适,清浊不分,饥饱无节,从口嗌而入肠胃,伤害六腑。掌握这三条途径及邪气致病的特点,治疗就能有的放矢。

  (2)养生、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
  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自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首先,阴阳协调,是健康的保证。
  (原文)
  阴者,藏精而起亟(1)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2)。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3),并乃狂(4);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5),九窍不通(6)。是以圣人陈阴阳(7),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人。
                             ——《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1)起亟:起,扶持、支援的意思。亟,同极。阴精为阳气的物质基础,阴精不断充养表阳,是谓阴者藏精而起亟。(2)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言阳气护卫于外,起着固护内在阴精的作用。(3)脉流薄疾:薄,迫也;疾,速也。意谓脉中气血流通加速。(4)并乃狂:并,合也。这里指病本阳盛,又受阳邪侵袭而言。(5)争,彼此不和也。五脏气争:即五脏功能失调。(6)九窍,指上五官之七窍与下二阴窍也。由于阴盛阳微,浊阴填塞,清阳不升,五脏之气不和,致使上窍不通,而下窍亦塞。如目视不明,耳闭不闻,二便癃闭之类。(7)陈阴阳:陈,谓布陈、摆设也,可引申为顺应、调和的意思。意谓使阴阳相等,各无偏胜。(8)气立如故:气立,即真气独立。如故,为如常的意思。

  (按语)

  本节原文指出了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精与阳气是处在不停地相互消长而又相互制约的状态中。阴精与阳气如果因某种原因出现一方的偏盛或偏衰,即成为病理状态。因此,阴阳协调,内外和调是使人“气立如故”的基本条件。

  其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2),是谓圣度(3)。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阴阳离决,精气乃绝(5)。因于露风(6),乃生寒热(7)。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8)。夏伤于暑,秋为痎疟(9)。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10)。冬伤于寒,春必温病(11)。四时之气,更伤五脏(12)。

                             ——《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1)阳密乃固:阳气致密,无所妄耗,才能使阴精固守于内。以此说明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固密。(2)因而和之:即因不和而和之。(3)度,即法度;圣度,即圣人养阴阳之法度。(4)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和也;秘;密也。平秘,即平和协调的意思。精神乃治,就是精神活动正常。(5)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离决,意为分离决绝。阴阳的协调破坏,达到分离决绝的地步,则精气竭绝,生命终结。(6)露风:泛指一切外感病的致病因素。(7)寒热:指感受外邪时病变的总称,如下文的洞泄、疟疾、咳嗽诸病。(8)洞泄:水谷不化,利下无度,胃肠如空洞无底,故称洞泄。(9)痎疟:即疟疾的总称。(10)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秋气通于肺,湿郁成热,上乘肺金,故气逆而咳。痿厥,病名;即一般所说的痿症。这里,痿症的成因是因为湿气在下。(1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张志聪注:“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12)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更,即变更、更换之意。吴鹤皋注:“寒暑温凉,递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之和也。”

  (按语)

  本节原文在论述阳气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阴阳协调,在养生和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阴阳离决,人的生命也就停止。最后所论阴阳不能固密引起的四时病变,不仅说明了季节的多发病与上一季节的养生有关,而且还提示出外邪致病有潜伏期的论点。

  本文提出阴阳二气处在平衡状态,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准则。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早就指出:”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主要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主要条件”。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首先,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2),则折寿而不彰(3)。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4)。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5)。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6),平旦人气生(7),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8)乃闭。是故暮而收拒(9),无扰筋骨,无见雾露,仅此三时(10),形乃困薄(11)。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注释)

  (1)若天与日:与,《玉篇》:“用也”。此句指人体的阳气好比天空中太阳的作用一样。(2)失其所:所,处所或场所。失其所;即指人体阳气运行规律失常。(3)彰:明显、显著。不彰,即不显著。人体阳气失常,则非病即亡。故云其生命不彰著于人世。(4)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即依、顺着的意思。此句承上文阳气作用强大而言。言阳气作用强大,向上向外起着卫外的作用。(5)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即神志爽慧的意思。本文为倒装句,即阳气养神则精,养筋则柔。张景岳注:“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6)一日而主外:卫气一日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亦二十五度。一日而主外,即卫气昼行于阳。(7)人气:这里指卫气。(8)气门:即汗孔,又名玄府。“因为汗孔是阳气宣泄的门户,所以称为气门。(9)暮而收拒:暮,日落之时。暮则阳气内藏,故人亦应之,将阳气收敛于内,以抗拒外邪的侵袭。(10)三时:指平旦、日中、日西,(11)形乃困薄:即形体被邪气所困迫。

  (按语) 、

  本节原文重点阐发了阳气的功能,有“因上”、“卫外”的作用。其于人体,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说明保养人身的阳气,是协调阴阳,保证人体腱康,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最后,强调阳气的消长进退与昼夜晨昏的变化相应,人的生理机能应当顺应天的阴阳变化,否则即产生病态。

  其次,阴精是生命的基础。

  (原文)

  人始生,先成精(1),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2),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3)。

                              ——《灵枢·经脉篇》

  (注释)

  (1) 人始生,先成精:人在孕育初期,是由父母之精所媾成。(2)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指骨、脉、筋、肉的功能。骨胳能支撑人体故为干;脉能营运气血以灌溉周身故为营;筋能约束骨胳,使人刚劲有力故为刚;肉能保护内脏组织,如同墙垣故为墙。(3)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张景岳注:“前言成形始于精,此言养形在于谷。如《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故脉道通,血气行。”

  (按语)

  本节原文论述了人的生命起始于先大之精,男女两精相合而形成胚胎,逐渐发育而形成五脏六腑、筋、骨、脉、皮毛、肌肉,成为新的生命。人体出生之后,必赖水谷之精的营养,才能化生气血,流通于经脉。经脉具有依次内行于五脏、外行六腑的功能。

 (原文)

  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1)?何立以为楯(2)?……以母为基,以父为楯(2)……。

                              ——《灵枢·天年篇幅》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3)。

                              ——《素间·五脏别论篇》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4)。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注释)

  (1)基:基础。(2)楯(shun音吮):《说文》曰“阑栏也。”《康熙字典》引王逸语:“纵曰栏,横曰楯”。又楯音义同“盾”,为古时战斗中起保护作用的兵器。综上二说,楯在此处引申为卫护解。(2)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体胚胎的形成,全赖父精母血,阴阳两性结合而成。由于阴主内,阳主外,所以认为母之阴血在内为基础,父之精化为阳气、为外卫,阴阳互根,从而促成了胚胎的发育生长。(3)满而不能实:满,指精气盈满。实,指水谷充实;意谓五脏贮藏的都是精气,而不是水谷或废料。(4)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张景岳注:“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耗精则阴虚,阴虚则阳邪易犯,故善温病。”

  (按语)

  本节原文共分三小节:第一小节是论人形成的基础,说明父精母血是生命形成的物质基础。人能否长寿,与父母的素质、遗传特性以及胎孕等情况有关。第二小节指出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具有“满而不实”;的特点。说明了五脏所藏精气,是全身营养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精气不足,不仅五脏本身将会虚弱,而且可影响到六腑以及与之联系的组织器官。第三小节明确指出,精是生命的基础,是人身之根本,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和机体正常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精足则生命力强,并且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和抵御致病因子而不易受病。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昼夜交替也是自然界阴阳变化的重要方面,如《灵枢·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人们也要根据这种规律,调节自己的起居作息。

  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是充盛人体真元之气,增强调节生命节律的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正如张景岳说:“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于此”。元气充盛,生气不竭,是却病延年的重要保证。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1);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2);逆秋气,则太阴(3不收,肺气焦满(4);逆冬气,则少阴(5)不藏,肾气独沉(6)。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7)。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8),以从其根(9),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0)。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11)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12),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13)不起,是谓得道(14)。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1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注释)

  (1)变,指病变。肝气”内变,即肝气被郁,内变为病。这是由于春令属木,肝胆应之,违逆了春生之气,则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2)洞,空虚的意思。内洞,即内虚。心气内洞:是言逆夏长之气,则太阳之气不能长养,就要发生心气内虚的病变。(3)太阴:秋为阴气初生,故太阴当作“少阴”。(4)焦满:即肺热而胀满。肺气焦满:是言违逆了秋收之气,则少阴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5)少阴:冬为太盛之阴,故少阴当作“太阴”。(6)独,当作“乃”字解。沉,即消沉,这里可引申为虚惫不足的意思。肾气独沉:即肾气失藏而下泄为病。(7)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根本;即指万物生和死的本源。(8)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高士宗注:“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此即:春夏养生长之气,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为养阴。(9)其根:这里指阴阳之根。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根。从其根:指顺从四时阴阳变化这个万物的根本。(10)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沉浮,犹言降升,意为运动。门,门径、道路之谓。此句意为圣人能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在生命的道路上运动不息。(11)逆其根:谓逆四时阴阳,即上文逆春气、逆夏气之类。伐其本:谓伐生长收藏之气;坏其真:指真气绝灭。意谓:逆四时阴阳变化这个根本。就会伤伐生命的本元,败坏人体的真气。(12)终:死;始:生。万物之终始,指四时阴阳变化,影响万物生长的全过程,故与下文“死生之本”是互词。(13)苛,细也。苛疾:指细小的疾病。(14)道:指养生之道。(15)佩:通背。即违背的意思。

  (按语)

  本节原文论述了四时阴阳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提出了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从之则生、逆之则死的理论观点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养生的原则,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论的学术思想及其实际应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对此,注家有所争论,但基本看法是,春夏养生气、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即所谓养阳,从而为阳气潜藏、阴气盛打基础、而不应宣泄太过或内寒太甚,而伤阳气;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所谓养阴,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而不应耗精而伤阴气。但若是阴阳偏盛偏衰之体,则应分别对待。如素体阳虚,侧要“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给予培补,且不可食冷食凉,较于冬季病发再用热药效果好。素体阴虚,则要“夏病冬养”,于秋冬时即以滋补肝肾,多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但若属阳旺或阴盛体质,则春夏宜寒凉,或秋冬宜温热,即王冰所谓“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顺四时调养的具体方法。

  (原文)

  春三月(1),此谓发陈(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3)。夜卧早起,广步于庭(4),被发缓形(5),以使志生(6),生而勿杀(7),予而勿夺(8),赏而勿罚(9),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10)。逆之侧伤肝(11),夏为寒变,奉长者少(1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注释)

  (1)春三月,是指正月、二月、三月。马元台注:“正、二、三月,春之三月也”。然按节气,春季当从立春日始,至立夏前一日止。正如王冰所说:“所谓春三月者,皆因节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所以春三月实指立春以后的三个月。(2)发,即发散;陈,为敷陈、敷布、陈列。发陈,即是春生之气勃发,敷枝布叶的意思。(3)生,即生发;天地,指自然界;荣,为欣欣向荣之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谓春季少阳之气主令,天气温,地气发,自然界生机盎然,故万物欣欣向荣。(4)夜卧:迟睡的意思;此时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以适应春阳生阴退之象。广,宽阔也。广步于庭,即阔步于庭院,以助阳气之生。李念茂注:“广步者,动而不休,养阳之道也。”(5)被,为通披;缓形,即不整肃衣冠,使形体宽缓。马元台注:“被发而无所束,缓形而无所拘。”(6)以使志生:指精神意志充满生机,以应春天生发之气。(7)生而勿杀:使思想意识活泼地充满生机,以适应培养春生之气,而不要遏制它。(8)予而勿夺,当给的不要剥夺它。(9)赏而勿罚:当赏的不要刑罚它。(10)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应,谓顺应、协调的意思;生,指春生之气。养生,即保养生发之气,以应春之令,下文夏、秋、冬气之应,养长、养收、养藏之道,义类此。(11)逆之,谓逆春阳生发之气,肝属木,王于春,主生发之气,故逆之则伤肝。(12)寒变,变寒而生寒症。奉,供给的意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张志聪注:“盖木伤而不能生火,故于夏日火令之时,反变而为寒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春时逆养生之气。

  (原文)

  夏三月(1),此谓蕃秀(2),天地气交,万物华实(3)。夜卧早起(4),无厌于日(5),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6),使气得泄(7),若所爱在外(8),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9),秋为痎疟,奉收者少(10),冬至重病(1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注释)

  (1)夏三月,即夏季四、五、六月,然按节气,夏季当从立夏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亦即立夏以后的三个月。(2)蕃,即茂盛;秀,华丽也。蕃秀,指万物得夏长之气,生长茂盛华丽之气象。正如王冰所说:“阳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长,故蕃秀也”。(3)华,古花字;实,即果实。万物华实,犹言万物开花结果。(4)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5)厌,即厌恶、厌倦。无厌于日,谓夏日昼长,人易厌倦,狙夏主长气,人气不宜情。(6)华英,张景岳注:“言神气也”。秀,即秀丽,此处有旺盛之意。使华英成秀,意指使精神充满得好像花朵一样秀丽,以适应夏季“养长”的规律。(7)泄,宣通,使气得泄。谓夏主长气,人体阳气亦应宣泄于外。(8)若所爱在外:是说夏主长气,人体必须精神外向,意志舒畅,心怀畅达,像有所爱在外一样,气机宣通而不抑郁。(9)逆之则伤心:心属火,王于夏,所以逆夏长之气则伤心。(10)秋为痎疟,奉收者少:痎疟,疟之统称。心伤则暑气乘虚入侵,至秋,金气收敛,而暑郁于内,于是阴邪入而阳拒之,则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则为热,金火相争,寒热往来而为疟疾。(11)冬至重病:据前后文例,四字为衍文,宜删。

  (原文)

  秋三月(1),此谓容平(2),天气以急,地气以明(3)。早卧晚起,与鸡俱兴(4);使志安宁,以缓秋形(5);收敛神气,使秋气平(6);无外其志,使肺气清(7);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8),奉藏者少(9)。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注释)

  (1)秋三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2)容:指生物的形态;平,平定也。容平:谓秋季万物状态平定的气象。(3)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指在大的秋风劲急,在地的物色清明。(4)与鸡惧兴:兴,起也,意谓人之起居时间与鸡之起居时间一致。(5)秋形:秋气肃杀,万物凋谢,谓之“秋形”。(6)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秋季人体应神气内敛,使之与自然肃杀之气取得平调。(7)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不让自己的意志外驰,从而使肺气清肃。(8)飧泄:即完谷不化的泄泻,这是由于秋季阳气未收,至冬则阳虚于下而为飧泄。(9)奉藏者少:藏,即冬季闭藏之气。由于秋季养“收气不足”,使奉养冬季闭藏之气的能力减弱,称为奉藏者少。

  (原文)

  冬三月(1),此谓闭藏(2),水冰地坼(3),无扰乎阳(4)。早卧晚起,必待日光(5);使志若伏若匿(6),若有私意,若已有得(7);去寒就温(8),无泄皮肤,使气亟夺(9),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10),春为痿厥(11),奉生者少(1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注释)

  (1)冬三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2)闭藏:闭,闭塞也;藏,潜藏。冬时气候严寒,万物生机潜伏,故自然界呈现一派闭藏的气象。(3)水冰:指水变为冰;坼,裂也。地坼,即地面裂开。水冰地坼:形容冬季严寒貌。(4)无扰乎阳:指气象而言,谓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都顺利地潜藏起来了。(5)必待日光:意谓待太阳升起时才起床。(6)匿、隐藏的意思。若伏若匿,这里是同义词,即人的意志内藏而不外驰的意思。(7)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指像本人的私自意念和私人获得一样,收藏起来,不宜外露。(8)去,远也;就,近也。去寒就温:指应该避寒保温。李中梓注:“去寒就温,所以养阳。”(9)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亟,指频数,多次;夺,即耗夺、剥夺。意谓不要使皮肤过度出汗,导致阳气频频耗伤。(10)逆之则伤肾:肾属水,王于冬,故逆冬藏之气则伤肾。(11)痿,四肢萎弱不用之意。春为痿厥:肝主筋,旺于春需肾水之涵养,今违逆了冬藏之气,使肾水伤,肾伤肝失其所生,使筋失养而发为痿厥之病。(12)奉生者少:生,即春季生发之气,由于冬季养“闭藏”之气不足,使奉养春季“生发”之气的能力减弱,称为奉生者少。

  本段四节原文主要讨论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出了顺应四时变化调养形体和精神意志的方法。四时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体只有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养生,才能增强内在脏气的适应能力,取得内外环境的统一;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伤五脏之气,减弱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影响下一季节的身体健康,甚至发生疾病。

  本段在调养方法方面,强调了人体精神意志的调摄。如春三月中的“以使志生”,夏三月中的“使志无怒”,秋三月的“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冬三月的“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等。这是因为精神意志能控制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主动适应四时节气变化的原故。所以,凡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四气调神”之道,除开生活起居必须适应时令外,特别强调精神意志的调镊,其道理就在于此。

  本段提出的在本季做好了调神养生之道,就能为下一季节防病打下基础的理论,阐明了中医养生学中“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说明了祖国医学的预防思想是和养生方法密切联系着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天人相应”的学术观点。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管子》:“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催,福将自归。”指出忧、悲、喜、怒有失养生之道,强调安神定志,方增“福寿。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走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摄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第一,情志病证。

  (原文)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1),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2)。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3);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4);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5);盛怒者,迷惑而不治(6);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7)。

                               ——《灵枢·本神篇》

  (注释)

  (1)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怵,恐也;惕,惊也。惊恐伤肾,思虑伤脾。脾为后天之本,肾主先天之精。而两精相博谓之神,今脾肾受伤,先后天之精皆亏,故神受伤。(2)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心藏神,神伤则心气虚,肾水乘之,可出现肾脏所主的恐惧。肾伤,失于固摄而见遗精滑泄之类。(3)竭绝而失生:指脏气竭绝而丧失生命。(4)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惮,畏惧惊恐之意;散,即涣散不藏蓄。此言喜乐过极,神气耗散而不能藏含于心,以致心神无主,畏惧惊恐,茫然不知所措之状。(5)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愁忧伤脾,中焦气机滞塞不畅,升降失常,故云气闭塞而不行。临床可见脘腹胀满、胸闷不食以及失眠等症。(6)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怒则气上,血随气升,上扰清阳,因而出现眩晕,迷惑不清,心乱而不能有条理地思考和处理事物。(7)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荡惮,动荡恐惧之意;不收,不止也。因惧某未来之事,故神情动荡恐惧而不可稍安。

  (按语)情志,即七情五志,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在正常情况下,不是致病因素,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能动反映,若外界刺激太强,超过人体机能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疾病。情志致病所伤者,为人身的精、气、神三宝。按本段原文,伤神者三:“怵惕思虑者”、“喜乐者”、“恐惧者”。可见,七情五志皆可伤神,故在情志病中,伤神是主要的,因而在治疗时,也要首先治神。人类的疾病,有相当多是由精神因素所造成,所以调神、治神乃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

  (原文)

  余知百病生于气(1)也,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4)。炅则气泄(5)、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歧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6)。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7)。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8),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9)。恐则精却(10),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不焦胀,故气不行矣(11)。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12)。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13)。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走,故气乱矣(14)。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15),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16)。

                              ——《素问·举痛论篇》

  (注释)

  (1)百病生于气:张景岳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2)气上:即气上逆。(3)气缓:即气涣散不收之意。张琦注:“九言皆以病言,缓当为缓散不收之意。”(4)气收:收,收敛也,此指卫气不能宣达。(5)气泄:指阳气阴液皆随汗而耗泄。(6)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怒为肝之志,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逼血升,血随气出,故甚则呕血。肝木肆横,乘袭脾土,所以症见飧泄。(7)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心气和调,故志意畅达。荣卫通利,故心气徐缓。然喜太过则气过于缓,而渐至涣散。(8)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心系,指以心脏为中心与其它脏腑相联系的脉络。急,即拘急,与缓相对。肺布叶举:指肺脏布大,而肺叶上举。上焦不通:心肺共居上焦,心系之脉拘急,肺叶上举,所以使上焦之气不得宣通。(9)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消通销,销烁的意思。营卫不散,郁于中则内热,热伤气,所以气消。(10)恐则精却:却,退却也。恐则伤胃,所以精气退却而不得上行。(11)气不行:高世宗注:“恐伤肾而上下不交,故气不行。不行者,不行于上也。恐则气下,以此故也。”(12)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束于外,使汗孔闭密,致使阳气不能宣达,故而收敛于中而不得散。(13)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张景岳注:“热则流通,故腠理开,阳从汗泄,故气亦泄。”(14)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此句形容心神不能内守而动荡不宁。高世宗注:“惊则心气动而无所倚,神气越而所归,思虑惑而无所走。”张景岳也说:“大惊卒恐,则神志散失,血气分离,阴阳破散,故气乱矣。”(15)外内皆越:越,散越之意。喘则内气越,汗则外气越,所以说内外皆越。(16)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归,即归宿,有留止之意。结,即郁结不散。李中梓注:“思则志凝神聚,气乃留而不散,故名为结。”

  (按语)

  本节原文论述了情志过激、寒热偏盛、疲劳过度等因素,都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从而发生多种疾病。如由于精神刺激太过引起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症;由气候因素引起的,寒则气收、热则气泄;由生活起居方面引起的,劳则气耗等。可见,许多内外因素,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从而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

  以上三小节分别论述了情志过激所引起的种种病证。第一节讲的是七情过度伤人精气神,即人之三宝;第二节讲七情太过伤人的五脏,即人体的核心部分;第三节讲七情持久的刺激,会使人体气机运行紊乱。从而说明了情志致病的危害性,人们要想长寿,必须注意调和情志。

  第二,调养精神的具体方法。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1)虚邪贼风(2),避之有时,恬淡虚无(3),真气从之(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5)。是以志闲而少欲(6),心安而不惧(7),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8),各从其欲,皆得所愿(9)。故美其食、任其服(10),乐其俗(11),高下不相慕(12),其民故曰朴(13)。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14),淫邪不能惑其心(15),愚智贤不肖(16),不惧于物(17),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18)也。

                             ——《素间·上古天真论》

  (注释)

  (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新校正》云:“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意为对于上古圣人的教诲,人们都遵照执行。圣人,此处指对养生之道有高度修养的人。(2)虚邪贼风:贼,伤害的意思;贼风,即能使人体致病的风邪。虚邪,是四时不正之气。意谓能伤害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3)恬(tian)淡(dan),是安静的意思。虚无,是无杂念。恬淡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一切杂念。(4)真气,即正气;从,即顺从,有调和之意。真气从之:是说正气顺调畅通。(5)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守,即守持于内。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病情又怎么发生呢?(6)志闲而少欲:闲,即栅栏,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思。意谓控制自己的意志、嗜欲,以保持思想清静,张景岳说:“志闲而无贪,何欲之有。”(7)心安而不惧:即心境安静而不为外物所动。此承上文,志闲故而心安,少欲故而不惧。(8)气从以顺:气,即真气;以,而也。意为真气调顺。(9)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都能顺其所欲,达其所愿。(10)任,随便的意思;眼,指衣服。任其服,即是衣着很随便。(11)俗,习也。《释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乐其俗:以自己所处的习俗为乐。(12)高下不相慕:是说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相倾慕,而各安于本位。高下,指社会地位高低而言。高,指贵族,统治者;下,为奴隶、百姓。(13)曰朴:曰,语助词。朴,即质朴。也就是朴实敦厚的意思。(14)嗜欲不能劳其目:嗜,为嗜好;欲,即欲望。张景岳注:“嗜欲,人欲也;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朴,则嗜欲不能劳其目。”(15)淫邪不能惑其心:淫乱之事,不能烦劳他的视觉。(16)不肖:肖,似也,如也。贤人:为有能力的人;不肖,即不如人,与贤人相对,指无能的人。(17)不惧于物:不为外物所惊忧。(18)德,得也,修养而有得于心也;危,害也。德全不危;马元台注:“盖修道者有得于心,则德全矣。危者,即动作之衰也。”

  (按语)

  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方面。原文指出,要达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们既要对外来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又要对内在的精神情志做到“恬淡虚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从上述的“恬淡虚无”,使精神境界处于一种安静状态来看,这是古代养生家认识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导致人体发病和影响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养生原则。又如何做到“精神内守”呢?原文提出了许多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一,少私寡欲,即原文所说:“志闲而少欲”。私心、嗜欲出于心,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而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就会减轻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第二,恬淡虚无,即静可以养神,而神气清静,则可长生。这是因为神主持生命,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气在人体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老子《道德经》说:“清静为天下正。”人体之神亦不例外,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这是中华养生学“静神学派”的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原文还提出了不少养神的方法,如“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心安而不惧”等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⑤饮食有节。

  《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第一,全面配伍。

  (原文)

  五谷为养(1),五果为助(2),五畜为益(3),五菜为充(4),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5)。

                             ——《素问·脏气法时论》

  (注释)

  (1)五谷:这里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五谷为养:高士宗注:“五谷所以养五脏者也,故五谷为养。”(2)五果:这里指桃、李、杏、栗、枣。桃子具有益气血、生津液的作用,是理想的滋补果品。李子有清虚热、生津液的作用,为辅助医疗果品。栗子能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可做为辅助医疗果品。大枣养脾和胃,益气生津,为常用的营养辅助食品。杏子能生律止渴,润肺定喘,是咳喘病者的辅助医疗果品。(3)五畜:这里指牛、羊、豕、犬、鸡。牛肉能补气健身,古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之说。羊肉补气养血,温中暖下,为营养食疗之佳品。豕肉,即猪肉,能补肾益血,滋阴润燥,可为补益食疗之品。犬肉,即狗肉,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平人食之,增力健身。鸡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为补益食疗佳品。(4)五菜:这里指葵、藿、薤、葱、韭。五菜为充:是说蔬菜具有充养人体的作用。(5)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张志聪注:“此总结上文,而言谷肉果菜皆有五气五味,宜合和而食之,无使偏盛,以补益精气。”

  (按语)

  本节原文说明了古人早就认识到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不同,只有做到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素,满足各种生理功能的基本要求。同时,概述了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几个方面,是饮食主要的组成内容,并且指出了它们在体内有补益精气的主要作用。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只有主食与副食的全面搭配,才能称之为合理的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由于人体需要多方面的营养,偏食则会导致气血阴阳的平衡失调。因此,合理的调配,首先要做到食品的多样化与合理的全面的配伍。

  第二,饮食在康复中的作用。

  (原文)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1),固宜常制(2)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3)。谷肉果菜,食养尽之(4),无使过之,伤其正也(5)。不尽,行复如法(6)。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注释)

  (1)有毒无毒:均指药性而言。有毒,指药性峻烈的药物;无毒,指性味平和的药物。(2)常制:即眼药的一般常规。张景岳注:“病重者宜大,病轻者宜小,无毒者宜多,有毒者宜小,皆常制之约也。”(3)大毒治病……十去其九:张景岳注:“药性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去病有六分、七分、八分、九分之约者,盖以治病之法。药不及病,则无济于事,药过于病,则反伤其正而生他思矣,故当知约制,而进止有度也。”王冰注:“大毒之性烈,其为伤也多。小毒之性和,其为伤也少。常毒之性,减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伤可知也。故至约必止之,以待来证尔。然无毒之药,药虽平和,久而多之,则气有偏胜,则有偏绝,久攻之则脏气偏弱,既弱且困,不可长也,故十去其九而止。”(4)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意思是在疾病时期,对余留的病邪,从饮食上增加营养,来恢复正气,以驱余邪。这里提出了食养的重要原则,从而成为后世食养学派的重要理论根据。(5)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病时饮食调理固然非常需要,但也不能太过,在开始时只宜淡稀粥渐为调养,果菜也应选择新鲜而易消化之品。否则,由于五味的偏嗜,或长期服用而发生偏胜,从而使五脏之间失却平衡,产生疾病。(6)行复如法:言病邪尚未尽者,仍重复上法治疗。

  (按语)

  本节原文论述用药治病的法度与饮食调养的作用。病有新旧之异,方有大小之别,药有峻缓之分,故指出药虽能治病,但对人体正气也会带来一定损害。因此,应根据药性的峻缓和毒性的有无或大小,而决定治病用药程度及饮食调养。本节原文还提出了“食养”的重要原则。食养,古称食治,即今所说饮食康复法,又可分食疗、食补、食养三类。食疗,是指以食物作治疗疾病之用;食补,是指应用富有营养的食品,以补脏腑精血不足之用;食养,是指用较为清淡的谷肉果菜以滋养人体,适于虚不受补者。饮食康复法,实际上是利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正常因素而起康复治疗作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而且疗效卓著,当今,饮食疗法盛行于全世界,不论防病治病,常人保健,增强体质,人们都注意从饮食中探寻规律。

  第三,谨和五味。(原文)阴(1)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2),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3)、脾气乃绝(4)。味过于咸,大骨气劳(5),短肌,心气抑(6)。味过于甘,心气喘满(7),色黑,肾气不衡(8)。味过于苦,脾气不儒,胃气乃厚(9)。味过于辛,筋脉沮弛(10),精神乃央(11)是故谨和五味(12),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13)。谨道如法(14),长有天命(15)。

                             ——《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1)阴,指阴精。(2)宫,谓之居室。因五脏为藏精之所。故称五宫。阴之五宫,即藏蓄阴精的五脏。(3)肝气以津:津,淫溢、过盛的意思。意谓酸味太过,使得肝气过盛。(4)脾气乃绝:绝,即衰竭;是由于肝木乘脾土引起。(5)大骨,指肩、脊、腰、膝等骨;气劳,即骨气劳伤。张志聪注:“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过食盐则伤肾,故骨气劳伤。”(6)短肌,指肌肉清瘦、萎缩。心气抑。即心气抑郁而不畅。水邪胜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上凌心,故心气抑。(7)喘,指心跳急促;满,同懑,烦闷愤郁的意思。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甘,《太素》作“苦”。意谓苦入心,味过于苦则伤心,心气受伤则心跳急促而心中烦闷。(8)色黑,肾气不衡:黑为水色,火不足则水气乘之,故反见黑色。心火虚衰而肾水偏盛,故言“肾气不衡”。(9)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苦,《太素》作“甘”,且无“不”字。濡,湿润也;厚,胀满也。甘入脾,味过于甘则伤脾,脾伤不运则湿盛,湿邪阻胃则胀满。(10)沮弛,即弛纵不收,不能活动的意思。辛入肺,过辛则金胜制肝木,肝主筋,故筋脉沮弛。(11)央,同殃,祸害的意思。辛散气,气散则精神耗伤,故曰乃央。(12)谨和五味:谨慎地调和五味。杨上善注:“调和五味各得其所者,则咸能资骨,故骨正也;酸能资筋,故溺柔也;辛能资气,故气流也;苦能资血,故血流也;甘能资肉,故腠理密也。”(13)骨气,泛指上文之骨、筋、气、血、腠理。精,强盛也。骨气以精:是言骨、筋、气、血、腠理均得到五味的滋养而强盛不衰。(14)谨道如法:意为严格按照“谨和五味”的养生法去做。(15)天命:天赋的寿命。

  (按语)

  本节原文论述了阴精藏于五脏,而五味化生阴精,但五味太过与偏嗜,则反而伤害五脏。五味所伤,根据其所喜入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以分别伤害不同的脏腑及身体各部分。这对饮食调养和临床用药,都有一走的指导意义。

  (原文)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位而变色(1);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2);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3);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4);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5);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注释)

  (1)泣,含义同涩。脉凝位,谓血流不畅。多食咸,则脉凝位而变色:马元台注:“心之所主者为肾,故肾之味咸者也。多食咸,则心为肾伤,心之合在脉,脉则凝位而不通,心之荣在色,色则变常而黑矣。”(2)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苦味,则肺为心伤,肺合皮毛,肺伤则皮槁而毛脱,大克金也。(3)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桔:多食辛昧,则肝为肺伤,肝合筋其荣在爪,肝伤则筋紧急而不柔,爪干枯而不润。(4)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肉胝皱,即皮肉硬厚皱缩;唇揭,即口唇掀起。多食酸味,则脾为肝伤,脾属土合于肉,其荣在唇,则见肉胝皱而憔瘁,唇揭翻起而枯薄。(5)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甘味,则肾为脾伤,肾主骨,其荣在发,肾伤则骨疼痛而发渐堕。

  (按语)

  本节原文又进一步论证了,如果五味太过或偏嗜,反能为害,从而提示我们一定要全面合理地调配饮食,讲究吃的科学。即根据需要选择饮食,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

  (原文)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1),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2);气增而久,天之由也(3)。

                             ——《素问·至真要大论》

  (注释)

  (1)喜攻:五味进入体内,其作用有两面性:喜,是指对五脏有利作用的一面;攻,是指对五脏有害作用的一面。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2)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即长久地吃某种食物,便能增加该脏之气的亢盛,这就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3)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偏嗜,长期服用,偏胜日久,可导致本脏之气败坏。(按语)本节原文以食物或药物的所归不同,指出长期服用某一性味的食物或药物,可导致脏腑之气偏胜或偏衰。“气增而久”,又可使脏腑之气衰败,这是应予高度重视的。

  第四,饮食宜忌。

  (原文)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1)者,何也?歧伯曰:诸遗者,热甚(2)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3),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歧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4),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5)之?歧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素问·热论篇》

  (注释)

  (1)遗,残留的意思,热病已愈,时有所遗:指热病已近痊愈,但因饮食不慎,而遗热不尽。(2)热甚:指余热尚甚,未全除尽。即下文“病已衰而热有所藏”之热。(3)薄,交迫也。谷气相薄:此指余热与谷食之气相交迫。(4)逆从:偏义复词,这里指逆。调其逆从:即调其逆。(5)禁:禁忌。此指热病当有饮食禁忌,以防病遗。(6)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少愈,指病势虽减而尚未痊愈之时。复,指复发。遗,指延久。热病少愈,脾胃气弱,肉食难化而助热,故食肉可使病复发。

  (按语)

  本节原文讨论了热病的饮食调理和食物的禁忌,指出了热病余热不能尽和食复的原因有二;一是热病少愈而勉强多食;二是过食肉类等助热而难于消化的食物。

  在疾病发展之中或初愈之时,对食物的种类应有所选择,进食的数量亦应有所限制,否则会使疾病迁延难愈,或愈而复发。《内经》中除本篇所论及的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之外,还列举其他一些具体疾病,说明饮食禁忌的重要性。如《素问·腹中论》说:“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歧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鼓胀病,包括现代医学所谓肝硬化腹水等病,常与消化功能有关,所以饮食节制就更为重要。又如《素问·腹中论》云:“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内热与消渴病,多属阴亏,膏粱厚味助热,芳草辛散伤阴,石药助火劫阴,故不可食之。再如《素问·刺法论》云:“大疫……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大疫,指传染性较强的疾病,此类疫疾也多伴有发热的症状,其饮食禁忌的道理,与《热论》所述相同。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走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伤、性生活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首先,劳逸结合。

  (原文)五劳(1)所伤:久视伤血(2),久卧伤气(3),久坐伤肉(4),久立伤骨(5),久行伤筋(6),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

  (注释)

  (1)劳:即劳伤。(2)久视伤血:《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3)久卧伤气:是说睡眠时间过长会伤肺气,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所以人体的“气”也因此而受伤。(4)久坐使血脉流行不畅,脾脏功能减弱,故伤肉。(5)久立伤骨:骨为支持体重的支架,久立则伤腰肾膝胫,所以伤骨。(6)久行伤筋:久行能使膝关节过度疲劳,而膝为筋之府,所以说久行伤筋。

  (按语)

  本节原文主要论述劳和逸均应该适度,过劳与过逸都可影响人体而产生疾病。久立、久行、久视则是过劳,久卧、久坐则是过逸。必须劳逸适当,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因而,注意五劳所伤,也是中医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原文)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1);惊而夺精,汗出于心(2);持重远行,汗出于肾(3);疾走恐惧,汗出于肝(4);摇体劳苦,汗出于脾(5)。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6)。

                             ——《素问·经脉别论篇》

  (注释)

  (1)汗出于胃:饮食过饱,胃气蒸腾,迫汗外出,故云汗出于胃。(2)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精,指精神,因惊恐而精神散乱,致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神气浮越,心液外泄而为汗。(3)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持重远行则伤骨,肾主骨,所以汗出于肾。(4)疾走恐惧,汗出于肝:疾走则伤筋,恐惧则魂不安,肝藏魂而主筋,所以说疾走恐惧,汗出于肝。(5)摇体,形容用力勤作。摇体劳苦,是指劳力过度。过度劳累可伤及肌肉和四肢,脾主肌肉四肢,所以说汗出于脾。(6)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意谓在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在于饮食过饱、劳累过甚或情绪波动过度所致的,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按语)

  本节原文提出了养生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即“生病起于过用”。过用,就是超过了常度,违反了事物固有的正常规律。张景岳说:“过用日淫”。就人体来说,“过用”成为致病的因素,筋骨肌肉均受损伤,引起病变的发生。

  其次,节欲。

  (原文)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1)……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2);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3)。

                            ——《灵枢·百病始生篇》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4)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6)。故《下经》(7)曰:筋痿者,坐于肝,使内(8)也。

                            ——《素问·痿论篇》

  (注释)

  (1)以耗散其真:真,指人体宝贵的真元之气。其所以散失,是由于醉时肆行房事、纵情色欲的结果。(2)伤脾:脾脏受伤的主要原因是酒醉饭饱后行房,行房太过,汗出过多,又感受了风邪,这样就导致了脾脏损伤。(3)伤肾:肾脏损伤的原因有二:一是用力过度,伤骨,而肾主骨,故肾受损伤;二是性生活过度,汗出后又受水邪侵袭,这样也能损伤肾精。(4)宗筋:指众筋集合之处。(5)筋痿:是由于肝热,血不能养筋,故筋干而萎弱、拘急,成为筋痿。(6)白淫:指男子随溲而下,女子则自阴器中绵绵而出的如精状之物,亦即败精、白浊、女子带下之类,病由肾气受伤,精关不固所致。(7)下经:古医书名。(8)使内:指房事而言。杨上善注:“使内者,亦入房。”

  (按语)

  以上三小节原文均说明了性生活过度所造成的危害性。第一节讲的是房劳过度,不仅损伤肾精,而且损伤人体真元之气。第二节讲的是酒醉后肆行房事,不仅伤人体先天之本��肾,而且损伤后天之本��脾。第三节讲的是若经常无穷无尽的胡思乱想,意志淫泆浮荡于外,房室太过耗伤于内,会造成筋痿或白淫,这是伤肝的结果。综上所述,房室不节,淫淡过度,会损伤肾、肝、脾、阴精、元气,可见房劳伤在中医病因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欲求健壮长寿者,宜从慎起居、节房做起,这点为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张景岳所说:“人自有生以后,惟赖后天精气以为立命之本,故精强神亦强,神强必多寿;精虚气亦虚,气虚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禀,原不甚厚者,但知自珍而培以后天,则无不获寿;设禀赋本薄,而且恣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此而伤生,咎将谁委”。

  (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生、长、壮、老、己”,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祖国医学称之为“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春秋皆度百岁”的记载。唐,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灵枢·天年》则重点讨论了关于天年的问题,提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并对人体自出生以后,从幼年、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10一100岁)生理上、体态行动上和性情变化上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内经》认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无节,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不注意养生防病;指出养生长寿的要旨在于顺应天时,形神兼养,保全精气,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着十分科学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①人的生命历程。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1)者,材力(2)尽耶?将天数(3)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4);二七,而天癸至(5),任脉通太冲脉盛(6),月事以时下,故有子(7);三七,肾气平均(8),故真牙(9)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10);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11);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12);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13),故形坏而无子也(14)。.

                             ——《素问·上古天真论》

  (注释)

  (1)无子:子,这里指生殖能力。无子,即无生殖能力。(2)材力:即精力。(3)天数:即自然界所赋之寿数。与“天年”同义。(4)齿更发长:更,即更换。齿更,即更换乳齿。发长:头发生长。张景岳注:“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齿更;肾为精血之藏,发者血之余,故发长。”(5)天癸至:癸,十天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之一。十天干中,壬癸五行属水,其中王为阳水,癸为阴水。天癸,即先天精水,亦称阴精,是肾脏精气中能促进生殖机能的物质。至,成熟的意思。(6)任脉通,太冲脉盛:太冲脉,即冲脉。任脉与太冲脉同起源于胞宫,故与女子月经及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因而有“任主胞胎,冲为血海”的说法。任脉通,指子宫血脉通;太冲脉盛,即太冲脉气血旺盛。(7)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此指女子月经按时来潮时,便能够生育。(8)平均:充足的意思。张景岳注:“平均;充满之谓。”(9)真牙:真,音义同颠。真牙,即智齿。张志聪注:“真牙者,尽根牙也。”(10)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四七,即二十八岁时是女子发育到全盛的时期,具体表现在筋骨坚强、头发生长到了极度,全身到达了最旺盛强壮的时期。(11)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焦,惟也。堕,脱落。阳明脉,是手足阳明二经脉的总称。张景岳注:“女为阴体,不足于阳,故其衰也,自阳明始。阳明之脉于面,循发际,故面焦发堕。”其意是:女为阴体,衰从阳始,故阳明先衰。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上行于面,发为血之余,所以阳明脉衰,出现面容憔淬、头发脱落的现象。(12)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三阳脉,指手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高世宗注:“三阳之脉皆起于面,故脉哀于上,始则面始焦者,至此则皆焦矣;始则发始堕者,至此则始白矣。言五七阳明脉衰,至六七则三阳皆衰也。”(13)地道不通:地道,指月经;不通,即停止来潮的意思。王冰注:“经水绝止,是谓地道不通。”(14)形坏而无子也:指形体衰老而无生育能力。张志聪注:“冲任虚,是以形衰而无子也。”

  (原文)

  丈夫(1)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2);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3)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4)面焦,发鬓颁白(5);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6);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7),则齿发去,肾者主水(8),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赃盛,乃能泻(9),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10),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间·上古天真论》

  (注释)

  (1)丈夫:本义是指成年的男子,此处作为男子之代称。王充《论衡》说:“人形一丈,正形也,名男子为丈夫。”(2)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溢,即盈满。肾气充实,精充满而外泻。阴阳即男女;和,合也,指男女和合。意谓:性机能成熟时,精气充满而能泻出,这时候起如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3)肾气衰:男为阳体,衰从阴始,故肾脏精气先衰。(4)阳气衰竭于上:阳气,指肾阳。阳气衰,是肾脏精气衰的进一步发展。(5)发鬓颁白:鬓,两颊旁耳际的头发。颁,同斑。颁白,即黑白相杂,俗言花白。(6)筋不能动:指疲乏无力,行动不灵活而言。张志聪注:“肝乃肾之所生,肾气衰,故渐及于肝矣,肝生筋,肝气衰,故筋不能运动。”(7)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此十二字,原本在“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句下。今据丹波元简云:“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出,然前注无敢言及者不能无疑。”据上文,女子天癸竭在七七,则男子天癸竭理应在八八,故将此十二字,从“七八,筋不能动”句下移于此。(8)肾者主水:指肾主闭藏的意思。因肾在五行属水,水主闭藏。(9)五脏盛,乃能泻:泻,溢而渗灌的意思。这里指五脏精气充满,就能渗灌于肾。(10)解堕:同懈情,指筋骨松懈,懒于动作而言。

  (按语)

  本段主要论述了人体少、长、壮、老、死的生命发展自然规律,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的生理变化特点。文中所述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女子以七岁为基数,男子以八岁为基数,是符合于实际情况的。肾气在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及整个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人体之生长发育和生育能力皆赖肾气盛强;而人体之衰老,功能减退,失去生育能力,皆由肾气衰竭。但如能实行养生之道,则可延缓肾气衰退的时限以延长寿命。

  此外,原文还说明了肾脏在生命活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肾主藏精: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它藏于肾,这种精来源于父母,即禀受于先天,所以称它为“先天之精”。肾藏的先天之精,必须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才能不断发挥其生命力的作用。张志聪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者,受后天水谷之精也。”说明滋养先天的后天之精,化生于水谷,输布于五脏,五脏精气充盛就下藏于肾,由此说明了肾主藏精,不仅藏先天之精,也包括了后天之精。第二,肾主生殖。文中所述: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都说明了肾气与生殖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是临床有关生殖能力方面的病变,从肾治疗的理论根据。

  (原文)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于死,可得闻乎?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己通,其气在下(1),故好走(2)。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3)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4)。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5),发颇斑白(6),平盛不摇(7),故好坐(8)。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9),胆汁始灭(10),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情,故好卧(11)。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灵枢·天年篇》

  (注释)

  (1)其气在下:气,指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的肾气。人生十岁,下焦肾气始盛,生机勃发,正是生长发育的开端,所以说“其气在下”。(2)好走:这里形容幼儿性情活泼,好活动。(3)好趋:趋,快走的意思。二十岁左右,人的发育已经成熟,活动较前更为强健,称好趋。(4)好步:步,不急不慢地走路。人生三十岁,正是壮年时期性情转为稳重,所以行动上表现为从容不迫的“步”。(5)荣华颓落:荣华,指面部的容颜华色。颓落,枯萎凋零之意。四十岁,人的发育由盛转衰,气血也开始衰弱,不能充分荣于面,故容颜华色开始衰落。(6)发颇斑白:颇,《太素》作“鬓”,即鬓发逐渐花白。(7)平盛不摇:平盛,是指发育生长已经到了极限。《说文调》:“摇,动也。”不摇,是不好动的意思。(8)好坐:不爱活动的意思。(9)肝叶始薄:指肝叶逐渐变得薄弱。(10)胆汁始灭:《太素》作“胆汁始减”,即胆汁的分泌也逐渐减少。(11)好卧:喜卧懒动。

  (按语)

  本节原文根据人年龄增长与体内血气,脏腑盛衰的变化,把人生整个过程,以十年为基数对人体生长衰老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及其表现做了生动的描述,反映了祖国医学对生命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的基本认识。这种认识,是比较客观的。通过这些论述,阐明了之人所以有生命,其决走因素是神气之有无,五脏精气之盛衰,因而提示保养精。气、神,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本节指出了人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亦即神气的盛衰过程。如“好走”、“好趋”、“好步”,都标志着生长发育的生长过程,也就是神气旺盛的阶段;“好坐”、“荣华颓落”,则标志着生长发育的停止和衰老的开始,也就是神气的由盛转衰的表现。此时,随着五脏之气的衰竭,神气也逐渐衰败,至百岁,“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可见,神气的盛衰,决定了生命力的强弱;神气的有无,决定了生命的存亡。

  本节原文以十岁为一个生命阶段,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以男八岁、女七岁为一个生命阶段不同。张景岳认为:“此与前篇女尽七七男尽八八互相发明。彼以七八言者,言阴阳之限数;此以十言者,言人生之全数。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我们认为女七男八节律,对于说明人的发育阶段,尤其是生殖机能的成熟与衰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据现代某些研究所看到的人到老年,每隔十岁,其生理功能恢复的时间,相应地延长的事实,说明了本节以十年为一节律,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关于人之衰老,先自肝始,继而心、脾、肺、肾,每十年为一个阶段的说法,主要是提示出人到老年,其整体功能虽是普遍衰退的,但有的系统出现的早,表现明显,有的系统则出现的晚,表现不很明显,其间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因而,从本质上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健康长寿之路,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②长寿的途径。

  (原文)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1),和喜怒而安居处(2),节阴阳而调刚柔(3)。如是则僻邪(4)不至,长生久视(5)。

                               ——《灵枢·本神篇》

  (注释〕

  (1)顺四时而适寒暑:即顺四时之阴阳,适寒暑之变化。(2)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即调和,毋使太过;安,即安心、安静之意。因精神情绪内关五脏之精气,故宜保持调和,此即《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恬淡虚无”之意。(3)节阴阳而调刚柔:节,即节制;调,即调和。阴阳,所赅者广,举凡男女两性,饮食寒热。药物性味,动静等皆有阴阳可分。刚柔亦阴阳也,刚为阳,柔为阴。养生之道,根本就在于调节阴阳,使其平衡。(4)僻邪:僻,偏而不正之意。僻邪,泛指致病诸邪气。(5)长生久视:视,即活也。长生久视,即寿命延长而不易衰老之意。

  (按语)

  本节原文讨论了精神意志对养生防病的关系。意志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养生防病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好。

  (原文)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歧伯曰:五脏坚固(1),血脉和调(2),肌肉解利(3),皮肤致密(4),营卫之行,不失其常(5),呼吸微徐(6),气以度行(7),六腑化谷,津液布扬(8),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歧伯曰:使道隧以长(9),基墙高以方(10),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11),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12)。

                              ——《灵枢·天年篇》

  (注释)

  (1)五脏坚固:指五脏阴精充沛,阳气固秘。(2)血脉和调:指血脉和顺协调。因“脉者,血之腑也”,能反映气血运行情况;故血脉和调是长寿的第二个条件。(3)肌肉解利:解,是开解的意思。肌肉解利,是指气行于肌肉之间开解通利而不涩滞。(4)皮肤致密:杨上善注:“谓皮腠闭密,肌肤致实,得寿四。”即皮肤致密无隙。这是长寿的第四个条件。因为皮肤致密,外邪无从侵袭。”(5)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杨上善注:“谓营卫气,一日一夜各循其道,行五十周,营卫其身,而无错失,得寿五。”本条之所以成为长寿的条件,是因为营卫二气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则人的生理机能旺盛,生命节律协调,否则节律紊乱。(6)呼吸微徐:杨上善注:“谓吐纳气,微微不粗,徐徐不疾,得寿六。”呼吸轻微徐缓之所以是长寿的必须条件,是因为关系到自然界的清气能否吸入,体内的浊气能否排出的大问题。(7)气以度行:指气血运行的速度与呼吸保持正常的比例关系。(8)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朱永年:“此言已生之后,借水谷之精气,资生营卫津液,资养脏腑形身,而后能长久。”(9)使道隧以长:隧,深邃之意。使道,杨上善注:“使道,谓是鼻空使气之道隧以长,出气不壅。”(10)基墙高以方:基墙,指面部。基为骨胳,墙言面部四旁之肌肉。基墙高以方:即整个面部丰满方大。(11)三部三里起:三部三里,是指面部上。中、下三部,上即额角,中指明堂、下指下颌。起,高起而不平陷的意思。(12)终:无疾而死曰终。

  (按语)

  本节原文论述了人所以能长寿,必须具备体质强壮,五脏坚固六腑功能正常,营卫气血和调,肌肉皮肤解利与致密等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和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密切相关的。此外,原文还提出了面部的形态是长寿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面部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先天发育的情况。方面大耳、五官端正,一般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而颜面狭小,头部畸形,五官不正,往往是先天发育不良的结果。发育是否良好,是决定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灵枢》里多篇都提到这个问题,并且把它与“天年”联系在一起。这并非古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观察,有着客观依据的,这与迷信的“相面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文)

  帝曰:有其年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1)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2)皆竭矣。帝曰:夫道者(3),年皆百岁,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4)年虽寿,能生子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注释)

  (1)常:义同“尚”,仍然的意思。(2)大地之精气:大地,这里指男女;精气,指天癸。(3)夫道者:指掌握了养生之道,能活到一百多数的人。(4)身:代词,义同“其”。

  (按语)本节原文论述了年老仍有子是在于肾气有余,从而说明了肾气在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如能实行养生之道,则不仅能通过延缓肾气衰退的时限以延长寿命,而且也因此而继续保持有生殖的能力。

  (原文)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歧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1),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2),其肉不石(3),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4)故中寿而尽也。

                               ——《灵枢·天年篇》

  (注释)

  (1)空外以张:空,同孔。即指鼻孔外张。马元台注:“其鼻孔向外而张,鼻为肺窍,肺气泄矣。”(2)卑基墙,薄脉少血:卑,低下、塌陷之意。基墙,指地阁及蕃蔽部位。卑基墙:指面部肌肉瘦薄不丰。薄脉少血:指脉小血少,面色枯萎无神。(3)石:《太素》作“实”,可从。(4)乱而相引:乱为真气乱,意谓正气乱而邪气入。张景岳注“正本拒邪,正气不足,邪反随之而入,故曰相引。”

  (按语)

  本节原文指出入之所以中年而死,其原因在于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又不知调养,从而提示了养生防病对于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正如张景岳所说:“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二、《论语》中的养生篇         本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儒家之经典著作,相传由孔子门人所作,系用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不仅是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和教化工具,而且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心身修养和生活习惯,包含着丰富的养生学内容。如孔子认为,天道以中庸为法,过犹不及,皆致失常,养生之道不离中庸则可望颐养天年。又主张“君子先慎乎德”,事实证明,以德立身是养生的重要根基。

  孔子还提出了一些良好的生活准则,如在《乡党篇》里提出,暑天宜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冬天要穿皮袍,配毛垫;在饮食上,要“食不厌精”,因为精细之食不伤脾胃,便于消化吸收等。

  (原文)

  食不厌精,脍(1)不厌细;食饐而餲(2),鱼馁(3)而肉败(4),不食。色恶,不食;臭(5)恶,不食;失饪(6)不食;不时(7),不食。割不正(8)不得其酱(9),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10)。

  唯酒无量,不及乱(11)。

  沽酒市脯(12)不食。

  不撤姜食(13)不多食。

                  ——《论语·乡党》

  (注释)

  (1)脍(kuai块):细切的肉、鱼。(2) 饐(yi易):食物存久而腐臭;餲(ai爱):食物存久而变味。食饐而餲……不食:指不能吃存放过久而致腐臭。变味的食物。(3)馁(nei内上声):腐败,不新鲜。(4)败:腐烂,变质。(5)臭:指难闻的气味。(6)失饪:指在烹饪过程中未做熟或烧焦等不当制作方法。(7)不时:指不到进餐的时候。(8)割不正:此云对宾主应割取不同部位的肉来烹食,否则为“割不正”。(9)酱:醋、芥、盐、梅等佐料的总称。(10)食(si四)气:指人吃食的消化能力。(11)乱:神态错乱,即醉。(12)沽酒市脯:沽(gu姑)和市均为买卖之意;脯为干肉。(13)姜:不属荤食,所以可以不去掉。

  (按语)

  此段原文反映了孔子非常重视饮食养生,如其中所说的饮食卫生、细嚼慢咽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三、《养生延命录》中的养生篇          此书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生于公元456年,卒于公元536年,终年81岁。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据书中的记载来看,其养生思想属于道家体系,一方面主张闲心寡欲以养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吐纳导引以养形,此外,他对情志、房室、饮食等亦有不少论述。

  (原文)

  真人曰: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食诫篇》

  (按语)

  本段原文是饮食养生的重要文献,至今亦有巨大意义。其主要精神是要人们饮食有节,如“食欲少”、“不夜食”、“不、饱卧”、“食后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1),养生之方也。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长短,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淡无度,忏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2),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

  (注释)

  (1)闲心劳形:闲心,是恬淡虚无之意;劳形,是小劳而不是大劳,小劳则气血流通,大劳则使形体劳倦。(2)神形离别则死:《内经》曰:“形与神俱,则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神形离就会死亡。再次强调养生既要养神,亦要养形。

  (按语)本段原文着重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养生的原则是形神兼养,这与《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形与神惧”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一二百年寿也。

  (按语)

  这段原文响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从而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四、《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此书为明代万全所著。万全,明代著名医学家,字密斋,湖北省罗田县大河岸人,大约生于1488年,卒于1578年。祖传三代名医,其祖父万吉坡,父万筐均从医知名。万全不仅临证经验丰富,且认真总结,著书立说,当时被誉为“医圣”。

  万全所著之书甚多,仅刻版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目就有10种,共108卷,计有《保命歌括》35卷、《养生四要》5卷,《痘科心法》23卷,《育婴秘诀》4卷,《妇人科》3卷,《广嗣纪要》16卷,其《伤寒摘锦》2卷,诸书从养生至内、妇、儿诸科均有涉及。万氏不仅是一位临床医学家,于养生亦有研究。他广泛搜集前人养生学的资料,汇萃诸家之长,参以己见,并亲自实践,著成《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一书,他说:“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谓慎于医药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矣,保定其气则不疲其枝矣;和于阴阳则不犯邪矣,慎于医药则不遏其毒矣。养生之要,何以加于此哉。”下面仅就万全所说的四条养生原则加以具体说明:  

  第一,寡欲

  万氏认为饮食。男女情欲是人之两大欲望,亦是人之常情,此二者皆应节制,强调这是养生长寿的重要方面。但其寡欲只是认为欲不可纵,同样认为欲不可绝,反对方士“绝后,休妻”之论,认为食、色,是人生活动过程所必需,应顺应生理之性。

  万氏赞同邵子“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的观点。他认为,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而其味稍多,则随其脏腑而备有所伤,指出酸多伤脾、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苦多则伤肺、甘多则伤肾。欲善生长寿,宜从每日作起,方保无恙。

  第二,慎动

  万氏说:“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谓视听言动者,此心也,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又说:“人之性常静,动处是情,人之性未有不善,乃若其情,则有不善矣。心纯性情,吾儒存心养性,老氏修心炼性,佛氏明心见性,正养此心,便之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可见,万氏是主张慎动主静的,并具体指出,视过损明,语过损气,思过损神,欲过损精,人们应当“俭视养神,俭听养虚,俭言养气,俭欲养精”。

  这里要指出的是,万氏养生之慎动观,并非强调静止不动,而是要求动而中节。其所倡目宜常瞑、发宜常栉、齿宜数叩、津宜常咽、背欲常暖、腹欲常摩,均是从动而中节的观点提出的。在其养生慎动观点的指导下,万氏又具体指出打坐,调息是养生主静的工夫,因为二者可使心不妄动。

  第三,法时

  万氏说:“凡大地之气,顺则和,竟则逆,故能致灾咎也。”说明了万氏继承了顺四时养生的思想。他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具体提出“春夏教以礼乐,秋冬教以诗书”的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亦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也。盖春生夏长,乃阴气发泄之时,教以礼乐者,歌咏以养其性情,舞蹈以养其血脉,亦养阳之道也;秋冬收藏,乃阴气收敛之时,教以诗书者优游以求之,涵咏以体之,亦养阴之道也。

  第四,却疾

  万氏在《内经》“治未病”思想启发下,提出了却病养生的一系列方法。如他说:“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择医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他提出健康之人,重在自身调养,重在生活中调摄,药物之使用乃不得已而求之,不可滥用,正所谓“无病服药,如壁里良柱,为害甚大。”对于已患疾病,万氏除强调早治外,亦强调辨证施治。

  (原文)

  夫食色,性也。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口腹之养,躯命所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屋庐子之无解于任人之难也(1)。设如方士之说,必绝谷,必休妻而后可以长生,则枵腹之瘠(2),救死不赡,使天下之人坠厥宗(3)者,非不近人情者之惑欤?

  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盖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精气益焉:精者,血之液;气者,精之导也。少之时,气方盛而易溢。当此血气盛,加以少艾之慕,欲动情胜,交接无度,譬如园中之花,蚤发必先萎也,况禀受怯弱者乎?古人三十而娶,其虑深矣。

  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大衍(1)之数五十,天地之中数也。阳数二十五,阴数二十五,男子三十而娶,因其阳常不足,故盖之以五;女子二十而嫁,因其阴常有余,故损之以五也。是故,长男在上,少女在下,则震兑交而为归妹也(5)少男在上,长女在下,则艮巽交而为盅也(6)。归妹之吉,帝已以之;盅之凶,晋候之疾不可为也。

  人能知七损八益,则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不知此者,早衰之道也。何谓七损八益?盖七者,女子之数也,其血宜泻而不宜满;八者,男子之数也,其精宜满而不易泻。故治女子者,当耗其气以调其血,不损之,则经闭而成病矣;男子者,当补其气以固其精,不益之,则精涸而成疾矣。古人立法,一损之,一益之,制之于中,使气血和平也。

  八益丸(男子常服,补气固精):

  熟黄酒拌,九蒸九晒,焙于八两,忌铁器,黄柏去皮盐水炒褐色四两,知母去毛皮四两,莲肉去心二两,芡实肉二两。

  共为细未,炼蜜杵于余下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以米膳压之,忌葡萄。

  七损丸(女子宜服,抑气调血)

  香附米净,二个童便浸三日,一日一换,取起舂烂焙干,当归酒沉四两,芎藭六两。

  为细未,酒煮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O丸,空心食前,茴香汤送下。

  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各通其精,则精未满而先泻,五脏有不满之处,他日有难形壮之疾,至于半衰,其阴已痿,求女强合,则隐曲不得而精先泄矣。及其老也,其精益耗,复近女以竭之,则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予骨髓,故脏腑之精竭,则小便淋痛,大便干秘,髓竭则头倾足软,腰脊酸痛,尸居于气,其能久乎?故吕纯阳仙翁有诗云:

  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其男子伤精,病小便淋痛,大便干秘者,以肾开窍于二阴。其溺塞者,气病也。时阴病难者,血病也。宜补其气,则津液行而溺自长;补其血,则幽开通而便自润也。宜补肾利窍丸主之。

  熟黄制四两,生黄、当归、川芎、白芷各二两,山药半两,丹皮去心一两,白茯苓一两,五味、桂心各五钱,人参七钱。

  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下。

  男子梦交而泄精,女子梦交而成孕,或有淫气相感,妖魅为祟,神志昏惑,魂魄飞扬,日久不愈,如颠狂乃召巫觋以逐之,抑未矣。苟非得道,如许旌阳,萨守坚者,必不能驱治之也,惟务成子萤火丸方可除也。

  右上三条,皆不能清心寡欲病。

  萤火丸:(主辟疾病,瘟疫、恶气,有鬼,邪祟,王兵盗贼)

  萤火、鬼箭削取反羽白吉利一两,雄黄、雌黄、pan石枯二两,羚羊角半两,煅灶灰半两,铁钟柄入跌处烧焦一两半。

  为未,以鸡子黄及丹雄鸡头一个,毛无间色者,捣和为丸,如杏仁大样,做作三角,以降囊盛之,带在左臂或挂在户上。若从军者系于腰中,勿离其身。

  盂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寡之者,节之也。非若佛老之徒弃人伦,灭生理也。构精者,所以续纲常也;寡欲者,所以养性命也。予尝集《广嗣纪要》:一修德,二寡欲,然则寡欲者,其延龄、广嗣之大要乎?予尝读《易》,“泽上有水”曰节(7),满而不溢,中虽悦慕,若险在前,心常恐陷。节之,时义大矣哉!若或反之,水在泽下(8),则以渐渗泄其涸也,可立而待矣。困于坎中,犹有悦心,困而又困,虽有卢扁不可治也。生、人所欲也。所欲,复有甚于生者乎?死,人所恶也,所恶,复有胜于死者乎?帷其溺于声色之中,盅惑狂悖,由是而生有不用也,由是而死有不辟也,《诗》云:“士也无极,二三其德。”此之谓也。

  有人于此尝语人曰:“欲不可纵,纵则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可谓知养生矣,至于暗居独处之时,目有所接,心火?起,虽有灾害,亦莫之顾。故曰:寡欲只在谨独。

  今之养生者曰:心者,神之主也;肾者,精之府也;脾者,谷气之本也,三者交养,可以长生。苟神太烦则困,精太用则竭,谷太伤则减,虽有补益之功,不能胜其旦暮之牿矣(9)。广成子曰:“服药千朝,不如独宿一宵。”诚哉,斯言也。

  今指利刃语人曰:“是可蹈乎?”曰:“不可。”指鸩毒语人曰:“是可咽乎?”曰:“不可。”因语人曰:“佳丽之色,利于刃也;膏粱之味,毒于鸩也。远而疏之,不可狎也。”则群笑而起,一朝病生,迎医治之。贩以百金不爱也(10)。臆!“曲突徒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其此之谓也。

  夫男子十六而精通,至六十四岁而精竭。女子十四岁而经行,至四十九岁而经断。初生之时,形体虽具,精血犹未生也。必待哺乳之养,水谷之气,日生月长,男子十六而精始溢,女子十四而血乃泻,成之何其难也?男子八八而精竭,女子七七而血尽,败之何其易也?即夫以十年所生之精血,尚不免于百半之用,譬诸草木,气聚于春者,复败于秋也,虽欲留之,只有许多分数。况以难成易败之精血,不知爱惜,反暴疾之,所以不待八八、七七之期而早毙矣。

  交接多则伤筋,施泄多则伤精。肝主筋,阴之阳也,筋伤则阳虚而易痿。肾主精,阴中之阴也,精伤则阴虚而易举,阴阳俱虚,则时举时痿,精液自出,念虑虽萌,隐曲不得矣。当是时也,猛省起来,远色断想,移神于清净法界,歌舞以适其情,谷肉以养其身,上药以补其虚,则屋破犹堪补矣。苟不悔悟,以妄为常,乃求兴阳之药,习铸剑之术,则天柱折,地维绝,虽有女蜗氏之神,终不能起家中之枯骨也。

  今人好省者,以御女为长生之术,如九一采战之法,谓之夺气归元,还精补脑,不知浑浊之气,渣渣之精,其机已发,如蹶张之弩,孰能御之耶?已(泄)之精,目不能制,岂能采彼之精气耶?或谓我神不动,以采彼之气,不知从入之路何在也?因此而成淋沥者有之,或谓我精欲出,闭而不泄。谓之黄河逆流,谓之牵转白牛,不知停蓄之处为痈为肿者有之,非以养生,适宜害生也。

  古人有见色不动,如鸠摩罗付之受宫人(11),这是铁汉,如何学得?必如司马公之不置姬妾,关云长之屏美女,刘倚(12)之却名姝,然后可养此心不动也。坚白不至而欲自试于磨涅(13),其有不磷缁者(14),几希!

  项羽喑哑,叱咤干人,自废垓下之变,乃与虞姬对位,汉高祖见太公置俎上,略无戚容,诛戮功臣,何其忍也!病革(15)之时,乃枕戚姬之膝而垂涕焉。苏武在匈奴吞毡啮雪,所持节旄尽落而志不屈,何其强也!乃纳胡妇生子。虽曰项羽之泣虞姬,恨别也;汉高祖之泣戚姬,防患也;苏武之纳胡妇,为养也;然尤物移人,终然不免。

  古人教子,舞刀、舞剑、学文,朝习夕游焉,所以涵养德性,禁其非心也。故能气质清明,德业成就,福寿绵长。今之人则不然,所以福德不及古者远矣。

  配匹之际,承宗祀也,婚姻以时,成男女也;夫妇有别,远情欲也。故身无疴疾、生子贤而寿。今人不知宗祀为重,交接以时,情欲之感,形于戏谑,燕婉之私,朝暮阳台,故半百早哀,生子多夭且不肖也。故曰:寡欲者,延龄广嗣之第一紧要也。

  (注释)

  (1)屋庐子:指孟子弟子屋庐连,战国时人,著书言彭聃之法。屋庐,复姓。任人:内心包藏凶恶之人。(2)枵腹之瘠:犹饥饿之病。枵,空也。(3)坠厥宗:坠,即落下,引申为失去。厥,他的。坠厥宗,意为为绝他的时嗣。(4)大衍:言揲蓍之法。古代用数蓍草茎占卜的一种迷信方法。(5)归妹:《周易》卦名;兑下震上。兑卦上爻为阴爻,为少女,处于震卦下爻阳爻为长男之下。震兑二卦相交,符合阴阳调平之理,少女与长男结合,为吉,故算归妹(妹可出嫁)。帝以合归妹之卦以成婚而吉。(6)蛊:《周易》卦名,巽下艮上。巽卦初爻为阴,为长女,震卦上交为阳少男,据阴有余而阳常不足之理来推,阴阳失调,易使人惑乱,故少男长女不能婚配,此谓交女太多,阳更不足。晋候溺于此,故疾不可治。(7)节,《周易》卦名,下为兑,兑代表泽,上为坎,坎代表水,故曰“泽上有水。”《象》曰:“节,君子以制度数。”谓要强调节制人的欲望。(8)水在泽下:以卦象来说是困卦,坎下兑上,《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下卦阳爻困于坎中,犹溺于女色之中,则所得之病即使扁鹊也难治疗。(9)牿:牛马牢也,又同桎梏之梏,此谓整天处于精气神的耗损之中。(10)贶(kuang况):谓赠,不爱,不吝借之意。(11)鸠摩罗付之受宫人:当为鸠摩罗什及受宫人。鸠摩罗什,晋代高僧,天竺人,7岁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妙解大乘经,后秦时入中国,被待为国师之礼。受宫人,为受宫刑之人,即太监。此谓僧人和太监能起色不起。(12)刘倚:后汉、宋、元、明史皆载有刘琦之名,但却名姝者不详为何朝之刘琦。(13)磨涅:犹石磨。(14)磷缁:谓使坚白之物受磨而薄,受染而黑,喻受外境影响而同化。(15)革:急也。病革:即病急。

  (按语)

  本段原文选自《养生四要》之《寡欲第一》与《广嗣纪要》之《寡欲第二》,都是论述纵欲之害和寡欲之利的。但内容各有侧重,互不重复。本篇是侧重于论述养生长寿必须节制房事,《广嗣》篇侧重于论述欲得优生子嗣则必须寡欲。至于如何节欲,原文重复强调了《广嗣纪要》中“寡欲只在谨独”之法,以使“夫妇有别,远情欲也”。还指出:“古人教子,舞刀、舞剑、学文,朝习夕游焉,所以涵养德性,禁其非心也。”这就是要丰富文娱体育活动,且使“气质清明,德业成就,福寿绵长”,是积极有益的养生之道。

  此外,原文论述寡欲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必须提倡的,即反对早婚。如原文引用吕洞宾的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首诗形象地指出早婚有丧生殒命之害,还用利刃、鸩毒为喻,警告纵欲之人,还从脏腑气血理论上阐明节欲养生的重要性,并批判了好色者“以御女为长生之术”的荒谬说法。大力倡导他人提出的“欲不可纵,纵则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可谓知养生矣”。

  (原文)

  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初伤不觉,久之则成病也。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无放饭,无流者(1),节之礼,谨防其过也。凡人食时微觉胸中不快,此食伤也。服消导之剂以助脾之传化,不可隐忍,久则成积矣……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如上古之人,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可也。苟不如节,必餍足(2)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害其中和之气。传化之迟,斯成苑(3)病之积矣。为胀为满为痛,纵一时之欲,贻终身之害。

                                ——《养生四要》

  (注释)

  (1)歠(chuo卓):饮。

  (2)餍(yan足):饱足。

  (3)苑:疑为“菀”字之误。菀,积也。

  (按语)

  本段原文主要谈饮食养生之意义,认为肠胃是饮食水谷受纳。消磨之场所,饮食多少应有分数。过多肠胃则不能受纳,或溢而上出,或不得消化而停滞于中,此与《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观点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