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门珠海大桥: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 写作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48:44

第四部分   写  作
【知识梳理】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考生作文能符合题目中所列的各项要求。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对作文试题上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考生不仅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基本要求有两项:一是准确,二是全面。
    怎样做到符合题意呢?
一是吃透内涵,依题行文。
① 依照词典的认定或社会习惯形成的意义解读试题。
每道题总是由一个或几个词语构成的,对这些关键词语,必须仔细琢磨,把握其正确的含义。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气”可以指空气、气体,也指某些素养或特征,更多的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或品格。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岳飞抗金,“气吞山河”。俗话说“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口气”。这句俗语中的“气”,仅仅是指空气吗?请根据以上提示或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题目中必须包含“气”字。
  这道题的引题说:“气”可以指空气、气体,也指某些素养或特征,更多的是指精神状态或品格。由此可见,命题者是将“气”的含义严格限定在“人的精神状态或品格”上的。为了强化这一命题要求,下面又举《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和岳飞抗金中的“气吞山河”为例来说明。最后用“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口气”这一俗语进一步作出解释,还用反问句“这句俗语中的‘气'仅仅指空气吗”来收结。命题者对关键词义的限定是非常明确的。据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与“气”相关的诸如骨气、气节、意气、义气、正气、志气、勇气等词语中任选一个加以发挥。
② 重视试题中的修饰语。
例如有一道命题作文题:请以“在飘雪的季节守候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里有三个关键词:飘雪的季节、守候、花开。这三个关键词里,作为修饰语的“飘雪的季节”尤值得注意。它可以是实指,可写雪花是春的使者,雪花来了,明年的花期就近了。也可以是虚指,“飘雪的季节”指的是恶劣的环境,人生所遇到的困难、挫折等一切逆境。当然,比之实指,虚指更有含蕴。修饰语的含义确定了之后,与此相应,“花开”的含义也当是虚指,指人生的顺境、美好的生活。这样把这两种虚指的意义结合起来,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就很清楚:人在逆境中仍然要以乐观、豁达、不屈、积极向上等心态,去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比喻性的试题要准确理解试题的比喻义。
    如2008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春来草自青。这是蕴含颇为丰富的隐喻性话题作文,写好这类作文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准确把握写作的范围与方向。我们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理解话题的含义:一 表层意义,春天来了,驱赶严冬,万物复苏,花草繁茂,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二 深层意义,“春来”比喻人生或社会生活的良好境遇,“草青”比喻的是美好的前景,这样,我们可以确定:作文的重点应该是对生活的感悟,重心应该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多一份自信,迎接生命的春天;笑对风雨,明天会更美好;困境中要坚强,阳光总在风雨后;多一些从容,欣赏春天的美丽。
二是读懂材料,明白喻意。
这主要是针对给材料类话题作文而言。在审查这一类题目时,必须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根据材料,明确题意、范围、重点及要求,思考一定要全面准确。有时试题所给的情境内容比较含蓄,像寓言、漫画等材料,我们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发现隐含信息。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所给的材料是:
  一次,许广平写了一篇题为“罗素的话”的论文,呈给鲁迅先生批阅。鲁迅读完后写了如下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注: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师大任教,许广平是该校学生。罗素是外国著名学者。《罗素的话》是许广平评论罗素的一篇论文。)
  题目是: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自己或周围人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定。
做这道题,首先要领会材料的含义。材料中鲁迅的评语很值得玩味。当时许广平虽然还不是是鲁迅先生的配偶,但已是鲁迅先生的爱徒。依据这样的关系,许广平的文章纵使有诸多的不足,鲁迅先生也应该给予包涵和宽容。可鲁迅先生却一点情面也不讲,相反以极端幽默的讽刺笔调,在批语中调侃道:“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这个批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广平论文中绝大部分的内容(85﹪)都是罗素的话,只有极小部分的内容(5﹪)才是她自己的。鲁迅先生指出了许广平文章的最大毛病就是缺乏自己的见解。把材料中这个含义读懂搞清了,下面行文就比较方便了。
三是理清关系,辩证说理。
    所谓“理清关系”,就是要把题目中至少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例如2005年全国卷(黑、吉、桂)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的作文,就不能只谈“位置”的重要性,而不关联到“价值”这一要求,作为话题主旨应围绕“位置和价值”的相互关系作思辨分析,展开论述。所谓“辩证说理”意思是指命题如果像上述话题“位置和价值”涉及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就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审察。毋庸置疑,位置不一定与价值成正比。一般来说,一个人位置高、权力大,就容易创造更多的价值;但也不尽然,有些人在很普通的位置上,也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比如在位置低下的平民百姓里,就曾涌现出了鲁班、李时珍、毕升、黄道婆、曹雪芹等知名人物,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至于当今社会,在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创造出不平凡价值的英雄、劳模,更是举不胜举。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审题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步骤,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作文的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一点也马虎不得。
审题的内容要点有:①审清题型特点;②审清立意角度;③审清选材范围;④审清文体要求;⑤确定写作中心。而其重中之重则是审清题目对写作的内容、题材、体裁、字数作出了什么限制,试题规定写什么就写什么,规定怎么写就怎么写,决不可一瞥题目就匆匆落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2)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我们常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应用文这几类。这几类文体,都是每一个考生必须掌握的。
各类文体均有各自的特征。
“文体”的特征,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内容和作用上。比如说,你要写记叙文,就要侧重写人写事,写景写物,要动人以情;你要写议论文,就要注重阐述主张,分析思想,评论是非,要示人以理;你要写说明文,就要着重介绍事物特征、事理规律、操作规范,启人以知;你要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就要加重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议结合,要授人以法。
“文体”的特征,还表现在行文款式、表达方式上。记叙文要记叙,要描写,讲究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等等;说明文要说得明白,讲究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议论文要有论点,有论据,要能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应用文重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所以特别讲究格式,而且这种格式是约定俗成的,不可随心所欲地“创造”。
“文体”的特征,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记叙文追求生动形象,特别注重语言的情感化;议论文讲究逻辑性,概念、判断、推理要十分严谨,举例叙事要概括简洁;说明文讲究准确性、科学性、不夸张,少形容;应用文的语言更有特色,有些是习惯用语,有的甚至是“行业”用语,要求作者真正做到“当行出色”。
总之,文章要素,文章规格,文章功用,文章语言,都是“文体”的属性。要写出好文章,就不能不增强文体意识,不能不把握文体特点。这种把握,不仅是要区分出什么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还得再深入一步探究各类内部分支文体的差异,比如同是记叙文,写新闻稿与写一般记叙文不同;同是议论文,写评论和写读后感不同;同是说明文,写科普文章与写一般产品说明书不同。它们各有特点,写作时是不能加以忽视的。
所谓“符合文体要求”,是指考生可以根据命题要求选择适当的文体,但要注意选定文体的文体规范。这实际上是说“符合文体要求”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符合作文题本身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这四大类文体。具体到每一年的试题,或是指定写某一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信”;或是排除某种文体,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上海卷、湖北卷、北京卷、天津卷,明确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诗歌便不符合文体要求。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不能随便更改。2005年重庆卷小作文明确要求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湖南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二是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的要求。近几年高考采用了话题作文,逐步取消了对文体的限制,使考生摆脱了文体的羁绊,可以根据话题的实际和自己的特长,选取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文体去写,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但是,这丝毫也不意味着“文体不限”就不要文体了。就考生来说,在具体的写作中,要适当强化“文体感”,你一旦选择了一种文体,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要求来写,要努力做到写什么就要像什么,千万不要写出那种非驴非马的“四不像”的东西来。
    最后,再强调一下,怎样做到符合文体要求?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平时积累文体知识,对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寓言等考场常用文体的基本体式了如指掌。②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一是试题本身要求写某种文体就按这种文体来写,二是试题允许“自选文体”,要写出自己选定文体的特征。③要学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有素材的、能够张扬个性的文体来写。
(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什么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是指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继承民族传统中优秀的精神遗产;作文的内容应反映当代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体现符合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进步思想,排除不健康、不积极、消极颓废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凡表现出高尚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勤奋的态度、刻苦的作风、助人为乐的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健康的、积极的。
“感情真挚”是作者在情感表达、展示的过程中做到: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喜怒哀乐,真情表露,写实事,讲实话,抒实情,明实理,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展开联想、想象要合情合理,抒发感情要恰如其分。不要为了迎合阅卷老师而矫揉造作,夸大感情,更不能胡编滥造。
目下学生作文在这方面存在的误区有:
  (1)无限拔高,描写失真。
不少同学对作文的思想性作狭隘的庸俗的理解,往往不顾材料本身的内涵,或胡乱引申,或乱加比附,或生搬硬套,或大肆发挥,或无限上纲。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的高度。有些考生不顾题意,一个劲在那里表决心,谈志愿,用假话、大话、空话替代“真情实感”;有的调侃一切,玩世不恭,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和对社会的冷漠;还有的胡编乱造、随意拼凑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以博取阅卷人的好感。文章中要么“无情”,要么是一些“不精不诚”之情,引起阅读者心理的拒绝与排斥。  
(2)矫揉造作,虚情假意。
  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有的文中并无一丁点能引起“触动”的因由,却“为赋新词强说愁”,满纸苦闷、彷徨、伤感,十足的恨男怨女的派头,十分矫情。1998年高考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出现这样的现象:父母在考场外辛辛苦苦等着考试结束接孩子回家,孩子却早已在考场内判决了父母的离婚,查出了父母的重病甚至把父母送进了天堂。为了得高分而如此不择手段,令人惊讶。
  (3)自以为“真”,格调不高。
  不少考生抒发的看起来确乎是“真情实感”了,但其流露出来的思想意识却是灰色的、反社会主流思想的,“真””则“真”矣,却既不“善”也不“美”。有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了不少自以为真实,而实则应该摒弃的悲观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崇洋媚外、追星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等错误观点,还自以为是“个性化”“创造性”的表现。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写作中,有考生作起了白日梦,说记忆如果真的可以移植,我就不用学习了,可以如何如何享受等等。写“心灵的选择”则写自己在几个靓丽“美眉”间艰难选择,莫衷一是的矛盾和痛苦。有些学生甚至虚拟了许多缺德的经历:如1994年命题作文“尝试”,有考生以欣赏的口吻津津乐道自己怎样在作弊、打群架和第一次偷自行车等方面的尝试。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写出来,固然应该肯定,但他们的想法却是不妥的,甚至是严重变形、扭曲的,格调太低。
  (4)认识怪异,立意错误。
  鼓励考生多向思维,决非失去价值评判的尺度。有的考生为了论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写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照我看,只要对自己有利就都有理。”这样的观点起码是庸俗的。有的考生对敏感的政治问题持有错误的观点,如一篇题为“论特殊”的文章竟这样写道: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性,中国人有中国人思维的多样性,“不管台湾独立也好,统一也好,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答案岂容丰富多彩?有一篇题为《有弃有取,有失有得》的作文,对“诚信”的认识却是“诚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诚信的取舍之道,丢弃诚信不见得会失去什么,保留诚信也不见得会得到什么。对诚信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以实用主义观点看待“诚信”,需要时我就“拿来”,不需要时就抛弃,作文的价值取向错误。有的考生甚至出语如斯:“守诚必败,失信必胜,这是为中国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规律。”简直是胡说八道。
  (5)情绪偏激,看法偏颇。
有什么样的境界格调,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有的考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阳光下的一角阴影就全盘否定太阳的存在,对有些社会问题或现象(如农村生活、城市下岗现象等)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或不法行为(如腐败现象、污染问题等)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去评论,反映到作文中便是一腔愤世嫉俗的宣泄。有位考生在题名为“四个儿子”的文中写道:“龙生九子,个个不同。张老汉的四个儿子的秉性就是这样,有的耿直、有的刚烈、有的阴险、有的圆滑!只有那个像鹅卵石般圆滑的老三最适合于在政府部门工作。”这位考生情绪偏激,认识偏颇,有违客观实际。有一名考生写信给正在准备高考报名却拿不定主意的同学,竟这样谈自己的看法:“不要听老师的,老师就知道升学率,多考上一人,就可以多拿奖金;也不要听家长的,他们只要自己的面子,根本不顾你的死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种“鼓励”别人“我行我素”的话,只能表现出作者的狭隘心理。  
    然则,如何做到思想健康?有四点要注意: ①守住人性伦理底线;②守住社会公德底线;③守住民族尊严底线;④守住时代主旋律底线。
又怎样做到感情真挚?也有三点要注意:
①生活写真。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曾给自己心灵震撼的生活事件;
②细节传神。描写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生活细节,追求“一瞬传情,一日传神”的艺术境界。
    ③渲染氛围。撮取生活琐事、文史人物而成篇,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在叙事、写景中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以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显示文章的主题。写记叙文,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写议论文,论据典型充足。与充实对立的则是假大空,捏造事实,无病呻吟,夸大其辞,无的放矢。
   中心明确是指文章的观点鲜明而准确。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它必须是鲜明的。
   选取怎样的材料,才显得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的文章必须具有高质量的材料,其标准有三点:
   (1)丰富性。就是材料本身有丰富的意蕴。意蕴就是材料的内在含义。意蕴丰富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以某些启示。一则材料有无意蕴,要先从读者的眼光来看,要用心去感受它,你果真动了情,那就是有意蕴。这种鉴别方法很有效,不妨一试。
   (2)现实感。这是针对材料陈旧而言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取材。考生要在平时养成关心社会的习惯,积累丰富的素材,一旦需要就能源源不断的拿出来。当然,不是说写文章不能用历史材料,即使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历史故事,关键是历史材料中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文章才能有新意。
   (3)新颖度。这是针对人云亦云而言的。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其强度往往与材料的新颖度成正比,所以考生必须在平时积累一些新的材料,随时记下来备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新鲜的可写的人、事、物,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就能找到内涵丰富,具有现实感、新颖度的材料。
作文怎样做到中心明确呢?
   (1)首先中心论点本身应该明确的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论点一般由简洁的判断来表达,例如《做一个快乐的付出者》。
   (2)一篇文章中心论点应该始终不变,作者不能提出与中心论点相对立或矛盾的观点。
   (3)整篇文章论证要紧扣一个中心论点,防止论证过程中,转移论题、偏离题意。
(4)要善于点明中心,在考场作文中,这一点更为重要。
作文中要做到中心明确,一定要适当注意有关点题的技巧。
    拿点明题意的方法来说,有:
①叙事点题。如朱自清《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借叙述直接点题,引出回忆吸引读者。
②议论点题。如唐弢《同志的信任》结尾:“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以评价作结,点明中心。
③描写点题。如茹志鹃《百合花》结尾:“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这诗意浓郁的点题描写,把作品推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百合花——纯洁与感情的花,伴随着主人公的身体,映衬着他高尚的灵魂,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④抒情点题。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在描述夜走灵官峡的见闻后,直抒胸臆 :“我猜想:即使在这风雪迷茫的黑夜,工人、工人的妻子、孩子,谁也看不清楚,可是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作者将一家三口的骨肉之情同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感情联系在一起,借抒情之笔突出文章的主题。
    拿点明题意的位置来说,有:
①标题点明题意。话题作文要求自拟标题,我们就用标题来点明中心,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例如,2001年高考优作《诚信,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生需要诚信》等。
②开头点明题意。例如一位考生写的《敢为天下先》一文的开头:“老子说:‘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虽然这古训倍受推崇,但实际上不过是一张“护身符”。“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敢勇挑大梁,不敢锐意创新。我以为,在这腾飞的新时代里,人人要敢为天下先。”这个开头破中立论,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新时代,人人要敢为天下先
③结尾点明题意。例如2001年高考优作《诚信不可抛》一文的结尾 :“看看吧,诚信何其可贵,何其重要。诚信不可抛,唯有诚信,才能让你的生命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永不枯竭!”这则结尾,收束全文,点明主旨,要言不烦,干净利落。
  ④段中点明中心。写记叙文可以描写几个场景,在场景描写之前或之后点明文章中心;写议论文可以把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小观点,放于每段醒目位置,强化阅卷老师对文章中心的印象。
(5)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结构完整” 系指文章的结构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文章的结构安排,应该与文章的内容有机的统一,成为水乳交融的一体。所以,文章的结构要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能反映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要适应不同的文体特点。
要做到结构完整,以下几方面是必须注意的:
    ①思路与层次
思路清晰是结构完整的前提。不管选择哪种文体,写之前都要对所写话题有一个整体“规划”,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内在的思路去结构全文,这些问题清楚了,结构完整是自然而然的事。更多情况下,文章结构不完整,主要是思路不清晰造成的。思路清晰,文章才会有很强的层次感。层次是文章内容的表述次序,或者说是文章内容展开的步骤,它体现文章各部分的次第关系,显示文章的条理。可以说,如何安排层次,是整个行文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应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记叙文的行文思路则比较复杂,时间、空间、材料的性质、作者认识的发展等等,都可成为结构文章的“脉”。
②开头与结尾
开头,是文章的开端,要为文章的主体----“中篇”服务。文章的“头”开得好,对于全篇有很大的作用。“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有个好的开头,全文皆振作,有精神,有活力。写开头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开头要尽快接触文章的本题,不要故意兜圈子,考场作文尤应如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东拉西扯,往往会使人不知所云。开头要精美,即古人所说的“凤头”。美丽而又精致的开头,才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开头几法:
直起法:就是直接点出文章的本题,接触文章的实质内容。其长处是开门见山,便于读者抓住要领。
原起法:即原其所以然,也就是先叙述作文的原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的开端平和,易于让人知道文章写作背景和由来。
突起法:就是从最“抓人”的地方写起,给人一种磅礴逼人、突兀横出之感。比如:“我从来没想过,我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来”,这个开头让会让读者产生很多疑问,会急着读下去。
逆起法:就是从与文章本意相反的角度说起,这样的开头,起笔曲折,出人意外,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如《荔枝蜜》的开头即是。
喻起法:就是从其他事物兴起(即联想),然后归结到本题,这样的开端,文章活泼,富有意境,有利于文章立意的表达。
结尾,担负着进一步表现中心内容和扩大文章内涵、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作用。结尾的要求是:要有力,即古人所言之“豹尾”。写文章要善始善终,如果草草收尾,有可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有韵味;要与开头相呼应,文章的内容只有前后呼应联系,才能血脉贯通,融为一体;要自然,不能生截硬断,画蛇添足。
结尾几法:
留余法,即言有尽而意无穷;点睛法,即以富有警策风格的语句点明文章本意,升华文章的意境;括应法,即总括大意,照应前文;推广法,即推而广之,由此及彼,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
③套路与程式
文章有法而又文无定法。有法,强调的是写文章应该遵循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无定法,强调的则是文章在符合文体要求的基础上要做到新颖、鲜活、生动,力避呆板,摆脱模式化。有的同学比较迷信套路和程式,比如写议论文常常是“三阶十二步”,一篇文章有多少句话,每句话是用单句还是复句,用比喻还是用排比,用例证还是用说理,都规定得很具体。应该说,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作文基础较差的考生,让他们“依葫芦画瓢”,好歹得个分数;要想写出比较理想的、有自己思想认识、有自己个性的作文,还得“文从心出”,千万别往套子里钻。
“语言通顺”系指作文中的语言,一要规范,即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语法规则、表达习惯。二要准确,即在规范的前提下,遣词造句恰当,表达无偏差。三要连贯,即句子的组合遵循一定的语法和逻辑规律,保持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通畅。四要得体 即符合于特定的表达方式特点,适合于特定的表达对象及场合。
下面几点应该注意:
 一、 避免矫揉造作,力戒生涩怪异
用词规范,没有病句,是语言通顺的基本条件,这人人都懂。但有一种情况往往不被人注意,甚至还被误以为语言富有时代气息,那就是矫揉造作,生涩怪异。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台港的话语被引进,有些话语是有助于丰富汉语表现力的,但也有一些是生硬凑合不合乎汉语习惯的。还有些现代派的文学作品,为了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故意破坏汉语构成规则。比如一句风行一时的歌词,“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一位评论家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讲清。
二、 句子不要太长,结构尽量简单
有的同学觉得写长句子好玩,但又把握不好,出现句子不够通顺现象。句子过长,结构过于复杂,很容易出现语病,而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常常也容易让人搞不清楚。
三、 语言简洁,以少胜多
简洁的意思是“简明扼要”,解释得再具体些,就是用最少量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思。“简洁”是通顺的最高形式。
四、 人物语言要符合身份
“学生腔”是指人物的的语言不符合人物身份特点,都是学生一样的腔调,句子结构完整,用词具有很浓的书面语色彩,显得不自然、做作。
五、 注意接受对象,统一语体风格
写文章的目的是给人看的,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考虑接受对象。接受对象不同,写文章的的语言也应该有所不同。只有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另外文章的语体风格也要前后一致,除追求特殊效果,一般不用半文半白的语言,也不能出现前半篇大多书面语后半篇大多口语之类的情况。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标点正确主要指使用标点符号规范、准确。规范指标点应单独占一格或两格;有些标点不宜在行首使用,如句中、句末的点号;有的标点不能在一行之尾使用,如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有些标点不能兼跨两行,如省略号、破折号等。准确使用标点是要求按标点符号自身的功能使用。
    不写错别字,这是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字书写的具体、明确要求,应该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
评分标准规定错别字每错1个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实际上,那些错字连篇、字迹难辨、标点错乱的作文,往往得不到原本应该得到的分数,考生不可不注意。
2.发展等级     
(1)深刻
关于“深刻”,《考试大纲》有三点具体要求: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透过现象的迷雾,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就能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记叙文应该着眼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必须通过对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找出最动人、最深刻的那一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事情的典型意义。议论文应在纷纭复杂的问题表象中,拨开层层掩盖的现象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如《稳中求胜》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按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 文章透过纷纭的历史事件、传世的名言警句,一气呵成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深刻而有文采,自然获得发展等级分。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的、普遍的联系,要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追根溯源,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注重对事物的正反、纵横等诸因素的综合考察,看清问题的实质,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考议论文的写作中,常常会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如《祭弟文》写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好逆向思维,创新求异;善栽花养蚕,喜爱自然;却得不到家庭的理解与支持,乃至“抑郁而死”。文章从反面取例,意在给“家庭教育”敲起警钟:绝不能扼杀孩子“创新立异”的能力,发展“个性”、培养“素质”不应流于空谈。本文所述事例虽然并不陌生,但作者揭示了导致表弟悲剧产生的原因,使我们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引起更多的思考,也引起人们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投入更多的关注。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所持观点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有时代感、前瞻性,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产生心灵共鸣,灵魂震撼,思想境界升华。要多向思维,能对论述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文章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能由已然推知未然,从现实推知未来,从发展推知结果,由求同再到求异。文章中阐述的观点能够拓展读者的思路,提高读者的认识层次。倘能做到这一些,想他人所未想,或言他人所未言,必能给人以启发,并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 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是一篇满分作文。作者能充分激活自己的诸多文化积淀,借秦岭和长江的对话谈古论今。哲理与诗情,历史与现实、未来,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泛泛而论的虚浮和正反统一的俗套,文章充实而又灵动,观点亦具启发性。文章中所引用的诸多史事与诗词,都为作者所驱使,显示了一种堪称宏大的气魄,和从“战略”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发读者对诸多问题的思考。
    1.记叙文如何写得深刻?
    ①选材宜小。小处落笔,学会写小事情,悟大道理;写小人物,显大精神,现大气度;从撼动过自己灵魂的小事人手,显示人间大爱,提纯理性精华。
    ②感悟宜深。“沙里见世界,花中说人情”,学会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悟人生真理,传真挚情感。
    ③细节要精。细节的写法有三种:一是道具式细节描写。以设置道具的方式,将一件蕴满人物情感的物(丝巾、贺卡、硬币等)与人物动作、语言相结合,构成抒情性细节。二是特写镜头式细节描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锁定人物具有震撼力、个性化的动作,揭示人物内心深层的感情波动。三是镜头慢放式细节描写。以慢镜头的方式,将系列的动作分解、慢放,以蕴蓄丰富情感的慢动作触动渎者的心灵。
    2.议论文如何写得深刻?
    ①见解独到。就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者从新的视点看传统事物,得到新的发现和认识。
    ②理性烛照。能以理性的眼光,透视材料,让情感性材料闪烁理性之光。
    ③分层剖析。文章分成几个小的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中心论点。
④融入哲理。一是引入富有哲学思想的名言警句;二是对论述的事物进行升华提纯,结晶哲学思想;三是辩证地分析问题。
(2)丰富
材料丰富。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就议论文而言,指行文中的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等充分而有力,避免了空洞的分析,不泛泛而谈,人云亦云。对记叙文而言,材料丰富指文章有血有肉,事例具体感人。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比喻记叙类文章开头、主体和结尾的要求,“猪肚”就是比喻文章的主体部分要材料充实,内容丰富。如《那时花开》是一篇在构思立意和布局谋篇上都有独到之处的考场作文。作者紧紧抓住“那时”,即“挫折降临时”来作文章。从挫折降临时人们惯有的心态和此后的醒悟展开分析,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事例,材料丰富而典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一条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智者会把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幸福的花永远为勇士而开。由于材料丰富,所以全文开口虽小,但挖掘较深,分析入情入理。
    形象丰满。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和故事等)而言,即文章中的人物、景物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要达到这一点,在记叙文中要尽量避免平板的叙述,多用生动细致的描写:状其形、仿其声、描其色、传其神,或写景抒情,或寄情于物。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服从主题的需要。
    如《看着我的眼睛》,用生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而这一幅幅画面又紧紧围绕着感情与认知这个话题主旨,且层层推进,不断拓展深化,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全文形象丰满,情理交融。在表达上,作者把生动细致的描写与恰切的议论紧密结合起来,收到既以形象感人又以事理晓人的效果。
    意境深远。意境深远,即深刻的立意与生动的人、事、物、景有机结合,意蕴其中。这一点多就散文或诗歌等文学体裁而言。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深远,就是指文章的内蕴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者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者是象征隐喻,意蕴深远;或者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如《山水的挫折》使用了拟人、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赋予山和水理性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山的博大、包容和坚韧,水的自由、任性和张扬在文中都得到充分展现。山用宽容化解痛苦,让万物在希望中自由生长;水用放纵放大痛苦,让人们在幻灭中去寻觅做人的真谛。它们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启示读者多角度地认识和思考,不管是化解痛苦还是放大痛苦,目的都只有一个:丰富自己的人生,坚定地勇往直前!全文语言蕴藉深厚,文采飞扬,经得起细细品读。
    怎样做到材料丰富? 不外乎以下三点:①用排比句,铺排材料;②引用诗文名言,充实材料;③标题引领,组合材料。
    怎样做到“形象丰满”?
    ①叙事中融入真挚情感。叙事类文章要善于在生活琐事的叙述中,融入真挚的情感。有了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人物便有了灵性,便富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②描写中突出人物个性。一是语言、行动描写中突出人物个性。作文时,要善于使自己笔下的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充满鲜明的个性,展示其独特的内心世界。二是细节描写中突出人物个性。从细微之处着墨,表现人物最本质的性格特点。三是对比描写中突出人物个性。或通过一个人的前后反应,表现他对同一事物认识的变化;或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来突出他们各自的精神境界。
③议论中升华人物思想境界。这种议论可以借人物之口阐述事理或事件的感悟,也可以是作者对文中人物、事件的评论等。
(3)有文采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文采的文章,能够使作文提高一个等级。
用词贴切。要求文章措词恰当、准确,切合所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如《独上高楼》一文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像,吟咏文学史上李白、苏东坡、辛弃疾三位伟人抛开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文章用词生动,语言畅达,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真是文采斐然。
    句式灵活。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散结合,或反复,或设问等。如《闲读山水》一文句式灵活,表现在长句和短句的结合,整句和散句的结合,常式句和变式句的结合。本文在这些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作者在考场上驾驭文句是如此的得心应手,这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如《列车?茶?春花》中写到了列车、茶、春花,它们与挫折,痛苦有什么关联呢?高考像呼啸而驰的列车,“我”紧紧抓住列车的边缘,车在奔驰,“我”赶上了列车;人生如茶,在沸水中沉浮,但却那样“从容”,宛如生命;一朵春花虽会枯萎,但春天会永恒地留在你的心里。三个部分,三个比喻,散文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适时的议论,隐约中的哲理,看似松散,但却一丝串连,即“用最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倾轧,绝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文章具有很强的整体感。
    文句有意蕴。一是丰富性,文句含义深刻、哲理丰富、韵味悠长;二是形象性,即能够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句表现事物的性质、状态等。如《诗人?明月?黄花》一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极富神采意蕴,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怎样打造靓词丽句?
    绘色。①颜色词绘色。使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原色词,或使用银白、金黄、海蓝、桃红、梨花等有色彩感的词。②比喻绘色。用比喻手法绘色,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绘声。①象声词绘声。即用摹拟声音的词语准确地摹拟出事物的声音。②比喻绘声。用比喻手法绘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绘形。①形容词绘形。用形容词突出事物的外形特点,一是使用胖、瘦、高、矮、涩、滑,粗、细、扁、平等一般形容词;二是使用萋萋、淡淡、溶溶、蓊蓊郁郁、薄薄、袅袅、青青等叠音词。②比喻绘形。用比喻手法突出事物的外形特点,如“万条垂下绿丝绦”。
    怎样选用句式?
    句式的安排要追求参差错落、自然灵动之美,注意不同特色句式的交替与搭配使用。一是长句与短句的交错,二是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三是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相间。
    怎样追求文句的表现力?
    一是融入哲思。“文采”有时体现为一种思想的张力,精练的词句蕴含丰富的哲思、闪耀理性的光华,才会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二是镶嵌名句。①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②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③以名句过渡,巧妙衔接;④用名句对比,突出中心;⑤用名句议论,形象深刻;⑥用名句写景,境界优美。
    三是形象描绘。“表现力”与形象性密不可分,因此,必须学会用生动、细致的描写句表现事物的性质、状态,在生动的描述句中融入浓郁的情感色彩,以此增强文句的表现力。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化抽象为形象。有的同学写事性的文章,往往用一些概述性的抽象文句,这样的文句就缺乏表现力,应学会将抽象的介绍说明性文句转化为形象的描写性文句。
    ②化静态为动态。我们要善于“化静为动”,使之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③绘形绘声绘色。就是能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具体地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④用比喻和拟人。比喻和拟人是使语句具有形象感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4)有创新
    观点新颖:指对问题和事物有独到的看法和认识。思维立意高、新;联想悟思有特色,善于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独辟蹊径,出奇制胜。如《没有翅膀的飞翔》一文立意新颖,极具想像力,富有哲理性。文章选取飞蛾、鸡、天鹅作为陈述主体,分别面对他人(“朋友”“妈妈”“爸爸”)的期望审视自我,形象地阐明了“自我意识和他人期望”的关系,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材料新鲜:指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虽旧而有新意、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的材料等。写作时,应努力避免使用那些陈旧的、平淡的材料,多选用有新鲜感、时代感、现实感的材料。如面对《沉稳与灵动》这样一个看上去似乎有点难度的试题,他(她)知道,这样一道试题,不会叫你就山说山,就水说水的。突然之间,他(她)灵光一现,想起了“昨天忙里偷闲地观看了日本相扑在中国北京的公演比赛”一事,难得的是他(她)在相扑力士身上看到了沉稳与灵动。于是,他撷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则极为新鲜的材料,不慌不忙,夹叙夹议,一路从从容容地写来,一篇优秀作文便诞生了。
  构思精巧:是指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求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文章结构自然合理,衔接过渡巧妙。这是作文创新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点,应该充分展开想像,凭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选择新的角度、新的形式,构思出独具慧眼、极富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如《画》一文中的主人公是市长夫人。作者在市长夫人身上着墨并不多,只是在开头简略地介绍她“办事沉稳,胖胖的身材给人以敦厚的感觉”,只是写了她在听了孙老板要买画的事后说了一句话:“你前几天在市里参赛的《百竹图》在一千多幅参赛作品中只排了六百多名”。然而,就这寥寥几笔,一位贤内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了。这就是构思的巧妙之处。仔细想想,在市长的家里,市长夫人一般也是不会跑到“前台”来的,然而,在许多事情上,她们却往往在“幕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看来,作者这般来布置人物,也是有生活依据的。 
  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这是从思维角度设立的标准。要求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要可信,又要出奇制胜,充分显示“独到”之处。推理能突破思维定势,推导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或结果。想像奇特、独到,或新颖别致,或含意深长,耐人寻味。如《<孔雀东南飞>新传》一文属于故事新编。作者别出心裁,根据作文题的要求,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从名著《孔雀东南飞》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像性的空间,对原作进行大胆改造,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给出了一种新的“诠解”。这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想像富有创造性。
  有个性特征:要求写自己感受的生活,表现自己的特长、个性特色,能表现自己独特的人性感悟,能抒发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东西。如《吊屈原赋》一文立意切题,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优点。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全篇用文言文写就,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语言表达方面的特长,这一切,都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个性特点,
  叙事类作文如何创新?
    一是旧瓶新酒,立意创新。以文学名著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基础,冷静发挥,大胆构思,创造性地编写富有新生活、新情节、新思想的故事。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原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精神实质等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依照熟悉的情节推演出新的故事。
    ②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展开新奇的想象,在想象中植入创新火花,点燃创新火炬,编写富有创新精神的故事。
    ③编写的新故事要有时代气息,要善于把生活中鲜活的事物和作者真挚的情感、新奇的思想融入到新编故事中。
    二是心游万仞,想象创新。勇于展开想象的双翅,突破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大胆地创造性地编写新故事,描写新环境,塑造新形象,表达新思维。
    三是艺术剪辑,结构创新。从自己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刊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定镜头,加以横向的剪辑,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
    四是视点转换,手法创新。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表达效果总会有所不同。因此,考生要善于离弃旧视点,占据新角度,从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五是生动描述,语言创新。高考选择写记叙文,必须进行语言的创新,必须抛弃枯燥乏味的单一叙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写人则栩栩如生,写景则历历在目。
    说理类作文如何创新?
    一是标新立异,思想创新。如果我们看问题、用材料的时候,能够换一个视点,从新的角度去认知事物,就能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二是务去陈言,材料创新。写议论义,确立了有新意的正确观点之后.还要选用真实、典型、新鲜的论据来证明,使文章新鲜、亲切,有说服力。
    三是比喻说理,手法创新。形象的比喻能将抽象的事理说得生动具体,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有时作者论述不清的东西便可以由读者通过想象加以补充,辅助理解,从而清晰起来。
  四是艺术组合,结构创新。可以将那些时间或空间跨度大而内涵一致的材料组合到一篇文章中,共同诠释话题;也可以用精美的语言描写几个艺术性的画面,再用富有哲思的警句揭示其内涵;还可以化整为零,用几个富有震撼力的小标题引领各层内容,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体。
    五是奇思妙想,构思创新。在材料选用上“点石成金”,在结构安排上别出心裁,在情节处理上尺水兴波,通过材料的奇妙组合收到奇特的艺术效果。
    六是形象有力,语言创新。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内涵丰厚的哲理句、参差错落的长短句,追求说理的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获得高分。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Health/gaoshan/75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