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门通行证:高考语文 考场散文的写作(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27:23

【教学目标】 
  1、 讲解散文写作
  2、了解散文议论文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3、散文写作指导
【教学重点】
1、 了解散文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2、 散文写指导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什么是散文:
不讲究韵律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悍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 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
二、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作者的感情体验。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 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荷塘月色》不是要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而是要吐露在当时环境下的作者的一种“淡淡的郁闷”“淡淡的喜悦”的情怀。《拣麦穗》不是要追忆“我”与老汉的“恋情”,而是通过两个梦的破灭:姑娘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好愿望;我的儿童强烈的模仿心理梦的破灭。而是以此来对幸福生活,对纯正友谊的呼唤。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 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 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
三、散文的外在结构的核心――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 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 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 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 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 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四、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个梦境,一堵断垣,一件故人的遗物,一封远方的来信……都可以拨动你心灵的琴弦,引发你这样或那样的联想和感悟,唤起你对宇宙认识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1、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
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3、联想,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  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  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  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  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  
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4、文采。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
五、散文写作方法例说
1、 优选
景物各异,其营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选取何种景物应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笔墨写路上、塘边的树,但有名称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杨树和杨柳,而有的却只字不提,或"不知道名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淡淡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消遥的淡淡喜悦,其氛围是静谧清幽,因此选取属阴柔美类的植物杨和柳,用以表现素淡朦胧的意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又如《故都的秋》,由于作者追求的是清、静、悲凉的特定情调,所以作者不写暖色调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商场,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而且以为花的色彩是蓝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其余的景,也都以冷色调为主。由此可见作者的苦心。
2、 组合
单一景物的组合当以全景取胜。如《故乡的榕树》第4自然段,以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组成了特有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有的文章以单调的自然景烘托人的活动,如《风景谈》中的"石洞雨景"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谈心的一对男女的内生活得以展现,也使大自然顿时生色。其实,古诗词中更多此类名句。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六个典型意象勾画出乡村东方破晓时分的意境,把"早行"写的极生动逼真,真可谓诗中有画。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0个名词点染出萧瑟苍凉凄怆的氛围,漂泊在他乡异地的游子形单影只、孤单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以上诗句不用动词,全用名词组合。
3、 设境
即把所绘之景设置在某一特定氛围,用带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画面境界全出。如《天山景物记》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场",落日、红光给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镀上了金碧辉煌的暖色光芒,表现出千里牧场的富丽安祥和牧民的欢乐。这里的落日、红光便是黄昏时的背景底色。《风景谈》中"桃林即景"选定花时已过却没有一个桃子的特定时段,景物本身平淡无奇、土气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却使风景值得留恋,这样便表现出人类的崇高精神填补自然的贫乏,突出内生活充实的人对风景的点染和主宰,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4、 对比映衬
散文中的景,有时直接描写难以表现出那特有的情韵,因此作者往往借助对比映衬的方法来曲尽其妙。如《绿》以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来反衬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还有《风景谈》"沙漠驼铃"选取漫漫黄沙、哄哄火响的热空气、驼马的枯骨等极其单调平板的意象与驼阵、猩红的大旗、悦耳清脆的铃声构成鲜明的对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此外《天山景物记》以日影衬森林枝叶茂密,以水声衬幽静,以鸟鸣衬幽深,以红火光衬幽暗,借以表现天山森林的树高林密,也是异曲同工。
5、 想象与联想
有些景物较为平常,也无特别引人之处,画面是静态的,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较小,但散文家却可以不囿于狭小的时空,巧为安排以化腐朽为神奇,使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了。这里,想象和联想就成了必要的处理手段。《荷塘月色》中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将作者和读者一下子由北京清华园带到了遥远的江南水乡,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之中。正是凭借着想象和联想,作者营造了诗意般的艺术氛围,读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艺术享受。
此外,想象和联想还常常表现为引用神话传说。因为单纯的景色本身多是静态的,现时性的,而古老的神话传说因其历史的久远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历史纵深感,内涵也更为丰富。如《天山景物记》由天然湖想及哈萨克少女的眼泪,既点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对比,表现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三峡》中的巫山神女、大鱼驮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头盆、虬在湾也是明证。
散文以景取胜,以情动人,而找到进入散文宫殿的钥匙是准确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写的方法其作用也在于此。
散文的常识
一.散文的类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描划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也叫记叙散文。与小说写人叙事的区别。它以叙事为主,通过对事情的具体叙述,表现事件的意义、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的深刻感受、真挚感情。侧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于对事件的叙述。所叙之事既可以是一件以往的事,也可以是一件刚发生的事;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有头有尾,也可以是对几个片断的剪辑。但在叙事中,往往倾注作者真切的感情,极富有意义和志趣。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的《怀念萧珊》、张洁的《拾麦穗》等。
(2)抒情散文:侧重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品种。抒情性散文以倾吐作者浓郁的感情为主,重在用抒情笔调、象征手法写景状物,在描写中抒发情感。它也叙事、写人、发议论,也有场面和细节描写,但没有贯穿全文的事件和人物;它叙述的事情、描写的人物、景物和发表的议论,都处于从属地位,是为表现作者的强烈感情服务的。抒情性散文与其他的散文的区别就在于情感强烈,想象联想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感情和志趣必须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峻青的《雄关赋》、贾平凹的《丑石》等。
(3)议论散文:以形象的议论为特征,注重文学性,又富于哲理性。杂文、文艺(文化)随笔可归入此类。与议论文的区别。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议论说理的散文。它也抒发感情,但以论述道理为主;它不用一般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的直接逻辑论证方式来说理,而用形象说理的方法,用形象来说话,融逻辑性、象征性和抒情性于一体。唐代韩愈的“杂说”、现代鲁迅的杂文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范畴。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和叶至诚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都是典型的议论性散文。
二、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以小见大
散文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怀、明志、访旧、描绘风土人情,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虫鱼,均可入文。但它又讲求审美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美质的材料,以此抒情表意,映照人生社会。散文因为不象小说,剧本那样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及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题材也就显得十分广泛了。它长于写“小”题材,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情感。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往往都是散文的好题材。
2.手法多样,行文灵活
在文学各体类中,散文是最不受文体约束的文体。写法灵活是散文的一大特点。这首先是指散文运用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均可使用。其次,是指散文结构形式的灵活自由。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可以以人物、事件、景物、典型细节等为结构中心。比如:有的散文以场面取胜,如《挥手之间》;有的以联想取胜,如《土地》。
3.形散神收,文情并茂
散文看似散漫却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一个情感的基点去曲情尽态,妙笔生华。因此,散文既有优美的笔调,又有浓郁的情感,文情并茂。好的散文应是情感真挚自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的文章。
三、散文的写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散文易学而难工”。因为它朴实,却从中见神采;它平易,却从中见炽烈;它简洁,却从中见充实;它自由灵活,却易写难工。散文尤如青春少女,神备则“淡妆浓抹总相宜”。构思也就是人们俗说的的打腹稿,散文的构思是指在孕育过程中,作者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定主题,考虑散文的谋篇布局,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手法。
1.缘情构思
情有所动,有感而发,借助形象,以情伟文,行文挥洒,这是散文构思的要诀。
(1)借助联想进行构思:①借托式联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②链环式联想——由发端环环相套的联想。③辐射式联想——由基点向四外扩散的联想。(结合朱自清《荷塘月色》、曹靖华《小米的回忆》等作品做具体分析。)
(2)寻觅“动情事”,捕捉“动情点”。“动情事”、“动情点”指的是:倾注了作者感情、富有诗意的事物和感受,既是作者情感的爆发点,也是散文构思的落脚点。散文构思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挖掘深意,找出联系,赋予浓情,做到情、理、物相交融。
(3)把握双弦并奏的艺术:外在情节线与内在情思线。散文的特点是:外在情节线小于内在情思线,情节为情思服务,二者和谐统一。(这点与小说不同。小说的特点是:外在情节线大于内在情思线,后者为前者服务。)
2.善于立意
(1)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郁达夫: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用象征的手法表达诗情哲理。通过某一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相似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举例:《松树的风格》
(3)善于从平凡事物中展示不平凡的人生意义。关注身边的凡人琐事,发现平凡中蕴寓的伟大,写出其真、其善、其美。
对比阅读:朱自清的《给亡妇》与巴金的《怀念萧珊》。
3.严格选材
散文选材的原则是:以“我”为圆心,以“我”的感受体验为半径画圆,囊括在这个圆内的社会生活、客观事物,无论巨细、轻重、大小,只要能被“我”认知、经“我”思考,引“我”动情,均在可选之列。
(1)选择事物的细微之处寄托真情。散文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怀的,特别是抒情散文,更是以情为主,情景兼备,寄情于物,在选材上必须尽可能选用最能表现寄托情思的事物的细微之处。比如: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选取寄托青丝的事物细微之处,不仅仅是个方法技巧问题,要想使自己选择的小事打动人,必须先能打动自己,只有真正理解生活,对生活事件充满情感,才可能写出好的散文,收到自然、真实、动人的效果。
(2)选择风俗事象透视人文心态。这种选材多适用于叙写景物、地貌整体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散文。一般要求给读者以事物的整体过程感和事物的特色情态氛围等特征。通过对事物属性的描写,来展示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事象。比如: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和贾平凹的《秦腔》、《五味巷》。
(3)童年忆旧话亲情。不少作者写回忆童年、怀念故人的散文,目的不在于怀旧,而在于抒情,尤其是抒发今昔对比产生的现实感受,是直面人生的一种手段。比如:臧克家《老哥哥》。
4.锤炼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一切艺术都讲求创造,作为散文的语言更是这样,艺术创造性便是散文语言的特性。
散文短小精悍,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不靠情节与形象取胜,全靠一个“情”字,这就决定了散文的语言要求凝练、概括、朴实、优美。散文被称为美文,美在哪里?美在情致上,美在内容上,而这情这景,全靠语言来取胜,所以还要有美的语言,散文家碧野说过:“正因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辞用句苦心推敲,做到句句优美,字字精练。”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原文初稿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后改定多五字,极简明。至于全文用21个“也”字,却毫无造作之意,恰切地表现出当时士大夫娩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致。这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正因为散文的语言要求很高,所以古人称之“易学难工”。有些人可以写出优秀小说,剧本,但他却不见得能成为散文家,因为这对作者的“情与语言”的要求很高。
散文语言讲求传情寓意的蕴涵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应当凝练、朴素、优美。具体地说:
(1)从简洁中寻求传神的形象——造形美。小说可以通过场面与动作描写为人物造形;戏剧可以通过矛盾冲突和对话来塑造形象,散文没有这样的条件,常常只能依靠作者的直接概括的介绍,为人物造形。所以散文要想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语言就一定要简洁,重在传神。要求①简洁地表达事物的基本特征,要形似。②绘声绘色,绘影绘神地写出事物的精神气质,要神似。
举事物与人物例各一:
“一根细线从断崖绝壁挂下去,风一急,好象会吹断的。其实不是线,是一条羊肠小道。”(杨朔《两江月》)这是对井冈山中一条通往黄洋界山路的描写。作者鸟瞰山底,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简洁而明了地介绍出井冈山区的地势与山貌,这种语言简约而实有表现力。
“她笑起来的样子真是爱死人了:歪着脑袋,垂着眼睛,用手背挡着嘴角。那浅浅的笑声让人想起小溪里的流水,想起山谷里回想着的鸟鸣……”这是张浩的散文《盯梢》(《收获》1980年第2期)中主人公“二姐姐”的笑,作者抓住最传神的特征,那脑袋,眼睛和手的姿态,柔和地构成了一尊美女的塑象,再加上对笑声的两个形象的比喻,达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虽然我们不知其高低胖瘦)有很强的立体感。
(2)从自然中寻求深沉的情韵——含蓄美。散文的语言要求自然,不雕凿或较少雕凿,挥洒自如,意到笔就。最好的冉冉的语言就是口语,鲁迅先生就提倡用口语去写作。这种口语是艺术化了的口语,体现着语言的本色,带着清新的气息,具有内在的情韵。在运用时以实写虚,有潜台词,语外有意,有含蓄之美。
所谓含蓄美,就是让深刻的意蕴涵蓄在字句中,使读者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咀嚼、思索、补充、丰富,使人久难忘怀。这样的文字有内秀,实于内在美。如周瘦鹃的《“花布小鞋”上北京》写作者的小女儿得知他要去南京开会,误以为他去北京,吵着要跟他一起去北京,结果没得到同意。文中写道:“不料我一到南京,在旅馆里打开旅行包来时,却以外地发现了她那双日常穿的花布小鞋,原来它趁我在动身忙乱的时候,偷偷放了进去,表示她跟我一块儿来了。”这里,作者把深厚的情感都熔铸到这双“花布小鞋”上,它使人们想象到这小女孩的幼稚、天真而又虔诚的心灵,她向往首都的情深意切,作者一字未提,全部孕含在这双“花布小鞋”里了。
从自然之中寻求深沉的情韵,采取自然的语言来表达和增强散文的抒情色彩,散文大师还采用“谈话风”的语言。所谓谈话风的语言,就是如平常聊天、谈家常般的话语,他明白如话、平易、朴实。用这样的语言写散文可以缩短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自由地抒发情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挚。
现代散文史上,朱自清和丰子恺的散文,有许多采用了“谈话风”的语言来写的。朱自清的就说过,“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的《给亡妇》可以算他“谈话风”文章的代表作。
当然这种“谈话风”的语言绝非照录口语,而是对口语的艺术加工,是一种反朴归真的艺术语言,需要很高功力才能达到。
(3)从流畅中寻求抒情的旋律——音乐美。散文的语言流畅,正如冰心所说的“行云流水”。
语言的流畅是语言的音乐性要求的。音乐性就是讲音调、节奏。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音乐性。苏爱伦堡说:“旋律这是散文的基础,每个散文家总是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因袭的音乐的调子。”
节奏是构成旋律的重要因素。汉语的节奏是由汉语言的单音词、双音词、长短句、快与慢,抑与扬,疾与徐而构成的,切当地选用语句,造成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节奏,使文章显出一种语言的气势,更便于抒发作者情感,也便于读者感受领悟情感。鲁迅的散文《风筝》写幼时破坏了弟弟的风筝,后来痛悔之极,便这样写道:“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呵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这种补过的方法,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节奏,表达出童心的跳荡。这其实又是一种无法补过的方法,这是逆转,大幅度的跌宕,由活泼轻快的节奏,变为凝重滞缓。用这种语言的跌宕变化,表现了哥哥的悔过与自责。这里用的实际上是京剧里“紧拉慢唱”的手法。
再如刘成章《转九曲》(《散文》1982年第10期)中间有一段关于“转九曲”的场景描写(散文教程129页中部)要想使自己的散文流畅自然有气势,首先当然要有激情,这是造成“差压”的动力,同时语言也要易读,动听。为此,我们在散文写好后,可以自己先读几遍,看看顺不顺,畅不畅,把拗口的,疙里疙瘩的字词,毫不可惜地删除,尽量使语言畅达一些,自然一些。
(4)从朴实中去寻求华美的色彩——风格美。这是从风格方面来讲语言的。最美的散文风格是朴实。茅盾、老舍的语言就是追求这种风格。更多的作家是经历了一个由华丽到朴素的过程,青年作家尤为这样。对于作家的这种变化,用四个字来概括字叫“归朴返真”。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散文写作要寓华美于朴实。好比一块玉,在室内瞧平淡无光,到阳光下看则光彩夺目,好的散文也是这样,初读平淡无奇,细品则华美淳香。文化革命中人们极尽华丽之词汇,大谈高呼领袖的大号,祈祷般地颂福,结果事过境迁,一切成为笑柄,毫无流传。而方纪写的《挥手之间》,文字朴素无华,却打动人心,令人百读不厌,毛泽东那缓慢而有力的挥手一瞬,好似一个塑像,永远存入人民心间。
杨朔的语言尤如一种淡墨,绘画着祖国的锦秀山河。他的散文字字斟酌,拿来当诗一样去写,语言却朴实无华,句句凝练很难改写,这种语言其实是最具色彩最美的语言。(《荔枝蜜》没有铺张抒写荔枝的甘美,朴实的文字却抒发了作者的真情;《香山红叶》没有夸张描绘红叶及香山美景,但读后,你不感觉散文很美吗,朴素的语言恰切地塑造了普通人民。)
提炼散文语言的美学原则是:①自然无雕凿,大朴若愚,至巧近拙。②要完整一体的服从于作品的抒情笔调,使语言的句子表情达意。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Health/gaoshan/76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