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到澳门怎么走:呕吐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10:13

呕吐方:(方名五苓散加减)

  呕吐方:(方名五苓散加减)

  方药:猪苓、茯苓、泽泻、半夏、陈皮各10克,白术、桂枝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利水渗湿,降逆止呕。

  主治:呕吐,水湿内停型。

  疗效: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本病30例,结果除1例加用西药治疗外,其余29例均在短期内临床治愈,最多服药8剂,最少服药2剂。

  呕吐是一种反射,是多种疾病在胃肠道的反应。虽然都是呕吐,但病因不同,表现出的一些特点也不尽相同。如能仔细观察、体会自己或他人的呕吐形式、呕吐特点、呕吐的内容物等,再结合病情特点,可有助疾病的早期诊断。


小儿呕吐——姜醋酒方

  [配方]  生姜10克,面粉30克,陈醋30毫升,白酒20毫升。

  [制法]  将生姜捣烂后,入面粉,醋和酒,凋和成稠糊状,做成药饼2个,备用。

  [功用]  温中止呕。

  [主治]  呕吐、腹部喜暖畏寒者。

  [用法]  外用。取药饼敷患儿两足心,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附记]  引自《民间百病良方》。验之临床多效。


小儿呕吐——二姜酒

  [配方]  干姜、生姜各15克,白酒(或黄酒)50毫升。

  [制法]  将前2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去渣,即成。或加红糖矫味。

  [功用]  温中止呕。

  [主治]  呕吐,无论年龄大小均可用之。

  [用法]  口服。每次服5-10毫升,日服2次。不能饮酒者(如幼儿等)可取此药酒外擦肚脐、中院穴。日擦数次。


小儿呕吐选古方


  古人对小儿呕吐有具体分类,辨吐证和起因,予以不同方剂治疗。所谓“呕吐”有三征,即:“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乃吐征”:“无物有声谓之哕”。此乃区别呕、吐、哕等三种不同情况。从经络学上追溯,呕属阳明,气血俱病;吐属太阳,其病在血;而哕属少阳,其病在气。因此,施治宜区别虚实寒热和起因,辨证施治。

  一、伤乳吐 乳食过饱,胃纳乳片运化不及,致频吐,吐物多为乳片。证为身热,面黄,肚腹膨胀。治则:减少食量,消乳安胃。处方:1香附60克,神曲(炒)、甘草(炒)、缩砂仁(炒)各15克,陈皮24克,麦芽30克(炒),共研细粉,滴冷开水为丸如粟粒大。视婴儿大小,每次服10~30粒不等,每两次乳后服一次。最好以煮沸姜汤温后服下。2南山楂60克,神曲(炒)、茯苓、半夏(姜制)各30克,连翘(去心)、陈皮、莱菔子各15克(炒),共研细末,和糊为丸,以麦芽汤化服。量同上。

  二、伤食吐 过食,尤以油腻,胃纳充盈,腹胀热,口臭厌食,频吐酸性粘稠物,眼睑虚浮,身感潮热。治则:减食,清胃止吐,汤化其滞。处方:1三棱(煨)、陈皮、半夏(姜制)、神曲(炒)各30克,枳实(麸炒)、丁香各15克,黄连(姜制)1克,研细粉面和为丸如米粒大,每服20粒,食后饮少许姜汤。2陈皮、半夏(姜制)、缩砂仁(研)、苍术(炒)、厚朴 (姜制)、藿香叶、香附(炒)、甘草(炙)、山楂、神曲(炒)各15克,煎服,生姜水为引。

  三、夹惊吐 饮食时受惊骇,频吐清涎,身热心烦神躁,睡卧不宁。治则:先截风,次定吐。处方:1人参9克,黄芪(蜜炙)、扁豆(炒)、茯苓各 15克,以姜枣煎调服,视小儿大小酌量。2丁香21粒,蝎梢49条(去毒)、半夏3个(姜制),共研末,以煮枣肉为丸如黍米大,每次以金器煎汤化服7丸。

  四、痰饮吐 小儿过饮,膈阻气逆,头目眩晕,面青吐涎沫。治则:健胃顺气。处方:藿香、缩砂仁、白术(土炒)、人参、茯苓、半夏(姜制)、甘草(炙)各9克。引用姜水煎服。

  五、虫吐 胃经热或寒,令虫不安,乱胃作吐。唇色热红寒白,胃不时作痛,频呕清涎。治则:辨热寒起因,热者用下述1方,寒者用2方。处方:1芜荑15克,鹤虱、苦楝根皮、胡椒、使君子肉、槟榔各30克,枯矾7克,共研细粉调糊为丸,视儿大小适量服下。2人参、干姜、白术(土炒)、川椒各9克,引用乌梅一个煎服。

  六、虚吐 胃气虚弱,消纳乳食受障,小儿精倦神怠,囟门煽动,睡卧露睛,频呕频吐。治则:补胃温脾。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9克,丁香3克,沉香2克,引用煨姜水煎服。

  七、实吐 多为壮实儿,偶滞致胸腹胀满,二便秘涩,痞硬疼痛,口渴思饮寒凉,吐物酸臭。治则:涤滞通塞,利二便,吐自止。处方:芒硝1.5克,生大黄2克,枳实(麸炒)、甘草(生)、厚朴(姜炒)各9克,引用生姜水煎服。

  八、寒吐 过食生冷或当风喂哺受凉,致冷吐。朝食暮吐,为不化之物,无臭无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则:温中散寒。处方:白姜3克,陈皮25克,炙甘草3克,共细末,分6次以温枣汤调服。

  九、热吐 过食煎烤之物或因乳母过食厚味,致热积儿胃,进食即吐,口渴思饮冷,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色。治则:清热温胆。处方:陈皮、半夏(姜制)、麦冬(去心)、枳实(麸炒)、生甘草、竹茹各7克,黄连(姜炒)1克,茯苓12克,引用灯心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