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盾大酒店青年路店:从纸面文学到网络文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0:55
从纸面文学到网络文学(2009-11-03 14:00:36) 标签:网络文学 纸面文学 文化  分类:评论 从纸面文学到网络文学(2009-10-25 19:23:44) 楚雄师院 雁塔论道 网络文学 纸面文学 文化 

从纸面文学到网络文学

——在楚雄师范学院“雁山论道”交流会上的发言

 

谢轶群

 

    (按:10月25日,应楚雄师院杨荣昌老师之邀,与郭鹏群、杨陈刚赴该校参加雁塔文学社主办的“雁山论道”交流活动,作“从纸面文学到网络文学”的发言。发言稿整理为本文。因前部分内容在以往所写文章中已有详述,故本文从略。)

 

一、互联网的产生、发展与普及(略)

二、早期的中文网络文学(略)

三、网络文学的四代作家作品(略)

 

四、物质技术手段不同使网络文学与纸面书刊文学呈现出的分野

 

    一般把与网络文学相对的概念叫做“传统文学”,这是不准确的。“传统”相对的是“现代”,而“网络”是指载体和物质技术手段,“传统”和“网络”不是两个相对的范畴。与“网络文学”相对的应该是“纸面书刊文学”,与“网络作家”相对的不是“传统作家”,而应是“书刊作家”。

    也许有人会说,载体和物质技术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质量。这种观念大大低估了载体和物质技术手段对文学面貌的影响。先秦古文为什么特别精短?说《道德经》是一部“著作”,其实它只有五千个字,放今天只能算一篇短文。这就是因为那个时代文章(文学)的载体一般是竹简,刻竹简多么麻烦,容不得把文章写长,那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百万字的《红楼梦》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进步之后,文章就变长了,文学面貌就改变了。

 

会场

 

右起:杨陈刚,郭鹏群,杨荣昌,我。

 

    从纸面书刊文学到网络文学,文学发生了哪些变化,网络文学有哪些特质,考察这些,都一定要高度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改变。

    首先,网络文学面世自由,发表无门槛。作家、知识分子失去了发表作品的特权,网上任何人都可以舞文弄墨、并传播自己所写。以往,虽然也说“出版自由”,但真的有这个自由吗?政治上的限制我们且不谈,我只问:任何人都可以出版自己的任何作品吗?当然不是。有人说有的作品不能出版是因为写得不好,这就是说,只有写得好的才有出版自由,可法律上什么时候说写得不好就没有出版自由?这是因为,出书要消耗纸张、油墨,消耗财富,造成出版资源有限,所以只有一部分被认为优秀的作品才能出版,这也就让出版自由成了一句空话。而网络资源是无限的,发表作品基本是零成本,多几个网页而已,点一下发帖键,谁都可以“出版”,提供给公众阅读。还有,你三点钟完成一部书稿,四点钟就能成书出版吗?当然不能,现在最快的图书出版速度也要四五天。这还是不自由啊!而在网上,你三点钟完成,三点零一秒就能“出版”。网络的先进物质技术,真正实现了出版自由——如果把网络发布也看成出版的话。同是送进公共空间提供给公众阅读,如不考虑经济收益,网络发布为什么就不是出版呢?

    其次,与上条相关,网络文学摆脱了编辑文化霸权对文学的控制,将文学生产力从编辑制度下解放出来。书刊文化其实就是编辑统治的文化,发表、出版什么,不发表、出版什么,乃至刊发出来作品变成什么样,都是编辑决定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霸权。大家可以看到,胆大的文人骂这骂那,骂大官的多了去了,一骂就是一个行业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无商不奸”、“戏子无情”之类,但你们在报刊上看到过骂编辑的吗?几乎看不到。一则报刊文章都是经编辑之手发表的,骂编辑的文章登不上报刊;最主要的是文人不敢骂啊,编辑是最直接统治着自己的,决定自己劳动成果命运的,哪能得罪?

    而网络文学就不一样了。网上发布作品不需要谁来“审稿”、“改稿”、“签发”,网站编辑(版主)其实就是选稿员,把他认为好的推荐给网民而已。编辑制度对文学发展的束缚消失了。另外,网络文学的庞大数量也让对文稿进行“编辑”不可能,起点中文网一天就更新两千万字,怎么去“改稿”?我们云南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大诗人于坚就是曾受过编辑之害的,水平远不如他的编辑胡乱改动他的作品,呈现到读者面前的于坚作品有时混杂编辑的文字,丢了他的脸。他评说网络文学的意义时就很看重这一点:“就我看来,网络技术对文学创作者的最大影响,无疑是它将彻底剥夺文学编辑对作品生杀予夺的特权。这个影响也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翻开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史,我们自然可以看到严谨、正直、富有眼光的编辑为精美文学作品付出的辛勤汗水,但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充斥其间的傲慢、偏见以及对艺术感觉、艺术良知、审美趣味的亵渎……一部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史,就是一部文学爱好者的理想被封杀、作品被任意宰割的历史。网络技术的引入,为文学爱好者、为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冒险与实践空间,作者们获得了主宰自己作品的充分权力;而读者也将认识更多新面孔,阅读到更多新鲜句子,领会到文学多元化的真正乐趣。尽管如此,网络时代、网络文学并不排斥文学编辑的作用,真正优秀的作品仍需要优秀编辑的参与。但可以肯定的是,编辑的功能将极大地被改写,他们的职责不是铲除略显凌乱的杂草,而是将杂草丛中脱颖而出的花朵扶植得更硕壮,妆扮得更娇艳。” “这是对编辑制度的颠覆!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都将承认,这种颠覆,意味着文学的新生。”

    第三,网络文学是读者和作者互动的,改变了书刊文学“我写你看”的单向传播模式和专制色彩。读者和书刊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书刊上的内容以铅字印刷,专业排版,透着权威、庄严、高级;读者对所读到的作品再有意见,也没法把自己的意见也弄到书页上去。而网络文学,大家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读者的跟帖和作者的主帖是平等的,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读者的地位提高了。

    第四,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荣誉感低,“高级脑力劳动”意识淡薄。书刊作者与作家都是比较自恋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对自己具有文学创作能力很有优越感;但网络作家没这感觉,他们一般不用真名,取笔名也绝不煞有介事,往往就是随手敲一个,比如“流浪的蛤蟆”、“我吃西红柿”等有名的几个,随意得不得了。他们不叫作家,而叫“写手”;在文学网站,有影响的写手不叫“著名作家”,而叫“大大”。有了名气也绝不张扬,一般不愿意让人知道现实中自己是谁,起点中文网的那帮“大大”,只有给他们发稿费的网站财务人员才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身份。这对于书刊作家是不可想象的,哪个书刊作家不是郑重地给自己搞个“作者简介”?把自己的个人信息自豪地亮给大家?

    第五,因为网络文学的自由、平民化,以及近年来的商业化,冗长是一大特色。高产写手可日写三万字,传统的“下笔千言”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提,有的年轻写手二十五六岁就写了上千万字,而活了一百多岁的巴金一辈子才写四百万字呢!芜杂的网络文学,中间尽管也有精品,但整体上一是粗糙,二是肤浅,很少看到呕心沥血的写作状态,凝聚不了多少人类高贵情感与智慧。兴一利必生一弊啊。

    第六,网络文学的兴起让文学评论成为不可能,再强有力的批评家也不能掌握文学全貌。以前,文学期刊、文学图书就那么些,像1980年代初,好作品基本就集中在《人民文学》、《当代》、《收获》、《十月》等几个“国家级”杂志上,易于阅读、研究、判断;而现在网络文学产量是海量的,一个评论家穷尽一生精力,也连零头的零头的零头也看不完。那么,你怎么敢说哪种作品是好的?哪种文学现象是重要的?你还怎么开展文学批评?

 

 

五、网络文化将取代书刊文化

 

    都说现在不是大时代,是平庸的时代;但我看现在是个很重要的时代:书刊文化向网络文化转折的时代,这会是两个相当不同的时代。最终,网络文学将取代纸面书刊文学。从历史上看,文学载体经历了口头、甲骨、金石、简帛、纸张几个阶段,每一次技术更新都是进步,电子、网络的兴起和取代纸张、印刷也是这样。

    现在是纸面书刊和网络并存。很多人都不认为网络可以取代纸面,理由是书刊阅读更舒适、更能沉潜。其实这不过是阅读习惯问题,目前大家,包括你们和我,都是从小读书的,彻底改为读屏还做不到;但是,新生的一代可是从小上网、从小读屏的,对他们来说,无所谓阅读方式的转换,他们还嫌纸面阅读要拿个砖头样的书,前翻到后、后翻到前才不方便呢。已经有小女生买书后要扫进电脑才开始阅读了。再说,电子阅读器具的技术也在进步,可以充分照顾视觉感受,可以有批注功能,也可以像书一样随身轻便地携带,而且一个阅读器可以存一百多本书。相比之下,书刊还有什么优势呢?

    最后一批书刊读者很可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继承、吸纳文化知识最多的人,而这些知识文化基本是以书刊为载体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印刷品、出版物崇拜,对书本建立了深厚感情,总觉得印到纸面才“正规”、“权威”。就是西方,知识分子也是这样的意识。学术杂志因为发行量小,要求发表论文的作者交版面费以维持出版,这在中外都一样。我就纳闷,干嘛不开个博客呢?博客的管理员就是编辑部,经过严格审查的论文才给发到这个博客上去,跟纸面学术杂志有什么区别?即便现在的读者还不适应网络阅读,把上面的文章打印下来读不就成了?这样,学术期刊的成本不就大为下降了吗?印刷费、纸张费、运输费不就全不需要了吗?但是,不行,因为要学术期刊的知识分子作者、编者们从皈依已久的纸面书刊文化中自拔是不可能的。这里就有一个危机:当社会、时代发展到了网络文化时代,而本应引领社会、时代的知识分子却还停留在纸面书刊时代,抱着书刊不放,就会形成整个知识界的文化保守。

   现在的大家伙儿,虽然都在使用网络,但文化根子还在纸面书刊。你看我的博客,文章标题加粗居中,下面是郑重的楷体字署名,然后是仿宋体的正文,正文最后是右下角的写作日期。这都是典型的书刊排版。年轻的网络写手可从不这样,他们是网络文化哺育起来的全新的人。我们要汲取两种文化的长处,养成开放的胸襟和态度。现在历史节奏这么快,十年前跟十年后变化那么大,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学成为主流会可能在不长时间内完成,希望这个转折对我们的消极影响不要太大。

    谢谢大家!

 

 

附:学生提问

1、请问谢老师,纸面文学逐渐被网络文学所取代,你会惋惜吗?

答:纸面文学有它明显的弊端,认识到了,就应呼唤它的更新。这种取代是必然的。当然,当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取代,在前者中长期浸润的人就会有很大的不适应,1905年取消科举,全国有很多读书人就是自杀了的;到1920年代,王国维还为传统文化殉葬、跳湖自尽。当我们认识到旧文化的弊端和新文化的进步,就不会惋惜。

 

2、如果出现第五代网络文学作家,他们的风格和特点会怎么样?

答:第五代网络文学也许已经出现了,就是历史文学,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曹昇《流血的仕途》和赫连勃勃大王的史著,都是网络上走下来的。将网络文学分代,是在网络文学年轻阶段才可以做的事情。网络文学潮流更替那么快,10年左右就至少四代,平均两年多就一代,再过十年,岂不出现十几代?将来对网络文学划代没有意义,只能说是一股股潮流。不管如何变,网络文学跟纸面书刊文学中的通俗文学大抵相同,类型化是必然,一种题材、风格火爆,会立即有相当多的仿制品跟上。

 

 

学生在提问,问题都很有质量

 

3、如何处理纸面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标题和内容之间如何和谐?

答:问题提得很大,但很有意义。在网上被骂得很惨的余秋雨说他从不上网,他说网络生活是“标题生活”,说得有一定道理。网络文章需要一个吸引人的标题诱使你去点击,往往不顾内容和品位,就会造成标题和内容之间的不和谐。我写鲁迅家事的文章,就被某网站加上个“鲁迅偷窥弟妹洗澡?”的八卦标题。标题要吸引人,又能概括内容并不失品位,做到标题和内容和谐,其实需要很高文字功夫。这样说,平民化的网络其实对文化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4、有无可能采用简捷有效的方法来挑选当代最具经典特质的文学作品?

答:网络文学是海量的,哪些值得读哪些不值得读,的确是个问题。读书最保险的是读经典,因为经典是经过了时间和历史考验、一代代往下传的,有营养有价值。而对于当代文学,一般我们的选择,来自媒体、师友的推荐等途径。网络文学更多来自网站编辑的推荐。海量网络文学中,被网站编辑推荐到首页,或置顶,被阅读的机会就多得多,未被推荐的则就受冷落,淹没在文海里。从这点说,网络文化时代编辑的作用反而强化了。当代文学是无法挑选“最具经典特质”的作品的,因为没有拉开时间距离,没有经受历史挑选。当代文学研究的风险也很大,当时看来很有价值的作品或文学现象,若干年后可能变得不值一提,一辈子的劳碌最后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