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到广州火车站: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46:44
一、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到底什么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我们中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应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为什么树立科学发展观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本单元各课内容学习之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本单元综合探究主要是基于此考虑而设计的。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因为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七、八、九、十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搞好本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了解得更系统、更全面。二是鲜明的思想教育性。探究的题目就能体现出这一点,它要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以及二者分歧的基础上,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危害,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特别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内容结构与目标分析

  本单元探究活动的目标有三:一是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二是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与根本分歧;三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上述问题,教师在授课中应予以重点阐释,具体内容见“理论评析”。

  “探究活动路径参考”中的四个探究活动分别引导学生实现上面的探究目标。前两个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理论上的分歧;后两个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如何体现和运用辩证法思想的。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81页)

  这一探究活动主要引导学生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分歧,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和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和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和形而上学片面观点的不同及表现。

  本探究活动有两问,第一问让学生认识到,老子和郭象言论的不同在于事物之间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韩非和董仲舒言论的不同在于事物之间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黑格尔和杜林言论的不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问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老子、韩非和黑格尔的言论表达的是辩证法思想,郭象、董仲舒、杜林的言论则代表了形而上学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懂得,我们在生活中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说明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分歧。例如,形而上学把各种运动归结为数量增减和位置移动,其结果必定否认事物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否定质变和新事物的产生。辩证法则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81~82页)

  这一探究活动引用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一段话,皆在引导学生认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领域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探究活动有两问,主要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不包含矛盾的事物。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第三个探究活动(教材第82页)

  这一探究活动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包含了坚持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探究活动有两问。第一问“小鱼胜大坝”的故事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具体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二问,围绕我国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坝,有关部门邀请众多专家进行讨论,慎重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说明了坚持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工作,对复杂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治国方略。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哲学素养,力争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做得更好。

  第四个探究活动(教材第82页)

  设计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共有两问。第一问的参考答案是,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包含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问是让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主要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永恒性和过程性理论,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理论,矛盾分析方法等。学生在撰写论文时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围绕某一个原理展开,也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原理对科学发展观作出阐释。教师应着重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在探究时,教师可以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观点,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

  一是要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的含义,二是理解社会要发展,关键在于怎么发展。矛盾着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在处理和协调一系列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实现的。

  教师可以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三、操作建议

  (一)探究活动过程

  1.建议采取分组探究和个人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分组方式可以考虑两种方案。一是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观点分组,分别比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和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和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和形而上学片面观点的不同及表现,分层次探究如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是按学生关心的问题分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如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下面的这些问题可供参考。

  (1)“网上潇洒走,有喜亦有忧”,在网络的使用问题上我们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在反腐倡廉问题上,我们应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如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与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

  (4)顺境与逆境是每个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两种境遇,我们应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看待顺境和逆境。

  个人探究建议以设计问题引路,启发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可供参考。

  (1)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列举实际生活中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具体表现。

  (3)有人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异则事宜,事宜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分歧。请你评析这一观点。

  (4)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整理好小组(或个人)的观点,在班上交流

  3.师生共同对各小组(或个人)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将交流的成果汇集成专题,可以写成文章或小论文,召开主题班会进行交流,出一期板报或壁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班级主页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布置课外探究活动:联系个人学习和生活实际,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怎样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二)探究活动注意事项

  1.进行探究活动,要以理论观点为依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探究活动的目标之一。根据本探究活动有较强理论概括性的特点,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本探究活动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这是落实思想教育的前提。可以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见下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2.在本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提出探究问题的指导方案和建议,设计好探究的主要问题,做好学生关注问题的调查;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联合学校团委和学生会就学生关心的某一问题组织辩论。

  3.在本探究活动中,要注重实效性。由于本探究活动的内容多、概括性强,因而不可贪大求全,要联系学生最感兴趣的某个问题讲全、讲深、讲透。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反腐倡廉的事例,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1)从联系的观点看,腐败现象的产生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消极因素和剥削阶级的影响相联系,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用孤立的观点或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都是错误的。

  (2)从发展的观点看,党和政府在反腐败问题上的态度是鲜明的,措施是有力的,特别是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腐败现象会得到有力的抑制和消除。

  (3)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既要看到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的一面,又要看到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应看到腐败现象毕竟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是支流,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是廉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

  (4)总之,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和全面认识腐败现象,又要坚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战胜腐败。

  4.在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密切结合实际,谈真切感受,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不是虚无缥缈的。例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常见的片面性、绝对化的具体表现有:取得成绩时,往往把个人努力绝对化,忽视外界帮助的因素;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容易偏执一端,灰心丧气;喜欢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又如,引导学生辨析下列观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在接受别人服务时,如果想到自己也是服务者,也是为别人服务的,那么你就会尊重为你服务的人,因为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和谐就是美和善”;“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以上哪些观点符合辩证法的思想?

  5.课时安排:一学时。

四、教学资源链接

  (一)辅文释疑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象则说:“万物独化”,“物各自生”,“独生而无所资借”,“突然自生”,“忽然自死”,即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

  韩非认为,“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因此,统治者应该“因时变法”,“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教材第81页)

  老子的这段话见于《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样东西是最为大的,这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己的样子(自然)为法则。

  郭象的话见于《庄子注》。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是各自独立地、无所凭依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独化),它们自己产生自己(自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完全是自己运动的结果,不是凭借外力的推动(独生而无所资借),无论是事物的突然产生(突然自生),还是事物的突然灭亡(忽然自死),都是自己运动的结果。

  韩非子的话见于《韩非子·五蠹》。大意是说,古与今的社会习俗是不同的,新与旧的政治措施也是不同的(古今异俗,新故异备)。时代不同了,客观的实际自然也会随之而变(世异则事异);客观的实际变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也应发生变化(事异则备变),因此,政治、法律和措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时变法),企图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来治理当代的百姓,就像守株待兔一样可笑(皆守株之类也)。

  (二)资料选辑

  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联系、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哲学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矛盾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2)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观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观点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4.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的实质

  “五个统筹”的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即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这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把握“两个大局”,促进共同发展。鼓励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支持和帮助内地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许多同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领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提“市场化”或“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我们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这是谋划国内发展必须考虑的。

  统筹就是兼顾。这一系列“统筹”,都是从对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来说的,都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摘自:《时事资料手册》2004年第2期)

  5.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论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摘自:《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

  6.循环经济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有的发达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其三大原则。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与之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目前,我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7.当心被优势“绊倒”

  有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家旅店,早上同时出门旅游。晚上归来时,拿伞的人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人跌得满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带的人却安然无恙。拿伞的和拿拐杖的都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有事呢?”他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拿伞的人:“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跤呢?”拿伞的人说:“大雨来临,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因为没有拐杖,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就没有摔伤,但却忘了打伞。”他又问拿拐杖的人:“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拿拐杖的人说:“当大雨来临时,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但却忘了拄拐杖,所以摔了几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完后笑了:“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是的,人们在很多的时候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能提醒我们,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8.辩证地看待“顺境”

  中国俗语中有“六六大顺”、“一帆风顺”、“诸事顺意”等,这说明人们都希望时时顺利、处处顺心。然而,顺境并非意味着成功。实际情形是:身处逆境,有人能抓住机遇,大有作为;身处顺境,有人得意忘形,“大意失荆州”。这说明,如何辩证地看待顺境,是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谓顺境,指的是一种顺利的环境、和谐的局面、良好的态势。今天的顺境常常是从昨天的逆境转化而来的,但如果把握不当,眼前的顺境就可能会稍纵即逝,重新走向它的反面。在古代战场上,有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几个强败于弱的典型战例。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胜券在握的一方麻痹大意、举措失当。在政治舞台上,最典型莫过于李自成。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驻北京后,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头脑,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结果“大顺”不顺,功败垂成。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顺境时出问题,通常在两个阶段:一是在接近胜利时,二是在取得胜利后。其症结,前者在于麻痹,后者在于骄傲。有的人因接近胜利,心浮气躁,麻痹大意,只看到潮流汹涌澎湃,却觉察不到奔腾的浪花下还隐藏着逆流和旋涡。结果,大江大河都闯过来了,却在阴沟里翻船。有的人在取得胜利后,因赞声盈耳而飘飘然、昏昏然,居功自傲。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顿不前;不懂居安思危,只顾及时行乐。其结果往往是乐极生悲,由胜转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摘自:《生活与哲学文选》红旗出版社)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急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4-6单元单词(50-60个较难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