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飞到深圳要多久:(资料)中国历史地图集(II)(西汉至唐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17:44

中国历史地图集

作者:谭其骧

 

西汉时期

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四幅。

二、全图画出西汉朝后期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部、十三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和西域都护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汉朝内部画出十四部界,标注部名,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匈奴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部和十三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司隶、荆州、幽州、交阯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关于西汉的分部,旧说无朔方,称交阯为交州,本图采用了顾颉刚《两汉州制考》(载前历史语言研究所《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的考证结论。

五、西汉后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以一百零三郡、国统辖一千五百多个县、邑、道、侯国。郡和国用注记分别,治所符号不分。邑、道、侯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各郡都尉均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

六、《汉书·地理志》所载郡、国名称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制度,但郡、国辖境系成帝元延(公元前12-9年)、绥和(公元前8-7年)之际的情况,今从《汉志》记载画出郡、国辖境改用元延、绥和之际的郡、国名称(参考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七、西域都护府驻地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治处理。校尉治所用县治符号,并加注记标明,其他各城皆作聚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八、已废或后置的郡县尽可能标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括注其置废年代。

九、水系泽薮以《汉志》为据,参证《水经注》记载画出。如班说和郦说不同,以班说为准。《汉志》所载间有为当时地理知识所限,与实际情况不符处,不画。

十、匈奴等部简图一幅,画出匈奴境内部族分布、著名山川、庭帐和城等。

 

西汉时期全图
司隶部
并州、朔方刺史部

并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太原郡     于离

定襄郡     都武 襄阴 复陆

朔方刺史部无考县名

北地郡     除道 五街 回获

上郡        木禾 京室 洛都 原都 推邪 望松 宜都 

西河郡     驺虞 鹄泽 乐街 徒经 广田 益阑 宣武 千章

武车        饶县 方利 西都 平陆 觬是 博陵 盐官 

五原郡     固陵 文国 蒲泽 莫(黑旦)

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

兖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东郡  利苗 

山阳郡 中乡 郑国 甾乡 栗乡 曲乡 

泰山郡 式县 

豫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沛郡  辄与 高国 高柴 漂阳 东乡 临都 

汝南郡 归德 

青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平原郡 合阳 

千乘郡 繁安 

齐郡  昭南 北乡 平广 

北海郡 瓡国 平的 羊石 乐都 石乡 上乡 新成 

胶东国 昌武 

徐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琅邪郡 虚水 雩叚 云国 柔国 即耒 武乡 伊乡 参封 博石 慎乡

驷望  高陵 临安 石山 

东海郡 兰祺 山乡 建乡 于乡 平曲(侯国) 武阳 都平 

临淮郡 开阳 播旌 西平 开陵 昌阳 广平 兰阳 乐陵 

泗水郡 于县 

东郡北海间诸郡
荆州刺史部

荆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江夏郡 襄县

扬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巨鹿郡 武陶 

常山郡 平台 都乡 

广平郡 平利 阳台 城乡

幽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涿郡 成国 利乡 

右北平郡  廷陵 薋县 骊成 聚阳 平明

幽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 

右北平郡 治薋县 

益州刺史部北部
益州刺史部南部、哀牢
凉州刺史部

凉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陇西郡 予道 

天水郡 奉捷 兰干

安定郡 复累 安俾 卤县

凉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 

天水郡 属国都尉治勇士县满福

武威郡 治休屠县熊水障 

张掖郡 治日勒县泽索谷 

交趾刺史部
西域都护府
匈奴等部

 

东汉时期

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三幅。

二、全图画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王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部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司隶、豫州、荆州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东汉永和中的行政区划以一百另五郡、国、属国统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邑、道、侯国、公国。郡、国、属国用注记分别,治所符号相同。邑、道、侯国、公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

五、东汉仅少数边郡设置都尉,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又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东夷校尉等主卫护内附诸族,中惟前二者有治所可考,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六、郡、国、属国的名称、辖境和治所,都按《续汉书·郡国志》画出。《续汉志》所载以顺帝永和五年簿籍为据,但是年九月上郡、朔方二郡已内徙于冯翊、五原,而《续汉志》仍列出全部属县;章帝章和元年置阜陵国,永和时见在,而《续汉志》竟不载,因无可确考,姑从《续汉志》画出。

七、已废或后置的郡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

八、西域都护府以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为准,治所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级处理。校尉、都尉等治所用县治符号,其他各城皆作聚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九、水系泽薮除据《续汉志》画出外,又据《后汉书》纪传、《说文》、《周礼》郑玄注、《水经》、《汉书》注引应劭说予以增补。凡较大水道湖泊不见于东汉记载而前代已见后代仍有者,画出而不加注记。

十、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桓帝永寿二年至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56-178年)为准,画出鲜卑及其西北诸部境内著名山川、庭帐和城等。

东汉时期全图
司隶校尉部
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下邳国 潘旌

青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东莱郡 葛卢

东郡齐国间诸郡
冀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常山国 都乡

荆州刺史部

荆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南阳郡 成都

扬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北部
益州刺史部南部
凉州刺史部

凉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汉阳郡 兰干

武威郡 左骑

张掖属国 候官 左骑 千人 司马官 千人官

并州刺史部

并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太原郡 于离

上郡 候官

西河郡 乐街 平陆益兰

五原郡 文国

幽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玄菟郡 上殷台

交州刺史部

交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苍梧郡 鄣平

西域都护府
鲜卑等部

 

三国时期

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和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魏幽州、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字样。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著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三国时期全图
司州
兖州、豫州、扬州
青州、徐州
冀州、并州

并州无考县名

太原郡 于離

幽州
雍州
凉州
荆州(魏)

荊州无考县名

魏兴郡 魏阳

上庸郡 巫县 安富广昌

西域长史府、乌孙
益州北部

益州无考县名

梓潼郡 昭欢

益州南部(庲降都督)
扬州(吴)

扬州无考县名

蕲春郡 安丰

会稽郡 武义

临海郡 罗江

鄱阳郡 新都

荆州(吴)

荆州无考县名

湘东郡 耒阳

交州

交州无考县名

苍梧郡 鄣平

郁林郡 新邑 长平建始

鲜卑等部

 

西晋时期

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四幅。

二、全图画出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分布地。晋境内画出十九州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和治所、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属国首府。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晋十九州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长史府合乌孙为一幅。司州、梁益二州、扬州、交广二州四幅各附插图一幅。

四、西晋地方行政区划仍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公国、侯国相当于县,处理方法同三国。益州南部罢庲降都督改设宁州。诸农官或罢或改为郡县。诸领县都尉或罢或升为郡。北边诸族监护官惟存东夷校尉。

五、《晋书·地理志》多脱误,本图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等考订成果予以补正。

六、西域长史府处理方法同三国。

七、已废或后置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注出字。

八、水系泽薮除采用《晋书》记载外,又据《尔雅》、《山海经》郭璞注予以增补;凡较大河流湖泊虽不见于当时记载,但前后代皆有者,仍画出而不作注记。

九、鲜卑等部简图一幅,插图一幅,年代同西晋,内容及表示方法悉同三国鲜卑幅。

西晋时期全图
司州
兖州、豫州
冀州、并州
并州无考县名
太原郡 于離
幽州、平州
平州无考县名
辽东国 乐就 力城
雍州、秦州
雍州无考县名
北地郡 灵州
凉州
梁州、益州
梁州无考县名
汉中郡 蒲池
涪陵郡 万宁
巴西郡 平州
益州无考县名
牂柯郡 并渠
宁州
宁州无考县名
永昌郡 雍乡
青州、徐州
徐州无考县名
临淮国 潘旌
荆州
荆州无考县名
上庸郡 安富 北巫
湘东郡 利阳
武昌郡 高陵
扬州
扬州无考县名
建安郡 东平
晋安郡 宛平 罗江
鄱阳郡 晋兴
交州、广州
交州无考县名
合浦郡   南平 毒质
合浦属国 始定
交阯郡   交兴
新兴郡   封山
武平郡   武兴 进山 根宁 安武
九真郡   扶乐
九德郡   扶芩 曲胥
广州无考县名
始安郡 始阳
苍梧郡 鄣平 农城 都罗
郁林郡 新邑 晋平 安始
桂林郡 武丰 粟平 羊平 夹阳 武城 军腾 长安
高兴郡 化平 西平
西域长史府、乌孙
鲜卑等部

 

东晋十六国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简图六幅,插图五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三八二年前秦、东晋间肥水之战前夕的疆域形势,包括其时秦、晋境外的边区各族;秦、晋境内选画部分州、郡治所;山川地名择要入图。

三、东晋简图一幅年代与全图同,画出州、郡治所和州界,但长江下游侨郡错杂,酌情选画。此外,又选画一部分县治和山川地名。

四、十六国按时代先后分为公元三二七年(晋咸和二年)、三六六年(晋太和元年)、三八二年(晋太元七年)、三九五年(晋太元二十年)、四九年(晋义熙五年)五组,各绘简图。除二赵、三秦、四燕、五凉、成、夏十六国外,同时期的代、魏、仇池、慕容、宇文、段部等一并见图,每国至少一见,前凉、前后西三秦、魏皆两见。只画出政权界,各政权内部一律不画政区界、酌情画出一部分州、郡治所和少数几个县治城邑,山川地名择要入图。

五、插图五幅,四幅是前凉、前秦、后凉、西凉所领西域地区的缩图,一幅是前秦部分地区的扩大图。

东晋十六国时期全图
东晋
成 前赵 前凉 后赵
前凉 前秦 前燕 代
前秦
后秦 后燕 西秦 后凉 魏
后秦 魏 南凉 北凉 西凉 南燕 夏 西秦 北燕

 

南北朝时期

图组编例

一、 本图组包括全图四幅,分幅图十六幅,简图九幅,插图七幅。

二、 全图为1.宋魏时期,以公元四四九年(宋元嘉二十六年、魏太平真君十年)为准;2.齐魏时期,以公元四九七年(齐建武四年、魏太和二十一年)为准;3.梁、东魏、西魏时期,以公元五四六年(梁中大同元年、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为准;4.陈、齐、周时期,以公元五七二年(陈太建四年、齐武平三年、周建德元年)为准。画出各该时期的疆域形势,包括中原王朝境内和境外的边区各族概况,王朝境内的部分州、郡、县治所,若干重要山川地名。

三、 分幅图包括(南)齐九幅,(北)魏七幅,年代与齐魏时期全图同。画出州界与州、郡、县治所,难以稽考的州、郡、县列表附于图后;侨郡、侨县只绘与州、郡、县及县以下地名不同一处的,同一处的也见附表。

四、 魏北边诸镇具有政权性质,级别略与州相当,治所用特定符号表示,辖境范围因元可查据,但作表面注记于适当位置,不画界线。

五、 南朝宋、齐青、冀二州与梁、秦二州皆共一刺史,诸州郡县各有所辖,但因壤地错杂无法表示,故图中二州间不画界线,图面注记分别作青州冀州,梁州秦州。

六、 简图为南朝宋、梁、陈各一幅,北朝东、西魏、齐、周各一幅。宋以公元四六四年(大明八年)为准;其余六幅年代皆与全国同。此外,又有四四九年的西域图一幅,包括其时的北魏辖地和境外诸国;又北边柔然等部一幅反映公元四四九年情况。宋图画出州界、州治和大部分郡治和少数县治;梁、陈、东魏、西魏、齐、周不画州、郡界,画出大部分州治和一部分郡治、少数县治;山川地名择要入图。

七、 插图为南齐、北魏首都建康、洛阳附近扩大图各一幅,又齐成都、龙编附近,魏营州、长安、姑臧枹罕 附近扩大图各一幅。


魏时期全图
魏时期全图
东魏 西魏时期全图
周时期全图

南朝齐 扬州 南徐州 豫州 南豫州 南兖州 北兖州 北徐州 青州 冀州

南朝齐 江州
南朝齐 广州 越州

南朝齐 交州

南朝齐 荆州 郢州 湘州

南朝齐 司州 雍州 宁蛮府

南朝齐 梁州 秦州

南朝齐 益州

南朝齐 宁州


北朝魏 司、豫、荆、洛等州

北朝魏 兖、青、齐、徐等州

北朝魏 相、冀、幽、平等州
北朝魏 并、肆、恒、朔等州
北朝魏 武川、御夷等镇
北朝魏 雍、秦、豳、夏等州 伏野、博骨律等镇

北朝魏 河州、凉州、敦煌镇

魏西戎校尉府 焉耆镇 北凉 龟兹 于阗 疏勒 乌孙 悦般等国
柔然等部
东魏
西魏

 

隋时期

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二幅,插图一幅。

二、全图画出隋大业八年(612年)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隋的行政区划为郡(583年后为州,607年后为郡)、县两级制,大业时共有一百九十郡,图内只画出一部分郡治,不画郡界。边区各族一部分画出界线,东爨、西爨和宝髻、附国、女国等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

三、分幅图十三幅,十二幅画出隋大业八年境内全部郡县,一幅画出开皇时南宁地区。

四、隋境内因郡的辖区较小,故一幅包括数郡,采用当时传统的地区名称,标作撃衬持羁。河南诸郡附插图一幅,辽西诸郡附见边外室韦、靺鞨等部。

五、隋郡、县建制以大业八年为准。《隋书·地理志》不载,而《元和志》等书明确记载大业八年存在的县,亦予画出。一百九十郡统辖一千三百余县,画出郡界和郡、县两级治所。

六、南宁州总管府辖区以开皇十七年(597年)为准,与领近濮等部并为一幅,标作撃夏厍鴶。南宁州总管府及所辖诸州,均作郡级政区处理。南宁州总管府的治所注出全称,以示区别。

七、已废或后置郡、县择要入图,作聚邑级地名处理,注出郡、县等字样。

八、《隋书·地理志》县下的关官,根据《元和志》等书所载的关隘参照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酌情表示。

九、山川、湖泊、岛屿除据《隋书·地理志》画出外,又据《水经注》、《元和志》、《两唐志》等予以增补。凡各书名称不同的,取《水经注》名称。前后朝均无和只见前朝或后朝记载的,一般不画,特别重要的画出但不注其名称。

十、边区政权东西突厥各作简图一幅,东北各族附见隋辽西诸郡幅,西南宝髻等族不另作图。西突厥以大业七年至义宁元年(611-617年)为准,其所属的高昌、焉耆、疏勒、龟兹、于阗等,作郡级政区处理。

隋时期全图
河南诸郡
襄城郡无考县名 汝源
关陇诸郡
五原郡无考县名 安化
河西诸郡
鄯善郡无考县名 显武 济远
且末郡无考县名 肃宁 伏戎
临洮郡无考县名 乐川
巴汉诸郡
岷蜀诸郡
河北诸郡
信都郡无考县名 斌强
河东诸郡
辽西诸郡 室韦靺鞨等部
淮南江表诸郡
淮南郡无考县名 长平
淮南江表诸郡北部
岭南诸郡
合浦郡无考县名 抱成
江汉沅湘诸郡
沅陵郡无考县名 盐泉
南宁地区
东突厥
西突厥

 

唐时期

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三幅,部分地区扩大图二幅,分幅图十七幅,简图五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唐总章二年(669年)、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元和十五年(820年)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三、总章全图画出唐内地部分州治、缘边分隶于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四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的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其时十道是按山川形便划分的地理区域,全境各级行政单位习惯上以道划分,故标出道名,画出界线。边区画出室韦、靺鞨、吐蕃等部。

四、开元全图画出唐内地部分州治所、缘边分隶于六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的羁縻都督府、州。其时缘边又设有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是边防军区的将领,在其驻所符号旁注出名称。道已演变为以采访使为首的监察区域,分为十五道,各道采访使治所在其所驻府州注记下画线表示。边区画出当时的突厥、吐蕃等政权。

五、唐自安史之乱后以方镇统辖诸州,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域。元和末年除都城所在京兆府外,全境共分为四十七镇。元和全图画出唐境内四十七镇的辖境和治所。其时采访使已废除,但十五道仍作为地理区域名继续使用,因易与方镇区划混淆,图上不再画出。边区画出当时的渤海、回鹘、南诏等政权。

全图限于比例尺,各镇治所以外的州(支郡)未能一一见图,另制扩大图《元和方镇图》一幅,除边境若干行州外,诸州治所全部画出。行州列表附图后。

六、分幅图按唐朝的监察区十五道分幅,画出全境府、州、县的治所和府州辖境,各级羁縻政区的治所和辖境,以及各级军事防戍设治点。十七幅中除关内道北部、陇右道西部外,其余十五幅皆以开元二十九年建制为准。

七、十五道采访使掌检察非法,如汉刺使之职,分幅图即依道的辖区分幅,或一道一幅,或二道一幅,或一道分为二幅。采访使治所在其所驻府州注记下加“——”线表示,惟京畿、关内二道采访使治京城内,不予表示。

八、开元末共有三百二十八府州,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中惟伊、西、庭三州见陇右道西幅,其余皆见开元末建制为准的十五分幅。地望无考和地理志列目名称与图中名称有异的州县,均列表附于图后。

九、唐制除设置流官的正州正县外,又有以内属部族首领为世袭都督、刺史、县令的羁縻都督府、州、县,和从边区内迁,侨寄在缘边正州正县界内的羁縻都督府、州、县。盛唐时都凡八百五十六府州,分别隶属于六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限于资料,图中表示方法不能一致,只有少数府州画出辖境、治所,多数府州不画界,只标出大致方位或治所,一部分括注其族名或国名。内迁的侨府州县即在侨居地加注府州名,若干府州侨治一地者,注记作某某等府州某某等州,另于图后列出全部府州名,剑南道所领羁縻府州县能上图的仅一小部分,故仍将全部府州县名列表附图后。凡羁縻府州县注记同正州正县,符号则各降一级,以资区别。

十、开元末于边境设有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掌一方军事防戍,各在其驻所标出名称。所领镇戍、军、城、守捉,除安西四镇用县级符号注记外,其余皆用聚邑符号注记。

十一、都护府统辖远边地区的羁縻都督府、州,辖境一般较大于边州都督府。开元时共有安西、北庭、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六都护府,因其设置年月有先后,且废置不恒,治所屡迁,图中一一标出其置废迁治年代。别有昆陵、濛池二羁縻都护府,分统碎叶川东西。以西突厥诸部族所置的都督府、州,初隶安西,后隶北庭,图中标注其大致方位。

十二、关内道北部安北单于二都护府、陇右道西部安西都护府各一幅,依据总章二年(669年)建制编绘,用以显示唐朝北境西境极盛时期版图。开元末安北单于二府故土即其时的突厥;安西、北庭(长安二年,702年分安西设)二府的辖境见全图,不另作分幅。

十三、唐时期边区先后有五大政权,每一政权各用简图一幅画出其强盛时期版图。突厥以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为准;回鹘、吐蕃、渤海以唐元和十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为准;南诏以唐乾符六年(南诏贞明三年,879年)为准。

十四、突厥、回鹘境内画出牙帐所在(用都城符号注记)、著名城址、碑址,并标注其属部方位。吐蕃境内画出都城(逻些城)、各级城镇和属部方位。城镇符号注记按其重要性分别或作县级处理,或作聚邑处理。又有伍如、约如、叶如、如拉、孙波如五个军政区,作地区处理。凡不易辨认的地名,列表附于图后。渤海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画出其十五府三独奏州界线。符号注记上京作首都处理,其余四京作陪都处理;府作州级处理,州作县级处理,县和聚邑都用聚邑级符号,但用注记予以区别。因记载阙略,州县皆未能画全。南诏境内有六节度、二都督、十赕,画出界线。都阳苴咩,别都善阐府,符号注记分别作首都、陪都处理。节度都督治所作府州级处理,所统赕、府、州、郡、城、部等分别按其重要性作县级或聚邑级处理。

唐时期全图(一)
唐时期全图(二) 
唐时期全图(三) 
元和方镇图

行州表

 

泾原节度使

行原州 

治泾州临泾

 

行渭州

治原州平凉

山南西道节度使 

行成州

治成州同谷西境泥公山

剑南西川节度使

行松州

 

 

行当州

 

 

行悉州

 

 

行静州

 

 

行柘州

 

 

行恭州

 

 

行保州

 

 

行真州

 

 

行霸州

 

 

行乾州

 

 

行维州

 

 

行翼州

 

京畿道 关内道

侨寄内地羁縻都督府州县表

夏州都督府

 

定襄都督府

宁朔县界

 

阿德州

同上

 

执失州

 

 

苏农州

 

 

拔延州

 

达浑都督府

 

 

姑衍州

 

 

步讫若州

 

 

嵠弹州

 

 

鹘州

 

 

低粟州

 

云中都督府

朔方县界

 

舍利州

 

 

阿史那州

 

 

绰州

 

 

思壁州

 

 

白登州

 

桑乾都督府

 

 

郁射州

 

 

艺失州

 

 

卑失州

 

 

叱略州

 

安化州都督府

 

宁朔州都督府

 

仆固州都督府

 

呼延州都督府

 

 

贺鲁州

 

 

葛逻州(那吉州)

 

聂跌州

 

灵州都督府

 

燕然州

 

回乐县界

鸡鹿州

 

 

鸡田州

 

 

东皋兰州

 

鸣沙县界

烛龙州

 

温池县界

燕山州

 

 

兰池都督府

灵州界

芳池都督府

 

相兴都督府

 

永平都督府

 

旭定都督府

 

清宁都督府

 

忠顺都督府

 

宁保都督府

 

静塞都督府

 

万吉都督府

 

乐容州都督府

 

 

东夏州

 

 

宁朔州

 

 

吴州

 

 

朝州

 

 

归州

 

 

浮州

 

 

清塞州

 

 

归德州

 

庆州都督府

 

芳池州都督府

怀安县界

 

宁静州

 

 

种州

 

 

玉州

 

 

 

玉山

 

 

带河

 

濮州

 

 

林州

 

 

尹州

 

 

位州

 

 

 

位丰

 

 

西使

 

长州

 

 

宝州

 

安定州都督府

庆州界

 

党州

 

 

桥州

 

 

乌州

 

 

西戎州

 

 

野利州

 

 

米州

 

 

还州

 

安化州都督府

庆州界

 

永利州

 

 

威州

 

 

旭州

 

 

莫州

 

 

西沧州

 

 

琮州

 

静边州都督府

庆州界

 

布州

 

 

北夏州

 

 

思义州

 

 

思乐州

 

 

昌塞州

 

 

祐州

 

 

 

廓川

 

 

归定

 

卑州

 

 

西归州

 

 

餝州

 

 

开元州

 

 

乌笼州

 

 

恤州

 

 

嵯州

 

 

 

相鸡

 

盖州

 

 

 

湘水

 

 

河唐

 

 

曲岭

 

 

祐川

 

悦州

 

 

回乐州

 

 

乌掌州

 

 

嶂州

 

 

 

洛平

 

 

显川

 

 

桂川

 

 

显平

 

诺州

 

 

 

诺川

 

 

德归

 

 

篱渭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图上名称

地理志名称

金城

兴平

新丰

昭应

河西

夏阳

岐州

凤翔府

雍县

天兴

陈仓

宝鸡

安定

保定

鹑觚

灵台

阴盘

潘原

罗川

真宁

安化

顺化

蟠交

合水

白马

延庆

伏陆

甘泉

延安

延长

金城

敷政

罢交

延昌

安乐州

威州

上县

龙泉

关内道北部

安北都护府无考羁縻都督府

金附州都督府

单于都护府无考羁縻州表

所在之都督府 

无考羁縻州名称

云中都督府

舍利州

阿史那州 

绰州

思壁州 

白登州

定襄都督府

阿德州 

执失州

苏农州 

拔延州

 

呼延都督府

贺鲁州

葛逻州

 

 

 

桑乾都督府

郁射州

艺失州

卑失州

叱略州

 

都畿道 河南道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图上名称

地理志名称

桃林

灵宝

河北

平陆

豫州

蔡州

吴房

遂平

祝阿

禹城

方与

鱼台

安丘

辅唐

河东道

图与地理志列目名称对照表

图上名称

地理志名称

蒲州

河中府

朝邑

河西

桑泉

临晋

石艾

广阳

隰城

西河

安边

兴唐

濩泽

阳城

河北道南部
河北道北部
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
淮南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黔中道
陇右道东部

陇右道西部(安西都护府) 
剑南道北部
剑南道南部
岭南道东部
岭南道西部
桂州容州附近 
吐蕃
突厥
回鹘
渤海
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