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到杭州动车要多久:红楼梦忆——第五章:四年磨一剑的红楼编剧们[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40:19

红楼梦忆——第五章:四年磨一剑的红楼编剧们
 87版的编剧有三个,对我们来说,只熟悉其中的一个吧,

呵呵,因为,周岭负责后四十回和整个剧本的统一定稿,

也就是说,探春远嫁,湘云被卖到花船,都出自周岭的妙笔

那两个我们也不能忘,刘耕路和周雷

三个人的分工是:

刘耕路负责1至40回(其中秦可卿那部分是周岭撰写);

周雷负责41至80回,(其中有一部分由刘耕路撰写),

周岭负责后40回和整个剧本的统一定稿。

我以为,87版最大的亮点便在于,舍弃高额续写的后40回,

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

只是可惜,最大的亮点也是最深的遗憾,

最后剧本都写好了,因为资金紧张,后面续写的情节只拍了一半,

但是如果没有那几个义商,我估计上头给的500万只够拍二十集~

写到这里,多说一句题外话,当时剧组所面临的困难,是当地政府配合,上头不配合,

电影版的给两千万,电视版的就给这么点,诶,抠门啊~明显是准备看笑话的~ 

    

     第二排左起,刘耕路,周雷,被他们俩夹中间的那个是周岭

 

  回顾当年拍摄时的情形,周岭还是有一些遗憾:“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全部的剧本只拍了一半。比如黛玉的死,在原著里她跟宝玉说过:‘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什么意思?就是‘只要贾宝玉好,我就没事,但是贾宝玉要是出事了,我断断没有生路!活不了!’87版的剧本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来写的,而并非高鹗续写的‘黛死钗嫁’的结局。”在87版剧本里,宝玉从外面回来的时候,黛玉已经死了。谈起个中缘由,周岭很是感慨:“陈晓旭和欧阳奋强都说,读剧本的时候很感动,但是演的时候就完全没感觉了,因为不是按照剧本拍的。因为当时没钱了,合作方之间也出了问题,就想着赶紧拍完就算。这是一个大遗憾,因为大家那时也没有想到87版拍出来影响会那么大。”

 

    周岭是《红楼梦》的研究者,而且也是《红楼梦》的捍卫者。

  周岭出生在书香世家,他的家族中里曾经出过一个跟红学有渊源的人,这位他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人家曾是齐鲁文学院的院长,写过研究《红楼梦》的著作被收在《红楼书录》里,那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情。周岭小时候,听家人闲谈的话题很多都是关于《红楼梦》的,甚至表哥来家里找他玩,才那么点大的孩子,也会跟他讲某一段判词该怎么解。研读红楼变成了这个家族的世代传承

    1981年,31岁的周岭带着论文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主持会议的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两位副会长刘世德和胡文彬。周岭是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发言,之前的发言都规定不能超过20分钟,但看过他论文的刘、胡二人特批他可以不受限。当天,他讲的是对贾元春判词的新解,讲完后,全场给予他长时间的热烈鼓掌,那一场演讲精彩让参加过会议的人在事隔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当时周岭的编制是在安徽煤炭师范学院,其后就被调入了红楼梦研究所,开始从事专业的研究工作,但在他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所以,当王扶林导演筹拍电视剧版《红楼梦》时,他就非常积极的参与了进来。

  当年和周岭一起担任编剧的还有刘耕路和周雷,三个人的分工是:刘耕路负责1至40回(其中秦可卿那部分是周岭撰写);周雷负责41至80回,(其中有一部分由刘耕路撰写),周岭负责后40回和整个剧本的统一定稿。

 

    周雷(学者)  笔 名: 文雷、石言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7

  民 族: 汉族

  浙江诸暨人。民盟成员。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历任东北文史研究所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吉林省永吉县小平岭大队插队干部,吉林省永吉县文化馆馆员,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人员,文物出版社《文物》杂志编辑,文化部《红楼梦》校订注释小组研究员,《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副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辑部副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国际影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制片人。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方志史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组组长,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电视系列片《北京》摄制组总编导,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0年6月创办北京周公策划中心,任董事长、总裁、总策划师,专门从事大型项目的策划。

 

   刘耕路,(本名刘景路),1936年生于吉林省双辽县。196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入东北文史研究所专攻古文古史,尤致力于中国诗歌史研究。现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文史教研部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韩愈及其作品》、《中国的诗词曲赋》、电影文学剧本《谭嗣同》、大型电视剧本《红楼梦》等。  

 

    
  周岭回忆说,一九八一年中央电视台青年导演王扶林被派往英国学习,看到BBC播放根据莎士比亚的六部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就想为何中国的古典名著就不能改编电视剧呢?回国后,他的想法得到中央电视台时任领导戴临风、阮若琳的赞同。

  一九八二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筹备组成立,由邓力群任领导小组组长并提出“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八字方针。

  一九八三年初,由周雷、刘耕路、周岭组成了编剧组;一九八三年夏秋之间,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副台长阮若琳主持召开了剧本大纲论证会,周岭说那是“争论的七天”,时代的痕迹相当明显。

  争论的焦点,就是《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将怎样解读原著,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如何取舍等。

  七天会议,定下“忠于原著,重视续作”八字原则,将《红楼梦》定性为“现实主义作品”,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透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全面反映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于是,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幻境等带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在改编过程中被抽去。周从编剧角度感慨说:因此,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红楼“无梦”,宝玉“不癫”。

     三十三岁改编红楼与高鹗“赛跑”

  当年三十五岁的王扶林拍红楼,被业内笑称“王大胆”,其实周岭那时也才三十三岁,因为“懂点红楼、写过剧本,快手、年轻”,被荣选进了编剧组。

  他说,囿于戏剧“容器”的局限,此前舞台、银幕上的《红楼梦》有不少经典之作,但大多相当于戏曲里折子的容量。八十年代,电视连续剧这一样式在国内外风行,于是有了第一次让红楼在荧屏上“首尾全容”的机会,文学艺术界的热情可以想象。

  “七天会议”在原著与续作改编范围取舍上,支持红学界意见,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断非一色笔墨”,定下八十回后“另起炉灶”的大方向。而周岭恰恰分配做八十回后的编剧,代曹雪芹“立言”,面对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哎呀,那岂不是等于与高鹗赛跑?”记者问到。

  现年五十有几的周岭慨叹:“是啊,记得当时为连续剧插曲谱曲的王立平鼓励我说:曹雪芹第一,高鹗第二,周岭第三也好啊。这样,靠着年轻的闯劲儿,我冲了上去。”

  “不过,还是有蛮多遗憾。比如,十二集的本子,最后缩拍成六集,于是八七版《红楼梦》的结局显得仓促了。”

  记者笑问:“除了时代的局限,三十三岁改编红楼,且是那样苍凉的结局,如今历经人间沧桑,您回头看去有没有其他的遗憾?”

  周岭笑言:最大的遗憾就是八十回后诗词曲赋甚少。一来,尽管年轻气盛,也自觉“才高好几斗”,但还是自知诗写不过曹。其实,当时也写了许多,像是《水龙吟》等等,可就是不敢往戏里搁。二来,电视的表现形式,得为诗词曲赋的出现设计情节场景。而八十回后要凭空编撰,本子三天出一集,整个结局没有充分展开,也就没有更多的精雕细刻了。当然,又走过二十年的人生,对“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解读的层次也不同了。

  尽管八七版《红楼梦》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红楼情结始终没有离开周岭。临别他录旧作给记者,诗曰:

           

           舟车辐辏会重阳,旧稿新书议短长,总为红楼真善美,年年铁砚点铅黄。

 

  ~~~~~~~~~~~~~~~~~~~~~~~~~~~~~~~~~~~~~~~第五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