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到普陀山自驾游:细节决定成败 ,蒙养决定一生(1) ——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课本篇) | 博客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57:15
细节决定成败 ,蒙养决定一生(1) ——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课本篇)作者: 任秉忠 | 2006年01月04日06时05分 |    【内容提要】我国现行教育不乏理论的研究,不乏纲领、规划的制定,不乏大张旗鼓的宣传,不乏千军万马的响应,不乏各类经验的总结,不乏“示范校”的诞生。我们所缺乏的是科学的务实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细作风,我们往往忘记“魔鬼就在细节中”。在娃娃的蒙养阶段,我们抛弃了传统的毛笔、传统的课本、传统的守则,传统的教法,几个小小细节的变化,导致我国成千上万的孩子人生起步就倒在起跑线上。这种情况,不但损害了我们民族的现在,而且还在危害她的未来。我们将分篇逐一论述。本篇从蒙养课本细节的角度,探讨我国国民语文素养低下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问题严重的根本所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儿童进入蒙学前后使用的教材。这三篇教材,是综合性课本:伦理道德教育的课本,名物、典故知识传授的课本,语文技能培训的课本。《千字文》自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诞生以来,《百家姓》自北宋诞生以来,《三字经》自南宋诞生以来,其使用时间之久,地域之广,对我们民族的认知、情感、心理、精神的影响之大,是其他课本难与匹敌的。1902 年8月15日(光绪28年农历7月12日)清朝政府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开始,三篇教材逐步被淡出课堂,当它们渐去渐远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岂止远离了三篇教材?

 

一、远离了我们民族启蒙教育首先对幼儿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

 

《千字文》极其重视对儿童的道德、伦理教育,把教儿童做人摆

在第一位。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鼓励女孩子要向纯洁无瑕的女模范学

习,男孩子要向德才兼备的男榜样看齐。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它教导少年儿童勇于改正错误,学到

点知识、技能就要牢记不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它告诫少年、儿童对人要宽容,不要

轻易议论别人的短处,对自己要严格,有点长处、优点不要傲视于人。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它启发少年儿童对人要诚实、守信,办

事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此外,还要有心胸、有气量。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它告诉少年、儿童“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它要少年儿童知道,世界上最宝贵的

是时间。

 

“孝当尽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它要求少年、

儿童孝敬父母要尽心竭力,报效国家要兢兢业业,不惜生命。

 

这些格言、名句,儿童、少年天天诵读,它们就像种子一样洒播

在儿童的心田,这些种子一旦发芽、生根,儿童少年的人格健康就有了保证。

 

  《三字经》继承《千字文》的传统,更加重视人文、道德教

育,把教孩子成人作为第一位的东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 这十八个字,强调孩子后天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后天教育,启发孩子重视自身的修养和学习。

 

“教之道,贵以专”--------谈教育孩子的原则,贵在一个“专”字。所谓“专”,一指教育内容要“专一”,坚持以儒家思想教育孩子;二指教子态度要“专心”,要把它当回事,舍得花时间和气力;三指教子要提高水平,讲究艺术。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教育儿童,在少年之时,应当亲近老师,结交贤友,学习常规的礼貌、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教育孩子以黄香为榜样懂得孝敬父母。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引述东汉孔融让

梨的故事,告诫孩子们要懂得尊敬兄长。

 

“上致君 ,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鼓励儿童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要有责任感。

 

“养不教,父之过。”——  强调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父亲负有

特殊的责任;对孩子生而不教,那是家长的过错。

 

  “教不严,师之惰。”-------- 强调老师教育学生要严字当头,

否则,那就是失职和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教育孩子认识

到一个人幼年的学习关系到他一生的作为,幼年不学习将导致他懊悔终生。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四句话谈如

何处理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能力教育的关系,孝悌教育和其他道德教育的关系。处理第一个关系,作者强调德育为先,先教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教孩子做人的本事。处理第二个关系,作者认为在德育教育中,孝悌教育应当先行。

 

这些格言、名句,刚入学的幼儿天天诵读,牢记于心,就会在

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发挥极其巨大的作用。如果把孩子们比喻为一辆辆“火车”,这些名句、格言,就是孩子们今后人生正道前行的“铁轨”。如果把孩子们比喻为一条条“溪流”,这些格言、名句,就是规范溪流“流淌”的“堤坝”

 

取而代《三字经》《千字文》的课本是什么样子呢?

 

有一本名曰《文话便读》的课本,其第一课是:“鸟   狗   儿  飞   叫  追  逃   小 ”    “小鸟飞    小狗叫   小儿追  小狗逃”

 

1912年,蔡元培先生任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小学《国文

课本》,内容大都是日常生活用字“人、手、刀、尺、牛、羊、山、水、米、豆、田、石。”再稍后的《国语课本》,第一课是,“大公鸡,喔喔啼,催人快早起。工人上工厂,农民下田地,我背书包上学去。”还有的是“狗,大狗,小狗,大狗叫,小狗跳”,“小小狗,快快走,小小猫,快快跑。”

 

解放以后,这种编写教材的模式基本没有改变。1950年笔者读

小学一年级,记得当时的语文课本是“人,一个人;手,两只手;  左手,右手……”

 

在《千字文》《三字经》被淡出课堂的同时,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启蒙教育重视孩子道德人格教育的传统渐渐被丢弃了。“狗,大狗,小狗,大狗叫,小狗跳”,“小小狗,快快走,小小猫,快快跑。” “人,一个人;手,两只手;左手,右手……”让孩子们能懂得什么做人的道理 ?在该“播种季节”我们不“撒播种子”,在孩子们最应接受人格、道德教育又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候,我们恰恰放弃了教育。教育的失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是很难补救的,即使补救一次、两次,无数次,其负面影响也难以洗刷掉。这是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公民道德教育工作,虽花很大气力却成效不大的最直接的原因。

 

 

二、远离我们民族启蒙教育对幼儿进行名物、典故、知识

教育的传统!

 

《千字文》很重视对刚入学的幼儿进行名物、典故等知识的教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谈的是天文、气象。“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果珍李柰,菜重芥姜”谈的是物产。“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谈的是历史、人事。“都邑华夏,东西二京”“宫殿盘郁,楼观飞惊”,谈的是帝都、宫殿知识。“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赤城”,谈的是地理知识。“治本于农,务兹稼穑”,谈的是治国知识。“蕖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早凋。”谈的是植物知识。“具膳餐饭,适口充畅”,谈的是饮食卫生。

 

《三字经》继承《千字文》的传统也很重视对儿童进名物、典故的知识教育。其第二部分,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名物,包括道德、伦常、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天干、地支、地理、四民、植物、动物、七情、五色、五味、四声、五臭、八音、九族、十义;第三部分,介绍课程和课本,包括六艺、四书、六经、五子等;第四部分,介绍我国历史的变迁;《三字经》包罗万象,具有小百科全书的性质。

 

《百家姓》注意知识的传授,把日常人际交往中应注意的姓氏知识——怎么读,怎么写告诉孩子,使孩子与人交往不至于因为读错对方的姓或写错对方的姓而尴尬。

 

三篇教材重视知识的传授,开阔了儿童、少年的视野,让他们感

到新鲜、满足 ,同时为他们今后阅读、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取代三篇教材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从一九0二年到如今,版本不计其数,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远离我们民族启蒙教育对幼儿进行名物、典故、知识教育的传统!它们不是开阔儿童、少年的视野,而是限制他们的视野;不是让儿童、少年感到新鲜、满足,而是让他们感到枯燥、厌烦;不是为儿童、少年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是让儿童、少年在“空中”建造阅读、写作的“楼阁”。

 

     三、远离我们民族启蒙教育 运用“整齐韵语”形式的传统!

 

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远离我们的同时,我们民族启蒙教育自古以来运用“整齐韵语”形式的传统,也遭到摒弃。

 

     运用“整齐的韵语”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训蒙,是我国传统教育最为光彩的一笔。我国古代蒙学所以采取这种形式,是因为:

 

     从社会的大背景说,运用“整齐韵语”进行宣传、教育,是我国古代统治者常采用的形式,如《大禹之训》《洪范》,《礼记》中的《曲礼》,管子的《弟子职》等。统治者的行动对百姓是无声的号召,百姓们群起效仿之。如学医的有“汤头歌诀”、“脉诀”;学画的有各种“画诀”;学武术的有各种“拳诀”: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一些便于记诵、传授的歌诀。在这种大背景下,蒙学采用这种形式就不足为怪了。

 

从汉语自身的特点来说,“汉语虽然不是单音节语言,汉字则确实是单音节文字,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一个的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的不利条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辙押韵。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西洋语文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也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采用“整齐韵语”的形式,还注意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语汉字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解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拾人以优美隽永之感。”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我们将《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淡出课堂,我们民族启蒙教育,注意运用“整齐韵语”这种喜闻乐见形式的传统也就随之丢失。代之而用的小学课本,不再注意句式的整齐,不再注意声音的和谐,不再注意采用对偶的形式。这就好比用粗糙的“陶器”代替了精致的“瓷器”,用简单的“演奏”代替了“高雅”的音乐。语文课理应最受学生欢迎,但今天相当数量的学生讨厌它,这恐怕是理由之一。

 

最近,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有了改进。第一册的前几篇课文依次是:

 

           开学了

开学了,开学了,背书包,上学校。

见老师,行个礼,见同学,问声好。

 

          小书包

我的  小书包,东西真不少。

课本、作业簿,铅笔和卷刀。

读书  写字时,打开小书包。

 

         长颈鹿

长颈鹿,笑嘻嘻,伸着脖子好神气。

够树梢,不费力,吃着树叶甜如蜜。

   

与“狗,大狗,小狗,大狗叫,小狗跳”,“小小狗,快快走,小小猫,快快跑。”相比,新编教材有了很大进步。它借鉴蒙学“韵语”教学的经验,采用了儿歌的形式。这对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确实有良好的作用。但与《三字经》《千字文》这些经典教材来说,它又有着明显的不足。

 

首先,它不能像做《三字经》《千字文》那样告诉孩子们许多做人道理;

 

其次,它不能像《三字经》《千字文》那样采取文言的形式传授名物、掌故、历史的知识。

 

四、远离我们民族启蒙教育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

 

我们民族,启蒙教育识字教学的经验是:将识字教学与道德伦理教育、名物典故知识教育,通过整齐、韵语的形式捆绑在一起。在对孩子进行道德、伦理和名物、典故知识教育的同时,教他们识字;在教他们识字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道德、伦理和名物、典故知识的教育。

 

将《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淡出小学课堂,摒弃这种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小学的识字教学走上了歧路。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一个的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  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 ,也不容易记住。”

 

2005年7月3日《北京电视台》以《母语学习勿容忽视》为题作了报道。

 

北京电视台报道(北京新闻):最近有家长反映,说自己孩子现在的许多作业都是用电脑来写,动笔的时候较少,很担心孩子的中文书写能力会越来越弱。于是记者走访了几所学校,通过随机测试的方式来看看如今的大、中、小学生们的中文书写能力。
 
    记者首先来到了一间实验小学,以听写的方式随机抽查了小学5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抽查中,记者按照五年级语文大纲要求,给46个孩子听写了常用词语20个,单字共计64个。

 

从收上来的46份卷子看,64个单字全部写对的孩子只有四个,错误在5个以下的有14个,两者加起来数目占到所有孩子的40%左右,错误在5到10个之间的有13个,占所有孩子的20%左右。有40%的孩子差错率在十个以上,也就是说得分刚刚超过80分。除了书写正确与否,孩子们的字体也是各有不同,有的工整,有的则歪歪扭扭。 
 
    记者随后来到了两所大学校园,也是采取字词听写的方式,随机抽查了几十个学生。

    被抽查的学生中,有计算机专业的,有管理专业的,有外语专业的,各年级的学生都有,在被抽查的学生中几乎所有人的差错率都在60%以上,同仇敌忾,凤毛麟角这样较为常用的成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正确写出。对于魑魅魍魉这个成语更是连知道都不知道。


    这则报道,让我们看到这种恶果。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五、拆除孩子们跨越白话、文言间那条鸿沟”的“桥梁”


《百年语文教育论坛》指出:“学校语文教育的任务,归根结

底,就是使儿童的汉语水平向“书面语化”“规范化”、“文学化的

目标前进。”“书面语化”、“规范化”、.“文学化”的目标重的

内涵之一是学生要掌握简易的文言文。连简易的文言文都读不了,不

能说它达到了这个目标。要让儿童能读简易的文言文,儿童首先要掌

握一定数量的名物、掌故和历史知识,张志公先生说:“历史久,名

物多,掌故多,这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要读古书,知道的名

物少,掌故少,会有很大的困难。”“另外,需要一种比较自然的办

法,让孩子能够从日常的白活一步一步地接近文言,““等到一旦拿

起古书来不至于象是突然到了外国一样。”

 

孩子们一入蒙学就反复朗读、背诵《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和其他用“整齐韵语和对偶形式”写成的课本,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张志公先生说:

 

“这个办法,不论前人是否有意识地这样作的,客观上对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就内容说,除了少数以迸行封建思想教育为目的的训诫类读物之外,其余各类的主要内容都是介绍名物、掌故的。儿童仍在识字的同时记住那么一批名物、掌故,等到正式开始教他们读书的时候,显然要方便得多,……从‘三,百,千’到‘蒙求’、‘类蒙求’基本上都是用文言的。前边曾经简略地分析过〈千字文〉和〈三字经〉的语言,我们发现灵活地运用三言和四言韵语,完全可以把文言的各种基本结构表现出来。换言之,从识字起,儿童们实际上已经开始接触文言,学习文言。可是,由于是三个字、四个字的短话,不是界佶屈聱牙的长句子,并且还押韵,念起来象唱歌一样,并不觉得别扭,几乎不怎么觉得这跟自己说的话有千百年的距离。这样,一两年或者两三年下来,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些文言习惯,等到正式教他们读古书的时候就不会感到面生可疑或者面目可憎,也不至于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了……

 

如果前边这些说法站得住,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韵语知识读物是跨越白话、文言间那条鸿沟的一座桥梁。在文言文时代,它是从识字走向阅读的很好的过渡。”

 

我们将《千字文》《三字经》这类韵语类课本淡出小学课堂,实际上是拆除了儿童“跨越白话、文言间那条鸿沟”的“桥梁”。这样造成什么后果呢?张志公先生说“从前十岁上下的孩子就能念的古文,今天拿到高中来教,学生们还觉得念着吃力,我想,原因就在于,从前的孩子念过三字头、四字头的东西,有底子,而今天的中学生没有。”

 

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逐出小学课堂,有一种理论根据,那就是,对儿童进行语文教育,必须符合儿童日常生活的语言实际,怎样看待这种看法呢?张志公先生说:“这条原则,显然是对的。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儿童开始认字,开始要把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上来,而我们用的却是方块汉字这样一种文字工具,于是必须找出‘谐于唇吻’‘便记忆忆’的办法来,使儿童尽快地并且愉快地学会足够的方块,这是问题的另一面。清末兴办新学以后,显然是只注意到前者,忽视了后者,只注意到进行语文教育的一般原则,忽视了汉字的独特情况,于是对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方式,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儿童的课本成了只能说说看看,既浅得毫无趣味,又干枯得不能琅琅诵读的东西。事实上,当我们还在使用方块汉字的时候,要让初识字的孩子读的东西全然合乎口头语言的需要,那是很难办到的。‘马来,马来’,‘大狗叫,小驹跳’,这是什么语言实际!六七岁的、说话早已相当完整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实际又何尝是这么一副样子!”

 

总之,远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韵语读物,让我们远离了我们民族启蒙教育首先对幼儿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淡化了孩子们的伦理、道德意识;远离对幼儿进行名物、典故、知识教育的传统,淡化了孩子们的知识背景;远离运用“整齐韵语”的传统,摒弃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抛弃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留给孩子们无限的忧愁;拆除孩子们“跨越白话、文言间那条鸿沟”的“桥梁”,使孩子们语文学习很难到达胜利的“彼岸”!韩国中央日报2005年12月26日发出“中国人汉语水平令人心寒”的哀叹,就反映了这种严酷的现实。

 

基于上述理由,我觉得《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作为课本应当回归幼儿、小学课堂。随着“三、百、千”的回归,我国儿童教育,重视道德、人格教育的传统,重视名物知识传授的传统,重视整齐韵语和对偶形式的传统也将回归我们的幼儿、小学课堂。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三、百、千”难免有其不足,把十年前引起社会很大轰动的广东版《新三字经》和李汉秋先生主编的《新三字经》,作为配套教材步引入幼儿、小学课堂,会很好地克服“三、百、千”的缺点。

 

两本《新三字经》采用《老三字经》“整齐韵语和对偶的形式”,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可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熔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现代文明修养于一炉,并配有拼音和注释(广东版的还有插图),文字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是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语文教育难得的教材。

 

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9位文化界名人,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

 

 “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而现在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却不提倡,不发扬传统文化教育,那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九位老人的呼吁包含着怎样的意义呢?

 

“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这是老人们提出的一项应急措施,他们内心深处的意思是希望我国儿童们从小就读古代的经典。

 

“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老人们用“载体”、

“根基”、“纽带”三个贴切的比喻,形象、深刻地阐明古代经典著作对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巨大意义,摆出他们提出建议的第一个原因。

 

“而现在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却不提倡,不发扬传统文化教育,那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老人们一针见血、语重心长从现实问题的角度,摆出他们提出相关建议的第二个理由。

 

老人们的呼吁引起国家教委李铁映、李岚清等领导同志的重视,在他们的重视下,山东平原县小巨人学校、北京圣陶学校等幼年古典教育学校相继出现,中国青基会在全国组织实施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蓬勃展开,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西安访问他的小学母校,孩子们用朗读《三字经》欢迎他们的“学长”,这些都说明九位老人的呼吁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三、百、千”依然是孩子们的课外读物,孩子们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没有课表的保障。在应试之风劲吹中华大地的春天,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恐怕还是奢望。再说没有“三、百、千”这座孩子们“从口语到文言过渡的桥梁”,他们又怎么能较好地诵读古诗文经典?

 

在无数家长、无数老师、无数领导为无数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各科文化课特别是语文课学习而愁云密布的今天,让“三、百、千”作为课本回归幼儿、小学课堂,让《新三字经》作为课本登堂入室,让幼儿的诵读“三、百、千”、诵读《新三字经》的声音,响彻其学校,响彻其家庭……无数家长、无数老师、无数领导的愁云,将迅速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