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双鱼座的个性签名:泉州古民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59:09

泉州古民居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作者: 时间:2009-07-24核心提示:在泉州各种传统建筑中,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在近现代尤为多见,相当部分都是当年的华侨回国建造,有的建筑材料还是从国外漂洋过海运回的。至今,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

泉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座座散落于城市霓虹或乡野草木中的古民居,为这座名城倍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土楼木楼还有中西合璧。”说起泉州传统民居的特色,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泉州古民居研究专家黄金良用这样一句顺口溜作了高度概括。

红砖白石双坡曲

黄金良在其著作《泉州民居》中认为,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强烈的个性。特别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

泉州地区的这种红砖在烧制时,由于堆叠形成特有的印记,而印记在建筑时因刻意整齐堆叠,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至于“双坡曲”,是指屋脊两边的瓦面并非如其他地方的直线坡度,而是略下弯呈弧度下降。从外观上看,其独特的“曲线美”能给人美感,但科学上也有其道理。黄金良分析认为,这种“双坡曲”,使得雨水在屋面流下时,先蓄势下滑,后在屋檐口完成“冲刺”,出得更远更彻底。

出砖入石燕尾脊

出砖入石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因其外观而得名。相传明末,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地震过后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构筑成了这样一道独特的墙体,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沿袭成风。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在虫寻埔等沿海一带,也有用海蛎壳作为出砖入石材料的。据说这种材料从非洲等地运来,成为泉州对外交往密切、“梯航万国”的一个佐证。

据考证,我国古代有敬天的思想,而屋脊上的“鸟”有如天使,是一种通天的灵物,能通天敬神,燕尾脊由此而来。燕尾脊是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像燕子的尾巴一样。在传统建筑中,燕尾脊约定俗成是代表主人曾经中举,或是用在宫庙上,但在泉州古厝中,只要规模稍大的大厝都可见到。

雕梁画栋皇宫式

皇宫式即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也称官式大厝或“皇宫起”,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在这种建筑中,木雕、彩绘、石刻、透雕、泥塑、剪贴等民间手工艺精品随处可见。

明清建造的正规宫殿式民居规格巨大,建筑宏伟,往往为群体建筑,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布局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另外,建筑群内名人雅士的墨迹于门墙、厅壁上随处可见,内容丰富多样,体现皇宫式大厝主人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崇尚风雅的心理。

土楼木楼中西合璧

土楼在泉州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内地县份,沿海县份个别地方也有。除土楼外,泉州还有木楼、竹楼、吊脚楼等建筑型制,主要分布在永春、德化等竹木资源丰富的地方。

泉州土楼基本上兴建于清代,在其建筑外观上,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封闭性和防卫性,尤其是后者。不少土楼都有瞭望台、射击孔,墙壁和大门都很厚实,不但要封铁皮,还要在门上方安置水槽,以防火攻。这使人联想到土楼民居形成时期的战乱频繁、土匪出没的历史背景。而在土楼的内部结构方面,则又使人感受到一种囿于封闭圈里的相对开放性,至少在各家日常生活中的隐秘性方面,就不如村落聚居模式的一家一户小住宅。土楼居民的集体意识比较强烈,风雨同舟,同甘苦,共患难,一旦发生战事,一座土楼就是一个战斗的集体。

在泉州各种传统建筑中,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在近现代尤为多见,相当部分都是当年的华侨回国建造,有的建筑材料还是从国外漂洋过海运回的。至今,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就是明显的佐证。这些中西合璧建筑,是了解各个时期泉籍华侨活动、商贸往来、历史文化的难得的素材,更是研究泉州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活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