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恋人 bilibili:梧桐落叶与遗民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5:59:24

清初顺治到康熙前期,有一种以一片梧桐叶为主的青花图案曾经在盘类瓷器上大量流行。这种梧桐叶旁,往往还有题诗,其中最普通的是这样两句:“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这一类“梧桐叶”纹饰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表达的是汉族人对大明王朝被满清取代而生发出来的那种含有怀念、无奈、愁怅、怨愤等等元素的复杂情感,概言之,那是一种明遗民的怀旧情结。清政府一开始对这种梧桐叶纹饰的特殊含义不太了解,未引起重视,以至于这种纹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后来满人知道这是明遗民寄托对前朝君主情感的一种方式,才将之禁绝。康熙中期以后,瓷器上就再也见不到这类纹饰了。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外底部伪托落款“大明成化年制”)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落款“大清丙午年制”是康熙五年,1666年)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落款“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1667年)

明遗民抒发亡国之痛的情感为什么与梧桐叶有关系呢?这要从唐明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说起。当年唐明皇李隆基宠幸妃子杨玉环,不料遭遇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迫魂消马嵬坡。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重回京城,睹物思人,凄情难忘,留下一段千古遗恨。这件史事后来被许多文人改编成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其中在唐代最有名的是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

《长恨歌》在写到唐明皇避过兵祸回到京师,贵妃已死,宫中一片凄凉时,有这样几句诗:“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通过“春风”、“秋雨”,“桃李花开”、“梧桐叶落”这样的季节、景物的变化,以及“落叶满阶红不扫”等来渲染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从此,“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渐渐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意象,用以表达对美好时光消逝的思念和无奈之情。

到元代时,白朴根据《长恨歌》创作杂剧《梧桐雨》,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作了新的改编和发挥。在故事情节发展到与上面所引《长恨歌》中四句诗相对应的地方时(即《梧桐雨》第四折戏),白朴给唐明皇安排了两段心情独白小曲。

一首小曲是:“【笑和尚】原来是滴溜溜绕闲阶败叶飘,疏剌剌刷落叶被西风扫,忽鲁鲁风闪得银灯爆。厮琅琅鸣殿铎,扑簌簌动朱箔,吉丁当玉马儿向檐间闹。”

另一首是:“【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这两首曲子把“落叶满阶红不扫”与“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意象作了放大处理,再通过唱腔的演绎,表演起来那一定是更加的感人肺腑。“梧桐叶落”意象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到明代中晚期昆曲兴起之后,凄婉的曲调风靡大江南北。《梧桐雨》等杂剧也随着昆曲的流行而进一步广为人知。这一戏曲新潮流,一直延续到清朝前期。在这样的艺术文化背景下,当人们经历明清王朝更替的变故时,自然很容易把现实与戏曲联系起来,把崇祯帝与唐明皇联系起来,对“梧桐叶落”意象有了特别深刻的感触。于是,当有人在瓷器上画“梧桐落叶”纹时,这种瓷器触动民众情感特别好卖也是一定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清初青花瓷盘“梧桐落叶”纹旁的诗句都是怎样的?这些诗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种纹饰的理解。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梧桐一落,天下皆秋”,有省略)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梧叶一落,天下皆秋”,有改变)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梧桐一落,天下尽秋”,又一种变化)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满地梧叶月明中”,借用宋代刘武子《立秋》诗句:“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看花有意,落叶无声”,白居易《长恨歌》诗意。)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也是“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

(上面两图瓷片题诗为“一叶含秋意,黄花带雨飞”;落款伪托“大明成化年制”。)

“梧桐叶落”这种意象在清初流行的顶峰,是国子监太学生洪升历时十年创作出了昆曲名剧《长生殿》。《长生殿》讲述的也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正式发表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其高明之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通过讲述李、杨的情爱故事,揭露统治集团骄奢淫逸、腐朽昏庸、勾心斗角、狠毒倾轧,最终走向国破人亡的结局。《长生殿》有影射明清更迭的意图在里面,一经演出,轰动京城。不料第二年,因为在孝懿皇后服丧期间演出《长生殿》,洪升等人被举报抓了起来。据《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当时“朝廷取《长生殿》院本阅之,以为有心讽刺,大怒”。本来朝廷要对《长生殿》兴文字狱问罪的,幸亏康熙看过剧本后认为不必深究以示宽柔,洪升才逃过一劫。但在国丧期演戏的“大不敬”仍要治罪,洪升因此被国子监除名。因此,当时就有人写诗叹道:“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也许正是《长生殿》命运的大起大落,提醒了瓷器工匠们,画“梧桐叶落”纹有政治风险;同时,康熙中期社会经济的复兴繁荣也渐渐冲淡了人们对明王朝的留恋。总之,“梧桐落叶”纹此后便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