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搜索:投资家下午茶之五十五:江晖的秘密(二):支撑绝对收益的四根支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13:56
投资家下午茶之五十五:江晖的秘密(二):支撑绝对收益的四根支柱(2011-12-05 10:22:06) 转载▼ 

   

    上期专栏写到绝对回报领域的标杆人物江晖先生,在2007-2011五年的牛熊周期中,每年都取得了正收益,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绩。

  圈里圈外,很多朋友说,读了之后意犹未尽。

  这期,让我们走得更深入些,继续解剖星石这个样本。勾勒取得绝对收益最重要的四根支柱。

  第一根支柱是“硬约束”。

  上期写到的“风险收益配比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硬约束——当这个模型显示,当前市场的风险大于收益时,星石就会把仓位控制在10%以下。

  这也正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与2011年结构型熊市中,星石能够取得正收益的重要保障。

  要想在市场的狂风暴雨中不被贪婪和恐惧所引导,你最好拥有一个自己的风险收益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很简单,但一定确保——你始终站在大概率的一方,而不是与天为敌。

  第二根支柱是“指挥棒”。

  奖惩就是指挥棒,此语放之四海而皆准。再俗点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据我了解,星石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考核,是先考核风控,再考核收益。比如,如果风控指标没有达标,那就先降一级再说。

  尽管很多阳光私募的考核方法,已经比公募基金的排名考核作了很大改进,但大部分公司的考核依然不够彻底,至少没有星石这么彻底。

  制度塑造人。对此我一向深信不疑。

  第三根支柱是“多样化”。

  在熊市中股票长时间没有投资机会,怎么办?

  多样化的配置能力就非常重要。

  比如在2008年熊市中,星石所赚的钱就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打新股、分离式可转债以及7天回购。

  你一定要有赚钱的第二套方案,哪怕速度很慢,但也能积少成多。

  第四根支柱是“复制性”。

  有很多的资产管理公司,倾尽全力做好一只产品的业绩,但是其他产品的业绩却不如人意。其实,这对投资者很不公平,也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所以,产品之间的可复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据我所知,规模大了之后,很多公司的做法是多基金经理制,一人管几只产品,风格各有不同。容易导致不同产品之间业绩差异过大。

  但星石的做法却是权重制。目前星石的四位基金经理,是按总仓位的权重来分配,而非产品。

  比方说,星石管理的总仓位规模为100%。在某个阶段,江晖可能管理81%,罗敏管理15%,另外两位基金经理各管理2%。

  一旦策略制定后,所有的产品就齐步走。

  这就既集中了团队智慧,也在制度上避免了产品业绩参差不齐的尴尬。

  市场看山如山,见水非水,追求绝对收益知易行难。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那么我们下期再继续。
 在中国资产管理的绝对回报领域,江晖就像一个标杆。

  公开资料可见:江晖,18年投资管理经验。出身于名门华夏基金,随后在湘财荷银与工银瑞信任投资总监,2007年转投私募,创立星石。

  他极其低调,公众了解他的机会少之又少。身边的人评价他:最大的爱好是读研报;最多的运动是每天午饭后绕着办公楼散步一圈。

  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他所领导的星石投资自2007年成立以来,历经牛熊周期,每一年都创造了正收益。

  2008年大熊市那一役的出彩表现,更是让他一战成名。

  而在今年的“结构性熊市”中,截至11月底最新数据,星石的31只产品,近40亿规模,再次全部取得了正收益。

  请注意,这不是某一只产品的盈利,而是31只产品的全面盈利。以宏观择时能力在业内著称的老将江晖,到底有什么秘密?

  这是我所关心的,相信也是你所关心的。

  接近江晖的人士透露,“星石今年前十个月仓位基本都保持在10%以下,目前的收益主要来自于10月-11月,抓住了本轮股市反弹的机会。”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择时成绩。如果看过我上期的专栏,你就会知道,根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代宏坤的定量研究,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在过去3年的择时操作中获得的超额收益均为负。

  择时这么困难,为什么星石能够反复做到?我把这个疑惑已久的问题抛给了星石总经理杨玲。

  “的确,小周期择时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也做过很多测试,最后发现扣除冲击成本后,收益很少。最后我们把方向瞄准了长周期择时。”

  星石的“风险收益配比模型”由此浮出水面。

  跟星石的多位核心人士交流之后,我得以大致勾勒出这个模型的轮廓。

  首先由星石的十多位研究员根据自己的独立研究,得出一个对具体行业的风险收益比;然后将数十个行业的独立研究结果进行拟合;再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做相应的调整校正;最后模型得出对当前整个市场的风险收益比判断。

  “2008年在6000点跌到1600点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取得较好成绩,主要就是靠了这个模型。”

  当然,任何收益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长周期择时的代价就是,会牺牲一些投资机会。

  “这也是我们的投资风格引起一些争议的原因。”杨玲坦承,“比如在2010年,我们判断长周期是向下的,所以投资条件非常严格。因而错过了一些后来看起来不错的投资机会。”

  但杨玲话锋一转,“我们也在不断地总结、完善。以往在可投与可不投的两可区域,我们会非常保守。但今年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比如11月这波行情。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不过在杨玲心目中,模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考核机制。

  “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考核,是先考核风控是否达标,再考核收益。”

  不用我过多强调,相信你会了解,这个指挥棒有多么重要。

  谈到未来,杨玲说,根据模型显示,目前A股已经进入了可投资区域的上限,“我们开始转向谨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