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户来访邮件回复:成功的教学方法不止一种,所有良好的教学均是具有目标性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33:56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七

成功的教学方法不止一种,所有良好的教学均是具有目标性的。

——(美国)著名学者 G·O·格罗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很多教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阐述,同时,每一位教师也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一些认识和见解。虽然评价一节课会有不同的角度或标准,但是,公认的好课一定会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一节课首先需要一个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来支撑。如果这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实现,那么这节课就是合格的课堂教学;如果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师生的心灵得到了舒展,情感得到了升华,那么这节课就向“好课”更迈进了一步。

    一堂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互相割裂。在备课时,如果从知识教学来立意备课,就是在完成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达成能力与方法目标,达成情感目标。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感类知识,强调学生的体验,强调“悟”,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讲授、灌输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反之,仅有学生大量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感悟”,那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实施目标教学,符合心理学特点。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理解,不记牢,在完成各种作业时有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不够注意引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目标教学要求变只为教师的“教”而备课为学习主体的“学”而备课。首先,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材,努力做“三个领先”,即领先精选教材,领先动手分析解答,领先探明思路。

    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由达标评测得到的反馈信息,可以反映出教学与目标的差距,从而采取适时的矫正措施及时补救。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吴松超老师在跨校教研活动时,对两节“示范课”的记录和反思。

    示范课讲的是小学六年级语文略读课文《将相和》,由骨干教师A老师执教。这篇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讲述“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占用两个课时。A老师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态度和蔼,陌生的学生很快就接受了她。课上,A老师抛出问题—“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开始找出课文的段落和句子来说明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爱国”的人。学生发言很踊跃,课堂显得很活跃。但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均引用了课文的原文,一旦要用到自己的话语时,就显得很贫乏,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表述。

    在第一节课的后半段,A老师让学生通过研究文章的段落,根据文章内容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最后自己写一个爱国故事。第二节课上,A老师依然引导学生分析蔺相如,知道蔺相如不仅机智、勇敢,而且“顾全大局”、“识大体”。其间,A老师也引导学生读课文分析了“赵王”、“秦王”、“廉颇”的人物性格,尤其是赞扬了廉颇“知错必改”的优良品质。

    在课后的评课环节,A老师阐述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她说,这篇文章比较长,不容易讲,因此她设计了“分析蔺相如这个人物”的主线,抓住这条主线,就会很容易地把握文章,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让学生写爱国故事,是因为学生在这篇课文之前学过了(詹天佑》等课文,这样设计是想达到升华情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总的说来,A老师的这节课尽管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是,这节课仍然不能算是一节“好课”,甚至不能算是一节“合格”的课。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A老师没有为这节课确定一个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她为这节课设计了一条主线,即“分析蔺相如这个人物”,这条主线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把握课文,从而理解课文的意义。但是,“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意义”不能算是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因为这个“目标”的达成很难衡量。学生有了什么样的表现才算是“把握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意义”呢?

    让学生写爱国故事,是A老师确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有“大而不当”之嫌。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讲,“爱国情感”可以渗透,但是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基本的道德规范、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智慧”—比如这篇课文传递出来的“机智”、“勇敢”、“知错必改”等才是合适之选。因为这些品质最贴近小学生的实际,他们也最容易接受。近年来常常被人们垢病的小学和幼儿园里讲“爱国”、“奋斗”,而大学校园里补讲“公德”、“诚信”、“规则”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将相和》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十分浅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他们可以很快地从文章中找到A老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把读懂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A老师在这节课上似乎忽略了这一点,而学生非常需要这方面的训练。课堂上,学生自己就能掌握的、教师不用讲的内容讲得太多,而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又讲得太少,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弊病。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事关教师如何准确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就《将相和》这篇课文而言,至少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熟悉这个故事,能够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领悟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道理。在这两个教学目标的统领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就可以围绕“听、说”训练展开,比如让学生讲“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负荆请罪”的故事,联系自己的实际,讲自己遇到的“完璧归赵”、“有错必改”的故事,讲自己的“机智”故事、“勇敢”故事,等等。这样,不仅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一面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落实,而且语文的“人文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渗透。

    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个理想的课堂需要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来支撑。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选择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有效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过程和方法目标。

    2.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习主体,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各不相同的体验。教师要充分称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并注愈保护和开发学生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让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对每个学生来讲,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个性特色,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特别会影响到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所达到的目标任务要多样化,让基础不同的学生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要求。这样,学生在达到自己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重视目标性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所教学科的性质、特点和本质。其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为自己一个学期、学年甚至几个学年的教学制订一个长远的教学目标,即要明白“学生在我所执教的阶段里,要获得什么样的能力、什么的品质”。这个长远教学目标的落实,就要依靠自己所要讲的每一节课了。有了这么多前期工作的准备和支持,当教师面对一篇课文时,结合课文的特点,制订出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还会困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