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琵琶考级:教育是什么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05:35

教育是什么

 

——读报札记

 

/周新桥

 

 

    清理旧报,乘机又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旧闻、时评等读了一遍,仍颇觉新鲜和启发。现将报刊上涉及教育的主要内容或观点以及笔者的体会、感想照录于此,并看看我们还能否从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建国60年来,儿童受到的教育都是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如培养“四有新人”中的第一“有”便是“有理想”。革命的5060年代,儿童的理想被树立为“为革命而学习”、“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学习”;改革开放的年代,儿童的理想被树立为“为中华崛起、腾飞而学习”;现在虽然官方还是这样的提法,但实际上相当多的儿童是为读名校、出国、成名成家、做老板赚大钱或“当贪官”(注1)而学习了。从高尚的理想到世俗的理想,远大的理想到小和实际的理想,从外灌输的理想到内生的理想,总之,儿童是要有理想的。其实,成年人都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儿童时代的理想,甚至能记住有过理想的人也不多。有谁想过那些来自于教育者大而空的理想教育利少弊多?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终身教授克虏伯在广州的一个演讲中认为青少年无需回答诸如“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这类理想问题,长大干什么长大再说,最要紧是清楚现在要做什么。一语惊醒梦中人:儿童是可以不需要理想的。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传承过去的生活,使儿童适应眼下的生活并使之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社会日新月异,长大后干什么还真难说,但教育能帮助儿童为未来生活作好准备。怎么准备呢?当然是从娃娃抓起。许多事从娃娃抓起是符合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但是不是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呢?看看:“英语从娃娃抓起”、“奥数从娃娃抓起”、“电脑从娃娃抓起”、“钢琴从娃娃抓起”、“足球从娃娃抓起”、“环保从娃娃抓起”、“安全从娃娃抓起”等等,连廉政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中国有多少事、多少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恐怕中国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人生忧患识字始,中国娃娃的负担之重是否可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也许只能怪娃娃不幸生在了中国。

 

《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报道:“思维杂技磨掉孩子学习自信”,读来心酸和无奈。文中引用了一个娃娃的日志:

 

    “今天的题有点神经!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追他去,在离家4KM的地方追上了,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又去追小明!!!!(神经的老爸!吃饱了撑的!)再追上小明的时候,恰好离家是8KM,这时是几点几分?”

 

何止老爸神经、题目神经,根本就是中国教育神经!从该文的题头和小标题就可知道中国的教育实在是病得不轻了:“老师家长正在推动一场难为孩子的竞赛”、“处处难为孩子的变态逻辑向幼儿园蔓延”、“羊群效应(注2)在作怪”等。

 

好在现在有人开始呼吁:减负要从娃娃抓起!好在一些教育的有识之士开始进行艰难的实践。这是云南省一所中学有关“生命·生存·生活”话题的教学活动场景:

 

中学生在肚腰处系上几公斤重的物体,使自己形似孕妇,再在腆着的“大肚”上放置一枚鸡蛋,除了睡觉、洗澡,其余时间不能卸下这副“道具”,并且还得确保鸡蛋不碰坏。一天下来,学生们在这个看似简单实则苛刻的要求下累得不行,同学们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孕育是多么艰难,十月怀胎的母亲是多么不容易,在这种体验中,大家继而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这一主题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珍爱和尊重生命、懂得与学会生存、体验并善于生活。据报道,云南已在全省学校开展“三生教育”。有人对此评价很不错:善于生活才是真素质。“三生教育”真能扎扎实实开展下去,去南的娃娃就“三生有幸”了!

 

中国这边从娃娃抓起,那边的美国总统也要从娃娃抓起。新学期开学,奥巴马总统决定星期二对美国学生发表讲话。不料,话还没讲,美国掀起一场媒体风暴。右翼猛烈攻击奥巴马要给学生洗脑,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大搞个人崇拜。不少家长也担忧,称为此将不让孩子在演讲那天上学,并要求学校不要播放总统的演讲。事实上,许多学校也确实决定不播放。奥巴马讲了什么呢?他要求学生们在学校好好用功,告诫学生怎样利用自己的教育机会,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前途,也决定了国家的前途。他更用自己从小被单身母亲拉扯大的经历现身说法,称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督促他用功,使得他有了日后的成就等。原来给娃娃们喝的是励志性的心灵鸡汤。为何总统讲话前会遭到质疑或反对呢?原来,美国的教育向来重视儿童独立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学会批判、实践、创新,美国是这样从娃娃抓起的。从这个不大不小的美国教育新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反思对中国娃娃所进行的各种灌输式的教育呢?中国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缺乏批判和创新精神是不是也与我们的教育只顾强制灌输也有关呢?

 

美国的总统要向美国的娃娃作新学期讲话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中国的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对来自于行政的力量提出了批评。在今年(2009年)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纪校长发言反对大学行政化。他指出,学术权力现在有行政化的倾向,高校普遍存在学术评价偏离甚至脱离学术发展方向;学校资源配置行政化;相关行政管理者不懂学术规律,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题,方式简单粗暴。纪校长还当场倡议“教授治学,还学术权力以学术”,赢得全场分贝最高的掌声。不独有纪校长的声音,早前,筹备中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中科大原校长)更将教授治校、去官化和去行政化作为办学目标之一。国内要求教授治校和去政化的新一轮呼声再起。

 

中国大学行政化不会因纪校长一席发言而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教授治校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但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却不像政治体制或行政体制改革这么难,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中山大学新学年通识教育开课,新的通识课分为四类,分别为“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以及“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中大博雅学院35名“精英”也迎来第一门主课——《诗经》,教材选用的是中华书局的繁体竖排本,诵读是这门课的“基本功”。近来一些大学的通识教育也引起许多议论,有学者还专门介绍了“我所了解的美国通识教育”:在内容上强调对古今经典的学习,在形式上强调学习的自由风气。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来得迟了些,虽然迟了或者说不成熟,但用文化经典育人,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拓展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引起争议的还有武科大中南分校的一个做法:学生每晚睡前必须“内省”半小时,并将反省情况记录在案,否则要扣学分。这一做法被冠以“强制内省”,并被“知道分子”(注3)批评为“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笑话”。我赞同这是一“笑话”的说法。内省是需要的,但内省涉及许多内心秘不示人的隐私,校方又将如何检查在案记录呢?内省总不能写“假想”吧?况且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内省智能是不同的,有内省智能较弱的学生又该如何打学分?教育需要讲科学讲艺术,现在看来还要加上一条讲法治,看来现在的教育离科学离艺术离法治还依然远得很啊。

 

中国的总理比美国的总统要走运得多。温家宝总理去一所中学听了课、评了课。温总理对教材的批评和课的点评引起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回应。《文汇报》在以“应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为题报道中引用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核心成员夏志方教授的话说:

 

2001年以来的国家课程改革,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从原先的“把教材当作真理”,到如今告诉大家:“教材未必是真理”。变一元化的背诵、记忆式教学为多元化的理解式教学,正是近年来国家课程改革的重点。

 

夏教授指出:(过去)“一元论”(指教材编写的只能是唯一确定结论的内容——笔者)的指导思想,不仅让相当一部分课程的内容显得陈旧、与时代脱节,另一个严重的直接后果就是迫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机械化地死抠、硬记教材上的内容。而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是希望改变这种现实,尽最大可能地拓宽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乃至于更进一步推进学生自主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但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念也对师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真得感谢主讲课的老师、温总理和夏教授,课改已经8年多了,很多老师并不知道这样的课改精神,如“教材未必是真理”、“多元化的理解式教学”。而现状是教材变了,但教学思想仍然在课改前的轨道上运行:教材是真理、一元化的记忆式教学。没有总理的听课和“挑错”,我们仍旧没有这些新的认识。夏教授的回应也引起我们新的质疑:“教材未必是真理”、“多元化的理解式教学”等该如何在中考和高考中体现出来呢?毕竟考试才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啊!

 

温总理在点评课后又谈起了中国的教育,指出中国教育的问题还在于不是教育家办教育。看来政治家和学者或国家领导人和大学校长,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中国教育的问题之所在。

 

涉及考试的新鲜事也不少,如关于高考体育考试的,有高中毕业会考的,这被认为是“多了一把尺子”等。近日,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不少网民对出题人甚至高考的抨击。周南的文章:《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这种情形以前也曾出现过,“80后”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周南的遭遇再次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语文该怎么学该怎么考?

 

    怎么学、怎么考,牵动千万家。学校学不够,家教来帮助。既然在学校里学不好,那就请家教吧。关于“有偿家教”到底该不该禁又成了这两个月的新闻热点。如果从依法治教角度看,有偿家教是不必须禁止的,这是不需要讨论的,读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令人困惑的是,明明有规定,为何还讨论该不该禁呢?也许我们能从中看出中国的教师在师德、中国在依法治教上所出现的混乱。

 

    教育是什么,仅从手头的报纸所挑选部分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略知一二了。

 

注:

1、【采访惊闻】六岁小学生:“长大我要当贪官”, http://tv.people.com.cn/GB/39805/9993271.html

2、羊群效应: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

3、知道分子:是一个新的社会亚精英群体。作为一个名词和概念,产生于2001年,其发明者为著名作家王朔。以此作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贬称。意思是,知识分子应该是从事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人,而当代的知识分子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充其量只是比常人多知道了一些事情,故王朔以“知道分子”称之。在王朔那里,“知道分子”一词显然是个贬义词,是对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揶揄和讥讽。后来,许多人也自称“知道分子”。

 

链接:文中所引用所读文章来自2009年事910月的《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教育文章周报》等。为方便查阅,特提供网上链接。

 

1、长大干什么长大后再说,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9-09/11/content_893644.htm

2、思维杂记磨掉孩子学习自信,http://news.qq.com/a/20091030/000241.htm

3、减负要从娃娃抓起,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9-10/18/content_918641.htm

4、善于生活才是真素质,http://news.sohu.com/20091027/n267769225.shtml

5、奥巴马开学演说引发的争论,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pqy/200909110038.asp

6、中大全校开通识教育课,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0909/22/73437_10849835.htm

7、我所了解的美国通识教育,http://www.chinanews.com.cn/lxsh/news/2009/09-24/1883975.shtml

8、校长反大学行政化,不能只在论坛上,http://edu.qq.com/a/20091030/000006.htm

9、“教授治校”的前世今生,http://www.blogchina.com/20090923810832.html#

10、邵建:强制内省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笑话,http://opinion.hexun.com/2009-10-29/121511264.html

11、应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总理挑错"谈教育理念转变,http://www.0575px.com/NewsInfo.asp?c=4&id=3434

12、报纸文章成福建高考阅读题 原作者试做仅得一分,http://news.sohu.com/20091028/n267788438.shtml

13、“有偿家教”到底该不该禁?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3/10234005.html

  阅读全文(46) | 回复(0)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标签:教育 读报札记 
  • 群组:思想.文学.教育.科技 新哲学 
    • 上一篇:机关算尽,反误了教育的性命
    • 下一篇:拜托媒体,别再炒作“史上最牛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