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英菲尼迪4s店:关于转:协和名医:糖尿病专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8:51:12

转:协和名医:糖尿病专家-向红丁教授访谈

文章发布者: 来源:寻医问药网收藏本文       向红丁,内分泌学教授,男,出生地于1944年4月14日,籍贯湖南省古丈县,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8年开始研究生学习,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硕士及博士学位。1988~1990年在美国Baylor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生导师。他的医疗特长为内分泌专业,尤以糖尿病专业和男性生殖内分泌为专长,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积极参加科研工作,曾参与多项有关糖尿病及男性生殖内分泌的科研工作,参加包括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防治和科研在内等项工作。
      

  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及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3次。近年来共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著作撰写20部,其中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专著《糖尿病300个怎么办》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双效书奖和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为卫生部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

      向红丁谈糖尿病自我管理
      [主持人]:欢迎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向红丁教授做客人民网,和网友们谈糖尿病人自我管理。

      [向红丁]: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的全身性的疾病,一旦得上以后很难被根治,所以它的诊断治疗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不可能医生始终守在你身边,很多事需要患者自己来做,这就是糖尿病人的自我管理。我觉得,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可以分成五个方面,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是“五驾马车”,也可以把它比作耍五个小球。这五个方面首先包括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调整。患者自己必须真正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它有多大的危害,它应该怎么防,怎么治,这样才能做一个自己知道而且自己能够了解、自己可以做事的糖尿病患者,而不是一种盲目的、被动的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对待糖尿病,心理调整主要是指正确对待糖尿病。正确对待糖尿病就是采取既来之、则安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做法来对待糖尿病,既不要特别紧张、焦虑,又不要满不在乎,不当回事,否则的话都会为此付出代价。这就是第一个,教育与心理治疗。 

           
      第二个,糖尿病人需要饮食控制。从糖尿病人自我管理来看,最重要的一块就是饮食控制,饮食是自我掌握的,不做饮食控制,就不可能对病情有良好的控制。一会儿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仔细谈谈糖尿病的饮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一个糖尿病人可能不一定需要吃药,有的人可以不吃药,有的人可能也不能锻炼身体,比如说身体有残疾的,或者卧床不起的,但是任何一个糖尿病患者都必须饮食控制,否则的话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第三个,要做的就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我们希望糖尿病患者能够持之以恒,量力而行,进行带氧运动,这样使糖尿病患者各方面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 

            
      第四个,如果心理也调整了,饮食也控制了,体育锻炼也进行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就要采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想起来好象是医生的事,实际上是患者和医生共同的事情。我们希望糖尿病患者对基本的药物有所了解,不要完全被动地别人给什么就吃什么,这样就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它的药物治疗,也包括胰岛素治疗。 

            
      第五个,糖尿病的监测。治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定期监测。定期查查血糖、血压、血脂、血液的粘稠度、体重,如果把这五件事都做好,进行良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就能够给糖尿病的治疗打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最终的目的是避免并发症,不因为并发症造成残疾或者过早死亡,这就是我们治疗的目的。 

      [主持人]:向教授,糖尿病自我管理是要求病人做什么?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医生有没有考虑到病人的知识参差不齐,从而在对糖尿病自我管理的要求上不同? 
      [向红丁]: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的,我们要求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他们是一样的。这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病人。比如说糖尿病教育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不接受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没有了解,就不可能进行饮食、监测、药物治疗等等。
            
      但是教育的方法有所不同,比如说对一个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理解能力比较强的,甚至跟医学沾边的人,我们可以给他提供比较深的一些糖尿病教育的书籍、材料,希望他们能够自我学习,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对这些糖尿病知识水平稍微欠缺一些,甚至阅读都有一定困难的人,我们可以采取讲课的办法,他们可以定期到固定的地方去听糖尿病的系列讲课,这个系列讲课可以用听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且听的时候还可能有一些幻灯,还可能发一些图文并茂的材料,使他很容易就看懂。
            
      我想,作为一个糖尿病的教育工作者来看也必须有这种技术,能够分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他们掌握共同的道理,这就是糖尿病教育的一种方法。像饮食疗法实际上也是这种样子,饮食疗法讲清楚以后,患者都是比较容易自我掌握的,体育锻炼都是比较容易自我掌握的,没有大的困难,任何人只要接受糖尿病教育以后,了解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的重要性,都能把几件事做好。
              
      对药物来看,相对来说稍微难一些,我们也希望即使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稍微欠缺一些的人,也不要完全不懂药,甚至连吃的是什么药都不知道,吃了很长时间说不出药的名字。另外就是现在市面上经常有一些把祖传秘方或者保健品夸得特别大,加入一些药的成分,达到蒙骗患者的目的,有些患者也没有识别能力,这样对患者是很不利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懂得药物的基本原理,懂得药物主要的副作用,特别是懂得药物的服用办法,正确服用药物,或者正确注射胰岛素,和医生配合。
            
      在药物上,医生是主导,患者也不要完全不知道。对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我们可以让他了解得更多一些,我想我们有一个范围,要达到这个范围就可以;如果水平比较低,可以达到范围比较低的水平。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知识水平比较高,对病的理解,对药的理解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是我们非常欣慰的事情,我们都希望至少使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懂得基本的道理。 

      [主持人]:糖尿病治疗其实是一个很个体化的治疗,甚至是自我的调理,您是否能通过一个个体化的病例让网友知道:糖尿病自我管理是怎么回事,一个病人确诊之后,应该怎么做进行自我管理? 

      [向红丁]:比如说来了一个患者,这个患者的年龄是60岁,体重是比较重,从来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只不过是有一些症状。我们第一次来都要给他普遍地问问糖尿病的症状是有还是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就告诉他糖尿病可能会有哪些症状。然后我们就开始给他做一些体检,告诉他我们关注哪些内容,像血压、体重,这都是糖尿病患者必须要做的,说明我们关心体重和血压。
              
      然后我们会给他一个个体化的处理方案,一般来讲是这样的,比如说他比较胖,年龄比较大,我们会问他,现在有没有口渴、多饮、多尿的症状,下一步问他主食一天吃多少两,我们问的是生粮食多少两,肉是不是吃得很多,吸烟还是不吸,这么吃饭还有没有饥饿的感觉,会不会产生低血糖,问一些基本症状。根据他谈的内容我们会给他第二个处方,就是个体化的饮食,比如说主食,他比较胖,我们就给他设计热量稍微偏低一些的,比如说主食五到六两,按照一两、二两、二两这么分配,肉食不超过三两,青菜不限。他的体重比较重,我们给他计算一下体重指数,看他超了多少,我们给他制定一定的运动量,一般一天不少于30分钟,一周不少于5天,希望给他制定一个最后是减重或者减肥的目标,这个目标一般是身高减去100为标准,在这个水平附近就比较理想。然后我们再根据他的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包括学脂的情况,个体化地给他制定一个药物治疗方案,我们给他详细讲解怎么服用,什么时间服用,饭前还是饭后,多长时间,希望患者有所了解,因为回去以后他就要自己做这些事情了。
              
      对于一个需要打胰岛素的患者来看,我们还会给他开了胰岛素和注射器以后,请护士给他详细讲解胰岛素怎么注射、注射的时间、部位,出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希望患者有全面的了解。患者回去以后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监测,比如说血压,多少时间监测一次,血脂多少时间监测一次、血糖多少时间监测一次。我们给患者一个卡片,这个卡片上有理想的应该达到什么水平,需要达到什么水平,如果你年纪比较轻,就要实现比较理想的水平,如果年纪比较大,病情也比较重,我们至少要达到达标的水平,这都是具体教给病人的。患者对卡片的使用并不是特别理解,但是反复告诉他以后,他就会很熟练地使用这种卡片,这种卡片对他很有帮助,这样就能帮助患者个体化地实现这五件事,把它做好,长期这样做就对全身的脏器有所保护,不至于产生并发症,达到我们最后治疗的目的。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是医生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制定的目标,制定的细则,接下来就是糖尿病人如何达成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您认为糖尿病人应该怎么做?规范和科学的方式应该怎么操作? 

      [向红丁]: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讲到了,就是五件事要做好。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掌握得很全、很好,而且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对糖尿病的理解,也有差别,我们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我管理的水平。我们看到很多糖尿病患者确实在治疗过程中也是不断提高他自己的水平,使自己的治疗目的达到越来越好。 

      [主持人]:在医生的帮助下,有目标,有一个细则,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比如说要记日记,我看现在很多医生推荐患者做糖尿病日记,来摸索他自己比较好的控制血糖的方法,您觉得一个糖尿病患者如何把医生制定的目标和细则跟他本身的生活习惯和病情很好地结合?怎样摸索适合他自己控制血糖的方法? 

      [向红丁]:糖尿病有一种特点,跟其他的病不是特别一样,需要长期的控制,各方面的指标都经常波动的,要想全面掌握病情比较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患者能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为此,很多糖尿病专家都写了关于糖尿病方面的手册,这些手册有很多写的是通俗易懂的,只要有点文化水平是很容易看得懂的,你可以拿一本手册来通读一遍,然后你就知道什么部位讲的是什么内容,这本手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等以后有了问题以后,很快就可以找到需要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的来看,还是五件事,首先要经常自我学习,把它当作一个新的挑战,当作一个新的斗争目标,经常学习,你就可以发现你在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会碰到新的问题,您每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就会向前提高了一步。像饮食方面也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要求给你制定一个饮食标准是多少,比如说我们饮食要求有六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就是控制总热量的原则。你治疗糖尿病,不是光是控制主食,而且也不是单纯控制主食,你控制主食的同时也要注意副食,注意烹调油,控制零食,控制总热量,你可以买一个小天平,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器具,第一次称出来比较准确的,比如说称二两米饭,可以称二两生米,蒸成一碗,就知道二两是多少了,这样心理就有数了。现在很多地方讲课的时候,会展示很多糖尿病食物的标本,就知道多大一块是多少热量,一块肉是多少,一块豆腐是几两,是多大,这是第一个事情,要控制总热量。 

            
      第二个原则饮食的调理就是合理地安排各种营养成分。比如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基本上要求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占总热量的55%左右,脂肪占25%到30%左右,其他是蛋白质。不是单纯糖尿病人能吃什么,实际上什么都能吃,主要是“量”。 

            第三个原则是少量多餐的原则。就是一天不少于三餐,一餐不多于二两,你可以多吃几顿,但是每顿不要特别多,这对糖尿病患者来看是非常合适的原则。 

            第四个原则就是高纤维饮食原则。不要食不厌精,要多吃粗粮、蔬菜,对糖尿病患者是非常有利的。 
            
      第五个原则是不动烟酒。烟对糖尿病患者是非常有害的,糖尿病患者抽烟不但容易使血糖升高,而且还容易引起并发症。酒是这样的,有一些低度的酒可能对糖尿病患者影响不是很大,像干红干白,什么叫“干”,就是没有糖的意思,但是酗酒肯定不行,所以提倡不动烟酒。 

            
      最后一条是清淡饮食,就是少油的意思。现在肉包括含油量,包括烹调油,还有干果,都对糖尿病患者有影响,糖尿病患者自己掌握,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自己做。我们把知识深入浅出地按照这个告诉患者,我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使他们的病得到良好的控制,使他们免受并发症之害。 

      [主持人]:您还是推荐大部分病人能够通过饮食疗法控制血糖?

      [向红丁]: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要采取饮食治疗,但是是不是通过饮食治疗就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呢?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最后都要用药的,有的糖尿病患者是基础用药,但是有的是刚开始一段时间不用药,用饮食控制,但是最后都是需要用药物治疗的,这都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以前是好象阶梯似的,饮食方面控制不下来,才用药物和胰岛素。现在多数专家好象现在都在强调药物治疗,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向红丁]:我认为这五件事没有一个可以偏废的,也有糖尿病患者没有用药也控制得很好。现在经过研究以后,有一些药物可以预防从前期进展的作用,所以有一些主张不要用药,有的血糖升高没到糖尿病阶段的人是可以用药物来逆转的。对于胰岛素来看,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早期使用胰岛素可能对迅速降低血糖,保护患者的胰岛有一定的作用,使他一段时间内反而用药时间少一些,但是这还需要比较大规模的临床实验的验证,所以我们对糖尿病患者基本上还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不用药,而是达到一定的目标。

      [主持人]:您刚才讲的糖尿病日常管理的模式,以我的理解好象是医生制定目标和规则,然后糖尿病人来达成这个治疗方案。糖尿病人自我管理当中,糖尿病人的能动性就体现在最好地、最近地实现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您是这种观点吗? 

      [向红丁]:要达到这个治疗方案的话,必须有患者的参与。我们经常说,糖尿病患者第一个医生就是他自己,大家都非常重视。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包括糖尿病的监测,我们也提倡在家里自己监测,到医院监测,患者大概一个月就要看一次病,光做一次监测是不行的。比如监测血糖,我们现在提倡监测血糖谱,就是早上起来空腹血糖,早饭后血糖、午饭后的血糖、睡前的血糖,包括三餐前的血糖都可以监测,这种监测靠医生是不可能的,所以患者必须也要自己进行,从全面的角度来看,糖尿病人和糖尿病做斗争,就是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的医生合起来共同做斗争,很多都是要糖尿病人自己执行,医生主要是帮患者制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教会他怎么样做,怎么样达到自己制定的目标,不断地使糖尿病患者有所提高,这就是我们医生的职责。 


      [网友]:我由一位朋友是1型糖尿病患者,自己在腿部打针大概5年了,最近感觉腿上皮肤疼的厉害,请问向老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和糖尿病有关吗 
      ?该如何治疗?谢谢!期待您的回答! 

      [向红丁]:这个患者是1型糖尿病,是打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从并发症来看,他的眼底病变、肾脏并发和神经病变发病率会高一些。他打针已经五年了,不知道他皮肤疼痛的部位是不是打针的部位,因为我们一般打胰岛素是打到大腿的外侧皮肤,如果打针的部位疼痛的话,可能和打针有一定的关系,打针的角度、深度,每次轮着打是多少时间打第二次,在同一部位,这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是这样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不同的部位进行胰岛素注射的办法。
            
      我记得我们医院有一个护士长就是这么打的:她把上臂的上段,就是三角肌这个地方,还有腹部和大腿的外侧化成井字,就有九个格,一个格一个格地打,先打胳膊上的左上,再腹部的左上,大腿的左上,然后再打中间部位,就不会局部皮肤受损伤过度,也不会有硬结,或者有脂肪萎缩。如果并不是打针的部位,而是脚,下肢比较远端的部位比较疼、比较麻的话,这和神经病变有关系,首先要把血糖和血脂控制好,特别是血糖,对神经病变影响比较大,我们也可以用一些药物,包括一些微循环保护剂,还有一些神经营养剂,现在这样的药静脉注射的也有。最近有一些医院开展手术治疗神经痛的做法,考虑到由于神经受压迫造成的,把神经进行一个小手术,进行神经减压,对疼痛有比较明显的好转。
              
      所以建议你能够到附近的医院仔细查一查,到底是注射部位的疼痛,还是糖尿病的神经病变,是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是口服药物治疗还是肌肉注射来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比较早开始治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主持人]:这个问题隐含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不是有一些差别?就是他可能要注意的地方。 
      [向红丁]: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些差别,像胰岛素注射办法,怎么样注意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另外避免糖尿病的并发症。对2型的糖尿病来看,主要的威胁大血管病变威胁比较大,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糖尿病和冠心病是等危症,得冠心病的机会比较多,而且最后受冠心病的危害也很大,所以稍微有一些差别。我们在自我管理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差别,注意关注哪些地方。我刚才谈的五条,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需要普遍注意的。 

      [网友]:向老师,你好!我是一位糖尿病女患者,今年45岁。体重60公斤。我刚刚确诊三个月。体检时空腹10.98,随即自我管理。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血糖一天一天降,十天就恢复正常至今。糖尿病是否必须长期服药,并且糖尿病药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我现在没有用药,每天也吃一定量的水果,空腹血糖5.1-5.6之间,餐后血糖6.0左右。这样管理不是很好吗?我不是一名医生,还须向老师帮助指明方向。 

      [向红丁]:这位糖尿病患者看样子像2型糖尿病患者,从年龄来看、经验来看,诊断没有什么问题,空腹血糖10.98,已经超过了诊断标准7.0了,所以她能诊断。诊断以后,没有采取药物治疗,就是采取饮食加运动,血糖在十来天的情况下就能达到正常,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糖尿病控制的标准,空腹血糖低于6.1,甚至低于6.0,餐后血糖是6.8,6左右完全是正常的。我个人认为,这种患者可以继续学习糖尿病的知识,增强自己对糖尿病的了解,同时继续进行饮食和运动治疗,同时要进行监测,看是不是始终能够达到这种目的。药物治疗我觉得对这位患者来看暂时不用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血糖比较高,饮食控制以后不能达到目的,要积极使用药物。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有人主张刚开始空腹血糖10.98,可以打胰岛素,这种观点也可以接受,她十来天恢复正常,所以她自身的功能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平,我建议还可以进行饮食、运动和监测。另外,不知道身高多少,是不是比较胖的人,如果比较胖,还需要监测体重。 

      [主持人]:现在有专家提出一开始就打胰岛素,现在是达成了共识还是一部分的专家这样认为?有没有写进指南里? 
      [向红丁] 
      :很多人能够接受这个事实,但是还需要临床验证。如果血糖比较高,体重比较轻,可以用胰岛素治疗。前面一段时间的胰岛素使用,比如说两到三个月的胰岛素的使用,肯定是对他有帮助的。 

      [主持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的问题,比如说低血糖了,糖尿病人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怎么处理这种问题? 

      [向红丁]:低血糖一种是血糖真的低了,心慌出汗,还有一种原来血糖比较高,下降幅度很大,虽然没有真正达到低血糖,已经有症状表现了。家里经济情况比较好的话,如果家里有一个血糖仪是比较好的,可以先查查高还是不高,高血糖引起的和低血糖引起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这段时间低血糖的时候,不需要控制饮食,可以采取各种办法脱离低血糖的状况,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吃点东西,吃点糖都可以。
      如果是血糖比较高,甚至尿里还出现了酮症,就可能是由于一种高血糖引起的急症状况,急症状况需要送到医院处理,但是到医院之前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比如说多喝一些温开水或者是淡的温盐水,对于任何一种高血糖引起的急症都是有帮助的,如果再使用一些胰岛素注射,对你很快脱离这种急症状况也是有帮助的。
             
      还有糖尿病患者会碰到其他一些情况,比如说受伤,或者是应激,或者是感染,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是可以自己对自己进行一下监测,掌握自己的详细情况,这样不但对自己处理有帮助,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到医院以后得到更加及时的处理。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血糖仪的使用,很多专家都认为血糖仪很重要,但是前一段时间也有报道,那种家用血糖仪,不管什么品牌的,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跟在医院做的生化实验有差距,有的比较大,我接触过的最多的差一倍,这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不是其中有可能是血糖仪质量有问题,除了这个原因之外,会不会合格的血糖仪也有跟抽静脉血的指标有差别的情况?

      [向红丁]:有几种可能,第一个可能,静脉血可能和末梢血就有差别,静脉血是从手指到胳膊流,血糖就有点下降,静脉血是用血清,末梢血是用全血,全血可能低一些,实际上差不多,我们实际上测是有一点差别,如果不超过10%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超过了10%,差别就比较大了。
           
      不同的血糖仪之间也有差别,希望患者的血糖仪用了一段时间以后,至少和医院的血糖仪进行一些比较,带到医院,用一滴血两个血糖仪测一下,医院的血糖仪定期有一个矫正。
           
      第三可能是试纸的问题,试纸可能有一些氧化,或者是试纸过期,都会使测试有一些误差,如果误差过大,你刚才说的一倍,肯定造成误导了,如果差别不是很大,还是可以接受的,要定期进行矫正。很多血糖仪的厂家也有矫正的职责,你返回去他也可以给你矫正,也有一些血糖仪有标准液,可以进行矫正。 

      [主持人]:有没有国际通行的标准?

      [向红丁]:没有一个标准,共识就是不要超过1.5毫摩尔。

      [主持人]:如果是有差距的,血糖仪测出的比静脉血高还是低?

      [向红丁]:现在静脉血比血糖仪低一些,原来加一个矫正数,现在血糖仪自己进行一个矫正了,不需要你自己算个百分比了。

      [主持人]:在糖尿病治疗当中,医生和患者的互动非常强,站在病人的角度,他应该怎样使用医生更好地达到他控制血糖的目标。

      [向红丁]:医患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目标是一样的,医生要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讲解。患者就诊的时候,也要关注医生讲的话,有的患者比较注重叙说自己的症状,说的时候重点抓不住,有些话说得重复,希望医生和患者之间都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能够掌握对方讲话的要领,能够更好地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我作为医生需要病人了解的。
             
      对于患者来看,除了要倾听医生的意见以外,还需要通过一些书面材料。我们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有15个教育点,经常发放一些关于糖尿病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教材,这些教材对患者也是有帮助的,希望他们利用这些教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现在我们的防治指南好象是2004年的,还有改动吗?

      [向红丁]:我想防治指南一定会不断地有改动,现在糖尿病知识在“爆炸”当中,包括我们指南都有不断的变化,所以一定会有改动。

      [主持人]:现在都是一年前的材料,最近一段时间,包括潘长玉教授,包括有些专家在说,血糖治疗的观念都在有一些变化。

      [向红丁]:我们肯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跟上国内外糖尿病治疗学上发展的形势,采取新的办法。但是我们希望自己也能够做一些关于循证医学方面的研究,拿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资料来,一方面借鉴外国的,一方面有自己的资料,那么就更有说服力了。

      [主持人]:糖尿病的标准还是有一定的人种差异吧?

      [向红丁]: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主持人]:您是一线的医师,也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协会在糖尿病工作方面有哪些? 

      [向红丁]:协会的工作有指南的推广,而且有比较详细的具体的做法的指南,我们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教育方面的活动。一些材料不断问世,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东西,能够使糖尿病患者和医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赶上糖尿病迅速发展的趋势,使我们的治疗达到更好的目的。

      [主持人]:关于糖尿病自我管理这一块,您刚才从具体的案例,从突发的情况,您觉得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

      [向红丁]:我希望所有的糖尿病网友,还有所有糖尿病防治的医生,和所有关注糖尿病防治事业的人共同联合起来,和糖尿病做斗争,使二十一世纪不成为糖尿病肆虐的世纪,而成为人类战胜糖尿病的世纪,我觉得人类根治糖尿病的现实也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实现。在这之前,我们要和糖尿病做斗争,减轻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我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医生和患者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这一块都有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了解,使我们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做得越来越好,真正给糖尿病患者造福。 

      [网友]:家父76岁,1952年哈医大毕业,骨科主治医师离休,患糖尿病一年,有家族史.今年二月起经二甲双胍,拜糖平,文迪雅口服,现血糖(空腹及餐后)尿糖均为正常值已三月有余。但肩关节,腰腿疼痛麻木,不能行走,今年三月份时起床都很困难,左肩及腰和左膝有包块.经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合并神经炎.经尼莫地平静滴20支,肌注神经妥乐平后疼痛有所减轻,包块消失但仍不可正常行走,特别是腰椎,左膝不可负重。近日B超查心,肝,肾及内科医师系统体检无其他疾病,腰椎,胸部,膝关节平片亦无异常发现.常用芬必得及局部封闭止痛,但还时有疼痛难忍.现在我们很迷茫,对神经炎一说也不敢深信,今恳请专家百忙之中给予解答,下一步我们应如何?当地的骨科病人离不开他,我们做儿女的更离他不得。
      [向红丁]:这个人本人是医生,估计他发现糖尿病不会很晚,糖尿病神经病变不会进展这么快,恐怕除了这个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现在用的这些药是我们经常用的药,除了这个弥可保还没有使用以外,其他都使用了。所以希望能够在别的科看看,像免疫科看一看,神经病变肯定是有,看看免疫方面有没有问题。
              
      另外,现在还有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些新药,像我们现在用一种奥力宝,也试用过,效果也可以,我们还可以试用其他的药物,而且如果疼痛特别难忍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神经科角度来看,给他使用一些三环抗抑郁药,对神经病变也有好处的,可以试一试。至于这个人有没有可能做手术来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我觉得由于不全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所以手术的可能性不能说不存在,但是不是很大。肩关节有问题,一般糖尿病神经病变都不是肩关节有问题,都是远端,手脚等等比较常见一些。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情况,很多人迷惑,对于普通人来说吃糖吃得多,跟得上糖尿病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有一些老年人,有点轻微的高血糖,但是还没有发展成糖尿病的时候,怕得糖尿病,年龄比较大了,很多人不敢吃糖,甚至完全拒绝吃糖,对于这部分人,这种生活方式科学不科学?糖在人体起到什么作用?还有一位专家曾经提过,对于老年人如果过分地担心得上糖尿病而拒绝糖的话,如果凌晨出现低血糖,容易损伤脑细胞,增加老年痴呆的危险。
      [向红丁]:人是不能离开糖的,离开糖就不能生存。一般人吃糖,应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关系比较大的是总热量,你的总热量比较高,体重比较胖,就容易得糖尿病。如果吃糖,你胰岛功能正常,是不会得上糖尿病的。什么时候吃糖会有影响呢?就是胰岛功能已经下降了,再吃糖,增加胰岛的负担,促进胰岛的衰竭,就是不利的。如果血糖升高了,不宜吃过多的糖,体重过重了,也不宜吃过多的糖,但是吃糖并不是得糖尿病的原因。
              
      这位教授说的是有道理的,老年人对低血糖的反应性不是特别敏感,第二,糖尿病的早期容易夜间或者下顿饭前产生低血糖,因为他胰岛素分泌的能力迟缓,高峰往后移,可能出现晚上六点钟吃饭,十点钟达到高峰,夜里出现低血糖。如果血糖没有什么不正常,老年人吃糖问题也不大,但是如果你的血糖已经开始不正常,还是要小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