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英菲尼迪九和:趣谈粤语与贵港方言的产生及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05:10

话说二十一世纪某日,一华北商务代表团访韩。非常难得和可贵的是,韩方有一老人说他曾经学过汉语,要借机会和中方代表说说中国话过过学汉语的瘾。他开口云:“君从何来?食未?衫着够否?”中方代表团众人听后足有十分钟没反应过来,大多数人一时间都听不懂他说什么.待费尽周折弄懂他在说文言文后,众人都在心中暗暗责怪:这样的口语未免太酸了吧,我们华北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谁这样说话啊?如果有一小伙子对心爱的姑娘求爱说:“汝之窈窕,吾之好求,汝之沉鱼,花弗敢开。”相信有90%的姑娘会因听不懂而怒骂:你说什么啊,发神经啊?

    文言文本来就是由于古代的甲骨,竹子成本不低,刻字的劳动成本也很费时,为了节约材料成本,节约刻字劳动成本而由占总人口1%不到的文人创造,内部约定字面含意并在文人小圈子内使用的省料省工的精少文字.就类似电报暗文和机密暗号一样,那99%的平民百姓是不懂也不说文言文的。就象对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平民百姓是不懂也不说一样。如果你在和姑娘谈恋爱的时候大谈特谈相对论,大约99%的姑娘会在心中骂你”酸”, “发神经”。当然,物理学女博士除外。

    然而,看官,请你先别急着嘲笑那韩国老人说汉语的酸,现在我们两广人就是在说着这么酸酸的汉语。如果那韩国人用粤语对两广人说上述话,相信80%的两广人能听懂。象“食未?”“衫着够否?”都是正宗的粤语啊!两广人在古代的祖先,就是这种粤语文言文酸气的制造者并把这种酸气延续到今天。两广人古代的祖先当年一心痴迷科举,屡考不中,然而痴心不改,头脑中总离不开科举考试.就连日常起居饮食,穿衣戴帽都念念不忘之乎者也,以至于平时说话都是酸酸的,神经兮兮的。但一族人都希望并相信他能考上举人,那可是石破天惊,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啊!因此,族人不但不骂他“酸”“发神经”,不但不阻止他这么酸酸地说话,反而一族人都支持配合他的科举备考,很多平民也都以懂得文言文为荣,以能说文言文为一种生活乐趣.就象今天的"上网酷"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乐趣一样.于是族中的好事者都放弃平时轻松随意的口语,也跟着那酸秀才酸酸地,神经兮兮地之乎者也起来:”晨起早兮,书之将睇,勿懒兮,人不会斗泥,食之稀稀,着之次次.力攀之高兮,望君成名一举.”于是粤语就是这样在民间形成了.我斗胆提出这样论点:粤语就是古代的酸秀才因为备考科举,而把高难稀有的文言文搬到日常生活口语中来的历史产物。

你看看普通话日常口语与粤语的比较:1、“你吃过饭了没有?”------“你食未?”2、“天冷,叫他多穿点衣服啊。”-----“天寒,叫佢着多滴衫啦。”3、爬树-----攀树。4、多谢----吾该。5、回家----返屋 6、你发颠!---你痴既!7、走人----撤人。这些粤语都是正宗的文言文。写在甲骨文和笨重竹子上的高难书面文字竟变成两广平民的广泛日常口语。当年酸酸的,神经兮兮的,秀才内部约定的,小圈子范围内使用的,象密码暗语一样的书面文字经过这些酸秀才们的民间推广,经过久远的民间消化,竟变成非常自然,普遍,习以为常的民间口语了。当然,今天说粤语的大多数布衣一族未必知道他说的话是从文言文来的,更没有那酸秀才的文化修养意识高度和酸气。只是文言文被俗化简单替代符号化了,并不是所有的平民的文言文理解都深刻化和酸秀才化了.那千千万万的一辈子没读过书的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那懂得什么文言文啊,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的口语摹仿跟随而已。

    那么,粤语又是怎样从广东跑到广西来呢?据说,古代有一个老家在广东一个叫珠玑巷地方的皇妃冒犯了皇帝,犯下了杀身之祸,于是仓惶出逃回珠玑巷.但皇上仍怒气难消,仍要紧追密查,务必要捉拿此皇妃及其家族中的人来办罪解恨,那时候是一人犯罪,累及全族人,要满门抄斩啊!于是,整个家族又继续仓惶沿江向西逃难。当然,也有许多广东人不是为了逃难,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舍旧追新,也沿江向西逃到广西来。同时,他们必然也把粤语等生活习俗带到广西来了。整条珠江,整条西江沿岸的人都受粤语影响,其中以梧州,桂平方言较接近广州话音,离广州较远的南宁白话与广州白话相差大些,但还是属于同一个语系,彼此也还能互相听得懂对方的话。但最奇特的是,贵港比南宁离广州近,而贵港方言反而与粤语的差别最大,差别大到了广东人听不懂贵港方言的地步(贵港人是能听懂粤语的)。贵港方言来自粤语却大不同于粤语,真是怪哉奇也!贵港市除了樟木,黄练的方言与粤语较相近外,大圩,庆丰,新塘,八塘,桥圩,覃塘,西山,石卡,东津......等绝大多数贵港管辖的地界,甚至包括玉林管辖的山心,兴业地带都受贵港方言影响,与粤语相差甚远。也就是说,在当年广东人沿江西逃的子孙中,逃到贵港的那一个是最与众不同的,最离经叛道的,最富独创精神的另类酸秀才。虽然他说话基本摆脱不了广东先辈的影响,虽然他仍然还是痴迷科举考试.但他不太听父亲的话,总是要别出心裁,另搞些新名堂出来,你说"食饭"我偏说"吃饭",你说"玩耍"我偏说"擤极",你说"蜻蜓"我偏要创造一个"傍鼻"出来.你说的喉音鼻音很重的字我偏说它成清音.正是由于他的独创,世间才有独特的贵港诺言的存在:全世界都听不懂,只有贵港城区邻近的人自己能听懂。有一个笑话,我的两个亲戚叫寿松和尔涛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工作,两人不常见面,难得一次两人一齐在人民大会堂开大会,尔涛要找寿松,但数千人茳茳人海,如何让他知道我在找他啊?于是他灵机一动,用贵港方言大声喊:“寿松,你在罗爹?尔涛揾你。”数千人不知他喊什么,只有寿松一人听懂了。于是两人迅速在它乡会面倾谈了。

    贵港方言来自粤语,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未曾”“吾该”“落来”“落雨”“衫”"倾计”“攀树”“几多文(元)”,“有你着数”等都与粤语同。但有许多不同。贵港人不说“食”说“吃”。不说“着衫”说“穿衫”,不说“系吾系真既?”说“是亩是真过?”这些都是趋同普通话口语化,不酸了。最能体现贵港话不同于粤语的独创性及仍然保留备考科举的文言文特性的当数一童谣:“傍笔,傍鼻,有人跟你尾,人孥拈你高高飞,我拈你幢督企。”

    我小时候没有电脑玩,在夏天时经常唱着这首童谣去抓蜻蜓.包括罗尔纲老先生在内,都唱过这首童谣去抓蜻蜓.“傍鼻”是贵港方言独创的称呼"蜻蜓"的叫法。寻遍粤语词库,是没有"傍鼻"这一叫法的.大多数贵港的小孩子都懂得这首童谣,但都象我小时候一样,是人云亦云,根本不知为什么把”蜻蜓”叫作”傍笔,傍鼻”现在思考研究了,才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来由:“傍”是文言文“依靠”的意思,此处为“依靠某物而站立”的意思。蜻蜓翘起尾巴停靠在花上或枝叶上时很象秀才用的笔那样竖直,而蜻蜓的翅膀和头及它紧靠花朵或树枝树叶,象在闻它们的气味的样子都让人联想起鼻子,于是,这个懂文言文的酸秀才别出心裁地把”蜻蜓”叫”傍笔傍鼻”.贵港方言叫蜻蜓为“傍笔傍鼻”是独创有意景的。"傍笔"是生动地描述蜻蜓"笔直地停在树叶上,“人孥”就是“人家”“别人”的意思,“幢督企”最形象生动,“幢督”是“竖直””笔直”的生动描写,“企”就是“站”,贵港方言与粤语相同,“企稳”“企得硬”。整首童谣体现了贵港方言的独创性,也体现了童心童趣。这首童谣的意思是:蜻蜓笔直地站在那里,尾巴翘起来就象一支笔,鼻子在津津有味地闻着花朵树叶的芳香,多么可爱,有个家伙正在后面偷偷靠地近你啊.那个家伙想要抓住你,你要高高飞,别让那个家伙太得意抓住你来向我泫耀,等我要抓住你时,你要竖直地停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啊,听凭我顺利地抓住你,让我气死那个家伙。从”傍笔,傍鼻”的文言文特性来看,当年从广东逃难到广西的那些酸秀才们仍然离不开文言文,仍然痴迷着要考科举.

贵港方言第一基本的来源是粤语. 如“未曾””返屋”“吾该”“落来”“落雨”“衫”"倾计”“攀树”“几多文(元)”,“你死开去啦.””火船”,”衡家产”…….等等.

贵港方言的第二大基本来源,是由那些创造了诸如”傍笔傍鼻”的酸秀才们创立开发的.这些酸秀才们从广东来到贵港后,仍然痴迷科举考试的,但他们喜欢追新不守旧,是贵港方言另辟溪径,与粤语大相径庭的始作涌者.此类词语有:玩耍---擤极(“擤”是到处疯的意思,”极”是极端,极端疯狂地到处去寻找快乐,”擤极”者是也.) 离经叛道----出桌(别人端端正正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他却顽皮走出桌位,搞东搞西,不守规距.”出桌”者是也.)  姣婆----以不正经,不守常规的举动而吸引人眼球,卖弄风骚,举动不惊人死不罢休者称为”姣婆””姣”是指行动倾向风格,不指面貌美丽. 乘谅----稍凉  厕所----灰禄  猪圈---猪禄(禄者财也,储粪便,养猪圈都是创造财富的地方,因此这些地方都叫”禄”),落难----斗泥(斗泥者,与泥土打交道,是指胸有大志却不能做官,也不能做技术工匠发财,是不得志之狼狈落难称之为”斗泥”).上面----上高 下面---下底  晒衣服---晾衫  冷---掩  回去—驱归

这类话既具有粤语所没有的贵港独创的特色,又具有文言文的酸秀才特色.

贵港方言的第三大来源是在公共场合的现代劳苦大众主体的口语发展.这类话往往较粗野,总是要追求极欲刺激而说到性器官:如”嗨”,”绝”,”屎”“死”等不雅而又极欲刺激的字眼.明明是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他却偏说成”好得嗨晕头都失”,”靓绝死”.疯婆---颠嗨,傻男人---迂绝   卫生间---屎坑   屁股---屎屈  招骂招打---屎屈痕,惹刁,惹撇 臭主意----屎计  挑东西----担担,咳担   扛---托  搬运工----担夫佬  靠肩扛背驮搬运挣钱的人----老托弟   好色----咸温  乱搞---耙灰

社会的劳苦大众是语言使用者和推广者的主体.而民间语言是雅俗共赏,鱼龙混杂,兴趣盎然的包容体.象一些童谣,流行顺口溜都是民间智慧的体现.象”傍笔傍鼻”的童谣就是较雅的一首.还有几首也较流行:1. 熠熠虫(即荧火虫),点灯笼,点去梧州揾老同.老同勿在屋,:揾阿叔.阿叔煲饭煲成粥,阿婶返来儿讶儿讶哭.2. 前拍拍,后拍拍,阿弟洗身嘛着吓3. 123,细子儿穿花衫,456,细子儿去灰禄,789,全屋人去饮酒.4.点虫虫,虫虫飞,飞去边?飞到大街乞儿饥.

这类词语大多以谐音,通俗,形象生动而流行.象 弹秦琴贵港方言叫 “匡匡匡”(音)拉二胡叫扯二儿.

这三类来源构成了贵港方言,其中以第三类词语最多,最复杂,且大多是民间的传统话音,不好用字或者用拼音标出来. 特别在ao ou方面, 粤语,贵港方言和普通话是大相径庭的. 比如头、逃在普通话里面读做toutao, 但在粤语,贵港方言里面刚好相反,分别读做tao tou,粤语也是如此,与贵港方言在这方面一致。在”奥”与”欧”的发音上,连贵港的南岸人都容易混淆.更别说外地人了.外地人认为贵港方言的”五”与”耦”是同音的,还说这是贵港方言的最大特色.他们编了一首歌来取笑贵港方言:“五五二十五,今晚煲莲藕”其实在贵港方言里”五”与”偶”不同音,就象“奥”不是”欧”, 锑煲不是锑包,高不是沟,狗不是校,豪不是姣, ,着怒(贵港方言"被骂"的意思,也是文言文)不是着嬲(恨的意思),猫帽不是猫毛,捞银纸不是搂银纸,发务风(昏倒的意思)不是发茂风。前者都含“奥”音,后者都含“欧”音。

粤语和贵港方言毕竟都是客观存在的广泛的民间文化,江泽民都要在大众面前学说粤语“我一句广东话都勿识讲。”我们本地人更应该把类似“傍笔傍鼻”的贵港方言来历研究一番,钻研其中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