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顾问电话销售话术:施今墨用方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4:26:48
施今墨用方研究 施师擅于古方今用,复方多法,变化化裁而治疗各科疾病。他常说:"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辨明证候,详慎组成,灵活用药。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遂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在临床上,施师决不墨守常规,常灵活应用先贤古方而治今病,他常说:"决不能凑症状以命证,执成方以治病。"可谓"用药不泥古而有法度,选药能创新而有条理"者。于兹选择他临证常用的方剂,阐介其用方加减变化和相应理法内容,或可窥其奥秘之一二。又,调气汤、龙胆蒺藜汤二方,虽非古方,其名称亦非施师所定,但其适应症、组成、加减变化,是根据施师医案总结整理出来的,也可见其证治方药的临床特色。

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 白术甘草功用:温中散寒,健脾助阳。
施氏临证经验:
1.消化性溃疡,胃阳虚寒者,用附子理中汤加高良姜、厚朴、陈皮、砂蔻仁、檀香、旋覆花、代赭石等,理气散寒,温中止痛。
2.慢性胃炎、胃张力减弱,寒热错杂者,用理中汤合左金丸、枳术丸、二陈汤、平胃散,效中满分消丸治脘痞腹满、吞酸嘈杂等。可加麦芽、神曲消导,丹参、红花和血,薤白、玄明粉等导浊通便。制成散剂长期服用。
3.慢性肠炎,泄泻腹痛,畏寒肢冷,用附子理中汤温阳散寒。寒湿加胃苓汤,肾虚合四神丸,问参以涩肠止泻、燥湿健脾之品。
4.慢性痢疾,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见脾阳不足者,有湿热积滞兼夹者,合白头翁汤、左金丸;肾虚合四神丸去肉豆蔻,加椿根皮、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等。
5.肠伤寒(湿温)重症,脾胃寒凝,虚热外浮,用附子理中、左金、二陈,加五味子、白芍等,先固本元,温脾胃,复津液,退虚热。
6.霍乱吐泻,烦渴肢冷,脉闭不出,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方中用大山参、西洋参、五味子、远志益气强心生津,加桂枝、白芍、吴萸、黄连等调和阴阳寒热。
7.周围循环衰竭,神识不清,四肢厥冷,呼吸迫促,用四逆加人参汤合生脉散,加吴萸、远志。方中用大山参、西洋参强心救逆。
8.阳虚头痛,四肢冷,头部痛剧,脉紧,属虚寒凝滞者,用附子理中汤加当归,理中扶阳。
9.月经过多,久漏不止,经色暗淡或紫黑,头晕短气,倦怠乏力,腰酸腹坠,脉沉迟,舌淡,属阳气虚不能摄守阴血者,用理中汤、黑地黄丸为主,合山萸肉、生熟地、升麻、芥穗、赤石脂、禹余粮等,温阳摄阴,健脾益肾。

评按
程应旄:"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气运,谷气升而中气瞻,故名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盖谓阳虚,即中阳失守。"理中丸(人参汤)乃阳气虚寒、中阳失守之效方。阳虚则阴寒之邪凑之,中气失守,上不能摄口津,故喜唾涎沫;下不能固二阴,即久利下血,或月经淋漓。用理中汤为主以守中益阳,合相应方药,不仅可疗久疾,而且可救急症,是治本之策。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人参 白术陈皮 当归 升麻柴胡甘草
功用:补中升阳,益气健脾。
施师临证经验:
1.胃下垂,脘腹痞满,身倦肢乏,消瘦,胃气虚、中气陷所致者,用本方合香砂六君子汤,或加荷叶、桔梗升清。
2.慢性肠炎或结肠炎,久泻便稀,或时夹粘液,重坠腹痛,食呆疲乏,甚而脱肛者,本方加苍术、白术、苡仁、血余炭。如便血则加芥穗、地榆、苍术、厚朴。兼有湿热可合葛根芩连汤。
3.子宫下垂(脱出)者,本方为主加枳实、枳壳、白蔹、卷柏、香附、胡芦巴等。
4.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尿频,溺时不适等,本方合五苓散、滋肾通关丸为主,加檀香、枳壳理气,枸杞、菟丝子、苁蓉、杜仲、五味子补肾,菖蒲、益智仁通心肾。5.疝气阴囊偏坠,肿大胀痛,卧则回纳,属气陷者,本方加荔核、橘核、延胡索、川楝子、青皮、白芍。症减可用补中益气丸、茴香橘核丸后调。
6.脱肛,常与久痢、久泻、便血、便秘合并呈现。本方加荆芥穗、地榆,便秘加蚕砂、皂角子、苁蓉、麻仁,便血加血余炭、椿皮炭、生慧米、左金丸。
7.神经衰弱或贫血,见眩晕肢麻,失眠烦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萎肢乏,神疲气少,脉弱舌淡,可用本方合归脾汤,亦有合桂枝龙牡汤的。
8.肾结核尿血,腰酸软,少腹痛,尿频量少,乏力倦怠,头晕气短,脉虚细,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如兼湿热合革解分清饮。尿血加芥穗、阿胶、小蓟等。
9.表虚外感,阳虚自汗,心悸、气短、汗出、畏风,脉虚数者。外感用本方合桂枝汤,自汗合牡蛎散、龙骨、五味子、五倍子、浮小麦等。

评按
本方为李东垣所创,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书中,多有相关类方。如兼风湿加羌活、防风,火热加黄连、黄柏,阴虚加生地、麦冬,水气加茯苓、猪苓、泽泻等。王旭高云:"补中益气汤原为外感中有内伤一种者设,所以补伤寒之未及,非(纯)补虚方......虽日补气而非发汗,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气虚痃疟及脾气下陷等证,则最所宜矣。"是属确当。施师以本方为主,治各种肠胃病、泌尿生殖病、神经衰弱等,但必以升清降浊为依据,亦用方之技巧。

减味普济消毒饮(《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连翘牛蒡子马勃僵蚕板蓝根玄参桔梗薄荷芦根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施师临证经验:
1.牙龈肿痛,口内灼热,便干,尿黄,本方合玉女煎加减。原方去马勃、板蓝根、玄参、薄荷,加山栀、黄芩、菊花清解,瓜蒌、玄明粉、枳壳、牛膝通便,生地(细辛1司捣)养阴清热,佩兰、内金、谷麦芽开胃增食。
2.口腔溃疡疼痛,大便不通,本方加蒲公英、甘中黄、芩、栀清热;青黛易板蓝根,与马勃配对,是治口、舌、咽喉、腮腺炎症之经验药对;又用瓜蒌、风化硝、大黄通便泄热,川贝母散结化痰,硼砂利咽止痛。
3.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用本方加栀子豉汤解热,蒲公英、地丁草、甘中黄解毒,黛蛤散、象贝母清痰热,山慈菇、大力子消肿散结,枳壳、牛膝、酒大黄、生地黄通便清热,且以养阴存津。若咽喉肿痛则加金果榄、锦灯笼;有风热外感时,当加芥穗、桑叶疏风。
4.颈淋巴结核、腺瘤。本方去马勃、僵蚕、板蓝根,加蒲公英、山慈菇,合消瘰丸、半贝母、四海丸以软坚散结,三七、赤芍和血化瘀。如局部硬结者则加山甲片、鹿角片托毒消肿;有肝气郁结者加柴胡、枳壳疏肝解郁。

评按
吴鞠通:"其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而加化清气之马勃、僵蚕、银花,得轻可去实之妙;再加玄参、牛蒡、板蓝根解毒而利肺气,补肾水以上清邪火。"可见吴氏之方出自《和剂局方》和《兰室秘藏》,应病之变予以加减。施.师方宗先贤,并加入引邪外出之药,而不滥用苦寒、甘寒,以免引发变故。其引邪出表予以上清者,如桑叶、荆芥、豆豉、栀子;除热泄里予以下通者,如硝黄、枳壳、瓜蒌之属。且恒用蒲公英、紫地丁、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山慈菇、牛蒡子、贝母消肿散结。如热毒甚者(如下颌骨髓癌),则尤须加大清解养阴通便药力。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豆豉薄荷桔梗甘草竹叶芦根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施师临证经验:
1:风疹初起,发热烦躁,眼中含泪,耳前手梢冷,脉浮数,本方去牛蒡子合栀子豉汤,加浮萍、桑叶、茅根以退热透疹。若疹已出则加赤芍、丹皮、紫草凉血清毒。
2.麻疹初起,发热烦躁,日红肿流泪,咽痛,颊粘膜有科氏斑,咳嗽,所谓"内疹期",用本方合栀子豉汤,加蝉农、浮萍、桑叶、茅根透疹退热。疹出后去芥穗、豆豉,加生地、赤芍、紫草。
3.水痘初起,本方合栀子豉汤,加防风、蝉衣、浮萍、桑叶疏解为主,曳豉改用大豆黄卷。继而加地丁、丹皮、赤芍、生地、紫草凉血,赤茯苓、滑石、通草、茅根利湿。
4。颜面丹毒,寒热,面赤肿痛,口渴不思饮,便干尿黄,本方合栀子豉汤,加板蓝根、地丁、紫草、赤芍、丹皮、蒲公英、生地、桑叶,凉血解毒,退热消炎。
5.紫癜初起见发热者,可用本方加桑叶、桑枝、山栀、生地.赤芍、丹皮、浮萍、蝉衣、甘中黄凉血清热,去原方之牛蒡子、竹叶、桔梗、甘草、薄荷。
6.皮肤血毒症,颜面、手足时起红晕疙瘩,如风疹块(荨麻疹),痒甚,银花、连翘、菊花、芥穗、桔梗、蝉衣、茅根、赤芍、丹皮、紫草、地丁、生地、蝉蜕、蛇蜕、内金、佩兰、枳壳、桃杏仁等,是本方去疏风药,加凉血解热

评按
吴鞠通:"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纯然清肃上焦,无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道出了立方之旨意。检阅《温病条辨》银翘散类方有七,风温、暑温、伏暑、冬温、温疟、温毒均可依据加减,热在卫气用石膏、黄芩,热在营血加赤芍、丹皮、生地,夹湿则以杏仁、滑石,见咽喉疼痛可参马勃、射干,可见其用法灵活,主治广泛。施师宗吴鞠通之意,除风疹、麻疹、水痘之外,对温病发热、喉痛、发疹者,以其热入血分,用银翘散加凉血解毒药取得疗效,可参本书外感热病例8,并指出本方"芳香辛淡之味其性为动",可引邪外出。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芦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施师临汪经验:
1.感冒风热证,身热,微恶风,咳嗽,咽痛,脉浮数,用本方合栀子豉汤,咽痛加牛蒡子、僵蚕,热甚汗不出者加荆芥,头痛加蔓荆子,胸闷、便于加杏仁、桔梗、燕自、蚕砂(调气汤),身痛肢楚加忍冬藤、桑枝,肺热加黄芩,口渴加天花粉,咳嗽加前胡、白前。
2.外感风热咳嗽,痰不易咯,身热或不热,口渴或不渴,脉浮,桑菊饮(可不用菊花)合止嗽散(白前、前胡、紫菀、陈皮)用之常效。祝谌予先生称之为桑嗽汤,方中加黄芩、荆芥。
3.过敏性鼻炎、花粉病,鼻塞,流涕,喷嚏,流泪,经年不愈,是内有郁热,外有风燥,可用本方加鸡苏(矮康尖)、佩兰、黄芩、花粉、芥穗、蝉衣、山栀、赤芍、辛夷、麻黄(后二味用量特小),用茶叶为引。亦有加用白芷、苍耳子、木贼草等药的。

评按
吴鞠通: "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叶善平肝风......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称为辛凉轻剂。施师用本方为主,治疗鼻咽部和上呼吸道感染,必见风热之证,其疏解轻清作用尤其显著。在临床上,剂量小,煎服法适当,则每有效果。

温胆汤(《千金要方》)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甘草姜枣功用:和胃温胆。
施师临证经验:
1.神经官能症,心烦口苦,失眠易惊,精神不宁。以苦干症甚者为胆热,千金温胆汤去生姜,合半夏秫米汤、磁朱丸;若脏躁哭笑无常,睡眠不安,上方再合甘麦大枣汤,心、胆、胃同治。
2.神经衰弱之失眠,烦躁口苦,胸闷纳呆,舌苔黄,心悸头晕善惊者,用千金温胆汤去生姜加黄连、酸枣仁等。3.急性胃炎,胃脘疼痛胀满,呕吐恶心,胸闷嗳气,大便微溏,苔腻,因饮食积滞或不节而起,用温胆汤合香苏饮为主,酌加丹参饮、左金丸。

评按
《三因方》:"心虚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触事易惊,或夜多恶梦,或短气疲乏,或自汗,温胆汤主之。"温胆汤之温,当作调和理解。调和心胆胃之气,是其作用。其方用二陈和中焦,竹茹清上焦,枳实泄下焦,"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王子接)亦是一说。可见《医方集解》将本方列于和解之剂,而不作除痰之剂,有一定道理。在临床上,如胆热而心神虚、精神不宁者,本方加菖蒲、远志、枣仁、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可用于神经衰弱、冠心病有心胆证候者。

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百部紫菀 白前陈皮桔梗甘草荆芥功用:止咳化痰。
施师临证经验:
1.外感咳嗽,咯痰不爽,为急性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者,可用本方去百部、荆芥,加桑叶、前胡。发热加栀子豉汤,痰黄属热加旋覆花、桑白皮、黛蛤散等。
2.支气管扩张,咳嗽痰多,本方去荆芥,合二陈、三子养亲汤。气逆加旋覆花、代赭石、款冬花,痰热甚合千金苇茎汤、二母丸,咯血加三七、白及,阴虚加西洋参、沙参、麦冬。
3.支气管哮喘实证,本方去荆芥、百部,合三子养亲汤、三拗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4.肺结核咳嗽,用本方主药加桑叶、枇杷叶、海浮石、黛蛤散,加百合固金汤、月华丸主药(百合、阿胶、沙参、西洋参、生地等)。
5.小儿百日咳,本方去荆芥,合三子养亲汤、旋覆花、代赭石。
评按
不论外感、内伤,新久咳嗽,见咯痰不爽、胸闷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施师常以白前、前胡、陈皮、桔梗、紫菀、杏仁等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除有明显外感发热之外,一般不用荆芥。如寒热不明显,或加桑叶代荆芥。痰多气逆之支气管扩张、百日咳、哮喘,则合三子养亲,旋覆花、代赭石,化痰降逆。有热象时,宜分燥热、痰热。燥热用桑叶、杏仁、贝母、沙参、花粉,痰热则以黛蛤散、旋覆花、苡仁、冬瓜仁等。新咳如急性支气管炎,施师每前胡、白前配用;久嗽如支哮、支扩、肺结核,则又以款冬花配紫菀。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甘草姜枣
功用:降逆和胃。
施师临证经验:
1.支气管哮喘发作,肺热证,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合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汤等。大叶性肺炎,气急咳嗽者亦可用此。
2.支气管扩张痰多咯血、气促者,本方去参、姜、枣用之,痰多气促加三子、二陈,咯血加三七、白及、仙鹤草。
3.食道炎、食道狭窄,称为噎膈反胃者,本方去参、姜、枣,炎症加蒲公英、大力子、丹参、茜草,便秘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当归、桃杏仁。
4.慢性胃炎,脘痞时痛,吞酸暖气,本方合香苏散、左金丸。
5.呃逆,本方合丁香柿蒂汤,酌用荷叶、厚朴花、白芝麻。虚证用参、苓,实证加瓜蒌、薤白、杏仁。
6.高血压病,头痛眩晕,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降逆平冲,合于平肝潜阳、清脑安神方中。

评按
施师常用本方前三味,以治标为主,而不用于以治本。肺、胃、肝之气逆各有不同表现,可合相关方药同用。但见有便秘腑实者,必加瓜蒌、桃杏仁、薤白、桔梗,调气导滞,润燥通便,即"六腑以通为用"者。清·周扬俊:"予每借之以治反胃噎食,气血不降者,靡不神效。"旌师以旋覆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化痰,丹参、茜草、新绛和血化瘀,治疗食道病,是气血双调。

栀子豉汤(《伤寒论》)

组成:山栀豆豉
功用:清泄里热,宣透表邪,解郁除烦。
施师临证经验:
1.心烦懊侬,失眠卧不安,口干便结,舌黄,属热,加黄连温胆汤;惊悸多梦,自汗属虚,合桂甘龙牡汤等。
2.肠伤寒、副伤寒初起,发热口渴,烦躁溲赤,用本方清泄,合芩、连、芍、地、芦根、茅根。若便泻用大豆黄卷,便秘用豆豉。渴饮多汗加白虎汤,有表热者加桑叶、荆芥、薄荷等。
3.伤风感冒,高热身痛,口千便结,无汗或有汗,均可用本方清泄退热,或合银翘、桑菊,或合桂枝、荆芥,或合柴胡、黄芩,据证出入。
4.猩红热、风疹、麻疹、水痘、丹毒、腮腺炎、扁桃体炎、白喉、脑炎轻症,见发热,口干,烦渴,病在初起,用本方清解,合辨证方药退热宣透。
5.急性风湿热、过敏性紫癜、特发性多发性神经炎见发热、口干有热者用之。
6.急性黄疸型肝炎,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栀子豉汤三方合治。有便溏者以大豆黄卷代豆豉。

评按
山栀苦寒,豆豉辛温,两味合化清解,为施师治外感热病的常用方法。凡发热心烦、口渴便结者,可分别与银翘、桑菊、小柴胡、龙胆泻肝、草薜分清饮诸方合用。山栀有清泄三焦之用,故本方对上、中、下焦之热均有疗效。热毒之邪上犯咽喉、上呼吸道,用本方可促使热毒之邪下泄外达。若见便溏灼热,热邪人里,又可合葛根芩连汤,清利肠热。凡有湿热兼夹,见泄、痢、疸、水痘时,施师则用大豆黄卷代替豆豉,即无偏胜之弊。传染病发热或感染性炎症,每见疹、痘、疮、肿、红、热、痛等症,施师常用本方出入。对赫病、肺部感染则很少用之,以其邪热已经深入者。

柴胡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桂枝 白芍甘草人参姜枣
功用:和解表里,退热。

施师临证经验:
1.疟疾或类疟,寒热时作,或往来有时,身痛汗多,或倦怠不食,营卫不和,表里失调,邪正互争者,用本方去参、姜、枣,合达原饮。小便少者可加利湿清热之品,发热、口渴、汗多者加白虎汤。
2.妇人经水适来,外感风寒,热人血室者,发热头痛,心烦口干,用本方合栀子豉汤,加丹参、丹皮、生地、当归,从表里、气血治。
3.慢性腹膜炎,腹满胀痛,用柴、桂、芍加四苓、二草利水,乌药、香附、厚朴、木香理气。

评按
桂枝汤解表为主,柴胡汤和里为主,合而可为表里开达祛邪之法。《外台》用本方疗寒疝腹痛,《证治准绳》用以治疟疾身热汗多,或系施师用方初衷。

调气汤(施今墨经验方)

组成:杏仁枳壳桔梗薤白
功用:宽胸理气,通腑导滞。
施师临证经验:
1.呼吸系统疾患,有急性炎症,见咳嗽、胸闷时痛而大便干结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胸膜炎、肺脓疡等,均可酌情使用于主方中。
2.腮腺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乳腺炎、水痘,见发热便于者用之泄里。
3.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食道炎、呃逆、胃弛缓症、胃扩张等,见胃部疼痛,痞满,懊侬,腹胀,吞酸,呕恶,大便干结,胸部胀闷者,用本方(可不用桔梗)。
4.盼性便秘实证,大便秘结不通,去桔梗,加瓜萎、风。化硝、蓊砂、皂角子等。

评按
调气汤之名出自施师门婿祝谌予先生,他认为本方"行上为桔梗,行下为枳壳,行左为薤自,行右为杏仁"。意在调畅气机,使其升降出人有序,不致壅滞为患。一般来说.本方只用于实证。而不用于虚证。兼有热证、表证时必用清解、疏表剂。本方除有便秘轻症之外,一般不单独应用。析其方案,施师治肺系症状以桔梗、杏仁为主,或加苏子、陈皮、半夏、旋覆花;治胃肠病症则以枳壳、薤白为主,或加瓜萎、代赭石、左金丸、旋覆花。又枳实、薤白之对药,早出于仲景枳实薤自汤,用于胸痹之证。桔梗、枳壳伍用,为《赤水玄珠》活人桔梗枳壳汤,用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孙东宿治诸气痞结胸闷者,则加薤白、杏仁,用以行气消胀,散结止痛。以上或为施师习用本方四味配合之秘钥。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用:通里攻下,消胀除满。
施师临证经验:
1.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脉实有热者。本方加入清热解毒药中,如扁桃体炎、口腔溃疡、下颌骨髓癌症方案。
2.黑热病,用本方加柴、枳、芩、芍、丹参、丹皮、鳖甲、桃仁等,退热除邪。
3.急性菌痢,里急后重,用小承气汤排毒,合芩、芍等治痢。
4.高血压病见实热证,或急性脑出血,除用平肝熄风、清热重镇药之外,如有便秘可用本方,但大便一通即予撤除。
5.颜面丹毒,用清热解毒剂时用之。
6.蛔虫病,用诸杀虫剂时,可加大黄、玄明粉、全瓜蒌以通便驱虫。
7.慢性胃炎散剂,用小承气、理中、左金、麦曲枳术丸合方。

评按
施师用本方作泄热排毒、通便退热之剂,故较少用生大黄,常以酒川军或川军炭入药,玄明粉每与全瓜蒌同捣。口、咽、颌、面乃阳明经所过,用川军、玄明粉清泄阳明,有釜底抽薪之功,俾该部热毒下达,邪有出路。

龙胆蒺藜汤(施今墨经验方)

组成:龙胆草 白蒺藜桑叶菊花 白薇
功用:清肝热,泄风火。
施师临证经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见高热、神昏、头痛、痉厥,属实热证者用之,酌加全蝎、僵蚕、蝉衣、地龙、蜈蚣、钩藤定痉熄风,菖蒲、郁金、远志通窍醒神,安宫牛黄丸、羚羊粉清热开窍,生地、白芍、麦冬清热养阴。
2.脑出血、脑梗塞、高血压脑病见头痛、眩晕、神志不清、目赤面红、大便秘结,属肝热风动者用之。酌加羚羊角、钩藤、天麻、玳瑁熄风降压,石决明、磁石、龙齿、牡蛎重镇潜阳,僵蚕、地龙通络,大黄、玄明粉等通便。
3.一氧化碳中毒症,发热,抽搐,语言不利,属实热证者,加菖蒲、蒲黄、茺蔚子、钩藤、全蝎、地龙等,通脑窍,止痉厥,化痰活血,清泄厥阴。
4.血管神经性疼痛、三叉神经痛有肝火、肝风、肝阳上亢证候者,用本方加连翘、川芎、蔓荆子、白芷、细辛、苦丁茶等。
5.风热所致周围性面瘫、耳下痛、便秘,加牛蒡子、山慈菇、姜黄、僵蚕、蝉衣、大黄(后四味为升降散),去白薇。
6.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用本方加蝉衣、密蒙花、决明子、木贼草。
7.急性中耳炎,耳道肿胀热痛、流脓,用本方加石菖蒲、苍耳子等。

评按
本方施师临床每多用之,但无方名,系编著者所加。适用于肝风、肝热、肝阳之实证,常见头痛、眩晕、目赤、面红、烦躁易怒、大便秘结等症,而不宜于虚证。且只可暂用,决不能久服。在临床上,常与四物、二陈、天麻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小承气汤、旋覆花代赭石等方之主药,据证合方出入,或和血,或化痰,或降逆,或熄风,或平肝,或通泄,灵活应用。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 黄芪 白术甘草姜 枣
功用:祛风除湿,益气健脾。
施师临证经验:
1.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汗出恶风者,用本方加自芍、细辛为主,酌加祛风、除湿、散寒、通络、行气、活血药物。
2.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用本方加白芍、细辛、木瓜、秦艽、附子、当归、功劳叶、天烛子、川芎、地黄等,祛风止痛,益气和血。
3.下肢神经麻痹,两腿软弱乏力,影响运动功能,本方加白芍、细辛,合虎潜丸、金刚丸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药。
4.心脏性水肿(以风湿性心脏病等所致),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汤,加二草丹、冬瓜子、冬葵子、赤小豆、赤芍药等,甚则加附桂八味丸温阳利水。
5.慢性肾炎水肿,本方重用黄芪,加党参,合五苓散,酌加利水消肿药物。

评按
汉防己泄腠理,利小便,祛风湿,近世又用于高血压病,据研究有降压作用,是为君药。白术、黄芪、桂枝三药,益气培土,通阳利水,是为臣药。仲景用之治风湿、皮水二证。王子接云:"余治太阳腰髀痛,审症参用,如鼓应桴可谓识药者。施老用之治痿证、痹证,必加地黄、当归、白芍和血,甚则加杜仲、川断、苁蓉、牛膝补养肝肾,俾风湿祛除,经络气血畅通而病痊。在主方基础上加用治标之药,常有专药为之。如水肿用大腹子皮、赤小豆、赤茯苓。旱莲草、车前草、冬瓜子、冬葵子;坐骨神经痛及下肢痿、痹,则可加牛膝、天烛子、功劳叶等药。若因心、。肾久病水肿,施师每用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肾气丸,通太阳气化,温少阴命门,而又重用黄芪以达皮肤,益气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