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视频教程百度云:和香港科大学生谈个人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55:21

和香港科大学生谈个人主义

詹晟

 

笔者应香港科技大学张教授邀请,前往参加一个他开办的有关“个人信仰”的公众论坛。经与同学们互动,略微感觉校园期间所探讨的问题,较为学理而忽略时政,若持有一颗严谨之心,并参悟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才能真正“继往圣之绝学,为后世开太平”。

香港的大学生为何更加关心时政?

首先,从校园杂志开办效果看。不少香港学校的宿舍中皆有免费的FT、China Daily供取阅。对于时政的关心,其实创造了土壤,但修行在个人。或许多因为学习时间紧迫,而忽略了真正的当下修行。其实经常逛逛大学校园,你在标语墙间顿悟的东西,才会发现香港果然“很自由”。

大陆的校园自办杂志不能说没有,但多是心情探讨,甚少谈及终极关怀与公义。可谓“满园皆是小清新”。因此笔者建议,如果条件不许可,没必要硬着头皮送孩子本科“留洋”,不妨本科在大陆大学就学,而选择出国进一步深造,反而有个比较。

笔者本科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来港读研,感受也往往和从大陆初来乍到的大部分学生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所谓Culture Shock。尤记笔者所在北京广播学院岁月,曾经有不少校园文艺杂志,包括本系自办《呼吸》,仍记得一位相识的才女成为该刊主编,在创刊号的扉页写到“在北方寒冷的清晨,我看到自己的呼吸。”

其次,从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看。香港大学自谓“民主良心”发源圣地,港大校长徐励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不选择连任,又被港大部分学生视作挑战现有建制、维持学生权利的胜利。对于内里原因,需要细细探究。但港大学生敢以学生会之名发起对于校长的弹劾动议,这在大陆学校想必少见多怪。

香港多间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其实作为全职人物,是可以休学一年,专门任职。也在学生会架构中加入学生校董。这些让学生讲话,共同治校的传统,可以予大陆大学一些启示。

《南方都市报》曾有专栏文章抨击大陆学生会善于搞竞选政治、拉帮结派,但在一个学生连真正说话权利都没有的大学中,那些所谓的学生小团体,又能争取到什么权、获得什么利?

时政焦虑症与形而上的个人主义

讲座过程互动频频,笔者主要回答了两个关于个人价值观的形而上的问题。

首先,是否个人主义,就需要通过对抗建制彰显?

这其实并不能成为一个问题,试问哲学矛盾论中,个体与集体本身就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如果没有在集体中展现的“个人”,又如何有整个集体?笔者举例缅甸良心昂山素姬。她在软禁得释后,选择放下成见,转而进行被顽固反对派讥讽为投降的“和解”,以回到建制内部促进缅甸改革。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一味对抗建制,而彰显的个人主义只是一种教条。再以辛亥革命为例,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爆发实因清廷腐朽不堪,不得不以暴力手段肇始。

 

持剑媒人:从校园到校外

有一位女生追问:我学习BBA的,如何可以进入媒体。其实大家对于媒体的想象只是把她当做一个正义的化身。但本身,媒体也是鱼龙混杂。

CNN、FOX等等等等,还有《华盛顿邮报》那些各类专家,很多都是政党的代言人。笔者认为,媒体有人性上的终极关怀,但很难保持所谓媒体政治中立。只要探讨政治,就一定有立场、分边界,站队,只是这些边界往往“不言而喻”,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