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青年 犯罪了:名老中医经验集---干祖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46:00

当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开拓者干祖望
 
1.桂枝汤:凡过敏性鼻炎,狂嚏连绵,嚏后清涕滂沱,日必数作,遇寒更甚。局部粘膜苍白水肿,大量清水样分泌物,镜检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舌薄苔,脉浮者,用此方。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严重的肺寒导致的多涕症、过敏性鼻炎、鼻塞不通。盖其虽曰肺寒,实则元阳首先无火,使鼻窍无温煦之气以养。所以用此方一面调和肺气,一面重振元阳。
 
3.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清涕长流不敛的慢性鼻炎、多涕症和过敏性鼻炎属于虚寒型者,其病因大多是卫气不固,中气不足,阳气不振。被《医宗金鉴·名医方论》誉为“建立中气”的小建中汤正是一首特效方剂。我们为了加强它的疗效,可用黄芪建中汤。
 
4.葛根芩连汤:慢性鼻前庭炎,虽似小恙,但因循几月,发作不休,也十分顽固。本方解毒清里,用于本病,疗效十分满意。
 
5.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我们常用于急性咽炎外无表证而有热者,大多症见咽部疼痛,口中有臭气,口干喜饮,伴以灼热、烟熏、异物感,大便偏干。局检:咽粘膜弥漫性充血,色泽红艳。也可能出现扁桃体炎……大多为隐窝型或实质型。脉大、实、数有力,苔黄或灰而干。
 
此外某类型的大衄。局检鼻粘膜充血,大多数立特尔氏区粗糙,出血甚至溃疡。头部受震时都能导诱其再度出血。脉、舌及全身症状具阳明经热的见证。
 
其次白虎加人参汤,用于慢性咽炎的干燥津枯、充血红艳和鼻衄出血过多者两种病。其功效诚如《成方切用》之所谓:“白虎解热,人参生津。”

6.甘草干姜汤:寒闭失音、寒闭喉风在北方或冬天较为多见。它是重寒直中肺经,于是言出无声。这两病,都起于俄倾之间,除全身性呈有虚寒症状,白苔、脉象沉细外,局检无所发现。所以治当以温中去寒之甘草干姜汤。
 
7.麻杏石甘汤:本方对喉风,即急性喉炎,疗效显著。此外,亦适用于咽白喉等,用量必须增大。
 
8.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者。我们使用几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咽峡炎,疗效尚佳。因其病状和本方的作用相符。
 
9.五苓散:凡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之炎热症状已消失而脓性分泌物很多者,常用此方。头不痛,鼻涕多而色白,鼻塞不严重,嗅觉稍迟钝的鼻窦炎也常用之。此外,口腔病由湿浊内蒸,上熏清道者亦适用。
 
10.真武汤:凡阳气衰弱,在五官科中以鼻病为多见,涕出清稀如水,淋漓不断,鼻粘膜苍白如纸,取用此方有立竿见影之效。复发性口腔炎,日久不愈者,大多“中州虚冷”。通过《丹溪心法》口疮嚼化官桂和《谢映庐医案》下唇生疮案用椒梅附桂连理汤的启发,采用此方,效果也颇满意。鼻衄大量失血,出现亡阳。采用此方温阳必须加用大量人参。
 
11.栀子柏皮汤:急性咽喉炎纵然病程日久的病例,也多为无虚有实者。对此凡主诉为有严重的疼痛、烧灼感,干燥求饮,或作痒,大便秘结,脉正常、苔薄黄。局检:弥漫性充血,但不一定严重。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小血管暴露,呈网状散布均属本方的适应症。
 
12.旋复代赭汤:本方具补气平肝,化痰降逆作用。癔性咽喉异感症,多因情怀不畅,肝气郁结,胃失和降,聚湿酿痰,痰气搏结而致,虽临床上还有半夏厚朴汤,但治此病降逆之功,远远不及此方。
 
13.甘草汤,桔梗汤:二方为最有名的喉科常用方,惟后人总要加几味其他药配方使用。
 
14.四逆汤:鼻衄大量失血,突然休克,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芤而沉细,终至伏而扪之不得,这是气随血脱,阳气告尽之象。此时唯一的拯危救急,就是四逆汤。但大多还须加以人参大补元气,使气旺而血自生。
 
15.竹叶石膏汤:复发性口腔炎一般以中土虚弱,脾气不振,同时还兼有心、肺、胃炎等五志之火的存在,致虚实互见者为最多,此种的口腔炎,是有竹叶石膏汤最为合适。
 
16.理中汤:复发性口腔炎中,很多是中宫虚冷所致。本方正以“分理阴阳,安和胃气”(引用《成方切用》语)的作用来治疗此病。因为中宫虚怯,非腐即烂了。理中汤正是帮助失去主宰的中气,重掌大权。
 
17.防己黄芪汤:卡他性中耳炎的潴积物,中医视为败津腐液的痰。但一入慢性途中,必然伴以虚证。不论痰的潴积或气机虚滞,空清之窍的阻塞壅滞,势所必然。本方的作用也正是本病之必需者。
 
考本方四味药,关键在防己。“散留痰”、“散结气壅肿”、“利九窍”,而且“折茎吹之,气从中贯,故专以通,疏导为用”。故甚适合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所求。
 
18.桂枝附子汤:寒性颞下颌关节炎、阴证颌骨骨髓炎,本方对这两病的初期很有作用。
 
19.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二方均用治一切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的干燥严重者。微有不同者,挟有虚火者,宜百合知母汤。挟有胃火者,宜百合地黄汤。
 
20.甘草泻心汤:本方《金匮要略》主治“狐惑”,近人认为狐惑相当于白塞氏综合征,所以现在已广泛取用于白塞氏综合征及复发性口腔炎。
 
21.酸枣仁汤:对慢性咽炎、干燥性咽炎、鼻炎、萎缩性咽炎,还有某些耳聋、耳鸣、美尼尔氏病,尤其是伴有盗汗、失眠等,最喜用本方,或予以加减。
 
22.射干麻黄汤:治疗由咽喉炎引起的咳嗽,其特点是咽喉先作奇痒,然后咳即随之。方取射干、麻黄、紫菀、半夏、款冬花共五味,大枣可有可无。不用五味子和细辛,但经常根据病情与证型而有所加减。
 
23.葶苈大枣丸:本方专用治鼻塞为主的慢性鼻炎,方仅两药,但力峻性猛,用于实证见效甚捷,考主药葶苈,所谓“独用葶苈之苦寒,入肺经以泄肺闭。辅以大枣之甘温,补脾土以和药”。符合《本草图解》的“入肺泻气,主肺壅上气”。但葶苈毕竟是峻药,方中尽管有大枣缓和,虚人仍应忌用。
 
24.麦门冬汤:本方对慢性咽炎,咽部反射敏感,由于局部分泌物的长期刺激,常引起恶心、作呕的病者,是十分恰当的。喻嘉言称此方为:“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其中人参与麦冬两味是主药,起到“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火,麦冬甘寒,补益水源而润金”。慢性咽炎泛恶不明显者,去半夏。
 
25.泽泻汤:《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如其改为“耳中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也未始不可。“心下”当然可以归纳于手少阴,“心寄窍于耳”,则与手少阴也有联系。“支饮”是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那么卡他性中耳炎的潴留积液,也不折不扣的是“支饮”。所以经常用以治疗初期的卡他性中耳炎,尤其是眩晕者,不过药味太少,只有泽泻、白术二药,故务必以加味用之。
 
26.黄土汤:长期、反复发作不休的衄血,血量不多,立特尔氏区完好无损,粘膜苍白。全身症状有身凉少温,腰酸,小便频数,精神倦怠,甚至黎明泄泻或浮肿。脉沉迟微弱。舌薄苔,质瘦而淡者,以黄土汤为最合适。近来伏龙肝缺货,可改用赤石脂,虽然它的补中不足,但收涩有余,尚能代用。
 
27.泻心汤:此方在耳鼻喉科领域里用处十分广泛,可治一切化脓性的急性炎症,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

28.桂枝茯苓丸:本方作用活血化瘀,缓解症状。我们利用此种功能,作为声带息肉的消散剂,疗效较为满意。但是,取用时还得有所加减,凡血性息肉,加减无多。白色的加消痰药如昆布、海藻、瓦楞子、毛茨菇等,而甘草、桔梗则是必用药物,此方效用诚如高学山评语“盖取其渐磨”。
 
29.半夏厚朴汤:《和剂局方》加入大枣,称四七汤。取意于四味药,治七情病,故名四七。我们专用于梅核气,但疗效不太稳定。
 
30.甘麦大枣汤:本方除常用于癔性咽喉异症之外,还用于幻听症、幻觉症、癔性失音和癔性失听,疗效都较理想。现在安徽省蚌埠中药厂的“脑力静”,就是用70%的本方,再加入30%的维生素、甘油磷酸钠而成。湖北省武汉东山制药厂的“脑乐静”也是以本方作为主要成分。所以以上两药对神经性头痛,很有疗效。
 
《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确是经典著作,故成无己认为是:“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祖。”李东垣也谓:“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故仲景方,广泛地应用于耳鼻喉科病,并取得一定成绩,是毫不足怪的。
 
 
名案评析
一、两例卡他性中耳炎不同处理
例1:钱某某,女,44岁。
初诊:1985年3月4日。
主诉:感冒引起左耳失聪闭塞,听力下降,自声增强,伴以耳鸣。西医诊断为卡他性中耳炎。
检查:左鼓膜完整,稍有下陷感。伟氏偏左。舌薄苔,脉细。
医案:邪侵笼葱,始失一表,暂取宣泄与升清。
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升麻3克、葛根6克、陈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菖蒲3克。5剂。

二诊:3月9日。
主诉:进药4剂,听力即有所提高,已能听到手表声。鸣也轻些。
检查:左鼓膜稍有潮红。舌薄苔,脉细。
医案:久困之残邪一除,清升而阴霾必散,故听力回升,聊啾趋息。不过腐津败液,滞潴听宫,亟须一肃。踵进王氏二陈汤。
 
白芥子6克、陈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升麻3克、葛根6克、菖蒲3克、路路通10克、甘草3克。5剂。
 
例2:高某某,男,48岁。
初诊:1985年1月31日。
主诉:西医确诊为卡他性中耳炎。粘液屡抽屡积。吃过中药后,头痛缓解,听力回升,耳鸣也逐渐式微。
检查:右鼓膜浑浊,光锥存在缩短,有穿刺的疤痕。左鼓膜轻度潮红。舌薄苔,脉大。
医案:卡他潴液,乃败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复积,当然炎症使然。但长期循环不已,则显然土不制水所致。
党参10克、白术6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车前子10克、甘草3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剂。
 
二诊:2月7日。
主诉:两周来病耳(右)未抽积液,有些胀感。健耳(左)也有一些闭气及胀。听力下降。
检查:同上诊。
舌薄苔染灰,脉平。
医案:败津腐液,虽不若囊者之无限酿积,但亦未有明显吸收。再步原方。
党参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天竺黄6克、胆星3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剂。
 
三诊:2月16日主诉:三天前,耳中作痒,很不舒服。之后听力即逐渐恢复,憋胀全消。
检查:鼓膜(双侧)正常。舌薄苔,脉平。
医案:《内经》无“痰”症,中医无卡他一词,以理推揆,黑箱结论,取消痰药,显效已来,为巩固计,用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以扫尾。
党参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白扁豆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米仁10克、山药10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剂。
[评析]卡他性中耳炎,是由于耳咽管堵塞所致。中医认为“肺经之结穴笼葱在耳中,名曰笼葱,与主乎听”(《温热经纬》卷四)。一旦肺经受邪,蒙蔽笼葱,就会出现各种耳病。所以本病初起,不论属寒属热,均应宗刘河间“耳聋治肺”之法,先从宣肺邪为治。若进一步引起积液,《冯氏锦囊秘录》谓其“浊阴遮闭其窍,外声不能入内”。属于痰饮范围,治疗当然从痰入手。
 
例一患者由感冒引起,邪困笼葱而病,治疗用三拗汤加以疏风宣肺、升清回聪。例二患者发病已久,无明显外邪,而且积液为主,故用六君子汤加味健脾化痰,开窍回聪。两者同为一病,由于病机不同,治法亦异,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的特点。
 
二、理气化瘀法治耳聋案
张某某,男,38岁。
初诊:1985年4月18日。
主诉:右耳以爆竹震聋,时历两月。从此即鸣响不息,耳边有外来噪声,则耳内倍觉不舒。
西医诊断为“燥炸性耳聋”,经治无愈意。
检查:右鼓膜完好,标志清楚、音叉测验正常。舌薄苔,脉有弦意。
医案:巨响惊魂骇魄,肝藏魂,肺藏魄,肺胆之经绕环耳外,肺穴之笼葱寓耳中,从此而鸣聋俱作,亦合乎情理之中。责是理气化瘀,正是对策手法。拟《窦太师疮疡经验全书》诸流气饮化裁数味以应。
黄芪10克、枳壳6克、木香3克、乌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大腹皮10克、苏梗10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剂。
 
二诊:4月25日。
主诉:进药后,鸣响大减,耳内也很舒服。原方原量又进5剂而痊。
[评析]本例是由爆炸声引起的耳聋。中医认为肝经循环于耳外,肺经笼葱结穴于耳中,且肝藏血藏魂,肺主气主魄。所以本案的发生是因惊魂骇魄,肝肺俱伤,气滞血瘀所致。
 
所选方药,则古为今用,师古而不泥古,宗“流气饮”而出“流气法”。灵活变通,达到活血化瘀,理气宣通之意。理法方药似成法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三、“冲击”法治耳聋案
李某,男,50岁。
初诊:1985年8月30日。
主诉:在旅途中左耳陡然失聪,嗡嗡鸣响,听力下降。两个月之后,耳鸣由微转亢。血压正常,大便偏稀。
检查:音叉试验:任内氏:左耳气导大于骨导;施瓦伯氏:左耳缩短;韦伯氏:偏向右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
医案:征途劳顿,起居失常,致气血违和,阴阳失济,浊阴蒙蔽清道。治用升清开窍法。意在“挥戈一击”。
升麻3克、柴胡3克、马兜铃6克、丹参10克、茺蔚子10克、菖蒲3克、路路通10克。
5剂药后,耳鸣大减,听力上升。后以原旨调理40剂,鸣息而痊。
 
[评析]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因饮食劳倦,寒温不适,七情内伤而致脾胃受损,则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清阳不升,浊阴必然不降而上潜,于是五官诸家被浊阴之气弥漫笼罩,使清窍致病。所以一旦耳窍被蒙,易耳鸣耳闭。本案病因旅途中陡然耳聋耳鸣,时历两个月,耳鸣由微转亢,说明阴霾蔽阻日愈加剧,所以用重剂升清升阳之品以“冲”散阴霾,“击”发阳气。方中升麻、柴胡升清化瘀。菖蒲、路路通开窍通络。马兜铃宣通肺经之耳中结穴笼葱。
 
丹参、茺蔚子养血活血。全方共奏升清化浊,养血通窍之功,使阴霾消散、气血调和、鸣聋自愈。
 
每观一般庸工俗手,一见耳鸣耳聋,一概六味地黄或耳聋左慈丸进投,真是害人不浅!

四、苦寒直折法治鼻窦炎案
鲍某某,女,12岁。
初诊:1985年2月28日。
主诉:(由母代诉)从4~5岁开始,即鼻涕奇多,夏轻冬甚。平时易感冒。
检查:双鼻甲不肿大,鼻粘膜充血,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潴积。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第二卷199白。脉小弦。
医案:滂沱脓涕,起自童年。虽寒暑八度迎送,并不以年岁之齿增而得减。常规处理,不外苍耳子散,如此治疗合度,效果难言。今拟大攻大补,可获费长房缩地之效。
龙胆草3克、山栀10克、辛夷6克、白芷6克、薄荷6克、苍耳子10克、黄芩30克、芦根30克。7剂。
 
此方进后,黄涕很快即少,量也减到正常。之后又投以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十多剂而告痊。
 
[评析]干氏此法,在理论上说不是正规的,正规的处理,当然为苍耳子散。但如此则诚如所谓“治疗合度,效果难言”。
 
五、补气温肾治疗多涕症案
张某某,女,4岁。
初诊:1985年2月14日。
主诉:从小即有气管炎,容易感冒,甚至每月必发,多则一日数次。严重时哮喘、气促面青。
平时多咳多痰,夜间盗汗及尿床。涕量奇多。
检查:左立特尔氏区粘膜粗糙。舌薄白苔,质淡红。脉小。
医案:童年禀赋不充,脾肺双双内怯,治取峻补。
紫河车粉3克(吞服)、黄芪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乌药6克、益智仁10克、川贝粉2克(吞服)。
 
上方连进22剂,哮喘、咳嗽、清涕、盗汗得止,痰量减少,唯多饮多溺。仍取原方加升麻3克、党参10克,又连进10剂而痊。
 
[评析]本例患儿哮喘、遗尿、盗汗、涕多、渴饮、容易感冒,为脾肾功能失调,气虚不固,津液代谢障碍所致。治宜温补肺、脾、肾三脏。方选玉屏风散合缩泉丸加减,中有紫河车,乃血肉有情之品,补精养血,益气补阳,为峻补之品,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配防风以升阳达表。乌药、益智仁,温下焦之寒,川贝粉以加强止咳化痰之功。

一个涕多如涌的疾病,既未用常规方苍耳子散,又不用鱼腥草、鸭跖草等消涕之品,又可反映出中医的“治证不治病”的特色。
 
六、温肾法治清涕奇多案
李某某,女,58岁。
初诊:1983年4月10日。
主诉:近年来鼻涕奇多,或如清水,或似糜浆。头晕目眩,稍遇寒冷则诸病倍增。曾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明显。
检查:鼻粘膜淡红,鼻道内浆液性分泌物较多。舌薄苔,质嫩、胖。脉细。
医案:涕溢于上,原为土不制水。寒生于下,理应壮其阳光。幸得舌净脉静,正可补之敛之。
肉桂3克、太子参10克、诃子肉10克、益智仁10克、山药10克、乌药6克、鱼啮石20克、第二卷200百合10克、白芷6克。5剂。
 
服药5剂,涕量明显减少,头晕缓解。原方稍事增损,又进10剂,诸症告除。
 
[评析]考鼻涕为人体五液之一。人体五液:汗、涕、泪、涎、唾,虽各为五脏所生,但均有赖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方能分泌适度。《素问·脉要精微论》谓:“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故尿频责之肾阳不足,膀胱不约。然肾阳虚衰,气化失职,五液亦皆可为病。因此,干氏在临床见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从增强阳气、固摄作用出发,取温肾法,方如附桂八味之类。若见清涕滂沱者,竟取缩泉丸。
 
缩泉丸见于《妇人良方》,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白浊、遗尿。《医学启源》则谓其能“治人多唾”,举一反三,用于敛涕亦非越规。方中益智仁温补脾胃、固精涩尿。乌药行气,山药健脾,均能助肾气化水。另用肉桂、诃子、鱼啮石,意在加强温肾敛涕。太子参补脾。白芷引诸药上行鼻窍。唯百合一味,乍看费解,实则为从阴中求阳,取其养阴以助益气也。使用本方辨证要点,为鼻窍分泌物清稀,色白不臭,量多失制,舌质不红。
 
七、凉血止血法治鼻癌出血案
黄某某,女,85岁。
初诊:1979年11月20日。
主诉:患者自30多年前发现左侧鼻翼有一红斑,一直未加重视。近两年来,左鼻腔经常不通气,并流血水,红斑也渐渐糜烂、发痒,范围日趋扩大,疼痛由轻转重。活检报告为“鳞状基底细胞癌”。做过放疗及化疗,近在观察中。
检查:左鼻翼有蚕豆板大小的肉芽,紫黑色,粗糙不平,有臭气,活动性出血。颈部扪到淋巴转移。舌薄苔,脉弦。
医案:癌肿已届晚期,叹无回天之术。所幸者舌有薄苔,胃气未绝;脉未弦动,正气尚存。
 
不过斯人斯疾,已抵穷途,虽师鲁阳之挥戈,能否日返三舍?方取抗癌解毒,凉血止血法。
 
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蚤休10克、山豆根10克、石上柏10克、龙葵10克、茜草10克、太子参10克。15剂。
 
外用黄连膏。
 
二诊:12月18日。
主诉:服上方一个月,疼痛轻些,臭气已少,出血基本已止。痒仍严重。
检查:基本上与初诊相同。舌薄苔,脉小弦。
医案:不治之症,后顾茫然。改取扶正抗癌一法,不过挥戈返日,以尽医责。原方去太子参,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黄连膏续用。
 
[评析]八旬老人,身患癌症,且已晚期,可谓不可药救也。但医有割股之心,怎能坐视。
 
本例医案,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住病人整体情况和局部病状,选用多种抗癌解毒和扶正药物,寓抗癌于凉血之中,容补虚于解毒之内。仅治一月,后果当然难以得称人心,但目前现象上似乎出现回旋之机。
 
八、白虎汤治慢性咽炎案
孙某,男,60岁。
初诊:1987年8月4日。
主诉:咽喉干燥无液,狂饮以求润者,为时已多年。有粘痰胶结于喉壁,难以外豁,故而频频清嗓不已。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粘膜干燥如纸,有浓痰附着难脱。
医案:旱魃难驱,咽焉得润。玄武不至,那得不干,当益水生津。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玉竹10克、乌梅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生地10克、白扁豆10克、麦冬10克、甘草3克。
 
[评析]以上一例,经过四次治疗,初、二、三诊基本维持原方,病态基本上得到消失,第四诊(即最后一诊)更用玉女煎,终以治疗痊愈。每多庸工俗手,一听到慢性咽炎,即考虑的不是六味地黄,即百合固金,在概念上固然是“循规步矩”,可以辨证来说,那是大错而特错了。如其丢弃辨证来说,一个慢性咽炎,更其是“多年”之久,取用白虎汤,真是贻笑大方了。
 
九、柔肝伐木治慢性咽炎案
蒋某某,女,38岁。
初诊:1985年7月10日。
主诉:慢性咽炎已多年,咽喉奇干、疼痛、烧灼、发热且有辣感,频频清嗓求舒。伴有胸膺发闷失畅,甚至泛泛然欲呕吐。经行两乳必痛,经净即宁。阴道作痒而多带,夜寐多梦。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粘膜充血,小血管暴露扩张。舌薄黄苔,脉细弦。
医案:木火刑金,金被烁而生水功能消失,咽喉焉得不干。水不济火,当然烧灼而内焚。肝失条达,跋扈横逆,故乳房瘰块而经来必痛。肝经湿热下注,则带下而阴痒。言治,则零零总总,安能遍扶各科,只唯肝经是问,有擒王射马之功,拟柔肝伐木入手。
 
柴胡3克、白芍6克、胆草3克、夏枯草10克、川楝子10克、橘叶10克、延胡6克、白鲜皮10克、菊花10克、墓回头10克。5剂。
 
二诊:7月17日。
医案:药进5剂,除泛恶有所改善外,其他无甚变化。此乃药仅五剂,性量未达。而且时只6天,天癸未临。所以疗效如何?势难判断。原方再进5剂。
 
三诊:7月25日。
医案:咽喉干燥、疼痛、烧灼、辣感完全消失。但进胡椒之后,诸症又作。带下不多,腰有酸感。咽后壁淋巴滤泡之增生稍见敛迹,充血接近消失。舌薄苔,脉细弦。口禁一开,前功尽弃,从头做起,再取柔肝养阴。
柴胡3克、白芍6克、川楝子10克、橘叶10克、延胡10克、墓回头10克、白鲜皮10克、元参10克、桂枝6克、甘草3克。5剂。
 
[评析]本病随访,知早已告痊。中医一直视为阴虚之证,实则临床上其它因素所致者并不少见。本例患者平时性情抑郁,暴躁多怒,稍有不遂即大动肝火,此症发病除咽喉干燥、疼痛第二卷202外,尚有胸闷不畅,经临乳痛,带下阴痒等症。诊断为“肝经郁怫,木火刑金”,所以治疗取柔肝伐木。药取柴胡、白芍、橘叶、川楝子、延胡以柔肝理气;龙胆草、夏枯草、菊花以伐木理湿;佐以白鲜皮、墓回头燥湿止带。方中未用一味滋润肺肾之品,而至三诊时咽干咽痛消失,带也减少。
 
惜未禁口,致卷土重来。仍取原法加减追踪得愈。说明中医治病,贵在审证求因,并不拘泥于常法套方。
 
十、健脾法治慢性咽炎案
石某某,男,43岁。
初诊:1983年5月30日。
主诉:咽痛三年,时轻时重,或觉干燥,但不思饮。或感有痰附丽于喉壁间,却难咯出。饮食如故,大便微溏,曾诊断为慢性咽炎,多方医治,获益平平。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间隙间粘膜性肥厚,轻度弥漫性充血。舌薄腻苔,质嫩胖。脉平。
医案:咽喉者,水谷之道路,脾胃之门户。中土一衰,内湿自生,湿郁化热,上扰清道,乃作咽中诸症,治取健脾渗湿一法。
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6克、白扁豆10克、山药10克、桔梗6克、马勃3克、玄参10克、双花10克、甘草3克。5剂。
 
[评析]上方连进14剂,顿觉舒服异常。以后以此方为基础,约治两个月而告痊。
 
慢性咽炎,主症为咽喉干涩、微疼,或如异物埂介,或如烟熏火灼,症状不一而足。咽燥者,津不能濡之故。按照常规,多投养阴之剂。干氏则认为,濡润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阴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槁,园丁一味浇水,却不知泥土过粘,根柢反为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素问·阴阳类论》云“咽喉干燥,病在土脾”,此之谓也。因之干氏治疗慢性咽炎,重视辨证,既不废养阴,又善撷于培土健脾一法。

参苓白术散为健脾利湿方剂,多用于调理肠胃功能,或益气安胎。此案突破《和剂局方》之规,将其施之于慢性咽炎。干氏认为此患者虽见咽喉干燥,但不欲饮水,反有便溏、苔腻,可知咽干之来非火非燥,实因湿停于内,阻滞津液不能上承的缘故。若能使脾气健旺,转输精微,上济咽喉,则干燥自除。古人治疗咽喉疾患,向忌二术(白术、苍术),干氏认为,若予以滋阴生津一法,反而使脾胃受残。而且此病气虚者不少,只要是脾虚内湿,则不必顾虑其犯禁(指“二术不入喉门”而言),以燥药治“燥”病,未为不可。运用此法此方的辨证要点,不必全身衰弱、六脉皆虚,只须口干而不思饮,即使求饮而喜热水,咽肿不红艳,即可取用。当然,能结合全身辨证,则更为准确。
 
十一、轻清宣肺治急性喉炎案
邓某某,女,4岁。
初诊:1985年7月5日。
主诉:起病三天,声音嘶哑。伴以寒热,多痰,烦躁,不进食,不大便,小便少而赤。
检查:直接喉头镜下,声门充血,水肿。体温378℃。舌薄腻苔,脉未诊。
医案:时邪束伏于太阴经,纵然发现三天,似乎已逾多天。宜以轻清宣肺。
蝉衣3克、射干3克、甘草3克、薄荷6克、桂枝3克。5剂。
 
二诊:7月11日。
主诉:药进5剂后,发音基本正常。痰已不多,烦躁消失。大便已解,小便已多。且能稍稍进食。
检查:身温已正常。喉头未检查。舌薄苔,脉未诊。
医案:邪从宣泄而沏,喉亦不嘶而鸣。乘胜追击,以策巩固。
蝉衣3克、桔梗6克、玉蝴蝶3克、莱菔子10克、甘草3克。
 
[评析]急性喉炎,属中医喉风范畴。因发病急骤,故称急喉风。往往小儿较成人多发且严重。其病因不外风、热、痰三者为祟。由于小儿禀质强弱及邪毒轻重不同,临床表现更有风热、胃热、肺热、痰热之异。凡脏腑娇嫩的小儿,外邪易袭,首先犯肺,当然治疗从宣肺利喉着手。因为抓着了病机,用药虽性平量少(第一诊18克,第二诊24克),却能很快使病情化险为夷。说明中医在急症处理中大有用武之地。这类重症急症,干氏不取大剂重药,是在轻清淡泄中获得捷效,更体现了中医治疗急症重症的特点,也充分反映出干氏医术的高超,的确值得后学者师法。
 
十二、攻坚消痰化瘀治慢性喉炎案
章某某,男,52岁。
初诊:1984年3月6日。
主诉:嘶哑已越五月。除喉头干涩、紧迫感外,余无特殊症状,痰不多。
检查:咽(-),声带暗红晦滞。两室带严重增生,除声带后1/3处可见到外,全部已覆盖于声带之上,也充血,显晦暗型。舌薄苔映黄。脉实有力。
医案:声带一片晦红,大有“水天一色”之概。室带两厢峙肿,亦兴“冥顽不灵”之叹。常规取药,徒有蒸梨之效;从癖裁方,或邀徙柳之功。欲破困境,唯此一筹。
三棱6克、莪术6克、鳖甲10克、山甲10克、柴胡3克、乳香3克、没药3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落得打10克。5剂。
 
二诊:3月20日。
主诉:药进12剂,现在干涩及紧迫感比较轻些,口干善饮,痰不多但已能外咯。胸部仍有闷感。
医案:顽症求功,殊非易事。区区12剂水药,亦不过杯水车薪。原方再续进,志在坚持。
 
本例共治九次告痊。取药也每诊出入不大。第三诊用过土鳖虫。第六诊调整加太子参10克。
 
[评析]按声音嘶哑,室带增生,色呈暗红,此乃痰瘀交织、结滞声门之故。治以消痰破瘀,诚恐症顽药薄,乃重用攻坚。方中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土鳖虫活血散瘀消肿。落得打清热活血,监制诸药温燥之性。后期加太子参者,以防攻伐之中耗伤正气。此例经过九次门诊,共进药98剂而愈,成绩还是很好的。
 
本例医案是一篇上品的骈体文,字句相对,前后呼应,而且仗对之工,也殊属罕见。“一片晦红”与“两厢峙肿”相对;“水天一色”与“冥顽不灵”俱是成语,而且平仄协调,可谓一气呵成。
 
“常规取药,徒有蒸梨之效;从癖裁方,或邀徙柳之功”两句,是典型的四六对句,抑扬顿挫,韵味俱全,大有六朝文风。全篇医案,字斟句酌,可称医林隽品,文苑佳章。
 
十三、三甲散治口疮案
杨某某,男,30岁。
初诊:1985年4月8日。
主诉:咽头、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医诊断为“口腔白斑溃疡”。做过三次冷冻,无效。
检查:左侧舌背部有2×25(厘米)卵圆形块一个,基底韧硬。右颊粘膜也有白斑一块,形如糜烂型扁平苔癣,约15×15(厘米)。舌薄苔,脉细弦。
医案:斑虽浅在,而韧硬于中,此气血凝达于极点矣。当从攻坚为主,拟三甲散大意。
炮山甲10克、鳖甲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九香虫10克、土鳖虫10克、乳香3克、没药3克、桃仁10克、白芥子6克。5剂。
 
二诊:6月10日。
主诉:在两个月中仅仅进药10剂,当然病无变化。
检查:左侧2×3(厘米),右颊粘膜白斑同上诊。舌薄苔,脉细弦。
医案:画饼不能充饥,弗药焉能去疾,裁方之得失在医,求痊与否之择在己。原方。
 
三诊:7月4日。
主诉:药进30多剂,摩擦痛明显减轻,新增烧灼感。头痛集中于眉心。四肢倦怠疲乏。
检查:左侧舌背损伤面明显缩小为2×2(厘米)。右颊损害面积也缩小一半。舌薄苔。脉平。
医案:药不对“病”而方也对“证”,再要何求。唯新添烧灼之感及四肢乏力神疲者,良以时临长夏,湿浊令司,上蒸则烧灼,困脾则神疲,在短时期内原方稍事增减。
炮山甲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白芥子6克、九香虫10克、土鳖虫10克、苍术6克、川柏3克、六一散10克(包)。5剂。
 
四诊:7月10日。
主诉:局部已舒,唯还有辣感残存。精神已振作,唯口中有腥味。
检查:舌背和右颊,白斑面积又见缩小。舌薄苔。脉平。
医案:古来医糜有法,治斑无方。运用活血化瘀,虽似摸索,却已见端倪。
炮山甲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九香虫10克、土鳖虫10克、当归尾10克、赤芍6克、晚蚕砂(包)10克、佩兰10克、元参10克。7剂。
 
之后又随证加减,进服20余剂,诸症消退。检查,白斑消失。
 
[评析]口腔粘膜白斑,属中医口疮,传统治疗多从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论治。本例患者因斑块基底坚韧而硬,症情较顽,已非一般草木药所能胜任,故而取虫类药。根据古人“怪病皆生于痰,顽症都苦在瘀”的说法,方选三甲散加减以攻坚破瘀。由于大量活血化瘀之品的冲击使坚韧的白斑逐渐软化缩小终而消失,终于疾病痊愈,取得良好的疗效。
 
十四、安神养血法治舌体跳跃案
韩某某,男,60岁。
初诊:1985年5月13日。
主诉:舌头跳跃摇颤不息,终日无片刻安宁。夜间更严重,但在熟睡时则不动,已有一年之久。言语困难,饮食不能。曾经中西医药治疗,均无效。
检查:舌组织正常。舌体跳跃摇动不止,摆动幅度极大,质地柔软。舌薄苔。脉弦。
医案:赤龙狂舞,终日无休,唯在熟睡之际可苟安片刻。以归经言,心开窍于舌,熟睡则神安守舍,故暂得一宁。以病态论,则血虚生风、风动则摇。病例不多,难言把握。姑从安神养血,是否有效?殊难预卜。
柏子仁10克、朱茯苓10克、灯心3扎、磁石30克、珍珠母30克、莲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6克、熟地10克、菖蒲3克。5剂。
 
二诊:5月20日。
检查:舌摇已减轻一半,饮食言语较前顺利一些。舌薄苔。脉细弦。
医案:赤龙狂捣坤宫,药后稍稍抑制。虽未能潜蛰乎东海,却得以雌伏于南潮。效方不更,原方续进。
七月份通函追记,回信称服药20多剂,病已告痊。故而不来复诊。后因胃病服他药,又引起小小复发,但程度很轻,再服原方10剂而痊。
 
[评析]考“弄舌”一症,病例虽不多,临床也能看到。而如此疯狂翻腾的跳跃,实属罕见。
 
本例病已有一年之久,一直辗转求医无效。后慕名远道(陕西省)前来就诊。初诊时语言不清,须家人代诉病史,饮食更受限制,经常嚼破舌头,痛苦异常。
 
对此奇症,用药平平,何能获得捷效?以归经言,“心定神明,开窍于舌。心神不定而苗窍不宁”。《灵枢·口问篇》云“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况苗窍乎?故从镇心安神入手。以活动论,乃由心血不足,血虚生风,风动而摇,故配当归、熟地、白芍等以养血熄风。奇病处常法以常制奇,获得疗效,可说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越性和可靠性了。
 
 
经验方
一、升清流气饮
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乌药6克、柴胡3克、川芎3克、菖蒲3克、蔓荆子6克。
 
功能:调理气机,升清开窍。
 
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方解:本病是由于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表现为耳痛、耳鸣、憋气和听力下降。
 
中医向无此病,但近年来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而日多。
 
本方根据《杂病广要·九气七气》之“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一吐纳,一动静,何所逃者,与气流通而已。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论点,以《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
 
方中升麻、柴胡,升清降浊,但后者更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胆之络附于耳。木香、乌药俱具清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而前者更能止痛去胀感。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破瘀血,生新血。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用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
 
加减运用:虚弱及老人,倍加黄芪。高血压者,慎用升麻、蔓荆子。重症,每天可进两剂。
 
全方十一味,不一定要全部用上,可以根据病情,删去几味。有特殊情况者,也可增添几味。
 
服药症状消失后,再进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维持一周。
 
二、鼻渊合剂
组成:苍耳子10克、辛夷6克、鸭跖草10克、薄荷6克、桑叶6克、芦根30克、白芷6克。
 
功能:疏风清热,排脓消炎。
 
主治: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对慢性鼻窦炎,虽有疗效,但不稳定。
 
用法:以上为两天量。制成合剂200毫升。成人每天两次,每次50毫升。小儿适减。如病情严重,一天用两天量,效果更佳。
 
方解:本方以《三因方》之苍耳子散中的苍耳子、薄荷、白芷、辛夷四味为基础。治疗急性鼻窦炎的疗效是经得起考验的。再加《千金要方》苇茎汤的芦根,用以清肺胃、化痰逐瘀。鸭跖草润肺清热来消除化脓性炎症。《内经》素有“胆热移脑”之说,用桑叶以清肝胆风热,更引药入经。
 
加减运用:一般状况,用此合剂已足够。如证候群的某方面突出的,原方改用水剂。如头痛严重(一般鼻窦炎,仅为钝痛),涕出浓黄厚浊者,加夏枯草、菊花,甚至龙胆草。如鼻塞不通及嗅觉障碍(须以滞涕排空后为准)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诃子肉、石榴皮。涕中夹血者,加茜草、赤芍。发现有息肉者,最好手术摘除。
 
三、五味子合剂
组成:五味子10克、酸枣仁10克、山药10克、当归10克、桂圆肉(去核)7个。
 
用法:水煎,每日1剂。
 
功能:养血补心,镇静止晕。
 
主治:美尼尔氏病。有严重外感者不宜。
 
方解:此方取五味子酸敛益肾以止晕,用酸枣仁养心宁神以镇静。此二药为君。当归养血,益心宁神以助君药。山药健脾,古云“无痰不作眩”,脾土一健,脾气旺而可以制阻成痰之化源,共司臣使之职。桂圆益脾兼养心,是为使药。全方配合,颇具古风。
 
加减运用:除有外邪或肠胃积食者不宜用之外,基本上无其他禁忌或严格的辨证论治要求,故而最为西医界所乐用。如头痛严重者,加石决明、钩藤。伴有高血压者,加代赭石、罗布麻。正气虚弱者,加黄芪。畏光畏声严重者,加朱茯苓。泛恶作呕者,加姜半夏、姜竹茹。便闭者,加草决明、火麻仁。痰浊严重者,加天竺黄、青礞石。
 
注:此方作者在1955年《新中医药》3月号第88页发表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其中很多是西医界朋友,来函讨论或询问。至今西医界也多采用。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使用的“五味子合剂”,完全原方照录。他们的评价是“治疗轻症眩晕,有一定疗效”(见朱纪如编《美尼尔氏病》第195页)。如其能运用中医的辨证加减,相信“重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四、脱敏汤
组成:紫草10克、茜草10克、墨旱莲10克、蝉衣3克、干地龙10克。
 
功能:凉血疏风,脱敏止嚏。
 
主治:作为一般过敏性鼻炎的常用方。对重症及病证复杂者,力不能及。
 
用法:水煎内服如常规,每天1剂。

方解:茜草凉无病之营,活已伤之血。紫草活血凉血,止一切瘙痒。墨旱莲活血解毒。三草之作用,仅仅以凉血为主,充其量还可制止鼻中作痒。蝉衣疏风,地龙镇静,俱有良好的脱敏作用。
 
五、丹青三甲散
组成:三棱6克、莪术6克、山甲10克、土鳖虫10克、蝉衣3克、鳖甲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落得打10克。
 
功能:破气消瘀,攻坚化痰。
 
主治:声门慢性病,其中以声带长期水肿,室带严重肿胀增生以致把声带全部或部分覆盖。披裂严重肿大如槌。发音长期嘶哑,各种治疗均告无效。并排除恶性肿瘤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饭后服。
 
方解:方中三棱、莪术,重剂荡气破血,峻猛攻坚,否则即无法应付此类痼疾。土鳖虫功亦破血积,攻坚结。鳖甲则散结破瘀。后两者与前两者,功效似乎相近,但虫类药毕竟比植物药更为猛峻而容易见效。再加以穿山甲的通经窜络,消散积滞而相得益彰。昆布、海藻消痰退肿软坚。桃仁、红花、落得打活血化瘀。再借助于蝉衣的清虚之气,着意于扬声开音,而且十味重猛之药,调济一味轻清之品,更显示出配伍的宽猛相济。
 
加减运用:偏于气滞者,加九香虫、枳壳。偏于瘀者,加五灵脂、王不留行。偏于顽痰者,加白芥子、莱菔子、川贝粉(吞)。充血较甚者,加蒲公英、银花、蚤休。当然以上诸药,并非都要加入,只需取其一二。而加味之后,原方也可根据病情减去几味。
 
注:这种顽固久病之症,在国际已视为“顽固难治之症”,大有一筹莫展之叹。作者60多年临床实践中,从仙方活命饮、神授卫生汤开始试起,中间也试用过化瘀活血汤、通窍活血汤、会厌逐瘀汤、小金丹等,俱无稳定的效果。最后试到李杲的龙泉散(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三甲散(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及抵当汤(见《金匮要略》)后,用得应手。最近10多年中,增增删删,不断调整,初步组成此方。也曾在南京、安阳、湖州及石家庄四所中医院试用,合计150例,有效率达84%。因属难治之症,足够聊以自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