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瑞奇分集水器:[转载]常青藤名校招生都有啥要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5:52:22

[转载]常青藤名校招生都有啥要求

原文地址:常青藤名校招生都有啥要求作者:新东方留学

[来源:互联网]

  美国常青藤名校都录取些什么样的学生?招生都有啥要求?如何能让孩子上个好大学? 恐怕每个家有高中生的父母心里都问过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是顶尖大学的招生官,会招什么样的学生?或者说,要从哪些方面来考察,筛选,录取优秀学生?Just follow the common sense, 我想就算是所谓的大藤,其考察录取学生的依据无非在这几个方面: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发展潜力 -- 包括talent, creativity, leadership, passion ...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学生的申请材料中各部分是如何体现这几个方面的。

  一、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分两部分:全国统考成绩和高中年级成绩。

  全国统考成绩包括SAT,ACT, 单科SAT2(AP课虽然也是统考,我们放到下面再谈)。具体看一下这些考试的题目就会发现,其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高中的知识水平,其题目的难度跟那些比拚智力水平的竞赛考试(比如奥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的考试,其成绩能反映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可当分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不能再反映个体的差异。比如说SAT,当分数到了2300以上时,分差所反映的基本上就是考试的发挥,运气,和平时做题训练的多少,而不是两个学生智力上有多少的不同。

  就是满分2400,如果是重复考得的,也不会比一次就考到2300的吸引更多的眼球。当然,如果能在9-10年级时一次就考到2400,还是会令人眼睛一亮的,因为这反映了超前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所以说,如果SAT过了2300,ACT到了35,SAT2接近800,就没必要再去重复考那些科目,重考不见其利,可能反受其害。

  再看高中年级成绩,首先的作用当然是对上述全国统考成绩的佐证;其次反映的是学生有没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挑战自己。这里又有纵向的深度和横向的广度两个方面。比如说,在同样科目有AP课可选时有没有选AP;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没有到邻近的大学去选更高水平的课。具体选多少门AP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能得好成绩的前提下多多益善,因为高中成绩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看学生在相同环境下同年级中能不能做到出类拔萃。年级排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大学申请材料里,高中成绩表是由School Counselor填发的。表中有年级排名(rank),高中所修课程难易的评估,一般还有一段对学生总体印象的简评。试想一下,如果成绩和年级排名一般,Counselor能写些什么呢?可如果Counselor在简评里写上一句:尽管所选的课程很难,该生依然取得优异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这在招生官那儿至少是个plus.

  概括一下,如果你SAT过了2300,或者ACT到了35,SAT2接近800,有不少AP课,高中课程不但具有挑战性,而且成绩优异,是年级里的顶尖学生之一,那你已经向藤校的大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是光有这些还不能让你跨入大藤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只是能进入藤校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些学习成绩只是反映了高中阶段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要对学生进入大学

  二、课外活动

  大学课程无疑要比中学课程难得多,顶尖大学尤其如此。大学招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证所招学生能handle大学学习上的挑战(当然,那些特招的学生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大藤限制新生选课数量(比如H第一学期选课就不得超过4门)以防他们被burnout。当招生官拿到一份好成绩时,下一个要判断的就是:这份成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取得的?换句话说,这份成绩拿得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stretch out),还是小菜一碟?光从高中课程和成绩是看不出两者区别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学申请表中,不但要填课外活动项目,而且还要估计每周在各项课外活动上所花的时间。填表时不要忽视这个课外活动时间的估计,它事实上是对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一个比较量化的判定:一个花很多时间在课外活动上而且成绩优异的学生,至少其中学课程学习上是轻松自如的,今后学业上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

  招生官还希望能从课外活动中看到学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些活动本身就说明了学生的与众不同。比如在各学科的国家,州级,以及音乐比赛中得奖,个人艺术展览等,这些是天赋的表现。有这些当然出色,但并不是评判以后发展潜力必须的。比如从一个science project里同样可以看到学生的天赋和创造力。这里还要谈一下对leadership 的误区。有President,Captain等头衔,创建club等固然说明一定的leadership,但还要看在这个位子上做了什么。比如math team captain可能只是说明数学是其强项,在学校成立个乒乓club并担任其President,如果没有组织很多活动的话,也说明不了多少leadership。可是如果在学校发起组建一个robotic team,期间为其多方筹集资金,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不断改进设计,在比赛里不断取得进步的话,这里就有很强的leadership。再举一个例子,参加乐团,多年坚持不懈,这是参与和passion的体现;如果不断进步做到了concertmaster,或者自己有单场表演,这是对天赋的肯定;如果更进一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为社区服务的各种义演,这不但体现了leadership,而且更是有一颗回报社区的爱心。

  课外活动可以很多,这体现了兴趣广泛,精力充沛;课外活动也不必很多,比如有学生课外主要就是打义工,几年坚持到医院为病人服务,这其中同样可以体现creativity, leadership, passion。无论活动是多还是少,关键的一点是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活动。只有喜欢,才能真正投入,坚持不懈,不断取得成绩,从心里发出I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的呐喊,并且真正做到“make a difference”。而“make a difference”正是打开藤校大门的钥匙。

  正所谓“You want to be treated differently, you must make a differnece first”。要想成为招生官从几万学生里选出的一两千新生中的一员,你必须在某些方面是与众不同的,而且你还必须能让招生官看到你的与众不同。如何做到这点呢,这正是下面要谈的。

  三、申请推荐

  先跑下题,扯几句题外话。熟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可见玉要成器的关键在琢:由大师来琢很可能成为名器,由庸匠出手可能都成不了器。如果把大学比作雕玉作坊的话,藤校和州大的作坊里都出过名器,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藤校这个作坊出名器的比例要高得多。如果您家孩子是块璞玉,您愿意由哪个作坊来琢这块璞玉呢?至于全奖的州大和自费的藤校之间的选择,我是这样看的:如果孩子在填申请时就想上州大,花很多时间精力准备材料的藤校(州大的申请材料一般要简单的多)只是申请的陪衬,而且现在孩子的初衷依然没变,那就选州大;如果您家的孩子的想法跟我家孩子的想法类似,在申请时州大只是申请的垫底保险,这说明孩子本来的愿望是在藤校,而现在藤校的录取更说明孩子适合他们,以后成器的潜质很高,毫无疑问,该选藤校。至于学费,藤校的资助是根据家庭收入来定的,不管家庭要负担多少,应该是在家庭支付能力以内的。任何时候,只要是在支付能力以内的,钱就不应该是考虑的首要因数。如果两校对孩子将来发展看不出什么区别,学费的差别可以决定取向;如果现在已经可以预计两校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可能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这时的学费就是对孩子将来的投资,家长愿意以孩子的将来为代价省下这笔学费?省下这笔现在付得起的钱由将来干什么呢?呵呵

  言归正传,如果你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又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为自身学业提高,为学校,为社区做出了不少事,换句话说,你是一块有蓝田美质的璞玉,如何才能让招生官青眼有加呢?想想和氏璧,出世时还有凤凰栖落,卞和泣血三献,答案不言自明:你必须展现自己,让招生官看到你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大学入学申请表里有三部分可供学生展现自己:课外活动和中学奖项列表,推荐信,essay。这三部分的内容要让招生官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如果其中任何一部分能让其由衷的感叹:这样的学生我不收,我还要收谁!那这份申请就成功了。

  申请表里留给课外活动和中学奖项列表的空间有限,基本上就只能简列一下活动的名称,头衔,和奖项名称。事实上,这部分也可算是大学申请中的硬件:等到填表时,中学里做过什么,得过什么奖,都已在那儿,无法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填表时按活动和奖项的影响力把握好填的顺序:从全国,州,地区,依序到学校,头衔从高到底,活动按影响力。总的原则是给人第一眼看去留下好印象。如果这里有全国性大奖,其权重可能盖过后面其他部分而让你直接入围,但这只占极少数。如果这里没什么东西,既没有活动,也没奖项,那也很可能直接就被踢出去,但这也只占极少数。对大多数怀着信心申请藤校的学生来讲,这部分申请表里所留的空间大概都会被填满,由于所填信息简短,招生官也只能有个总体印象,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别不会很大,这部分对招生官的影响可能是中性的:好不到直接招你入校,也没理由直接踢你出围。

  推荐信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在申请表里只有两个地方不是学生自己写的:一处是Counselor对学业的简评,再有就是推荐信。在招生官眼里,这可以说是外界对学生直接的两处客观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在课外活动奖项列表中所填内容和在essay中所言的交叉验证。学生一般无法知道推荐信里写什么,但学生可以决定找谁做自己的推荐人。如果学生在校外做过很好的project,指导project的导师可能会是极好的推荐人选。如果在校外为学区,社区做过有影响力的活动,那些接触到的人里可能也会有很好的推荐人。总之,推荐人不要局限在校内老师中找,以你估计能在推荐信里写出自己优点特点的为准。在学校找老师做推荐人的总原则是:对你好的,了解你的,在你强项里的。对你好才愿意也能说你好,了解你和在你的强项里才有东西可写,有你的细节可说,使推荐信生动,同时使得你在校内外的活动丰满起来。如果推荐信给人印象深刻,对招生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Essay是学生直接向招生官展示自己发展潜力的窗口。不同学校对essay的要求也不相同,有两篇,有三篇,还有系列短篇的。对如何算是好essay更是见仁见智,人各不同。根据对我家孩子申请材料里成(接收)败(拒绝)学校相关essay的读后对比,我觉得essay一定要个性化,写涉及到学生自己本身的事,越具体越详细越好。同时,要跟前面课外活动和奖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使那一部分更进一步丰满生动。泛泛而谈比较空洞的essay往往被拒。essay内容可以是在课外活动里做的事,可以是一次参加比赛的感受,甚至可以是对某一事物的观察。但无论你写的是什么,一定要让人感觉到你的存在:观察事物是从你的眼睛以独特的视角去看;比赛感受是从你的心灵去感应一切;活动做事是因为你的参与而使学校/社区有所不同。。。总之,读后让人感到:在那一时那一刻,是你的存在made a difference.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我不知道怎样能说得更好,但它确实是我在读孩子被接收学校essay时的感受。我想也许正是这点在接受和被拒之间产生了不同。

  好了,如果你成绩很好,课外活动和奖项丰富,找到了很好的推荐人,又写出了独特的essay,是否就一定能跨入藤校的大门呢?老实说,我不知道,我想你已非常接近,但跟这世上任何美好事情一样,完满的结局,往往还需要要有一点点运气。下面,我们再简单聊几句面试和录取。

  四、综合评定

  并不是每一所藤校都给面试,很多时候还要看在那个地区有没有能面试的校友网络。我家孩子倒是有好几个面试,咱没有身临其境,具体面试过程中问的问题不好乱说,就现在记忆所及,从孩子面试后所说给我的印象看,似乎每次情形都不相同:有一次面试者就对着一张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问,这儿一边回答,他一边在那儿写;另一次,面试者问了几个问题后就一直在滔滔不绝的说,整个面试大部分时间都在听面试者在说;还有一次两人聊得很投机,结果面试时间大大延长,几乎是原定时间的一倍;再有一次面试过后好几天,面试者又打电话到家里找孩子谈了一通。每次面试孩子似乎都挺轻松自在的,事前也没见有什么特别准备,倒是有一个策略当时孩子说到时让我感到印象深刻,所以现在还清楚记得:在面试时,凡是在网上能查到的有关学校的信息,绝对不问(其背后的逻辑是:如果问这些,说明你申请时没做homework);要问就问面试者以前在学校里的事。

  面试在申请中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否则学校不会花力气去搞这个。但影响到底有多大,不好说。我家孩子在面试过和没面试过的申请里录取和拒绝的都有,而且从面试的经历看,事先也没法有什么准备。我想,在面试时做到自然,坦诚,不要说出跟自己申请材料前后矛盾的话也就行了,所谓的“be yourself”大概也就是这层意思。

  大概每年5月份开始,不少藤校都会在全国各地搞招生宣传,一般是好几个学校联合在一起开。如果你SAT/ACT考得好并且送了成绩给学校,有时会直接收到email邀请。否则也可上网查。比如Google一下“Harvard in your hometown”就会有(H,S,UPenn, Duke, Georgetown)5所大学一起今年在全国各地搞招生宣传会的日程安排。感兴趣的家长有机会可以带着家里的高中生一起去听听这类的宣传会。对孩子是个激励,自己也能得到不少信息。在宣传会上,有一个问题铁定是会被提出来的:录取的标准是什么?而答案也可算是大家心里都知道的共识:成绩好,但光有这个还不够;还需要有其他方面象课外活动等,需要多少?没有定规。在这里,你是得不到任何明确的数字量化标准的,最后的录取决定是所有方面综合评定的结果。这个“综合评定”忙煞了无数的高中生,毕竟,它给出了努力的方向和希望;这个“综合评定”又愁煞了无数的高中生,因为,你不知道究竟要做到多好才算是达到了它的要求。不同的学校又有着不同的风格,这更增加了申请的难度。这就是为什么说即使你很优秀,要想入围,依然需要点运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优秀学生一下子要申请好多所藤校,大家都指望着东方不亮西方亮呢,呵呵。

  作为家长,孩子能如愿以偿进入他们最想去的大学,当然为他们高兴;可如果他们未能如愿,这也并不能说明他们不优秀,也许,那只是因为申请材料不合口味。不管上哪所大学,从迈入校门的一刻,大家就又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以后的发展还得看各人的奋斗。从这个角度看,藤与非藤又没什么区别:以后的路依然得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我家孩子从小就比较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要我们多操心,大学申请也不列外,除了付钱外其他基本不让你插手,好在还算体谅父母心,申请全结束后留了一份COPY给爸妈,算是安慰。申请结果出来后我一时心动,想看看这拒和收之间到底有何差异,于是又回头看了一下申请材料。这上面所说的大概可算是些事后诸葛亮式的总结,但也说不定是些事后臭皮匠的想法。喜欢的部分请尽取所需,不当之处也请一笑而过。这两天话就在口边,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可这码字太苦,现在终于完乐,可以看比赛去了,呵呵,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