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股份最新消息: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50:24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最早发源于社会学。有学者从代际的角度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纵向的研究,认为,农村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间的变化,他们在流动的动机以及其他许多社会特征上存在差异,从而提出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并且将其界定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于上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他们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中出生和长大起来的,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参见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载《浙江社会学》2003年第1期)。2010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但是,该文件中对于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具体的界定。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多数是采用了社会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但是概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从出生年月出发,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16-26周岁,来自外省籍且户籍在农村的人员(参见林彭、余飞、张东霞:《“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08第2期);有的学者从父母身份出发,认为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农民工(另一方在农村务农)的少年儿童,但排除那些在原籍留守的农民工子女和短期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参见应培礼、肫宏海:《关于农民工第二代犯罪问题的若干思考》,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5期);有的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 ”的提法优点是突出了“新”字,表明他们是与以前的农民工不同的一个群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永远是“新”的,若干年,他们将被“更新的一代”所代替。这是一种媒体语言,不符合科学概念的要求。采用“第二代农民工”的说法会更为严谨,并且将“第二代农民工”界定为1978年以后出生的,大约在1992年以后进城的“城市农民工”(参见吴鹏森:《“第二代农民工犯罪”:概念辨析与解释模型》,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第4期)。

总之,在我国,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从农村进入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由概念可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具有以下属性:生活在城市但仍属于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居住的环境较差,多数居住在廉租房中;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但由于特殊身份和经济因素的原因,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与家乡的同龄人失去了联系,也很难与当地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城镇就业,却从事脏、累、低收入的工作。

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具有明显的特征。

1.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有学者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的特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规模大,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在性别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在婚姻状态方面,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女性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但在新生代中性别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时间明显较短,跨省流动的比例较高,省内流动的比例较低,流出省份和流入省份比较集中,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浙江等省(参见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7期)。

2.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

社会学中的社会认同,主要研究人群对社会现象的一致特性(包括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的共识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有学者从社会认同的角度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制度性身份的认可在减弱,农民身份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涵义。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他们之所以被当作农民,不仅仅是因为制度上的规定,而且也是因为城里人是这样看待他们的,开始试着或者说努力着去认同流入地社会。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开始出现不认可,甚至持批评态度(参见王春光:《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既不认同自己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又不认同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会,导致其既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产生边缘化感觉和意识。

3.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意识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在在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求职期望值较高,在工作中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比较重视闲暇的价值,工闲生活时尚化,消费观念多元化,性观念比较开放包容;普遍感到社会不公平,认为腐败猖獗和贫富悬殊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参见刘俊彦:《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3期)。

4.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特点

有学者从转型期下新旧农民工的对比总结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特点,认为:首先,外出动因方面从“生存型”向“生活型”转变。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把挣钱作为外出务工的唯一目的,而更多的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其次,在身份认同方面,从农民身份向工人和市民身份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将自己看作工人群体,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再次,在发展取向上,从关注工资待遇向更多关注自身发展和前途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愿望,更加关心培训机会特别是接受继续教育等。再次,在维权意识方面,从被动接受向追求权利平等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受过初、中等教育,对农村的辛苦劳作并没有太多的切身体会,他们的参照系多是城市的同龄人,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因此他们敢于主动追求劳动平等、收入平等、生存平等的权利。最后,在职业选择方面,从苦脏累工种向体面工种转变。在选择工作时,新生代农民工首先看重工作环境,其次才是工资待遇(参见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