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保洁加盟上海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8:51
作者:张华  发表时间:2006-10-30 15:52:54 访问次数:144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研究
张  华    唐晓欣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而不是为研究做准备。良好的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一半。从“个人研究问题的构思”到“个人研究问题的表达和交流”再到“研究问题的精致化和天然小组合作团队的形成”,构成选题的全过程。对学生而言,选题探究过程即是主动建构生活的意义、个人的观念和合作精神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选题探究    真实问题    个人观念    合作精神
选择恰当的主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以往对选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与当地资源、生活环境紧密联系的主题来开展研究,过于关注研究主题本身的内在价值,而忽略了整个选题过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从选题到成果展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的探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行为,它应贯穿于整个活动始终,选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选题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针对自身特点、资源、环境不断捕捉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应在此过程中充分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选题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过程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所在,促使学生更主动、有效地去寻求问题的解决过程。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展开对选题问题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活动主题如何产生是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它试图解决的不仅仅是主题本身的价值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选题过程本身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我们认为,研究主题的选择过程实际上体现着一个研究的过程,一种学习的方式,一种生活的态度,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内在价值得以凸显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这个过程未曾得到特别的重视。
镜头一:四年级教室    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你们想研究什么呢?有什么感兴趣的主题,请大家说说?
生1:我要研究植物,研究咬人草。
生2:老师,我要研究飞碟。
生3:我要研究导弹。
生4:我要研究毒药。
生5:我要研究钱币。
生6:我要研究象棋。
生7:我要研究西瓜虫。
生8:我要研究台风。
……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主题选择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全班四十余位同学,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想研究的内容。听了孩子们的这些回答,老师往往会苦着脸说,这么多主题,我怎么办!孩子根本就不会选题嘛,有的东西,他们根本就不能研究。于是轻易否决了学生的选题权。
镜头二:三年级教室
师:同学们,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王老师想到一个好题目,就是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内容,我们去寻找春天。好不好?
生:好!(齐声)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过程简洁明快,但这个过程也预示着,这次活动,老师是导演,孩子们则是被动的表演者。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不能在讨论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选题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的研究主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选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问题对于学生自身的意义、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以及寻求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事实上,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表达问题并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合作研究问题,这本身就是研究的体现。许多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更为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对于问题的产生过程着墨不多,而这恰恰丢失了综合实践活动中最具力量的部分——探究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其问题解决的方式,更应成为他思考、生活并赋予自我主体价值的方式。
对选题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和同学在选题的过程中明确活动的意义,学会研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整个研究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富有意义的有机整体。
二、选题的基本实施框架
研究中,我们提出了选题的基本实施框架,而选题研究的目的却不是要为教师实践提供一个固定的实施模式。事实上,选题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个性化,依赖于探究者的体验与思考。选题框架的意义更多应体现在其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诉求。
个人研究问题的构思
个人问题的提出
是什么
为什么
如何做
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问题价值与意义的讨论
帮助寻找研究方法
同学与教师对其主题进行审议
将问题不断精致化或判断为不适合研究
形成研究小组
该框架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下列方面:
(一)个人研究问题的构思
当同学被告知他们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主张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为了促进学生对研究问题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可以给出三个问题:
u       我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u       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u       我打算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完成自己的选题计划书。在选题计划书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图、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选题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查阅资料,和同学、教师、家长或其他人讨论等多种方式完善自己的计划书。
(二)个人研究问题的表达和交流
当同学制定好各自的计划书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对各自的选题展开讨论。这个过程是:首先由同学介绍自己的选题,同学和教师则对他的选题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包括对研究价值、可行性的质疑或对研究方法的建议等等。双方的互动交流不断促进大家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要创建一个平等而宽松的对话氛围。
(三)研究问题的精致化和天然小组合作团队的形成
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师生、生生之间围绕选题的对话交流,加深了问题提出者对问题的认识,问题不断得以精致化:有些问题的范围变窄;有些问题被转换了角度;还有些主题在讨论中被定为不适合或暂时不适合研究。这些变化的发生都应是在一种平等的对话气氛中逐渐生成的。同时,在对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同学在深入交流后发现对某个研究主题抱有共同的兴趣,这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一起合作研究。这种经努力思考和认真讨论后形成的“天然小组”,其成员不仅基于同样的兴趣,且在理性思考和交流后做出的选择会使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持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成为可能。对于一些主题被定为不适合研究的同学,由于主题不是被轻易地否定,而是在沟通中逐渐暴露其选题的缺憾,同学大多能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接受这一结论,并通过这一过程提高了自己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选题过程,同学们有了自己渴望探究的问题和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基于学生自身的思考、交流、审议产生的。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真实问题的价值——自我意义的产生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主张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真实问题来探究。这与主流学科教学模式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诉求。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从来都不缺少问题:上课,老师要向他们提出问题;考试,他们要面对试卷上大大小小的问题。解题,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也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这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应是学生唯一的生活方式。
学校中要解决的许多问题是模拟和虚幻的。这些问题往往从知识的结构出发,基于逻辑推论而产生。倘这些问题不能与学生的经验有机联系起来,它们对于学生而言就完全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如教材编制者和施教者所设想的那样,让学生深入知识之中。由于问题缺乏对于学生本身的意义,问题在学生那儿转化成了“发现教师喜欢什么,在课堂问答和考试以及外表行为方面有什么可以使老师满意的问题”[1],这样,学生学习的实质不是在探究知识,或者说,看起来好象是在探究知识,而从根本上,学习已经转化成了对各种考试外在要求的掌握。这样的学习活动对孩子来说,是外在的、与己无涉的,所追求的是外在于自我发展、知识探究本身的目的,由此习得的就是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生活格格不入。
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建立起自我、知识以及世界之间的联系。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育即生活”成为其第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他强调说:“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儿童在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当他把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时间和兴趣去从事纯属智力活动方面的修养。”[2] 生活不仅仅给予个体以经验,更为个体生存赋予意义和价值。
因此,一个植根于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的价值,一个由学生自我发现的问题的价值,不只是关于这个问题本身好坏的价值评判,而在于这个问题的产生对于产生问题的这个学生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问题的产生、表达、磋商、解决的过程即是学生不断探究生活、发现自我、寻找生存价值的过程。任何外在于学生的问题,如果不试图建立起与学生本身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就只能是一个虚幻的问题。而只有在对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才成为可能。
(二)表达和交流的价值——个人观念的产生
杜威认为观念是“在思维中,和已经获得事实、资料和知识相互关联的事物,是暗示、推论、猜测的意义、假说、和试拟的说明。”[3] 个人观念的产生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从已知进入未知,不断寻找、澄清的自我的“发明”的过程。“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4] 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一书中同样强调,“概念的直接教授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没有效果的。一个试图如此做的教师除了空洞的言辞和儿童鹦鹉学舌似的背诵外,一无所成。”[5] 由此可见,学生个人观念的产生是其以语言为媒介建立世界之意义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6] 现今学校的常规状态仍然是“教”与“被教”。这种被动的“知识容器式”的学习观并不能帮助学生个人观念的形成。当然,这种状态并不完全忽略学生思维的内在状态,因为教师需要了解这种内部状态,以便能够更为有效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进而用灌输进去的知识去消除学生内在的不成熟状态。仿佛,儿童的内在状态是一个不断需要纠正、替代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能够自我不断成长的“生活体”。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科学概念是在“儿童自身艰巨的心理活动的帮助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受变化着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影响,本质上仍是一个整体过程,不是对抗的冲突和相互排斥的心理形式。”[7] 其学习理论被日本学者佐藤学总结为“拷问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同伙伴开展沟通的人际关系,构成自我思维的自我内关系。”[8] 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对客体的研究活动中,在观念的表达和与同伴的交流对话中,在自我的反思中,个人观念才能得以不断生长,也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得以真正发生。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研究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个人问题的表达,重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针对问题产生的交流对话。这种对学生表达能力与交流对话的关注,不在于它的形式本身,而是试图通过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情境的创设,创造交互性的人际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与教师在基于交互主体性的社会沟通中,分享彼此观点、激发个人观念并由此建构出自我与世界的意义来。
(三)天然小组的价值——合作精神的产生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实践中,绝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但是形式上的小组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主体。现实中的小组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班干部或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为小组的“控制者”,他们选择主题,制定计划,安排其他同学做这做那,被逐渐边缘化的同学则在组织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没有自由平等的交流,没有对不同观念的尊重和分享,也就失去了真正合作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过程中产生的天然小组是基于一个开放的群体对于一个真实问题的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不受控于任何外在的压力,凭籍着自己对于这个真实问题本身的兴趣,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对话中,不断深入对问题的思考,从而激发起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天然小组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多种声音共存,协商、审议、探究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组织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生活实践方式。正如杜威所说“民主的社会既然否定外部权威的原则,就必须用自愿的倾向和兴趣来替代它;而自愿的倾向和兴趣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形成。”[9] 天然小组的产生过程既是学生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社会性逐渐形成的过程。
天然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研究活动中真实的主体,他们彼此展开的合作探究是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过程。个体间的差异性在天然小组中不是排斥、歧视的对象,而是成为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宝贵资源,学生在这种既尊重个体差异,又强调合作交往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在天然小组中的角色不再以知识拥有者、组织控制者的形象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他更像一个参与到共同活动中的学习者,不必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成为探究、对话、合作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与学生在一起。这样的组织实际上就形成了佐藤学所描绘的“交响乐”式的学习共同体。它的追求不仅仅止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活动,而是期待成为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的生活方式。
真实问题、交流与表达、天然小组的形成构成了我们选题研究的三大要素。它们不仅仅是选题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研究活动能够有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价值得以凸显的重要保证。我们将选题过程视为研究过程,通过选题活动,让学生学会研究、学会交流、学会共同生活,使整个选题过程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突破口。
四、选题研究的实践个案——邓超老师的选题课实录节选(四年级)
[导语]
同学们,前一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将研究新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已从准备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准备怎样研究等方面初步制定“选题计划书”,(课件出示“选题计划书”)。你们都想研究什么呀?
[学生活动]
学生说自己的选题。
[导语]
同学们的选题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从中老师感受到你们有着发现的眼睛,有着敏锐的视角,有着智慧的大脑。真不错,老师很喜欢。那你们为什么要研究啊?又准备怎样研究呢?好,先在小组内简单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选题计划。
[导语]
哪些同学愿意上台来和大家交流你的想法,分享你的智慧。当一位同学在上面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边听边想:你觉得他的选题是否合理,适不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
[师生双边活动]
1.指名陈述自己的选题计划。
2.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研究内容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选题、有效研究。
3.在对话中,教师引导兴趣相同或相似的同学合作研究,形成“天然小组”。
(你对他的研究有什么意见、建议以及不同的看法。有谁也对他的研究内容感兴趣的也可以和他一起研究。)
[附:学生阐述研究计划及教师的指导]
1.  研究蚜虫(王晨岑)
生:我想研究蚜虫。因为我家的那个小区里的花草树木上经常爬满了蚜虫,把嫩绿的叶子吃出一个个小洞,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我准备捉一些蚜虫来观察,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看他们怕什么,有什么东西可以消灭它们。大家对我的选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提出来。
生1:蚜虫有许多种类,你不可能全部都认识,怎么办?
回答:我可以请教老师,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认识蚜虫。
生2:消灭蚜虫可以用农药,你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呢?
回答:因为我从一本书上看到植物上喷洒农药后,遇到下雨天会顺着水流到下水道、池塘、河流里,造成污染,不够环保。(掌声)我想除了农药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消灭蚜虫,比如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蚜虫从植物上吸引走,我还想发明一种捕捉蚜虫的工具,这样既可以消灭蚜虫,也很环保。
师:你能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定研究内容,这非常好。通过观察研究蚜虫,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板书:观察)还要做个有心人,写写观察日记,更重要的小脑袋要思考。最让老师佩服的是,你还是个环保小专家呢。有准备研究其它昆虫的吗?可以和他一起研究。
2.  遥控赛车(林俊甫)
生:我想研究遥控小赛车。因为我非常想知道遥控小赛车为什么能被遥控?为什么小赛车和遥控器之间没有电线也能遥控?我准备这样研究:(1)分一点人去上网查资料;(2)分一点人将不懂的问题做成问卷调查,去请教别人;(3)分一点人将家里的小赛车带来,拆开来研究。我说完了,大家有什么建议和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1:如果拆开来不能装好,弄坏了怎么办?
回答:(迟疑了一会)对不起,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生2:我对遥控赛车也很感兴趣,觉得它很神奇,不过,我觉得它的内部很复杂,我怕研究不出来。
回答:有不懂的可以问老师和家长呀,还可以上网查资料。
生2:那要是他们也不明白,还弄不懂呢?
回答:(迟疑)
师:(插话)我们去研究一样东西,就是因为有许多地方不明白,通过研究能够学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正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啊。当然,我们四年级同学所掌握的知识有限,很难把遥控赛车研究透,不过我想通过研究会知道更多的东西。要相信自己,你说对吗?
生2:(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了,那我也要参加研究遥控赛车这一组。
生3:我有个建议,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后也去发明一种遥控赛车。
回答:谢谢你的建议,我也想这样做。
师:你很像个小科学家,研究的问题很有科学价值。你有一点想法老师非常赞同,就是你很有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把大家的智慧集合起来去研究。动手做一做,(板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不过,难度比较大,可以请教家长和老师。好,谁对遥控赛车也感兴趣的,可以和他一起研究。
3.  大自然(蒋曜宇)
生:我想研究大自然。因为我从书中知道人类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玛雅文明神秘消失之谜、南非吃人树之谜、海底金字塔之谜等等,我对这些未解之谜很感兴趣,我想通过上网查资料、请教别人搞明白这些事情。大家对我的选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提出来。
生1:我觉得你的话很矛盾,因为既然是未解之谜,那么网上肯定没有答案,别人也不知道。那怎么研究?
回答:对不起,这个我没有考虑过。
生2:未解之谜有那么多,你想研究什么?
回答:我想研究南非吃人树之谜。
生2:研究这个未解之谜要到实地去,我们小学生不可能去的,你怎么办?
回答:哎呀!这个我也没有考虑过,对不起。
生3:我来帮助蒋曜宇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研究身边不懂的现象,这样比较简单,而且也可以实地去考察。
师:你对大自然中的未解之谜充满好奇,有可贵的探究精神。但老师觉得,你的研究题目很大,涉及的范围太广,并且这样的研究需要实地考察,我们现在还很难做到。我很赞同钱晨的建议,从身边的一些没搞懂的现象入手,去研究,老师相信,你坚持不懈地钻研下去,将来一定会解人类未解之谜。
4.纸飞机(陈子晗)
生:我准备研究纸飞机,因为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不能飞,但它折成飞机的形状却能飞,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知道。我准备这样研究:(1)上网、看书查找有关资料;(2)向老师、家长请教;(3)折不同形状的飞机,比较哪种形状的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大家对我的研究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提出来。
生1:我帮你解决一个问题:纸飞机是借助空气浮力飞的,不同形状的纸飞机飞得不一样是因为所受到的阻力不一样。
回答:谢谢你给我解答这个问题。
生2:我有个建议:研究纸飞机太简单,没意思,要研究就研究难的,(笑声)比如飞机这个庞然大物为什么能在空中轻盈地飞?
生3:我知道人们发明飞机是从蜻蜓身上得到启示的,其它的很复杂,我就不知道了。
回答:谢谢你们,我会这样做的。
师: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从平常的游戏中想到了这么好的研究课题。老师建议你这项研究要多动手实践,“实践出真知”嘛,在反复的实践和思考中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板书:思考)“学而不思则惘”。当然,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飞机这个想法非常好。好,谁对纸飞机、飞机也感兴趣的,可以和他一起研究。
4.  钱币(卞艺琼)
生:我想研究钱币的历史。因为每当我看到那些五花八门的钱币时,心中就会有个疑问:钱币究竟有怎样的历史呢?妈妈说过,钱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我想通过研究钱币去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由于这两点,让我产生了研究钱币的念头。我准备这样研究:(1)搜集好钱币分辨出国家、年代;(2)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对钱币的了解;(3)到前进菜场附近的钱币市场深入了解钱币;(4)把研究过程中对钱币的了解记录下来并整理好。
生1:你是想了解中国的钱币还是外国的钱币呢?
回答:都想研究。
生2:那你的钱币从哪里来的?
回答:我妈妈去国德国、英国还有香港一些地方,带回来一些外国的钱币。
生3:那没有古代的钱币你怎么研究?
回答:可以去博物馆看看古代钱币,而且我刚才说了,在昆山前进菜场附近有古钱币市场。
师:你的目光很敏锐。研究的问题很有意义。通过搜集古今中外有关钱币的资料,进而了解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这是很了不起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6.游戏王卡(花磊)
生:我想研究“游戏王卡”,因为我很喜欢它,觉得它很好玩,我想知道它的奥秘,也想知道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好处,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它。我准备先搜集一些卡来研究,再到网上查一查,把所获得的知识摘抄整理好,编成一本综合实践活动书,让同学们知道怎么玩得更好,更出色,让同学们在玩中加深友谊。大家对我的研究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提出来。
生1:我有个问题,就是你不怕玩物丧志吗?(问题提得很尖锐,赢得听课老师一片掌声,也得到许多同学的赞同。)
回答:我相信自己不会的,我会处理好学习和玩耍的关系。
生2:“游戏王卡”的种类很多,你怎么研究得过来。
回答:我想先从身边的“游戏王卡”入手,另外,我可以专门的“游戏王卡”的网站查资料。
师:对研究“游戏王卡”感兴趣的同学请举手。(很多学生举手)看来同学们对这个很感兴趣,既然对这些感兴趣,那我们就应做真正的研究。比如可以研究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同学们的态度怎样?家长的态度怎样?游戏商的态度怎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的方式。
[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从准备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以及准备怎样研究等方面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在对话中我们初步组成了很多研究小组,这些同学可以在课后讨论具体的研究方案,下节课我们再交流。还有许多同学的没有来得及交流,老师建议内容相近的组合成一个小组,比如:研究昆虫的可以组成一组,研究植物的可以组成一组,如果你对自己研究的内容很感兴趣不愿意放弃的我们课后再交流。说到研究,我们同学刚才说了很多方法,展现了自己的智慧。不同的研究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邓老师总结了一下,可以供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参考,小手动一动(实践);小眼看一看(观察)(注意写观察日记等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小脑想一想(思考)。
邓老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年轻语文老师,同时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他与我们合作开展选题研究活动。之前,我们与邓老师沟通了整个选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理论设想,并说明在整个活动中,邓老师不必拘泥于框架,指导中遵循自己的判断。
这次选题活动从文字表述上看,似乎有些呆板。但从当时老师和同学们参与的情况来看,场面非常热烈。邓老师从未尝试过这样的指导方式,活动结束后跟我们交流道:“我太拘谨了,大概还没有习惯这种方式,学生的表现不错,下次我还应该放得开一些,让他们的讨论更充分一些,他们的想法真不少!”同时他也认为,这样的指导实际上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邓超老师虽然在思想上非常认同我们的理念,他自己也是一个比较尊重孩子的教师,但长期的教学惯习下,他还是不自觉地处处显示出主控的姿态,因而对于学生的讨论并未真正融入其中。相比而言,生生之间的交流较为自然流畅,师生交流略嫌薄弱。研究过程促进了邓超老师对其教学实践的反思,我们发现,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他显得更为自信。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平行班的对比中,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选题探究活动的班级在问题意识、相应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待合作的态度等方面较其他班级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第二轮研究活动中,他们能很快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入研究的情境。教师们普遍感觉到,虽然在第一次选题研究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不断发现、明确、思考自己的研究主题,但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让教师成为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处处包办代替的“管家”。选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选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这种研究是植根于理论思考基础上的实践创新。它不是理论创新的简单移植,而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合作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基于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创造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促进教师、学生、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发展。
注释:
[*] 张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晓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1.
[2] 单中惠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3
[3]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3.
[4]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4.
[5] [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著.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94.
[6] 张华,李雁冰等著.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87.
[7] [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著.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96.
[8] [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7.
[9]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