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基因骗局:定解宝灯论新月释(学习摘要4)(对显密深法无信心者不可翻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8:34:22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学习摘要4)

(对显密深法无信心者不可翻阅)

丙三、赞叹正道与入正道者的功德

希有法称月称师,善说一同之光芒,

照射佛教广天道,摧毁一切黑暗疑。

希有的法称论师与月称论师如同日月,他们的善说汇合在一起,就如同日月的光芒,使佛陀的第二、三转法轮的密意昭然若揭,摧毁众生相续中的一切疑暗。

“广天道”是用诗学的修辞方式喻指天人所行走的广阔道路,即虚空,借此来比喻佛教中第二、三转法轮。虚空中只要有日月,其光芒必然能照亮万物,遣除黑暗。

产生定解的来源是闻思正法,而闻思的对象主要是内道中大乘的唯识与中观,具体是法称、月称论师的论著。

法称、月称论师具有不共同的神通与功德,是众生的真实皈依处,分别发扬光大了陈那论师与佛护论师创立的随理唯识与大中观,并使其成为常盛不衰的两大宗派,故称为“希有”。

法称论师是南赡部洲弘扬唯识最有力者,著述了诸多详细、广大抉择名言的因明论典(因明以随理唯识见为究竟)。法称论师修忿怒本尊时现见本尊,本尊问他欲求何种悉地(成就),法称论师答需“尊胜诸方”,即能立不败于十方,本尊如其所求赐予了悉地,从那时起法称论师无误地通达了世俗唯识之理,广破外道,使无数外道弟子皈依内道……他与陈那论师同是六庄严中以因明庄严南赡部洲的大论师。陈那论师主要归纳宣说了第三转法轮中因果能生、所生及法的不变本性。首先有短小的一百多部因明著作问世,后来现量见到文殊菩萨,得到殊胜加持,相续中圆满无误地通达了世俗名言后,造了集合所有因明论典之义的六品《集量论》(六品依次为现量品、自利品、观违碍品、他利品、观譬喻品、观能破品)。后法称论师作了七部因明论著,对《集量论》进行广泛的注疏。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观相属论》(又译作《关系论》)、《他续成立论》(又译作《悟他论》)、《因滴论》、《辩难正理论》(又译作《诤理论》)。前三部为根本论,其中《释量论》专从文句、意义上解释《集量论》,并且广泛破了他宗,建立了自宗;《定量论》较广地建立了自宗,未广破他宗;《理滴论》未广破他宗,也未广立自宗。后四部为支分论,其中《观相属论》主要论述一体与因果的关系;《他续成立论》主要论述虽然一切见闻觉知为唯识,然不同众生的相续是他体相续;《辩难正理论》是唯识为回答有部与外道,抉择离识无外境而宣说的立敌(立即提出自宗观点之一方,敌即辩论之对方)辩论、辩论胜负及堕负之处;《因滴论》专给有部以因明的宗、法、同品周遍和异品周遍三相讲述唯识的意义。

月称论师出生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南印度娑曼陀,是佛护论师的再传弟子。当时印度大小乘佛法均极隆盛,他在那烂陀寺担任堪布时,广弘中观宗,追随佛护阿阇黎,光显龙树菩萨深广理趣,摧伏邪说,所向披靡。曾示现神通,从石板上画的牦牛身上挤出牛奶来供养那烂陀寺的僧众。关于他的事迹可阅读《入中论日光疏》。以大中观不共同的应成理论真实地抉择了法界胜义谛的本性。分别造了《中观四百论释》、《六十正理注释》、《中论颂释——显句论》三大注疏,又造了抉择《中论》意义的《入中观根本论》、《入中论》及《入中论自释》。

名言观察之因明,无误取舍与退进,

尤其佛法及本师,获得定信唯一门。

这一颂赞颂法称论师弘扬的因明。观察名言实相的因明理论,能令众生对世俗因果法进行无误取舍,退出常见与断见的外道,进入趣向解脱的内道,尤其是对佛法与本师释迦牟尼佛产生出胜解信心的唯一途径。

不少人认为因明只是一门辩论的学问,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因明主要抉择的是第三转法轮中随理唯识经典的教义,并以理论成立佛是具足一切智智的量士夫,佛所说的法是正法,以及因果、轮回、涅槃等的世俗正理。为了破除外道等的遍计执著,引其进入趋向解脱的内道,才以慈悲的发心与智慧的力量与其展开辩论,解除他们的邪见、边执。

“因明”即是以有根据之因使众生明了世俗法。初学者若不闻思因明,很难对三宝、因果等产生出真正的坚定信心,因为初学者的信心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就象一棵芭蕉树,虽然漂亮,中间却空虚不实。又虽有理智尚未进入佛门的人,很难直接对高深的大圆满等法生信、通达,如科学家等,若贴近他们的研究方向,依因明提出轮回、因果等的根据后,可以较轻松地遣除他们的疑惑,使他们对佛法生起信心,因为对于宇宙间的世俗诸法,法称论师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详细无误地抉择了。

又论典的三胜六劣中,指出以辩论为目的的属于外道论典,而因明是包含共同明的内道论典,目的是使初学者对三宝和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并作为自己真正的依怙,并非以辩论为目的。

陈那论师在《集量论》开篇顶礼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巍巍功德时说:“成量士夫利益众生心,顶礼导师善逝救护者。”法称论师在《释量论》第二品“量成立品”中专门作了论述。藏地的萨迦班智达也在《量理宝藏论》第九品中对此作了专门的论述。

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是因为往昔发了清净的利益众生的心,即菩提心,此为发心圆满。此处“导师”意谓六度万行,即发心后,又长时精进于六度万行,这是加行圆满。发心与加行圆满,便具备了成佛之因。获证了佛果后,便能圆满自他二利。“善逝”表示自利圆满,这是佛精进修学大乘法的结果。“救护”表示利他圆满,因为佛为众生宣说了解脱的正法,因而成为众生的救护者。

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释量论大疏》的科判,这些功德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同时也是我们众生修行成佛的过程。在回答世间人及外道等“为什么佛是量士夫”的问题时,应先建立佛是救护者的观点,如是他们必问:为什么佛是救护者?回答的理由是佛传了四谛法,他们若想辨别真伪,可研究佛亲口宣说的法,于是会肯定佛悲心广大,智慧深远,已圆满利益了他人。这样再次第往上推,即因为佛是利他圆满的救护者,自利必已圆满,因此是善逝。善逝必已经过六度万行,故可推出是导师。六度万行均为利益众生,即有利益众生之心,故佛是量士夫。这些功德后后为能立、前前为所立。

使世间人与外道承认佛是救护者的主要根据是四谛法。小乘佛法把轮涅诸法归纳为苦集灭道四谛,大乘通常归纳为胜义世俗二谛,月称论师《入中论自释》中指出大乘的二谛可包括小乘四谛,即苦集道三谛归于世俗谛,灭谛归于胜义谛。

世间轮回的特征是苦谛,苦谛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之分,其原因即集谛,是无明烦恼(我和我所的执著)。也正因为轮回痛苦的因是集谛——无明烦恼与业障,其果自然也不会是安乐,而是苦谛——轮回痛苦,即便看似安乐,其实质也是漏法,究竟还是痛苦。但众生并非永远只有痛苦,因为还有灭谛与道谛的存在。

灭谛是佛等圣者们安住的出世间的涅槃。道谛是趋向灭谛的方法,它是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的过程,依此修可遣除俱生我执的种子,趋向灭谛,得到解脱。比如误认黑绳为蛇(集谛),而生起恐怖(苦谛),待看清了并非是蛇后(道谛),怖畏即可消除(灭谛)。这就分开了轮回与涅槃。世间轮回的起因是由无明所致,是烦恼与业障的结果。

有的外道认为世间是由一个不可思议的神我所创造,有些科学家们则说世间是由无情物产生的,此与外道中的“现世美”的观点类似,认为没有前世,也没有后世,是无因无缘自然出现的。下面分析这两种观点:如果是同一个神我产生了世间器情,则为什么有人享受快乐,有人遭受痛苦?再观察神我是常法还是无常法,是常法则不可能产生万物,是无常法则他也在刹那生灭,没有自在亦不能产生万物,这在《入中论》中已广破。若是没有因缘便可产生,则石头也应能生出稻米。如是可知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第九品中说:“心无观待其它因,成立前际无穷尽,因已聚足且无碍,成立后际无穷尽。”观察我们现在的分别心是依外境的无情物无缘无故忽然产生的,还是依前一刹那的分别心而产生的?若是依外境忽然发生的,则柱子也应产生分别心,而且在今天怎么能回忆起昨天的事情?怎么还会保留以前的习惯爱好?若说现在的分别心是依前一刹那的分别心产生的,则一直往前推,也就有了前世。同样,若承认明天有,则也可推出有后世,因为轮回中的凡夫以现世最后一刹那的分别心作为近取因,而产生了下一刹那的中有等的分别心。缩小来看,昨天好比前世,今天是今世,今晚是中阴,明天是后世,三世可以这样理解。

如是说后世看不见,因而不存在,那么明天也看不见,是否也不应该存在了?又如果在这一世不需要为下一世行善止恶,则今天是否也不必为明天作衣食等的准备了?!

如此便得出:产生烦恼痛苦轮回的主因是内相续的无明分别心,外境唯作助缘而已。无明分别心经过长时期沉淀后,便产生了一定的习气(惯性),如小牛一生下来便会吃奶,猪、狗等很喜欢吃我们看来是不清净的食物,这些习气不断驱使众生在轮回中流转。

外境中并没有绝对好吃的东西、绝对好听的声音,比如有人喜欢吃的酥油,另一人见了正好反胃;母亲过世了,儿子无论看到多么美丽的景色,心里依然痛苦;有人衣不蔽体,却充满着快乐;有人衣食丰足,却整天愁眉苦脸。从作者的角度观察,善果、恶果是因相续中的善心或恶心分别造了善业、恶业后的报应,都是内分别心使然,故与外境没有必然的联系。

轮回的理论,还可通过一些有神通的瑜伽士或再生人的回忆找到根据。也有少数人能回忆起前世生活过的地方、父母、朋友以及自己死亡投生的经过等,详见大堪布索达吉所著《佛教科学论》中第三章“轮回与因果”。

四谛是由佛自力宣说的,由此可知佛已亲自证得,因此佛是具有一切智智的量士夫。而外道正好相反,外道说他们的法是正法,因为是大自在天等所说的,至于为什么自在天是宣说正法的量士夫,他们却拿不出充分的理由。

依据因明是我们在世俗中对佛、法生起坚定信心的唯一途径,如理闻思因明之后,生生世世中都不会对佛、法生起丝毫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