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木门图片:中国地理地貌、河流、城市名称原意常识总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23:56
中国地理地貌、河流、城市名称原意常识总汇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一些城市名称的原意


中国的四大高原
   中国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达45O0米,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系列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高原上有1OOO多个湖泊,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高原。其中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湖中的鸟岛驰名中外;纳木湖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湖泊。高原上还有很多的盆地。

  内蒙古高原海拔10OO米左右。它地势坦荡,水草丰茂,是很好的天然牧场。

  黄土高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发源地之一,海拔1000—2000米,地面上覆盖着5O—8O米的黄土层。

  云贵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奇异的石林、孤峭的石峰、深透的洞穴、忽隐忽现的地下河流。高原上有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从57米高的陡崖上直飞“犀牛潭”,气势磅礴,是中国最大的瀑布。



中国地形概述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欧洲总面积。中国的地势呈阶梯排列,以青藏高原为最高点,自西向东,级级下降,向海洋延伸。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度为3.2万公里,在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其中最大的是台湾岛,其次是海南岛。

  中国大地的地势象四级阶梯,自西向东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最高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许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第二级阶梯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海岸,地势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这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第四级阶梯就是再向东的中国大陆架浅海区。这里水深大都不超过2OO米,堆积着河流入海带来的大量泥沙。



中国的三大“走廊”
   河西走廊 位于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之间,是中国西部甘肃省西北部的一个盆地。它因地势较低、形状狭长,并在黄河以西而得名,全长约1200公里,走廊里有山岳区、戈壁区、绿洲区。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再通过西亚到达欧洲的。

  辽西走廊 位于中国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在渤海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平原的宽度从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称为“辽西走廊”。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陆地交通,就主要通过这里。

  海上走廊 台湾海峡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水道,被称为中国的“海上走廊”。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是南北航行要冲。中国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从台湾海峡经过,据说还曾在澎湖岛上休息过。



中国的五大山系
    中国以多山闻名,纵横全国的山脉主要分为五个体系:

  1、东西走向:有天山一阴山一燕山山系;昆仑山一秦岭-大别山山系以及南岭山系;

  2、南北走向: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等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有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等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等山脉;

  5、弧形山脉:主要为喜马拉雅山、台湾山地等。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地震
   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远在3000多年前,《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泰山震”的记载。中国又是最早发明地震仪,并用地震仪观测地震的国家。公元2世纪,张衡创制候风地动仪,设于京师(今洛阳),观测地震。

  中国地震多呈带状密集分布,可划分为:①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②北起沈阳,向南经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的郯城、安徽的庐江,最南可到湖北黄梅的地震带;③燕山南麓,华北平原两侧与太行山东麓、山西中部的一连串盆地和渭河盆地;④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向南横越秦岭,过甘肃文县,沿四川盆地西北和西缘,直至滇东地区,总长约2 000多千米的范围内,是中国规模巨大的强烈地震带,也是中国东西两部地震活动区的分界线;⑤喜马拉雅一滇西地区,是地中海一南亚地震带经过中国的部分;⑥从西昆仑至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地震分布带;⑦新疆帕米尔至天山南北地震活动带。

  中国西部地震活动较频繁,且震中分散;中国东部地震活动不如西部频繁,但地震活动期延续时间长。台湾为一例外,是全国地震活动最高地区,频度高、强度大,震中十分密集。

  地震震源位置按深度可分为浅源(70千米以内)、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中国的破坏性地震多为浅震。东部地区震源深度大致在30千米范围内,西部地区较深,约30~50千米。在帕米尔、新疆西南部、西藏南部及台湾省东南沿海等地,还有中源地震分布。中国的吉林省东部和黑龙江省东部的延吉一牡丹江一带,还有少数深源地震。其深度多为500~590千米,少数为300~400千米。

  按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中国地震大致可分为3类地区:

  1、强烈地区,包括台、藏、新、甘、青、宁、川西和滇等省区,是中国地震活动最显著地区,自1900年以来的地震记录占全国地震总数的80%。

  2、中等地区,包括冀、晋、鲁、陕西关中地区、辽南、吉林延吉地区、皖中,闽粤沿海和桂等省区。这些地区的强震震级可达7~8级,但频度较低,自1900年以来的地震记录占全国地震总数的15%。

  3、微弱地区,包括苏、浙、赣、湘、鄂、豫、黔、川东、黑、吉及内蒙古的大部分。这类地区仅偶尔发生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亦仅6级左右,强震间隔时间较长,一般均在百年以上。自1900年以来,破坏性地震较少,只占全国地震的5%。

  中国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和活动断裂有密切关系。到目前为止,中国记录的8级地震,均发生在延伸长度达数百千米以上的强烈活动的大断裂带上或断陷盆地内;7~7.9级地震中,绝大多数发生在长达100千米以上的活动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内;6~6.9级地震中的90%以上均与长达数10千米以上的活动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有关。中国强震分布还与活动断裂带的特殊构造部位有关:①有50%左右的强震发生在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②15%左右的强震发生在活动断裂的拐弯地段;③15%左右的强震发生在活动性大断裂的强烈活动地段;④还有一些强震发生在活动断裂的端部或闭锁段。

  中国地震的发生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板块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这些板块的运动及其间的相互作用,为中国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中国的地貌
   中国境内不仅有常见的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缘作用现象、沙漠和戈壁等;还有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黄土地貌。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

  中国大陆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下降。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耸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过200米。有人认为这一级阶梯也包括沿海大陆架,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亦有人将沿海大陆架区分出来,称为第四级阶梯。

  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为界,可将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中国西部,从新疆吐鲁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面(海拔-154米)到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高差可达9000米;东部从海滨平原到秦岭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湾省的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两者地势高差和倾斜方向均不相同,特点各异:

  1、昆仑山以南的西部南方,阶坡明显的只有其北缘的昆仑山北坡和东缘的龙门山东坡,其余边缘多和缓的倾斜,很难划出阶梯的边坡。昆仑山以北的西部北方,主要为高大山系所围隔的大型盆地,如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昆仑山与祁连山之间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与走廊北山之间的河西走廊等。上述盆地底部均甚平坦,但其高程却甚悬殊,最高者和最低者可相差近3000米。各盆地周围的山地,许多山峰又高出盆地本身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地面相对起伏巨大。

  2、中国东部真正存在阶梯地形的,只有在上述第二阶梯的前缘和第三阶梯的后缘之间。前者是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鄂西高原和云贵高原,后者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江南丘陵,双方高差达1000~2000米,其间又多具有连续而陡峭的斜坡,坡折相当明显。然而,在高原地带的西侧,出现地势低下的河套——银川平原、渭河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在平原丘陵地带的东侧,更有地势较高的辽东山地、山东山地及浙、闽、粤沿海山地。

  以山地的脉络作为框架的中国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大的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亦构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质构造线方向,而且东部与西部亦很不相同:

  1、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以北地区,山脉主要走向为北西西或北东东,如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西秦岭等。它们所围隔的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陇中等大型盆地具有菱形的轮廓,长轴呈北西西方向。昆仑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其北面的山脉走向由北西西转为南东东,如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等,形成向东北突出的圆弧;南面的山脉走向则由北西西转向北东东,如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等,构成向西南突出的圆弧。整个青藏高原的轮廓可视为以北西西方向为长轴的巨大菱形。

  2、中国东部的山脉走向,主要是东西向与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的相交截,间或有北西向的。东西走向的山脉以阴山一燕山和秦岭一大别山最为明显,向西前者可与天山相连,后者可与昆仑山相接。南岭山脉亦呈东西走向,但因北东向或北北东向构造的干扰,表现不很明显。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地理上的重要界线,燕山隔开了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阴山是内蒙古高原的南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就是依次以燕山、秦岭,南岭为分界的。然而,分布地域最广的是北东或北北东的山脉走向,沿此构造方向在地质上形成一系列的拗陷带与隆起带。表现在今天地貌上,前者多为盆地和平原,后者多为高原和山地。自西而东:第一列为拗陷带,包括呼伦贝尔一巴音和硕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第二列为隆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与吕梁山及其间的山西高原、鄂西一黔东一湘西山地;第三列为拗陷带,包括松辽平原、渤海一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北部湾;第四列为隆起带,包括吉辽东部山地、山东山地、浙闽粤沿海山地;第五列为拗陷带,包括东海、南海的海盆;第六列为隆起带,即中国的台湾岛,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岛弧的组成部分。

  营造中国地貌的外动力主要有流水、冰川、冻融、风、海水等,它们直接或间接深受气候的支配。

  形成中国地貌的外动力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是流水作用,它集中表现在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上。

  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大型内陆盆地的内流河流,多以盆地的低地或湖泊为侵蚀基准面,河源出自周围有冰雪的高山带或多降水的中山带,流经荒漠低山丘陵、山麓砾石戈壁、洪积一冲积一湖积平原,河水沿途逐渐减少以至消失,仅少数特大的河流,如塔里木河、伊犁河、额济纳河、尼勒河等,可流到低地或湖泊内。

  羌塘高原(藏北高原)上的内流河流,河身短小,支流不多,呈辐合状汇集于盆地或盆地内的湖泊。较小的内流河流,多由雨水或泉水补给,水量不大,往往在出山口的盆地边缘形成扇形堆积地。较大的内流河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水量较大,通常从峡谷穿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盆地。当它们流经盆地时,河道分叉,注入湖泊处还能造成小型三角洲。

  中国广大地区的外流河流,除北疆的额尔齐斯河和中俄界河黑龙江外,其余大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分别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些大河的水系分布,往往受到大致东西走向的长大山脉的制约。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台湾岛
   台湾岛是中国最大海岛,为东亚大陆棚边缘上的大陆岛。距大陆最近处距离仅约130~140千米。全岛周长约为l139.25千米。面积3.578万平方千米,此外有海埔新生地38.85平方千米及属岛74.80平方千米。海岸线共长1239.58千米。岛形南北狭长,长约394千米。岛中部东西最宽,约144千米。

  台湾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30%,余为山地和丘陵。超过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

  台湾山地的脊梁山脉为中央山脉。全长约320千米。其西北的雪山山脉长约180千米,与西南玉山山脉相接;西为阿里山脉,其北段亦称加里山脉。中央山脉高峰丛集区,北起南湖大山(3740米),南迄北大武山(3090米),其间相去不下200千米,超过3000米和3500米以上的著名山峰簇聚,其中秀姑峦山3833米,马博拉斯山3805米。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为台湾最高峰,亦为中国东部最高峰。

  海岸大部分皆甚平直。北部自富贵角以东,南至三貂角,长约120千米,岩石裸露,岬角岐出,但除基隆港外,天然港湾规模狭小。东部海岸除苏澳湾外虽岸外水深,但因断崖逼岸,腹地多山,不利建港。

  主要平原80%以上集中于西部。若依中央山脉全线为界,以东主要平原仅有东台纵谷狭长地带(包括花莲平原和台东平原)。其间有花莲、秀姑峦和卑南三溪流域的冲积扇群相交错。北部多丘陵。西部则有新竹平原、海岸平原、彰化平原、台中盆地、浊水溪大冲积扇、嘉南平原、高雄平原、屏东平原、恒春平原。平原面积约4500平方千米。

  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的过渡区,每年自10月至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盛行期,5~9月为西南季风期,东北部与西南部气候有显著差异。南北平地各以台北、恒春为代表,年均温分别为22~23℃和24~25℃。至于最高月均温仅约30℃,最低月概在15℃以上。零下的绝对低温偶而出现于北部平原、台地。气温垂直变化大,山地年均温,阿里山的2406米测站已低至为10℃左右,玉山的3850米测站更低至4~5℃。后者极端低温可至-12℃。

  降水量东北部特高,基隆历年平均值超过3000毫米;最高可达5000毫米。最高记录为基隆东南方的火烧寮,历年平均超过6000毫米,最大超过8400毫米,宜兰亦可超过3000毫米。台中、台南、高雄皆逾1700毫米,屏东高于2000毫米。东北季风为冬半年主要雨源,年中受台风影响亦较强,致雨机会特多,基隆被称为“雨港”,雨日逾最多可达230多天。宜兰最多可逾220天。西南部的台南、高雄等雨日远少于宜兰和基隆。西南部平原区因秋冬少雨,常有较严重旱情。台湾岛及其近邻海域位于太平洋台风夏秋间频繁出没地带,台风年均不下3~4次,其中尤以横越恒春半岛和北部最多,受影响亦最大。

  台湾岛上溪河长50千米以上的不过20条,其中西向入海者16条,东向入海者4条。大部分河川流路短,河床比降大,上游水势急湍,流量的丰枯之差甚大。长大河流有浊水溪,全长仅186千米,流域面积3155平方千米;高屏溪长171千米,流域面积3257平方千米;淡水河长158.7千米,流域面积2726平方千米。此外,还有大甲溪、乌溪(大肚溪)、曾文溪以及东部的卑南溪、秀姑峦溪、花莲溪。淡水河是台湾唯一曾有航运之利的河道。台湾岛河流水力资源丰富,总蕴藏量约500多万千瓦,其中大甲、浊水二溪各可超过百万千瓦。

  台湾岛丘陵、台地和山麓地带多分布红壤。由于降水多,土壤受淋溶作用强烈,土质粘重,盐基已基本淋失,肥力不高。

  天然植物自海岸地带的红树林至高山寒温带性的森林无不具备。南部海拔500米以下地区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兼备,北部则以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全岛森林面积占全岛土地总面积的52%左右,其中亚热带和热带林共占森林面积约87%,温带林约11种,余为亚寒带或寒带林,见于3000米以上高处。台湾岛植物种属繁多,现存高等植物180多科,4000多种,其中重要森林植物即有8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约百余种,红桧、台湾扁柏、铁杉、冷杉、台湾云杉、峦大杉、台湾杉、肖楠等尤为著名。动物中原以水鹿分布最广,次为梅花鹿麂等,3500米以下山林地区均有栖息。

  台湾岛四面临海,水产资源丰富,海洋渔业发达。水库的淡水鱼繁殖亦颇有发展。矿产较重要的仅有煤、原油,天然气、金、铜、大理石、石灰石、自云石、海盐等9种。能源及金属矿物均不富集。煤多产于基隆至新竹一带。油气田分布苗栗丘陵区,产量甚微;天然气已知储量仅约275亿立方米。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是中国南海上岛屿的总称。北自北卫滩(北纬21°08′),南至曾母暗沙(北纬3°5l′),南北跨纬度17°多,东西跨经度11°多。有暗滩、暗沙、暗礁、沙洲和岛屿250座以上,可分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等珊瑚礁群岛。南海古称“涨海”。南海诸岛古称“涨海崎头”、“珊瑚洲”。

  南海大陆坡和大陆架具有大陆型地壳(硅铝壳),基底是中生代和古生代的花岗岩和变质岩。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时,曾发生褶皱、断裂和火山爆发,并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断裂和构造脊。

  南海深海盆具有大洋型地壳(硅镁壳),为超基性玄武岩类所组成,地壳较薄,约6~10千米,莫霍面深10~14千米,沉积层亦较薄。

  除个别火山外,南海诸岛都由珊瑚礁组成。珊瑚礁以环礁为主,台礁(桌礁)次之。南海诸岛主要有珊瑚岛34座,火山岛1座,沙洲13座,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岛洲以小、低、平为特点,面积一般仅为0.1~0.5平方千米,海拔2~6米;最高的是石岛,海拔不过15米,最大的是永兴岛,面积不过1.85平方千米;大于1.5平方千米的珊瑚岛还有东沙岛、东岛等。

  南海诸岛大都发育在南海北、西、南部大陆坡的海底台阶(海底高原)上,部分跨越南海深海盆,南端伸入南海南部的大陆架。

  (1)东沙群岛。南海诸岛中最北和最小的群岛。发育在水深约300米的东沙台阶上,由东沙礁、南卫滩和北卫滩组成。东沙礁西侧有两缺口,形成南、北水道,其间有东沙岛。

  (2)中沙群岛。包括海盆西侧的中沙大环礁,北侧的神狐暗沙和一统暗沙及深海盆上的宪法暗沙、中南暗沙等。发育在中沙台阶上的中沙大环礁全为海水所淹,由26个水深9~26米的暗沙和暗滩组成,东以51°~58°的陡坡降至水深4000米的南海深海盆;西以2500米深的西沙东海槽与西沙台阶相隔。此外,在中沙群岛以东还有露出海面的环礁——黄岩岛。

  (3)西沙群岛。南海诸岛中岛屿最多的群岛。坐落在水深900~1000米的西沙台阶上,由10座大、中、小环礁和台礁组成,其中有4座环礁和1座台礁,其上发育有岛屿和沙洲。西沙群岛共有22岛、7沙洲、5礁、6滩等40座,可分东西两群:东群宣德群岛由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和嵩焘滩组成。宣德环礁呈马蹄形,边缘有永兴岛、石岛、七连屿和淹没于水下的银砾滩,七连屿共4岛6沙洲,形成岛链,其中赵述岛和北礁间有缺口赵述门;东岛环礁有东岛、高尖石、西渡滩、湛涵滩、滨湄滩和北边廊,其中高尖石是西沙群岛中的唯一的火山岛。西群永乐群岛包括永乐环礁、北礁华光礁、玉琢礁、盘石屿和中建岛。永乐环礁是典型的环礁,边缘有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等12岛及羚羊礁和筐仔沙洲。

  (4)南沙群岛。南海诸岛中范围最广、暗礁、暗沙和暗滩最多的群岛。大部坐落在水深1800~2000米的南沙台阶上,拥有暗滩和暗沙50多座,暗礁百余座,还有主要的珊瑚岛11座和沙洲6座。其中8岛5沙洲集中在中北部,从北至南,有双子群礁的北子岛、北外沙洲和南子岛;西月岛;中业群礁的中业岛;道明群礁的杨信沙洲、双黄沙洲和南钥岛;郑和群礁的太平岛、敦谦沙洲和鸿庥岛;九章群礁的景宏岛和染青沙洲。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太平岛(黄山马峙)面积仅0.43平方千米,最高的鸿庥岛(南乙峙)海拔仅6米。东部有马欢岛和费信岛(两岛共居一环礁上,渔民称为罗孔),往东则有大暗滩群,其中最大者为礼乐滩,最东为海马滩。马欢岛以南还有五方礁、美济礁、仁爱礁、半月礁和蓬勃暗沙等。

  九章群礁以南有近东西向的南华水道,是长约280海里的深水道。南华水道以南岛洲很少,主要是南威岛和安波沙洲(锅盖峙)。南威岛西南有南薇滩、万安滩等暗滩群,以东有尹庆群礁。安波沙洲东北有柏礁、六门礁等,以东有南海礁和规模巨大的安渡滩。安渡滩东北有榆亚暗沙、司令礁等,西南有弹丸礁、南通礁、北康暗沙、南康暗沙等,最南是曾母暗沙。

  南海诸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东沙岛为25.3℃,永兴岛26.5℃,太平岛27.9℃。冬夏交替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当冬季强劲东北风时,地处风口的东沙岛10月至翌年2月平均风速达8.0~9.8米/秒,有“风窟”之称;而此时的南沙风速仅为3.7~6.1米/秒。夏季西南风盛行之际,南沙6~8月平均风速5.0~6.5米/秒,而东沙仅有4.0~4.6米/秒。

  南海诸岛年降水量东沙岛1459毫米,永兴岛1505毫米,太平岛1842毫米。夏湿冬旱,降水多由西南季风和台风所致,日最大降水量永兴岛曾达612.2毫米。

  南海诸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而生物量却不很大,其季节变化较小。深海上层有旗鱼、箭鱼、鲨鱼、金枪鱼等,中下层有灯笼鱼等深海鱼类。金带梅鲷常成群大片浮于海面。浮游动物生物量在深海上层较少,西沙、中沙群岛仅为50~60毫克/立方米,但在珊瑚礁海面则较高,如东岛附近可达87毫克/立方米。

  珊瑚礁系由造礁石珊瑚和钙藻等构成。西沙群岛造礁石珊瑚达40属、134种和亚种。南海诸岛鸟群以鲣鸟和海鸥为主,经年排泄大量鸟粪,形成厚数十厘米至一米多的鸟粪层。南海诸岛的土壤以珊瑚灰岩或珊瑚贝壳沙为母质,形成磷质石灰土。但土壤缺铁、铝、镁、锰及其他某些微量元素。南海诸岛植物种类较少。西沙群岛有植物213种,隶属57科154属。其中166种野生植物,47种栽培植物。可种植甘薯、玉米、花生、蔬菜等。



钓鱼岛列岛


北部湾 

  北部湾位于北热带,年均温22.7℃,12月至翌年1月底层水温18~28℃,夏季27~30℃,表层与底层温差约1℃。年降水量1300~2500毫米。海水盐度夏季为29.8‰~34.29‰,冬季31‰~33.95‰。湾内波浪小,风力一般不超过6级。台风多出现在6~10月。

  北部湾是中国重要热带渔场,可供捕捞的海区有40多处,鱼类达500多种。北部湾海涂辽阔,底平沙细,水质优良,浮游和底栖生物丰富,适宜发展海产养殖,可供养殖品种有日本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斑节对虾、珍珠贝、大嚎、海参、青蟹、文蛤、蛏、江篱、鱼类等。北部湾海域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北部湾畔重要城市有北海市、防城港、钦州市及八所港等。



中国河流与湖泊概述


中国的人工河


中国的咸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