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风助残车质量好吗:广州历代城址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1:07

 

  广州市老城区,自建城开始,二千多年来都是原城址逐步扩展,发展成为现今的南方大城市。各历史时期老城区的城市发展,除了经济、政治的条件因素外,城区内陆地变迁速度也影响了城市规模面积的扩展。因城区内大部分地区原来都是水域,因此,广州市虽然历史悠久,政治与经济在历史上又都一直占着重要地位。很早以前就是全国著名城市,但过去的城市规模,面积发展还是缓慢,城市扩展比不上各历史时期同时代的一些城市。二千多年来,广州老城区的发展基本是与老城区珠江河岸的变迁相一致。

1、广州老城址的变化(参阅:广州历代城址的变迁示意图)

 

 

广州历代城址变迁图

  春秋战国时期,广州的越族民族归降于楚国,因而在广州建立“楚庭”(也叫楚亭)。“楚庭”已具备城市规模,也是广州最早的城市名称,故现越秀山上仍留有清代所造古“楚庭”石牌坊。但差庭建于何时?现尚有不同说法。有待以后考证。而广州城早在秦代前春秋战国时已建立,这是一致的。现据可考的史书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时,在广州设南海那,南海郡尉任嚣按“楚庭”的规模建立城廊,称为"任嚣城"(即现中山四路旧仓巷登峰南路一带)。"任嚣城。也是广州市老城区最早地区,以后逐步扩宽发展为现在市区,自“任嚣城”起,厂州城大区概经历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扩展。

  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展,公元206年~111年赵佗在广州立南越王时,广州为南越王都城,按王都规模把原来城廊向东西扩大到周长十里。范围大致是东至现立新路、西至中山五路。称为“赵城”,又称“越王城”。西汉时平定南越王后,南海郡治管辖地区缩小,郡治所在地曾一度他送,城市又受到战争的破坏,曾一度较前衰落,不如南越王时繁盛。

  第二次是公元21O年东汉三国时,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从现梧州迁到广州,重新修理赵伦城,并将番山(现中山四路旧城皇庙附近)向北扩大,称为“番遇城”。此时,广州对外贸易迈向繁盛,初步成为一个商品集中和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全国十七个著名商业都市之一,也是华南地区仅有的一个。

  第三次较大城址扩展是唐末南汉时期(公元907至971年),刘岩于广州称帝,号南汉,广州称为兴王府,除重修城垣外,并将禺山凿平加以扩大,把城垣向南扩展至现延安路,命名新南城。在北京路建立双门(俗称双门底),并在广州城内外大建离宫别苑,有南官、大明、昌华、甘泉、玩华、秀华、玉清、大微等几十处。据考南宫在今西湖路一带、芳华园在今流花桥附近、昌华苑、显得园在荔枝湾附近,刘王花坞(华林国)在泮塘。南汉的宫苑建筑极为奢侈,据“五国故事”记载:公元934年在官内建昭阳殿,昭阳殿以金为天花板,以银为地面,殿内设水渠,渠内放珍珠。殿内东西两柱上,以水晶、琥珀琢刻为日、月装饰于柱上。

  隋唐时,广州城市的中轴线是现北京路,重要的衙都设于现北京路财政厅附近。城内多为官衙机关,繁盛商业区在城外的城西一带。

  第四次扩展。宋朝时期城区发展较大,南北宋三百多年间,扩建与收缮城垣达十多次,公元1044~1208年,广州先后扩建为子城、东城、西城三座城,城区范围东至立新路,北至东风路,西至人民路,南至延安路、大德路。公元 1259年又在城南筑东西雁翅城直到海边,当时城区扩展把新发展的商业区包括在城内。

  第五次扩明朝公元1377年把宋朝的子城、东城、西城连合为一,并向东扩至越秀路,向北扩到越秀山上,周长21里多,称为老城,越秀山上镇海楼是那时收建的。公元1565~1566年又在城南扩展濠泮街一带,加筑新城,城长六里多。

  清朝时末见其他较大扩展,只是于公元1647年在新城以南修东西两翼城直到江边。明清两代老城的范围,东至越秀路,西至人民路,南至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北至越秀山。至于东山、西关、长堤等地都在城外。老城城垣直到1918年因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全部拆除,将城垣改为马路。

2、老城区地形的变化

  古代广州老城是个海湾,大部分地区都是水域,经过二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发展到现在南方大城市,老城地形变化一是很大的。据史书记载,古代广州城内较为显著地形地貌有一水、两湖、三山、三石、经时代的变迁,现已无可见,只成为历史上的名称了!

  一水是指甘溪、又称文溪、越溪、行文溪、东溪等,是广州东侧最重要水道,具有饮用、航行、灌溉等作用。它对广州原始聚落的产生与古代广州城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广州城址是建在甘溪下游台地的番山。城址的选择,除了因台地形势优越,北面靠越秀山,南临海湾等城防的有利条件外,甘溪丰富的淡水作为城市生活水源与交通航运,农业灌溉的有利因素,对城市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也可以说,广州城起源于甘溪。 古代甘溪起源于白云山东侧蒲涧滴水岩,因山水味甘故称甘溪,沿白云山西南流,经上下塘、小北花圈入城内后,分为二支流,一沿今登峰路下长塘街入玉带濠,另一支流经大石街连西湖。甘溪流向经过天然与人工的改道后,逐渐消失。在1094年前后,由于沙河支流向源侵蚀,在长腰岭处抢夺甘溪上游昌蒲洞等水改流进沙河涌,称为“抢水现象”。遂使甘溪因水源被夺逐渐干涸,现长腰岭与双燕岗一带仍可看到旧河床痕迹。公元1467年明代时,人工开凿新濠,把甘溪与淘金坑水汇合流入东濠.城内甘溪故道改为下水道暗渠(六脉渠)。

  两湖是兰湖与西湖。古兰湖又名芝兰湖,大概在今流化湖一带。公元450年~459年前通西海(流溪河),外国商船可从澳口入到蓝湖,是古代避风良港。唐朝时象岗西侧双井街附近建有“余慕亭”作为船舶归航标志。西湖周长五百丈,南北长形,北至华守里现黄泥巷、七块石(古代时用七块石架成长桥,称宝石桥),南至教育路、九曜坊,九曜坊是南汉王的南宫,湖中药州即现南方戏院内九曜池,池中还有太湖石保存.

  三山是香山、禺山、坡山。三山是在老城内的岗地,老城建立与扩展,基本上是在此三个岗地上逐步形成,现已无存,番山与禺山大概在现北京路以东,南北相连,坡山在现惠福四路五仙观附近,称“坡山古渡”之处。

  三石是浮邱石、海珠石、海印石,称为"珠江三石"。三石是古代时突出珠江水面石质小岛。浮邱石在现中山七路、石岗街,宋代前还是一个小岛,岛旁泊船很多,石上篙痕宛然,近代修筑马路,浮丘已埋在地下,现无遗迹可见。海珠石在今省总工会大厦附近,1931年修筑新堤时与河北连在一起。解放后长堤江边行人道尚存一棵古老高大木棉树,树干上留有铁钉梯级,据传为鸦片战争时曾在此树上架炮,此树是海珠岛仅存的遗物(现已倒毁)。海印石在东濠口,清代时海印石是江心的东炮台,现与东堤连在一起。

3、老城区的区城布局

 

 

广州城郭图

  广州城从“任嚣城”起,秦汉时期的老城城区内主要是王室、官衙所在地。城廓的建立首先是考虑政治中心的城市功能。隋唐以后,广州的对外贸易、商业、手工业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广州老城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城市扩展过程中,城市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城市行政中心是现北京路、广卫路附近。老城主轴线是现北京路,正对南城门。隋后的广州刺史署,唐代岭南道署.明代的广东布政使司署等首要行政机关设在北京路中轴线上,面对南门.清代时,广州府署移至现广卫路、越华路一带.现省、市革委会机关所在地,也是沿着老城行政中心地区上建立形成。

  老城的码头港区,较重要水道码头区有:(l)东澳(现清水濠街附近),古代该地是城东侧的一个重要海湾,接连甘溪,船舶可沿甘溪航运到现登峰南路一带。宋代设盐仓在旧仓巷附近,盐船由东澳入甘溪运盐至盐仓。(2)酉澳(现海珠中路南濠街一带),宋代以前为外船码头区,是广州重要内港之一,中外商人聚居于附近。唐宋时商船由西澳北溯可到光塔街附近。明代建闸缩窄,不通舟楫。(3)泥城(现西场),古代西北江到广州的航线均经官窖和石门而南,常在此登陆入城,是古代西侧重要水陆码头,彩虹桥附近,古代是西场进城过流花水(即现司马冲)处,也是重要水陆码头。(4)南海神西庙(观广州酒家附近)与南海神东庙(现波罗庙),宋代时广州有内港与外港,均为海舶停泊地区。外港是东庙,内港是西庙地区, 南宋初杨万里诗云: “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明代以后, 因原有海湾码头区逐渐淤积,码头区向西关、西庙一带转移。 商业区原在城外,现长堤、西关一带。现西关街道中,仍有十九甫的街名,甫就是明朝时商业街道的名称,并按行业相对集中。如十六甫即浆栏街为卖船上用品街道。对升贸易地区,唐宋代前是在现北京路城南门外设署对外贸易管理机关与招待所,外商居住宅塔街附近,城南门沿江一带是重要外贸地区,后逐步西移至西澳一带。宋代时在现南濠街附近建招待外商的共乐楼。据宋代共乐楼诗记载: “千门日照珍珠市,万户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此诗描述宋代时期该地区外贸繁盛与中外商人密切关系。明代后,对外贸易中心地区又西移至西关十八甫、十三行一带。明代设“怀远驿”在现十八甫,清代设“夷馆”于现十三行,都是当时对外贸易机关所在.

  手工业作坊,过去都是家庭式分散作业,明清以后广州手工业行业帮会组织逐步发展,形成了手工业由个体生产面工场手工业的转变(据清道光年间,公元1820年—1850年广州附近纺织工场2500多个,工人五万多人),手工业作坊分布在西光光明路、龙津路一带过去是纺织作城称为“机房”,现街道中称“坊”,很多是各单工业作坊。

4、老城区的市政设施

  老城区的下水道系统,宋、元、清时老城内排水系统称为“六脉渠”(六脉原为中医学的名称,六脉渠的含义譬如人体的六脉畅通之意)各代的”六脉渠”虽有变化,但流向系统基本一致。“六脉渠”分别流向城外护城陵,东面的东民面面的西陵,南面的玉带濠。清代“六脉渠”位署分布如下:

  左一脉。自现越华路附近开始南流经教育路人玉带濠。

  左二脉。包搞三条支流,一条自三元宫前起东向流入东濠,另二条自城皇庙起,一条北流经豪贤路入东濠,一条南经长塘街人玉带濠。

  左三脉。自现东华里起南流入东濠

  右一脉。自人民公园西侧起南流经桂香街入玉带濠。

  右二脉。包括三条支流,一条自三元官西侧起西流,经西华一卷入西濠的另两条交际处附近起分南北流,北流入西濠,南流入玉带濠。

  右三脉。自孝寺前起南流经红书路西折入西濠

  “六脉渠”一直沿用至今,现广州城区排水系统也是排渠入濠的流向上改造发展起来的。

  广州虽然是古老城市,但自鸦片战争后,广州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基地,由资本主义入侵与社会经济发展,旧城改造与现代城市的发展也教其他古城市为快。折城墙开辟马路,广州比较早就开始,清代末期,广州建成全国第一条现代马路(长堤路)。供水设施,公元1905年开始建设西村水厂,利用流溪河水源供应自来水等,较早建设现代城市的市政设施,加快实现古老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