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有拉客三轮车:独立思考者的投资分析1-个人投资者能否战胜机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57:56
       中国股市习惯把个人投资者称作散户,把机构投资者称作庄家,于是马上让人想起一群民兵拿着长矛和砖头同训练有素的坦克部队大战的镜头。这场民兵和坦克的大战,民兵是没有任何胜算的。幸而这只是个不恰当的比喻。事实上,个人投资者不但有机会,而且必定会战胜机构投资者。       这个结论太惊人了,一定有很多番茄西瓜纷至踏来。个人投资者那么几万元怎么和动辄几亿的共同基金,私募基金抗衡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基金的绩效考核机制决定了其只能关注短期机会,并且容易犯下“偏好行动谬误”的心理错误。
       基金每年年底都会进行排名,所有的基金经理像香港小姐选美一般被脱掉衣服欣赏一遍。那些所管理基金规模变大的基金经理,荣升排行榜榜单,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如同那些哺乳器官规模可观的香港小姐,被选为港姐港妹,等待成为富商们的小三小四。
       人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所以基金的投资者,不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一些小机构的投资者,都患有人类的普遍毛病,短视。你我恐怕都是如此。试问,当你的基金的经理只用12个月就赔掉了你用12年赚来的工资的时候,对你说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其实他在下很大的一盘棋,他所投资的股票今年虽然赔了90%,但是5年后一定能让你收回本钱并得到10倍的回报。你除了拿臭拖鞋抽他嘴巴还想做什么?
       没有基金经理想被臭拖鞋抽,何况基金经理都不笨,他们都会想方设法讨好投资者,从而在这个市场活下去。那么怎么做呢?你猜对了,放弃那些短期波动但是长期有巨大盈利的股票,而去选择短期内就能获利的股票。对了这个长期和短期的分界线是1年,也就是基金经理学期开始到期末考试的时间。
       为了不被投资者抛弃,也为了自己丰厚的年终奖金,基金经理或者机构投资者必须追求短期的获利。不论是彼得林奇,还是索罗斯,都逃不脱这个魔咒。只是索罗斯补考的机会可能更多点,备考的时间可能更长点。
        除了绩效考核导致的“短视”,来自客户的“偏好行动谬误”,是机构或者说专业人员会输给个人投资者的第二个原因。
       首先看一下财经节目,如果你看过股市下跌时期的股评节目,你一定会认为这个世界上炒股的都是肾上腺素分泌过剩或者注射过多多巴胺的疯狂赌徒。他们即便在大熊市,依然推荐投资者购买股票,并且身体力行花很多时间去输钱。是否做投资的都是疯子?不是,只是电视台只让看好市场的积极投资者上节目。这是一种明显的“选择性偏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设想,现在我们打开电视,看一下财经节目。出现一个西装笔挺戴着黑框眼镜的投资专家说“各位观众对不住,今天我实在没什么股票好推荐的,请持现金观望。我们明天见。”第一天我们还觉得这专家不错,说话中肯。要是连续60天每天他都这么中肯,我一定要扔砖头,“不就让人别买吗,这我也会,还要你干嘛?好歹你做点什么。”
       这就是“偏好行动谬误”,我们总认为需要做点什么,来消除对真实世界的不安全感。
       这种谬误来自人类的基因。远古时期的人类居无定所,生活在水生火热中。没有高价房住,找个洞穴就住下了。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必须保持不断的侦查,不断的走动,以确认没有野兽的接近。这也是为什么开车的人即使在直路也习惯性的喜欢动一下方向盘,投资者总是忍不住去买股票的原因。
      我们无法忍受拿了我们资金的基金经理长期不做任何动作。如果基金经理整整一年都没有换过持有的股票,我们还要这个经理作甚,我们还要付那么多钱给他作甚?我们会用脚投票替换经理。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市场上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股票,基金经理依然不得不买卖股票的原因。他们必须做些什么来给投资者以安全感。
      谁能够更好的避开定期绩效考核的压力?共同基金就别提了,私募基金经理可能做得更好点,因为他们的投资者(非常小的一部分)可能有更多的耐性。而能够做到最好的是个人投资者,以及巴菲特这样靠浮存金投资的保险公司控股公司(巴菲特的巨大优势之一在于获得资金的方式而不仅是投资技巧)。
       同时,相对机构投资者,因为没有来自投资人的压力,个人投资者没有外来的“偏好行动谬误”压力。但是我们说了“偏好行动谬误”是人的天性,要能够避免这个思维谬误,必须要有长期的自律能力和高度的理性,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那么多要求?这听上去就够难了。是啊,谁说过这不难呢。你妈她把你平平安安生下来就已经很难了何况你还要打败其他同样是人他妈生的有大学文凭的基金经理。
      投资基金让基金经理打败像你这样的人,还是你亲手打败基金经理们?我选择后者。

 

杜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