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邦宁科技园怎么样:常人方法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1:55:05
常人方法学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芬克尔。常人方法学代表人物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萨克斯、谢格洛夫 (Emanuel Schegloff)、沙德诺 (David Sudnow)、特纳 (Roy Turner)等

  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规范只是行动者理解与说明实践行动的参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它与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

  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实践过程中,行动、说明和场景构成了复杂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辨证关系,它们互为条件使实践行动具有反身性。这就是说,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处于相互建构之中的。于是,在常人方法学看来,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应该是对其实践系统的理解。

  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完成的。规范只是行动者理解与说明实践行动的参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它与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和社会行动具有“索引性”,即当事人的实践活动运用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进行。由于日常语言和实践行动是以“索引性表达”的方式  进行的,所以仅从遵守规则的角度来考虑行动问题并不合适。行动(或表达)的“无尽索引性”表明,对它们的意义必须诉诸索引及其行动表达的意义才能理解。比如加芬克尔发现,在日常谈话中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不仅基于当事人说出来的东西,而且根据大量谈话中未提到的因素,即言外之意。对这些言外之意的理解要依赖于谈话所涉及的当事人最近的互动发展过程及前景预期,依赖于对话发展的一系列时间上连贯的表达,依赖于谈话过程等。

  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实践过程中,行动、说明(即行动可被观察、被报道)和场景构成了复杂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互为条件使实践行动具有反身性(reflexivity)。这就是说,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地处于相互建构之中的。于是,在常人方法学看来,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应该是对其实践系统的理解。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关于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的概念说明了作为一个持续过程的人的能动行动的复杂性。他认为,人们是根据自己的动机而采取行动的,并且对自己的行动保持着理论化的理解,这使人的行动(包括后续行动)总是表现出目的性,这就是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然而人又可能是在并非完全认识到的条件下行动的,这样,人的行动可能会产生一些意外后果,而这些包括意外后果的结果作为前提条件影响着人的下一个行动。由此可见人的行动、社会互动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