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杜仲猪骨汤功效:美国教育技术标准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0:47
美国教育技术标准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案分析:从美国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基础

     1."美国教育技术标准项目"--美国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的集中体现

     美国是世界上率先从政府层面推行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和学科教学的国家,美国联邦教育部自2000年以来先后颁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标准》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标准》(国际教育协会,2000),并将陆续颁布《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育管理人员标准》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育技术人员标准》,一方面从政府政策决策上要求和引导各州加大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力度,另一方面也为各州、各学区以及中小学实施标准提供案例示范,并提供师资、政策决策、组织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保障。其中"学生标准"是其核心部分。"学生标准"明确规定美国各年级的中小学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除了达到学科课程标准外,还必须学会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进行学科学习,达到"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如果学生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未能实现"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对学生的6类基本技术标准分别是:1.基本的操作和概念:学生能表现出对技术系统的性质及操作的正确理解;学生能熟练运用技术;2.社会、道德和人文问题:学生能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与社会问题;学生能负责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与软件;学生形成使用技术的积极态度以支持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和创作;3.技术效能工具:学生能使用技术工具促进学习,提高创作能力,促进创造力;学生能使用创作工具合作创建技术模型,准备发表作品,创作其它创造性作品;4.技术通讯工具:学生能利用远程通信与同伴、专家及其他受众开展合作,发布信息,进行互动;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形式向多种受众交换信息与思想;5.技术研究工具:学生能利用技术从各种资源中查找、评估和搜集信息;学生能利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并汇报结果;学生能根据具体任务的要求评估、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革新;6.技术的问题解决与策略制定工具;学生能利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做出基于可靠信息的决策;学生能应用技术形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策略。

     以此为框架,又分别对学前-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的学生提出了用以评判学生是否达到教育技术标准的具体表现性评价指标,例如"标准"要求12年级结束前,所有的学生将能(每条表现性指标后括号内的数字是与本条关联的标准类别,具体类别见上述"基本技术标准"。):1.确认当代的和正在出现的技术资源的性能及局限性,评估这些系统和服务在满足个人的、与终生学习有的、及工作需要方面的潜能(2)。2.从技术系统、资源和服务中做出明智的选择(1,2)。3.分析工作场所和整个社会对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技术依赖产生的优缺点(2)。4.在同伴、家庭与社区中,能表现并倡导有关技术与信息应用的合法的、合乎伦理的行为(2)。5.运用技术工具和资源来管理、交流个人信息或专业信息(比如财政信息、时间表、地址、购物信息、信件等)(3,4)。6.根据终生学习的需要,对诸如远距离教育、分布式教育(Distributed                   education)等基于技术的备选方案做出评估(5)。7.习惯性地、有效地运用网上信息资源来满足合作、研究、(信息)发布、交流与创作的需要(4,5,6)。8.在有关内容学习中,选择并运用技术工具进行研究、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做决定(4,5)。9.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研究和应用专家系统、智能代理、模拟系统(3,5,6)。10.利用技术编辑、合成、创作和传播信息、模型及其他创造性的作品,以此与同伴、专家及他人共同为与某一内容有关的知识基础做出贡献(4,5,6)。

综上可以看出,经过20世纪后10年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美国已经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并行的发展阶段,开始采用强制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策略,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更为紧密的结合。而其中的推动力是美国联邦政府自1996年以来连续实施的两次"教育技术计划",这两次前后相继的教育技术计划是美国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和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领域的发展主线,对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影响至深。

2.美国的教育技术计划--美国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领域的发展主线1996年克林顿政府期间,为了应对当时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美国教育部制定了美国的第一个教育技术计划"使美国学生作好进入21世纪的准备:迎接技术素养(扫盲)的挑战"(Getting                   America‘s Students Ready for the 21st Century: Meeting the                   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该计划确定了4个教育技术目标:全国所有教师都将拥有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所需的培训和支持;所有教师和学生在其教室中都将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每个教室都将连接到信息高速公路;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将成为每个学校课程的整体组成部分。                    随着美国教育技术计划在各州的预期实施,尤其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长足进展,1999年秋季,美国教育部对1996年教育技术计划的实施,包括中小学的技术设备情况和利用率、教师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战略性的评估。到1999年,平均每个公立学校拥有100台计算机,连接Internet的学校比例从                  1994年的 35%增长到1999年的95%,截止到1999年,连接Internet的已达到教室(Instructional rooms)也已达到63%;学生在学校中利用计算机的比例从1993年的59%提高到1997年的69%,其中1-8年级的比例为79%;同时,大量的学生,包括43%的小学生和更高比例的中学生,在家中使用计算机。在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的比例也显著提高,到1997年,所有工作人员中50%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这些数据显示,到1999年,美国中小学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非常齐备;学校中、家庭中和工作场合中信息技术的利用已经非常普遍,学生,乃至全体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有鉴于此,在各界教育部门和有关人士的建议下,1999年美国教育部提出了新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所有学生和教师将能在教室、学校、社区或家里使用信息技术;所有教师将能有效利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水平;所有学生将具备技术技能和信息素养技能;研究和评估将提高下一代面向教学和学习的技术应用;数字化内容和网络应用将改变教学和学习。对比美国1996年和1999年的两个教育技术计划可以看出,第一,美国政府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技术设备在中小学的普及,美国政府对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包括计算机的绝对数量、校均数量、生机比例、学校和教室的Internet接入等已不再做明确要求,转而追求教育技术设备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利用率;其次,适应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发展日益泛在(ubiquity)的特性,美国政府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比较单纯地要求在学校中应用,转向为了教学和学习的目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在教室、学校、社区及家庭中对信息技术的随时随地的应用,提出并支持学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并非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但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及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能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最终目的前提和中介。教育技术领域的职前教师准备和在职教师职业发展是铺设这一中介的必要举措,美国教育部已经设置了"准备明日教师应用技术"基金,启动了有关项目具体落实这一目标,并积极制定有关标准,规范教师培训的质量,提供有关教师培训模式和计划的师范和支持。

  综上所述,在审视和借鉴美国推行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的政策决策和具体措施时,必须摸清美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的发展脉络,充分认识到美国从政府层面规划和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中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拉大我国中小学生乃至一代劳动者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