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博物院新馆开了么:珍稀野生鸟类 第三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27:29
     珍稀野生鸟类  第三辑        秃鹫属鸟纲、隼形目、鹰科。又名“座山雕”、“狗头鹫”,拉丁学名为Aegypius monachu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陕西,北部的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南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西藏、台湾等省区。 秃鹫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100~118厘米。头部有暗褐色的绒羽,头后部羽色稍淡。颈部裸露,呈铅蓝色,皱领为白褐色。上体呈暗褐色。翼上覆羽为暗褐色,初级飞羽为黑褐色。下体呈暗褐色,胸前具有绒羽,两侧有矛状羽。胸、腹部有淡色纵纹。尾下覆羽为褐白色。嘴为黑褐色,脚为灰色,爪为黑色。 秃鹫通常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高山裸岩和草地环境。一般为单个活动,觅食时则集结成群。喜在高大的乔木上筑巢,巢穴以树枝为材料,内铺小树枝和兽毛等。繁殖期间每窝可产卵1~2枚,雌雄均参与孵卵,孵化期约55天左右。秃鹫主要以各种鸟兽的尸体腐肉为食,有时也捕食小型的鸟类。            印度白背兀鹫分布于伊朗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南部和老挝北部等地区。中国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和西南部西双版纳,为罕见留鸟。           短尾雕(Terathopius ecaudatus)是中等体型的鹰,短尾雕属下的唯一种,有可能是津巴布韦国家象征津巴布韦鸟的起源。鹰科(Accipitridae)、蛇雕亚科(Circaetinae)的小型雕,学名为Terathopius ecaudatus,产于非洲和阿拉伯地区。体长约60公分(2呎)。头、颈和腹部有黑色金属光泽。背赤褐色。肩浅白至红褐色;脸红色裸露。脚强壮,橘红色。尾长仅10公分(4吋,幼鸟尾较长)。翅上黑下白,长而尖,极宽。头部因有短而丰满的冠而显得大。在非洲的天空常见短尾雕在飞翔。常在空中翻筋斗,大声拍动翅膀,发出鸦啼或犬吠般的鸣声,尖叫著俯冲。在开阔的田野间猎食小型哺乳类和爬虫类,也吃卵、蚱蜢和腐肉。似嗜食蛇。营巢于低矮、枝条伸展的树上,巢由树枝构成,内垫以树叶。每窝产一卵。由雌鸟孵卵,孵化期40天或更长。幼鸟孵出3或4个月後羽毛方丰满。5或6年达到性成熟。
 皱脸秃鹫    红头秃鹫         苍鹰(学名:Accipiter gentilis)是鹰科鹰属的强壮鹰类。身健,林栖,主要捕食鸽子等鸟类和野兔,也能猎取松鸡和狐等大型猎物。体长可达60cm,翼展约1.3m。见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寒带森林,但在不列颠群岛已经罕见,在北美的数量亦在减少。野外鉴定:中小型猛禽。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纹白杂黑纹;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尾灰褐,有4条宽阔黑色横斑,尾方形。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横带。
    

    雀鹰(Accipiter nisus) 雄性体长29-34cm,翅展59-64cm,体重131-180g。雌性体长35-41cm,翅展67-80cm,体重186-345g。成鸟上体青灰色,尾羽较长,有十分明显的深褐色横斑,很容易识别。飞翔时主要是扇翅和短距离的滑翔交替进行,并常在空中呈圈状的飞翔。常栖于山地林间,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带,飞翔力很强,善捕食小鸟等动物。繁殖 于我国华北北部、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北 部大、小兴安岭等地,冬时常见于四川、云南以东的地区。此鸟也能驯养作猎鹰,用以捕捉小型鸟类。

  

            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 比雀鹰稍大,上体为青黑色,尾羽有几条细横带,无眉斑,下体淡灰色。飞翔姿势与雀鹰同,常栖于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鸟及大形昆虫为食。繁殖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       灰面鵟鹰             鹃头蜂鹰(学名:Pernis apivorus)为鹰科蜂鹰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卡拉卡拉鹰 caracara 隼科(Falconidae)卡拉卡拉鹰亚科(Polyborinae或Daptriinae)的西半球产的10种猛禽,主要吃腐肉、鸟类、爬虫类和两生类。集群,具侵略性。体较小,但觅食时可压倒秃鷲。可从它的长腿、颊和喉的红色裸露皮肤而鉴别。体长40∼60公分(16∼24吋)。凤头卡拉卡拉鹰(Polyborus plancus)分布于佛罗里达、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古巴和松岛向南达福克兰群岛和火地岛。美国产的亚种称为奥都邦卡拉卡拉鹰(P.p. auduboni)。南美的其他亚种包括食虫卡拉卡拉鹰(Milvago chimango)和黑卡拉卡拉鹰(Daptrius ater)。体型较小的南美种类吃昆虫。     

      栗鸢(学名:Haliastur indus)又叫红老鹰,为中型猛禽。体长36—51厘米。虹膜为褐色或红褐色,头、颈、胸和上背白色,其余体羽和翅膀均为栗色。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沼泽、沿海海岸和邻近的城镇与村庄。除繁殖期成对和成家族群外,通常单独活动。活动在白天。常单独在湖滨、海滨、河岸或水域与村庄上空长时间地翱翔和滑翔。主要以蟹、蛙、鱼等为食,也吃昆虫、虾和爬行类,偶尔也吃小鸟和啮齿类。

            白腹海雕(学名:Haliaeetus leucogaster)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成鸟有白色的头部、胸部及尾部。在飞行时,黑色的翅膀跟白色的腹部形成强烈的对比。像所有海雕属的成员一样,其尾部很短,呈楔子状。分布于印度、亚洲南部及澳大利亚海岸。主要靠捕食水生动物为生,包括鱼、海龟和海蛇,有时也会捕猎鸟类和哺乳动物。
            黑肩鸢(学名:Elanus axillaris)是一种中型猛禽,外表很酷,具有高超的飞行和滑翔能力,振翅空中悬停的绝技更是鹰科中独一无二。特征是有黑白分明的羽毛,明亮的红眼睛,腿部黄色。主要以田间的鼠类、昆虫、小鸟、野兔、昆虫和爬行动物等为食。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飞翔的高度较低,采用盘旋、翱翔等方式,有时也进行鼓翼飞翔。在鼓翼飞翔时两翅煽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突然直扑而下。一般单独活动,活动在白天,多在早晨和黄昏进行。         燕尾鸢(学名:Elanoides forficatus)为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羽毛黑白分明,有分叉很大的类似燕子的黑色尾巴,几乎是横向舵羽的2倍。雌雄同色。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有时也集3—5只的小群。  

         黑冠鹃隼(学名:Aviceda leuphotes)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有时也集3—5只的小群。繁殖期间每次产卵2~3枚,属留鸟。

              白肩雕(Aquila heliaco)又名御雕。体型比金雕小。全身黑褐色,背部具有光泽,肩有白羽。头、颈为褐色,缀以黑斑。尾灰褐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飞翔时,缓慢地鼓动着翅膀,在空中滑翔。它有一个怪脾气,喜欢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窥视猎物的到来,当黄鼠、跳鼠等出现时,突然飞起捕捉;也吃一些鸟类和动物尸体。分布在沿海的旅顺、福建、广东等地,甘肃西北也有所见,为少见的旅鸟和冬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