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投企业文化:向斯说慈禧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40:51
向斯说慈禧 

《南方周末》: 向斯先生,您刚刚出版了新作《向斯说慈禧》,有许多问题想请教您。一个清朝太后或者皇帝、以及一个皇室贵族的子弟,按照宫中的礼仪制度,他的一天生活起居是如何安排?包括吃穿用度的器物是怎样的?关于这些器物,是否有一些围绕它们发生的有趣故事?

向斯: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说说慈禧太后的一天。

慈禧太后一天的活动,是从头一天的晚上开始的。晚上大约8点的时候,西一长街敲响打更的梆子声。这声音,储秀宫听得十分清楚。这也是一个信号,就是没有差事的太监,此时之前必须离开后宫了——因为,每天晚上8点钟一过,后宫的宫门都要按照程序上锁,钥匙统一交送敬事房。宫门上锁之后,再想出入就不可能了。晚上8点钟以前,值班的老太监将值夜太监带到皇极殿西配房,经过总管太监检查之后,分配好任务,带班的太监带领着值夜人员,进入储秀宫。体和殿的穿堂门上锁了,南北不能通行。晚上9点,储秀宫内的宫女们开始当差,通常是五人。9点整,正殿的大门要关上一扇(通常是东扇)。8点钟以前,值夜人员预备好又厚又柔和的可以靠着坐的毯垫子。给太后夜里当差,叫做值夜,宫里人称为上夜。

每天早晨,大概五至六点,慈禧太后就起床了。大约在“二次垂帘”之后,慈禧太后经常是在四点左右就起床。局势平稳以后,慈禧太后真正地执掌着最高权力,从此,她过着优哉游哉的晚年生活。女官何荣儿回忆说:大概每天到了寅时(3—5时),太后的寝室就有动静了。该当班的宫女,就要准备当差了,这时是宫女的大聚会。太后屋里的灯一亮,就是打开遮灯的纱布罩,室内的两个宫女就开始恭敬地在卧室门口侍候着。干粗活的宫女,已经备好了一桶热水,送到寝宫门外。太后寝室里有亮光了,整个寝宫就开始悄无声息地动了起来。寝宫的西南角上,最先亮起一道红光,这是老太监在这里熬了一夜的银耳,此时拿开护罩,准备给太后送上起床后的第一道养颜美容的敬献。太后起床后的第一道养颜美容敬献,是银耳,侍女恭敬地端进寝宫,送到太后的手中。

太后起床以后,得到侍寝宫女的暗示,司衾的宫女们鱼贯而入,悄无声息地收拾床铺,叠好被子,然后送上一盆热水。这一盆热水,就是太后起床之后的第二道养颜美容敬献:侍水的宫女,双手端着银盆,盆内放满了冒着腾腾热气的热水。侍女用热手巾先把慈禧太后的手包起来,放在银盆的热水里浸泡,等水变温渐凉之时,再换热水,再次浸泡,就这样换水三次,把手背、手指的关节都泡随和了,看上去白里透红、细嫩柔软的,就达到了最佳的养护效果。  

热水浸泡之后,太后心情舒畅,宫女们随之就送上第三道太后养颜美容敬献的热敷。  这热敷美容保健妙法,是太后自己发明的养颜秘方之一,也是她自己最为津津乐道的永葆青春之妙方。热敷法,当时宫里的侍女们称为洗脸,确切地说,就是用热气腾脸,也就是现代人美容的所谓热敷。用宫里特制的银盆,装满洒了香料的热水,再以细腻柔软的纯棉毛巾,浸透热水之后,按照肌肤的纹理,细心地敷,感觉就像是在细软的绸缎上滑动一样。长年累月地做热敷,脸上基本上没有任何皱纹,而且总是能够保持得光鲜滑润,白晰美丽,富于光泽。

  热敷过后,光彩夺目的太后,就静静地坐在梳妆台前。这时,侍寝的宫女,走上前来,用手轻轻地拢拢太后的两鬓,然后开始在脸上敷一点粉,在两颊和手心上,涂一点胭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粉和胭脂,不是进贡的贡品,而是太后自己研制的粉和胭脂,她只用自己的产品,也只适应自己的化妆品,别的贡品,即使是上好的东西,她只是偶尔用用,平常很少问津。接着,传梳头太监,为太后梳头。慈禧太后一生很刚强,很有自尊,她从40岁时就开始头发脱落,变得稀疏,最后几乎秃了顶,只剩下两鬓的一点头发了。但是,她自始至终,一直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一生都很注重自己的发型,所以,宫人们都知道,梳头成为太后每天早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甚至比军国大事还要重要。

这时,侍寝的宫女把寝室的窗帘一打,在廊子外头眼睛早就紧盯着窗帘的李莲英、崔玉贵、张福等,像得到一声号令一样,在廊子的滴水底下,一齐跪在台阶上,用男不男、女不女的鸡嗓子,高声喊道:老佛爷吉祥!老太后春风满面,容光焕发,笑盈盈地接见他们,有时特别给他们脸,还走到中间正座上,接受他们的朝见。这都是侍寝的打窗帘给暗号的功劳,起床伊始,就来个碰头彩。然后,太后开始上朝,裁理政务,批阅奏折。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

故事太多了,只能从略。

 

《南方周末》: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哪些特殊的生活器物是必备的、体现皇室身份的?

向斯:宣统皇帝溥仪的宫廷生活也很丰富,皇帝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是与众不同的,特别是在色彩、衣服、宫室和器具方面,有许多禁区,皇帝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许擅自使用,包括王子王孙和王公大臣。溥仪身为皇帝,他每天都要到毓庆宫读书,到后宫给太妃请安,然后就是游乐御花园等消遣活动。每个活动,皇帝的身后都跟着一个大尾巴:前面是敬事房的太监,嘴里不断地发出“吃”“吃”的声音,用于净道。随后是两名总管太监,在路两侧行走,鸭行鹅步行进。然后,就是中心人物的皇帝或者太后。

如果皇帝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太监扶轿杆而行。再后面,一名太监举着大罗伞,伞后是一大群拿着各种各样皇帝日用品的御前太监:衣服、马扎、雨伞等等。御前太监之后,是御茶访太监,捧着各种各样的点心食盒。然后是御药房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种常备药品,必须有的是痧药、灯心水、菊花水、竹叶水、竹茹水、芦根水、避瘟散、万应锭、六合定中丸、藿香正气丸、金衣祛暑丸等。最后,是携带大小便器的太监。如果不坐轿子,轿子就在后面跟随着。皇帝到哪里,这几十人的大尾巴就跟到哪里。

 

    《南方周末》:皇室的家规——对于一个贵族家庭,必须秉承一些信条或者规矩,那么,中国末代的皇室贵族们,他们的家族信条是什么?

    向斯:醇亲王的儿子载湉,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同治皇帝去世以后,慈禧太后颁发懿旨,命近侍奉载湉入宫,选择吉日在养心殿即皇帝位。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向老实本份的醇亲王有点不知所措,听了慈禧太后的懿旨,要宣自己的儿子入宫为帝,醇亲王一下子昏死了过去。随后几天,他一直处于非正常状态,身颤心摇,如梦如痴。醇亲王的一生,都是十分谨慎的,他不仅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如履薄冰,唯恐不经意之间招至灾祸。他知道,满招损,谦受益,他特别告诫家人,要防止子孙骄傲自大,不思进取。他在正房大堂,悬挂一匾:谦思堂。他喜欢读书,他的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书房度过的。他在自己的书房,也悬挂一匾,上书:退省斋。他的书案之上的显著位置,摆放着一件十分精巧的欹器,器上铭刻着六个字:满招损,谦受益。

欹器是孔子极其喜爱的一件器物,这件东西的价值,主要不在其精巧,而是在于其独特的构造: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亲自将水注入欹器之中,一次次试验,一次次都令他感到震惊。他又让弟子注水入欹器,结果还是一样: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感叹:“吁!(老天啊),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醇王从妻子的口中和自己的观察之中知道,当今的慈禧太后,虽然是自己的妻姐,但这个女人,不是一般的女流之辈,特别是对于权力,从来不苟且。

每当醇亲王想到国事,想到太后,他就会感到恐惧,就会更加诚惶诚恐。他坐在自己的书斋之中,冥思苦想,终于悟出了什么。他饱醮笔墨,恭敬地写下四个大字,告诫自己,也告诫自己的儿孙:“恭谨敬慎。”不仅如此,醇亲王亲书治家格言,悬挂在自己子女的房中,时时提醒他们,日夜告诫他们,满招损,骄招祸。他的治家格言是: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

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

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南方周末》:在清末鼎革的时代,对一个普通的皇室成员来说,皇室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没有特别典型的人物例子?

    向斯:清末皇室成员,最典型的人物,可能就是恭亲王了。恭亲王身份特殊,他是咸丰皇帝的六弟。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第四子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第六子奕訢,就是恭亲王;第七子奕譞,就是醇亲王。他一生大起大落,四遭严谴。赋闲10,生活的一次次变故让他失去了斗志,晚年十分不幸。光绪十一年(1885年)春天,恭亲王爱子载潢夭折。52岁的恭亲王悒郁于怀,肝病旧疾复发。痛苦难耐的恭亲王带上家小侍卫,携带几卷唐诗,前往西山游历,长达40余日。他从昆明湖泛舟,来到玉泉山,游文昌阁,过绣绮桥,直到万寿寺、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然后步行来到普觉寺。普觉寺俗称卧佛寺,30年前他曾陪同咸丰皇帝游历这里,这次重游,恭亲王感慨万千。他特地在此留宿,写诗留念:寥落悲前事,回头总是情。僻居人不到,今夜月分明。地古烟尘暗,身微俗虑并。水深鱼极乐,照胆玉泉清。

恭亲王游历岫云寺、极乐峰、太古观音洞。留住云居寺,对雨吟诗。盘桓石经塔院,信步闲游。过华严洞,看天柱峰,前往退居庵,拜访86岁高龄的瑞云禅师,探讨长寿之道和养生秘诀。这次游览,恭亲王恢复了健康。然而,这年夏天,他的长子载澄病故,他悲愤交集,再次病倒。随后两年,恭亲王灾祸不断,先后四位妻子、三个子女去世,他的眼泪都干了,心情一直不能平复。他对天长叹:呜呼!人事固有未尽耶?抑天事预有定数耶?系乎人,系天,其当皆归于命耶?他写了一组悼亡诗词,寄托自己对妻儿的无限哀思。他在悼妻词中写道:眼应穿,人不见,花残菊破丛,洒思临风乱。无言独上西楼,愁却等闲分散。黄昏微雨画帘垂,话别情多声欲战。他写的悼女词:花淡薄,雨霏霏,伤心小儿女,相见也依依。绿倒红飘欲尽,晚窗斜界残晖。无由并写春风恨,不觉凭栏又湿衣!

恭亲王虽然赋闲在家,但他仍然保持着西洋事物的好奇和喜爱。可以说,他是北京最早接触西洋照相机的人,也是最早接触照相术的皇室人员。早在咸丰十年(1860),他就接受照相,为自己照了一张冠顶宝珠公服像,那一年他27岁,这恐怕是他最早的标准照了。赋闲在家期间,他照了许多像:《自题友松啸竹图小照一律》、《再题歌唐集句图小照二律》、《将友松啸竹图小照分寄潭柘岫云、戒台万寿二寺各留一幅以致香火因缘并纪一律》等。他坐在特别喜爱的秋水山房书斋前照的一张相片,他十分喜爱,特地赋诗《题照像山房闲坐图》:半潭秋水一房山,顿隔埃尘物象间。自笑微躯长碌碌,消遥心地得关关。陶庐僻陋那堪比,谢守清高不可攀。忽喜叩门传语至,殷勤为我照衰颜!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慈禧太后恢复了恭亲王的职务,让他再次成为首席军机大臣,负责军机处、督办军务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是,10年赋闲,恭亲王更加衰弱了。从此以后,他没有了锐气,变得十分顺从了。他不再埋头苦干,而是用更多的时间陪同慈禧太后游玩。十月初四日,慈禧太后接受庆亲王请示,任命恭亲王督办军务处,以庆亲王帮办,以翁师傅、李鸿藻、荣禄、长麟会办。,同时,设立巡防处,由恭亲王负责。十月初九至十一日,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3天歌舞升平,停止办公。由于恭亲王承办庆典妥慎周详,慈禧太后特地赏赐御书大匾一方:锡福宣猷;御书长寿字一张,通玉如意一柄,貂褂一件,金寿字缎四匹。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光绪皇帝急切想变法,恭亲王尽力阻止,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二月末,他的旧疾复发,终于病倒。在他病重期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三次到恭王府探望他,问候病情。四月初十日(5月29日),他离开人世,终年67岁。临终前,盯着光绪皇帝说:“对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信小人言也!”恭亲王留下遗折,仍然对光绪皇帝进言:伏愿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养慈闱,以隆圣治。况值强邻环伺,诸切隐忧,尤宜经武整军,力图自强之策。至于用人行政,伏望恪遵成宪,维系人心,与二三大臣维怀永图!

 

《南方周末》:皇室后裔在今天生活是多样的,如果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概括起来,有哪些类型?譬如低调隐忍、高调宣扬这样的分类?各有哪些人物?

    向斯:这个问题很敏感,涉及到皇室人员和他们的后裔。他们是皇室,其血管里流淌着皇家的热血,许多人都是德高望重,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如果就皇室后裔某个问题进行学术讨论,本人可以考虑与你促膝长谈。

 

《南方周末》:为什么皇室的话题总是在大众中长盛不衰,大家依然会对这样的家族感兴趣,愿意去想象?

向斯:我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身份特殊。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特殊身份也决定了皇室是天下第一家庭的特殊性。至高身份,让野心家异想天开。二、地位尊贵。皇帝唯我独尊,皇室也同样享受着只有第一家庭才能享受的尊贵生活和特殊供应,皇家尊贵,令臣民们高山仰止。三、宫禁神秘。皇帝和皇帝生活的皇宫是人间禁地,任何人不得越雷池半步,否则,格杀勿论。因此,皇帝生活的皇宫称为禁宫,明清时期,称为紫禁城。禁宫,一直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雾之中,皇帝之外的任何人都不知道皇帝及皇室生活的内幕。所以,越是神秘,人们越想知道内幕,越有兴趣去议论和想象。有时,他们甚至会为自己的想法而激动。

 

 《南方周末》:您是什么时候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什么时候对皇室的研究感兴趣的?在其中的乐趣是什么?

向斯:1979年,当我17岁迈进武汉大学风景如画的校园的时候,经历过浩劫的文化中国正在复苏,开始步入一个光明的、充满梦幻般希望的新时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白驹过隙。那时降生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并开始了各自的人生,而我从一个黑发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中年。我们这一代人,总体上说,是恭逢盛世,但从个体而言,也是蹉跎岁月。说到躬逢盛世,是说我们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大学深造,在恰当的年龄就从事学术研究,继续前人被中断了的国学事业,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继承和发展国学,以脚踏实地的研究和富有心得的成果迎接一个新的儒学时代的到来。说到蹉跎岁月,其实是一种人生煎熬,无影无形,也是对人的毅力、心智、忍耐力的一种考验。

1983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到故宫工作,真是很幸运,是我一生的福气。不过,说真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可能完全是天意。我在故宫工作,一直关注的是中国君主,如果说是喜欢哪个历史人物,自然是君主了,皇帝是乾隆,女皇是武则天。乾隆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能出其右的,比如《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十全武功等。他的成就和功绩令人敬仰,至今仍惠及华夏儿女。武则天在男权社会的中国君主席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干得有声有色,可圈可点。比如说,唐代的疆域,在她的手上,翻了一倍,很好地完成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可以说,她活得很有个性,令人钦佩。

 

 《南方周末》:您年轻时的经历,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时刻、场景,让您觉得对自己后来的人生影响深远?是什么?

    向斯:我是湖北人,感觉北方是苦寒之地,冬天奇冷,没有大米吃,所以,毕业时,我填写的志愿全部是:武汉。组织宣布分配地点时,才知道我到故宫。北京真是寒冷,冬天在零下15以下,每个月真的没有大米吃,只供应6斤。特别是气候干燥,头3年血口子一道一道的。不过,北京不是苦寒之地,而是文化沃土:八朝古都,文化灿烂,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儿女智慧、文化、科技的结晶;都城规模宏大,生活舒适,冬天有暖气,相比之下,南方才是苦寒的冬天。

从湖北到北京的路上,一个一直埋头读书的17岁青年,第一次踏上远离故乡的列车,感觉一切都很新鲜。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觉得硬坐的车座上都是烫的。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移动的风景,仿佛感觉自己的美好生活就在脚下,灿烂的前程就要展现在自己的眼前。特别是火车进入河南省界以后,一路之上,满眼都是火红的芙蓉花,心里有一团充满希望的神秘之火在燃烧。进入工作状态之后,才发现,真实的北京与自己想象的北京不一样,真实的生活与自己曾经憧景的生活不一样,真实的工作更与自己当年设想的工作相距何止十万八里。特别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不过,幸运的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糟糕的人和事,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原生状态,努力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人。

20余年来,我一直默默地在红墙碧瓦的宫院之中,从事宫廷历史、宫廷版本方面的研究。每当从落满尘土的古书中发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一件令人惊叹的史料,就会欣喜若狂。每当从厚厚的尘土中发现一份档案、清理一部部古书,再一一进行著录、编目,就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最初的时候,我也觉得奇怪,人们都在躁动不安的经济时代奋不顾身地投身到商海之中,我怎么能如此平静地坐在这紫禁城中,在万籁俱寂的宫殿,踩着皇太后曾经无数次走动的金砖,一头埋进故纸堆中,徜徉于数百年的风云历史,与古人对话,替皇帝分忧?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到一部部明黄缎面的古籍,看到一件件档案中那沉默的史迹,历史仿佛在眼前鲜活了。我渐渐明白,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也正是我想要的工作环境,它虽然寂寞,但我知道如何工作,如何在工作之中享受。

在整理宫廷古籍和珍贵档案时,我常常感叹,中国历史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文明史之所以没有像古代其他文明那样中断,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字的力量,儒学的力量。越积越厚的文化遗产,令那些曾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帝王们为之叹服,为之花费一生的精力和大量时间虚心学习,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从古书中感觉历史,从档案中感受历史,从文字中感知历史,历史是鲜活的,历史人物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南方周末》:在故宫里工作,与历史无时不刻不在碰撞,有怎样的特殊感觉?有没有一些与这个场景有关的有趣故事?

    向斯:人不可能永生,但是,文字却能够超越千百年的时空。翻开那些纸质变黄的宫廷古籍和墨香犹存的档案文献,你会觉得,历史并不遥远,皇宫生活仿佛就在眼前。有一次,我翻开清逊帝溥仪的练习册,看到他在空白的练习册上,用铅笔十分清楚楚却歪歪拧拧地写道:溥佳是个疯子。风光200余年的大清在溥仪手中灭亡了,可是,还是孩子的溥仪,不知道丢失江山的悲痛和羞耻,更不知道、也不会理会成群的遗老遗少正在为失去的荣耀而长虚短叹。孩子就是孩子,不管是帝王之身还是平民百姓。说起来,我真的很平常,天赋也一般,但我很勤奋,很努力,极敬佩那些孜孜不倦从事国学研究和那些为民请命、默默无闻工作的长辈,很佩服他们的人品和学识。我要求不高,只期望每天能有所收获,能够不但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尽量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充满感恩、知足常乐的人,一个回忆青春往事不后悔的人,如是而已。

 

 《南方周末》:您与皇室后裔接触的时候,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是否有一些让您特别印象深刻的事例?

    向斯:说到皇室后裔,如果慈禧太后算女皇,她的后裔根正先生就是根红本正的皇室后裔了。我和根正先生很熟悉,也是很好的朋友。记得有一次在君馨阁接受《财富》杂志的采访,和根正先生一起,说到他的家室,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说:据我们家家谱记载,慈禧太后出生之地,是北京西四碑楼辟才胡同。史料上说,惠征兄弟3人,实际上,家谱记载是4人,有1人出走了,好武,不知所终,荣禄就是他的干儿子。慈禧是家里的老大,有1个妹妹,3个弟弟,大弟照祥,小名佛革;二弟福祥,小名佛佑;三弟桂祥,小名佛保。慈禧绝对不会是山西长治人,如向先生所言,那里,可能是一位宫女,与慈禧太后有特殊关系。

有人说,荣禄是慈禧太后的少年玩伴,后来,又是她一生的情人,真有这事?史书记载有出入慈禧太后比荣禄大8岁,他俩不可能是少年玩伴。后来,长大了,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慈禧太后一生之中,每次遇到危险,都是荣禄挺身而出,化险为夷。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深厚的感情纠葛。有一本史书记载说,有一次,荣禄在后宫调戏女人,被慈禧太后发现,一怒之下,剥夺了他的所有职务。那段日子,荣禄天天请求饶恕,那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岁月。从那以后,荣禄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再无二心!

慈禧真的很毒?对家人也不好,六亲不认?慈禧在这一点上应该是很理性的,家和国,分得很清楚。她对家人,从来不乱赏赐钱财,乱封官职,包庇犯罪。她一直鼓励家人,自己成才,自己奋发。她很孝顺,做事做人都很讲究。她执政长达半个世纪,可是,只是按照旧例,给家人封了个承恩公,还是三等,封给自己祖父的。可惜,她的祖父寿命不长,由她父亲惠征承袭。可叹的是,惠征去世也早,就由她大弟弟照祥袭爵。两年后,大弟弟也走了,最后由二弟桂祥继承。她的三弟,一直没有官职,依靠二哥生活。

根正先生有点激动,他感叹地说:是啊,慈禧确实有些冤枉,她是在很认真地做女人。至于她做女皇,做天下之主如何,那是历史学家要做的。都说慈禧不孝顺,为人狠毒。其实,错了,她是很孝顺的。她进宫以后,家人有困难,她都尽力帮助,给一些粮食,给点钱,都不多。她一直鼓励家人,要认真做人,要奋斗,要自食其力。所以,慈禧的家人,没有一个做大官的。她很孝顺,是个好女人。光绪二年,她母亲70大寿,慈禧太后写了一个大福字,题诗一首。慈禧太后还回过一次家,是回家省亲,我们家里就有一张慈禧回家省亲的照片。另外,据父亲听爷爷讲,光绪是慈禧太后与荣禄生的。这些事,家谱当然不写。

慈禧手书福字上,题什么诗?根正先生一字一顿地吟道: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融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