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瑞宝天然色素公司:趣说孔子与《论语》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4:30

趣说孔子与《论语》1

彭良武

     

 

一、其人其学扬四海

1、孔子是什么人?

2、孔子处在什么样的时代?

3、孔子青少年的自学经历如何?

4、孔子成年时期深受影响的三件事是什么?

5、孔子流亡的经历是什么?

6、孔子的晚年是怎样渡过的?

7、孔子是如何被高推圣位的?

8、历代帝王是如何遵崇孔子的?

9、《论语》是一部怎么样的书?

10、《论语》是谁编纂的?

11、孔子与《论语》的魅力何在?

12、孔学是如何传到世界各地并产生巨大影响的?

13、孔子与《论语》传播有什么新动态?

14、孔学与儒学是什么关系?

15、“儒”是如何产生的?

16、什么样的思想与行为才符合“儒”的规范?

 

二、仁义道德圣贤经

17、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如何反映的?

18、孔子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19、孔子对弟子的学习态度有什么要求?

20、孔子主张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21、孔子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

22、孔子主张什么样的学习目的?

23、孔子如何按学习态度划分人群?

24、孔子对青年人择友有何告诫?

25、孔子对青年人惜时有何告诫?

26、孔子对青年人尽孝道有何告诫?

27、孔子对青年人忠信有何告诫?

28、孔子对青年人修养要求是什么?

29、孔子对人生道德修养提出什么内容?

30、《论语》是否涉及爱情与婚姻?

31、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仁”?

32、如何从大的方面理解“仁”的内容?

33、如何从小的方面理解“仁”的内容?

34、如何理解杀身以成仁?

35、孔子如何践行仁德之举?

36、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义”?

37、如何理解《论语》中的“道”?

38、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德”?

39、孔子是如何教育弟子加强德行修养的?

40、孔子自身德行观如何?

41、如何理解《论语》中的“礼”?

42、如何理解《论语》中的“政”?

43、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士”?

44、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志”?

45、如何理解《论语》中的“智”?

 

三、教人处世存学问

46、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47、如何理解《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比较?

48、三纲五常是孔子的思想吗?

49、如何理解“学而优则仕”?

50、如何理解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51、如何理解君子三条导向的意义?

52、如何理解“文质彬彬”?

53、如何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4、如何理解“小不忍则乱大谋”?

55、如何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6、如何理解“君子三畏”?

57、孔子为什么喜欢行夏之时?

58、如何理解“不为酒困”?

59、如何理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60、如何欣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1、如何理解“君子不器”?

62、孔子如何观察与分析人物?

63、孔子赞扬了哪些人物?

64、孔子批评了哪些士大夫?

65、孔子批评了弟子们的哪些行为?

66、孔子的人才观有什么特点?

67、孔子是如何对待富贵的?

68、孔子是否相信鬼神?

69、孔子是否相信天命?

70、孔子是否主张对父母厚养?

71、孔子的丧葬观如何?

72、孔子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要求?

73、孔子轻视劳动吗?

74、孔子是否主张法治?

75、孔子为什么对诗与乐有浓厚的兴趣?

76、孔子对学习运用诗与乐方面有何见解?

77、《论语》中的《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78、《诗》是如何编成的?

79、《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0、《论语》中的《易》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81、《易》是如何形成的?

82、如何理解《易》中的“卜筮”?

83、《论语》中的《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84、我们学习《尚书》有什么价值?

 

四、师徒共铸华夏魂

85、孔子哭颜回是怎么回事?

86、子夏有什么优点?

87、如何看待子贡的精彩人生?

88、闵子骞的品行好在哪里?

89、冉有的从政才能为何受孔子器重?

90、如何看待宰予这个人?

91、“一日三省吾身”是谁的名言?

92、孔子为什么说子路是愚而肯学的人?

93、弟子们如何评价孔子?

94、隐士们如何评价孔子?

95、孔子如何评价自己?

96、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97、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什么行不通?

98、如何理解“打倒孔家店”的历史背景?

99、如何理解“批林批孔”的历史背景?

100、毛泽东对孔子与《论语》有哪些评说?

 

五、经典无声世代传

《论语》

 

作者:彭良武(仁化县政协主席)

 

一、其人其学扬四海

1、孔子是什么人?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及著名代表。在中国封建社会被尊为“圣人”,其影响延续至今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传说孔子父母婚后祷于当地的尼丘山而孕,孔子出生时顶如反宇,也象那中低周高的尼丘山,所以取名丘。儿子中,他排行第二,因此,字仲尼。字,是古人根据人名称的字义另起的名号,名与字统称名字。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即周王朝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其出生地是周朝诸侯鲁国(今山东)的昌平乡陬邑。孔子逝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

孔子有两层意思:一是“古者,称师为子”,因此,孔子的学生尊称孔丘为孔子;二是古代对于普通男子的美称,类似现在称男子为先生,书中也称孔丘为夫子,当时大夫(官职)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大夫。后来泛指老师为夫子。

说起孔子,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孔庙里或图画中的孔子形象。但孔子的形象到底如何?从有关典籍中可以看出,十八九岁的孔子身材魁梧。《荀子·非相》上记载:“仲尼长”,《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一尺度当属周朝,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折算下来,等于今天的191厘米。《庄子外物》上记载孔子的体型:“修上而趋下”,即上身长,胳膊长,下身短。孔子体格十分强壮,力大过人。王充《论衡·效力篇》上说:“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这与孔子从小习武,精通射、御之术有关。《吕氏春秋·慎大》上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据此可知,孔子决非文弱的书生。孔子的头部更有特点,头形中凹而四周高起,古书上称为“圩顶”。孔子有两颗像兔子的大门牙,露在外头,古书上称孔子的门牙是“骈齿”。而古书上载帝喾、周武王、南唐后主李煜都生有骈齿。于是,骈齿非但不雅观,反而成为圣人的一大特征相貌。现今所见的孔子图像、雕像中,不少作品里孔子是有骈齿的。

 

2、孔子处在什么样的时代?

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奴隶制国家周朝的末期,更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周王朝已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争权略地,所以,社会动荡,战乱不停。一些有作为的诸侯国君,积极改革政治,抛弃周王朝的奴隶礼教制度同时,变革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口。如鲁宣公放弃了周朝的公田法,首创税亩法,实行政治与经济改革。这些诸侯国,已出现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萌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而先后出现了几个称霸诸侯国的强国。首先是齐国称霸,维持周王朝礼仪。最后,由于秦国的改革最彻底,政治最稳定,经济最发达,军事最强大,终于消灭了最后六个诸侯国并对周王朝取而代之,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帝国,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孔子就是在大动荡的年代里走过来的伟大人物。

 

3、孔子的青少年时期的自学经历如何?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三岁时丧父,母亲把他从昌平乡下带到曲阜城里的阙里(一条小巷),靠缫蚕丝维持生活。孔母对孔子严格管教,时常背诵写在木简上和铜器上的文字(当时没发明纸张)。而这些文字内容大多是古时候的礼仪,文告,加上孔子时常在郊外看见鲁君设坛祭祀的活动,因此,对礼仪发生浓厚兴趣!时常与小朋友们一起演练,如生火炙祭肉、献爵、奠酒、跪揖、叩首、兴乐、读祭文,且神情俨然乐此不疲。因为乐是礼仪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所以孔子下功夫学乐器演奏技巧,孔母还帮他买了一只笙。

纵观孔子一生经历,因为家穷没正式入学从过师,他的知识主要靠自学。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孔子的求知欲更强烈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说:“孔子要经”是指他随身带着书籍进行学习。当时读书人要想提高身价,首先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在这些方面颇下了一番苦功,有较扎实的基本功,为后来从政、教育、流亡生活做好了准备。关于“六艺”有两种说法:一是《师说》里注“六艺”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这六部经书,始于孔子“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二是《张衡传》中注“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礼,是礼节仪式;乐,是指弹奏技巧;射,是会射箭;御,是驾驶车马;书,是书写艺术(用刀在木、竹简上刻写);数,是精于演算。无论哪种说法与内涵,这“六艺”都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

在母亲的安排下,孔子19岁时与亓官氏成婚,第二年生了个儿子。这时孔子在鲁国及周边的诸侯国已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鲁国的国君鲁昭公派人送来了贺礼,贺礼中有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国君之赐,孔子深以为荣,因此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4、孔子成年时期深受影响的三件事是什么?

当孔子20岁时谋得一职位:“委吏”,仓库管理员。孔子把出纳钱粮之事,算得准确清楚,要知道,那时还没纸张,是把数字刻在木简或竹片上。没有责任心与技巧是干不好的!因此,早起晚归是常事。第二年,孔子有了第二份职业:“乘田”,任管理牧场的小职务。所以说孔子是放牛养羊出身也有依据。孔子50岁前后有了第三份职业是担任鲁国的司空,主管建设工程的长官,算是高官了,继而任司寇,为主管刑法的官员。这些经历对孔子的思想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的许多政治观、人生观都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那期间,发生了几件有影响的大事。第一件事:孔子得到鲁国大夫孟厘子(孟僖)的关怀与推荐,并交待他的两个儿子懿子何忌、南宫敬叔向孔子学习礼仪,南宫敬叔又向鲁国国君推荐孔子去周朝国都学习礼仪。孔子在南宫敬叔陪伴下到了当时周朝的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洛邑原是周王营建的控制东方的政治、文化中心,自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后,便成为东周王朝的统治中心。这里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典籍,当时负责保管这些文献的是周朝的守藏史老聃——李耳(就是大家熟悉的博学多闻的老子,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档案馆长)。孔子拜访了老子,老子为孔子一行学习周礼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两人还进行了学术交流。离别时,老子无礼物相送而向孔子赠言,演义了“仁人者送人以言”的千古佳话。

孔子这次赴周朝首都考察,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周代许多文物典籍,从而使他对周代的文明更加神往。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周礼,内心十分敬重老子。但并没有接受老子那种消极避世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老子比孔子年纪大,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也丰富得多,这次会见,对孔子一生极有益。这时孔子三十四岁,血气方刚,在求知与修身方面,积极热情,但不免急躁。在这方面,五十多岁的老子是他的老师,给孔子很多启发。而老子似乎缺少孔子那种入世的积极热情。孔子与老子两人的会见,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大事情。一方面,孔子入世,老子出世;孔子积极,老子消极;孔子重人事,老子重天命。另一方面,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之一及代表人物;老子则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之作者)。两教在中国历史上都有显赫的地位。都曾有过政教合一的权威而成为国教,并对外来宗教,特别是佛教的传播产生过影响。且其思想影响延续至今跨出国门,受到世人的瞩目,两教相互包容与互补,奠定了中国文化“和合”的基础。

第二件事: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在盟会上为鲁定公相礼。由于孔子的机智与外交才能,盟会上两次挫败齐国安排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阴谋。之后,两国按礼会盟,平等订约。齐景公敬畏孔子的能力,认为“孔子为政必霸,于是归还了以往侵占鲁国的国土和城池。这件事,既提高了鲁国的国威,也提高了孔子的威望,更提高了孔子从政的信心。这是孔子从政以来最辉煌的时期。

第三件事:“堕三都”。夹谷会盟后,鲁定公更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宰相职务。孔子立即兴改革之举,首选向掌握鲁国军政外交大权的“三桓”开刀,限制他们的权力。因为当时鲁国的大权落在“三桓”的手中,“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这三家贵族出现“三分公室”的局面,即鲁国的大权在这三家贵族手中。“堕三都”就是拆除三家在封地的城墙,取消国中之国。孔子此举的目的是要削弱“三桓”的私权,增强国君的权力。虽然有鲁定公的支持,但由于行动仓促,“三桓”与孔子派出的军队进行激战之后,夺回了鲁国军政与外交大权,“堕三都”行动告失败,孔子的相位名存实亡。此事成了孔子一生中的又一大转折。加上后来,齐国为了离间鲁定公与孔子的关系,齐国向鲁国献女乐八十人,文马三十驷进行精神侵略与贿赂。在当权者季桓子的要挟下,鲁定公抵不住诱惑,观看齐女歌舞,连续三天不主持政事,孔子大失所望,气急而出走,离开自己的祖国——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活,这时孔子已五十六岁。

 

5、孔子流亡的经历是什么?

孔子出行的第一落脚地是卫国。因别人在卫灵公面前谗言挑拨,卫灵公对孔子失去信任,因此,居住十个月而离去。在去陈国的途中,有一个叫巨有的小诸侯国,孔子一行被当地人误为是坏人阳虎而围困了五天,到了缺粮断炊的困境。弟子们保卫着孔子,孔子仍谈笑风生,并带弟子们唱歌以鼓舞精神。围攻的人感到奇怪,待弄清真实情况后,就放了孔子一行人。孔子听从颜回的建议回到了卫国,这次来到卫国,得到贤达蘧伯玉的帮助,在其家安顿了孔子师生一行人。孔子仍得不到卫灵公的信任。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名声不好,她想借孔子的声誉挽回影响,用诡计骗得与孔子见面,并带孔子出车同游,招摇过市。此事,弟子子路很不高兴,向孔子提出质问。孔子觉得有口难辩,很受委屈,就指天发誓,是迫不得已才见南子的。关于孔子在卫国见南子之事,成为后人数落孔子道德的把柄。

孔子师生两次在卫国的时间达四年之久,终究没得到信任,加上孔子感到卫灵公是一个好色缺德之人,发出了“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慨,再次离开卫国。而后,孔子准备去晋国投奔赵鞅,在临近汾河时,听到赵鞅杀害了晋国两位贤大夫窦鸣犊和舜华的消息后,发出了“刳胎杀夭则麒麟不到郊”的感慨。于是转经曹国而到达宋国。在进入宋国门时,孔子看到一群人在凿一个大石椁,一打听才知道是为宋国的司马桓魋造石椁。已花了几年时间。孔子批评这种不惜财力的腐败行为,得罪了宋国掌管兵马的权臣桓魋。他就派人到孔子向弟子讲学的地方去干扰,把孔子师生常在大树下讨论的树砍伐掉,并想杀害孔子师生,于是孔子师生被迫急忙离开了宋国。

楚国的叶公,名诸梁,邀请过孔子。所以孔子安排弟子们到楚国去。走到陈国和蔡国交界处一个叫桑落镇的地方,发现吴楚两国正在交战,陈国也卷入,人民群众为避战乱早已逃亡,桑落镇已十屋九空,剩下些老人和残疾人。孔子师生被战乱困在桑落镇而得不到粮食,一连七天靠到地里采藜霍等野菜和野果充饥。但孔子仍天天读书讲课,带领弟子学习礼乐。这就是历史上孔子与弟子陈蔡受困的大事件。在这几天,孔子向弟子宣讲了许多励志的名言,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等。这次吴楚之战因楚昭王病逝而班师结束战争。孔子仍去了楚国。在楚国,孔子师生一直滞留在由叶公管辖的负函一年之久,而得不到楚王的召见和重用。原来,楚惠王新立,年幼无知,在使用孔子及其弟子一事上无主见,左右一般大臣嫉才妒能,怕任用孔子师生后,自己失势而百般阻挠。

离开楚国的负函后,再次回到卫国的弟子高柴处安身。高柴是孔子居卫时收的弟子,现已做了卫国首都朝歌的司法官。这是孔子第三次到卫国。卫国新任国君辄与其父蒯聩争夺王位,因此,卫君辄请孔子在卫国从政辅国遭到孔子的拒绝,理由是卫国的“君臣”、“父子”关系“名不正”,必先正名才出来从政。

由于有孔子两高足高柴(子羔)及(子路)的辅助,卫国国君辄能容忍孔子,这次孔子在卫国一住三年。

流亡十四年后,孔子被鲁国新权贵季康子和弟子冉求接回鲁国,并在远离曲阜三十里地的地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孔子回鲁国之前,其夫人亓官氏已逝世。孔子回到鲁国后,国君鲁哀公,大夫季康子只礼节性地见过孔子并问及从政之事,但没有真正使用孔子从政。加上这期间孔子的儿子孔鲤在五十岁去世,弟子子路在卫国的内乱中被剁成肉酱。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孔子无心问政,更无力从政,就把精力转移到整理古代典籍上来,开始了他人生最后的生活,但也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6、孔子的晚年是怎样渡过的?

孔子回到鲁国时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经过十多年的流亡生活,见到各诸侯国不守周礼,不承古仪,以强凌弱,相互攻伐与杀戮,对他提出的政治主张,各国都阳奉阴违,有的干脆拒绝,让他大失所望。经过反思与准备,孔子决定在有生之年做些更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整理古籍。于是,孔子闭门谢客,从古籍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作为教科书。这六部经书后来被称为《六经》或“六艺”。孔子整理古籍的工作既保存了古代文化遗产,也为其学派——孔学的保存与发展准备了思想资源,是一件利已利人利国的大事。《六经》,在孔子之前已有这六部书,也曾列为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但那时还没加工整理,既庞杂又零乱,并且充满着“怪、力、乱、神”等荒诞迷信的内容。经过孔子之手后,排除了重巫、重祭的宗教鬼神文化的成份,注入了春秋时代人文主义的新精神,编订成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文化知识课本。经孔子整理的《六经》或“六艺”这一套教本,在中国古代的教学中,一直被使用了两千多年。这套教本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确定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是具有开创性的文化成果。有人说:“有孔子乃有中国文化”,这并非过誉之词。柳诒徵先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中国无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见《中国文化史》上册)。

孔子晚年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对中化文化的贡献。

一是整理上古典籍,为传播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书》(又叫《上书》、《尚书》),相传有几千篇,孔子册为百篇,上断于唐虞舜,下讫于秦缪。跨越夏、商、周三个上古朝代,为保存文字历史而立下功劳(具体内容待后专述)。

《诗》又称《诗经》。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史记·孔子世家》)《诗》的主要内容是用当时各国的民歌形式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数量多达三千余篇,孔子进行删除,最终整理成三百零五篇,一直流传至今。“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篇》)就是指编辑《诗经》的工作。

孔子在整理古籍的同时,还刻苦学习《易》(即《易经》)。由于勤于阅读,致使竹简的牛皮条断了多次。这就是“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可见孔子读书用功之至。

孔子晚年另一件工作,就是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编写了《鲁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籍,后来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二是丰富了语言文字内容。《尚书》中的许多字、词保存了古义,是上古训诂的宝库。其语法特点也很独特,为后人研究上古汉字语言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诗经》后来也广为传诵,并在人们的论道说理时也常常引征为证。在诗乐分离后,《诗经》就成了中国语言的宝库,许多嘉言美词常用常新。

三是秉笔直书史实。孔子写《春秋》时坚持“笔则笔,削则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该写的一定写上去,不该写的就删削掉。“《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为后来各朝历代史官树立了榜样。有的史官不畏权贵而秉笔直书,其父被杀,儿子继续如实写,让无数权贵劣迹昭示于世人。这就是《春秋》这一史书的历史影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自觉地发扬了孔子事业的精神,编撰了自认为是第二部《春秋》的《史记》。尽管他在写作过程中遭受到“宫刑”(割去生殖器)的推残和耻辱,但他从“仲尼厄而作《春秋》”中看到榜样,忍冤衔辱,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

孔子晚年能做这些巨大的贡献,展示了他坚强的意志与崇高的人格,更展示了他广博的知识与学问。《六经》的内容上朔至夏、商、周三朝始祖,下述当朝重大事件,对于一个古稀老人,在体力不支,精神不济的情况下完成这样的文字工作量,可谓工程浩大,这其中的艰辛不难体会。我国古代文献典籍、尤其是代表二千余年前古文明的文献典籍《六经》直到今天还能保存并流传下来,这不能不归功于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文献整理家孔子。孔子被后世尊为“文圣”,除了他首创私学的伟大功绩之外,另一个伟大功绩就是他对《六经》的整理。

 

7、孔子是如何被高推圣位的?

孔子的学说是极重伦理道德的学说,孔子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提倡恭、宽、信、敏、惠,由孔子所创立的一系列伦理道德的观念成为一种准则,孔子的思想与学说同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已经血肉相连,构成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孔子被称为“圣人”,主要是历代对他的学说的肯定与尊崇。最初并不是由帝王或者统治者提倡起来的,而主要是由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以及先秦诸子的尊崇,后来又被历代文化伟人所尊崇而获得“文圣”的地位的。

孔子作为一个精神偶像,早已牢固地树立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水准和年龄层次的人们的心目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专为孔子作传,并命名为《孔子世家》。“世家”是用来叙述贵族王侯历史的。孔子既非王,也非侯。当时也没被统治者所重视,是没有资格入“世家”的。司马迁却尊孔子为 “世家”,并称孔子为“至圣”,是文化伟人将孔子高推圣位的发端。

孔子的思想学说产生与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思想界最活跃时期之一,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先秦诸子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在百家争鸣中又自成一家,但都推崇孔子的思想学说。后来,到了孟子、荀子时代,他们奉孔子为圣人。孟子称孔子“大而化之谓之圣”(《孟子·尽心下》),并称孔子为“圣之时者”。荀子则称孔子是足以与九五和周公比德齐名的圣人。就连道家、墨家和法家,也无不尊孔子为圣人,如《庄子》是道家的著作,其中许多篇目中都有尊孔的话。墨子非儒者,也反对儒家的礼乐,《淮南子·要略》上称墨子也“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称《诗》、《书》,尚仁义,可见他也是上承孔子之教而来的。即使是儒家的反对派人物韩非,也称孔子为“圣人”,并说:“仲尼,天下圣人也”。可见,不只是孔门弟子与再传弟子尊孔子为圣人,就是先秦诸子也同样尊孔子为圣人。

孔子被尊为“文圣”,在中国古代宗教、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均有反映。

佛教、道教在中国向来认同孔子为圣人。在中国宗教史上,外来的佛教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争取中国民众的信服,也都先后自附于中国的儒家,尊孔子为第二圣人。佛、道、基督三教之间互相排斥,彼此视为异端邪说,而只有孔子在任何宗教中,皆居为第二位。中国的佛教徒与后来的基督教徒,各于其主之外,皆推尊孔子为“孔圣人”。巧的是,孔子的生活年代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活年代相同,一个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一个是王子出身,释迦牟尼被称为释迦族中的圣人。

孔子在史学上的圣人地位则始于西汉司马迁的推崇。司马迁认为孔子所修《春秋》是最成功的历史著作。司马迁之《史记》为后世史书之祖,但他自称是继承孔子作《春秋》之精神的。之后,班固则更进一步尊崇孔子,并以孔子之言,论定历史人物功过而著《汉书》。自此之后,历代史家在其史学著作中,无不以孔子之言为是非标准。

孔子在中国哲学、经学、玄学、理学诸领域中被推崇为圣人则始于西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设,进一步确定了孔子在经学史上的圣人地位。这一地位到西晋时期得到巩固和发展。唐代韩愈是新儒学的先驱,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并开创了道统与治统合一的先河。从而将孔子的圣人崇拜揉入了“道统说”中去。到了宋、明两代,孔子已经成为一位真正从事教育的“至圣先师”,以后的明清两朝帝王都以“至圣先师”封孔子。

 

8、历代帝王是如何尊崇孔子的?

关于历代帝王尊崇孔子的种种政治措施,都是顺乎人心之所向。春秋时期任何一国的统治者并没有信用孔子,也没将孔子的政治主张作为治国的方针。而孔子死后,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尊严,往往借尊孔来维护统治利益。当然历代封建王朝中,也不泛某些明君贤相对孔子是真诚推崇。如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言传于后世。他们尊孔子,多少还能按照孔子思想治理国家,使得历史上的若干时期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的盛世。另一方面,因为孔子的思想学说中又有“忠君尊王”的一面,并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设计了很多政治方案,这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东西及推崇孔子的真正目的所在。

孔子在世时,已有人称孔子为“圣人”,但孔子本人不接受“圣人”的称号。他说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篇》)。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就在曲阜阙里,以孔子的故居,立以为庙,派人看守,并内藏孔子的衣冠、琴、书诸物,并命“岁时奉祀”,谥号为“至圣先师”。

历史上第一位光顾孔庙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在做了西汉的开国皇帝之后,看到礼制儒学对他的皇位有好处,赶到曲阜“以大牢祀孔子”。这是历代帝王以最高规格之礼仪祭祀孔子的开始。在西汉的鼎盛时期已称孔子为“素王”,意即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可以说早在汉代,已为后来的历代王朝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奠定了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尊孔却是坚定不移的,孔庙仍不断得到整修。到隋唐时,孔子地位更加上升,隋朝开始兴科举选人才,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高祖李渊赞孔子“道济生民”,唐太宗李世民尤提倡儒学,即位之初诏赞孔子“以大圣之道,天纵多能、王道借以载成,人伦资其教义”。第二年又升孔子为“先圣”,并令州县学皆建孔子庙,此为州县立孔庙之始。李世民治国颇得益于孔子倡导的“德治”,在他治理国家时,全国监狱只有罪犯五十人,被处死刑的只有四人。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立国当年即拜谒国子监孔子庙。建立横跨欧亚两洲的元朝多次修建孔庙,元成宗铁穆耳即位时诏示天下:“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有家者所当崇奉”。元武宗即位又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宣王”。“大成”原是古代奏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为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体系。孟子最先用大成赞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明太祖朱元璋即皇位后,第二年下诏以大牢之礼仪祭先师孔子于孔庙,后来还颁大成乐于天下,郡县祀孔子于是用乐。清朝是尊孔最急、祭孔活动最多的一朝。顺治二年,世祖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圣祖康熙亲自到曲阜祭祀,行九叩礼,亲题“万世师表”匾悬于大成殿,此为大成殿悬匾额之始。从此,“万世师表”四字悬于各地孔庙。后来,乾隆皇帝八次过曲阜都在孔庙、孔林祭祀孔子。

封建社会封圣是很少有的事,而谥号中称“文”实属难事。独孔子被封“至圣文宣”拥有圣与文二谥号更是希罕之事。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已无以复加。据记载,称文的有以下几种特殊条件:一是经天纬地;二是道德博闻;三是勤学好问;四是慈惠爱民;五是憨民惠礼;六是赐民爵位等六种。如清朝曾称曾国藩为“曾文正公”就是这个“文”。

帝王派官致祭始于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后代代沿袭,总计有一百九十六次之多,都为孔子的封谥选择了最高赞誉的字、词。其祭文也丝毫不掩盖其宗旨:“尚资神化,祚我皇元”,“阐我皇风,四海永清”。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其封建统治。

两千多年来,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包括对他的膜拜和不敬,人们写下的文章,已经很难用“车载斗量”来形容了。关于评价问题,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为可以说运气较好一点,因为他不会噜苏了。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

 

9、《论语》是一部怎么样的书?

顾名思义,《论语》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因此,它具有学术理论和文学理论的性质。《论语》主要内容是记言,其中也有少量内容是记事。《论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及其他人的提问所作的回答记录。有一部分没问,就记下孔子的言论,有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话,也有部分是孔子弟子回答别人问话的言论。全书涉及“问”内容约86处之多。主要涉及问仁、问义、问礼、问道、问政、问孝、问君子、问德、问智等内容。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其文字特点是短小精悍,“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联珠”。文字记载虽然简扼,但简而有趣,简而有味。其趣味是含蓄的、隽永的,耐人寻思的,因而,《论语》成书以来的二千多年畅销不衰,并流传到全世界。透过《论语》的简单记载,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志行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历史证明:《论语》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最成功的言论书。

《论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仁义道德。这也是孔子思想与学说的核心,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内容。书中从各个角度来论述仁、义、道、德,从个人的思想修养、为人处世到国家社会治理,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还有历史上重大事件和对人物的评论。孔子一生提倡仁恕,开科授徒,周行列国,他和弟子们各人发扬自己的长处,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研讨问题,所以《论语》的内容广泛,思想博大精深。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论语》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要说明的是,今本《论语》二十篇记载不是孔子言论的全部内容。最早的《论语》达数十百篇之多,这在《孟子》书中可找到证据,《孟子》引用孔子言语有四十多条,而见于今本《论语》的不过十数条而已。还有《荀子》所引孔子言语也不见于今本《论语》,可见,今本《论语》二十篇,实属当时弟子所记载的一部分。

《论语》总共二十篇,近五百章,约一万二千七百多字。每篇的标题取各篇第一章头两个字。孔子与《论语》的关系,就象人的身体与影子的关系,影随身而立。人们一提到孔子就联想到《论语》,一接触到《论语》就看到孔子的身影。因此,孔子与《论语》、《论语》与孔子二者身价同金,煌煌生辉。《论语》一书虽有糟粕的东西,但精彩的思想是主要的。我们汲取的是其精华与智慧。这也正是《论语》二千多年来历久不衰的缘故及其魅力所在。

 

10、《论语》是谁编纂的?

《论语》的编纂是在孔子殁后进行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们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称《论语》。其记录者和编集者,究竟是孔子哪些弟子,却不易确指。有经典释文引用名家意见:论语乃仲弓、子夏、子游等所编撰。当然,《论语》中有他们三人的记录,他们三位也可能参加编撰工作,但如果必说是他们撰定的,又不足信。有研究成果认为,《论语》的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传到汉代初年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这就是《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齐论语》比《鲁论语》多出“向王”、“知道”两篇而为二十二篇。《古文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在曲阜孔子旧宅的壁中发现的,但没有流传。到西汉末年,汉成帝时的丞相张禹(封安昌侯)以治《论证》出名,他以《鲁论语》为基础,把《鲁论语》与《齐论语》融合为一,称《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作《论语注》而成为后世的流传本。后人为《论语》作注释的极多,但主要的有南宋的朱熹及之后的十多位代表人物。

 

11、孔子与《论语》的魅力何在?

从孔子诞生至今已二千五百多年,孔子及其学说历尽沧桑。由于社会政治条件不同,人们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毁誉褒贬也极不相同。大家所知道的《论语》经历了焚书坑儒的劫难;在“五·四”运动期间,“孔家店”遭到声讨;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反复批判孔子及《论语》。但是,历史上每经受一次大冲击,孔子及其学说的传播与影响就扩大一次,这几乎成了定律。一般说来,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时候,孔子及其学说往往备受推崇和赞扬,而当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或面临重大变革的时候,孔子及其学说往往遭受猛烈的抨击和诋毁。

“凡是治世都尊孔,凡是乱世都反孔”。如今我国正逢历史上少有的治世时期,真正呈现出国泰民安的景象,孔子及其学说又一次得到推崇和弘扬。其原因在于孔子的学说对维护社会安宁与秩序有利,对破坏社会秩序不利,所以,孔子与《论语》的命运与每个时代的治与乱息息相关。治世尊孔,每当此时,孔子及其学说被放在应有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崇拜。特别是《论语》中的许多语录被广泛引用,上至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下到小学生的习作,还有一些来华的外国国家元首发表演讲时,都能引用孔子的话来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现在,《论语》一书在国内国外广泛流传。《论语》是国内图书发行中版本最多的图书之一。在国外,首推邻国日本和韩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书店里,关于孔子与《论语》的书琳琅满目。在欧洲,《论语》被译成《孔子语录集》与《圣经》等书同等身份。除了传统的形式外,近年又多了一个互联网宣传形式,各种关于孔子与《论语》的网站大行其道,有中国的,还有外国的,内容已涉及457000条目,其文章数量之多完全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此外,被制作成电影与电视连续剧,通过现代音像技术塑造孔子的形象,还有连环画,把孔子与《论语》用漫画的形式生动地刻划出来……总之,对孔子与《论语》的宣传形式成了文艺创作和出版图书的不竭源泉。

“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联珠”。《论语》短小精悍的文字让人喜爱,深隧的思想内容和哲理使人明智,是一本永远有销路的书。我们阅读《论语》时,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从二千五百多年前走到现在,并走到我们中间来,也走到外国人身边。孔子与《论语》的存在,不论你喜不喜欢,高不高兴,一直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产生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就是历史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还将延续下去。2004年9月26日,孔子家乡曲阜举办了隆重的“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是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该奖项每年一届,每届突出一个主题。因此,孔子与《论语》既是古代的,又是现代的,还是将来的,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历史文化之树,是使得我们引为自豪的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

 

 

12、孔学是如何传到世界各地并产生巨大影响的?

198910月,在儒学发源地中国首都北京和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举行孔子诞辰254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学者,共聚一堂,纪念这位已经逝世两千多年的思想家。可见,孔子的思想与学说对世界文明史及其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曾有人将《论语》比作西方的《圣经》,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编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编入了中国的孔子、毛泽东、孟子、老子、秦始皇、成吉思汗、隋文帝、蔡伦,把孔子排在马克思及这些著名人物的前面,并高度评价:“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是一个重视人生道德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以研究《论语》著称的美国克里尔教授与日本的和  哲郎博士把孔子称为永恒的“人类导师”。孔子的思想与学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为全人类共享。

    1)孔学在朝鲜的影响。

孔子在世界上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早在汉唐时期,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孔子就越出国界,公元前三世纪,孔子思想与学说几乎与汉字同时传入了朝鲜半岛。到公元285年又由朝鲜宫廷向日本王子献上《论语》与《千字文》。朝鲜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以儒教为唯一正统思想,孔子被称为“素王”。在韩国,至今保存着专门从事祭孔、传授儒学礼仪的活动场所——乡校,这其实就是中国的文庙。有的乡校庙堂里供奉着大、中、小牌位199个,其中181个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儒牌位,而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及孟子被奉为五圣。在韩国,每到中小学生的寒暑假,各地乡校都会举办“忠孝教育”讲座,向学生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如今韩国是亚洲最讲孝道的国家之一。

2)孔学在日本的影响。

孔子思想与学说传入日本后,为日本朝野所接受,到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儒学,当时日本国内每年春秋两季开展祭孔活动。如今,日本仍是海外儒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8311月,日本首相中曾根说:“日本要把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想法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日本民众的精神素质形成确与中国孔子精神有密切关系,日本至今仍有247座孔庙分布在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香火不断,祭乐长鸣。日本一些学者对孔子和《论语》崇拜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日本人研究孔子和《论语》比中国人还精到,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与学说至今没有过时,因此,在日本的书店里摆着许多研究《论语》的书籍。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七十岁才读《论语》,并为之倾倒,他认为《论语》是孔子对乱世发出的呼喊和主张,八十岁创作小说《孔子》一书,并先后六次到中国河南省考察孔子与弟子流浪被困的地方。其精神之诚,其行为之至,让人敬佩万分。日本人大多都认为他们国家的发展是因为受到中国儒学的影响。日本著名汉学家阿部吉雄先生认为:“孕育日本古文化的摇篮是孔子儒教,而儒教为培养伦理政治之基础,也是保持日本秩序之根源。”

3)孔学在欧洲的影响。

孔子学说传入欧洲,主要与西方来华的传教士译作著述和宣传有关。1687年由意大利人利玛窦等翻译的拉丁文的《四书》、《五经》在巴黎出版。这是孔子思想学说正式传入西方的时间。当时由殷铎泽等合编的《中国之哲人孔子》一书,对欧洲文化界影响很大。书中有《孔子传》和孔子画像,在孔子画像上还题写“国学仲尼,天下先师”。此书为最初全部翻译《四书》及详细作《孔子传》之始,从此欧洲学者始尊孔子为天下先师。欧洲人的心目中从此将中国、孔子、政治道德三者合而为一。意大利学者利奥纳格兰乔蒂说:“当1687年出现了《中国的儒家哲学》后,欧洲对孔子及其学说的颂扬达到了最高峰。”

4)孔学在美国的影响。

在美国,孔子思想与学说传入约比欧洲国家晚两个世纪。1848年,卫立畏发表的《中国总论》说:“孔子的著作同希腊和罗马哲人的训言相比,它总旨趣是良好的,在应用它所处的社会和它优越的实用性质,则超过了西方哲人,……四书五经的实质与其他著作相比,不仅在文学上兴味隽永,文字上引人入胜,而且还对千百万人的思想施加了无可比拟的影响。由此看来,这些书所造成的势力,除了《圣经》外,是任何别的书都无法与之匹敌的。”美国学者艾默生在1843年得了中国的《四书》译本,读后对中国文化及孔子十分仰慕,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对孔子的研究有了新进展。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美国学术界对孔子思想及学说的研究形成了热点,对孔子评价越来越高,有的学者还主张用孔子的伦理思想来维护世界和平,并从孔子的思想与学说中寻找解决国际争端的智慧。目前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30余所大学设有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而儒学与孔子又是研究的内容。1982年为庆祝孔子诞辰2533周年,美国各界人士于8月27日在旧金山金门公园举行祭孔大典。由孔子77代孙孔德成主祭,美国总统里根还派代表在祭孔大典上宣读了他的贺词。为了纪念孔子,美国加利福尼亚洲议会在新世纪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28日定为“孔子日”。美国的孔子信徒在纽约还建有孔子公园,内有孔子铜像。美国在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居首位。

(5)孔学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

在港澳台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形成了一个儒家文化圈,他们以华裔为主,崇尚中华文化与传统道德,特别推崇孔子的思想学说与情操。在商界的人士按儒家的“仁、义、理、智、信”去经营商业并经营人生历程,为富而仁,讲求诚信,不欺不诈,发扬妇孺无欺的商业道德传统,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有的人经过终身不懈的努力,或富贾一方,或成为某行业的领头人,他们把大部分财富回报社会,有的还回中国投资办实业,或回乡办学办医院。人们给这种人士一个雅号——新儒商。

可见,孔子的思想与学说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既是历史的,又是新时代的。

 

13、孔子与《论语》传播有什么新动态?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对《论语》的高度评价。《论语》在传播传统文化道德、引导人们向善行义和治国、平天下方面的确有其独特的作用,学习《论语》不是在篇章上下功夫,着重的是去实行,一个字也可以做一辈子,几百章书是“一以贯之”的所以缺这了半部也不要紧。

现在,人们深感道德缺失问题的严重性,呼吁重塑道德新风尚,一些有识之士建议在青少年中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恢复与开放古代地方学宫(孔子庙)让孔子与《论语》重新传播开来,使传统的文化道德与现代文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037月,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全国组委会选定的10所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在京授牌。北京市宣武区北线阁小学等全国10所学校成为首批示范学校。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内容首选《论语》,其次是《大学》、《老子》等经典古文篇章,通过对经典篇章的反复吟诵,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它会对孩子一生性格和道德养成产生促进作用。有资料称当年全国已经有100万孩子加入读经的行列。

近年,广东实施建设文化大省的举措之一是发掘和利用广东的人文历史资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中包括了孔子及《论语》在内。如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前身是明清时代赫赫有名的岭南“第一学府”番禺学宫(孔子庙),20036月,恢复学宫部分建筑和设施后,举行了“孔子生平与儒学展”。20043月,在学宫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童开笔仪式。开笔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而举办的一种仪式,俗称“破蒙”。过去开笔礼是人生的首次大礼,主要由拜、授、教、赠4部分组成,即学童敬拜孔子像,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教读书、执笔和写字并向学童赠送纪念品。老先生还用朱砂为开笔学童“开智”,并教他们要尊师重教,孝顺父母。在此之前的20038月,新会在目前广东规模最大的,有1000多年历史的新会学宫(孔子庙)大成殿举行首届“新会学宫开笔礼”仪式,让即将入学的儿童接受传统文化美德教育。广东的梅州城也将孔子庙修缮一新,作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得到群众的支持。

1995年由山东曲阜、首都北京、浙江衢州等地的孔庙率先发起,成立了以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孔庙以及儒家纪念建筑,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全世界孔庙多达2000余座,国内约1600余座,广东35座,目前保存较好的约300余座,分属于各级文化保护单位,形成了一个独具文化特色的孔庙群体。这一群体满载着孔子和儒学的信息,走进了二十一世纪,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孔庙文化。2004年10月14至15日,广东德庆县举办了第九届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年会、孔子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旅游文化节,这是自1995年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年会,也是德庆县代表广东省首次承办的大型国际性盛会。

20019月,一尊高3.3米,重1吨的孔子青铜像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落成。高校校园内竖孔子铜像,在北京尚属首次,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其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跨时代的,这些说明孔子与《论语》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刮复古之风,而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必然选择,取古圣贤的思想精华溶入现代文明中,其作用应是不可估量的。

 

14、孔学与儒学是什么关系?

人们一谈到“儒”、“儒学”、“儒家”、“儒教”就联想到孔子,把“儒学”等同“孔学”。其实,孔学与儒学是两个概念,二者有联系,但有很大的区别。

孔学,是孔子思想学说的简称。是指孔子本人的思想学说以及后人真正继承孔子思想学说的学问。孔学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孔子学说亦即孔子思想;二是孔学的载体,就是孔子传授“六经”,以及七十二优秀弟子后学记述孔子思想言行的其他多种文献资料。其中《论语》是孔学最主要的载体之一。

儒学,是儒家学说的简称。其特征是学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道德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自成一家而被后人称儒家学说。因为儒家学说是以孔学为基础,“宗师仲尼”以“六经”为法的学问。而“六经”与孔子有关,“六经”都由孔子编纂而溶入了孔子的思想。但儒家学派人数众多,思想驳杂不纯,往往打着孔子的旗号,构建自己的学说。因为他们尊崇孔子,标榜“六经”,所以他们被称为儒家,他们的学问被称为儒学。

 

15、“儒”是如何产生的?


“儒”这一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可见,儒名之起源应远在孔子之前。《说文解字》中经典性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术士之称”,即当时社会上与巫、史、祝、卜有关的人士。是孔子前后时代社会中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有知识和技能,因此,社会的上层和下层有他们的活动余地。这些人的施职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助人君顺阴阳教化,就是帮助国君和国家举行大型的祭祀等礼仪活动,因而称为“君子儒”。另一类是为民间的礼仪活动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的贱民阶层,称为“小人儒”。孔子青年时就从事过这类“小人儒”活动。他说自己“丧不敢不勉”(《子罕篇》)。意思是人家死人,他就去给人办葬礼,当吹鼓手。孔子较熟悉丧葬礼仪,并为人家操办这类事情。《论语》中记载说孔子:“乡有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傩(挪)是一种赶鬼的仪式,孔子也参加。这些“小人儒”活动让孔子感概,后来他告诫弟子们要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为提升自己、为推行礼仪制度创造条件和寻找进身上层社会的机会,去争取做“君子儒”之类的大事。

可见当时的“儒”是一种职业形成的群体,后来才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并自成一家。

 

16、什么样的思想与行为才符合“儒”的规范?

孔子的回答与解释具有权威性。孔子在回答鲁哀公“敢问儒行”的问题时,从十五个方面向鲁哀公阐述了能体现“儒行”学识、道德、思想、行为及日常生活作风的内容,这是孔子在晚年对什么是“儒”所作的更具体的论说。其中心思想是强调“儒者”或“儒家”自强自立、凭学识与道德安身立命,并以自己的风范去促进和影响社会形成良好的风尚,从而维系社会进步与安稳。这十五个方面的内容概括讲有如下重点:(一)在学识方面:“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二)在道德修养方面:“儒有澡身浴德”,“怀忠信以待举”,“言必诚信,行必中正”,“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三)在为人处世方面:“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慎静尚宽,砥砺廉隅。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四)在人格方面:“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儒有委之以货财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五)在价值取向方面:“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见利不亏义,见死不更其守”。(六)在对待名利方面:“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引自《孔子家语·儒行解》)。孔子所说的这些“儒行”就是“君子儒”的品行与操守,代表了正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或说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所在。

由于孔子从事过“小人儒”的经历及整理“六经”的事实,后人就把孔子看成是儒学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再到后来,就把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儒学等同起来,这些都是极大的误解。虽然孔学是儒学的基础,但在孔子死后不久,儒家学派就分裂成多个派别(见《韩非子·显学篇》)。对后世影响大的是孟子和子思学派,孔子思想及学说在孟子和子思那里是被继承了的,没有太大的走样。孟子师承子思或子思弟子之门人,而子思又是师承孔学祖师爷孔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对孔学的发挥有巨大的贡献,他是自古迄今最了解孔子的人,他对孔子学说把握得最准确、最透彻,后世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他。因此,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仅次于孔子的又一位圣人。后来,把二者的思想与学说称为“孔孟之道”。这一称呼虽有讽刺与贬意之嫌,但仍反映出二者其思想与学说一致性达到了极至!《孟子》一书也成为儒家学说经典之一。子思所著《中庸》一书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之作。

后来,荀子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把儒家诸子与孔子区分得十分清楚:推崇孔子和子弓者是“大儒”,较好的是有雅德的“雅儒”,对不能通变者斥为“俗儒”,对抱残守缺者称为“陋儒”、“腐儒”、“庸儒”、“小儒”、“贱儒”等。这样区分,是因为儒家学派中有些人论人品和思想学说偏离孔子很远,这些人只是利用孔子的概念、范畴、命题作文章,同时从“六经”中找根据,借以发挥自己的东西,而孔学被掩盖被扭曲了。到了宋、元两朝之后,孔学实际上已被理学取代,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读书人的必读“经书”,科举考试以朱熹的注文为立论根据。相比之下“四书”的本文并不重要更不必说“六经”了。

总之,儒学源于中国,儒学与孔学有密切的联系,孔子对儒学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儒家学说而演变的儒家文化影响广泛而深远,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一国之学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