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农垦局班子:中国稻米市场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1:56:52
稻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和主食品种,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谷物中产量最高的农产品之一。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稻米产业无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所以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粮食的科研和生产都是围绕着高产来进行的。直到90年代中期,还有的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未来仍将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危机,从而还会给世界粮食供应带来很大困难。当然,中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对中国是天大的问题,对世界也是举足轻重的大事,各方关注的严重程度和担心都是可以理解的。几十年来,我们依靠科技的进步,依靠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依靠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政策环境,在粮食生产和其它食品生产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已经改变了粮食严重短缺的局面。
 

  可是直到目前为止,粮食供应的数量问题特别是稻米问题不敢轻言已经解决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国际粮食市场发生的问题很快会传导至国内,使中国农业要面对的不仅是已经比较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还有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贸易自由化倾向。面对国际市场这面镜子,反射出国内存在着一些必须认真对待的生产和市场问题。中国不得不在更大范围的竞争中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产量提高,以适应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势;同时也必须正确判断稻谷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理顺流通环节,保障供应;必须清醒判断国际市场出口资源能力,立足于国内解决口粮问题;必须充分估计基础资源价格上涨的可能性,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积极稳妥地实行收购和拍卖政策,保持稻米价格的基本稳定,同时让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做好稻谷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各种准备,统筹生产、流通、价格、进出口各个方面,保证国内食用谷物的供给安全。
 

  当前中国稻米生产面对的正是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


  一、由于耕地和水资源限制,稻谷生产发展艰难
 

  发展稻米生产的基础是开发土地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但国内耕地资源有限,在未来几十年时间里,能够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已经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开发新的土地资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稻谷种植面积每年能达到3400多万公顷,随着工业化进程,东南沿海地区大量传统优质稻田被用于其他非农项目,稻田面积不断下降。为此很多农业专家痛心疾首,认为成熟的稻田需要经过很多年培育,使土壤表层形成良好的腐殖质,深层形成阻水、保肥的饱和层,一旦挪作他用将难以恢复,十分可惜。
 

  但是事实上,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在1993年降至3000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初期减少了400多万公顷。当时粮食市场价格猛涨,引起人们警觉。但是度过危机后,很快人们就“好了伤疤忘了痛”。2003年又比1993年的种植面积减少了300多万公顷,当年稻谷种植面积降至2600多万公顷。而同一时期,我国人口净增了1.558亿人。






  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缓慢增加但具有刚性的消费需求,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保持稻谷种植面积稳定增长的重要性,开始艰难的恢复工作。经过9年的努力,终于在今年将我国稻谷种植面积恢复到3000万公顷之上,但也不过就是1993年时的较低水平。
 

  稻谷种植结构有所变化,主要是北方粳稻种植面积增加较多,而南方早籼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这与市场需求和北粮南运的大趋势相一致。


  二、作为食用谷物的主要品种,产量长期徘徊,消费稳定增加
 

  我国稻谷产量自1997年达到2亿吨之上的历史最高水平后,在2亿吨之下徘徊已经将近14年之久。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稻米产量为1.367亿吨,主要原因是单产较低,当年平均单产只有3.98吨/公顷;1993年稻谷种植面积下降至3000万公顷时,产量为1.775亿吨,单产升至5.85吨/公顷;2003年产量降至1.607亿吨,依靠的也是较高单产,当年单产6.31吨/公顷。2010年我国稻谷单产达到6.56吨/公顷,产量为1.957亿吨,部分抵消了种植面积减少的损失。预计2011年单产继续提高,总产可能增至1.97亿吨以上。







  稻谷的供需之所以还能够维持紧平衡状况,在于粮食消费结构的一些重要变化。首先,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从农村转移出的人口进入城镇后,副食品消费增加,口粮消费比在农村时减少。第二,副食品消费的主要部分是肉禽蛋奶,这部分副食品是由饲料转化而来,主要是粗粮的转化。其结果是在粮食消费结构中,粗粮消费比例增加,数量增加,而作为口粮之一的稻米消费增速减缓。第三,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之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机械化、电气化普遍应用,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各种工作的体力劳动强度减弱,是人均口粮消费趋于稳定,与改革开放之前人均粮食消费和粮食消费结构有了很大不同,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人口增加了那么多,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却仍保持了供需紧平衡状态。


  三、国际市场资源有限,进出口数量受到制约
 

  作为世界3大谷物品种之一,稻谷的国际贸易量最小,近几年在3000万吨上下。2010年全球5大大米出口国依次为,泰国出口量1000万吨、越南640万吨、美国353万吨、巴基斯坦250万吨、印度240万吨。由于东南亚地区既是大米主要出口地区,如泰国和越南这两个最大的稻米出口国都在这一地区,进口国也集中在这一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所以东南亚是稻米贸易比较活跃的地区,总体看这一地区的大米除满足该地区需求外,还出口较多数量至非洲和中东地区。
 

  我国过去长时期是大米出口国,在粮食短缺时期,由于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较高,曾实行过以米换麦的政策。改革开放后,进口一些泰国大米作为品种调剂,多数年份仍然是出大于进。从国内消费结构变化看,北方粳米消费增加较快,有短缺迹象,而南方籼米仍然是供大于求。国际市场两大出口大米的近邻泰国和越南所能大量出口的是籼米,国际市场上所能提供较大出口资源的粳米几乎没有。因此,如果国内大米出现缺口,从国际市场进口较大数量大米的可能性很小。
 

  粮食供给立足于国内,特别是口粮供给主要靠国内解决,实际上是根据国际市场粮食资源的客观条件,我国迫不得已的必然选择。因此无论如何,国内粮食生产特别是大米小麦生产保持长期增长势头,从而保持口粮的较高自给水平,应当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国策之一。由于我国已经启动了增加千亿斤粮食产能的规划,今后10年左右粮食增产趋势基本已定,同时人口增势趋缓,预计到2020年之前,国内粮食生产和供给是有保障的。从现在起,需要重视的是2020年至2030年这个时期的粮食生产和供给,需要及早制定规划,着眼长远看待稻谷生产和供给问题。应当说困难是相当大的。


  四、受基础产品生产成本总体上扬拉动,价格上涨难以抑制
 

  自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粮食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过程。在3种谷物品种中,世界大米价格的波动幅度最大,2008年泰国大米价格曾达到1000美元/吨之上。大米价格易涨难落,虽然在2008年后,世界粮食价格逐渐回落,但大米价格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而在这次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大米价格虽然没有出现暴涨暴跌的局面,价格上涨确是缓慢而稳定的。
 

  大米生产成本高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要求较高。在生产过程中,所需农药、化肥以及人工投入较高。以我国粳米价格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8年之后,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从巅峰回落,却并没有影响到我国粳米价格上涨趋势,我国粳米价格在2008年下半年出现短暂回落后,几乎完全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国内市场,目前粳米和籼米价格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而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却从2008年的最高水平回落了400美元/吨左右。由于国内生产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国际市场大米资源又十分有限,使价格上涨具有较强的刚性。


  五、综合各种因素,预计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综合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口增长、价格形势等各方面因素,预计我国稻米市场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况。北方粳米生产虽然还有一定潜力,但主要也不是扩大种植面积,而是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单产水平。北方面对的不仅是稻米生产一个问题,还有玉米和大豆生产兼顾问题,土地资源限制了生产的扩展。长江以北地区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使水稻生产受到限制。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是工业化速度较快地区,稻田能保住现有水平不流失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优质高产良种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使稻谷生产不要滑坡太大、太快。
 

  从1997年我国稻谷产量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到2010年,13年间17个稻谷生产地区中增产的省区只有7个,减产的省区有10个。
 

  稻谷产量增加的省区依次是,黑龙江891万吨、江西238万吨、安徽142万吨、吉林140万吨、辽宁132万吨、河南110万吨、云南68万吨。稻谷产量减少的主要省区依次是,广东532万吨、浙江574万吨、福建228万吨、湖北217万吨、四川156万吨、江苏139万吨、广西131万吨。
 

  在稻谷增产区域中,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产量增加最多,从1997年的861万吨增至1752万吨,净增了891万吨,翻了一倍多,为我国稻米市场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我国缺少的就是粳稻,黑龙江粳稻大幅度增产,缓解了对粳稻米的供应压力。在稻谷减产区域中,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稻谷生产第一大省湖南已成为减产区域。湖南省2010年稻谷产量已降至2483万吨,比1997年减少了近13万吨。
 

  如果我国未来仅仅是稻米单一品种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问题还不算严重,但是大豆已经处于进口依赖状态,而且玉米未来的生产和供给也存在着严重隐患,这种形势就需要认真对待了。在口粮中,目前唯一可以放心的是小麦;玉米是否能够保障供给的主要问题,是能否有效地控制住玉米向非粮食用途的转化。如果玉米和稻米都长期处于紧平衡,而不出现严重短缺,而小麦供给充足,当然也还算过得去,只是这种保障实在是虚弱,经不起市场大的动荡。所以,对稻米生产和供给应当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既然我国已经将国内解决粮食供给作为确保国内粮食安全的国策,那么就应当尽力解决稻谷生产面临的问题,即从政策上向稻米生产倾斜,又应当注意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可能的范围内,使政策导向能够促进农民提高生产积极性;积极顺应市场规律的作用,既兼顾各方利益,又有所侧重。目的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维护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