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泰纸业200亿: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共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05:05

    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记者程云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之际,如果美国、欧盟及其成员国能够继全球81个国家之后,以战略的眼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努力将更具协调性,欧美对其本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促进措施也将更具长效性。

    在世贸组织所有成员中,只有中国签订的入世议定书包涵“15年市场经济地位过渡期”的条款,这意味着凡是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世贸成员国,一旦要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诉讼,就可利用第三国——通常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更高价格——来替代中国价格。

    对中国入世的这种特殊安排,显而易见,有助于一些国家抵御来自中国的低成本制造冲击,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企业发展和就业机会的目标。中国人之所以能接受这样的安排,正是因为他们怀有坚定的改革决心以及必须要在国际化考验中提升自身实力的迫切愿望。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平均关税水平从15.3%降到9.8%,年平均进口额达7500亿美元,累计为世界其他经济体提供了1800万个就业机会。这期间,中国还开放了WTO项下100个服务贸易部门,累积利用外资超过7000亿美元,有34.7万家外资企业落户中国。

    过去三年,全球经济先后遭受美国次贷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重创。在此背景下,相当一批跨国公司的业绩增长都不同程度得益于其在中国市场的不俗表现。

    可以想象,如果十年前的中国在特殊条款面前缺乏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没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中国将很难迅速成长为全球贸易大国,而世界也很难分享其经济快速成长带来的种种红利。

    按照入世协议,到2016年,中国将自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欧美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应该说,只是时间问题,中国人无需操之过急。然而,世易时移,在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拖延于中国只是小碍,于欧美乃至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却是大害。先,随着中国劳动力、环境、资源和社会养老等成本的上升,中国传统的低成本加工制造优势已逐步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和庞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欧美等国利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只能是对本国相关产业实施暂时性的保护,它的长远副作用却是抑制竞争,瓦解企业的创新动力。

    其次,在全球经济已经实现互济互融的今天,否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将会助涨一些企业歧视性地对华滥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激化国际产业对抗,不利于国际产业合作。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挑战的关键时期,更需共克时艰的智慧而非以邻为壑的狭隘。

    再次,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困境的主要症结在于经济结构不平衡,欧盟、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发动机,都需要从互利互惠的角度出发,探索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中国新近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来看,中国已经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正在加紧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集约型和内需驱动型转变,同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对欧美来说,要打破其发展瓶颈,长远而有效的途径就是要通过放开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同时摈弃对中国企业的成见,放开市场准入,允许中国企业在美国和欧盟进行投资来创造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

    事实上,欧美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只能是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权宜之计。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并未对市场经济地位形成一个客观的标准。比较通行的理解是市场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中,欧美政府紧急救市的调控措施已经不只一次引发关于市场和政府角色分工的争论。在美国和欧盟,对农业给予巨额补贴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并非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

    虽然中国是当前贸易摩擦的主要受害国,但是坚持打这张“政治牌”对中国经济施加的影响其实非常有限。过去10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特殊保障措施案件达近700件,其中美国约100件,欧盟逾70件,但涉及金额约达400亿美元,相较中国数万亿美元的贸易额来说并不大。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中,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直接利益避免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促进竞争;更长远的利益在于摈弃一种歧视性的遏制他方发展的思维方式,转而寻求互利互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