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世纪中天张梅:天津文化遗产(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4:20

061[河北区]金家窑清真寺

 时代:明万历二年(1574年)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金海大道

类别:古建筑

金家窑清真寺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是天津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也称“礼拜寺”。清真寺以伊斯兰教安拉真主得名,含“真主独尊清真”之意。。

金家窑清真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是由安徽安庆府回族皇粮漕运帮集资兴建的。该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门坐西朝东,青砖圆券,高约3米,木制两门,两侧有石狮。前院南侧水房11间,供礼拜前大小净之用。北侧讲堂4间。院内有高大椿树一株,相传为明末栽植(今仍茂盛)。经堂(礼拜堂)为该寺主建筑,平面呈凸字型,殿高10米,前为卷棚顶抱厦,西阔三间,进深一间。中做硬山顶,后为九脊歇山顶,西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垂脊高挑,雕砖寿瓦,彩拱漆枋,古朴、肃穆、巍峨,雕饰精美。正脊中部既殿顶建有4米高六角攒尖式亭阁,翼角高翘,尖顶攒聚。殿内12根通天明柱与梁柱成木结构穹顶。后山墙有穹门状后窑,为讲经传授宣讲台。该寺红漆大门上的匾额为“清真无二”四字,门两侧为保存基本完整的抱鼓石。总之,这座清真寺建筑以中国宫室式为主,又巧妙融合了伊斯兰式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古色古香,现有《金家窑清真寺碑记》碑镶于海潮胡同内正门楼的墙上。《金家窑清真寺碑记》为民国十六年六月立。碑高1.19米,碑宽0.59米,厚0.16米。碑文楷书,内容记述该寺于明万历二年兴建,清光绪及民国初年资助修缮的情况(戴德桂撰)。

062[河北区]刘髯公旧居

 时代:民国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建国道66号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刘髯公(1893~1938),字仲儒,天津武清人,回族,著名的爱国报人。1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合作,创办《新天津报》。此后又陆续发行《新天津晚报》、《文艺报》、《新天津画报》、《新人月刊》等报刊。旧居为砖木结构二层楼,带半地下室。整体气势宏伟、结构合理美观。占地面积2330.16平方米,建筑面积3607.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带半地下室。外出檐柱走廊,红瓦坡顶,上设老虎窗。两端与塔楼相连,整体气势宏伟、结构合理美观,保存尚好。

063[河北区]马可波罗广场意式建筑群

 时代:清末民初(1908—1916)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与自由道交口转角处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6月,意大利公使嘎里纳与天津海关道唐绍仪签订协议,从1908年至1916年历时八年建成一个完美,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马可波罗广场意式花园别墅住宅建筑群。砖木结构,均二层,带半地下室,共计6幢。该建筑群分三组,围绕圆形的马可波罗广场。各族楼内装修大致相同,一层是起居室、客厅;二层为卧室、卫生间等,其主要区别在于塔楼的平顶凉亭,有平拱、圆拱、尖拱之别,整体建筑造型优美,风貌别具一格。

064[河北区]意大利兵营

 时代:1900-?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与光明道交口处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意大利在我国侵驻一陆军混战营,管佐士兵999人,其大部分均在天津,民国五年(1925)在意租界小马路(今光明道)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兵营。解放后为我人民解放军驻地,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警备区独立师师部,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天津总队一支队机关所在地。

意大利兵营坐北朝南,原建筑东至水西村饭店西抵民族路,北起建国道,南临光明道,现有主楼四层,东配楼四层、西配楼三层,光明道大门平方数间,总占地面积4206平方米。

意大利兵营式天津市现有典型的意大利建筑,规模宏大,呈Π形,砖木结构三层意式建筑在全国此类建筑中,是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

兵营的修建使天津百年近代史的展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铁证,教育后人的历史证据。

065[河北区]原奥国领事馆旧址

年代:清末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建国道西端南侧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10月17日,奥国政府即命奥国驻华公使通知各国公使团,奥国应获得与列强相同的权利,也将在天津设立领事馆并开辟专管租界。光绪二十八年(1902)11月28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奥国驻天津署理领事订立了《天津奥国租界章程合同》,并划定奥租界的范围,直到1917年中国政府收回奥国在华租界。收回后的奥租界改名为特别第二区。

原奥国领事馆旧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奥式风格的洋楼。楼背后有月台,楼前有院落,周围砖砌花墙。原为敦庆隆绸布庄东家纪锦斋购为私宅。由于市面逐渐繁荣,临街围墙建成了两层楼的“门面”,中间有一门洞,供出入汽车之用。

解放前为特别第二区的区公所。建国后,后楼作为河北区房管局已重建为办公楼,前楼曾为化工营业部及一些住房。

066[河北区]造币总厂

时代:1903年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37号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清代天津的通用货币种类繁多,交易时携带不便,后来因铸钱泛滥,彼此之间差价太大,造成货币使用的混乱。为了整饬金融和巩固封建统治地位,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接任天津都统衙门后,任命周学熙为北洋银元局总办。周学熙先选址在离直隶总督衙门不远处的河北西窑洼大悲禅院护卫宫原址(今天纬路26号)建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在大经路上(今中山路137号)动工兴建户部天津银钱总厂,时称“东厂”。原北洋银元局称“西厂”(河东区东局子)光绪三十一年(1905)5月建成开工。因其直属户部,故将原“天津银钱总厂”,命名为户部“造币总厂”。1909年清政府改组全国铜元局,铸币权归中央,并将各地造币厂并为九个分厂,天津为总厂,并颁布了《造币厂章程》,以防止伪造。至此天津的户部造币总厂成为全国货币制造中心。

该厂占地面积31916平方米,布局原为多进四合院,以东西向箭道间隔贯通,砖木结构,硬山顶。正房西阔五间,前出廊或“勾连搭”式。厢房西阔三间,平面多为“凹”字形,入口砖砌供券门楼和砖雕花饰犹存。现仅存平房70余间,门额有“造币总厂”四字,吴鼎昌书。

067[河北区]中山公园

 时代:1905年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中段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中山公园是天津最早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建,三十三年(1907)建成。中山公园前身为思源庄,初名劝业会场,1912年更名为天津公园,不久又改称河北公园。1928年北伐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两次来津巡视始用今称。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日军围占中山公园为军营,至抗战胜利后收回,中山公园已遭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屡次拔专款对园内进行修缮,园内现有1984年2月14日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立于公园南侧的《中山公园记》碑,1989年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立于公园南侧的河北区文物保护单位《南皮张氏两列女碑》,1991年天津市人民政府立于公园南侧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魏士毅女士纪念碑》,1991年天津市人民政府立于公园南侧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十五烈士纪念碑》。公园总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731平方米,假山占地面积594平方米。

068[红桥区]大红桥

 

时代:民国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新河北大街北头子牙河上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大红桥位于子牙河下游,南衔新河北大街,北通红桥北大街。该桥始建于1937年,是开启式铁桥,使红桥区区名的由来,是红桥区标志性建筑。

大红桥横跨子牙河,为开启式铁桥。全长80.24米,桥宽12.66米,车行道宽5.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1.58米,人行道各宽1米,载重10吨,全桥由三孔组成,南孔为11米开启跨,中孔为56.38米的钢性柔杆性拱,北孔为简支体系的引跨,桥最高8米,全部为纲结构。

老红桥在1924年被洪水冲垮后,1937年在老红桥西边约1里处建立一座新红桥,亦称西河桥,1965年改称大红桥,至今仍在使用。

大红桥是红桥区区名的由来,是红桥区标志性建筑物,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大红桥结构严谨,造型美观,是红桥区内现存的唯一铁桥,是我市仅存的三座开启式铁桥之一。

069[红桥区]福聚兴机器厂旧址

 时代:近代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三条石大街塘子胡同27号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福聚兴机器厂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三条石大街塘子胡同中段。1926年7月开业。该厂为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由前、后柜房、机器车间、仓库、锻工棚、厨房、院落组成。是天津市唯一保留完整的旧工厂遗址。

福聚兴机器厂占地370平方米。场内的建筑采用我国北方传统的民宅建筑风格。

机器车间是福聚兴机器厂的核心建筑,110平方米。车间内天轴皮带悬挂,各种机器密布交错,整个机器车间的设备体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机器业的概貌。

前柜房,其特点是四面开窗,每面窗户各有其用途,体现了具有浓厚封建思想的独特的生产管理方式。

福聚兴机器厂创建于三条石民族工业的兴盛时期,其发展速度很快,从1926年建厂时投资一千银元,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资本增长110倍。建厂初期以加工零活为主,后期产品主要有:刨冰机、榨油机、打稻机、拉盘水等近二十多个品种。产品流销全国各地,是当时较有规模的机器厂。该厂在早期三条石工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1968年福聚兴机器厂旧址正式移交三条石历史博物馆。

1973年福聚兴机器厂旧址陈列正式对外开放。

070[红桥区]芥园水厂

时代:清

地址:红桥区芥园道30号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建于1898年,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1903年正式营业。1950年改称今名。芥园水厂以运河为水源,供水范围包括红桥、南开、和平三个区及西青区、北辰区一部分。供水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

芥园水厂坐北朝南,北至南运河,西至中环线,东至米兰花园,南至芥园道。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始称英商济安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903年正式营业,1950年改称今名。供水范围包括红桥、南开、和平三个区及西青区、北辰区一部分。供水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

芥园水厂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市建厂较早的水厂之一,也是我市规模较大的供水网络。承担着我市红桥、南开、和平三个市区和北辰、西青两个区的居民生活用水及于民生密切相关的商业、工业、农业用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071[红桥区]南运河

 

 时代:隋

地址:红桥区境内西起咸阳桥,东至三岔河口。

类别:古建筑

南运河南起山东省临清县,流经德州,再经河北省东光、泊镇、沧县、青县入天津市静海县,又经西青区杨柳青入红桥区,流经红桥区南部,至三岔河口与北运河会合后入海河。全长509公里,红桥区境内一段长约7.3公里,宽20—40米。在红桥区境内自西向东流经卲公庄、小西关、南头窑、先春园、大伙巷、河北大街、三条石、大胡同等地界,西端对岸为南开区界。沿岸多居民区。东段南岸有“红灯照黄莲圣母停船场”遗址。三岔河口一带是天津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建有“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河上架有密云桥、咸阳桥、芥园桥、卲公庄闸桥、井冈山桥、大丰桥、团结桥、爱民桥、金华侨、金钟桥。

南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的一部分,也是京杭大运河在华北的主要河段。。明永乐年间,漕运大兴,南运河历史上就是一条通向北京的漕运河道。南运河繁忙的漕运和航运,使沿岸聚集了众多的人口,众多人口的聚集又使三岔河口成为天津市城市发祥地和最早的商贸文化娱乐区。

历史上的南运河为天津城市的形成、商贸文化的发展、为天津成为北方大都市和经济贸易中心做出了历史贡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072[红桥区]清真南大寺

 

时代:清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清真大街12号

类别:古建筑

清真南大寺占地面积4452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山门建在九级台基上,石狮门楼,左右各有偏门,门前有上马石。门楣上嵌“清真大寺”砖刻。主体建筑为抱厦挑脊殿顶结构,正殿面积约1300平方米,对面为过厅。厅殿四壁培砖刻木雕,内外悬挂经文、汉文匾额和楹联。对门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青瓦硬山顶。前后檐接出卷棚廊厦。另有南北经房、耳房、厢房,三面回廊连接。店两侧耸立“喧时”“望月”阁楼和葫芦亭共八座。建筑皆为红漆彩绘,绘花卉几何图形。整个建筑带有阿拉伯伊斯兰教色彩。

红桥区是天津市少数民族——回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清真南大寺建于1882年是天津市建设较早、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之一。整个建筑不仅有中国明清时期北方建筑的特点,更带有浓厚的阿拉伯伊斯兰教色彩。现寺内存有清道光、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匾额四方。厅殿四壁的砖刻木、,经文、汉文匾额和楹联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总之,红桥区清真南大寺是一座具有很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建筑。

073[红桥区]原北洋大学教学楼

时代:民国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6号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原北洋大学保留有两座教学楼,位于光荣道6号,河北工业大学院内。北洋系学堂成立于1895年,是我国第一所近代大学,1902年迁来西沽武库旧址,改名为北洋大学堂。

现存两座教学楼分别建于1933年和1936年,保存完好,现都在使用。原北洋大学教学楼有两处,各为三层,北大楼建于1936年,占地面积1606.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805.11平方米。南大楼建于1933年,占地1620.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902.45平方米。

原北洋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历史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在我国大学中影响很大。该校在“五四”运动中出现了张太雷、谌伊勋等一批革命运动骨干,成为天津党最初的创建者和组织者。1946——1948年在我地下党领导下,开展罢课运动,游行示威,反饥饿反内战,保护校产迎接解放等爱国学生运动,培养了大批干部。

 

074[红桥区]原丁字沽娘娘庙大殿

时代:清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零号路35号增1

类别:古建筑

原丁字沽娘娘庙大殿位于丁字沽小学校内,始建于元代,位于北运河西岸,坐西向东,庙内供奉娘娘。原有建筑情况不详,现只剩大殿保存完好。2001年大殿内浆皮脱落,发现彩色壁画,经专家鉴定为清代中晚期作品,笔画共有69.44平方米,是天津市市区内首次发现彩色壁画。

原丁字沽娘娘庙始建于元代,内供奉娘娘。同治九年(1870)《续天津县志》上有记载。1930年改为学校至今。现为红桥区丁字沽小学校办纸盒厂使用。

2001年初,殿内发现彩色壁画69.44平方米,内容为观音等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人物最大的30公分,最小的15公分,线条简练,色彩鲜艳。 

原丁字沽娘娘庙是目前天津现存的几座娘娘庙之一,大殿保存完好,是典型清代建筑。殿内彩色壁画是天津市市内首次发现,具有很高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075[红桥区]原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校礼堂

时代:民国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芥园道南侧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原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校礼堂位于红桥区芥园道南侧铃铛阁中学院内,该处原为天津卫三宗宝之一的铃铛阁旧址,光绪十三年(1887)在此设立“稽古书院”,1901年创立“天津普通学堂”,1903年更名为“天津官立中学堂”,此后一直为学校所使用,原礼堂始建年代不详,1933年重建,至今保存完好,仍在使用。

礼堂为南北走向,东西为中轴线对称。礼堂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前边有两层教室,后边为礼堂,由空中俯视为飞机型。礼堂内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978个。

原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校礼堂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巧妙,俯视为飞机型,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该校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科学家、教育家、革命家等,如于方舟、安幸生、马千里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礼堂内现保存有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府正堂改稽古寺为稽古书院及书院课程等石碑六块,有很重要的文物价值。

 

076[红桥区]原窑洼炮台

时代:明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北营门东马路118号

类别:古建筑

窑洼炮台位于红桥区北营门东马路北侧118号,明崇祯十二年(1639)天津旧城外拨民地建炮台七座,窑洼炮台是其中之一。1997年8月25日被红桥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红桥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窑洼炮台扼守子牙河南岸,保护漕运,防御外来入侵发挥了很大作用。窑洼炮台是一个正方形土台,高约2米,底边呈正方形,每边长约16米,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四周用水泥沙子包裹。

077[武清区]杨村清真北寺

时代:明

地址:天津市武清区杨村镇雍阳西道新店街牌坊胡同

类别:古建筑

杨村清真北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四合院,主体大殿面阔五间,殿内巨柱林立,宽敞高大。殿顶勾连搭构成,有翘角24处,琉璃瓦贯顶,望月塔楼4层高32米,攒头绿顶,飞檐高翘,华丽堂皇。该寺历史悠久,文物较多,但在“文革”时期大部分失散。现仅存乾隆皇帝所赠“至诚无息”匾,道光年间赠匾“至公至善”,同治年间赠匾“至慈至公”等。后殿墙上有砖雕“开天古教”为吴佩孚所题。占地面积2929平方米,建筑面积1171平方米。是武清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

杨村清真北寺是天津市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一座伊斯兰教古寺。   

杨村清真北寺的主体建筑,融合我国古代南方建筑手法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结构巧妙,装修精美,在建筑结构和构造处理上都有独特之处。

该寺坐落在大运河西岸,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尤其明清时代,运力最大最繁忙的水上航道,回族人民有重商观念,该寺是回族人民在天津市安居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的佐证。

078[武清区]御碑园碑林

时代:

地址:天津市武清区杨村镇雍阳西道西头“杨村小世界”内

类别:其他

御碑园碑林位于天津市武清区杨村镇雍阳西道西头“杨村小世界”内,1997年9月建成。南方园林式的建筑格局,由古典式门楼,百米碑廊,三座碑亭,环以三米多高的围墙,内藏古代碑刻文物40多件,保存完好,使我市藏展古代碑刻较多的碑林,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大型田野石刻文物的重要实例。

御碑园碑林众多碑刻文物与武清区的历史息息相关。其中金代五件,明代八件,余为清代。其中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杨村公署碑”,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皇帝御书“倒流济运碑”以及乾隆皇帝御书诗碑都是研究天津历史、漕运史和水利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展藏的众多碑刻上的铭文,书法艺术价值较高。

 

079[北辰区]北运河

 时代:东汉

地址:北起北辰区屈家店永定新河,东至红桥区新红桥东汇子牙河。

类别:古建筑

北运河是历史上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北起北京市通县,流经天津市武清县、纳龙凤河,汇永定河,至北辰区屈家店汇永定新河,至郭辛庄、千里堤进入红桥区,流经红桥区东北边缘,于新红桥东汇子牙河,至三岔河口与南运河会合入海河。全长186公里。红桥区境内河段长约6公里,宽60—70米,最大流量为100—184立方米/秒。自西北向东南,为北辰区。河北区与红桥区的界河。流经咸阳北路、丁自沽、西沽、三条石等地界。沿岸有桃花源和西沽公园等游览地。三岔河口有“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沿河右派灘渡口、勤俭桥、北洋桥、辛庄桥、炮台渡口和三条石人行便桥。明永乐年间,漕运大兴,天津发展为商埠。运河对当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一定作用。该河除航运外也为城乡人民生活水源。由于华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上游坡陡流急,下游平原河道曲折多泥沙,历史上多有洪水泛滥。现境内河段为泄洪蓄水之用。

历史北运河上是一条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它对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农业、工业及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历史的、重要的贡献。

080[大港区]大港油田的发现井——港5井

时代:1964年

地址:大港石化公司南侧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04年,大港油田40华诞。为了彰显港5井和第一代大港石油人为油田发展做出的贡献,大港油田集团公司 .大港油田公司.大港石化公司共同建立了港5井纪念碑,并命名港5井为大港油田发现井。碑文写到:大港油田的发现井 ——港5井

1964年1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1964年12月20日,港5井喜喷高产油气流…….因港5井地处北大港构造带,大港油田因此得名。

油区三大公司共立此碑,以彰显港5井在大港油田发展史上之重要意义,缅怀历代大港石油人建设石油事业之丰功伟绩,并激励后人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081[塘沽区]北塘炮台遗址

年代:晚清

地址:天津市塘沽区北塘镇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北塘炮台遗址位于塘沽区北塘镇蓟运河口南、北岸及周边沿海地段。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重修。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炮台后,从这里出袭大沽口炮台,而后攻进北京。咸丰皇帝被迫出逃,圆明园被焚。

1862年至1899年间(同治、光绪时期)清政府又多次维修。至庚子前已有五座营盘、三座大炮台。1900年6月17日,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攻占,继而天津亦失陷。驻守北塘炮台的清军孤军御敌,多次击退以沙俄为主力的八国联军的进攻,后在李鸿章令下撤退。

北塘蓟运河口自宋、辽、金代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塘炮台作为大沽口防御体系的北翼,在抵抗列强入侵时发挥过重大作用。现存遗址是遭八国联军破坏、又根据《辛丑条约》有关条款拆毁后的遗存。

北塘炮台遗址列入塘沽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塘炮台历史悠久,近代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作为大沽口防御体系的北翼,为抵御列强入侵发挥过重大作用,是研究我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实物依据。

右营炮台遗址位于三河岛上,地域开阔,环境优美;仁正营炮台遗址遗存丰富,交通方便。诸炮台遗址地处沿海,周围环境及民俗民风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北塘炮台是大沽口炮台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遗存包括:

(1)义胜营炮台遗址:位于北塘河口北岸至蛏头沽区间汉北公路西侧。遗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180米,有多处“三合土”夯筑遗迹,遗址区被现代坟墓覆盖。

(2)仁副营炮台遗址:位于北塘河口北岸至义胜营炮台遗址之间“八一盐场”场部后院内。仅存“三合土”夯筑残墙一段,南北长16米,东西宽4米,高2.3米。

(3)右营炮台遗址:位于北塘河口“三河岛”上。面积约4万平方米,残存有多处三合土夯筑遗迹。

(4)左营炮台遗址:位于北塘镇第六工程队门前。仅存“三合土”夯筑残墙一段,东西长15米,南北宽3米,高1.2米。

(5)仁正营炮台遗址:位于北塘镇南部“北京军区塘沽拆船厂”门前。遗存有炮台和台基。炮塔为混凝土浇筑,圆形无顶,内径约15米,塔墙高2.5米,厚1.65米,入口处两侧有阶梯直通塔顶,内壁有大、小两种炮弹型储弹凹槽。该炮台破坏严重但遗存丰富。

 

082[塘沽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

年代:晚清

地址:天津市塘沽区大沽船坞路27号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清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修理北洋水师舰船,于1880年3月在在大沽海神庙一带购地创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先后建“甲、乙、丙、丁、戊、巳”六个船坞,最大的可容2000吨船只进坞修理。1890年以后除修造舰船外,开始制造枪、炮、水雷等军械。1900年被八国联军侵占,后历经北洋、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1月大沽船坞回到人民手中。

现存“甲“字坞一处、轮机厂房旧址一处、旧码关一处、建厂初期古杨树二株及海神庙遗址一处。(“乙、丙、丁、戊、巳”五个船坞均在不同时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已淤塞、被填埋。)

建于1880年5月的大沽船坞甲坞(一号坞)现仍在使用,1977年将建坞初期的板基泥坞改建为水泥坞,所以该坞至今保存完好。

建厂初期的轮机厂房由于风、雨等自然因素破坏,房顶及墙壁破损严重,已不能使用。

残存的建厂初期的木桩码头由于浸泡于海河河水中,长年经受自然侵蚀,木桩已糟烂。

海神庙遗址已遭破坏,目前仅余地下部分,大沽船坞纪念馆对其遗址进行圈围保护,立标说明。大沽船坞创建至今己有120余年,是继福建马尾船政局、上海江南船坞之后,我国第三所近代船舶修造厂,也是我国北方早期的近代军械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