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妇联胡云霞简历:傳統養生文化的重要命題 @ 丹尼的 LOHAS 生活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3:01:38

傳統養生文化的重要命題

Posted on March 8th, 2010 Danny Chan No comments

傳統養生文化的重要命題
2010-03-08   來源:新華網陝西頻道

地球自轉引起了晝夜變化,地球公轉引起了季節的變化,月球公轉引起了潮汐及月相盈缺的變化,人就在這種環境中生存和活動的。《內經》說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擇萬物,適者生存,人類和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與自然同步的變化反應,適應環境的重要經驗或信息最終成為生命特徵的一部分而保留下來。一代一代傳遞,就成為相對恆定的基因,決定了人必須適應自然,也已經適應了自然,所以人有適應自然的能力。

現代科學認為,人是一個巨大的開放系統,人體傳遞一定的信息,同時並接受外界信息,在進化過程中使它”知道”了某種參數(強度、頻率、波長、能級)的外界因素對自己生命過程是有利的,當這種”標準”與外界各種因素不一致時,機體的控制系統便進行”微調”以保證生存,使機體生命活動節律與自然因素相同步。如是,機體通過”場”而完成自然信息的接受、檢測、整合、反饋,調節本身繫統以適應宇宙的大系統,這就是《內經》所謂”人與天地相參”。隨著宏觀天體大宇宙狀態的改變,人體微觀小宇宙狀態也隨之改變,人體的組織、器官、系統也隨之不斷調整、進化,以致完全適應。所以說,人已具備了適應外界自然的能力。天人是相應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命題,同時還影響了養生的思維。

天人相應的理論依據

一、”日人相應”

中醫養生特別重視人體的陽氣,《內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人體的陽氣是和太陽相關聯的,太陽在天空中有兩種最明顯的運動,即週年視運動和週日視運動。週年視運動的結果出現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週日視運動的結果產生了晝夜的變化。傳統養生學認為這兩種運動均與人體機能活動有關。提出了”積陽為天”,”天運當以日光明”等重要論點。基於”天人相應”的系統觀和”取類比象”的方法論,把天體的運行變化和生活在天地氣變之中的人體進行了同步觀察,發現天文現象與人類生物現象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實質聯繫,把天文曆法學引入了醫學並指導養生。《內經》認為,太陽的活動與人體生理、病理密切相關,人體的陽氣有與太陽作用相同的基本生理特點,發明了利用自然界的陽光以養護人體陽氣的養生方法(如曬太陽),在養生中特別重視陽氣,提出了”日人相應”的觀點。

對太陽的週年視運動,中醫養生學注意的是”八紀”和”八風”的關係。所謂”天有八紀”是指春夏秋冬四季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及二至(夏至、冬至)相對應的太陽在黃道上的八個位點。八紀產生八風,即太陽位置的改變導致季節氣候的交換,進而影響人體,人體的機能可隨八風的更迭,出現”天暑則腠理開”,”天寒則腠理閉”的生理變化,亦可因不正常的氣溫而發病。

太陽週日視運動與人體陽氣的活動有共律性。正如《內經》所說的,”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的生理節律,疾病對陽氣的的依賴也具有規律性,即″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現代實驗發現,人體陽氣的盛衰與人體生殖細胞輻射敏感期接受太陽能量多少有顯著的相關性。而人體衛氣的生理功能及其變化則與光照度的影響有密切聯繫。科學家通過對激素分泌、神經活動、能量代謝等十項生理指標的晝夜連續觀察,亦發現太陽週日視運動決定著人體陰陽變化的日節律特徵。現代科學研究,太陽峰年其大耀斑巨額能量釋放影響地球,該期可導致流感病毒變異,引起流感大流行,易發生青光眼、心絞痛,甚至自殺和交通事故增加,日食時交感神經興奮,會引起心血管病人出血增加,月亮圓缺可導致病人胃痛和心絞痛發作。在生理研究方面發現在太陽異常活動時期,人體的血、尿成分及生理特徵有相關波動。”日全食”時發現人體血漿環核苷酸、血漿皮質醇含量下降,尿17-羥類固醇排量減少,交感神經興奮性顯著抑制。這種天文上的”陰浸於陽”與人體出現的”陰盛陽衰”是同步出現的,這是”日人相應”規律的很好證明。

二、”月人相應”

月亮盈虧與人體生理客觀變化密切相關,《靈樞》雲″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至期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古人注意到了月球對地球的引潮現象,並發現人體氣血也同樣隨月球盈虧呈類似潮汐樣改變,因此要求養生時要注意”月生無洩,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做到”應天時而調氣血”。人體組織中含大量水分,月球引力作用於海潮並可作用於人體生物潮,從而使人體機能變化表現出月節律特徵,人體的體溫、血壓、痛閾、性激素分泌、婦女月經、脈搏,無不呈現出與月相關的週期性變化。

三、”星人相應”

《素問·氣交變大論》等文指出”血脈營衛…上應星宿”,並對”星人相應”現象作了真實記錄。養生要遵循”星人相應”規律。《內經》多次提到”太白”、”熒惑”等五星,有資料表明,五星就是太陽系的五大行星。傳統養生學說觀察到某些星體的運行亮度、顏色變化對人體機能及疾病流行有一定影響。對流感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流感大流行與亮新星,特別是與亮度極大期有明顯的對應關係,據統計,18-19世紀的全球的流感大流行年份與一顆新星的亮度即大年份一一對應,20世紀觀察到的8個亮新星中的7個出現後,也都發生了流感的流行或大流行,每次流感流行均與新星的亮度有極大關係。

近年來還發現彗星出現的週期(每3至5年一次運行於地球附近空間同步出現),與某些疾病的流行週期相當一致,如百日咳每3至5年一次的週期性流行。

並非巧合,天體物理學認為,旋轉的星體、爆炸的超新星、各種類星體都能產生極強的重力波或宇宙射線,這些物質穿過空間到達地球,就會給生物和人類造成不利的影響。

四、”時人相應”

自然界具有節律性週期運動,人的生命活動也表現出相應的節律。天體的運轉出現了氣候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引起了物候的變化,出現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這一規律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生命運動的總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早起,必待日光”。記載了一年四季中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物候遷移規律。人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員,所以人的生命運動也是按這一總規律進行的。人體為了和週期性環境相適應,人的脈率、呼吸、體溫、血壓、代謝、皮膚電、血液和尿液成分以及毛髮生長、免疫學變化、生化過程等晝夜節律是和人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習慣於白天活動、夜間睡眠的環境條件相適應的。人體是一個節律的海洋,從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乃至整體行為都有自己的生物節律,按自身生物節律特點,自己合理安排睡眠和飲食等。

在幾千年的實踐中,我們的祖先體察到自然界是有週期性節律性的運動。人體的生理活動也存在著大大小小周期性的節律活動,晝夜節律是生物生命活動中最普通最主要的一種節律,從人類的整體行為活動到細胞分子水平的生理生化過程如組織細胞中的DNA含量,無不表現有晝夜節律性變化。機體組織,臟腑功能通過節律不同部位輪休,如肝、腎等組織通常1/4工作,其它3/4輪休作業。就連許多疾病的發生直接或間接地受晝夜和季節的影響,而呈現出週期性的發作。陰虛證其主要症狀往往週期性地發生於下午,而陽虛證發生於下半夜或天亮前後。人體對藥物的敏感性也有晝夜變動。晚上飲少量酒,有助於消除疲勞,而早晨飲同樣的酒,則使人全天都感到不適,這是體內對酒精代謝也有節律性。現代研究發現,生物對刺激的反應性和負反饋作用也有晝夜變化。當機體受到緊張性刺激時,血漿中的皮質激素濃度迅速上升,但這種反應性有明顯的晝夜變動,一般是夜強晝弱。而類皮質激素藥物對垂體分泌的負反饋作用則是晝弱夜強。臨床和動物實驗表明,溫補腎陽的中藥具有激素樣作用,並有增強垂體腎上腺機能的作用,明代名醫楊瀛洲在300年前就指出,補腎藥應在早晨服用。

天人相應的時辰養生觀

運氣學說研究表明,氣候變化與生物的生態在一年中呈週期性、節律性的變化,甚至一日也呈週期性的變化。如《六元正紀大論》指出:”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正由於氣候有此週期性節奏變化異常,人體不相適應,就產生相應的病理改變。既經得病,病理變化也要受氣候變化和一日中陰陽消長的影響。如《內經》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人類具有適應環境的週期性有節律的變化特徵,天地與人共律。人的生命(臟腑、氣、血、津液)按一定的週期、一定的時間,週而復始的發生變動,臟腑、氣、血、津液運行與自然界四季晝夜節律同步進行,人就健康,反之,失與同步就會產生疾病和衰老。所以調整與同步順其自然是養生的關鍵。

《內經》根據年度、季度、月份和晝夜的節律變動以及臟腑、經絡、氣血四時變化而採用不同的養生措施。”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之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否則不僅不能防病健身,反而會造成新的損傷。

中醫把自然界四季、晝夜節律變化用陰陽消長來闡述。”春至夏,陰消陽長,秋至冬,陰長陽消。”"晝之陽,夜之陰,”一日之中又有”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合夜至雞鳴,天之陰”等。但陰陽消長過程有時間的規律性,所以按時辰養生、法時養生、因時制宜就成為養生的核心。

一、四季養生

中醫的養生保健,涉及人們生活起居、飲食、情感、運動等方方面面,有獨特的大法,如靜神、調氣、固精、養性、動形、食養、藥養、抗衰、駐顏等。在大法中還有不同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措施。而且把保健養生納入了治未病的預防之中。僅就在未病先防這一層面上,其內容就十分豐富,比如:在井水投入中藥貫仲消毒,在群眾聚集的地方淨化空氣,如篝火晚會(空氣消毒)、廟中燒香、放炮(藥物消毒)。在吃牛羊肉多的人群中,加吃薑蔥蒜或限食,目的是防止脂肪的增加;用鐵鍋補充人體所需造血的鐵元素,用銅鍋補銅或佩帶金銀首飾,通過皮透增加人體的銅、金、銀等微量元素。老百姓扎腰帶,睡硬板床或土炕,以防腰椎間盤突出,枕硬枕頭以防頸椎增生,坐硬凳子坐骨著凳生殖器位置方正放空,以防止生殖系統病變。大年三十喝”歲旦屠蘇酒”,立春後服”防風通聖丸”之類的打春藥,春天是傳染病多發的季節,二月二炒豆豆,送棋豆,補充人體的蛋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春天吃菠菜面,補充人體造血元素,同時,吃洋角蔥、野菜、地軟、苜蓿菜、香椿芽、槐花、韭菜等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的蔬菜,一則補充人體所需維生素,二則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使體內排空,促進陽氣轉向體表。五月端午送肚兜,帶花花繩、香苞,喝雄黃酒,門前插艾草,這些東西里面都是富含殺傷細菌和病毒的中草藥。以防治傳染病。夏天天氣炎熱,怕中暑,吃西瓜,甜瓜,李子,杏子,桃子,酸梅,還用菊花,金銀花,山揸片,陳皮,元參等配置成的涼茶,有防暑解渴、明目、解除疲勞、促進食慾的功效。還有清涼解渴的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補充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但這些食品含糖量高,通過煽扇子一則散熱二則活動關節,增加運動量消耗多餘的糖分,另外實踐告誡人們夏天腸胃供血較少,不能暴食冷飲,大量冷飲可造成腸胃痙攣,而發生腹痛腹洩。三伏天即長夏,腸道病多,吃馬齒莧面,漿水面,消炎涼血,防止腸道病,同時還能保護腸道有益的菌群。秋天是人思想上最沉重的季節,瑟瑟秋風,秋風掃落葉,這個季節按五行配五臟屬肺金,肺金克肝木,常使肝氣鬱結,抑鬱病人較多,為了減輕肺金對肝木克伐過度,要補充肝木,人們就從飲食上調節,酸入肝,多吃酸性之物品,如山揸、石榴、酸棗、酸葡萄等。秋氣燥,又當潤燥養肺,吃百合、山藥、酥梨、蘋果、芝麻等食物。冬天人體陽氣潛內,體表血管開放減少,為防止熱量散發,飲食上常吃根類富含澱粉的食物及熱性食品,同時穿棉衣,帶手套,帶耳套,穿棉鞋,以防止心腦血管痙攣性的疾病。同時中醫還從心理方面預防心神疾病,中醫認為春天和秋天是人類思維多變的季節。所以,這兩個季節是旅遊的好季節,人們習慣春天踏青,秋天登高。採取了旅行,鍛鍊,求神,拜佛,許願,求嗣等以緩解心理的壓力。

就食品防疫方面來說,鄉間走親戚,常送健康食品,進行伙食比賽,如送豆麵糊、韭菜盒、以及送大棗蒸饃、芝麻鍋盔、茴香花捲、核桃酥餅等,以增強人體的抗體。同時在廚房寫條幅,警示不食變質的食品。在房內寫條幅,不睡懶覺,按時休息。”黎明即起”"廣步於庭”"吸華日之氣”(太陽升起時的空氣)

足見預防涉及吃喝拉撒睡方方面面,而且成為老百姓的自覺行動。他們順應四時之氣而養生。

二、按陰陽消長的規律擇時養生

在經氣值時,臟器主時,陰陽有氣交升降趨勢,天時合宜等時辰,依法養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古人非常重視日光對人體的影響,強調光照長短的兩個季節,即冬至,夏至。尤其是冬至,這是陰陽交替的關鍵節氣,許多老年重危病人,在冬至前後病情會加重甚至死亡。為什麼冬至比夏至更受到人們的重視,光照是個重要原因,現代科學已認識到陽光對人體健康的許多有利因素,如陽光可見光中的紅光,它對性器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據科學家觀察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因為要經歷漫漫長夜的冬季,有發生閉經和性慾減退的現象。如果說,藍紫色光是”鎮靜劑”或”抑制劑”的話,那麼,紅黃光就是”興奮劑”。而陽光中的長波紅光,只有春秋兩季最充足,人體的光敏感性又是這兩季最高,所以春秋兩季是動物(包括人類)性興奮的高潮時期,也是引起情緒波動的季節,正如古詩所云:”兩個黃鸝鳴翠柳(一公一母),一行白鷺上晴天(一雌一雄)。所以,太陽的紅光是人體陽氣的重要來源,它通過性器官來接收。因此,人們通過在這兩個季節郊遊踏青、登高遠望等活動是以釋放性信息的。夏季的光強度雖高,不過其中是短波藍紫光佔優勢,缺乏紅光;冬季的太陽位置雖高,紅光是冬季陽光中的主要成分,所以動物仰面朝天曬生殖器,以吸收太陽的紅光。人類”曬暖暖”實際上是”曬卵卵”轉音(民間把生殖器叫”卵卵”)即是曬生殖器以吸收太陽的紅光,但是由於光照時間短,人體吸收的能量就少,老年人的光敏感性又比輕壯年低,因此,老年人的光生物化學反應更缺乏動力了,何況光照是溫度變動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在冬天應抓緊時機穿黑短褲曬生殖器(曬卵卵)。冬至和夏至是陰陽氣交偏極點之節氣,此時陰陽皆為勝極,冬至陽入陰,夏至陰入陽,陰陽偏盛的疾病必然加重,冬至時陰盛格陽類疾病必然加重,如心衰、腎衰類疾病和陽氣衰弱的人(如老年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夏至時陰虛陽亢類疾病如高血壓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每日的午時(中午1點-2點)和子時(晚上11點-1點)也是陰陽偏極點的時辰,上述病人在此時病情也會加重,在此時來臨之前給藥有效地調整陰陽,避免加重。如果時辰已到,陰陽已經偏極,再去養生給藥勢必晚矣。此時陰陽偏極,不能交通,必然導致氣血不繼,升降失常,出現氣血上逆(發生腦溢血)或氣虛下陷及陰不戀陽,氣血外洩,產生虛脫(發生腦缺血、心肌缺血或休克)。另外,春分和秋分是四季陰陽的平衡點。諺語云:”春分秋分,晝夜分明”。春分時令或每天的卯時為陰消陽長之際,要求陽與陰平,自然界的陰陽平衡要求人也應之。春分是陰陽平衡之時,但陰陽平衡的關鍵是陽氣能否生長,陽虛病人因陽氣生長不及,無力與陰氣維持平衡,因此這個階段陽虛病人的症狀表現比較突出。秋分時令,或每天的酉時,此期為陽消陰長,陰與陽平之時,其陰陽平衡的關鍵取決於陰氣的生長,陰虛病人由於陰氣不能正常生長,難以與陽氣平衡,故陰虛者在此時病情開始波動。因此,扶陽或滋陰的養生手段就應提前介入。

冬至到春分,或每天的子時到卯時為陰消陽長之際,在這個時間段治療陽虛病人就應順其陽氣滋生而用補陽法,因勢利導病情就會好轉。夏至到秋分或每天的午時到酉時為陽消陰長階段,在這個階段治療陰虛病人就應順其陰氣漸生而用滋陰法因勢利導,可望好轉。

三、按臟腑生理節律養生

1. 按年節律養生:如《素問·厥論》稱”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即認為人體陰陽在一年之中可隨季節變遷而呈規律性消長。《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認為人體各經氣的運行也在四季呈交替而週期性盛衰,以致”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從而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色脈,人體應遵從這種規律進行養生。

2. 按月節律養生:《素問·八正神明論》根據月亮盈虧的現象發現育齡婦女月經週期的規律。提出了按月調經的理論,月經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月經節律的紊亂與月亮的盈虧密切相關。在治療月經疾病時,就必須考慮月節律的影響和作用。根椐月亮贏缺的相位節律變化因時用藥養生。

3. 按日節律養生:《素問·衛氣行》:將一日又分四時,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隨著時辰變化,人體陰陽出現相應變化,以此可解釋某些疾病在一日之中規律性輕重轉變和間歇性發作的機理,從而為辨治養生找到根椐。《素問·生氣通天論》又以太陽升落時辰,總結人體氣血按日週期性運行規律為:”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按晝夜時辰轉變施治和養生,病變在一日之中呈現出”晝慧、旦安、夕加、夜甚”的規律,正是醫者施治和觀察病情變化,判斷疾病預後的依據。時辰與臟腑相合,各臟腑在其所屬之時辰,生理功能旺盛,在此時應當旺盛而不旺盛或太過均為病態。在適宜之時辰投藥施治,形成所謂擇時給藥養生的法則。”藥可治病,亦可致病”,養生可健身,但不當可傷身。這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方劑配伍再好,如用藥時間不當,或養生方法再好,但使用機會不當都可擾亂機體生理節律。同樣也可以產生或加大藥物的不良作用,比如,入夜乃人體陽氣收藏,心神入舍之時,若服用補陽、升提、發汗類藥物,顯然就違背了”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無擾筋骨,無見霧露″之論,擾亂了人體生理節律。同理,養陰、沉降、瀉下類藥物,若於清晨,午前陽氣旺盛之時進服,亦有遏制陽氣升發的弊端,正如徐靈胎所云:”早暮不合其時,不惟無益,反能有害″。按疾病性質擇時養治。病有寒熱虛實,氣血有陰陽盛衰。上午陽氣漸旺,凡屬虛寒性病變用溫陽、益氣、健脾等方藥和養生法,宜清晨、上午養治,下午和晚上陰氣漸生而盛,治陰分、血分病變的滋陰養血,滋養肝腎的藥物宜下午或晚上養治;半表半裡之少陽症宜在子、午、卯、酉四個時辰轉折點予以養治。子、午是陰陽更替的轉折點,夜半陰氣最盛,日出陰氣漸消,陽氣漸長,正午陽氣最盛。人在清晨,午前迫切需要陽氣的激發;入夜則迫切需要陰氣維持生理抑制,故溫補陽氣藥適宜清晨至午前服用,滋陰養血藥則宜入夜服用,以適應機體對陰陽物質需求的時辰性,這就是傳統養生”因時而補易為力”的道理。按人體臟腑功能盛衰擇時治療,中醫認為五臟精氣各有盛衰之時,五臟精氣隨季節、時辰發生週期性消長盛衰的動態變化。如心的晝夜節律變化是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故心病患者日中較為輕鬆,夜半常發病或加重。在臟腑主時之際,其功能最旺,如卯時為脾胃氣血旺盛之時,此時用四君子湯養治脾虛證效果較好,丑時為肝膽氣血旺盛之時,養治肝炎、膽囊炎效果較好。腎功能在17-19時(酉時)最旺,最低在5-7時(卯時),腎陽虛、五更瀉多發生在卯時,在腎陽虛弱之時,用溫補腎陽藥,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5-7時大腸主時,功能最旺,該時巨結腸活動活躍,若在此時就應該養治腸道疾病。人體晝夜陰陽變化是與自然界相應的結果,故疾病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規律。哮喘病夜間多發,腦血栓形成多在夜間,心絞痛心肌梗塞也多在夜間發生,據其可能發生的時間,提前用藥就可能截止其發作。易於清晨發作的疾病,夜半加一次養治,可截止發作。不寐是陰氣不足或陽不入陰所致,入夜後養治,恰好適應人體對陰氣的需求,並可借營衛之氣行陰之際,助藥引陽入陰,達到導神入舍的目的,以便容易入睡。而現在臨床上治療失眠用藥採用早晚各服一次的方法,偏離了人體陰陽消長的節律,可能是治療不寐療效較差的原因之一。

就日養生在用藥方面一般來說有以下規律:

⑴ 養陰的功法或補陽藥宜於清晨使用,主要指補腎陽藥;

⑵ 利濕藥宜於清晨服用;

⑶ 催吐藥宜於清晨服用;

⑷ 解表藥宜於午前服用;

⑸ 益氣藥宜於午前服用;

⑹ 瀉下藥宜於午後或入夜服用;

⑺ 滋陰藥宜於入夜服用;

⑻ 安神藥宜於夜臥服用;

⑼ 晚進補脾胃藥,暮服平肝藥;

⑽ 汗、吐、下法利用人體氣機升降的節律因勢利導達到提高藥效的目的。清晨是氣機上升之際,用吐湧藥的最有利時機,午前,人體陽氣升浮與肌表,腠理易開,外邪易被驅逐,張機認為,加強藥物透邪之力,午後氣機開始下降,服用瀉下藥,引邪下行,借藥力與氣機升降同步,相得益彰。

4. 按季節律養生:依四季氣候更替施治養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暑燥濕相異,疾病的發生和屬性各不相同,治療亦異,春月脈弦,天漸轉曖,尚有餘寒,肌腠漸開,起居不慎,易感傷風;夏季脈洪,或多濕或酷暑,易使人患濕溫、暑風、中暑;秋月脈浮,氣候轉涼,地燥天干,易傷肺津;冬月脈沉,天寒地凍,易感寒發熱、凍傷。四季發病各有特點,養治應隨季節不同注意調寒溫、清暑濕、潤秋燥,祛寒邪。用藥或養生應考慮時令相宜和不宜。陽氣虛者,春季儘早養治氣陰不足之體,以適應天之陽氣漸生之勢;入秋宜儘早養治陰津;以防秋燥傷氣;體質贏弱者冬令進補乃最佳時機,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天氣陽氣生長,有助人體陽氣,秋冬天氣陰氣生長,有助人之陰氣。臨床上常用的”冬病夏治”的方法就是這一理論的體現,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等冬季易發疾病,就宜選擇夏天治療。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春夏之季,陽氣升發,腠理開洩,氣血容易趨向於表,因而精氣易於外洩而不內守,故宜”養陽”使陽氣充沛,固護陰精,使之藏而勿洩,以助生化之能;秋冬之季,陽氣收藏,陰氣漸長,陰精收斂於內,不宜外洩,故當”養陰”以順應”收藏”之令,以助春夏生發有備。古代醫家張志聰對此高度概括為”春夏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同時夏季為陽氣之最,人體的虛陽有欲動而展之勢,在夏季投藥以補陽,借”天人合一”之力,乘勢而養治。

有機養生 二十四節氣, 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