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人事考试网官网:行者老师讲中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24:17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 那么就是讲一下,以便以后在讲课的时候有个基础,在这里呢,大家可能以前对六经气化脑子里已经有一些印象了,我今天主要是根据经典把他串一下。
六经气化是伤寒论最基础的东西,要讲六经气化,要先明白六经是什么,过去古人常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就错,不知五运六气,学尽方书无济。脏腑经络,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逆从,脏腑是讲虚实的,经络是讲顺逆的。知道经络是怎样流行的,怎样交汇,知道脏腑的虚实,这种情况呢,就对疾病初步掌握,用药就有方向性。然后是对五运六气的了解,天行六气,地布五行。六气是天气的变化,如果对五运六气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话,就会对很多疾病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即使没见过的病,没有听过的病,只要通过现象,看到现象以后,就可以通过五运六气进行取类比象,然后把他归纳出来,可以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所以说五运六气讲的是这回事,并不是说的是非要指素问的七篇大论,这个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当然七篇大论也是有研究必要的。
首先讲六气,六气是哪六气,六气六经,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之意。六经行的是六气,六经又是三阴三阳。太少阴阳,厥阴阳明,这是六经。六经呢,本于天气之变化,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是内经里讲的。我们的禀赋形质来源于地,是地的阴气产生的,神气是与天相沟通的。这就是所谓的上古通天,这个意思讲的就是人的体内也有六气,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交相感应,天之六气太过可以引起人之六气太过,所以又一个词叫做六气相感。
外感六淫,淫是什么,就是太过的意思。天之六气有过,有不及,有不足,有太过的话,就会引起体内的六气也发生太过不及。太过不及到达一定程度,失衡,就是说阴阳有逆从,产生逆乱的话,就是生病,就叫六淫相感。所以说学中医的人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脑子里不要有丝毫病毒、细菌、邪气、毒气的这种概念,都是六气的太过不足造成了各种逆从的现象。所谓的毒,就是戾气比较重,叫做毒。所谓的病毒细菌都是六气产生的变化,乖戾的变化,没有其他的。理一定要彻,脑子一定要干净,这样分析问题的时候才能干脆。
现在简单的讲一下六经的现象。第一个就是说,六经说简单讲起来简单,说复杂讲起来也比较长。我想给大家稍微系统的讲一下吧,今天就讲一个总论,六经就不分着讲了,以后抽时间再把六经分着讲一下。先讲一下六经分为:厥阴经,天行六气,客气有着巡行次第,一厥阴,而少阴,三太阴,四少阳,五阳明,六太阳。这是天行六气的次第,这个次第大家可以看出伤寒论中,表里病邪相传的次第正好相反的过程,正好是个逆行。因为天行也有主气也有客气,给大家列出的是天行客气,天行客气主要影响人身体的六气的变化,伤寒论正好是倒过来的。天行之气为什么是这种次第,厥阴经,由阴到阳的生化的次第,由里到外,而人体的感应呢,人体的正气的气机也是这样的,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经气由阴出阳,由少到多的阴阳之气生达的一个过程。
先讲这个厥阴风木,厥阴之气又称风木之气,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厥阴风木之气主的是相火,少阴是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是六气。在内经上讲就是三阴三阳六气分一个标、本、中见,六气的标、本、中见,讲到这个呢,这个里头在六经里面,以后讲到经常要用到。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这个厥阴呢,就是这个经的厥阴之气呢,是阴气,风木之气是个现气,然后中见是这个经的中见之气。第二就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两个是对称的。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紧跟着就是厥阴从乎中见。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什么叫中见呢?中见就是这个词,中见少阳,厥阴从乎中见,就是说厥阴病呢,以风火为主。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是标,厥阴经的标象,外表的现象是厥阴经,风气治之,风气是本,这一经的本气是风气,中见少阳,就是说他见的大多数情况有少阳火气,厥阴经从乎中见,十有七八厥阴经以风火为主,以火气为主,厥热胜负中的时候,往往疾病刚开始的话都是一派火象,相火炽盛之现象,这就是厥阴从乎中见,至于为什么厥阴从乎中见,这个到时候有时间的话,再给大家讲一下。少阳从本,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呢,少阳从乎火气,少阳为病的话,基本上都是相火。这个都是需要背的,象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学这些东西,都是先背下来,因为没有临床上的知识,也没有自己去领悟,所以说背下来,慢慢就琢磨出来了。
太阴,太阴湿土,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你看相对的就是,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这两经的太阴之气,从本,阳明之气,从乎中见。所以说呢,内经上讲,阳明燥气,阳明本来是燥热之经,他是从乎中见的,所以说呢,阳明病虽上有燥热,中多具有寒湿。太阴病,从乎本,本为湿气。根据这点来说,黄元御先生的立足点就是太阴阳明由于他们从本从中气不同,人得病的时候十之八九寒湿居多,十之一二,燥热之象的鲜乎见。所以呢,现在很多人,有一些很滑稽的说法,仲景时代,伤寒居多。然后是金元四大家,等到刘河间出来了,火热比较多,等东垣出来了,人民劳役,劳役伤中的比较多。等到地理环境不同,到了四川了,郑火神出来了,寒湿比较多。这都是胡说八道。
从古到今以来,虽然运气有变化,地理位置也有不同,就像仲景所说,趺阳胜少阴,太阴从本,阳明从中见,这种大象是绝对不会改变的。人活的就是这股生生不息的元气,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本于天,这股阳气它是营运不息,流动不息的,必须谨防寒湿阴邪之气的消损。所以古人向来就提到,七损八益。七损就是阳之渐消,八益,就是阴之易长。少阳之气是很容易受到消伐的,所以古人讲到七损八益,这个在道家修炼时是非常讲究的。所以立足于中土的这种说法,黄元御先生就是立足于中土以寒湿为多,以肝脾郁陷,肝脾湿陷为多。
当然呢,现在人吧,由于生活条件,由于生活现象,还有各种劳碌啊,紧张啊,各种奔波,他的各种情绪因素比较大。情绪因素的疾病吧,多由于肝郁,多由郁证,所以呢,是风火之象比较多,多于相火。所以这个时候,既要顾护中土,温燥中土,又得清泄相火,所以呢这两者不为矛盾,如果纯乎清泄相火的话,病人会感觉到比较舒服,吃完了会比较舒服,因为相火会归位。但是时间久了,中土败陷的话,这个病就会出现,所谓的高血压后期,然后是糖尿病,诸多的败证就会出来。脏腑功能不到虚衰的时候,不会出现这种症状的。
下面讲就是少阴君火,太阳寒水,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少阴太阳从标从本。这就是大家所经常看到的,凡事太阳病,必有恶寒,先有恶寒而又发热。太阳之经,是巨阳之经,一身之阳气。少阴之经呢,少阴阴经,阴寒之气。所以呢,太阳经呢,本气虽然是寒水之象,只有在本气郁结出现变证的时候,才会有寒水之化。但是太阳经一般的化现呢,太阳经既有太阳之热,又有少阴之阴寒之象。这就是内经所讲从标从本,同时具现的一个现象。少阴经也是一样,少阴经是上热下寒,外热内寒。很多病是这种现象,少阴经阴寒内聚的时候,阳气溢于外,也就是临床讲的浮阳于外。为什么,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少阴主封藏,少阴闭藏于下,寒气不化,太阳经无以归,太阳寒水之经无以藏,所以这就会表现出来,同时有寒热并现的现象。既是寒热并现,又是从热从寒,两者有互现。至于厥阴经呢,厥阴经往往是寒热错杂,厥阴少阳,但是呢,厥阴少阳呢,它是有主有次,这个少阴太阳两方面是互相并现的。先把这个从标从本给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然后呢,标本中见在临床治疗中是非常有意义的,然后研究一下这个标本中见的原因,然后就会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一下,等会我再给大家讲一段。
天行健说,他还不明白中见的通俗意思。这个通俗意思我也就不用给大家讲了,简单给大家举个例子。阳明病从乎中见,就从这一点给大家讲一下。阳明病从乎中见, 至于说阳明之证呢,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华冬实,秋季呢是收藏的一个开始。而这个时候呢,因为在人一 身之中,三阴经主升,三阳经主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胸,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这是大象。所以呢,三阴经由足走胸,为什么不说手经呢,单论足经呢?通俗讲个例子就是说,就好像两个人合伙做生意,手足同气的话,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手足同气,因为足厥阴经出的钱多,要比手厥阴经气盛,所以两经同气的话,就有人为主,有人为从。
所以呢,在主从这点关系上来说,一般来说,足三阴,讲究三阴经的气以升达为顺,三阳经的气以敛降为顺。这是外在大象,至于谈到手经的变化,是在谈到辨证里面出现。对于这点来说呢,就是说,足阳明经,多气多血之经,所以呢,足阳明经由头走足,以降为顺。连带就是说阳明胃气,水谷之海,所以呢,阳明气较盛,在秋季呢,所以会产生很多燥热的疾病,燥热的疾病是什么?燥热的疾病由于阳明经气不降,就像少阴经气不升,则会有寒。阳明经气不降则会有燥热,这时候产生了很多燥热,病人出现口渴啊,鼻干,口燥,出现了种种的症状,这个时候你不能因为病人出现了这些症状,你就一味的清凉滋阴,而选用一些白虎汤一类的药物,因为就是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他有这一条。你根据他阳明从乎中见,证明外有燥气,中间还是有寒湿的。他为什么阳明燥气不得合降呢?阳明主降,太阴主升,两者互为表里,互为表里之经,其气共通的。太阴之经不升才会引起的阳明之气不降,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想着开化少阴之气,少阴之气开化之后,阳明燥气自降。
在临床上这类病人非常多,在遇到这类病人以后,有时候象以前三七生他们经常用的就是麦味理中,麦冬五味子加理中汤,治疗这个疾病取得效果非常好。如果单纯的用滋阴降肺类药物也可以达到效果,可以达到效果以后,会使脾气湿郁,就会在阴经留下隐患。有人不懂这个,你看我讲这个例子你就明白中见什么意思了。中见的意思就是他含藏着这种可能性,他也有可能从标,也有可能从本,也有可能从乎中见。他具有这方面的多种可能,就看气机是怎么变化了。因为这个讲的是一个六气的从化,六气的从化,它是分条件的。不同条件下,它有不同的化现,这个讲的中见,也是讲的他一种气化的可能性。所以过去古人讲的就是,好的中医是讲气化的,全身是一气的化现。六气是怎么分化现,就是不断的转化。
有人问趺阳负少阴是什么意思?趺阳负少阴的意思就是中土之气,一定要土克水。人身体的后天之本,中土之气呢,阳明之气一定要克住少阴。阳明之气不能镇少阴的话,这是很多病的一种逆象。趺阳,是指的趺阳脉,少阴,有少阴脉。这个观点是最早在仲景伤寒论中提出的。
问:厥阴从乎中见,有没有不从的情况?
当然有了,厥阴从乎中见是讲的大象,大的趋势。
问:中见是指的可能见到,还是多见,还是一定见到?
中见讲的是一种可能性,就跟标本也是一样的。
还有问题大家问一下,没有的话,我给大家讲一下六经气化在脉象上的简单的应用。因为就是说你学了这个六经气化以后,学了这个六气的变化,最主要的首先要体现在诊断上。诊断就是说对疾病的预测诊断上,如果没有这个的话,看病没有实据,西医还要检查化验单,中医呢?中医第一通过望色,第二通过脉诊。这是两个非常关键的。这个问诊呢,需要一定的功夫,因为问诊呢,病人的情况很可能是不详,不实,有很多的时候是不可信的,容易产生误导的。而且有时候你需要经验去筛选他,有利的或者是不利的。同样一个口渴,同样一个腹痛,它会反映出很多种情况在里面。而六气从化的脉象呢,就相对是非常直观的。
我们讲的是脉分六部,寸关尺,一般来说,我再补充一些很多所谓的名老中医,他们搭脉是没有根底的,因为他们搭脉的部位都是错的。首先是腕后高骨定关,这一点,首先要定关。大家伸开手掌,平放着,太渊穴往下走,手太阴脉,可以摸见凸起的这个,这个部分叫关部,高骨定关,高骨定关了以后,根据同身寸,关前九分为寸,关后一尺为尺。关后一尺为尺,古人讲的寸口脉法比较大,尺肤,是要摸手腕的皮肤,荣枯与高下,丰实来定禀赋的虚实,还有枯燥。
所以,我们现在用的都是难经以后的关后一尺取一寸,实际上是关后一寸为尺。关前九分为寸,九分中取六分为寸,关后亦余出三分,与关前三分共成六分,定为关,尺部是很长的,简单以这样的话,简单余出七分为尺的话,这只是一个大象,大概的现象。这个尺度是怎么定下来的,古人根据黄钟大吕的音律,然后根据节气订出来的气度,把这个部位定出来。这个是非常高明的,这里有很深的原委,这个讲起来也比较繁复。大家先搞明白寸关尺然后就知道了,搭脉的时候先中指定关,先中指摸到腕后高骨把关位定了,然后是食指与无名指先后把寸尺部位,这样的话就不会定错,如果定错的话,这脉象就摸着不实,肯定就不对,脏气的虚实就反应的绝对不对。所以临床很多大夫他们六部摸得不对的话,只能评判一个脉象的大象,对于脏腑的具体的盈虚他们是没有办法知道的,至于六部之间的气化的关系,他们就更无从探讨了。
首先从左关部讲起,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关部,厥阴风木之气,主升。它相对应的气一般就是厥阴与少阳之气。厥阴与少阳之气,以厥阴为主。因为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所以就是说,我们看一个人脉象的时候,左右关要同看的,看他左关然后查他右关,左右关同时看,左关厥阴风木之气郁结住了以后,然后右关同时复郁住,然后产生了这种郁滞之象的话,这就是厥阴郁滞化现少阳,少阳是逆气,少阳一化现,会产生尺部脉的影响,就是右寸部,右寸部再出现浮脉的话,因为左关部的浮郁之象明显的话,这时候就可能影响口苦、心慌,因为厥阴风木的相火之气,已经上扰心经,就会出现头晕,心慌等等症状。心慌的症状和头晕的症状不一样,心悸的症状必然是阴邪上干了,它下焦尺脉肯定会弦,下元本身是寒邪。左关部主要是厥阴肝经的,既然讲到左关部了,诸多脉象先要把浮沉两脉参透。
什么叫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叫浮。何为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叫沉。所以说,浮沉之间,这就是最简单的口诀。大家也不要象濒湖脉学一样,如水上浮木......这个也可以这么说,说得有点不容易把握。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举按寻的时候,浮取,霍霍然有余之象,沉取,慢慢现出软弱无力之象。然后沉脉,浮取微弱,沉取有余,这就是沉脉。光浮沉就会把很多诸多脉象类别出来。脉象为什么会浮呢,浮是阳气浮,有有余之象。浮脉肯定是阳有余而阴不足。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它很有可能是肝气有余而肝血不足。这时候你就考虑到虚实了,但是总体我先给大家讲一下黄元御先生的脉法的关键,你看厥阴肝木之气,产生浮脉,或者产生实脉,产生大脉,有余之象吧,他恰恰是不足之象,为什么不足呢?他厥阴肝木之气郁住了,他想升吧,他不能升,就像一个水管管道一样,他水想往前流的话,流不过去,给阻住了。这就是厥阴肝木之气,脉浮之象,最好的解释。其他的脉,脉法都是一样,只要脉大,可能是郁滞住了,不要先考虑要泄,这个时候呢,先察其所因,内经上讲,先其所因,伏其所主。先看看什么原因导致的六气的郁滞,然后呢,因为他郁滞久了化火了,再伏其所主。
所以诸位在看黄元御先生的书里面诸方的运用当中,桂枝的运用非常多。很多方子就是抬手就是桂枝,这就是风气为百病之长。厥阴风木之气的郁滞在百病是非常多见的。
然后就是左寸部,左寸部是什么?左寸部首先往上走了以后,足厥阴风木,手厥阴心包相火。手厥阴在足厥阴之气受到了郁滞以后,就是说董事长现在有困难了,说话不算数了,底下的董事可能有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手厥阴心包经就会化现相火之象,在上面就会心烦啊,躁扰啊等等现象就会出来了,就是足厥阴之象化相火。手厥阴心包的,足厥阴气郁滞住了以后,化现手厥阴经的时候他往往有种体现,我们号脉号的是什么,这个脉象走的这个区域和部位它是手太阴肺经巡行的皮部和经络循行。
很多的人脉象是内斜,什么是内斜呢?至关部了以后,他的寸脉并于手厥阴心包经。大家如果临床上搭脉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病人会出现这种情形。这种现像是什么?从于厥阴,手厥阴心包经就必然会化现风火,这个病人平常就会出现心血不足,就会出现心烦内扰,就是阴象。他与左寸脉,沿着手太阴肺脉往鱼际而上,在太渊部左寸脉浮大这种情况不一样,左寸脉浮大的话,它是心火之象,心火内炽,他为什么会心火内炽呢,我先不给大家讲。直接讲右关部,人身一身气机的周流,全凭中焦脾胃斡旋,左手关部是厥阴风木,其实厥阴风木里面是太阴脾土,左主升,厥阴风木要升,太阴湿土要升,所以左关部候的哪两股气呢?太阴湿土和厥阴风木,左关部浮大郁滞而显示略带虚像的话,这个时候肝脾不足了。
而右关部是什么呢?他以足阳明胃经为主,他与左关部厥阴肝经,一升一降,足厥阴肝经不能升的时候,足少阳胆经亦不得降,所以右关部候的是胆胃之气。写上,左关部候的肝脾,肝脾经的经气,右关部候的是胆胃之气。左关部候肝脾之气,左关部肝脾之气不得升的话,会产生什么现像呢?会郁在左关部,左关部就会浮大。大家脑子里会想到,肝脾之气不升的话,马上就会影响少阴肾经,少阴之气也不得升达,这是就会出现,左尺脉亦浮大,左尺脉浮大表现什么?癃闭之证。因为肝气升不上来了,郁滞在底下了,肝内藏的是相火呀。左关部浮大,再淤的时候,左尺部浮大。所以说呢,左尺部浮大原因还是左肝部不升,肝脾之气不升。
这个时候就有从阴从阳之见。从阳是什么?从阳就是说,化现相火,下焦会出现小便淋沥,赤热之利啊,小便大便出现两种利象,一种淋沥之象,下焦出现各种瘀热之象,象濒湖脉学,讲浮脉有,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讲的就是这样,尺部脉浮就会溲便不流通。但是尺部脉浮,有溲便不流通的也有不是的,但是光背濒湖脉学的话,对临床上还是有误解的。
第二是从阴,从阴会有什么?水寒木枯,肝脾之气升长不上去,它没郁在那,为什么?他实在是没劲,就显示弦象。尺部脉,浮而弦,水寒木枯,这木气就实在升长不上去。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下焦寒四肢不温,这种筋脉拘结的现像。为什么,水寒木枯,筋脉不荣,下焦水腿部的痹证,关节炎,脉管炎这种阴寒之证,多显示这种脉。再者,左关肝脾之气再不升达,它会影响右尺,右尺浮大。右尺浮大,是因为三阴升达不起来,三阴之气不升,三阳之气无以归根。根在哪里啊,右尺命门。右尺命门,三阳的阳气回不去,哪里来的阳气啊?所以右尺显示浮大,这是会体现什么?相火不收,有些病人就产生相火不收,晚上睡不着觉,烦躁,阳亢。这就是命门相火不收了。这个是不升引起的,再讲一下不降。
不升的用法,就在桂枝黄芽汤,天魂汤去附子,就是来考虑他不升的变化。当然这个没有考虑怎么样去火啊,他要是从寒现了,天魂汤就可以了。他要是从阳现了,小树苗现在长不上去,为什么?不是没有阳光,是没有水分。这个时候要荣润肝木,要升肝阳为什么?要养阴才能升得上去,归芍胶地直接上。木气得以荣润才能升达。
再讲右路,右路是三阳之气往下降。以阳明之气为主,以少阳之气为显象,少阳之气不降多一些。由于阳明之气不降,不能和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一个腹满。阳明之气不降,首先就会产生右关部大。很多病人,中土虚寒的病人,首先就是右关部大。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摸,右关部是浮,沉取无力。这个时候立刻就可以断定,中土虚寒。右关部浮而无力,这是胃气不降,因为脾虚脾弱导致的胃强。这个时候呢,由于右关部不降,会导致右寸部也产生浮大。
在外感的很多疾病来说,先由左关浮大,外感寒气,营气不达,紧跟着肺胃的寒湿上涌,会导致咳嗽什么的,右寸部会大。右寸部浮大的话,考虑胆气,风火之气上扬,导致的少阳之气。如果是右寸部脉浮大有力的话,这个时候,一个是少阳相火上来了,右寸脉浮也分内斜和外斜。内斜脉呢,讲过了,干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经部。如果是外斜呢?有些病,反关脉,反关脉脉象都浮大。为什么呢?反关脉从手太阴经,向外融入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是燥热之经,燥气为先,所以一般反关脉浮大的居多。左边反关,右边反关,还有双反关的概念不太一样。反关脉是从阳化,所以反关脉对人呢,过去我们道家来讲,反关脉还是好的。内斜脉不好,内斜脉从阴,这个人境遇会不好,会经常心烦。反关脉相对人比较乐观一些,境遇也会好一些,因为他从阳。当然了,从阳有从阳不好的地方,身体会有一些不足之处,从阴也有从阴的好处,他思维问题会缜密一些。这两者都是有得有失的。胆胃之气不降,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左寸部脉浮大,产生心火。这个时候要治疗的话还是以降肺胃为主,降肺胃之气,降胆胃之气。
今天就从脉象上把六经的一气流行简单给大家讲一下,脉候的是脉气,脉气讲的是六经之气的变化。参合于尺肤,可以察脏腑的盈亏。
行,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我还有点事情,大家有什么问题想一想,下堂课咱们继续讲六经变化,把六气变化仔细讲一下,这堂课就讲个总论吧。

行者老师讲中医:四圣心源之中医杂谈(20090603)
好,今天继续给大家来讲一下关于中医的理论。今天我由于有事,只能讲一个小时。所以呢,就给大家随便讲一讲。我们讲,就是说,中医的理论,什么叫中医,现在很多人就是,包括我实习的一些专家、教授啊(我现在是在广安门医院这边,也相当于进修吧)。广安门医院这边所谓的专家教授就是说,对所谓的中医都不太关心。平常每个人都在谈论西医,包括现在非常有名的名老中医专家教授。他们来看病,都是先用西医理论,来进行分析,然后再用中医试着去治疗。他们对中医的这种精神和这种实质,我认为都没有了解,我认为啊。不能从最基本的取类比像和最基本的阴阳五行,去感受这个病的变化,而是先用西医的化验检查各方面的微观的这种把病进行限定住了以后,认为把握住,然后再用中医,类似于教科书上的辨证论治,然后去治疗,当然了,很多病,效果也还可以。因为中医,对于治病来说吧,它分几方面,一种是医道,由医道就会产生很多治疗疾病的方法,仲景就是六经变化垂法,然后就术,根据每个疾病,然后每个疾病用特殊的方法,组方和用药。中医流传到现在,大家只注意,就是说形而下,流于术,追求的是医术而不是追求医道。不追求医道的话,会导致医术越来越僵化,不能灵活变化,就失去了中医医道的精髓了,然后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就会产生偏差。
什么叫中医呢?中医人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医学上的一个体现。小可以作为一个医疗、医术,大呢,中医就是我们整个传统文化的体现。上至三黄五帝,从伏羲画卦,然后河图洛书,从黄帝内经,然后流传至今,中医的根髓就是说它体现在我们最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像我以前给大家讲的,由河洛之中可以体现出来五行阴阳的精神,由先天八卦,天地定位,乾坤三索而生六子,由六子而体现六经变化的精神,这个阴阳五行的体系,跟六经它是不一样的,所以由河洛而到先后天八卦,大家也不要硬把它往一块儿类比。就说非得要划一个等号,非得要把这个重新都套进去,这样就非常僵化了。洛书也有九宫,九宫呢,你也可以根据九宫的方位去跟先后天八卦,应用的时候去类比,但是不要非得这种僵化的去对照,非得说西南方,西南方,坤位。坤位你非得跟里面的阴水、六数相互对应,这也不一定。所以说我们学习中医呢,先学一个取类比象,用什么取类比象,用什么去理解,就是运用我们所谓理解阴阳五行理解的观念去类比现在周围的万事万物,去理解去应用,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啊,这是我们古人通过不断地这种领会和总结,把事物逐渐归纳抽象到一个极点,领会出来的这些五行八卦,我们呢,现在反过来去用。反过去用的时候,就需要不断地去用一种虚静的心态把我们已前所理解的东西慢慢地纯化掉,都静化掉,然后以一个空灵的心态,然后去理解,这样才会比较快一些。要不然的话,本来就是本末倒置。古人他是逐渐从事上然后到理上这样过程。我们是开始呢纸上谈兵,直接从理上,然后才入到事上,直接从理上入事上的话,就容易生一些只见,所知障。由以前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呢,障碍我们现在理解这些东西。
在这个基础上呢,就是说,大家要广学各门各派的一些东西,然后,就再回到这种(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就才回到这种虚静的心态之中,然后去理解事物的变化。如果你学了各门各派的东西不能把它融汇掉,好像觉得,哎这个人挺神密,一天试的方法啊挺神密的,觉得是宝贝,这个是不对的。无论是仲景还是黄帝,他所有的方法,都要融化到,就是说,你把他融化归一,真正地归于阴阳五行的变化之中,归于阴阳之中,这才是对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所有先贤先圣的方法,所有先贤先圣的用途,无外乎阴阳。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探讨,理论上探讨其实说起来容易,具体做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要逐渐一步一步地去熏染。我们平常的思维方式呢,是什么?就是喜欢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逻辑思维去套用,不断地去演绎,用我们现有逻辑思维不断地辨证之类的。这样了,就是说对于眼识和耳识五官的这种感受都是以为是实有,然后就产生一些固定的见识,就会阻碍我们真正这个思维的灵动跟变化。不要以眼睛看到的为实有,不要以耳朵听见的为实有。不要以为实有,也不要以为是虚。就是说我们不去把它僵化掉、固定掉,去理解,而是理解这个事物是怎么产生的,感受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它的原因,就是说如果真正需要探讨这个,这是佛家唯识的东西吧。而具体是什么东西啊?举个例子,就像《楞严经》上讲的,我们看见了这个疾病的变化,这个病人的这种种的症状,是实还是虚呢?就像眼病的病人,白内障病人,看见空中有花一样,他确实看见了,这是实,但是呢,他是因为眼睛有病才看见的,这又就是虚,我们眼睛没有问题的人就看不见这个虚影。这对我们来说是虚的,但是对于这个病人来说它确实是实的。所以在我们治病过程中,病人出现很多幻像,很多自已的症状,都是有来由的,对于他来说都是实,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虚。所以说这个虚实之间大家要仔细地去体会。其实不论病人出现的所有症状都是幻觉,就像我们孔子所说的,斯人也有斯疾,什么样的病人会生什么样的病。每个人的心态,生活方式,就会感召相应的现像存在。这就是身心同时发生的变化。由于他这个心态发生变化,内外相感召。我们古人根据他身心发生的变化,这种妄动,然后用阴阳五行来去分析它。所以说呢,类比它这种种现像跟变化,就产生了这种阴阳五行的学说。
我们在治病之中,不但是调身也是在调心。你用药物的变化、用针灸,用行为方式去影响他,都是在改变他的身心的变化。用五行去对治,用阴阳去调和,这就是我们治病中需要做的。我们怎么治病呢?不是什么方治什么病,什么药治什么病,这都是非常机械的,时间地点的变化还有这个人不同的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现像。有时候,方症就会发生变化。本来,适应症就会产生相应的这种倒置。所以说呢,像我们所学的伤寒论,从最早的六经变化,治疗什么太阳病啊,这都是相互对应的。你像现在,为什么用经方的时候,很多人麻黄汤、桂枝汤,用了以后效果不见的好呢,这是因为现代人水寒土湿的多。水寒土湿多了,阳气不足,效果就没有古人那么好。所以三七生出来了,然后就建议麻黄桂枝里面加上附子理中汤,这样的话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这就是辨证运用。很多人感冒,明显就是发于阴,这个时候呢,直接可以按少阴症,而这在古代来说是很少见的。尤其是明清温病学派比较流行的时候,大家在这方面用得就越来越少。
这个学医就是要靠不断地去以一种熏染的过程,我们学黄元御的学说也一样。不断地学习,学到最后学出感觉来,这才行。很多人学黄元御的时候,一看,哎觉得非常明畅,然后哎也学通了。然后就认为懂了。但是没有学出感觉来。学出感觉来才算入门。什么叫学出感觉来?你看见了病以后,首先感觉的不是方不是症,而是感觉到这个气机的升降。搭脉也是一样。也是感觉这一气流行升降,而不是脑子里反映出来很多脉像,很多对应的方证。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理解什么叫道可道非常道。这个时候,这种感觉没有任何名词可以代替的。一想到要用名词代替的时候,它有一个名词出来了,什么太阳病什么,你不想它的时候,它没有什么名词。然后逐渐地由于这种感觉越来越敏锐,这种所学的这种理论越来越纯化,化掉了以后,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比较空明的境界。就像大家读黄元御的书一样。黄元御在一段序言里写到:玉秋子,(涤虑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大家可能觉得,哎哟,你说黄元御先生突然蹦出来,然后来段自夸。其实这不是自夸,我跟大家说,这在过去古代很多圣贤都会出现的这个境界。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出现了一种,就像过去古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同样领悟到这个空境了,领悟到了这个空境了以后,就有一种所谓的世第一人的感觉。哎呀,有一种就是说整个处于古今无双的,天下第一的状态,视天下万物如同虚空一样。这个时候是一个状态呀,在佛家里管它叫做暖,顶,忍,世第一。为什么很多学禅宗的就是说很多学习的人,参禅的人练功的时候到一定时候他会狂想,他会突然就会比较狂,这是他理论境界上的突破,也是一种大的一种我慢,像当年诸葛一样,孔明然后自比管仲乐谊,其实自己还觉得自己十分委曲,这也是一个境界。我们学医,如果逐渐的熏陶,在这期间逐渐的学习下去,也会到达这个状态。不要说学医人要谦虚呀,都是你好我好。水至清则无鱼,你空明到一定程度,那就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他就非常纯净。到一定时候,黄元御对很多医家,也出言比较尖刻,这点也是他对医理研究的太透彻了。但是呢,对他这一点呢我们也是要注意的,这点也反映出黄元御先生认识问题太尖刻了,这本身就是身体上有问题。太空静,太静的话,中土就会不足。黄元御先生三十岁的时候受庸医误药,然后导致中土阳气大衰,中土不足了以后,他就含藏不足,对于周围的这种外物呀,中土不足所以肝气容易急。这也是他所处的环境和他人生的遭遇有关系。但是你说他批判那些历代医家批判的对不对,应不应该批判?确实应该批判,也批判的对。大家如果看过禅宗公案就知道,历代的禅师吧,他都是非常尖刻的,他不跟你谈佛法。跟他谈佛法的人,他都是你好我好。但是你真要跟他学习的时候,门前草生三丈,那个要求啊,那个师承的风范,非常厉的。除非他不把你当朋友。真正当朋友,当徒弟,当自己人了,那都是非常严厉的。
今天就是这样随便给大家讲一讲,你像黄元御先生,郑寿全先生,对医学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郑寿全先生呢,把握住一元盈缩的这个道理,然后呢,他处事啊,他写文章,出言论非常柔和的,很多时候比较含蓄,这跟两个人的性格有关系,但是还跟他们的理论有关系。黄元御是整个理论没有任何,已经达到他自已那种没有任何瑕疵了。他对于医理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诸大医家了。郑寿全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们就不要,对黄元御先生为什么这么尖刻,对很多人出言不留一点余地,这是有来由的,并不是说他狂妄。以前我们也说了,黄元御强调暧水燥土,连他的所谓的亲传弟子麻瑞亭先生,都已经不以为然,都不效法他。麻瑞亭的医法已经偏向于温病学派了,对于左路升阳跟暧水燥土完全没有继承。他们不知道这个趺阳要胜少阴的这个来由。为什么趺阳要胜少阴?他们认为没理由。因为他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受温病学派的影响,又由于自己的医学的根底比较差,所以呢,在离开了老师以后就会产生一些偏差。完全是右路清降派,就是右路清、敛、降,右路金水敛藏的这种方法。对于左路的温升理解的就比较少一些。
我前一阵子跟大家讨论,就是从河图洛书的角度,从人身生身的这个角度,讲述了黄元御暖水燥土的由来,这是黄元御先生在他的书中许多地方经常提到但是没有系统的提。黄先生的这套学说就是从河图洛书中来的。他的基本构架呢,大家认为四象枢土,所谓的模型吧,这个也是从河图中来的。至于说在治病变化 之中,暖水燥土的治疗,主要体现在洛书上。关于洛书上还能体现出来对于很多慢性病和脏腑衰竭中也就是说脏腑怎么来调养,这里面对于五行相克的体验需要大家逐渐去体会,这里面可以挖掘出许多疾病治疗的大法。这个我在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大家如果有需要的时候会跟大家讨论这个东西。洛书这个问题你不要看表面问题,他的这个涵盖面非常深刻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还回到这句话上来。
我最近一直想给大家讲,想把脉法系统的给大家讲了。第一没有时间,第二我脑子里也没有非常系统的整理出来,如果给大家讲的话就有可能还是这样天马行空的这样讲,大家很多东西理解起来就会感觉到不系统。我今天就给大家说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问。
今天主要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可以问些问题我来解答一下。没有问题可不行。学医,什么叫学医,就要学术深思。一定要对自己所学进行反复深入的思考。这样自己才能够真正有所得。凡是历来医学大家都是学术深思的,对很多东西你没有去深刻思索,你就难以自己有真正的提高。就象很多大问题,什么是营?什么是卫?何为营卫?营,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卫气呢,膘疾滑利布行于经,但是呢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讲一点,就是呢,卫气呢布行于经,既然营卫相随不相离也,营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卫气呢,卫气也是跟着营,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这个问题我先给大家留着。第一点,营卫是怎么交汇的,怎么流行的,什么叫荣,什么叫卫,荣卫是在怎么之间互相变化的。第二个,荣卫相随不相离也,营气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那卫气还跟着?卫气膘疾滑利,然后布行于经,营气也跟着?我先给大家说明一点就是荣卫不相离,就是跟阴阳一样!然后你理解下面的话:如果阴阳荣卫早就分离了,各行其道了。我先给大家下个定语:是没有。然后大家去理解为什么没有。关于这点,喻嘉言书中有论述“卫气膘疾滑利,行于脉外不循于经”,他不是说营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那么他也跟着卫气在一块。荣卫不相随,卫气如果不跟着的话那营气就得走泄。这个问题在喻嘉言《医门法律》中也点到过。
还有大家常见的五行脏腑的问题。就说阴阳经络脏腑用药的时候,我们去可能用药。为什么这个药会发生作用?这个药入胃气了以后各从其性,各有走向,走到不同的地方。这个时候它们这个药物是怎么产生的作用,你说这个药为什么就会产生相类似的作用呢?为什么就能治病呢?为什么就能把偏性扭转过来呢?它是怎么扭转的?这些问题你都想透彻了以后,你对很多医学问题都一下子就彻底明白了。脑子里就不会有疑惑了,以后在学习的时候出来就是大家。要不然的话你脑子里很多问题。每味药物每味药物的作用,是不是,经方经药不够用了杂七杂八的药拿来也用,到时候支见越来越多,医学也会跟着衰败。释迦牟尼讲法49年,最后说了句话“我这么多年一个字都没有说过”。我们学医也是一样。我们有朝一日如果写书,如果写论文的话,我说了这么多话一个字也没有说过,也是一样。这不是说谁耍滑头啊什么,就是因为讲到最后,就是说是需要大家心心相映去理解的,而这些理论全都贯穿起来就没有名相也没有理论存在了。做到最后就是“我什么都没说”,其实这个包涵才是最高的智慧。真正能理解能学通的把他所说的已经融会贯通全都消化掉了。就像一位禅师说“如果说我也有一字一法传世,还有医法,还有医道的话,就是谤佛谤法了”。有位禅师曾经这样说过。学医学也是一样,我们对阴阳五行的理解,我们对六经气化的理解,对河图洛书的理解,都要生于我们自性的这种观照之中。
如果我们自性不能观照,不能圆明观照的话,所学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就跟前几天遇见一个朋友一样,那个朋友医学学得有他的独到之处,他就说,我跟你不一样,我就要把医学,我学出来,几个好东西,对几个病有所认识,搞透彻了,学出来东西,然后留给后人。当时这话我听着,比较可笑,成方成法留下去都是害人的,因为他自己对这个法就不能彻底地理解,就像仲景的六经传变也是一样,历代的伤寒大家都死于六经之下,所以呢,到最后,到了民国越来以后,关于六经的开阖枢标本,整个中气整个的变化,越来越不谈了,到刘渡舟老先生以后,就搞那个脉证论治,一病一证,什么证,麻黄证,什么证,伤寒证,什么证,桂枝证,这要是仲景再世的话,早气得没话说了,但是呢,就这样呢他们还觉得自己在传承圣贤的东西。当然了,刘渡舟的徒弟,象现在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几位,能谈与能用经方进行脉证对治,这已经就不简单了其实,就证明还在学经方,只要不离开经方的话,他经常看、经常学就会有领悟,但是一部《伤寒论》啊,他只是方书之祖,对方药,对这个法进行论治,真正的理论还在《内经》和这个《河》《洛》里面,你如果不从这里面整个去领会的话,光谈伤寒,越谈路会越窄。
说到临证的这个医术和对疾病的细腻的变化的理解,这些医学大家我是根本赶不上的,但是呢,说到这个医理真正的传承、医道的这种领悟的话,这还是要当仁不让的了。不要说他,明清诸大家都没有领悟到这个份儿,不要说刘渡舟了。你们不要觉得他高明,你学到最后绝对要超过他。要超过他呢,就得要先站得比他高,第二个点呢,就要下比他还要深的功夫,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只是站得比他高,像我现在这样,这不行,这真要到临证上,真正到实处,这是在社会上是没有人会认可你的。
关于六经传变的东西,然后,刚才也讲了,就是说,我还会抽出时间来,关于六经气化,给大家再仔细的讲一下,讲我所理解的这个六经气化吧。以前三七生讲过,就是说六经的标本中气,开阖枢的变化,我呢也会从这个开阖枢标本中气上边讲,但是讲跟他就不一样了,因为我要讲的话,主要还是从阴阳变化、清浊分判而生天地人三才的道理,清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定位了以后,由天地人三才而分出乾坤六子,由天地之气交流而产生六气,这六气才是,真正六经气化它的原意。可以从开阖枢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标本中气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从这个先后天八卦的角度去理解。从黄元御先生的角度,是做为人体,从六经的角度理解,然后套用河图,然后来阐释这个六经变化的。就是说关于六经的变化,每个人阐释的不一样,但是呢,大家理解出来最后实证的角度都是一样的。
关于这个六经气化啊,主动,来治病、治乱角度经常运用。关于我们平常人的养生,要涵养;治疗重病、久病,这个时候的治疗呢,对于黄元御先生这个角度呢,对于治病的角度就要,有些问题就有所商榷了。也就是我以前讲了,我们这个人呢,从后天的知识一开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不断的去分判的时候,就会导致我们七情六欲妄动,然后由于这种意识流,导致我们就是一种惯性,不断地去奔波,不断去思索,不断去求索,所以说这个后天的意识总处于一种忙碌的状态,劳碌的状态。但是又有很多人呢,你想叫他守紧,元气要归根,然后呢要意守丹田,守意,他做不到,他有点儿精神就要去追逐,就要去奔逸。这个时候呢,这个虚弱的,尤其虚弱的病人和老年人,你看老年人,有些老年人,越到老越疯狂,可以用这个词,越疯狂,这个又贪财,又瞌睡又少,然后对于很多人事关系呢,又越来越没有忌惮。像这种人在现代社会尤其明显,像过去呢还好一些,因为过去,你看古代中国为什么都敬老呢,因为越到老了以后,他的知识沉淀啊,他的思维越深刻。现在的老年人啊,越活到老了以后,很多条条框框给他放开了,做起事情来还越没有谱,这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趋向吧。由文革大家都是约束的太紧,慢慢到老了以后越来越对外物的追求,越来越对内心的修养,越来越没有根底。病人也是一样,他身体越虚弱,他有时候阳气,这个虚阳越炽盛,求生的欲望啊,对各种外在的生前的东西,他表现得越炽盛,这个时候呢,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暖水燥土,然后是促进他六经气化,激发他的脏腑功能,恰恰却是饮鸩止渴,促其死亡。这个时候我们在暖水燥土为大法的基础上,在不违背这个大法的基础上,适当地要收敛他的元阳,收敛他的虚阳,然后呢(左路呢叫他阳气),左路阳气本来就非常虚弱,像这种人啊,这种人往往属于损证,损证以后阳气受到压抑,压抑到一个极点的时候,阳气就虚弱了,不是阳气受压抑,而是阳气根本升不上去,这个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用这些姜桂附啊去升他的阳气,而是要适当地还要遏制他阳气的生长,给他吃了药以后,慢慢地让他能够安定下来,慢慢地精神还差一点儿。很多事物呢,慢慢地就精神都上不来,本来就乏力,精神跟不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时候呢,我们吃点儿药,叫他心也不足,慢慢,通过这一段慢慢地变化了以后,精气慢慢地含藏收养,金水慢慢收藏,等他有一定的资本了以后,我们再去通达他,就是所谓的缓兵之计了。这点大家在治疗慢性病、久病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这我是给大家提一点,大家也不要盲目地随便用,该暖水燥土的时候,你一下子,然后来点儿收敛金水的,把阳气遏制住了,症状更重了,这类病人只适合于就是说精气已经衰竭了,已经虚耗了,没有可占的资本了。这种病人会表现什么现象呢?第一点,他不会有太寒的症状,你知道,肾精亏虚的病人他有时候不太寒,为什么,他真正精气收藏已经不足了,想寒也寒不起来了。虚火上逆吧,有时候会导致他这个虚火也不太明显,但是还有虚火,既不太寒也不太热,所以表现出来,又怕冷吧还有一点儿虚火,始终是这种现象,身体表现为久病长期乏力。就像很多肾衰的病人一样,以前吧怕冷啊然后寒症比较(明显),一旦肾衰了以后,反而寒症不明显了,表现得往往很多虚热,这个时候吧,一旦四逆啊什么理中啊,一同上,上完了以后病人精神可能会好一些,但是各种指标啊各种器官啊,就是脏腑功能慢慢被你破坏了,损坏的速度加快了,肾脏本来想收藏已经收不住了,想寒已经寒不起来了,这个时候呢你再给他再发散发散。
收敛金水,水之上源是什么?是肺,大家知道肺胃之气要补的话,参芪是打头的,然后呢,这我就不用说了,地魄汤,是不是,大家都知道,下气汤,麻瑞亭经常用的。然后呢,这里面大家要知道有个药叫生牡蛎,或者磁石啊,什么代赭石啊,这些金石之品,当然要知道这个金石之品用的时候要注意,如果脾阳已经衰陷了,十分无力了,大家金石之品用的时候要先煎,用的时候要注意,第一要先煎,第二个用的时候量不要太大,像生牡蛎它比较疏松些,质地稍微疏松者,像石膏啊疏松些,代赭石就太重了些,代赭石用的时候量一定不要太大,象金石、磁石的这些药性,他能沉着于下,能够把肺金之气慢慢收,朝下再敛一些。所以说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第一个要益脾阳,要用参芪,第二个这些敛降的东西也要用,然后呢逐渐运用的时候金水之气就会慢慢收藏下来,收藏下来,肾气一旦闭藏了,这个病人就会有个体现,有什么体现?有劲了,肾为作强之本,是不是?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所以说这么治疗了以后,看你用的都是潜将,甚至都是有些寒凉之品,这个病人还是慢慢地阳气就会收藏,慢慢这个病人就会感觉有精神了,这就证明了你治疗的非常对路。这个时候呢,对于这种病人要有选择,真正是有选择,他劳证啊他阳气已经不收了。我以前给大家讲过,一个损证一个劳证,什么叫损证?左路阳气不升被压在底下,这个时候一身之元阳之气可化为虚火,为什么?左边三阴不升右边三阳想降都降不下来,所以无穷的虚火就往上冒,所以这个时候呢,姜桂附子要用,你把左路被压制下去的阳气挑上来,一挑上来,右路的阳气(三阳之气)整个就收下来了,这叫损证,损证是什么?阳气不升,阳气要往上升,不断去损他,损损损,由于劳损,损证。右路呢,右路叫劳证,劳症是什么?劳症不是说我每天干活儿劳累,是五志七情外溢,每天就是神不守舍,想着外面的事儿,这个时候整个的是五神啊,五脏之气外溢,精气外溢,神不守舍,这个时候你再去激发脏腑精气,脏腑精气都跑到外边你再激发,这不是虚虚实实嘛,所以现在很多火神派的大家你说他们怎么治病?能治好吗?或愈或不愈,所以呢我们在治病的时候真正是要别具只眼。但还有一条,就是说孙思邈先生说的“大医精诚”,你有再好的医术,你有再精妙的见解,你看病的时候,你不能去仔细体会病人的变化,你都会出错,尤其是治病的时候,你一出错,由于你的用方用法非常独到,组方又比较凌厉,用药又非常有方向性,所以更容易出问题。历代来说真正是一个大医,真正是一个好医生的话,他就是非常敬业,对每个病人他就不敢有稍微马虎了,他这边一狂妄,那边就得死人,不管你多好的医术,你说华佗,华佗狂,华佗傲,真正狂傲的医生,他是谈理论上,真正遇见病人以后,他都非常,夹起尾巴来做人,对待每个病人都是恭恭敬敬,然后是战战兢兢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他也没有什么好效仿的。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讲这么多,下星期三我会继续给大家讲。关于六经气化的问题呢,我就再抽个时间讲吧。关于下节课我想把脉法整理一下,给大家把脉法仔细讲一下。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传遍、六经气化(20090610)
上回说是讲脉法,因为脉法讲的话比较繁复,比较大,很难讲,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上次提到的六经,把六经传变给大家讲一下,然后讲六经气化,今天先讲六经传变,然后看情况讲六经气化。从一开始学到现在,前边(听课的)人走了不少,剩下现在能听的还是要有点基础的。
对于六经传变的理解,要对伤寒论有较好的理解,六经是哪六经?六经传变是怎么来的?首先,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定位以后,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天地气交产生了人,由于天地之气相互交流产生了六气的变化,这就是所谓乾坤三索而产六子,而这六气的变化就是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所受的影响,就叫六经。这六经变化在内经里面怎么讲?内经里面讲五运六气,六气讲的六经的变化,六经的道路讲的是六气的传变,而我们人身体在生病的状态下的传变。关于伤寒论中讲六经传变是一日一经,内经也这样讲。为什么是一日一经?这个六经传变揭示了什么?我们人身体气血的盛衰,有正气和邪气,有邪气逆犯,所以伤寒论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逆字,知犯何逆,就体会了六经气化,我们人体之气,人所有常,有正有逆,有它正常的渠道传给它,反其常为逆。
大家读伤寒论就会发现,太阳病为首,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这个是怎么来的?我们身体得的外感病,古人叫六淫外感,什么叫六淫呢?天之六气,太过为淫,由于外在的六气太过,感应我们人身之六气也相应太过,就像寒气太盛了以后,天行收束异常,这时候身体的气机也跟着异常,寒水之气也偏盛,这就叫六淫之感。由于我们劳累,身体疲乏的时候,元气衰弱的时候就容易受到邪风客气,所谓六淫不正之气的感袭。其实不是邪气进去了,是它感染了我们。比如说我们精神好的时候偶尔进一下凉屋子也没事,如果乏力身体疲惫或者是大病初愈,这个时候受到风寒就容易感邪。元气弱不能自相调和,这叫六淫相互感应,并不是一个寒邪风邪湿邪过来,这就没有了。所以理解到这个,关于西医所谓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学说,不要理解为实物,都是六气感应相互化生而来,要从这个角度来看病。不要看见乙肝病毒就想有个病毒在那里,这样看不了病。是有病毒在那里,但是它代表了天行不正之气,相当于邪戾之气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叫做毒,这个时候超过了人身的承受程度,有很多人感邪了以后生病,这说明毒在这一块,对这个有很好的抵御能力,这是讲了六淫外感。
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等,这是伤寒论讲了六经传行的次序,这个次序是怎么来的?天地化生六子,这六子就是六气,天行六气,那六气的循环次序是什么呢?五运六气是怎么讲的?五运六气有主气,有客气,其实就天行六气本身而言,客气实际上是主气,主气是客气,因为每年的年份不同,每年的主气就发生变化,主气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客气是不变的,客气是天行六气本来的传行次序,所以就天气本身而言,它的客气是主气,但是想到我们人呢?就把它讲客气了,因为我们人的气机受每一年不同的变化定为主,然后客气临加,加临。
天行六气,天行客气的传行次序是什么呢?天行六气本来的传行次序是什么呢?内经里面讲过,它的传行次序是一日厥阴,二日少阴,三日太阴,四日少阳,五日阳明,六日太阳,正好是外感伤寒传行次第的逆顺序,它讲的是厥阴为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然后少阳阳明太阳分别是一阳二阳三阳,这是天行客气讲的阴阳生化的一个次序,由内而外,由阴而阳,这种逐渐运行变化,是一个方向传递,然后由太阳回来再回到厥阴。
天行客气是这种次序,我们人身体的六气,正气的传化也是这种次序,我们生生不已的元气,元气在动,人一生出来就在发散,相火就在耗散,它也是由阴到阳,由盛到衰,由内到外,如江河日月轮转不息,一刻都不停止,直到生命消亡为止,只是我们人身体的生命现象比起江河日月来说周期太短,这就是正气传行的次序,正气传行的次序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一日厥阴,难道其他经还有气吗?有,就像子午流注一样,子午流注讲的是盛衰的问题,就像长江的一号波峰,二号汛期,它讲的是波峰,能量值最高的状态,气在什么时候盛,盛衰的问题。所以讲一日厥阴,整体大象,因为也没有厥阴没有这个气,只是因为各自盛衰不同产生这个现象,一日叫厥阴,二日又产生少阴,只是不同现象而已。这个时候我们人身的正气就像波浪一样,随着一日有一日的起伏变化,然后每一时有每一时的起伏变化。六经有一日传变,一刻有一刻的传变,一日有百刻,每一时辰有每一时辰的传变。
但是仲景单单要把一日一日的传变单独要拿出来呢?因为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受到太阳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太阳的东升西没,一日一夜之间对我们的影响变化是最深刻的,人身如月亮,还有我们身体一呼一吸的潮汐,然后脉动,整个其他细小的规律,以至于对地球太阳轮转一年的变化,这个每日是最重要的。所以呢,我们在测八字生命的时候,日元是推本命年辰的,它是关键的,由于每一日盛衰的变化,就像一盆特别静的水,每一日都有波浪的震动。得病的时候,恰恰是在有不断产生波澜的水中又扔了一颗石子,又动了一下,扔了石子就暂时产生水纹,也向四周扩散。遇到人体正常的波纹,两个就相互影响,有时候波峰相互叠加,有时候波谷相互叠加,有时候相互抵消。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所谓逆像,就是说一日会影响太阳,二日由于所受邪在表,二日由于正气的推荡就会影响阳明,不止影响阳明,是正气开散呈阳明的状态,三日就是少阳,四日就是太阴,然后就这样不断变化。等到七日经尽的时候,我们人体没有很大的破坏,正气运行还是循行它正常的次第,所以伤寒论叫做“七日经尽自解”,不是没有受到很大破坏,而是没有破坏我们人体正气循行的规律。
如果是邪气盛的话,七日不解,那十四日解,十四日不解,二十一日解,二十一日还不解,那三行传变,这时候我们人体的正气就要衰退了,这时候就要出传变,各种变化就出来了。所以内经上,伤寒论讲的都是坏病、变病、并病、合病。为什么临床之中看到很多病人,他虽然在一日还有变化,到了三日,有时候在二日,一上来就产生固定的证,然后就不变化了?无形之气,流动为主,必须传遍、变化。黄元御先生认为一旦有脏腑的变化就不传遍了,入脏入腑之后,经证腑证相互影响导致经腑之证都不变化了。
这与体质有关系,有的人一感冒就嗓子痛,第一天上来就咽痛,咽痛完还不好就咳嗽,咳嗽完可能发烧,如果不发烧疏于治疗扛着,有的重的有可能就肺炎,这是温病学派经常治疗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现在人五志七情过旺,脾阳虚而胃阴不足,收敛不足,肺气不降,一有外感外邪之后,本身太阳经气不能阖,阳明经气马上跟着逆上去了。咽为胃之门户,胃气上逆肺气不能合了,很快发展到所谓的肺炎。这是因为五脏传遍,是由于五志相火过盛,肝木之气化火克伐庚金,就是现在很多医生讲的发烧烧出肺炎来了。但是这种病人往往不用去找医生,这个时候降胃火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而不是一味的清热滋阴敛阴,这样的话有时候会酿出重症来。
像我们临床上经常看到,有很多人感冒不发烧,有的人说这是少阴证,其实还是太阳证。“太阳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就是由于感受的六气不同产生的,由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由于水火中成数不一样,所以产生阴上的变化。发于阴的病人,临床上还是像三七说的,麻黄理中,桂枝理中。本身有一定症状,体质属于阴,又有太阳病,就这么治。不要一上来就四逆,四逆是治不好的,纯少阴病可以用四逆,还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时候又是中气不振的话,直接陷于阴中。
这是我给大家讲的六经传遍次序,有不懂的可以问一下,至于具体的传遍,伤寒论中讲的非常细致,这个有专门的时间会讲的,我会一一讲。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问题就这么一点,大家好好体会,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问一下。
问题一:直中少阴的说法对吗?
直中少阴,过去是有这个说法的,这么谈本身理论上就有些模糊,有个少阴在那。作为我们人体的气机来讲,有开有阖,太阳寒水,一身之巨阳在外的,不管体质再弱,都是太阳统乎营卫,居一身之表。由于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不开了之后马上现少阴之象,所以说太阳少阴从标从本,既可以从阳现,也可以从阴现。由于太阴病可以现阴证,少阳证现火热之象,所以太阳少阴互为表里,又加上这二经的属性从标从本,就是标本之气可以随现,不像阳明厥阴从中现,少阳从本,这些都是有一定划线的体现的。所以阳气偏弱,太阳不开显示的少阴之象比较隆重,这个时候叫(太少阳胆),因为太阳寒水之气导致少阴之气过于阖,也会在随后三天以后慢慢传现出少阴重症,这个在临床上也能看到。
回过头来,纠正平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比如说太少阴,有人认为太阴的地,有少阴的地,有少阳的地,认为是这样的。给大家讲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有太极拳的八式,捧捋挤按等,这九个方位,相当于我们练拳时的九种变化,我们练捧捋挤按是不同的招,我们捧的时候,捋挤按等其他式呢?只是我们现在化现出来的劲,其他招式也在其中,只是这个劲没显现出来,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它们都不存在。阳明病的时候,其他五经都不存在,就这几个象,要现就是一个整法现,就是一个现象。很多古人,别看都是名家大家,说起六经传遍的时候没法说。同体同现,现就是一象,始终不离开,六气也是这样。
在医理真传中的序言当中写的比较好,这个东西玩味久了就知道了,这个东西天地者一气,六经者一经。....躺着的时候明过,走路的时候明行,坐立卧全齐了,还在这里,只不过没有化现罢了,该化现的时候就化现了。说到底,现在还不存在,没有它这一东西。六经都是为了形容我们身体元气流行出入之象。
为什么说叫做直中少阴呢?只是外感之后,太阳不开,化现少阴。所以直中少阴这个说法是有的,但是既然提出这几个字叫做直中少阴就是不对。对于我们人身而言,内经上讲(人身各有皮部,中阳溜经,中阴溜腑),这是因为表里的不同而化现的。三阳经受邪的话,一般会根据六经的传遍进行的。如果是阴经直受外邪,或者是腰腹部感受寒邪,尤其是少腹,这时候一般是中阴溜腑,有经验的人知道,晚上风吹肚子睡不好觉,会拉肚子,或者有人感觉到少腹部痛,这些都是邪在肠胃或者少腹的过程。但是入不入脏呢?真正入脏的疾病很少,一入脏就是重病。脏气是不受邪的,脏真之气是人的五神气,如果脏气受邪这个人的神志会出现问题。脏真是不容邪的,一般邪气是藏在腑中,脏真受邪的话就是真正的生病,这时候过几年就会产生真正的大病,就是古人说的几日死,几年死什么的。如果一脸是相克的就会重,遇见相乘的还可以支撑,遇见克伐或者受侮的就会出现死期,遇其所生而起,遇气所不胜而病。
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是没有进步的,像今天讲的六经传遍,本来就是一大步,我把它拿出来给大家讲,我讲得细一些,害怕大家听不懂。关于六经传行的问题,自古到今都是一个争论的问题,我这么讲也不是下定论,只是给它一个说法而已,我认为我的说法是超出所有前人的,我这样说是绝对有根据的,是有实证的,但是是否圆融,是否里面还需要丰满,这是肯定的。所以讲给大家,理解了以后用之于临床,再反复思考,到时候把伤寒传遍羽翼丰满起来。这样医学才会更深入,才会有前途,要不然一个个出来弄个卫气营血,脏腑辩证,越学越倒退,医学学到最后只会看脏腑辩证。既然没有问题,今天就讲这么多。
问题二:高位截瘫的用药思路
高位截瘫首先要看怎么截瘫的,高是发生了什么病变,是外伤还是脊椎发生了什么病变,这样才可以辨是内因还是外因。但是现在的高位截瘫外伤的比较多一些,阳气截在高位,这时候我们在临床用药治疗的时候,这类病人由于外伤的创伤壁是非常深刻的,必须要经常锻炼,思维上由以前的事情上慢慢转移开,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创伤之后督脉之气受到抑弱了,这个时候怎么用药呢?这种病人我以前治过,但是病人都没有回馈。只能按照我现在对临床的理解来治疗。我们对一般的淤阻的时候怎么治呢?就像江川突然被阻断了,这个地方流不过去了,只能回流,阳气被遏制住了,气血运行也受到了影响,这个时候治疗还是从中土,从肝脾肾阳气入手,逐渐升化,等气血充盈了之后气血自然就会把瘀滞打开,这时候可以再用点引经药,像麝香,温阳的紫石英。久病的病人,完全要从虚劳入手。当然这类病人在临床中发生变化的话需要区别对待。等遇见具体的病例再跟大家交流。
问题三:左或者右膝关节疼痛和水肿应该怎么辩证?踝关节呢?
这个说的太简单了,所有膝关节的疼痛是怎么痛?是什么时间痛?是经常痛还是偶尔痛一次?踝关节痛又不一样了,踝关节是小关节,踝关节和指关节牵扯的是阳气衰的问题,阳气衰弱阴寒凝结的时候会导致。一般说直入产生的这种疼痛和水肿,是寒湿之邪导致。关于关节,百脉谿骨,寒气存于阴分,这个时候怎么治呢?现在临床当中经过慢慢的探索,阴分的东西,必须要引经药入,长期的关节疼痛和变形才能治疗。不要一味的姜附桂,乌头等可以改变阳经和气分的东西,一旦关节变形,必须阴药,用阳药才能入阴。本草经讲“地黄,气味甘、寒,无毒。主折叠绝筋,伤中,....除寒热积聚,除痹。”可以除症瘕,地黄为什么能除症瘕?是因为阴经的这些营养精气,凝滞在阴分当中,这时候生地能流通,这时候用生地时再加上一些祛风湿的药,一些流通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膝关节属什么呢?膝关节是肝所属的,我们治疗膝关节疼痛的时候,一方面要养肝肾,一方面肝为血府,肝藏血,这时候用药的时候,是肝气不舒达还是肝血不足有郁遏?肝气有郁遏容易产生风、痛、燥、热,所以很多关节炎的病人,局部关节红肿热痛,这时候水肿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养血,养血水肿就消了。肿是阴物,都是水分,水分都是收藏的,血应勃发,血为阴中含阳,就像李时珍说的“气为橐龠,血似波澜”,这时候要注意养血。
踝关节有人说是主脾,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关于踝关节呢,就像刚才说的,首先要看发病的原因,有些痛风的病人,也会出现踝关节和膝关节有时疼痛。先根据病是怎样由来的,是由外感还是由内伤导致的,这些都要考虑。“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天之邪气,由经络而入脏腑还是由四肢九窍,百脉相传,由外皮肤所中,这两种就是今天讲的风湿关节炎和痛风两种情形发病。
今天就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20081105)
今天再跟大家把六经气化重新整理、讨论。我们今天就先讲六气,还是像以前一样每个问题都要知其所以然。六气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要搞清“六气”它的来源,然后才能对它的有过与不足、具体的象的变化有较为深刻的阐释。
天地万物还未生的时候,谓之无极,无极而名为太极。这时候,太极一动而分为阴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是有天地之象。而人生于气交之中,生于什么气交之中呢?生于天地之交,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时候呢,天为乾,地为坤,乾坤二卦,就是阴阳的大象。阴阳动而有四象,分为太、少、阴、阳。这四象呢,在于整个天气之间就是四季:春、夏、秋、冬。天地交合而四象显示,四象又跟天进一步生八卦,这是由于四象在于天,天以健行不止为其性。地象含藏,四象归地与中土结合而生五行。而四象在于人呢,人生于气,乾为天,坤为地,乾坤阴阳相互运化而生六气。乾坤三所而有六子,这乾坤三所是什么呢?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在不断的相互转化、流动之中,这时由于阴阳的相互流通产生了六爻,这六爻又称乾坤六子,乾坤六子又分属于六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六经的气化。这六爻(卦)也就是六气,因为我们人生活在天地的气交中,阴阳往来,所对我们人产生影响的六种变化。六气象天,气为天,而六呢,它又是应阴数,所以人应地支。现在讲六经排列的变化,就是说乾坤三所,一索为震,二索为坎,三索为艮。一索为少阳之象,二索为坎,这个坎卦在我们中医里面对应是太阳寒水象。三所艮,在我们中医里面对应太阴湿土之象。然后是三阴,一索巽卦,厥阴风木之象;二索为离,少阴君火之象;三索为兑,阳明燥金之象。大家可以根据新三所来看,六经气化总的升降来源。在我们人体呢,分为这六经,这六经又各配手足,形成十二经。这六经气化就像黄元御先生所说的那样,有司化,有促从,一般为足经循行面积大,然后足经之前与阳经司化,而手经从化。这牵扯到,为什么很多人看它们总觉得,六经气化是以足为主手为辅。首先给大家讲厥阴风木之气,厥阴风木之气与少阳相火之气相为表里,这两个就是说可以合并起来讲,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互为表里的话,就是厥阴风木主阴枢,少阳相火主阳枢。厥阴风木不舒以后,按我们临床上,就有很大的几率导致少阳向逆,这点要看病人的体质是阳化还是阴化。从阴化的话,厥阴风木之气郁于下,会产生风燥、寒燥;阳气在上的话,就是说阴阳之气上阻,病人在五行秉性上又偏于火,肝经得不到舒达,少阳风火在上焦就会比较滞盛。关于六经就不分下来讲了。
刚才我们讲课的内容大家可以提问,这样可以有助于大家听的更细致一些,因为我讲课本身没有什么主线。
问:一索、二索、三索在不同的卦象有什么依据吗?
答:这不是要什么依据,这就是乾坤象,阴二气相交流的时候,它在不同的位,不同的象,所显现出来的,不同的位存在不同的象。就像由阳气出生,所谓本乎阳者亲于上,本乎阴者亲于下。所以呢?三阳卦,就是亲上,而其性下潜。三阴卦,就是亲下,而其性向上升。
我们现在看的这是先天八卦,它跟我们引起这个后天八卦的这个升降,我们可以剪一些图来看,但这个升降,没有在图里头。因为先天八卦是个方位图,乾坤六子对了以后,他只是个方位,没有表现出来具体的升降。有乾坤,就是说乾坤生子就是我们所谓的六气,六气聚了以后,它这个升降就出来了,三升三降,这个在过去的道家书里也经常讲到。
问:春后气升太过,为何咳嗽?
答:这个受风过了以后,这个词呀,首先你就表示的不清楚。六气--我们人身有六气,天行气有太过不及,就会影响到我们人身的六气,也会出现太过不及的这种状,出现这种波荡并不足以治病。出现这种波荡以后,然后就是脏腑内在的经气,也有太过不足的表现,是内有瘀积集结要外发,所以就产生这种外感。还有一种就是天行疠气,根据五运六气外在的邪气过于过胜,导致六气不得循其常。这个时候呢,黄元御先生又分为温疫寒疫两种,来解释外感病的变化。一般来说六经外感的话,所谓外感就是七日经尽而解,如果不是误药,不是因为内在脏腑就有淤滞,腑气有淤滞相互勾结的话,一般是七日传经就解。我们现在看其实感冒不是这样的,很多病人传太阳,有时候入腑了,有时候在经,在经可能就有一个周期。原地不动,或者有时候始终是少阳症。这都是六经的腑症不是经症,一入腑然后经令就不传了。
现在把这个后天八卦图贴出来了。按照我们后天化的讲,水火立极。上为火,下为水,水火化两极。这是两极有燥湿二气,中间鉴于水火不同的变化而产生燥湿。火气敛降而不得藏是所谓燥,水气升达而不能延上就产生了所谓的湿。所以呢,从这两点体现,我们就会理解这个燥热性。
问:这个燥是怎么来的,燥气是怎么来的?
答:我讲一下,上焦的阳气欲于敛,敛降又不能闭藏,就产生燥气。燥气一闭藏的话就会产生水,就会温润,就会有润。地气一上升就是湿,上升而不能达就是湿郁。所以呢,我们根据后天八卦这个图来看,湿气不能得风而广泛的宣散,疏通,木不能成火。所以在这点你看,坎卦左边是什么,是艮卦,艮卦主太阴湿土,震卦是少阳相火,巽卦为厥阴风木之气,然后是离卦,离卦主少阴君火。这个后天八卦这个图,按照人体这个气机升降来描述。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希望我按黄元御的思路串解一下吗?还是就你们提出的问题作一下解答?因为没有问题我也不好有针对性的讲解。没人问吗?串解也没什么必要,我给大家还是整个笼统讲一下吧。三阴在地,三阳在天,三阴只要升于上就产生了排列变化。一个是大家所熟悉的厥阴风木之气,肝木之气主升。厥阴、少阴、太阴,这里头我们讲的少阴,主要是以少阴肾水为主。少阴、厥阴、太阴之气三阴在下,三阴之气…
太少阳阳明之降,由阳入阴。在我们临床上讲的就是,三升呢,是居于阴位,由阴而出阳,少阴升、厥阴升、太阴升,这是三升。三降呢,太阳降、少阳降、阳明降。大家对六经的升降搞清楚了之后,然后再配合手足的变化。因为手足之气的变化,有自化,有从化,关于这个问题黄元御的书上写的非常清楚,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问一问。
问:六经气化是不是主要看后天八卦?
答:六经气化主要可以通过后天八卦旁通,主要根据黄元御的思想,从四象枢土的角度来进行理解。本身后天八卦摆出这幅图形来,就是四极,坎离震兑,就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的变化。
很多东西给大家讲过很多次了,再讲的话,就流于重复了。现在教科书里的辨证,先辨阴阳,然后表里虚实寒热,然后再加上脏腑经络的辨证,这样的简单的逻辑,毫无方向性的进行推导,因为他不知道,经络有经络的性,脏腑有脏腑的象,不能单纯地看脾,就是脾阳、脾气、脾血。这样的话,就把这些名词僵化掉了。
我们所讲的六经气化,也就是讲人体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呢,经络是六经的气化,三阴三阳的变化;内而脏腑呢,腑主运化,脏主藏精。所以脏腑的运行和六经气化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直接存在着表里的联系。所以在临床治疗之中呢,内经有句话,叫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就是说,病到了五脏六腑这个层次,病即是治好了,元气也已经大伤了。现在讲的六经气化,就是立足于治未病,立足于外在的反应,六经之气太过不足,然后我们进行去调和。至于到元气,元阳有亏损了,这个很难弥补过来。先天元气总是在不断消伐和耗散之中,只有修道的人而能返先天,而能脾土藏意,而能够使元阳逐渐充盈起来。一般人只能是元阳不断地耗散。所以在我们治病过程中,就要讲究,药石只是一方面,药石只能是简单地调理。过度用药,内经里有句话,叫“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用药以后,感觉身体好了,然后不断的用药,不断地促进精化气,有时候就会出现突然暴毙的情况。但是这么说,并不是说,不能够长时间服药,对某些病,长时间服药的话,一定要用药气比较平和的药。真正王道的用药,缓行,必须要经过一段的时间,内经里讲,化不可代,天地的气化有他自然的规律,经过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一年是一个变化,三年又是一个变化。为什么过去古人用药这方面,“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强调这一点的变化。一般我们看古人的医案,讲的一句话,“三年乃愈”。凡病治其所不胜乃加,治其所胜乃愈。这个病本身犯病了,它为什么?治其所不胜了。治其所不胜的时候,运气相互克制,再加上药物的调理,很多病出现了明显的转机。这是三年一个期限。
问:为什么上焦火愈盛,下焦寒愈盛?
答:黄元御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方加上焦之热,便知下寒之甚”,这个是什么意思?当时有人举个例子,尤其现在火神派的说,下寒发热无下寒,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为什么?精气不足,在下焦凝结成寒化状态,一身的精气,元阳之气,他可以敛,可以散。敛去的时候,呈阴化,这时候你可以温它,你一温它,得气化则行。如果是散的话,你就得收他,不收的话,气不能  。你光注意精化气了,而不注意气归精了,这个病人“夭之由也”。很过病人如果按照现在火神派的这套治疗方法,经常用药了以后,这是一蹴而就的。在精气化生的基础上,而后讲升降——先水火,而后升降。
上焦燥热为什么不能敛,少阳之气为什么不能降?这里面有原因。少阳相火和厥阴风木是相表里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常常因为厥阴风木不得疏达,而造成少阳相火上逆。而少阳相火的上逆又可以表现在三焦相火的不收,逆于膀胱。然后呢,厥阴相火又逆于上这种现象。手少阳之气是主升的,而足少阳胆气是主降的。手少阳三焦之气不升的话,则相火外泄,足少阳胆经之气不降的话,则相火上逆。这在厥阴篇里是有症状的。少阳相火不秘的话,就会产生癃闭等等症状。癃闭是什么? 癃闭并不是它实。
我们身体有两股火,一个是君火,一个是相火。君火是什么?就是我们身体内的元阳不断升动,不断化生的作用。这种分辨观察原始的功能。相火是推动我们一身血脉运行的原动力。相火的推动,完全靠君火的清宁。所以内经里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以位就是相火的安藏。相火安藏在所寄的脏腑之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特别想吃凉的,长期喜欢喝冷饮,到冬天又怕热。但是呢,天气特别冷的时候,脚又半天捂不热,又凉。屋子里稍微热一点,马上又得穿得特别少才行,又见种种烦躁之象。这都是相火不得归位。
相火不得归位是什么原因呢。这和人的饮食起居有密切关系。一般是睡得比较晚,每天的活动又过于烦劳。象我们过去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处理的事情都非常简单,心态又非常清净。即使有一两件争斗也比较单纯。这时候他们脏腑之气,不外驰,不外动,比较安宁的时候,五脏的精气是足的。虽然吃的饮食,没有吃这些肉了什么的,但是相火以位。他脏腑的精气不容易外泄。所以,一有冷风,该加衣服还是得加,饮食还是要吃些暖的,不能吃生冷的。象我们讲的,最明显的就是糖尿病。为什么好好的人,突然出现多饮多食,突然风火燥扰之象明显了呢?这时候就是相火不位了。元阳离位,三阳之气不降,导致的这种一派风火之象。这时候怎么治呢?在治疗之中有很多方法,总得大法就是以潜敛为主,而不要过用寒凉。第一个,把病人烦劳耗散的事情,生活起居要给他规范过来。然后呢,再加以用药。你象糖尿病的治疗当中,有好多用青龙、真武,还有用地黄一系列的补肺脾肾之阴的,这些方法都能用。但关键是,如何察其表里阴阳,以平其逆气。一定要把六经的逆气给平过来。平过来以后,相火潜降,君火就容易自明。把不得潜降的三阳之气归根以后,然后脾肾的清阳才能够上达。所以在用药上,不忌讳用大辛大温的,也不忌讳用苦寒之气。关键是要看六气制化。
你看金匮肾气丸,完全是大养阴药中,夹杂了两味温阳的药,桂枝和附子,精气处在一种耗散的状态下,就得以收敛为主。然后呢,因为下元本身是寒水之地,水火易位以后,精气不得以化,必须于大滋阴药中,加一两味温阳之药。这两味温阳之药不是用来温阳,而是用来散寒的,所以用的是桂枝附子。为什么不用巴戟天、补骨脂、杜仲这类有滋润性的呢?就是他不是用来温阳的,而是用来破散寒邪、温化寒水的。
关于厥阴病的变化,可以联系到很多疾病。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就是因为厥阴风木,和风可以生万物,邪风可以杀万物,在一生一杀之间。而我们人呢,秉木气而生的。按照黄元御的说法,我们人两精相搏谓之神,这时候呢,取自一点壬水,一点离火。壬水是什么?坎水。坎水是阴中而有一点阳,离火呢,是阳中而有一点阴。离火在我们临床中,属于少阴丁火。男子属阳,类于坎卦,阴中有一点真阳。女子类于离卦,阳中而有一点真阴。坎离相合呢,这就是所谓的丁壬合化为木,木气生长,而有五脏六腑。这个是顺便给大家讲一下。
对厥阴病理解了以后,在临床上会发现,百分之八九十的病,全都和厥阴风木有关。简单的看太阳中风,外在有邪风之气,然后感应五脏。风为阳邪,感应的是厥阴风木之气。厥阴风木温气盛了以后,乙木郁遏,导致的是甲木不得降。这时候外在的情况是什么?本身处于一种寒凉的状态,我们毛孔是闭塞住的,乙木之气就容易郁遏,温气在内,突然加以温气,然后乙木郁遏于内,卫气欲开而不得开,导致的营郁。这是所谓的伤寒中风发生的机理。
刚才给大家讲了一下六经的,也捎带着给大家讲了一下太阳中风与厥阴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临床上,大家都知道,太阳中风是桂枝汤症,但太阳中风为什么是桂枝汤症呢?以黄元御的解释,就是厥阴风木之气不得以疏达,表现就是左关脉的一种浮大。这时候厥阴风木不得开达,厥阴风木不疏达以后,马上就会引起少阳相火上逆,这个五行之性呢,必然克其所胜,这时火必然要克金,就会导致金气不得敛藏。所以就会出现恶寒汗出等症状,对于这种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发病的病因,黄元御先生讲的只是其中一种。他讲的是什么,人一般什么时候容易得伤寒?劳累了,劳累了以后,卫气不足,营气不足的时候,经脉毛孔闭藏不足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外来寒邪的侵扰。这种情况下首先导致的就是肺气不能合,肺卫之气敛降,受风邪之后产生发热汗出,受寒邪侵扰之后,以营气的闭郁为先。在我们临床之中,一般伤寒的病人应该首先考虑到。因为外在寒邪与内在太阳寒水之气与少阴肾水互为表里。这时我们要考虑到内在寒水之象是不是开,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麻黄可以加附子,桂枝汤也可以加附子,以至于很小的方子也可以加附子。
问:讲一讲代脉和结脉的关系
答:代脉讲的是有规律的,50动而1止,这一点验之于临床我们还没有得到过这种规律。西医所说的心律不齐的二联律三联律,跳一下停一下,非常有规律,这种脉象在临床中并不一定是死脉,并不一定像内经所说是死脉。代脉对应西医临床是室性早搏,这种病比较难治一些;而结脉对应的是房性早搏。为何这么说呢?根据后代很多医家研究,代脉止而良久复燃,停的间隔是非常完全的。结脉是不完全间隔。这是从脉率上讲,但这对于临床的辩证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讲结脉,结脉分两种,一种是十一止而略有急促感。这种脉率数没有达到数脉的程度,所以不称为疾脉或促脉,还属于结脉,一虚一实。就像行人一样,老想跑老想跑却跑不动,好像绊一下,有一种磕磕绊绊的感觉,这是结脉,把气结住了。还有一种就是脉气不流利,不动,走一下而歇一下。这就是脏腑元气虚损的现象。在临床紧脉有弹手指的感觉,弦脉没有。我的理解就是紧脉就是自外生。寒气郁于外了后,阳气困束,他有一种紧象。弦脉呢,本身阳气就不足,元阳之气属于从阴之象,外来寒气闭束不能免。紧脉就是实象。
问:为何午时一阴生,子时一阳生?
答:子时从阴一点生发一点阳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到达子时之时是阴气最隆盛之际。所以子时是纯阴之中含一点真阳。
问:精不足时补之以味,草木之品如何补精?
答:草木之品补不了精。精是五味滋生,靠脾胃,就是说饮食这种水谷之气化生五味了之后,五味各归五脏,养五脏的精气,五脏精气收藏于肾,就是肾精。肾精闭藏之后,然后颐养先天,就是余精。然后肾精闭藏,满而不溢以后归于奇经八脉。这样人体的元阳之气就可以调和通顺。腕横纹向下一寸。草木之性本来就属木主发散,怎么来养精呢?草木本来主发散,但草木之性也有收敛的,这时清其肝阳壮火,肝阳壮火清散以后后就容易收,壮火不食气,气归于人了后就能化为精。
问:坐骨神经痛怎么治?
答:坐骨神经痛很多是下元寒闭的状态,对于这种下元的寒症,也可以按照厥阴篇的寒症,考虑到下焦。胯膝以下都属于厥阴少阴,这个时候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
问:风为百病之长,遇到风木枯燥的时候,归芍地胶怎么取舍?
答:归芍地胶本来是养阴的,这些药黄元御没有把他们归为滋阴的角度,而把他们归为荣养肝木,利于升达的角度来讲解这些药的。木气要达一个需要阳光,一个需要雨露,就是水。金木之气相克相生,相辅相成,金水之气收敛,木火之气发扬,木气枯燥,风木枯燥,有时候可以讲是因为精血不足,而导致风木不能荣养,这时可以用这些滋阴药去荣养肝木,但有个前提,任何药都要吃到胃里面,首先己土是不守湿性,己土要是湿盛而陷于下,你吃这些药就没有用。饮食入胃,脾气散精,如果脾不能散精,这些就是浊精,会增加脾湿。其实很多时候,遇见风木枯燥,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些归芍地胶,而是考虑中土,如党参,黄芪,白术。中土实在燥的厉害时,又燥又湿的时候,首先考虑白术,术润。中土之气不能升达的时候,气血亏得时候,要考虑用黄芪,黄芪发散,本身可以入肝经养营,入胃可以养卫气,调和荣卫二气,滋养荣卫二气。风木枯燥的时候有时黄芪是味好药。
问:甲己合化木,乙庚合化金……
答:这是阴阳五行合化的现象。合化的规律是体现了治病的道理,一般是以阳克阴。戊为阳土,癸为阴水,阳土克化阴水,导致元土归藏合化为火。地支六合不是合日月,一个是君火,一个是相火。
问:左脉浮软大无力,右脉弱小。
答:左脉是由阴出阳,浮大只能看出精气不足,气机浮散在外,右脉弱小更加证明:第一精气不足以升,其次右边阳气不足以敛。男的女的?左大是男,右大是女。你看看是男是女。
一般来说右脉弱无力,右代表三阳敛降,表明右部阳气弱,阳气不足。这时右关脉稍微浮一点,往往有个现象,你看看病人,一般是左关脉浮右关脉跟着浮。五行之性太过,则克其所胜,左关脉郁遏以后克制右关脉。右关脉脾土不能收藏了,胃气就不能敛降,所以很多左关脉郁遏导致肝木郁遏不升的,木气不升导致少阳阳明跟着不降,这时导致的右关脉浮。这时还是需要升达乙木。为什么在临床之中脾胃虚寒的很多病人右关脉浮,左路太阴不得升达,右路阳明不得敛降。只需升太阴,阳明自敛。所以有人光用理中汤就行,当然理中汤还需要加减才行,如加点二陈,加点砂半。左脉浮大不是好现象。左脉由阴出阳,要以根底为主,要以精气为主。过于浮散是精气内亏的现象。左脉浮大无力说明肝肾精气已经亏乏了。右脉又弱无力小。这时肝腹水中焦淤成一团,只能以中州开化为主。可以从黄元御的桂砂苓姜汤,把桂去掉合与以前实脾饮方子的意思,然后加黄芪治之,这时就需要加黄芪了。从中焦化生精气,而不能滋阴,一滋阴阴气更胜,中焦本来就湿土。腿已经肿了,元阳已经亏了,先天已经亏了,只能从后天之气补先天之气。这时不要忌讳黄芪。从中焦开始生化,适当加上附子一类的,要开化中焦只是把他开化化源开开,中焦化源一开了以后,然后适当利用滋养肝肾的药。这时要看病人为什么虚阳一直浮越在外,脉沉按是不是还有沉实之象。是否还需要用附子温化下焦以消寒水之气。这个脉象你要拿准了,如果真如你说的这个样子,这个病人元气亏的不太好治。从中焦慢慢化生,用药要小,就跟打仗一样,已经没有本钱打了,先攒钱,攒钱差不多了再用兵。

行者老师讲中医:河图洛书之阴阳(20090408)
今天接着上回继续跟大家讨论一下阴阳的问题,我想稍微系统地讲一下,上节课给大家讲的“河洛”,“河洛”它牵涉到一个人体与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是一个最原始的现象与事实。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天地之间的道,用“河图洛书”表达出来了。大家不要一听到“道”这个词就迷茫,道就是一种事实现象,可以简单地来理解。每个事物都有它自然的,与其它事物共同的本来面目,这个东西就叫道,所谓道就是排除外在的一些名相,一些纷争,一些人为制造出来的对比的观念,是最真实的本来面目,然后映在每个人身上就有不同的现象,这在我们过去就叫道。
今天接着讲阴阳,为什么从阴阳开头呢?因为从我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生理病理的变化,靠的就是阴阳。我们怎么来辨别一个症状,一个现象,怎么来辨别一个象,它属阴属阳呢,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最深奥的,就是阴阳。大家一定要从阴阳这里开始走,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医学就会有一定的感应,对认识事物,对干任何事情,都会有帮助的。孔子在“易经系辞”里面讲,“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圣人是怎么样分门别类,怎么样对百态万物进行规划的呢,就是从阴阳来进行区分的。我们是怎么来理解阴阳这种现象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取类比象,取类比象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对于取类比象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像我上节课给大家讲的,我们“内经”里关于学医的第一步就是要取类比象,要有取类比象的意识观念,然后逐渐熟悉运用了以后,再合于法。第一点呢,就像我们搭脉或者练武一样,逐渐摸索学习,就像打太极拳,慢慢熟练了以后,在里面浸润多了以后,就有一些感觉出来了,练武也一样,搭脉也一样,就会渐渐搭出感觉来了。就像一个在社会上阅历久的人,别人来了,从他的一个眼神,就能判别他说的话、做的事的真伪虚实,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慢慢磨合出来的。看某个人一面,就能感觉出来他是哪类人,这是培养出来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互通的。一个没有练过武术的人,如果他有很好的取类比象的感觉,有一个特别放松、特别空灵的心态,他学东西就特别快,他就能很好地感应外物,学医也能学得像模像样。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说这个,就要找到这种取类比象的感觉。
内经里面讲,“学医有道,虚静为宝。”“持脉有道,虚静为宝。”“持针有道,坚者为宝。”这里面所谓的“虚静为宝”与“坚者为宝”其实是一个意思,所谓的虚静为宝就是心里面对事物没有攀比比较,没有对事物的夺取,追逐。所谓的坚者为宝就是这些浮想杂念渐渐消退以后,心态就越来越凝定,到后来就能感觉到,心里虽然空灵,但却如金石一般坚固,就是外物很难影响他,这就是持针有道,坚者为宝。坚者为宝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修行,慢慢体会到的状态。我们看电视上谁谁的意志力很坚强,这也是一样,这关系到一个肾气的强弱,肾气是闭藏之气,肾气足了以后,精气闭藏,精气闭藏了以后,才能生种种定境,定境呢,我们可以叫坚者为宝。有了这种定境的心态以后,我们再去体会,再去感觉,再去取类比象,就容易得多。但这两者你一定要知道这是一个东西,而不要去为了追求这种境界,不能很好地取类比象,去感受万物,这个也是不对的,因为很多人练的虚静不是一种灵动的,是一种死的,慢慢地自己造了一个虚静的境界,这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是阴境界,阴气过盛。为什么很多练气功,出家打坐的人,时间久了以后会面色晦暗无光啊,等等,这就练得不对了,练到阴境界了。为什么是阴境界,他自己取了一个镜象,自己妄作了一个小的、坚实的境界,然后把它坚固起来,这个是不能与外界沟通的,害怕别人打搅他,他要听到别人打坐的话,就说,“别打坐,我静着呢,你们都太吵了。”这个不对,静是容纳外物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外物越多,它都能照进去,外物的多少纷杂对镜子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心态的宁静也是这样的,外面再嘈杂,对于我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取舍的,这样才能够现出来外物的本来面目。懂了这个以后,这个状态就叫有根器了,有悟性了,这时候学东西就方便了。这个时候就牵扯到第二点,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道。你很有悟性,很有灵性,领悟到很多东西,但是你需要把这些东西重新归纳,就是说,合于道,跟着先圣先贤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为什么?你个人理解的到底是偏离于先圣先贤的,范围也太小,也不圆融,只有与先圣先贤的东西重新融合起来才行,不能说你这个不对,只是说这个太小太偏,这时候按照先圣先贤领悟到的境界状态去融合,这样学出来了以后,才是你自己的东西。
这个妄作的境界可以有阴境界,也可以有阳境界,这个不一样,阴境界是内在取一个境界,阳境界是与外物打成一片的,开放性的,在境界上都是取阳境界。讲到这里,关于学医的步骤,先告一段落。然后具体什么是阴,什么是阳,我们如何去体会,关于这个问题,从古到今都是学问家讲的一个钥,大家都不讲,因为这个东西不好讲,《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夫为将者,不动如山岳,莫测如阴阳 。”从这句话里头,我们理解到,“莫测如阴阳”,阴阳是时刻变动不拘的,是没有真正的实质的,如果你说哪个东西属阴,哪个东西属阳,那他又如何莫测呢?一件事物有一件事物的阴阳,一个境界有一个境界的阴阳,它都是对应的,如果去局限地拿出来一个东西,说它属阴属阳,那么就僵化了,不僵化才能达到莫测如阴阳。古人讲,“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我们谈阳的时候,不能忘记阴,谈阴的时候,不能忘记阳,始终是两种东西。
中医从阴阳这方面来理解事物发展的变化,这是上古圣人给我们的一个方法工具,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阴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么分,要确实感受到。如果不然的话,阴阳在脑子里就割裂成两块,然后阴阳,四象,知识越来越多,不能贯穿体会,就会成为障碍。前面讲的都是阴阳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样理解呢,这是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的。其实对阴阳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我的理解也不敢说有多深,还处在一个比较肤浅的状态。所谓得阴阳之情,怎么得,得阴阳必先得一,怎么样得一呢,我们每个人思维是合一的,我们类比攀援,或者是认识过程,当精力还处在比较旺盛的时候,我们看见事物,就会攀援出来,怎么用,是不是?看见一个杯子一个碗,马上就知道是盛水的,你就不会是看着碗,什么也不想,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是精力极度衰弱的,看见东西不会反应,这也是一种境界。还有被外界东西吓着以后,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像傻了一样,这个时候周围的事情你还会听见,还会感受得非常清晰,但是突然一下就不反应了,这就是“一”的状态。为什么古人讲得一之情可以得天下,天下如一,天地如一。道家有本书叫《清净经》,清净就是虚静,毕清毕静,真正得到清净,得到如一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达到这种清净的境界和状态呢,首先,我们不能违背现实生活的活动,如果有违背的话,就不叫真清净了,就叫假清净,与动相对的一面就叫静。大家如果去道观的话,可能就会看见有牌匾上写着“动静齐观”,什么叫动静齐观,(),就是在心里上没有差别,这是一个状态啊,什么是“齐观”,是没有分别的用意,有人闭门往哪儿一打坐,有人满地到处跑,这个打坐的人的心里状况啊,还不一定有跑步人的心态静。有些人可能打坐以后胡思乱想,有些人在跑步活动的时候,脑子里还那么多妄念。所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逐渐地接触到事物的本来面。所谓虚静,所谓空灵,都是我们这个人体,我们这个社会本来的面目,出现的纷杂百态的万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映射、反应。我们看见外物烦,从心里烦,心静的时候你不会感到烦,你见到一个人喜欢,是你本来就产生欢喜心。所以说我们的心态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万事万物也像一面镜子一样,它映射着我们的心理状况,所以我们只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客观外界就跟着映射变化了。在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有一些老师就教我,必须要打坐站桩。通过打坐站桩,得到一个相对虚静的状态,这时候人就慢慢清净下来,空灵下来,然后再去学医的时候,悟性就会不一样,这一点呢,我在学校里通过自己的实践、锻炼,发现确实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呢,心态清净下来以后,在学习上就不会有太多的知见,对各种名相就不会太过于追逐和执着。
(问题:练太极有没有帮助啊?)
练太极,不论是练什么,都是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反复反观自己,观心,心态要处在一种放松之象,练太极讲究的是什么?讲究的是放松,太极就是一层一层把自己的僵劲儿放松下来,“拳经”里有一句话,“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什么意思,就是说真正把僵劲儿都卸下来以后,这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劲儿爆发出来,因为我们全身的这些肌肉,筋骨这些力量啊,在我们一动,一使劲的时候,都互相僵劲儿,互相抵消,所以真正能产生出来的力量不是很大。我们把全身的力量僵劲儿松掉以后,全身上下的劲道才能合一,这时候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西方科学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们认为人全身肌肉的力量只要爆发在一起,至少有25吨,这是他们研究的。练武的人练的是爆发力,你叫他去像码头工人一样出苦力,他可能不行,但把全身的力量爆发在一点,一下子使出,这个破坏力挺大的,这是别人做不到的。我们学医也是一样,把自己的思维,见解都放下,然后在理解事物的时候,集中在一点,这时候就容易把知见破开,认识到疾病的本来面目,这也是我们平常学习、修行的关键。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观察着自己的心态,就像一个大人在看小孩子活蹦乱跳地玩耍,过去禅宗有个比喻,就像牧牛,开始时牛不老实,时刻看着它不让它乱跑,慢慢地老实了,就由着它了。我们也一样,在开始呢,我们都是一头野牛,如孙悟空,一只野猴,这个时候就要时时刻刻观察,遇到关键时刻就要强行禁止,这就像佛法里边的“戒”,容易犯的一些问题就要立下戒,佛家有五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不同的毛病,可以立下不同的戒。打坐,修行,第一点是什么,就是要戒五荤,得到清净的第一点是要戒荤,什么叫五荤,就是韭菜,葱,蒜,芥末,香菜,这五种东西,生吃使人嗔怒,熟吃助长淫欲,所以大家要想修持的话,这五种东西不利于修持。大家如果要打坐或者想花上几个月来调整心态,我建议这个时候就要断掉五荤,因为真正修持打坐的人,凡是有这方面体验的人都会有感受,人真正修持起来,就像走到悬崖边上一样,一不小心就回去了,想保持一份清明的心态,想有所提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刚前进一百步,后退了一百二十步。修行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要想水到渠成,就要各方面都具备。为什么饮食上要这样严格要求呢?饮食上严格要求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以前难做到的事情,现在容易一些了,还要把自己身边的损友,不利于交往的,这段时间先要隔断一下,还有家庭的环境啊这些,这些都是关键。
(问题:止水澄清对大家说:老师香菜是YAN SUI 吗?)
香菜叫芫荽,中药里面有味药叫芫荽,就是现在的香菜,但是古代的芫荽都是野生的,现在的香菜都是家养的,性味上是不是会有一些变化,有联系,但不完全一样。
这样通过每天打坐,心态就慢慢清静下来,像一杯水一样慢慢沉淀,时间长了残渣慢慢落下来,这时候水就不浑浊了。水中的杂质就好比心中的妄念,人平常感觉不出来,等到一打坐就浮想联翩,反而就静不下来了,只有在静中才能发现很多体验不到的状态,身体会有很多不舒服的现象。如果不想打坐的话,观心也可以,每天花上一二个小时,不论行立坐卧,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态,心就会慢慢沉静下来,这时候不要强求自己去静,强求去静,反而会增添烦恼。
(问题:tongany021对大家说:那真正的荤肉反而不戒吗?)
这个五荤跟肉还是不一样,肉使得人气比较粗重,不容易柔和下来,这个看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当然,对修持人来说,少吃肉是比较好的,因为佛家道家都是提倡吃素的,当然也有个别现象。
我们在不断地打坐,心态宁静的时候,时间久了会到一个境界,上堂课讲过,吕洞宾的诗,“一日清闲自在仙 ,六神合和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 ,对境无心莫问禅。”达到的状态是对境无心,心态宁静了,达到的状态就是丹田有宝这种现象。在这里顺便给大家讲一下丹法,像我们修道,道家主要讲的是炼丹,百日筑基,金丹大道,这个都讲的是丹法,这个丹是怎么来的?这个丹讲的是个意识,就是炼己,先天无为河图状态,后天有为洛书状态,在洛书里,由于己土的溃散,导致壬水耗散于己土,水中元阳被己土耗散,我们打坐百日筑基,就是讲究炼己,练己了以后,脾精的意识慢慢地凝聚,到时候成丹,这是练初步,然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这是过程中慢慢出现的状态。丹就是意,后天的意,由它可以长生不老,可以练己成丹,这个意识凝结生花以后,就可以脱离我们的肉体。由意产生出阳神,开始锻炼修持有很多方法步骤,也需要悟性和明师指点,但是在此之前不外是炼己,整个丹法不外乎是练己,由练己贯穿起来而已,怎么炼己,就是要溃失的己土复位于中,重新达到()。达到这种宁静的状态以后,就会体会到什么叫中,中医或儒家讲究(中位居体),这是练功修行追求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在儒家就讲究,练气达到一定状态以后,会有一种浩然正气,道家会有成丹,种种境界现象,“对境无心莫问禅。”这是吕洞宾的理解,先讲对境无心,我们要初步达到这种对境无心的状态,什么叫对境无心?无心者,无分别之心。不是说像傻子一样不去分,而是我们看见一个事物以后,不去患得患失,不去瞻前顾后,而是正面直视,平静地看待它,这个叫对境无心,没有差别之心,没有妄想。大家知道,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一个处理事情的老手,处理事情时是非常放松的,非常宁静淡泊地来看待事物,脑袋里决不会有瞻前顾后,鸡毛蒜皮的心态,因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时候,考虑东西越多,难免有所得就有所失,而且时间长了以后,人会疲惫,这不是一种处理问题的合适的方法。就像现在的下围棋,从下围棋种种角度来说,就像十年前,李昌镐还无敌的时候,他们的对弈之道,就是不断在算,每种格局,会有哪种变化,就是不断在算,不断去演变,然后形成下棋的规律,这不是我们古人之道,我们古人真正下棋入神的状态,根本不是这样的,所谓内照入神,与古人还是差太远。“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了以后,这个时候就可以谈阴阳了。
达摩祖师当年有这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有了心如墙壁这种状态来隔离,才可以来问道,天地之道,阴阳之道,所以说欲知阴阳,先求道。你懂得如一之道,这个一,然后才能知道阴阳分化,变化万千,阴阳四象。如果不解这个外在的道的话,就会像西医一样,对所有病分门别类,都研究非常清楚,但是虽然看起来清楚,但真正具体到每个病人身上,又是模糊的,这不够精细,因为佛经里面讲,“入海散沙无止境。”海里面的沙子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东西,以有涯求无涯,结果总会不得圆满的,我们传统中医,传统文化走得道路是,先从大本大源入手,但得本不愁末,从根本入手。进了这种境界状态以后,再谈阴阳。在这里呢,我就不深入讲了,因为大家都没有达到这个状态,我只引用道德经第一章给大家阐释一些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底下就是我要讲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当它无的时候,这是老子的一个修持方法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阴阳莫测,变化不拘,凡是能够僵化,能够说出来的,能够命名出来的,都是有所指,有所名的,都是一个标志牌,不是最终要追求指示的东西。所以名可名,常名只是一个指月之指,一个代号,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一个表现。就像诸葛先生的锦囊妙计,只适用一个状态下的情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打坐时心态处在凝定空净的状态时,去取类比象,去观察万物,以观其妙,什么妙,它可以与外物相通。《易经》里面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万物本自相通,看病时也是一样,我状态好的时候,看病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情,心态不好的时候,看病就非常累,因为我看病不依靠自己的经验,不依靠平常积累的成方成法,如果依靠这个看病会比较简单,我看每个病人,就是脑子一片空白,随色脉,随证,然后现去取象类比,这是我应该有的状态,但是有的时候看病多了就不一样了,看多了就累了,脑子里就现出成方成法,头晕头疼,一到下午,午时以后,就凭着简单的症状去辨证类比,这个叫辨证论治,这个层次就低了。真正的看病是什么,病人往这一坐,就是一个象,体会这个现象,根据脉去体会脉这个现象,然后能合色脉,有不明白的地方,根据他的症状相和一下,这就是诊法。而不是去看舌苔怎么怎么样,哪个脉象主什么病,这个就僵化掉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徼”,通假字,通“皎皎如月”的“皎”,我们心态突然不空静了,烦恼啊,这种习气都爆发出来了,这个时候不要去遏制它,去观察它。《老子》里有句话,“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又哭又闹又折腾,但是他妈不太去搭理他,一会儿他也就放松了,他注意力一转,就转到其它地方了。所以,你这个修持的时候也是一样,有什么不对,有杂念,“哎呀,今天不好,有什么不对呀。”不要这样。有了这种打坐时烦躁的感觉啊,有这种莫名的、身体生理上的难受感觉,不舒适,这有时候会牵扯到生理心理上发生的变化,它是一过程,有个过程,这都是有过程的。你用“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用这两句话为修持指导原则。这个时候呢,不管有还是无,“以观其妙,以观其徼”,能观能知的这个东西呢,它是虚静的,它是空明的,它是我们不动的,坚者为宝的,它就是所谓的道,所谓的一,所谓的真实。所以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刚才讲的这些,大家弄明白了没有?大家不要老听我讲,因为我讲得这些呀,反反复复,我自已已经从讲课开始,已经把这个讲了三四遍了,我为什么总反复地来回讲,要去体会这个空静呀,这个阴阳的过程呢,这个一个根本,这个学会了以后,交谈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无名之朴,我们讲为什么叫无名之朴,没有名相的时候,朴,什么叫朴,“上古天真论”中讲“上古之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讲得是什么,就是说,大家都没有好坏之分,贤与不贤之分,所知障,人我障,慢慢都去掉。这时候,然后再体会阴阳,你能觉得有个一就不是一了,有个东西在对比,在关照,如一的状态就是这种无觉的状态。佛法里有句话: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无。处在这种空静圆明的状态下,当你觉得自已是一的时候,所立照性无,“元明照生所”就是我所要强调的,你只有在元明的状况下以后,才能够很好地去取类比象,很好地去观察周边。所有事物才能真实明澈地显现出来。“所立照性无”,当你观察到东西以后,执着于观察到的东西,执着于观察到的这种现象,你认为它是真实的,认为它是确实存在的,就把照性啊,镜子啊,你把这个东西,就在镜子里面映现出来了,一个桌子或者一件事物,你把他留在这个镜子里面,这个镜子还能再照东西吗?这叫“所立照性无”了。我们观察阴阳,左升右降,学了以后,()。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要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要对应一个事物,有目标的时候,产生的一动,就会产生认识。由于这一个认识出来以后,你一动,就产生出万物之端啊,万物的这个源。有这个一产生出来以后,就有象,就有内外,就有左右,种种差别,这个时候就产生了阴阳。所以老子谓,“道生一,一生二。”由元明而生的这一点认识,由一产生出来,道生一,一生二,这二是什么,是阴阳。再举个例子,大家慢慢体会一下,就像我们打坐一样,清清静静的,哎,突然来了,静,这一个念头出来了,说今天比较静,挺好的,有好就有坏了,你看,第二个念头来了,这一好,与坏有对比了,阴阳就出来了。这就是说,从这一点一觉中,有这一觉,就有一动,阴阳就产生出来了。在这里呢,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动中,无时无刻不处在这种认识,种种烦恼之中。这一动是一种现象,有这一现象,就有阴阳了。所以呢,这阴阳就是一动,不要把阴阳当成二,阴阳是一。阴阳来源于一动。像肝,肝木升达,木一升动,大家就要想到,这是一,肝木要升动的话,就是说,就有阳有阴。在我们中医里就是营血,然后呢,营血体阴而用阳,这阴阳就出来了。肾精闭藏,闭藏了以后,阴中含着一点真阳,所以都是就是说,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两方面是互动,互为体用的。()脉与阴阳呢,二十四脉,二十七脉都是小道,用阴阳来类比脉呢,左尺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手由阴出阳,其脉浮,显示一种阳气浮越在外的现象,阳浮阴弱,阳气浮就代表阴气不足。左路是什么,左路是肝,左关部肝,左关脉浮的病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营血不足。肝脉浮的病人,肝气淤滞,外在的脾气会比较急躁、激动一些,然后晚上梦会多一些。白天升不上去,晚上收藏回去也不老实,梦比较多,阳魂不能安宁。这点症状呢,是肝脉浮的情况。如果心脉浮呢,心脉浮呢,就是左寸脉浮,左寸,左关浮越在外的外,阳气浮越在外的话,人可能会发热,人感觉发热,会有头晕啊,这种现象,阳气浮越在外,由于是心气上焦的浮越在外,心情烦躁,阳热之象会比较明显。由于是心气,心主血脉,血脉之气呢,心中一点真阴敛藏不足,这个时候就会体现在,一个是外感,一个是内伤。从内伤的角度来讲的话,心血不足。还有一点,下焦左尺脉若是浮了,左尺脉是什么,肾主藏精,藏精起亟,一点阴气升达,现在这个阳气没收住浮在外面了,大家想会有什么现象,第一个,肾司二便,三焦之气入络膀胱,而入于肾。三焦之气呢,就是说,三焦相火不能秘藏,就会出现相火外泄,肾脉浮,就会出现癃闭,小便不通,第二点呢,大便不畅,都会在肾脉浮时出现。阳气郁在下不能收,有的病人会出现越到晚上的时候两个脚热,放不进被子。这时就是说,就是下面要讲的,阳气浮越另外一点,是与精气不藏相对应的。如果脉象浮而实的话,脉象显示脉体比较干,比较细涩的话,就考虑什么,不光是阳热,还因为阴的这个精气不足,这需要养肾精,这个时候,你可以放一些柔肝啊,柔肝清肝,养肝肾的这些药。但是对于现代大部分人,由于中土寒湿的比较多,中土寒湿导致木气不升,然后是郁陷于下,这个病症可以说时有。而这种病症呢,下焦虽然有湿热,中焦又寒湿,对于这种病,还是以温为主,温中焦,下焦如果就是说,精气溃乏之象的话,可以考虑桂枝附子不要用。只从斡旋走,下焦酌情加入清湿热的,就是说滋阴清热的,顶多用点桂枝白芍啊这些。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吧,平常我看病的时候,脑子里没有成方成法,讲课的话,也没有稿子,只是看情况给大家讲一讲。由于这个讲课没有互动,大家没有提问,也没有一些针对性的病历,所以讲起来容易,听起来东一句西一句。但是主线,要探索清楚,怎么样去认识阴阳,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虚静的状态,讲了这么长时间,大家关于今天有什么问题要提问的,现在可以问一下,没有了今天就到此为止。
玳瑁玲珑问:取象比类如何合于道,比如具体例子。
没有什么具体例子。你合于道的话,你取的类,你取的象自然就合道,你如果不合于道,你取得象就不合于道,就看你这个人的状态。江湖之人说呀,你入于道了,你做什么事,举手投足,干什么事情就都是对的,不入道,不入于其流的话,怎么做都是错的,蒙也蒙不对。取类比象如何法于道,我们在临床上如何取类比象,才能合于道,如何做才算合理合法?谁来说我们这么做才算对,在临床上我们脉象出来了,到底对不对,我们自已的认为,这一点是关键,这才是比较负责的态度。不把这点说清楚,自己看病都是在自欺欺人。如何合于之道,合于什么之道,合于阴阳之道。现在我们看病,初步运用的就是阴阳之道。怎么样合于阴阳,怎么样认识阴阳,我已经讲那么多了,也没有说,一句话就讲出来的,就要大家不断地去体会,放下心,轻松一下,然后不断地去摸索,不断地去感受,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感到十分贴切了。如果说听一两句话,听一两个东西,能够叫人忽然间领悟,是不可能。给大家举个例子,禅宗里面有顿悟有渐修两法。有人说我要学顿悟,像六祖一样顿悟,不学渐修了。岂不知顿悟和渐修互为阴阳,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这么多阴的,这么多渐修打基础,哪来那一下,谁都看不见的,别人都羡慕的,哎,绽放光芒,一下彻悟。你就像小偷,没有事先的踩点,没有事先的做好调查,怎么样能把东西偷到?我们以前一个老师说过,不要看贼(偷成功),要看贼挨打。我们现在学医也是一样。不要看,你一搭脉,哎,怎么怎么样,要看平常怎么样体会,怎么样迷茫的一种状态下,然后不断地去摸索,锲而不舍地追求,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地出来一点感觉了,才对。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一点儿傻劲,是学不好的,学问是什么,聪明人的学问,向来都做不好。所以说这个怎么样合于道,合于什么道呢,合于阴阳之道,阴阳之道是什么,先贤先圣内经、伤寒这里反复讲的,一定要把经典熟之又熟,不能够取得荒诞,取得没有道理,自已还觉得自已(还对),就像曲黎敏讲的“黄帝内经”一样,很多东西,八杆子打不着,她觉得能络上就拉在一块儿,这就属于对这个经典,对这个传统文化没有很深厚的根底导致的,自已好像有点悟性,有点灵性,把什么都拉过来,拉在一起。
止水澄清问:把到软脉如何理解?
我先不讲,就是说,软脉你怎么样取类比象。在脉法里,在阴阳里面,软脉是属阴还是属阳,它是阴,是如何阴法?从流动的一气周流的角度讲,软脉属于什么?大家体会软,它是什么样一个现象,讲讲感觉,然后把它类比到阴阳五行里面,首先从阴阳里面类比,软与硬相对是不是,硬者是刚强在外表现出来,软表现不出来,这属于阴脉,在五行里面呢,从阴阳升降的角度来理解,五行里面,谈到软脉了以后,大家可以想想,柔者柔也,柔而不失正,软而不失中正叫柔。什么柔,肝木之气,初春之气,肝木比较柔弱。五行里面什么最刚,火是无形之至刚,火气。金气呢,有形之至刚,金气。上焦心肺之阳啊,心肺在上之谓阳,这个时候软脉,软脉就是上焦心肺之阳不足。在中医里面,软主气虚。肺气不足的人脉容易软。土生金,火生土,土为上焦金火之中气。软脉主什么?软脉主气虚。而在五行里面,在内经里面讲,软脉又主脾胃病。软脉,有时候软而缓而怠、懈怠。这个时候是中土脾胃,脾胃,你别看脾胃之气啊,脾胃讲得是收束之气。五行之气,就是说五行在外,生长化收藏,升降浮沉,就像一个轮盘一样,它都是往外走的,升降出入。这个时候呢,土气居中,使升降浮沉皆不过。这个土是什么,是中气,是元气,脉软的时候是中气不足,是元气不足。几个怪脉里面,脉无软象的几个脉,这个就是中气大虚,元阳之气亢,朱丹溪说过一句话,说这脉啊,脉无软的时候,太刚,太数,往往为阳气过度,阳气暂时过盛,浮在外面不收。软得太盛了,就是阴气比较盛,就是一元之气溃乏,往往是这种软的感觉。当你体会不出来时,你就不断地再体会,只有这个方法。就像我要体会呢,我先静下来,心态好,然后慢慢体会,慢慢就体会出来。你要是状态差呢,你心情不好,那你就花得时间比我长一点,你也能体会出来。而且时间长了以后,就很容易达到状态,也就体会得就越来越容易了。关于这个取类比象的问题,以后我们会每次都讲,因为这是个基础。
至于今天呢,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星期三我们再继续讲,下星期三继续讲什么呢,还是跟今天这课有关系的,讲脉法,脉合阴阳,由阴阳怎么合于脉。到时候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一下。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

行者老师讲中医:河图洛书(20081022)
我回头又把河图洛书仔细看了一下,根据现在河图洛书的这种画法,结合我们所学的黄元御《四圣心源》,给大家讲一讲这种上古文化对于现在来说的应用。我们现在老说是上古文化,其实不是什么上古文化,它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这个空间之中,对事物生长发生道理的一种最朴实、最朴素、最真切的一种描述。只是我们现在由于接触的知识太多,各种心理生理的障碍更加纷杂了,致使不能够对河图洛书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关于河图                                                        首先讲河图。管理员把这个河图贴出来,大家一块看看
现在贴出来的就是河图,旁边的是洛书。河图就是我们左边所看到的图形,这个图形四四方方的,它代表着五行分布的一种现象。中间是中土,左木右金,上火下水。在上古伏羲这个时代,有龙马出于梦河,伏羲根据龙马背上的这个纹理有所感应,然后产生了河图现在的这种模样。这个河图呢,它主要讲的是五行顺生,大家可以看看。由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生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大家看,水生木;而上面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木生火;火又生金;然后金—西方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然后金气敛凝。他这里面讲的这个道理呢,是用五行顺生的。而我们看的是,有个缺口就是说,这个火应该是火生土而土生金,由金水相生,偏于中土五行的话,这样子顺生到中土,这恰恰讲的是五行顺生归于中土的这个道理。按黄元御学说去理解,这是一种自然生化之道。排列是自然生化,自然代表了一个这种方位,方位定了以后,然后由这个方位而产生出来每种数,就是说每种方位有他具体的变化之间的变化。这个数呢,可以类比他的时间的变化进度。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数用十天干的角度来描述出来。壬水癸水,甲乙之木,然后从这个角度来把它描述出来。有人也许要问说,河图里面这个数要怎么样类比在我们日常生活、看病角度来应用。现在这个河图,我们利用它,根据它的数类比四季、类比四时的变化,然后产生出来不断的这个时间,大家可以这样的去类比。本身从十天干,从一到十它就描述的是一个事物从生到灭的一个过程,而这从生到灭的一个过程有他方位的变化也有他时间的变化。从河图具体分类的位置,然后进行阐释进行定位,然后在从中得到这个数的变化。
我们古人根据河图反映的信息,然后从它演变出来先天八卦,以及结合洛书演变出来了后天八卦。至于有人说后天八卦是洛书,用后天八卦直接套,或用先天八卦套在河图上,或后天八卦直接套用在洛书上,这是一种机械僵化的做法,建议大家不需要这样做。这样做是没有道理,而且是没有意义。对于先天八卦是这种理数,相对的道理领悟了以后,然后才演变出这种先后天八卦,而不是说你拿着那八卦直接去套,直接去对比。
*关于洛书
我们再来看洛书,在洛书里面就打乱了河图的这种方位和次序。河图代表着一种先天顺生自然生化之道的方位和次第,有内有外,有生有成、有阴有阳。在河图里面这个白点代表阳五行,黑点代表阴五行,阴阳五行各就其位,然后排列形成河图排列顺序。而在洛书之中,先天河图的次序打乱了,打乱了是什么,是因为后天五行应用而产生了这种后天有为变化之道,产生河图这种变化。怎么变化呢?大家看,左手的河图。河图中是五个白点,这五个白点中间又是一个白点,这代表着四象枢土,周围四个白点代表四象,中间是枢转,是中枢,属于土。这五个白点就代表了五行排列的现象,五行四象。而在阳土--这五个白点是中间阳土,而在阳土周围这十个黑点阴土,在洛书中没有体现。
大家看,河图是十位是属偶。而洛书中呢是用奇,它分别是外周是八方,内是中宫又并成为九宫,这是十位。这十位少了一个阴土,阴土去哪里了,湿土之气跑哪儿了呢?这个问题结合黄元御的说法,这个阴土跑哪儿了?这个土湿散于四方了,就形成了洛书的变化。后天的己土(在中间的阳土叫戊土),己土不能少。为什么叫后天呢?我们意识动了,主动去分别东西,主动去认识东西,然后导致后天有为的:分别高下,攀附权贵,分别善恶等等……产生了差别和比较,尤其社会上势力和种种看法,这就叫后天有为之道。然后根据有为的分别,亲近一部分东西,就疏远一部分东西,然后根据认识的变化不断的轮回,这就是后天变化之道。己土不能够守中,所以由先天变为后天,后天有为之道。后天有为之道第一点是什么?己土(湿土)外泄以后,第一要克的就是我们的先天一元真阳(壬水),己土(阴土)克制阳水。然后阳水后面,这个是天一之水地六(成之)紧跟着是癸水,壬水癸水,大家看这次序,壬水癸水。刚才忘了给大家讲说,先天河图的次序,它是左行的,什么叫左行,从左边走,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从右边走。己土克壬水,就是阴土克阳水,然后阴水又克制阳火。大家看这旁边,从右转这个阴水下一位是阳火,由阴水克制阳火,然后再由阴火克制阳金,再由阴金克制阳木,五行运转,然后是以阴制阳,以静制动,产生了一种天地收藏之象,就是收藏凝敛之象。这就是先天一团气化,然后转化为后天成物,这变化物质就出来了。
*洛书与河图的不同
而在后天洛书与先天河图它中间的差别,大家仔细看看,水位还是居于下,木位还是居于左,金火相换,金火之位交换了。金火之位交换了,这就是一点非常大的现象出现了。为什么出现金火之位交换了呢?它就是由于后天这种五行,五气转以克成制的这种现象。它这种现象表现出来,代表了什么涵义?这种就所谓金火,火以炼之,金以行之,火居金位,金居火位,然后金火同归的话,导致万物都在一种陶铸凝敛之中。就像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一种火象之中,所谓三界如火。这个火是什么火?这个火是意识之火,思潮。金火异位以后,有形变为无形,无形化为有形,这种陶铸凝敛变化之中。所以呢,有先天无为之道转化为后天有形有志,情志分别,七情过度,七情反复之中,再也不能回到后天一元之真气。
这个河图洛书,先简单这么讲一下,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然后我再根据这个河图洛书的情况,再往下深入探讨一下。
后天洛书,大家仔细品味这个感觉,就是说阴土溃散以后,直接克伐阳水,以阴制阳,阳气逐渐在处于消化之中,而阴气逐渐处于隆盛之中。所谓就是忧愁劳其心,百事劳其形,饮食起居不断处于消伐之中,一旦先天一元真阳消灭的话,就是元寿到了,到达它的终点。所以说先天不断生化,后天不断克伐,戕伐之中。我们从河图洛书这个角度就看出了,人体这个一生一克的道理。根据这个生化和克化的道理,然后得出养生和治疗之道。
*课堂问答
★▲问:火生土,能不能透彻地讲一下。
▲答:我不太理解你指的是什么意思。今天就是说,先关于河洛的问题,大家在一块儿探讨一下。问病和其它的问题,以后再回答。
因为这个五行分布吧,它也是讲的就是说,五行分布自然排列的它这个方位。天道左旋,必须就是按这个顺序。这个模型呢,我们现在都画的所谓这个平面的,不要想着就是说必须怎么怎么样。五行枢土它要有一个角度。本来这个部位在我们气节之中就是属于长夏之季。长夏之季本属于西南方,但由于土运四方处于中位,它寄位于西南。
河图不是协制生化。而是表现出来这个万物先天这种自然无为之道,而洛书呢是代表后天有为变化之道。有为变化处在不断的用和消伐之中。有用就有克,总处在生灭之中。无为则无生,无生方是长生之道。有为也有生,有生则是取亡之道。
先天四象枢土的道理我们讲了。黄元御先生也讲得非常明白。我们现在就讲这个洛书后天的制化之道。既然有这个制化之道,就不免有生老病死。有了生老病死,我们就要知道它的内在发病的道理,然后是加以返还或通过养生或者通过用药之途。
我们大家看,阴土溃散了以后导致的,首先阳水不分布,就是说必然就产生了问题。先天的元阳耗散于已土,由于已土不能够安住于中,这个时候我们要治疗得怎么治疗?
这个要收藏已土的话,大家想一想,这个已土要收藏的话,在于养生过程中,我们是要怎么办,是要就是说道家一开始要筑基,筑基要练已,练已就是所谓的把这个分别意识和差别意识逐渐淡化,然后这个意才能归于中土,是讲的这个道理。
而我们从中土这个角度来治疗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因为后天湿土的溃散以后,导致了阳土,就是说中土不能够从阳化,现了一片湿土之象。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中土去燥土。燥土了以后,由于阳土去克伐阴水(戊土克伐癸水),封藏癸水而导致火归于中土。然后,阳气才能不从中焦已土四散而收于水中。这是要我们做的克化之道。
水中无阳火的话,显现一片寒水之象。这个时候呢,我们是燥土,我们要去戊土治水。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寒水。寒水得治以后,戊癸合化为火。通过这样讲了以后,大家回来再看五运六气篇里头的甲已合化为土啊等等,对于这些就会有所理解。这些东西跟洛书都是有联系的。
阳水被阴土所克化,导致成为一片寒水之象,这个时候用戊土去克伐癸水。而上焦心火不明呢,这时候怎么办呢,大家可以考虑考虑用同样的道理来通过洛书来解释。
火病,火是怎么病的,水病水是怎么病,金病金是怎么病的。五行中的病是什么啊?我们现在讲的是五行之病。河图是五行之常,五行之病啊我们怎么样治疗的呢?又什么叫病呢?我说的这几句话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常?什么是病?不要说这些寒、火这些模棱两可的话,用我们中医最朴素的道理把它说出来。什么五行生克都被现在这些搞文化的人玷污了。什么是常,常为顺;什么是病,病为逆。常则为位,病则为不位,位就是说它不能居其位。反常之象就为逆。火为什么会不位,火为什么要病呢?上焦心火以降为顺,它不降就叫病,不要考虑什么乱七八糟的其它东西。是不是。
现在我们学的,胆胃,胆胃有什么病啊?胆胃肯定是不降了。胆胃正常通降,就不会病。左路肝脾不升了,它就是病。它不可能说肝脾生发过度了。不可能。肝脾过升的话早就胆胃上逆了,它也升不动。五行各有其象,就是各有属性,五脏各有其性,这个时候呢,我们在治病的时候就是要,哪个该顺,哪个该逆。五脏六腑怎么样去合治它顺逆。为什么说现在的学院里教的中医内科一塌糊涂呢?就是他们不知道五行之性,不知道五脏之象。不知道这里面怎么回事,纯粹是外行人,瞎子摸象,搞个四时五脏阴阳,是不是,然后,说阴虚怎么治,说阳虚怎么治,说气虚怎么治,说血虚怎么治,各有其方,各有其法。这样弄起来,电脑都比他们强。再回到我们所说的洛书这个角度。无论讲什么说读多少书,就是需要我们从这里面得出我们治病、医疗的根本之法。
五行的医理生化,主要讲的是,以阴克阳,我们要从五行之中,后天导致阳气不断地消伐,而得出养生之道的话,就要以阳制阴。以阳制阴,消伐阴气,然后得之近返于先天之一元的状态。首先呢,这个图由于金火易位导致天下融注的这种状态。所以后天,我们道家讲的就是说所谓的七还、七返、九转,讲的都是这个道理。阴金之气克伐甲木,这时候呢,在病理上去怎么理解,然后去怎么样治疗,所以呢,我们就是要把一个简单的洛书里面反应的现象,来类比到看病之中,熟练了以后,得出会通的道理。而不能够去死套。你只能拿着你治疗之中成功这些例子,用它去相互去理解理解,知识上绝对不能生搬硬套。生搬硬套、简单机械得出的道理都不是道理。就像,可笑的就是西方的那些科学家,可以说都是摸出来的,他们就是凭借着自已东套一套,西套一套。偶尔,瞎子碰着个死老鼠,然后觉得,唉哟,找到一宝了。然后这就是一定律。缺乏博大先天这全局的这种能力,缺乏对事物共通点的把握。而去从事物差别的角度,偶尔能够得出一个共通的道理。然后,过一段时间,有的可能得出的道理深刻一点,有的可能肤浅一点。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
★问:讲一下九宫的方法。
▲答:这个九宫的方法要靠自己去理解,应用在实践之中的,运算公式要靠自己怎么去用他,用它就可以得出计算的方法。具体的计算方法,如果你对易数感兴趣的话,去学学和易数相对应的东西。我们今天讲的就是洛书怎么运用到我们治病之中。对于治病养生的道理怎么去理解,怎么去更真诚的体会。刚才我简单的和大家讲述了一下,对于我们在临床之中的疾病治疗,五脏治疗大的方向和原则需要大家阐释出来。阴土克阳水,同样阴水克阳火,导致五行阳气的消伐,这样也是人体一元真气即元阳处在消伐之中,这个消伐之中,也有五行的盛衰产生出五脏有的先病,有的后病。大家对我刚才讲的理解一下。把我讲的和实际医疗之中相互连接一下,然后大家提些问题讨论一下。大家讲外感病和图书的原理怎么联系?关于这个六淫外感,大家先想一想,没有说单纯的六淫外感。凡是六淫外感必须必须三项和合,这是内经讲的。外有六淫,六气六欲偏盛偏衰之有余,内有脏腑虚实更虚更实,已经受持若虚了,然后才虚邪贼风,相互应凑,才导致发病,所以发病极不容易。有的人身体很弱,但不容易感冒。他处在疲劳或者忧愁,身体本身有这个因素,再加上六淫,所谓外感六淫,所谓内伤七情,发病都一样。有人说,能否结合临床例子讲一讲洛书,其实不是我讲洛书,刚才我本身就给洛书开了一个头,就想和大家关于这个洛书的问题,再续一下,再往下讲。然后寓于临床理论之中。我刚才只对复阳盛胜阴这一点阐述了一下。黄元御关于治病大法最基本的原则,至于其它方面,金火之气,一升一降,水木之气,一温一升的道理。在这个里面也是有反映的。在这里了,黄元御先生提到过几次。因为我们关于这个洛书的道理,只是讲的这个医学治病养身这一方面,关于修道这个方面具体深入的探讨,我们没有做过过多的研究。所以这个方面不是主要谈论的地方。如果拿着这个河图洛书硬是套这个六淫外感内伤各种疾病我觉得是不适合的。他只是体现一个大的原则,在具体每个疾病治疗之间也有具体表现。甚至可以用这个数可以推测时间方位的具体应用。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入门阶段,先搞清楚理和象,对于象的细微观察,才能把数深入进去。大家不要一上来就要搞清楚这个数会怎么怎么样。数的取法也是有原则。取的不对没有意义。黄元御先生说过,先天的元阳不是盗窃于肝木就是耗散于己土,所以一点阳水之气耗散于己土就是这个意思。
★问:我人有欲望怎么办?
▲答:现在有的年轻人经常手淫,想通过心肾相交的方法不思淫欲,如古人讲的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淫,神满不思眠。只有精满,什么是精满呢,就是说这个精气真正的达到闭藏,是不是。这种己土归藏了,真正的归藏了以后,真正的圆满,这时候才不思淫。现在呢,这个病人呢精气匮乏,然后呢,不再自己起心动念上下功夫,然后反而借助于外物,想吃个什么东西,想搞个什么药,这最基础的一步筑基,你不自己去做,靠外物,靠药物,那是不行的。
★问:为什么是火生金?
▲答:你问的问题就没什么意义,为什么是火生金,谁跟你说火生金啦?本来河图左旋而生,你现在非得旋到底,本来这个图任何问题只是一个表象,你非要执着它各个方位。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任何话,任何语言,任何图象,都是表意的,你要想通过东西去了解它要表达的意思,不是究着这个话,究着这个问题。禅宗里面有一个故事,叫狮子扑人,韩卢趁块 。什么意思,我给大家讲课,古代禅师教育底下,释迦牟尼教育弟子,我拿一个我拿一个石头我拿一个包子一仍,是狗呢就会去追那块石头,去追那个包子,不理这个主人。真正是有眼有目的狮子的话,它不会去看东西,你再怎么丢东西,它就只盯你这个人,所谓狮子扑人,韩卢趁块 。韩卢呢,是一只特别出名的狗。我讲这么多问题,大家就是要理解他这个内在的变化。
★问:心脏病传导阻滞,虚寒浊阴不降的病人,心悸失眠,用砂半理中汤加附子治疗,两个月症状控制不住,怎么办?
▲答:首先呢,就是说,你这个失眠用这个不好,为什么用这个不好。这个失眠他是个什么样的失眠法呢,睡不着呢,还是早醒呢。这个象绝对不一样的。还有这个心悸,平常一直悸动还是偶尔惊悸,它的这个取象也不一样。对待一个疾病的话,就是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考虑的就是一盈一发,一收一放。在这期间是体会这个正常气机的升降现象。对于脉象呢,就是说,我们学黄元御的书,什么时候用桂枝呢,什么时候不用,你就要考虑到肝脉它是浮散的吗,还是因为不升了,还是抑郁住了,在这里面体会这个桂枝是用还是不用。失眠心悸也一样。失眠是怎么着?是不收,还是不发。最近,你看我最近,我最近对医很多就是,有的病人为什么会早醒呢,一大部分早醒的病人之中其实是肺气不能制约。再回到我们这个洛书之中,我们再仔细看一看,早醒是那一块,早上是肝木生发乙木升达的时候,木气生达的时候,木气过升,这个时候是什么?阴金克伐了,克伐甲木。这个时候我们是怎么来治疗,我们是要用阳金,庚金去克伐乙木,是制约乙木,乙木的升达。阴金克伐了甲木导致三阳的阳气不降,甲木的阳气不降,乙木之气失去了阳金(庚金)的这个制约,然后导致了这个早上早醒。用黄元御的思路来怎么体会,就是说这个金从湿化,从阴金湿化,而失去了这个阳金,而失去了这个燥化。从阴化,失去阳化,这个时候呢,甲木就会不降,乙木失去了这个庚金的制约,就会过于升达,这个时候怎么治疗呢,就是要燥土,以土生金然后是益气,助庚金之降。一般呢,就是说,麦味理中啊是这类的,吃了这些药以后,就会得到一些改善吧。这也是个老问题了,很多病人长期运用温阳药的时候,中间一阶段就会产生中间这一间断不断的早醒,一吃温阳药,就早醒,不吃吧,水寒土湿一片。
心电图的这个传导阻滞,这种现象,它既然有的话,证明它在形质上一定有相对应的地方。它的传导阻滞,你得看是什么传导阻滞,它是房室传导阻滞,平常表现的症状,中医讲究的是取象。传导阻滞的话它有时候是缓,由于阴气凝滞,它这个脉动比较机迟,它有时候还属于其它这种传导阻滞,这个时候对心脏的脉率就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仅对一个传导阻滞,我刚才说,上焦之治,尤其是心主血脉,你不加活血破淤的药,一定治疗范围你达不到这个具体破解开淤滞的这个效果。心电图想改变也不容易。这个房室传导阻滞还整个以迟脉为主。凝性迟脉比较多一些。咱们中医是以比类取向取为主。既然辨出来是虚寒浊阴不降,这浊阴怎么会不降呢?土不能制水。土不能制水可以产生心悸。水气上临,心火不安。这个在临床上,就是说,大家也会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寒凉派,一看到心慌,有时候心悸阿,心脏病,他都用些凉药来治。是不是?因为这个病呢,你仔细去看吧,在下焦还是会发现水寒的现象。我给大家说一点就说,他这个下焦水寒,浊阴之气不降,金水之气不得封藏。整个水土浊阴上泛。膈以上可以化燥,膈以下它可以从阴化。这个时候呢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就要分清上下。上面宜清宜敛,下面是宜温宜燥。拿到我们这个病例中理解,你看,就是说,既要燥土,以戊土来克制癸水。然后阳归于水中,这一点阳水就能安藏于下。在上焦呢,在上焦是个什么现象,这一点就是说,地二之火是一点阴火,阴火应该是以下潜为顺的。然后现在阴火飘忽欲上,要以一点阳水来制约阴火,而潜降于下,所以呢,这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上面可以用一些清敛之药,来敛降这个地二之火,阴火。所以说在你的方子之中呢,是用的砂半理中汤是吧。砂半理中汤,光半夏还不行,可能还不行。总之适当加入一点牡蛎,然后重用伏苓来治水,清君火的时候,丹参能使心火下潜的功能,还可以旁通络脉,茜草也可以考虑。从河图上面,我们得到了大概的治疗原则,并不是说这个用什么药,什么都代表DR,什么都代表“天一之水”,把每个药都丝丝入扣的扣上,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风格。大家只是取其大象而已。
大海提出问题,是分两个层次的,阴火亢于上需要阳水去制约,己土犯于下,由于水寒土湿,需要去戊癸和化为火。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也是取会于河洛之意,根据二意衍生出来的,并不是用河图洛书机械套出来,行,这是就是后天八卦。伏曦和文王也没那么简单。如果那么简单的话,就是一二元的问题了。
★问: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请问何为冲气?
▲答:这个不做回答,等你有了冲气你就知道了。这样问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老子是依他那种状态写出来的文章,他对自然界的感受,有他的境界,你现在就要努力的去理解,慢慢的以身心状况去理解领会,在你没有到达这种环境下,现在让你去感应、让你去理解,你是难以有所感触的。即使说出来徒生一些文字障碍,没有用的。从文字上简单解释一下:冲者,和也;冲气,就是一团和气。
★问:从河图洛书与脾胃论的关系讲一下?
▲答:河图洛书是讲先天生化和后天制化的道理,无论先天生化还是后天制化,皆缘中土而变化。所谓过去古人讲:五行四象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大家根据这句话,再来体会河图洛书,九宫八卦不离壬,就是把洛书后天的藉土、散于四周克伐壬水的藉土收藏起来,这叫九宫八卦不离壬,所以五行四象皆藉土这是先天化生的道理,这个黄元御先生已经讲的非常明白了,不需要看《脾胃论》了,《脾胃论》许多理解都浮浅片面的。
我们看洛书,主要从理象来入手,不要一上来就搞数,更不要跟着看不懂河图洛书人瞎搞,什么横着竖着,三宫四宫,都是平衡数,相等,整天跟数打交道,搞那些没有任何用处的数理。必须依靠于象,没有数理,必须从象入手,产生了理,然后从理的深度,用数把象阐述的更加细微。现在很多人一谈到易经,一谈到河图洛书,好象就觉得掐算掐算,搞搞鬼鬼祟祟、神神密密的东西。这不是真正做学问的道理。过去古人所谓:善易者不卜。真正通达易经的人不去算命,不去卜挂的,因为搞这些东西,追求这些东西的话,它反映一个人的心态,这是不必要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善易者为什么不卜,因为他能从大象上一眼就能看出来大象的变化,所以他不去计较细微的得失、长短,不计较这些小的方面的东西。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卜。你看现在这些学易经的,今天算一算出门合适吧,明天算一算干什么会不会有什么吉凶,丢了东西怎么找呀。易经如果学到这个地步,我看不学也罢。
河图洛书的参考资料,我也不好说,我的一些基础的认识,都是从一些基本的书中看到的。对他们基本的认识,都是源于黄元御先生对医学的理解,然后结合看过的一些易经书籍,通过自己对河图洛书的看法,慢慢的予以体会。南怀瑾先生讲过的《易经杂说》,关于系词的解释,大家可以看一看。南怀瑾先生对周易的前二十几卦是他亲自注解的。南怀瑾先生对易经进行了很入门的知识进行了很广泛的介绍,并没有说得很细致。大家就是要对南怀瑾先生讲的这些基础知识反复的看,然后阅读易经原文,就会感受到一些自己的东西。我不希望大家一开始就看《焦氏易林》或后世以考据为主的对易经的解释,这些都是绝对都是有害无益。建议大家先看原文,先对最基本的卦意、图意有个理解,把基础知识都掌握得非常好。然后时间长了,揣摩的日子久了,就会感觉到有趣味无穷的道理出来了。然后你再去分辨,你会发现有很多书的作者其实根本就不懂易学。
现代科技那就不用说了,他们永远是盲人。即使偶尔走对了路,最终注定也是错的。佛经上说“入海泛沙”,他们永远没有尽头。他们就像瞎子摸路,谈何容易呀?!这个世界变化纷杂,摸对了路,过两天路变了,他又傻了。摸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找到规律了,但摸的路大点,他又会发现这个规律不一定适用。这都是问题。
所以说,很多问题都不是一下子讲出来的,而是需要揣摩的。你就象三七生对生成之数在药方中的运用,这也是一种体会。体会多了,运用多了,“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地四生金”,这是太阴之气,“天九成之”,这是阳明燥金之气,以之配对上相应的药物。这个有他有道理的一方面,也有很穿凿的一方面。但是这么用,这么思维,就是一个逐渐体会,逐渐摸索的一个过程。时间长了感觉就出来了。到时候,有些穿凿的地方,自然就会自己把它舍弃掉,逐渐认识到事物圆润的这一面。
★问:中医只能搞大象吗?
▲答:有这个看法,说明你心理还存在着大小之别。天地之间,大即是小,小即是大。你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讲,我已经明白了内外如一,大小不二的道理。我们内在气血的变化、人际关系的一动一静,跟外在的四时,天体的变化都是息息相应的,搞清楚大的关系,应对小的关系才能够搞的清楚。如果大象你把握不住,把握的不清晰,不能够真正的融汇其中,领会清楚,小的问题你也没办法说。不是说有句老话嘛,不能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所以真正的智者,处理起来问题是很简单的。不是说,总理要日理万机,哪有万机呀?!万机就是一机。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把握住大的原则,小的原则也一样。
国家就不用提了,现在国家什么质量管理啦,全都会腐烂掉。咱们这个中医界全部都会腐烂掉,一点都不会留下来。这样中医才能够有真正的蓬勃生机发展出来。现在已经烂到底了,上面的是两眼一摸黑什么都不知道。下面的对这个中医的本源也不知道,掌握了一点小方小法,奇技淫巧,然后就可以去卖弄。
★问:阳水治阴火的具体用药?
▲答:阴火在中医里讲,是丁火。丁火是君火,以下潜为顺。这个时候我们在潜降丁火的时候,就用一些流通潜降收敛的药,而不要用一些偏于过于寒凉的药,这样呢,我们就叫用阳水治阴火。
在临床中呢,火是什么?火生土,要潜敛心火的时候怎么潜敛?这其实是一门比较大的学问。
火神派用药吧,在这方面呢,还是比较欠缺的。上焦心火之气一收一敛的话,火生土,火生土则为顺,怎么叫火生土呢?我们要让心火敛藏的,怎么叫火归中土呢?在临床上我们都有火神派的运用,对于临床上这样的病人很多,用温燥药会发现,中土一派寒凉,越用温燥药呢病人显示出来心烦早醒燥热等等现象,而呢,中下水寒土湿,水寒土湿的现象还是依旧,或者暂时好转过一段又返回,多用温燥药呢气机反而浮散,反而导致气虚。所以大家在这一点上,要让上焦火归中土呢,你就要实中土,适当用一些实中土的药,不要太过于浮散,下焦呢,既然是下焦一点阳水,就要有温药,附子,就必须有下焦暖寒水的药去用,因为这是壬水,一点阳水而不是阴水。寒凉药可以用啊,怎么不能用。在于今天的病人来说,有木火体质的人,用寒凉药还是挺多的。因为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这城市中的人啊,他一般都是劳倦在外,饮食伤内,七情燥扰,是不是? 元阳已经受到消伐了,不断的消伐,这个时候呢,一派水寒土湿的比较多,所以寒凉药的应用上就比较少。真正你要找到一些非常健康的人,就是说,禀赋比较足的,一旦生病,元阳化火的机率很多,你像,糖尿病初起,元阳离位,这时候怎么办?初起的元阳离位,就必须是寒温并用,就必须是力收下缘,一定要把肝木的郁火要扶正,一定要就是说止住肝木盗泄,又要收藏肾气,这时候呢,既需要温又要敛,又要清,既要敛这些游离的相火,为什么呢,因为肝火已经郁化,已经成为一派燎原之势,这时候呢,你必须先治其标,必须治其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肝火你要不把它清泄掉吧,第一点肾精不能闭藏,第二点肺金不能敛降,金水不能收藏的时候,整个人的气机就处在一种涣散的状态,精气不能收敛,气不能归精的话,这个精气升化就没有源头了。你这边再精化气只能是拾薪救火,用干柴来救火。
今天讲的这些呢,就是让大家到洛书里面去体会体会,就是说,治疗的方法,再合于黄元御先生的理论,进行去把这个用药,大的原则一一理出来,然后呢,大家学有余力的,再把河图洛书的这个数,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是怎么应用的呢,首先,第一,时间;第二个,五行脏腑它有方位,而且这个我们在治病过程中的用药,也是有方位的。
按我的理解呢先天的河图这个时间和方位都已经有了,一个河图就可以套用先后天八卦,而洛书呢它讲的是这个变化的应用,具体讲究这个后天的人际关系,就是说各种人事的变化之中,它这个具体的相应之间的关系。
★▲问:黄连和丹参的用法?
▲答:黄连这个药,既然是黄连,色黄,黄入中土,黄连这个药是“正苦”,它是基于左寸脉大的时候,由于它是正苦之味,它可以清心肝之热。
丹参这个药呢,在临床上,还有个用途,叫做,治疗“饮症”,肠鸣辘辘,为什么叫做肠鸣辘辘呢,火不归中土,这个中土湿饮不化,这个丹参可以治疗。
黄连主要是清泻心肝之火,然后由于黄入中土呢,它又比较燥,佐阳明燥金之气,所以可以治疗这些肠闭下痢,关于这些药的应用吧,等有时间的话,我把神农本草经讲过的,这些剩下的药物,到时候给大家再串一下。
★问:桂归芍和砂半理中可以合用吗?
▲答:我给你讲一下,什么药都可以放到一块儿合用,哪怕反药,关键是你用这些药合在一起是不是有目的,正好是相对应的病合在一起。
行,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了,下节课呢,然后大家是觉得继续沿着黄元御四圣心源讲呢,还是把以前有问题的地方再深入讲一下,象今天这个河图洛书一样。
行,我看大家说,这个六经气化,那下堂课我就把六经气化给大家总的串一下,把六经气化再重新讲一下,大家先回去把以前学的跟黄元御先生的书呢,再重新好好读一读,到那个时候我问大家,大家讨论的时候,就会有许多新的问题。

行者老师讲讲中医:四圣心源--再讲河洛( 20090401)
大家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医的问题。春天到了,经过了秋冬的收藏,春季生发,大家的学习可以重新开始。
前一阶段主要按照黄元御先生的次第,零零散散地将《四圣心源》里面的相关问题讲了一下,探讨地可以说是不深入也不具体,今天我就以前黄元御的讲课帖子录音没有讲到的部分,一一补充完善起来。有人问我前一段写书出来么,还没写完,等写完会给大家讲的。本来书已经写完了,后来U盘丢失,导致我又觉得很多东西再稍微改动一下重新写,所以一来二去地就耽误了时间。
今天主要讲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中医基础:《河图》《洛书》,跟大家再讨论一下。
为什么继续强调河洛的问题呢?因为文化是要讲传承的,咱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发展到现在的百家百类,各种学派都有。有民间的有官方的;有大家知道的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有有传承的还有很多失传的,但总归是有源头的,我们中国的文化源头是什么?可以说是《易经》,这是中国文化的总纲。而河图洛书是文化的起源,从河图洛书可以看到中医文化最早的开端和源头。
中医发展到现在,就官方教科书和中医学者来说,中医是怎么缘起的?怎么样流传下来的?实质是什么?大家可以说是没有一个确定的认识。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中医是《内经》传下来的,所谓内、难、伤寒,所谓的岐伯、黄帝、越人、仲景,主要以这几个人流传下来的书本为基础,但是书本归书本,他们流传下来的真正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这里边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大家可以说都是一带而过,就一部《黄帝内经》,好像基础理论体系就概括了。
我们今天讲中医,就是讲中国医道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象我以前说的:所谓“传”,薪火相传,薪尽火传。就象点火一样,薪就是柴,木烧尽以后化成火,火燃烧化成热量、光,然后传播开去,这就是所谓的一脉相传。实质没变,东西没变,只不过外在形式发生变化,就是传。所谓“统”,就是古今一脉的道统。你不论怎么传怎么变化都是要有规矩的,咱们中国这个一脉相传的道表现形式是有规范的,在这个规范形式内就是道统。为什么《大学》里讲“率性之谓道”,就是我们自己的个性、真性,它是可以随意展现的,从各个不同方面展现。但是“修道之谓教”,道要修,但要符合你待在人群里,处在世界上的规范,某个角度一定要合乎外在,内外如一,所以它就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要合乎这个道,要不断地去修证,合乎内在外在古今一套脉络的发展,。内外相互感应,自己的境界才会不断的扩大。所以没有善恶也没有真假。
我们人生下来以后接触万物也就这样,开始非常局限,然后慢慢体会外面的发展,别人的状况,周围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然后融入其中,心境越来越大,从开始一个小人,境界越来越大,然后内外如一,完全融合在一起,没有任何隔阂的时候,变成大人。与天地相应,叫大人。这是一个修养的过程,也是学问进步的过程。不是说做学问好像书本归书本,自己为人做事心理活动另外一回事。这个不叫做学问了,只能叫书呆子,没有将理事合为一体。如果以这种隔岸观火,不能置身其中来学习中医的话,就如佛经上一句话:“煮沙成饭,虽经百千亿劫,而不可得。”既然讲到这里,我们学习中医呢,就要抱着博极医源的态度,一定要求个根,一定要掌握个最本源最根本的东西,这样的话,即使我们学到中间学不进去,或者没有最终成,但是我们说出一个话,我们一举一动的味道、方向性,也会有大家的风范,别人来感受也知道这是医学的正脉。要不然一个个獐头鼠目,肥兮兮的,就想学一个好方子;什么东西真传,就想偷,以这种偷心来学习的话,自己内心上处于一个扭曲隔阂的心态,想要调整人天、调整别人的心态、调整自然,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偶尔学到一些小方小术,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待价而沽,终对自己的人生无补,并且只有给别人耻笑。何况这个疾病的过程,大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就知道,对疾病的认识和真正的治疗,它是体验式的,不是你有什么神方就可以,它不断在变化,小方小术只能逞一时之快,就像赵括纸上谈兵一样,再好的兵法战术不能灵活运用,遇到真正的疑难杂症那就无能为力了。
既然讲到这里就聊聊,我认为传统中医一脉相传,从《河图洛书》来说是个关键,对于《河图洛书》的研究必需要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先谈《河图》,“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河”,这是当时一种说法,其背,背上有点,为河图。下面把图贴出来再看一下。这个东西大家接触的少,一开始学习比较陌生,反复多看多学一学,就能由生转熟,由熟就能学出味道,慢慢你就感觉到非常亲切,很多问题都是从里边转化出来的。
“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纹,为洛书。”这是与前面河图相互对应的。“河出图,洛出书”,洛河,当时有很多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经过洛水的时候,看到龟身背上的纹路而产生的感应,成了洛书的来历。
《河图》与《洛书》这两幅图分别代表什么?一般图书馆,图书,就来源于这个,图指河图,书指洛书。《河图》是从先天生化的角度,自然生化,五行顺生的角度阐述问题的。而《洛书》是从后天制化,五行互相克制产生的有为之道,等会我就图和书分别讲一下它们在医学上的运用。
我为什么把它放在《四圣心源》里边讲,就是因为黄元御先生的学问就从《河图洛书》来的。大家回去仔细看,关于《素灵微蕴》的一些章次,还有黄元御先生运用四象枢土,建立理论框架,主要是从河图上体现出来的。以致于他后来治病临证的时候,也是从洛书上体现出来的,我们先谈《河图》。
河图
《河图》是由一些点组成的,在这个点里头,因为点的奇数偶数不同,后代又把它画成黑点白点,奇数为阳是白点,偶数为阴是黑点。原始的刚开始的《河图》来说全是黑点。中央是5点,形成一个十字,5点外围有十点,上面排了5点,下面排了5点,这代表中央戊己土。关于对河图的理解,后代基于哪句话呢?孔子在系辞上说过一句话“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以这种排列下来来讲,然后“天五地六”这样,就把河图的几个点按天地之数分开了。又因为在五行里,十点,点数总共是分为五方,每一方两个数,将从1到10阴阳之数各相分开。用五行的观念来说,十是五的一个倍数,五行各有阴阳而形成十位数,对应的是天干。天干当中呢,中央戊己土,正好是中间5和10,将中央5和10配为中央戊己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大家知道这句话,讲的是《河图》里边,也就是北方,也就是我们讲的《河图》的下方,一点和六点的位置,这和现在地图的方位刚好反过来。
北方是1点、6点,象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东方生风,风生木,东方象征甲乙木,这时候东方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然后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央是“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为阳为奇数,地为阴为偶数,大家可能想,就凭这简单的一组数到底能看出什么呢?我现在给大家说一说。
这个图的来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文化的起源?我们人生活在地球上,观察的是什么?观察的是日月轮转,海水的潮汐,日出日落,月亮盈亏,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切实真实的东西。而《河图》《洛书》呢,就是我们祖先居住在中国。北方地势高,南方沿海,然后天气下迫,地理位置比较低,处在这种环境下呢,产生出来的《河图》变化。
中原地带,土气比较中和,温度比较适宜;南方偏于潮湿,湿热;北方寒冷;根据中国这个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观察太阳运行的方式。太阳东升西落,然后由于地球转动、太阳转动、形成自转,然后产生出来太阳的一定的方向,我们不讨论地心说、日心说,如果以日心说的话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在转,以地球为中心的话看着就是太阳围绕着地球在转。我们中国天文学说呢,是以地球为中心,因为宇宙中心是无限的,你可以以太阳为中心,也可以整个银河系为中心,中心点在外的话是无限的,因为世界无边无际的,即使以整个银河系看宇宙来说,也是很局限的,只是在有知有觉的局限的范围内。既然外在事物无穷无尽的探求,如入海探沙不知终极,不如以当下立个根基,这是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古时候伽利略、哥白尼非要以日心说而否定地心说,地心说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以科学探索精神来说,可以说是往外逐渐发展探索,如果以本位学说来研究这个的话,还是以地心,象咱们中国的黄道赤道都是这样的,以当下我们观测点为宇宙的中心。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第一个,天地运转。“天道左旋”,什么叫左旋,左旋是从左边转,不是向左转,而是从左手开始旋转。所谓天道左旋,讲的就是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生木,然后紧跟着是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生火:“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生土,紧跟着到中央了,中央戊己土;土生金,金又生水。其实大家看,这个元气不断地轮转,从中央戊己土化生的是什么?土生金,由金气的凝敛开始,一直到金生水,水生木,五行轮转,生气、天气不断地在回还;实际上,从中气生化,然后再回到中气。所以古人说,五行四象皆一。
大家再来看,这一气运行呢,从水、木、火、土、金这五行顺生,产生不断的变化,行走不同的方位。但是这里边怎么变化,还是一元之气在变化,这一元之气凝缩起来呢,就变成肾气了,升达的时候又成肝气了,炎上的时候变成火气,敛凝的时候变成金气,居中的时候运化万物是土气。一气盈缩不断在变化所以产生了五气,从这个角度讲,五行其实是一行,河图表现的意思就是:五行之气就是一行之气的不断变化,所以五行本是一行。至于具体用河图来对于黄道二十八星宿和五行来进行对应,然后是怎么产生的,有空的话大家再讨论一下。
所以临床上用四逆,用附子理中,来温化先天元阳,大用附子,确实很多疑难杂症和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治疗,有意想不到的收效。这是因为抓住了这个根本,但是这样用药在临床上有时候有它的弊端,因为元气流通处在生化、浩荡的状态,过用温燥药总是助它在生化,这好像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搞建设,一直在搞建设,而不知蓄积,这样的国家慢慢就耗空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生长化收藏,过度加速这个过程以后,就会像一个运动员一样,不断在锻炼,不断在耗先天元气,造成早衰,气化运行太过了以后,先天的精气会亏耗。对先天之本比较厚的人用一下很好,但是用多了不管底子厚薄都会亏耗,就像内经里讲的,阴阳气俱亏的病人,寒药热药都用不得,只能用甘味药。我在临床上遇到一个病人,六克附子,吃完就中毒,明显中毒现象,马上就晕倒,出现附子中毒各方面强烈的反应,心脏的反应啊,神经系统的症状啊,非常明显。因为这个病人长期体弱多病,所以体质比较弱的人,用附子就要适量,都得考虑他是否能接受。暂时用的话会出现很多现象,元气比较虚弱,一旦运化的时候会产生很多正邪交亢,接受不了的病症,就像一个国家一样,一开始扶助正气,正邪交争,很可能正气先打败仗,会出现一番凌乱不支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医患之间互相沟通理解。
总结一下,就是从河图中看到,天道左旋,五行顺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一元之气,生长化收藏,通过五种形态的变化,而产生这种一元之气的动,一动就产生出来五种变化,五种方位,五种现象,而这五种现象不外乎都是元气的体现。就像我们人一样,走出一步来,就把这一步分成五种姿态,我们一起脚一个姿态,往前迈是一个姿态,还没落地是一个姿态,将落地时是一个姿态,落到地下又是一个姿态,把它分为四段,这是人的四象,而四象向前迈这一步,能稳健迈出这一步子,这一步子不至于过大,也不至于过小,也不至于产生不稳,这个就是中土之气象,土居中央。所以我们平常看人,听声音,听呼吸,分析人的一个动作,就能看出他五行五脏禀赋的有余不足,根据病人迈出这一步,在脉象上也是相对应的。抬步过于急躁的人,肝气比较旺,落步徐缓的人呢,大家知道落步是金水收藏,落步徐缓的时候,这时候看有力无力,根据这个步子来判断他的肺脾之气足,还是不足,肺脾之气不足的话,落步松散迟缓,考虑中焦有寒,因为阳气不能升达到胃中,胃里就寒,上焦还容易有浮热,所以从一步之间,从说话呼吸之间,就能看出五行的变化,能看出一元真气盈缩的变化,这只是我给大家简单讲的例子。大家可以具体的体会一下。至于说是步态不急不缓,若有若无,这个若有若无是没有特别执着,特别专注的意思,这属于最正常的最健康的。但是一般人呢,在五行上都有偏重,所以他的状态,通过他的眼神,通过他的脸色,通过他往那里一坐,显示出的现象,你就能分判出来他属于哪种状态。我们人是怎样生出来的呢,我们人,就是一个现象,不要以为我们有这个人的存在,我们自己以为,哎呀,我存在。我们人就是一股力量,一股流,佛法说的业识之流,一股流动的状态,“野马也,尘埃也,万物之以息相吹也。”这股状态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些人急躁如狂流,如野马一般,有些人如和风细雨,有些人纤若细草,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就显示每个人的生命之流,力量都不一样,就产生了千差万别。我们学医呢,就是要用一心去感受它,融合它,体会它,这是第一步,取类比象。
今天我还要讲,内经里所谓学医者必须具备的两个因素。第一点,必须学会取类比象,大家在相关的章节,可以仔细阅读。第二点是取类比象必须合于道,不能瞎取。你取出来可能感受也对,但不合于道也不行,就像刚才说的,“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道是什么道,这个道是先贤先圣之道,你自己能领会到与自然合为一体,这时候再看古人是怎么融合的,这时候根据他们的融合来和自己相互对应,是一个东西,但表现形式不一样,他们为什么表现得那么中庸和缓,能合中和之道啊。我们要融入到他们的状态里,这样才行,所以说学医就这两点。不会取类比象,不可以为医,学会取类比象,可以当医生了,但真正想当一个继承先圣先贤绝学的人,那就不容易。
在河图里面呢,关于这十数,合起来就叫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5,代表天地万物生成的一个总数,在这个总数里面,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就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现象,不同的事物,所以古人用蓍草来算命,和河图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面呢,我们中医利用河图,在理论上,关于一气盈缩,关于五行的轮转,还有一个是疾病的发展,一个是时间的变化。从一到十的变化,是以十为周期的,它可以推断脏腑的生化,疾病的恢复,有时候是具体的现象和时间。比如北方壬癸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一,是说事物处于萌芽状态,内在因素已经产生了,但是大家看不见,地六成之呢,就代表在地面上已经显现了,真正成长起来了,具备起来了,这件事情彻底发生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代表什么呢?代表事物从萌芽状态发展成一个已成的事实。在我们临床上,肾是重阴之中含有一点真阳,天一为用,地六为体。在疾病恢复之中,天一肾阳的恢复是最初的,地六成之,是五脏之气生化,周遍了以后,地六成之。大家再对应具体的日子来说,一跟六它可以代表一天,也可以代表五五二十五天,这样不断地扩大。古人说,无形之阳可以速回,有形之阴难以速生,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温阳吧,一天不行五天,然后阴气要长成,地六成之呢,相反它需要的时间要长,阳道无忌温,无形之阳你可以不要,但是有形之阴你不能充分展现的话,这个病就没有达到痊愈的状态。洛书
下面讲洛书,河图分五方,洛书分九宫,五方各有阴阳,五方阴五行阳五行十位,九宫只有九位,少了一个什么,少了一个中间,十没有了,这个十代表什么呢?中央戊己土,阳为戊土,阴为己土。大家都是学黄元御学说过来的,中央戊己土,己土代表什么呢,代表脾土。这个图大家回去要反复看,经常想,一看到东方甲乙木,天三生木是什么,胆。地八成之是什么,肝。就按这样的对应,这样的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呢,这样的对应关系不是死对应,你脑子里初步有这个概念,万物不离阴阳,取类比象怎么取,靠阴阳来取,天三生木,三为阳数,阳为腑,气流动,地八成之,八为阴数,代表阴,可以这样类比。而中央呢,戊土,戊土之数为阳,十呢,己土,己土没了,己土跑哪里去了呢,己土没了,外在的四行位置就发生错乱,就打开了,打开了以后顺序排列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人刚生下来时,一个小孩,睁开眼来看世界,没有什么好恶,对很多外在东西都很新奇,刚开始也分不出来喜好善恶排斥,那种固有的成见和认识,都没有。但是随着知识逐渐认识清楚了以后,是我们家自己人,自己人就亲,见外面人就生疏,就害怕,这样家里人就放心,就出现了这种远近亲疏这种现象,这是靠什么来分别呢,就靠这个己土。大家知道,五脏者,分藏五神,心肝脾胃肾,脾藏什么?脾藏意。中土呢,己土外溃了以后,代表我们分别意识以前能够藏在里面,就像一面镜子,去映照外物,这个长什么样,那个长什么样,都是不带一丝一毫有色眼睛的。见了大便,小孩会吃大便,因为不知道这个香,也不知道这个臭,他不会去分析,看见大便,他不会感觉恶心,等到他认识了以后,一见到这些污浊的东西,就感觉厌烦,这种厌烦心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这种脾的分别意识不断在用,一看到外物,意识马上先溃散,先来认识它,但这也是人类的一用。修道的时候,大家讲究百日筑基,完了以后,练己,如果看过道家的书就知道了,这个己就是中央戊己土,己土,就是要把分别意识收回来,就像吕洞宾作得一首诗一样,“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抱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不问禅。”我讲的是最后一句,最关键,你能对境无心,不是白痴傻瓜,不是我看什么事物都傻,而是我看到事物没有妄心,没有妄念,如明镜一般,而事物真实,这时候你的思维是最敏锐的,事物有一点异样,有一点异常都会察觉,我们很多时候大家为什么会受骗,就是因为沿用固有的意识,固有了意识。己土外溃,就是分别意识。大家可以想像,从开始的好恶到现在,我们交通信息发达了,每天上网,看电视,各种电话,手机,各种信息交流,总感觉外在压力大,总感觉这个也不适应,那个也需要自己来应对,应酬,很多事情都是勉强的,这样意识不断在扭曲,意不能藏于脾中,这就叫脾气不藏,脾的精气不能藏,就会导致后天之本不得藏。白天生活紧张,晚上又要熬夜,熬夜过了十二点,又要来个夜生活,本来白天阳气就烦劳,办事和工作时不能以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来做事。白天已经非常烦躁了,晚上呢,又继续烦躁,一直延续这种状态,古人的情况好些,像丹溪、河间他们怎么来治病,大家都说丹溪、河间那个时候战乱,人到处奔波,再加上外在的五运六气天行火气,所以他们用的是寒凉派,这就是瞎说,何必为丹溪、河间他们遮羞呢,脾意不能收就导致什么?己土不得升,戊土就不得降,戊土不降,影响就是三阳不降,三阳在外是什么,火气在外,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牛黄解毒,牛黄清心,牛黄清胃清火,乱七八糟的,和牛黄有关系的,就是同仁堂在这儿害人!很多人都在吃,为什么,因为他的三阳火气上来了,吃这些药一清,他就舒服了。河间那个时候农民穷啊,再加上他们要奔波的事情少,但是那时候战乱非常紧张,已经容易有虚火啦,病人一吃完就舒服,舒服了以后他就说你这个大夫好,他也不去深究。所以说苦寒学说,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真正治疗疾病,指导养生,治未病之法,河间丹溪全都不行。丹溪呢,不懂五脏的生化,不知道一元真气的流动,而只知道心清寡欲,只知道滋阴含藏,这的确也是一道,对于现在伤精的人来说,确实能安藏一下,像丹溪养阴,像河间清热,来清敛三阳之气。河间丹溪的这种理论呢,我们可以不用管它。但是河间丹溪的书要不要看呢,还要看,因为对于河间丹溪这种大医家来说,对于治疗疾病来说,很多方法,很多药物的利用,是很高明的,但是他总结出来的理论,大家可以不用看,因为他理论指导可能有偏颇。但是他用药很多医案来说,应该是还是丝丝入扣的。要不然不会有神奇的这种效果。我们是取其实用的角度,然后来分析它就行。为什么河间、丹溪那个时候崇尚滋阴苦寒的药,在现在这个社会越走路越窄呢,现在人哪,晚上夜生活很差,每天都吃好的,大家全都是高粱之辈,脾土已经疲惫了,然后又每天熬夜、房事。这些种种外在的应酬导致很多慢性病,很多老人说过去为什么没有这些糖尿病乱七八糟的,这些病为什么没有这么多呢?这跟现在的生活有关系,这个时候呢,造成一种现象就是冠心病治不了,糖尿病治不了,高血压等等病都治不了,中医已经被引入歧途了。己土外溃了以后第一点是什么?大家知道五行之中是阴克阳,阴阳相辅相成,相克相制的这样,己土克的是什么?克的就是阳水,本来在中医里面土克水是什么?是阳土来克这阴水,是戊土要克制癸水,现在反过来了,现在反成这个己土来克制阳水。导致结果是什么?导致结果是己土一溃散以后,土势泛滥,全身的湿气泛滥,很多人到中年以后体质也发胖了,然后呢是全身的湿气弥漫,然后就出现了西医所谓的各种代谢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然后是脂肪肝,等等现象就出来了。这个时候湿气泛在外,己土克伐的是壬水,壬水就是阳水。肾中一点阳气封藏不了,因为己土是水性()、散漫于外的,导致己土阴极弥漫了以后,阳气不得升动,因为在我们临床上,根据这一点来看,黄元御郑寿全学说为什么讲究,从养生从医理的最根本的角度,这个温化元阳是首物,常使阳能制阴,这是治病的一个前提。阴气中一阳来复,这个时候阴气被制住了以后,才能够一阳来复,这就是在治疗急性病和治疗许多疑难杂症中的关键点,当然回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下对于虚劳之病呢,又有不同点。怎么温化元阳呢?既然己土克伐的是壬水,要治疗是怎么治疗?要治疗的话,第一点,病人己土能不能不外溃,就是说,病人能不能清心寡欲这是关键。但病人如果做不到的话,我们怎么来治?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内经》上已经有提示,戊癸合化为火,这个火气是什么?戊癸,戊土为阳土,阳土再来制约癸水,叫肾中癸水封藏,用的方法就是什么?就是附子理中汤,用附子理中汤来体现这个趺阳负少阴,来暖水燥土,当然我提这个附子理中汤你不一定用附子理中汤,很多方子,黄芽汤,天魂汤都可以用。
《洛书》有五无十啊,这是一个关键点。我在这里面给你们讲,你们不要当做儿戏,这是一个文化传承,这是一个奥秘,有五无十代表着我们这一脉,就是说,黄元御郑寿全先生,尤其是黄元御先生这个治病的观念。虽然黄元御先生没这样讲过,我给大家这样讲,这也不是我这样讲,这是有高人理解的,当然就是说他们通过易经中这么阐述出来的,我通过看他们的书然后理解了,然后再运用到医学上给你们讲出来。可能有人说你这讲的对不对呢?我说没有对也没不对,这就是一个现实。即使仲景来了,我也这么讲。大家再来看,所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洛书》代表成,代表后天的阴,它讲的是地道右旋的道理,己土外溃了以后克阳水,就是说阴土克阳水。阴水呢?水克火,阴水克阳火。阴火,火克金。在这里面呢,大家看《洛书》啊,它都是以相克,水克火,火克金。天一生水,这个六位数,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你看这个土克水,这克的是阳位的水。水克火,这个是阴水,这个天一与地六这两个都分别代表水,一个代表阳水,一个代表阴水,这个水气呢?就是阴水来克化阳火,整个阳火后面跟的是什么?跟的是阴火,阴火呢又来克阳金,阳金后面跟着阴金,阴金又克阳木,阳木后面跟着什么?阴木。就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这个阴木呢,又克伐中土的阳土。这里面它关于疾病的克化与治疗,对于很多高血压、糖尿病,都可以从里面得到理论性的指导,但实践上的东西呢,你必须结合实践。可以得到启示,但不能完全依靠这个。这样大家看完一周了以后你就会发现,《河图》是五行顺生,《洛书》是以阴制阳。就是说以阴气来压制阳气,这个阳气就会逐渐消伐的,这代表了后天生成,这个成啊,后天我们这个身体,逐渐在长逐渐成,阳气是逐渐在消退,这个形质逐渐在长成,然后随着这个形质逐渐长成,逐渐用坏掉,这就是人从生到死这个过程。这边是讲究五行顺生先天的道理,先天无为啊,后天有为呢,以已继承的东西来克伐先天的变化,以阴五行来克伐阳五行,逐渐地这个由生到灭的状态。先天无为生化,后天由生到灭。在这里面啊,关于《洛书》里面复杂的运用,我在这里面关于土跟水之间的道理讲,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讲一讲这个金木关系。大家看这里面就是阴金克伐的是阳木,在我们的脏腑里面,阴金配金,阳木是胆气胆火,所以说是少阳之气,少阳升达之气,这个阴金肃杀之气来制约少阳升腾之气,既然阴金克伐阳木,怎么样治疗呢?在我们这个临床之中呢,《内经》里面讲了一句话,就是说,乙庚合化为木。肝气受制约了以后,肝气不治,怎样使肝气来又回到升发这个道呢?这个时候一个方面就是说,从乙庚合化为木的角度,乙是乙木,庚是庚金,阳金,从这两个角度,来治疗的话,临床来指导这个,对于高血压,肝气不治,来指导,我们临床来治疗高血压很多人就是什么,养肝,养土木,比如说用一些归芍枸杞,山茱萸之类的药,然后再配合上阳金一些药,参芪啊,这些益肺气的,益阳明之气的几味药,来补庚金之气,这样乙庚合化为木来治疗高血压,在临床还是有一定的效果。这个事我在临床上体会到的一些,我给大家简单讲一下,至于说关于水土,己土外溃克伐壬水,这是一个关键点。这是慢性疾病很多虚损疾病的一个根,这点是一个必须要把握的,其它的变化在这之上,所以黄元御先生谆谆教导我们,暖水燥土,在治疗之中十有八九的病人的治疗,暖水燥土是根本。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的这个理论基础,一看就说:“阴阳不是各半嘛,为什么温阳占这么多,养阴占这么少,阴阳一定是各半。黄元御提出这样的理论肯定是错的。”所以例代对黄元御先生,评判和批判的人很多,但是大家仔细看哪,都不值一提。这是我今天从《河图洛书》一个讲生化,一个讲制化。黄元御先生所讲的理论,从《河图洛书》上,给大家反映出来。为什么必须要套在《河图洛书》上讲,因为《河洛》是我们文化的起源,我今天所能理解的,也是非常不全面的一点点,把这一点点知识,投射到《河图洛书》上反映出来,就是要叫大家,博极医源,从《河图洛书》中能体会出来更丰富更深刻的道理,这个时候中医学理论才能够有本有源,才能造就真正的一个个医学大家出来。大家对于今天这轮讲课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题仅限于今天讲的这个《河图洛书》,其他不相关的问题,这个到行者精舍或者到咨询室里面回答,或者短消息里面。这里不讲。
所谓天道左旋,这个位置是怎么讲的呢?我们这个人啊,古人观象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位呢,是面南背北,为什么要面南呢?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北半球,是不是?然后沿着这个赤道的运行呢,我们是有角度的。所以说面南背北,然后是左东右西这样,我们观察的是什么?太阳是从左边升起,在右边落下,左升右暮,这个时候呢就产生了这个,周天在观察星象的时候,周天28星宿,也会产生穿插的排列,排列的现象,这个时候黄道产生了,然后是太阴,根据太阳升降方向产生了由左向右,左旋就是讲的东升西落。这个方位要搞清楚,古人一旦讲方位,中医一旦讲方位,就是面南背北、东升西落,搞清楚了。这个要体会,这个方位要是分不清楚,“内经”里面很多关于左右前后的内容就无从谈起。左旋右转,这个右转呢,还要根据这个月亮,月亮在每一月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它产生不同的排列现象,根据这个月亮由月初,然后到月末,他不断转移位置,看这走向,然后产生右转这种现象。
黄道啊,是周天运行的这个角度,赤道啊,是我们在这个地球自转产生的一个角度,大家学地理就知道,地球运转的这个方向,自转的角度是有倾斜的,这个倾斜正好产生出来黄道跟赤道的夹角。
阴五行克制阳五行吗?
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没有什么克什么,就如我跟大家讲的道理一样,金克木,金能克木么?在临床上到处都是木克金。就是木火刑金,木气克金,肝木盗泄,四处伐逆,这个五行啊没有什么克什么,只有他们之间相互制约,为什么阴五行要制约阳五行啊,这是因为我们后天由于阴土一溃乏了以后,阴气用事,他很多成见,很多继承的东西来克伐灵动不变的,就是说,克制限制先天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用后天阴五行来克制阳五行,是我们在用。它本来是互相制约的,就是阴阳之气,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阴阳是怎么产生的呢?本来这个世间没有阴阳,对不对?我们迈了一步子,这一动,产生了阴阳,朝一个方向去迈呢,我迈去的方向是阳,我们背离的方向叫阴,就产生了向背,产生了阴阳,我们这一步又抬起来,抬起来走入屋的方向呢就叫阳,有背离的方向和落下去的叫阴,根据这一动一静一势,体用阴阳就都产生出来了。不能说用阴五行来克制阳五行,阴阳是没有对立存在的,只能是共同存在的,就是说,提起阴就有阳,就像我们人一样,就是说我们一跳,跳到高处落下来,落下来是属阴跳起来就是属阳,你不能说,落下来的时候克跳起来的时候,这不对,不管是说他往下走还是往上走,都是代表的是我们这个人,先建立在一元之气上,这个阴是说的谁阴,阳是说的谁阳,他们代表什么状态,然后在合一的状况下,来体现各种状况。己土外溃克壬水这个,非常常见,就像现在我们临床上很多病人,中焦脾土寒湿,为什么寒湿,脾土寒湿的病人,己土肯定少,你来看一些农村那些劳碌的人,光劳力不劳心的人,他己土不会外溃,他往往是阳土与戊土用势化燥的比较多,脾主意,这意不能少,五脏又叫五藏,藏匿精气,现在己土不能藏精气了,这个精气外耗,就产生湿土弥漫,土克水。土不单是克水,土也养水,这个怎么讲,土能堤水,就像堤,堤坝的堤。就是防着水,防着水就是养着水,就是要相辅相成,为什么呢?就像我们挖个坑蓄个湖一样,你堤坝不把这个水好好地护住,这些水一流开了,你就没湖了,是不是?你想在这个湖里头养鱼,湖里头水气想凝聚,想成势的话,成不了了,水气已经弥漫了,所以呢土能堤水,这个肾气要足肾气要丰富起来,靠什么靠土来制约它,当然土气不能太过,土气太过呢?这个肾气就被压制住了,这个时候也会产生压制太过就是肾气虚,土气适当的话精气就会收藏,就是说,脾土啊,化生水谷精微,一身的水谷精微。五脏收藏全身的精气,然后肾气又把五脏的精气全部收藏了,然后又靠土把这些精气固住,不使它外散。这个己土一外溃,精气就外散,精气一外散,这个水气泛滥了以后,大家知道这个水中一点真阳是怎么来的?是阴胜则生阳,这个水呢收,到极点,它阴中生一点真阳,现在水气呢不能收,它泛在外面到处都是虚火,三阳也不降了,都是虚火,上热下寒,外热内寒,这里面也就没有真阳了。它讲的是阴五行克阳五行,这以前有人问过,这个需要体会,需要不断去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今天还是跟大家讲,就是取类比象,取类比象的功夫怎样练习呢?要达到一种排斥掉固有的成见,排斥掉攀援心,以一个特别宁静放松的心态去体会,大家听过音乐吗?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大家能否听到音乐的欢快,听出音乐的压抑,听出音乐的这种宣透感觉,当然我建议还是听东方的音乐,西方的音乐走的是攀援的路子,而东方音乐走的路子是明静清脆的,听东方的音乐合乎东方的文化。最简单的,大家听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也分悲哀的这种感觉,也分欢快的,当然这种比较粗糙,但也能感觉到。所以,听音乐时我们肯定是以放松的心态来听的,这种以放松的心态去感应体会,这和我们看事物一样。有些人过来,哎,这个人很和气,看他非常放松,有些人你看着非常压抑,有城府,深不可测,这种人吧,就是说封藏比较足,就是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有的人若无其事,这种人秉性中和,五行制胜之气非常淡。有的人城府比较深,比较压抑,这种人属水,容易寒湿。有些人感觉特别欢快,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这种人容易气虚,为什么呢?金气不敛,金气容易浮在上,心肺之气浮的话,这个肺脏精气想敛不能敛,所以容易气虚。举个例子,西方人色白,色白属金,金主气,金主敛,所以西方人气比较盛,比较高大,就是气质比较好,是其他种族不能比的,然后呢,金气容易化燥,所以他们比较喜欢喝水,讲究代谢快,所以,现在咱们中国人不要跟他们学,不要讲究每天喝八杯水,不要听电视上那些无知的西医讲,这个每个人应适可而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养生环境。你看我们东方人,中国人是黄种人,为什么历来叫中国呢?不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中”,咱们黄种人,这套文化传承下来,我们就有中土的这种秉性,我们通过锻炼,通过修养,就是固土、燥土,就像高山一样,有自己淳厚的秉性。但是呢,我们如果己土盛的话,走阴的的一面而不走阳的一面,就会出现己土流下,比较卑下,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汉奸也多呢,各种文化的弊病也多,就是因为这样。再说湿土主要流于下,土能容万物,外来的文化只要一进中原,立刻消失,这就是土藏万物,土能解百毒,可以含藏一切。泰国、印度所谓的红种,还有靠正南方那些火气比较盛的,它们那些人短矮,心气比较浮躁一些,心肺之气比较浮,然后他们的脑子比较快,反应也快,然后思维东西敏捷,耳目比较聪明,但是他们的秉性是流动,不善于形成特定的道德品德。你遇到北方人,都说北方人比较讲义气,北方人是阴精所奉,精气含藏厚重,就是有根。南方北方有他的区别,讲秉性涵养,要崇尚北方,讲思维文化,就是文化外在的,要崇尚南方,所以说是一个是在内的修养,一个是表现在外面,都要具备。刚才就是取类比象,但前提是“学医之道,虚静为宝。”这点靠大家仔细体会,能够不攀援外物,能够仔细沉浸在个人的天地之中,这样的话,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成、有所学。要不然的话,暂时感觉好像能看好几个病,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会迷路。合乎道,怎么合乎道,要合乎岐黄秦张之道,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他们的书还在,我们可以学,古人的书还在,我们可以根据这上面来学习,领会天地自然的道理,去跟自然相互参照印证,这叫法象。但是古人的书并不一定对,有时候古人的东西过于陈旧。有时候在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框架,自己没有领悟到的时候,因为都是自己的妄解、错解,要跟当代现在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来讨论,直到自己建立起不疑之见,这时候你感觉,学问学到今天,已经不可能再前进了。有哪一天,有人学到这里,跟我说一声,这个时侯,证明你开始学习道,不是因为你不需要前进,而是你领会了,我们学习什么呢?学习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就摆在这里,你自己去领会吧,你领会到了你会发现,你不需要去前进,也没有路去后退,也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也没有什么可以丢失,只需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成见,慢慢地抛弃,放松下来,仔细体会,这是学医的根本。得到这个以后,大家的精力不断集中,医学才能出来一大批真正的能明医道的人,不会流于术,流于术的话,像明清后期,虽然百家齐鸣,但那是一种文化要衰败的现象。
以下内容为行者老师答听者提问:
1¡¢          关于净空法师说每天早晨喝一杯凉水的问题
从两方面来讲一下,第一个就是在我们做学问时,不要崇拜名人,净空法师作为佛教的知名人士,他以他很好的道德心,就是说他的道德为人、阅历方面,但这并不代表他关于佛学的见解,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至于他关于医学上的东西,可以说不懂。既然他不懂,就不要把它拿来作为即定成事实的东西来讨论。你像南怀瑾先生,他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还有一些关于易学的基础理论,但是谈到医学具体的理论的时候,他还是不懂,他只能勉强谈一些,至于勉强谈的部分,我们可以不必追究,也不必认为他说的话就非得怎么怎么,不必要的。早晨起来是阳气生长的时候,这时候人体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以后,肠胃之气、内在五脏之气有滞气,这是肯定的,这时候如果喝一点水,然后对着太阳数息,进行数的方法,默念来喝这个水,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平常人本来脾土就湿,早上阳气不容易升动,早上很多人就不容易起来,对这类人早上喝凉水绝对不适应。对于你说的出家人平常心境淡泊,早上起来的话,他自然就醒了,阳气自然升动,喝一些水利用阳气升的力量把六腑的浊气涤荡涤荡,这是好的。
2¡¢          五行生化体现在气血阴阳怎么理解?
首先你要知道五行是什么,五行代表一元之气运行的五种方式,五行,行者,运行也,代表五种方式。气血又是什么?你不要把一个名词互相揉在一起,在我们人体五行对应五脏,五脏的精气又藏于五神,由于五脏精气对应着五行,代表着五种精气含藏的方式,心脏藏的是火精,火精是升腾之源,还有肾精,肝的精气,怎样谈气血呢?气血是由五脏的精气,由精气化生气血,由气血表达为周流于人体经络中的营卫之气,气血本来就是两方面的,气以煦之,血以濡之,血液就代表着阳气迟缓盈缩的状态,气代表着浮散的状态,气血本来就是自成体系,它是阴阳在人体的一种体现,你不能直接拿来五行化生,阴阳如何体现气血的阴阳,这个词被你搞乱了,生长化生藏,是一元真气的盈缩,那体现在气血上,你问的这个问题,在我这没办法给你解释,作为我们人体来说,这个胃,中土是气血化生之源,饮食精微,游溢精气,入于胃以后,上奉心神,化赤为血,然后是血气周流一身,这个时侯,血气周流一身,藏于五脏为精,精传于肾,肾气满而溢泻,归于奇经八脉,这是气血运行的道路。至于在《内经》上关于三阴三阳经血气的多少,这种分判方法对于现在临床黄元御这套思路的辨证来说,没有太实际的意义。你说的这个问题很多人也有疑问,就是思维方式不能这么小,你现在突然把它两个概念拿在一块,融合在一起的话,首先是理论基础上融合,而且要有对应性的,对应着哪个病证上。在我们人体,你看很多人,有血虚的病人,有气虚的病人,对于一元盈缩来说,凡是不管血虚还是气虚,只要谈到一个虚字,就代表一元真气已经亏了,一元真气亏了以后,盈缩必然受损,所以说在气血的亏耗上,一元真气就不能谈盈缩了,只能谈一元真气的盛衰。但是一元真气弱了,为什么很多人虽然体质弱,但是具体又看不出来什么病,这是因为一元真气弱了,它的盈缩还能正常,但是元气弱了,这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他熬夜也行,他怎么折腾也行,他不生病,他一元之气比较足,但是损耗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容易出现六气运行的异常。
今天就讲到这里,关于怎样取类比象,下节课我再给大家讲一下,怎样取类比象,就是说关于阴阳类比的问题,因为取类比象怎样取,像我们临床当中观察病人的时候,讲的是脉合阴阳,怎样合阴阳,最简单的现象就是说,任何病治病都应求本,本于阴阳,怎样以阴阳去类比,所以说下节课主要还是讲阴阳,今天就到这里,再见!

20090107行者老师谈脉法
今天晚上有空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医脉法。中医的脉法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一些急症,和一些儿科、妇科的病,特殊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脉法又能从一个侧面很好地反应出来中医的取类比象这种观念。我今天只是把脉法和大家粗略地概括性地谈一下,然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互相讨论,这样也有助于提高。
内经上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夫脉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所以我们要讨论脉法的次第,从哪个角度领会脉法,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认识。首先从阴阳始,从阴阳来讨论这个脉法的浮沉,然后是散敛这种状况,然后从五行角度来类比诸多的脉。我们怎么样从五行的角度来类比呢?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是升降浮沉,土运其中,用黄元御先生的思想来说就是,四象枢土,土气运于四象之中。就像我所说的,土寄四时,然后木火金水四象游于四周。这时候我们合于四季来考虑的话,每一季春夏秋冬,而季又潜移默化地运于其中。所以说在于脉象中来看,察脉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胃气。所谓胃神根这几个东西是什么?这几个东西就是说,胃神根它指的全部是先后天之气的这种状况,只是先天元气所处的部位不同,胃气偏于后天之气,就是中土的柔和之气,而神气,根气全都是指的元气的盛衰,根气没有了人体就无根了。脉象无神就是元气亏败了。这两种还有细微的差别,将来我会给大家一一的讲一下。大家既然搭脉,病人两个手一伸,我们摸他的脉象,体会到脉搏浮沉这种现象,我们怎么去归纳这些现象,然后体会出来这个病人的病情呢?不谈纯理论,我们今天就要谈实践,从实践的角度讲,第一点,我们平常观人待物,有的人性格比较急躁,我们从他的动作,从他的言语,以至于动静之间,我们就能感觉出来他带的所谓的气象,中医呢,取类比象,就类比这个象,怎么类比呢?拿什么类比呢,拿阴阳类比。怎么取象,拿五行来对比,这样产生出来的象,就是我们需要的。脉象也一样,当然讲五行就是纯理论化了,理论化了也是一样,就是我们这种最质朴最直观的这种感受,可以用阴阳五行分成大类。而在我们摸脉的时候,对于脉象,经过长时间的体验以后,有的病人你根本就不需要取象,你一搭脉,是寒是热,是缓是急,是敛还是散,这你都要有这种体会,如果有了这种体会的的话,证明你搭脉就有感觉了,这个时候总算是入门了,如果不然,你一搭脉,脑子里都是脉书,脉经,脉学的某种条文,一条一条地对,这都属于典型的初学,很容易犯错的,因为你感觉还没有出来,这个时候,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你很累,第一你很生疏啊,第二感觉容易出现偏差。所以说,黄帝内经,我们的老师、先圣们讲,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先有一颗恬淡质朴的心境,心态,然后去体会脉法的升降浮沉,这样就会很容易一些。所以说搭脉,要有一定的静坐功夫,既使没有静坐的功夫,也要平常接人待物之中,要养成一种恬淡精虚的这种心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不但观察事物会很模糊,对脉法想要有进一步的体会也不可能。我对脉法的体会,第一步首先要有这种虚静的行动,达到状态以后,才有入门的资格,不然的话,没用。古人难道不想把脉法脉经这么好的东西传下来吗,但是有的东西理解不对,没到达状态,只能理解的非常牵强,那个时候不但是对古人所写的脉要精微、脉经的扭曲,而且还会对后代学医者造成更大的障碍。大家看一看脉是怎么来的,我们讲究是独取寸口脉,寸口是什么?是太阴脉,是手太阴脉动。以手太阴脉动,候一身五脏六腑寒热虚实,十二经络太过不及之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寸口脉法。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但对于个别病人会出现反脉,脉搏从尺部外合于手阳明经,或者从关部内合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反关和内斜两种脉象。这两种脉象各有它不同之处,也有它们的特点,天生具有的这两种脉象,禀赋就会不一样的,但是这两种脉象不是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具体情况只能讲,这两种情况即然不行中道,就有偏于阳,偏于阴两种变象,所以这两种人就有偏于阳有偏于阴的性格跟体质,在心态上也有不同。合于手厥阴心包经的,手厥阴心包之气就会郁而不行,就产生心烦、郁抑等等现象,这是因为脉气郁于内。合于手阳明经呢,这个人心态宽阔些,容易阳化,但是气不容易敛,这是从大象上来说。至于具体的病人产生具体的病症,两种脉象也是有意义的。需要大家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具体的去分析。
第二个,就是为什么寸口脉法以手太阴脉这三部能够候一身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这种变化呢?在《难经》上他是这么讲的,脉会太渊,一身十二经络气血,周游全身以后,一日一夜过于手太阴,所以说手太阴之气,本来就是总汇一身十二经络之气血的,所以以此来候十二经络之气,太过不及,有先至有后至,种种现象。然后又根据六部之间的肌肤的荣枯,隆起,陷下,看局部的脏腑的虚实不同的变化,这是关于尺肤脉和两手寸口观察皮肤的变化,也是附助的一个诊法。按照《难经》里说的,脉者,气之鼓也。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人身,气如橐龠,血似波澜,气在里面鼓动,然后引起血气奔腾,形成循环往复的现象。所以脉搏是靠一身之气而鼓荡,然后产生的这种一盈一缩的这种变化,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而这一身之气的鼓荡源于什么?肺主气,而源于胃,脉博跳动的力度,扩大的势象,源于什么呢?源于胃气。五脏六腑之气,皆因于胃气而聚于手太阴,那么胃气不足了以后,五脏六腑之气厥,则现真藏脉,这时是五脏之气不能敛了,就会出现真藏脉。而我们摸着脉,一个方面气之鼓也,第二个方面营之居也,营血居于脉内,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这是内经上讲的。脉者,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营血行于脉中,而营是什么?发于肝而源于脾,所以,脉形细弱,细小,脉动见涩,就说脉管里没东西,东西少,这就是血不足,这要归结于脾气,就是脾精的不足,脾气不足了,无法化生营气,直接导致肝气不藏,然后是贼风四起,这种现象。脉营周不息,五十而大会于手太阴。以太渊为关,关前呢,鱼际为寸,关后呢,经渠为尺,而这个关呢,我们现在讲的是,腕后高骨来定关,关前有太渊、鱼际两穴,关后有经渠列缺诸穴。按照“难经”里的说法,关前阳出九分,所以定为是寸;关后阴动于尺,所以叫尺脉。关前是一寸,一寸里面取的是九分,这是阳之治也,所以定为寸。关后是一尺,一尺里面取的是一寸,天一生水,名为尺。而这一寸九分呢,就是我们讲寸口脉法要候的这一段。关前取三分,关后取三分,和为六分,这个取的是关部。然后由此而定寸关尺三部的距离。定关呢,以同身寸,以每个人同身来定的,我以前在脉法中讲过腕后高骨,以腕后高骨来定关,这是古人脉法中经常讲的,然后单关,就是关前、关后,关的部位,三部即定的话,每一部又各有所司,就是每一部又有所主,我们今天所讲的脉象所主呢,这不是主要的,我们只大概讲一下“内经”里面讲的,然后结合我们所学黄元御先生的理论,把他阐释一下。大家一搭寸部脉就要想到,寸部以上的事情,阳呀,头面,额角,首先两寸部是什么?心胸,然后心胸往上,头、五官、额角等等,两关想到什么?肝脾两脏,然后是膈中,膈以内胃腑,胆腑。两尺呢,是下部,就是脐以下部位,大家可以考虑了,就是说脐周及脐以下,肝气郁于下的时候,包括肾,再就腰腿部所主。对于两尺,我们平常讲的左尺部,他主要是候的肾水,右尺部,候的肾阳,为什么这么讲呢?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路是由阴出阳,所以说左尺,阴中有一点真阳,左尺太过亏乏,就没阴气,本身阴气就亏乏。阴气亏乏,阴气不足,自然生一点真阳的升意不足,右手呢,右路为阳气敛藏,阳气敛到右尺的话,如果是沉、迟,或沉弦,这时考虑阳气过于闭藏,闭藏太过,这就是由于元阳不足,而使之沉弱。如果浮呢,就显示出来三阳之气不得敛降,元阳外露,不得藏,所以左右两尺,一升一敛,这是黄元御对脉法的真正理解。这要理解错了,临床上很多疾病就治错了。把握住脉象,我们可以对病情一目了然地进行观察。对于不同种的疾病来说,用药不同,效如桴鼓的效验就出来了。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穿插着问一下。给大家解释一下,然后再往下讲。
问:左手侯心肝肾 右手侯肺脾命,又说脉气一气周流如何理解?
答:左手心肝肾,心属火,火曰炎上,肝属木,木曰曲直,肾属水,水曰闭藏。你看,这左路的心肝肾,是种什么现象?由闭藏而曲直,升达,再往上以成炎上之势,就好象一个苗一样,由根到茎,然后开达于外,到末梢,这种现象是不是一气周行呢?同样,右手肺脾命门,肺为一身之华盖,肺,金曰从革,什么叫从革?“革”就是开始降了,开始有收伐之气了,脾属土,土曰稼穑,生长万物,积蓄而使万物含藏。土藏万物,土是什么概念?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属土,所以我们中国人就能含藏万物,什么东西进来了,与中国文化整合以后,他们就消失了,它是能含藏万物的,也有收敛之象。肺脾命,命门是整个一身元阳收藏。元气升达上去了,又敛藏下来了,这是不是一元之气周流的现象呢?
问:寸脉沉是什么意思?
答:寸为阳,左寸是什么?夫心者,其华在面。脉沉会出现什么现象?脸色就会晦暗,五脏精华之气呈现于面。右寸脉主肺,肺脉沉的话,敛气不足,中气不足。往往左寸脉沉的话,也会带着右寸脉。为什么?这才叫一气周流呢。一气无以开达,这就是夏气逆长,而奉收者少。心气不足以开达,到了秋天,收敛什么呀?大家看脉的时候,不要看分别,先要看浮沉,看阴阳,“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从五行阴阳的角度来入手。
问:外感时左右手三部全浮弦,分别说明什么?
答:不能这么说。外感时三部脉,全浮弦,为什么呢?因为弦脉什么样,紧脉是什么样,你要分清楚。如果略带紧的话,紧脉是多数,这是紧脉。而弦脉呢有条达之象,有扩达之象,又是阳气欲伸而不得伸,所以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三脉,就是每一部脉,皆浮弦,这种脉少,据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左三部脉,可以出现浮紧,太阳伤寒。而右部呢,右关部脉也可以出现弦,这是因为外有风寒,内在呢,胃中有饮,他也可以出现弦。而右尺部脉和右寸部脉呢,不一定会出现弦,如果同时出现弦的话,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
问:生脉饮适于何种脉象?
答:不要问这样的问题,这种问题没有任何意义。我么们就是学怎么样搭脉,怎么样理解脉象的含意,怎么样去解读这个脉象,如何代表着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气血是如何升降,一气是如何周流的,出现什么太过和不及。搭脉的时候必须知道他的禀赋是什么样,然后现在又会出什么问题,主要是了解这个。而不是说什什么脉象适合什么什么证,这搞出来就太令人失望了。
既然要讲六部脉法,分脉象的变化,内经有内经六脉,有伤寒十脉,以至于后来的二十四脉、二十七脉、二十八脉,这个我都不讲。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理解的脉法。我是这么理解,我是这么认识,我是这么用的。这个脉法是从五行,从阴阳五行里结合于脉法六部,产生的这种脉象。这个跟难经还是比较类似的。
首先脉分阴阳,取一部脉,有浮沉、迟数、大小等等的差别。这是从阴阳的角度来理解的,可以从阴阳出发化分成很多脉象,再参合于胃气,胃气和缓之气,可以分别很多的脉象,这是一种方法。我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讲。我们看脉象的时候,象内经里讲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缓居其中,这是五行来论脉的,这个讲的比较细致一些。
任何一部脉,都用五行的这个关系来进行升降体会。春弦,木曰曲直,阳气欲升而未升,这里面春三月的脉象又都不一样,初春时候,弦细而缓,然后是仲春,在春季的三个月,弦脉由弱渐强,由小渐大,这是木气逐渐升长的过程。到了春季一二月以后,弦进之象,脉由沉弦慢慢进入浮沉之间,这时候的脉象弦缓而略带条达之象。而暮春这时候的脉象,弦长,已经略显夏季之象了,这是春三月的脉象。进一步呢,夏洪,脉象由弦渐于浮的位置,这时的脉象弦大,慢慢的有扩大之象。然后紧跟着有浮象,这时显示洪象。到了夏末以后,这个脉象就像波涛一样,整个泛滥于外,洪而缓大之象,这是夏三月的脉。然后是秋三月,秋三月缓大了以后,就像波涛一样,打到顶点了,开始回落,这是什么现象?无力!这时候的脉象是无力的,大家可以体验整个波涛之势,然后由底部升到峰部的时候,然后再回落的时候,在底部的时候,他的力量是最弱的。虽然有势,但力是最弱的,这时古人用一句秋毛,因为毛轻,那个时候感觉内在的力量很小,然而它有势,到了最高点开始收了,这是秋毛一种宣散,然后收藏,一种很轻柔的感觉,这是秋毛。冬石呢,到了冬三月以后,脉气闭藏于下,这时冬三月的脉象又一一各有不同。我们根据冬三月的脉象,就可以在沉取这个脉象中,不断的把精气收藏的现象分成几个部分,冬天沉石之脉,脉沉下来以后也是无力的,这个无力,和在上的毛脉的无力是有类似之处的,一个毛在上,宣散,一个是沉石于下,阴中含一点真阳。这个真阳是什么呢?大家不要以为,阴中含一点真阳,这个真阳必须有力,不是,这点真阳,就好象初生的一个嫩芽一样,虽然有很高的势,有无穷的这个势,因为已经收到极点,闭到极点了,开始发了,势非常强,但力非常弱,就像小嫩芽,非常容易受到夭折,但是生长之势,生命是非常充沛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冬石的概念。在临床上有很多人,说冬石是个牢脉,其实不是,牢脉是弦石,石、大、弦、长,沉而实大,这是牢脉。而石脉呢,就像一个石头,安安静静呆在底下。这是四时脉象。四时五行参与其中了,我为什么没讲土呢?土居中宫,我们讲,因为升降浮沉于中,土气运化,这就是不把中土单独拿出来说。升降浮沉,不离其中,已经是土蕴藏的表现,土气一衰败了以后,就会出现升降浮沉的有余不足的变化。
问:请问六气分别对应六部脉的哪部?
答:我们搞中医不能这么搞,这么搞中医有意义吗?搞出来对号入座有什么意义?想搞出个名单来,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有交待呢?关键在于自己从内心去认识脉象的跳动,达到自己真知灼见,不依外物,不依任何经典,不依任何脉学、前人的理论。从自己无心的认识,就像我们观察一个人一样,人一进来以后,就是刚强的这种感觉、这种态度,有的人心态比较紧急,我们能看出来,这不是依靠谁说的或者哪个仪器测定的,这是我们自己两个眼睛,我们自己有一双手,我们自己用这颗心去感受,我们已经具备了天地之间最高档的仪器,最好的智慧,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
问:毛脉之象是不是人体的真阴?
答:从一个角度也可以这么讲吧。午时一阴生,天一生水,这一阴是从天而降的。所以说,柔弱之象,是体会浮大弱,这个阴气收敛,这样一个体会,而不是由于柔弱。因为一阳松动的时候,一阳来复的时候,也非常柔弱,不能以强弱来断定阴阳。
问:三部同按和各部独取时,感觉有时大不一样,如何取舍?
答:这个就是我下面要讲的。做为我们每个人六部的脉,第一点,合于天时,这是大家第一点就要考虑到,比如现在是夏天,或者现在是冬天,根据外在天时的情况,并于脉象的生克现象,应不应天时,这点要考虑。与天时脉象如果相克的话,就证明有问题。如果现在是冬季,脉象冬三月属于闭藏,脉象就应该沉石呀,这时病人如果六脉还浮大,这就很不好的现象。为什么?阳气当藏而不得藏,奉生者少,来年春天拿什么生呢?来年春天没有生,没有东西往上升,就会产生木气四处盗泄,所以说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那个时候要有大病。第一点应天时。
第二点,察地理。如我们入川了,到达南方了,南方湿气重,湿气重呢,脉应该濡弱,而有的脉不濡弱,还非常浮而强,浮而有力,这时就考虑体内柔缓之气与外在湿气不相符合,这就产生一种相克。是中土不足了,是木气克伐了,是因为木气闭郁了以后产生的那种弦长浮沉的那种现象呢,还是因为由土气内在的阻滞导致的。设有不应,知变果然。就是说我们根据外在的天时、地理,天地的这种情况,脉象应该产生什么变化,而它没有相应,这就要考虑到饮食起居或病人的五脏六腑产生问题了。
然后就是病人起居,要问病人平常干什么工作,平常是否经常上夜班,或者早上起的是否晚,晚上睡的时间,平常工作劳累还是安逸,这些对脉象都有影响。
具体到三部脉各有不同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取舍呢?这个时候,内经上讲了三条。第一,察独,六部脉,五部脉缓弱,一部脉独浮大的话,病位就在那一部脉上。察独,这是第一条。第二,察兼,也就是兼夹脉,比如脉不仅沉,沉中还带着滑,兼带着什么情况。第三个就是要察陷下,不同的脉产生陷下,病位就不同,这一部脉气不足,有虚衰的现象,就会陷下。察独、察兼、察陷下,就是内经的三种方法。对于诊病的时候,有非常好地运用。关于脉法和临床上的运用就简单地给大家讲这些,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有人问,早醒是什么原因?1-3点醒和3-5点醒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关于早醒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大家讲一下。夜半以后,1-3点钟是阳气初于萌动的时候,这个时侯产生的早醒,往往和肝木之气郁于下有关系。很多人肝木之气郁于下,然后胆气躁动逆于上,所以在胆木之气初气上达的时候产生胆气上逆,造成阳浮于外,这是1-3点醒。还有一点,在临床上我们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1-3点,属于丑时,木气升发和土气枢转为主,3-5点寅时,属于胆木之气。所以在临床上治疗时,3-5点醒,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一下胆气。然后柔敛升达一下肝气,肝气升达上去早醒也会控制住。1-3点醒,这时候考虑土气不足,脾肺之气不足,所以这时候要适当地考虑用点健脾补气的药。不能简单地考虑寅时肺经所主,临床上确实很多病人寅时早醒通过补肺气得到治疗,但这个治法用得是什么,用的是金来制木,金克木,用金气压制木气,由于金气不足的时候,木气过于升达,产生的早醒,这个时候用黄芪、党参补气。所以早醒的病人,我们要看病人的脉象是否细弱,如果脉象细弱的话,就要考虑中土不足,是不是要补脾气,是不是水不足,是不是要养营,要滋阴。还有,既然逆于上了,你看是不是要降肺胃,降胆气。因为从后半夜一直到早晨,总体大道都是属于木气升达的过程。木气升达的时候,如果受到郁遏,则会造成右路胆胃之气当降不得降,扰动心神,所以魂不得安藏,所以这时候要降胆胃之气。除了降胆胃之气,有的人早醒是因为脾,营血不足,所以早醒。还有呢,是因为营气的阴分不足,就需要用四物加减来养血分。
从脉象上呢,不同的症有不同的脉象,你不能从脉象上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搭脉,并不能搭出来病人什么症状,是不是失眠,是不是腿疼什么的,或者头疼呀,这个搭不出来。为什么临床上有时又能说中呢?这是我们根据病人的脉象,感应到阴阳之气的出入,气郁于上,还是气郁于下,推断出来的症状。而不是直接有这个症状的,如果你拿什么脉象对病人的什么症状,那绝对不可取。是针对具体的病人,然后才是你根据脉象推断出来具体的症状,没有具体人,这个没有什么意义。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下虚损病人的脉象。久病病人分两大类,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外感六淫的时候,首先是营气郁遏,这个时候,大家想一下,外感六淫感得是什么,这个邪气肯定克犯最表一层。表一层是什么?表一层是我们的心肝之气,是阳气要升达,要往外张,这个时候它受到郁遏了。所以脉书上讲,“左手人迎脉一动,必定风寒”,左手寸关部,往往出现浮大的现象,就是外感了。“右手寸关脉一动,必是内伤暑湿症”,右手脉动,一般是伤食或者是暑湿了。有外感,有内伤饮食,内伤饮食主要候的是右部脉,外感六淫主要候的是左部。现在我主要给大家讲内伤久病的脉象。
(插一个问题)木气升达只有郁遏,没有木气升达太过的情况,内经上讲,“不足而亡,有余随之,有余而亡,不足随之。”什么意思?木气升达不足产生郁遏,就代表木气升发太过。木气该升达没升达上去,憋在下边,既是不足之象,也是有余之象。不足之象呢,说他不足以升散开,不足以化火;有余之象呢,说他升达不出去,现了木象,无法化火,都显示出木形了,火形现不了,火不足而木有余,就是木气太过。
继续讲,我们人久病分两种,一种是损病,一种是痨病,损病的病人,往往是因为长期外感,饮食不规律,内在又有生活的失调,导致的天地之气消伐我们的阳气,不能顺天时,每天睡得太晚,因工作等原因起得早,或者睡得太晚,起得又太晚,或者由于工作等原因,紧张压力等情绪,这些都容易造成损病,什么叫损,阳气当升而不得,逐渐出现阳气郁遏的现象。阳气损则治上下,损脉象首先出现心脉沉,肝脉郁遏,然后出现尺脉不足,是由上而及下。损病盛了,这就是重病。而我们现在很多伤精的病人都属于损病的范畴。我们今天讲脉象损病是一块脉象,痨病是一块脉象。损病脉象,首先是肝木郁遏,左关部脉或浮大,或弦涩,都出现肝气郁遏的现象。关部脉象浮大,这是属于木气郁遏,脉象弦涩,这是属于营血不足,种种都是因为生气受到郁遏,这个时候生气郁遏,厥阴肝气不得升了以后,会导致少阳胆气不降,肝肾之气不得升,膀胱三焦之气就不得秘,膀胱之气不能秘,就会产生癃闭,三焦之火不能秘,就会产生淋症。具体到临床上的脉象上呢,就会出现由于左部关尺脉的郁遏,进而产生右部三部脉的浮大。由于左部脉的郁遏,往往会产生下寒,由于右边三阳脉不得敛降,又会产生全身腑气的郁热。在我们临床上,损病病人居多,久病的病人中损病居多,而痨病见到的比较少,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奔波劳累多,由于精神压力,生活不规律,用药不恰当,导致损病病人多,而升发太过的痨病比较少。损病的病人由于阳气不能出于阴,阳气郁于下,一身之气郁遏在下,三阳之气不得归,全身化为虚火,这时候只能按照黄元御的方法,火神派的方法,把郁遏的阳气升达出去,则虚火自敛,这是正治,而近代温病学派很多治疗方法都是错误的,这些病人的脉象以左部脉沉弦为多,偶尔也会出现关尺脉的浮而弦,进而导致右三部脉的浮大郁遏。
痨病脉象与损病脉象不同,痨病的病人由于长期的劳心,劳力,经常熬夜等,气机处于一种浮动的状态,首先导致心肺的阳气不得收敛,精血耗散于外,这种病人右脉都会产生浮大之象,往往是关尺脉浮大,首先是右尺部浮,然后是右关部浮,然后是右寸部浮,等到右寸脉浮大不收的时候就是重病了,痨病,古人讲的肺痨,这就很难治了。由于三阳不降,也会导致的左寸关不升,寸关木火之气不易升达。今天关于脉象就讲这么多。
问:肺金上逆,右寸应大,带有新咳的患者,右寸反沉而弦缓。
答:这说明你还是观察过脉象的。肺金上逆,如果右寸部大的话,治疗的方法是什么?就要清敛肺金了。温病学派那套你就完全直接拿过去用,但是为什么这些患者咳嗽以后温病学派的人治不了呢?就在这点,右寸部脉是沉弦的,是沉小的,为什么呢?肺胃一体,是不是?很多病人因为胃中有寒饮食不化,上逆于肺,所以呢,寸关小紧,这时候就要化寒饮了,我在临床上治那些病人咳嗽的,干姜、细辛、五味子直接用,还要用桂枝、白芍,因为左边乙木不得升达,右边甲木上逆,这时候清甲木用白芍,舒达乙木用桂枝,然后降胆胃之气,二陈,然后化胸中寒饮之气,干姜、细辛、五味子,就是针对现在的病人,现在的病人每天都是肥甘厚味,元气弱,一感冒了,多从寒化,开始还从寒化,时间长点就从热化了,为什么?是因为肺胃之气不降,上焦的气郁久了以后化热,化热了还得从寒治,因为脾胃是寒湿的,上焦虽然肺金有些燥热,但你先得治本啊,不要治病一见了黄痰,就清热,这不对。
问:为什么会咳呢?
答:咳是木撞击的声音,木克伐的声音。我们在临床上,左部关部一浮大了以后,这时候乙木就不得升达了,肝胆互为表里,肝气不得舒达了以后,少阳胆气就不容易下潜,就出现甲火上逆的现象,这时候咳呢,就可以查查你的少阳火。为什么现在很多病人一感冒,哎呀,我上火了,这时候你要注意,他的上火十有八九都是相火,什么相火?少阳相火上逆。真正出现这种手太阴肺、阳明燥金之象,口渴啊,多饮啊,口干啊,特别想喝水,上焦面赤,头疼啊,这种情况少,阳明病少,而少阳之症的多,这你要考虑到。如果从阳明化成燥热了,那中焦就别给干姜了。光是一股少阳相火顶着,就因为中焦寒湿不化,就导致乙木生发不上去,甲木也潜降不下来,这是个非常关键的所在。所以,现在很多临床上的病人,一咳嗽,给吃几丸附子理中也治好了。甲木上逆,你不管甲木上逆,你给附子理中,脾胃寒湿一化,甲木就自己下来了,很多病人也就这样治好了,但是这个是治其本。如果甲木相火郁遏之象已经非常明显了,逆于上了,这时候明显化火了,你光中焦温化就鞭长莫及了,必须适当用一些柴桂芍做引,然后胃气不降看看是不是中焦有湿气郁遏之象,用一些芳香之品打开湿气郁遏。咳嗽的时候,桂枝是味好药啊,那就多用用吧。如果那病人精血不足,病人脉象处于浮散不敛的状态,这时候病人一身元气处于浮散的状态,你就不要用桂枝,直接用一些含藏敛降的药,把他收敛回来就行了,自然就跟着降了。病重的病人加上一些生芪,降肺胃的药,这是针对气虚的病人,如果精血亏的话,你就得加一些养阴的药,丹芍归地,往下收。
问:弦细略数脉象,失眠、咳嗽、胃不舒服等症。
答:数则为虚啊,你这说的太笼统了,是不是?因为六部脉象本来就不一样,你没有具体说哪一部,弦在哪个位置。如果你说弦细而数的话,如果兼细的话肯定精血不足。细数连在一起的话,我考虑到是有精血不足这一方面,阴损及阳。如果这种病人,我建议还得要从由阴出阳的角度着手,荣升肝木,中焦健脾胃。我们看脉的时候看看是不是浮,如果浮的话就是有精亏的一面了,但是这时候又有外感,整体元气处于浮散的状态,然后又快,快就是脉细、湍急,这时候呢,也是一种不收的现象,元气动的比较快,这时候我们在用药的过程中,就试试看用点含藏的药物。但是我们要看看这个脉是不是虚损脉,是不是阳郁于下导致的浮动呢?你说了一个细脉,是左部还是右部,两部脉你得考虑清楚,两部脉绝对不一样,这是看问题的关键。如果搞不清楚这个,治病可能走入歧途,温病学派就不知道这一点,损病病人当痨病病人治,很多病人只知道去火、清火,不知道由阴出阳,不知道一点元阳陷于下,一身气血、精血全化为虚火,清得过来吗?越清火越炙。对于舌质来说,我只能告诉你一点,舌为心之苗,正常颜色是淡红的。凡是不是淡红的,都是显示君火已弱,相火已炙。舌质如果出现颜色的变化,都是阳虚,都是元阳已虚。这时候有相火上僭有余,可以显示红赤,相火不足可以显示淡红或者淡白。所以看病的时候要搞清楚有君有相,一身元火有正有邪,邪是不当位之火,不当位之火就得让它归位,使相火归位。
右关脉不能浮,为什么呢?因为右关脉是三阳脉要敛降啊,往下敛啊,是不是?到右关部了,还敛不下来,这是什么现象?大家想也能想到,这是三阳之气该敛敛不下来了。火不能归土,土能暖和得了吗?脾胃里必是湿一片,阳气进不了土里头,所以关部一浮大了,就是脾胃寒了。如豆感,你这个豆感,关前偏浮如豆感的话,就属于阳气郁结在那了。阳气敛不得敛,郁结在那了。关后及尺沉弱,这个是关前有瘀滞了。左尺脉沉大,关前浮后沉,怎么左尺部脉沉大呢?阳气还郁在下面了?沉大,那是有力吧?这个你不能这么判断,关前浮后沉,这个不能那么讲,只能说脉的部位有这种现象。关部脉浮不会显得这么明显。前浮或者说后沉,不能用前浮后沉。你关部脉定准了,腕后高骨为关,一定要定准了。很多人,绝大多数中医大夫都定不准这个关部,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腕后高骨为关,摸着了腕后高骨,然后定关。高骨上的部位,就那六分,一般浮沉、大小、弦涩都是正在关上。关前关后,这个一般不好讲。这种脉象很少。人都是一样的,以高骨定关。关前浮而关后沉,只能证明阳气浮在上,就是寸浮而尺沉,是这么讲的。寸关的距离是同身寸的,个子高就远一些,个子矮呢,就近一些。
问:左尺大不是阴不敛阳?
答:明显搞错了,左尺大是阳不能出阴,是阴分为主,就是说阴中一点真阳升达不上去郁在下面了,这时候正好是要升达不是要敛。这时候你要用药敛的话,如果用药清的话,是典型的饮鸩止渴。对于急重病人来说,祸不旋踵。右尺脉大,你可以考虑他阴不敛阳。但是也得考虑元阳啊,右尺脉大往往是左尺脉大引起的,先是左尺脉大引起的。左边升不上去,然后堵住了,右边也敛不下来了。所以你要看清楚原因,左边升达,右边也收了,是不是?你要搞清楚原因,如果光是左尺部大不收的话,不光是左尺部,左关部、左寸部整个一连串上去都是浮象。
问:双关浮?
答:这很简单啊,这就是肝不升,胃不降,胆胃之气不降,肝脾之气不升。木郁土湿,木气郁遏,然后中焦脾寒湿。温中燥土疏木,可以来个桂枝白芍理中汤,黄芽汤吧,理中里头没茯苓。
高骨关脉,左尺脉滑就不一定了,滑为阴脉,应该考虑到是不是血瘀啊。阳气不升,郁在血分了,阴分瘀滞在下了,脉滑了,左尺脉滑的话,有时候可能是怀孕的脉象,然后月经来潮之前也可能会有。下焦有瘀血也会有这种脉象。
今天讲到这里,大家再见。

行者老师讲中医:管窥阴阳(20081126)
世无阴阳,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世无五行,达者言五行以明万方之象。故阴阳五行者皆假名也。先贤立言,旨在望后学能因指得月,得意忘言。不然亦是徒增故事,枉添败厥。夫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动静而生万物。然何谓太极?太极因何而动?此万化之源,生身之本,非亲证不能明。诸君其有意乎。生生死死转辗轮回,皆唯此一动。释迦曰:无明缘行,此也。
此一动,即钦安所谓真阳,此物即阴即阳,即精即气。内经所谓欲以精气血津液营卫以为一气者,此也。医家所言阳者,即此真阳升达之象;所言阴者,即此真阳敛藏之象。故又有阴阳一体之论。经云:阴盛则阳虚。真阳敛藏有余,致升达不足。阳盛则阴虚。真阳升达有余,致敛藏不足。
后天水谷进,而知识开。七情妄动,真阳难藏。故有持河间,丹溪之说者药尚苦寒,味法滋阴,以安藏真阳。孰不知,五味饮食,后天之本,皆籍此真阳之升动。今时之人,厚味频纳,尾闾注流,一线微阳难敌硕肤之阴。如再频服阴寒之品,一线危阳生机何在?孰重孰轻,孰急孰缓,望君切自斟酌。诊病之余,草草成文。不周之处,还望指摘。
大家好,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忙,可能要忙要元旦以后,所以有时候讲课就不能按时,请大家原谅。
今天我想就中医的问题与大家讨论讨论,聊一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我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大家讲解一下,这堂课没有什么主题。
对中医有什么比较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拿出来讲一讲,但是最好不要问一些具体的病例。
大家都是来学中医的,怎么学中医?怎么学好中医呢?这个需要反复强调、反复贯彻、反复进行的道路。很多人在这个认识方面产生了偏差,所以在学医的路上就会产生障碍。而我只能说就我对中医方面的认识,对大家抛砖引玉,给大家指出相对正确的一条道路。其实没有什么正确的道路,就是实事求事,法天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我们学医就是要真正地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自然之道,什么是天道、地道,把这些了解透彻了以后,然后再对应我们人身的发展变化。学中医最主要的是什么?学中医最主要是搞通两个字:阴阳。这两个字你不理解,中医你永远入不了门,不管你是什么国家级十大名老中医,不管你是火神派老祖师爷,都不行,这两个字不理解,始终你都是门外汉,虽然你可能会看好一大批病人,但是你真正遇见问题的时候,而且真正教授的时候,会害了一批人。所以我们过去古人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是错”,学习了肮脏经络的知道后,学习了简单的立法、组方、药物就可以看病了,但是这里面很多都是经验,经验是怎么来的,就是一些朦胧的知识概念,他们不足以指导治者的行为。“不知十二经络,开口举手便错,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所以大家要对五运六气有个了解。五运六气不是说简单的内经讲的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而你要明白什么是五运,什么是六气,对五运六气的实质进行真正的了解。你看有人问问题:阴阳应象大论,治本必求与本,本于何?你问这个问题一点意义都没有。本于何?本于阴阳呀,本于何,查色按脉先别阴阳。
今天给大家讲什么?阴阳,需要靠大家真正的去理解,功夫境界不到,没办法跟你们说。这个世界间物质百态纷杂,能够提到阴阳层面上,就是一种高度概括,一种归纳的角度来理解的。你要理解这种高度的概括,你就要有相应的思想的境界,就象世间百态万物,我们人对应的是什么?对应是千般万念的念头,这种念头对应着世界的万物,所以知识越多修道越难,知识越多对真正学医的路也将必然会坎坷,这是为什么?念头越多,观念越多,没有办法把这观念整个贯穿越来,整个融化掉,缺乏这种能力。而我们今天讲的学医就要学这种能力。为什么毛主度曾经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呢?不是反动,是知识多了,障碍就多,有时真正智者的话他听不懂,还自以为是。所以智者查同,愚者查异。对于万物来说,它们都有共通之处,找到共通之处,就是所谓智者应该做到的。但得本不愁末,把这个物质的本抓住了,本于什么?本于阴阳,事物阴阳的要脉抓住了以后,然后再理解万物的时候,这时就会顺理成章。
学医之道,虚静为宝。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平常人要想达到这种虚静的状态,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每天的锻炼,在处理问题时的锻炼。虚静不是指你打坐的那两个小时,闭闭眼,感觉你好象静,而是你处在百般繁忙之中,还有是内外焦灼时对事物的处理,这种情感的执著以后,你还能处于这种虚静的状态。就是说对自己的内心有长久的观察,这是一个功夫,这不是说我打坐闭没闭眼,我就能怎么的,很多打坐的人功夫再好,他也不容易有虚静的功夫。但是能打坐,能两个腿往起一盘,能闭一闭眼,总比就光说不练的还是要强。所以初步的功夫是什么?初步的功夫就是静界。怎么样虚静呢?就是抛开自己的分别意识。我们人自从生下来以后,一念坐胎,产生了精气,慢慢发展,然后五脏六腑日渐长成,这时第一步形成我见,有我存在,有这一点意识,开始分别万物,由这一点分别,产生了内外、你我他,然后是来去、上下,种种的,有前有后,就会分别前好后好,有左有右,就会分别是左边有利还是右边有利,都是因为我见。原来是站在很大的角度来看问题,现在是局限在一点来进行较量。学医者从心态上来讲,必须要处在虚静的状态,虚静的状态不是你闭没闭眼,造那么一点点虚静,而是要揽阔四海揽阔天地,这种虚空般的胸怀。宽域汪汪,这种表面的气质。如果没有对自己全身心的观察,对自己习气、性格进行透彻的反醒的话,就会避免不了执著胶着在某些观念和某些事物上。而造成一叶障目,不见群体的现象。
我们谈到阴阳,就象过去讲的一样,明朝一位禅师坐在河边,叫传止和尚吧,有一位当官问:师父啊,你每天坐在这都看见什么了?他说我在看船。问,每天有几条船呀?答,只看到两条船,一条过来一条去。一样,我们观心观的是什么?就是念头的来往,只有两个念头,一个念头来,一个念头往。这就是告诉你们,你们什么时候观心的时候,观到这种状况,脑子里只有两个念头,一个念头来,一个念头往,你们有消息了,观心的功夫初步就有突破了,你们能有这个功夫话,如果再学医,就不简单了。天地万物,在你脑子里,只是一来一往,心态非常清净的把它映射出来。如果自己脑子里妄念纷飞,杂乱无边的话,你怎么去取类比象,怎么去寂然不动感而随知,而去知,怎么知?都不是真知,都是知识点互相攀缘,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说,我应该怎么说,好象这么说也对……,都没有用,这都不是真正的知识,自己骗自己而已,即使看好再多的病,也丝毫没有干涉。
所以说,中医学的就是真知。什么是真知?由心而化的东西,对阴阳的理解,是自己修证到,自己见到,自己真正彻悟理解到了,对万事万物的取类比象也是自己感应到的,这才行。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你可以相似的知道,相似的理解,试着去观,试着去定,试着体会别人说,这也可以,只能相似,不明智慧,你能这样也好。所以说本来就没有悟性,也没有阴阳,这阴阳只是借口,只是因为有了观念,有了自己的本位,所以发现有来有去。
对于阴阳实质上的理解,我们看内经,内经上说什么?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生杀之本始,万物之纲纪,血气之男女……等等,这都没有用,你把这些话记住,一点意思都没有,全是废话,你明白了以后,黄帝内经大半部全是废话,它是建立在对阴阳和物理的理解的基础上,然后不断的延伸阐释出来的。你明白了以后,根据它的阐释你看,你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要不然很多东西你跟着念,学些相似的东西,为什么呢?你的眼睛没睁开,人家告诉你这条路应该怎么走,你跟他摸过去,如果你突然摔个跟头的话,你会想这个人可能告诉你告诉错了,但是你不明白他真正的意思。
这个五行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讲五行呢?这也是个问题,我们人处在地球上,中国人处在北半球这个位置上,由于地球自转和与太阳公转产生的旋转,然后是磁场的互相的影响就产生现在我们中国大地上的五行的关系。大家去看我们往水池里倒水,他的旋转的方向是一定的,大家都知道可能是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现我们中医五行的变化为什么是阴阳之道路呢,为什么左为阳。右为阴呢?是不是,为什么左升右降呢,于这一点有非常大的关系。在于我们中医上讲的的为什么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为什么东升西降,这一点天地日月共同引起来的现象,所以说五行并不是虚幻的,阴阳并不是虚幻的,都有实质内容的,处在中国的角度,由于地理位置影响,地步五行。东西南北方向,不同的气象,指定五行的变化,相反有人在澳大利亚,左右手阴阳于中国人恰好相反,他的五行之气也恰好恰好把它倒过来,移形换位,地心、太阳地球互相影响的关系不一样,相对应我们考虑跟月亮的关系也会产生一些差别。
古人就是观察到这一些非常质朴的自然界的道理,把他们归结为五行阴阳然后得出天地之道,得出万物之道,然后才有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现在呢学习医学,学习医道,学习医术你不要来找我,我这里没有医术。这是要从这个角度来再来一点点领会古人所说的这个道理,再来去学他们有人说五六天合是什么东西,五六天合指的是数,天行六气,地步五行的话,五六天合天地之气,然后是对人产生的影响。一甲子为一周期,所有六十为一周,产生的变化,对于五行阴阳呢我就简单的讲到这。
六气是因为地气上升于天产生六气,五行因为天气下降于地得到五行,所以五行六气都是因为天地之气交融相互交映然后对我们人产生的影响,所以产生五行六气的变化,五六三十,再分阴阳。这事物一定是这样,三十为一周期以后再分阴阳,一分为阴一分为阳,而产生六十为一周期。
我今天讲的都是一些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是说对大家进行论病不做回答,中医药发展的话关键在于这些基础理论的钻研和琢磨,而不在于具体的病症方药上面去变化。这个我以后慢慢会讲的,因为在这方面我也在学习、琢磨,在前进、领会。
有人问:“治湿有温阳去湿,有中药去湿,有清热去湿,有的效果好”,问问题就不能这么问,既然学了六经气化之后就应该知道,脾土不治,脾土不治的话就会出现阳土的木土的不足,因为有湿所以木土不多,这个时候有湿邪的话,一般五行之性的话,盛则克其所胜,土盛制水,是不是,制什么水,以中焦是阴土盛而不是阳土盛,己土盛而不是戊土盛,己土盛的话必然克的是阳水,必然克的是水中一点真阳,而不是去克阴水,己土剩了只会是助阴,阴土盛了是克的阳水,导致肾中一点真阳没有办法避藏,这个时候有的就会知道所谓的相火外泄,所谓的湿热弥漫,然后还有一点就是说湿土盛了以后会导致克其所胜。这个时候有时候就会导致所谓的相火外泄,所谓的湿热弥漫。然后还有一点就是湿热胜就会导致的,“克其所胜,侮其所不胜”。侮其所不胜是什么?风木要疏导啊。侮其所不胜,肝木不能克伐己土,侮的是什么?侮的是甲木,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于是,病的时候是阴气克阳,治疗的时候是反过来,用阳气治阴。这也是我们人类在天地间生活的状态,阴阳五行变化必然的道理。病的时候,返还,还丹的过程,都是用阳物性去压制阴物性,然后导致阳气在回五行之中,五行传次。这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因为你需要再好好的去看它们具体的差别。首先要明理,明理了之后再做事。理事相合,才是真正的道理。再一个就是,不要一上来就是湿,很多病人都是有湿。这个水寒土湿的十之八九都是水寒土湿。怎么去治,怎么从脉法上把它把握出来,类比出来?这个需要去取类比象,不是那么简单。不是那么简单的去看,如何是湿症,然后又是化热。相火离位以后,治法就是让相火归位。温病学派就不懂得这点,所以温病学派永远背离医道。可以说温病学派连医道的边都不沾,它永远都是背离正确的治疗,而用简单的医术来调理人的身体。或好或不好,时中时不中。当然了,老百姓是非常无知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他们只知道暂时能活就好了,暂时好像也能挺过来了,用完抗生素之后他们觉得救了自己一命,同样用完寒凉派以后他们也会感恩戴德。但真正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们要心里明白,不要去急功近利。这一时代就是这样,要自己有自己的定位,就像诗经里说的一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个时代太乱七八糟了。在那片风雨如晦,天昏地暗,见不到一丝日月,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只有公鸡在早上该打鸣的时候还是打鸣,该司晨的时候还是司晨。所以说真正的君子,真正的有道之士,在这个时候自己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不以外物为移,这就叫君子有所为。我们学医也是这样,我们不求短效,我们也不求病人感恩。我们要知道的就是这里面真正的道理,真正的原因,事实是怎么样的。这也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所以说,中医方面,真正的医道要振兴还是有待时日的。像有的中医说的,医道要振兴可能看不见了。他就根本不懂中医怎么能看见医道要振兴呢?从洛书的道理来说,大家回去我建议把河图洛书好好看一下,黄元御的思想完全脱胎于河洛之图,这是医学的正脉。以后抽时间我会把河洛之书再讲一遍。最近可能比较忙,朋友的邀请吧,准备把思路整理一下写一本书,当然也有关于河洛的问题。不过写东西也是很费劲的,思路的一个整理和提高,不断的思索和阐述的过程之中,自己也对自己以前讲的东西,所学所知,有了一个更明了的看法。
简单的来说吧,对中医,要知道脏腑经络的生成运行,然后呢,外物天地日月运行与人体之间的相互感应,经络流注也是这样,你不能简单的揪着一两点,看着子午流注,唉呦,什么时候到肺经,什么时候到肝经,把这些问题都归结在那儿。这样的话你偶尔归结对了,你就得意,偶尔归结不对,你又失落,得失之中恰生烦恼,这样的话没有给别人治病反而给自己添病。
所以对中医这个医学的了解。我觉得医道吧,医道之学还会在昌盛起来,这一次昌盛有可能超出仲景甚至黄帝内经的范围,因为真正的医道它从来没有跟中国真正的文化,就是说中国禅宗,中国道家,佛家,真正的智慧融合一体绽放出来,这就是它的缺陷所在,没有扎根于这种土壤之内,就很难长成苍天大树,这么几千年下来,盘根错节,已经是千疮百孔。所以古人说,始皇烧书而书存。秦始皇一把火把百家的东西都烧掉,真正的知识是不会灭亡的,我们中国人的知识不是说是能从书本上继承下来的,他真正是一种精神,他是道,天地之道。如果那几本书能继承下来的话,那就不叫道了。之所以把百家知识都废掉,就是因为知识界整个思潮太纷杂了,已经没有办法管理,这时候快刀斩乱麻,就像毛主席进行文化大革命一样。所以我们不要以一种小家子气来看,唉呦,珍本医书丢失了,谁谁谁宝贵的经验又丧失了,怎么怎么的。固然可惜,但是这么一小点东西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所以医道的兴与衰就算多上几万本珍本古籍医书,有用吗?关键我们这些人学医的这种态度,这种出发点,这种出发心,出发心对了,地下一切免谈,自己就上路了。
前几天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讲座,南怀瑾先生就说啊,“我回来了又看到了几十年没见的老朋友,这些朋友呢,几十年没见还是一样啊,一点点都没有变化,举手投足还是那样,还是那些习气,还是那些烦恼。”这就是对自己没有真正的观察,真正一个人对自己反省,“天行健,君子自强以不喜”,“一日三省吾身”,是不是?过去古人说“夕惕若”,晚上回来要对白天的事情反省,对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处理事情每时每刻的状态要进行去观察,但这种观察,不是说我这就对,我这就不对,不是这样的。而是能自己“观照”自己,知道自己处于一种紧急的状态了,所以急躁,马上放松下来,能够回到平时的状态,能够回到你打坐时候的状态,能够回到你真正心情感到舒畅超脱的那种状态,时时刻刻这样观照的话,习气就会转化。所以说,南先生看了这些老朋友之后,对他们来说只有四个字叫“变本加厉”,“这个人活了一辈子,越活到老,什么都没学到,只是习气加重了,欲望加重了,然后是诸多的烦恼加重了,变本加厉”。知识懂得多了,障碍更大了。所以为什么年纪大了,没办法学东西了,不是年纪大了的问题,而是说年纪大了,他们就更无法反观反省自己,我现在也在每天反省自己,一跟你们讲课的时候,我的这种语气我的状态,我的心情这都在“观照”之中,这种心情是不是和我平常不讲课的时候,坐在那儿一个人舒舒服服躺在那里睡觉的时候,是不是一样呢?如果不一样就不对了,那就要放松下来,为什么不一样。“夫道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你这个状态发生变化,有起落,也有问题。你白天是这个样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在梦里又变成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种心态,另外一种状态,那这又不对了。所以说,在不断的“观照”之中。初期光照,没有方法,只是在用意去收摄,等到观察了一整子以后,有个着力点了,然后有个落脚之处了,这时候再继续,就好像牧童路中放牛,开始牛不听话,最后牛听话了以后,就可以把牛栓在一棵树上了,然后再放牛呢,牛已经听话了,就可以赶着它了,心态也是这样,等到时候真正达到放牛这个境界了,就可以随意叫它,然后出入了。这个也没有次第,这是在观心运动之中慢慢知道。为什么我强调这些呢,强调这些了,你的心灵才能慢慢宁静,你这个心才能成为真正的照天照地的一面明镜,这个时候你才能透彻的观察事物,才能够取类比象。如果你想你这个镜子锈迹斑斑啊,满布污浊,你怎么样观察万物,你怎么样取类比象。
所以说中医是唯心的,外物都是这样,百千世界万物,只要你心中不存一物就没有一物,你心中映见一物就是有一物。这个时候你才能达到中国古人所说的气,什么叫吞吐山河,什么叫气贯长虹,全都是以一心为主的。
有人说:“医生必须要有医术啊,医生必须治病这是现实的要求。”你既然当了大夫,你必须要有医术,但得本不愁末,但我现在讲的不是医术,你有了这个东西以后还愁医术吗,你就可以非常恰如其分的分析各种术各种道。总是以一种非常急促的目光来看待问题,而没有对中医整个进行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对自己负责任,对自己做人和整个学医负责任的,这样的一种态度和理解,你怎么去心静?不妨碍你读书,不妨碍你接受别人的小术,接受别人的治病之道,只是你这个心态,学医是你最根本的东西。你最根本的东西都丢了,你再去搞医术,无源之水,你此术应用以此病,换了时间换了位置,里面有东西变化以后,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以后你这个方法流传下来不是害人吗?所以我们学东西,不要教他现成的,就象吕洞宾一样,吕洞宾看到一个比较虔诚学道的人每天都对他膜拜,然后是虔诚的膜拜,吕洞宾对他说:“看你这么虔诚我就送你一点资粮吧。”然后用点金术给他点了一块金子,然后那人看了以后说:“不要。”那吕洞宾就问,“那你要什么?”那人说“我要你这个指头。”呵呵,你说这个人贪心吗,你才给我点了一块金子,我用你这个指头可以到处点金子。大家退而求其次,你不学吕洞宾,你学这个贪心的人也好。学医呀学什么东西,一定要有足够大的贪心,要不然的话,得少为足,气量太小的话成就肯定有限。就像我们说的什么叫菩萨,菩萨就要大心众生,什么叫大心,欲望大胸怀也大,所求的也大,这叫大心众生。就像我们古人一样人只分两种人:大人和小人。局量小的叫小人,局量大的叫大人。我们学医就是要追求,就是要做大医。大医做不成,沦落下来了,只能做个小名医,但是你要明白,你要是求医术的话,求不好的话,沦落下来也就是个江湖医生。
所以说学医是对自已有交待,学医不是为了治病,学医也不是为了慈悲病人,是为了慈悲自已。行行好吧,自已满心的疑惑,满脑子的烦恼,慈悲慈悲自已,把自已这些东西搞明白,别叫自已继续烦恼下去,继续愚昧无知下去。跟别人没关系。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现代的人,写东西啊,学东西啊,都是为别人。
唉,所以唠唠叨叨地就跟大家讲了这么些。南怀谨先生说,好话呢,都不好听;好听的呢,都是骗人的话。这需要大家具有鉴别的意识。就像有的人跑到我这里来问,治糖尿病用什么方子? 我说有糖尿病没有方,他说,到底怎么治?用什么方用什么药?我说这个没法给你讲。
大家只有以这条道路来学医的话,我们见面才是同道。是同道的话才会有共同语言。这个时候,才能够怎么样互相去用自已的思维去感应这种病的变化,感应天地万物的变化,然后理清自已的这种状态、这种修行,然后,说话的时候才能口径一致。你说的我能听懂,我说的你也有够感应,就这样。要不然有时候说出来了以后,我说的是这个东西,你理解的可能是另外的。
但我今天说的是基础。医学呢,一方面是医道,另一方面又是医术。只是但得本不愁末,得到这个本以后,中医才能够真正的兴盛起来。才会,就像我们古人说的,有一个做学问的人,别人问他说,你现在到什么地步了,还看什么书啊?他说我什么书都不看了,我就坐在这里。叫坐道日进。这种话,古人书中也经常出现。就如说我们学医学,你不需要再看书,你也不需要再去看病,你自然而然就会提高。由于你时时刻刻再感应外在的变化,感应天地的变化,感应自已的变化。这些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你每天就会越来越亲切,越来越与天地合为一体。这个时候你自然对养生之道也越来越明了。然后呢,对身体的变化,对经络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这叫坐道日进。我们现在所要学的,就是如何坐道。这个时候你再来看书,无非像儿戏一般,嗯,怎么样,怎么回事?非常放松地去分析。就像有人说的,就是晃晃眼睛而已。不是像现在有的同学,哎呀,这本书好方子呀,恨不得一头扎进去。这个方子当成宝贝一样弄回家好好琢磨,嚼他十遍八遍的。当然了,这也是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但这只是初级的状态。真正的东西不在书本里面,不在外面,在你自已的心里。当然这话说起来太老套了。对于学佛的人来说,(使人自心为心)的话,很少有人能感应。
刚才,有同学说,心静了,则相火完全归位。这不是这么讲的。我们的五脏藏五神,五神里头有一个叫意,其它的是魂魄精神。只有意是主动的分别意识。我们由于意不能安藏导致神气的浮越。所以呢怎么样是清静呢,不去分别:我们眼睛看到一个鲜花,心里不觉得馨香美好;看见残破败落的局面,不觉得萧凉悲观,去厕所看见污秽的东西呢,不觉得恶心厌恶。看见美好的东西,不觉得有亲近、摄取的欲望。这个时候就是一种平常心态,就是一种定力。我们把握住这个心态的话,就叫无分别,这个是修道的第一步。但它还不对,只能初步给大家讲一下,大家知道这样以后叫清静。所以得到了这个以后,脾主意,脾为阴脏,意一定要藏,阴主收藏,阴气不收藏怎么办?已土不收藏,湿土就会四泄,就会外散,外散了以后克伐的就是壬水。为什么古人说,九宫八卦不离壬呢?关键在于保护这一点壬水,肾中一点真阳,坎中一点真火,所以说要收敛已土。而收摄已土呢,作为我们修炼过程中一样,而且作为我们医生来说,为了制约已土,我们可以燥戊土,燥戊土可以达到收藏已土的作用。燥戊土以制癸水,癸水弱了以后,壬水自然就强了。已土主升,藏而后升,已土不得升了以后,导致壬水也不能升。戊土主降,戊土降了以后,癸水才能收藏,这叫土克水。癸水收藏了以后,坎中的一点真阳才能密布。坎中真阳不能(密布)了以后,则能导致相火离位,相火离位了以后,则会产生人体很多种变化。我们对于这种变化一定要知道他是怎么产生的,七情忧扰是因为肝气郁结,是因为木气不达,水寒土湿这是必然的。所以说,黄芽天魂这是一个大法。在这个大法的基础上,我们要知道寒热阴阳的偏重,然后来调理,叫原火归位。所以在临床上你看很多种病,又怕热,又汗出,又能吃。一个方子下去以后,没了。怕冷了,见凉东西跟见了仇人一样,这就叫相火归位。所以已土不能升你就要升,癸水不能藏你就要藏,所以附子理中汤,四逆汤,这个是可以作为人养生保健久服的一种药。只要你看对了的话,它是可以长服的。有人问有没有养生的药,有啊,附子理中丸。
有人说过用阳药会不会激发精化为气,然后导致精气亏耗的这种状态?
这就看人了,你如果长期吃这药,你又不能够守已,不能让自已的意识去安分,肯定不行啊。这边不断地用阳去克阴,这边阴气又不断地耗散,这是一种内耗。虽然这样,这还不失为一种方法,这还是一条较为正确的治疗道路。因为现在的处于世间俗世的人们,你不可能要求他们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现在国家领导人就这个素质,他不能够领导社会风气转为一种平静和谐安祥的状态,人民的心情状态每日还处于一种盲目挣扎、争斗的状态。大家不是去追求这个就是去追求那个。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偶尔休闲下来,还想听听五乐五音。而且享受美味的时候又不知道节制,追逐快乐的时候不知道收敛。所以这个社会风气,这种理念不纠正的话,中医永远不能进步。我们要做的是从根本上来纠正。而不做,怎么样,去侍候他们这些人。所以你看有些人,觉得自已有点钱,觉得自已有点势,就说,你把我什么什么给我解决好就行了,怎么怎么样。这种病人来了,我是不会给他们看的。他自已的习气都治不好,自已的习气又摆在那儿,药物治疗也是徒然。不会对他身体有任何作用。
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这句话,我还做不到。我只是对自已的内心,稍微有所了知而矣,对阴阳五行有了一个简单的认知。而这种认知的,是不依外物的,是不依黄帝、歧伯、仲景等等等等,是自已的真知。有了这些以后,用这些去看病,用这些去领悟疾病的变化之道。所认我跟大家说,我学医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很多时间,没有在看医书,看医书只是偶尔的一刹那,看过的东西,到时候自已会去融会惯通,把它们全部理解掉。我不会在脑子里行成任何一个自已所知所学的医学上障碍。有了这个知识,不断地,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功啊,这个东西,你有了一分,一放大了就是十分百分的效果。所以说,落到实处是最关键的。黄帝内经、老子、仲景,总归是先行的遗迹,他是他你是你,你真正学到自已身上,学到最后,你与先贤先圣恢恢乎心心相映,你知道他们是什么东西,你知道你理解的这个东西跟他们是一模一样。你能肯定你学的绝对是正确的,跟先贤先圣领悟的是同此一物,初步就是这个。但你这个是要经得起自已的考验的。当然这也是问题。初步是要这样,然后再去考证它。当然了,有了这个以后,当然对于医学来说的话,还是一钱不值的。到底来说,医学还是自成体系。这时候你还得去学内经,还得去学仲景,但是这时候你去学的话,就不一样了。就像一个明眼人,大家一看,就能顺理成章的接受阴阳五行的道理、六经传化的次第。为什么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自然而然的你就能接受。然后对很多问题你就有自己的思索能力,为什么是这样,你就会自己去思索。这叫正思维,而不是你一开始学习时的那个思维,那叫比量思维。为什么呢?这个人说个这个,那个人说个那个,拿两个东西进行比较,跟你了不相涉,很多东西还是别人的,这个不叫学习。这个叫作做考据、做考证。最可恨的是考古学家,做考据的,他们对知识界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淆乱视听。就像天桥看卖把式的,虽然看过很多卖把式的,但他自己真正有没有功夫?没有。他也可能从旁敲侧击中知道,这个可能练的好,那个可能差一些,但对里面的东西他是全然不知。更有甚者,国家上上下下,提出来,想让西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来证明中医,这个就不用说了。这股潮流会过去的,会一去不复返的。这些中西医结合的大夫,也会被潮流彻底的抛弃。
学医吧,最开始还是要博览群书的。我刚才给大家讲的道理,你要是觉得可行的话,你就去实践中做。关于内心修证、修行方面,是非常深的一门学问。说到这里,有很多东西就不好说了,因为牵扯到各家的人我是非。很多的佛家、道家,他们对这里的理解都是有分歧的。就像学中医的,有温病派,有火神派。所以,如何去澈明其中的道理,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知见。这个知见是怎么来的?是你自己修证来的。不要以为跟了某某法师,就等于念佛了,就等于什么什么了。为什么念佛?念佛能成佛吗?为什么能成佛?佛是什么样?学道者就要弄个清清楚楚,对自己有个交代。学医也一样。我现在学医只是想对自己有个交代,我觉得对自己还是交代不过去,所以还是要学。直到我自己觉得对自己有个交代了,那时候就放心了。“心中的一钩去掉,一体众生,众生一体”,你又在玩这些文字游戏,真是无聊。这些文字游戏,毫无实意,对学知识一点帮助都没有。我看见这个字就没有这个字。这个心字可以这么写,也可以倒过来写,只要大家认可它就是一个“心”。这个世界间,我们为什么看见树木、楼房、街道等等,这是众生的共业。大家共同认识、共同认可、共同显现出来了,叫共业。你能超脱这个共业,你就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但是既生斯世,既然生在这个世界上,共业习气还是非常深重的。超越了这个,有时候就会有种种神通变化表现出来。
今天就阴阳,讲了些与医学关系不太大的东西。只是想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阐明一下,我们医学是非常博大的,它可以有很深的内涵,不要不它看得非常简单浮浅。我们学医是为了做学问,是要整个身心去体会,这是要终其一生来做的,而不是时做时不做,当作你们吃饭的营生,不是这样的。只有终其一生,把它当成一生的东西去体会,去研究,你才可能研究出来。我跟你们说,人是不分悟性的,只要你用全身心的力量去做,都是大根大器,都会最终成就。不像遇见个老和尚,“他有根器,他没根器,这个根器浅,这个根器深。”完全在你,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发心。学习心态正确了,这时候你的道理马上就会宽敞。心态不正确,心态迎取,想得到一个什么东西,想怎么怎么样。所以我跟你们说,平时我们作人,我们说话,尽量诚直一些,想什么说什么。你可以不说,但你要说,你要做,你要想,最好直白,最好直截了当。这样你内心也就会诚直。你不会骗自己,你看病的时候,你感应事物的时候,你也不会骗自己。这样,你才有一颗诚直的心,有一颗正直的心,那么正面镜子也不会欺骗你。心态迂曲最终想学成医道,那绝不可能,就像煮沙成饭。即使活上几大劫,活上几万年连医道的边都沾不上,因为他本身带着有色的眼镜。你可能想,我的镜子扭曲,那我戴个有色的眼镜,用来弥补一下。那是越涂越乱。大医精诚,要求我们有一颗至诚的心,有一颗真诚的心来应对事物,我们会感受到阴阳的变化,我们会深刻地了解到五行的变化原来是这么直截了当。以一种坦直的心态来应对周围的事情,白天来处理工作方面的事情,晚上睡觉去如此的思维,那么你学医的道路就会坦荡的多。所以过去很多人说,学医首重德性。什么叫首重德性?德性不对,你出不来的。这不像武侠小说说的,有的人功夫非常高,但心境非常迎取歹毒,没有这回事。这是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关于我今天讲的五行阴阳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我再做一下解答。元旦前可能还会讲几次,只是不会常来了。等元旦后,我书稿基本写完了以后,到时候再给大家继续讲《四圣心源》和《神农本草》,我们一起讨论讨论。可能讲解的方法和思维和以前就有所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在进步之中。
有人问,脱发的病机是什么?发为血之余。头上这几根草要长好,一定要水分够,萧杀之气不能太足。所以金气不降的话,五行之气,盛则现,和则不现。如果五行金气盛的话,金气就会凸显出来,天下就会行秋令,欲降不得降。所以你要看,燥气是不是一气独盛,肺气是不是郁住了。另外呢,发为血之余,你精血之气是不是足。要看看是逐渐的脱发,还是天生发质就不好,是先天肾气亏虚,还是后天脾胃的问题。这里面就需要你去辨一下。
行,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好,再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