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莱默南京待遇: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06:01
 

  对于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早就有所耳闻,但是一直没有去读一下,这次买了电纸书后,看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书了,看完之后感觉真是看之恨晚啊!

  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政治的态度和我的是基本一致的。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必然的自根自生”,必然是土生土长的,即使有些制度可以从国外依赖,也必然先本国传统有融合贯通,才能产生积极作用。中国要解决当代的一些现实政治问题,特别是制度建设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得要依赖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的重新挖掘、重新解读,西方制度只能作借鉴和一些小修小补。这是很对我的口味,我觉得每一项制度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都是历史传统和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决不可能是凭空移植过来的,从外移植过来的制度,无法再中国的现实土壤里生根,死亡时必然的。

  钱穆先生在这本书中讲中国的古代的政治制度,就很注重每项制度的历史演变,比如他讲中央官员的名称,就从古代家庭的祭祖开始,讲中国国家的演变,由家到国,家臣演变为国臣。讲唐朝的均田制,从封建时期的井田制开始讲,讲了它逐步演变的过程。讲科举制,从汉朝的察举孝廉开始讲。每一项制度它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发展的,它的演变发展由是根据什么来的,这当中体现的当时人的政治思想、观念和人事需要又是怎样。

  钱穆先生在这本书中几次批评了一些人把中国古代的政治一律看作是专制黑暗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写道“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有了皇帝,违背了现代的什么民主价值就以“专制黑暗”就把中国过去的政治一概否定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虚无主义。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明清之前的政治就不能算是皇帝专制。因为之前朝代的皇权和相权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他们有各自的职能和办事机构,皇帝是不能随便干涉宰相的事情。

  在汉代,皇帝和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有各自的财政来源和财政大臣。皇帝的“秘书处”是六尚(尚是掌管的意思):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书,前五尚是管皇帝的饮食起居的,尚书就相当于皇帝的文员。而宰相的“秘书处”就很大了,有十三曹,负责政府的一切事务。政府的财政来源是田税,皇帝的资金来源是山矿盐商,当时田税是大宗,山矿盐商的收入只占一小部分。掌管政府财政的是大司农,而掌管皇帝财政的是少府,皇帝不能用大司农的钱。大司农和少府都是九卿之一,也都归宰相管。也就是说政府皇帝的财政都要归宰相管。而实际上,皇帝的所有事物都由宰相管,因为当时皇室的所有事物都归御史中丞管,而御史中丞也是归宰相管的。因此就制度上来说汉朝的皇帝很难说是专制的,只有当遇上汉武帝这样的雄主时,才会偏离正轨。

  而到了唐代,就没有宰相了,宰相一分为三,变成了“委员会制”,宰相的职务分给了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拟定政府的一切命令,包括皇帝的最高命令——“敕”;门下省负责复核审查命令;尚书省则负责执行。凡属皇帝的命令都需要在政事堂会议中正式通过,在敕字下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法的。当然唐代也有皇帝不经中书省而直接下命令的,但这种被当时人看作很不寻常的事,于是就被记录了下来。当时的唐中宗就干过这样的事,但做这种事皇帝自己也心怯,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装敕令的封袋也要改为斜封,因此被称为“斜封墨敕”,而唐中宗私下封的官也被称为“斜封官”,为一般人看不起。

  在汉朝政府和皇室的事都归宰相管,皇帝不能随便干涉;而唐代皇帝发出的命令必须要经过政府批准,因此当时的皇帝是很难说是专制的。

  但到了后来皇权在逐渐加强,相逐渐的削弱,最终在明朝废除了宰相,政府的事皇帝一人办了,而到了清朝,照钱穆先生的说法,清朝没有制度,所有的事情是皇帝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对下面的官员下命令,根本不需要什么制度、中央政府,由此皇帝的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然后就是皇帝制度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