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鞋业有限公司图片:古典诗词基本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58:51
1.近体诗的范围
近体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近体诗一般来讲,分为绝体(五绝,七绝),律体(五律,七律,排律)两大类。排律是五七律的推演,铺排而成的。在此,我们以五七绝律进行讲解。
2.近体诗的基本特点
近体诗又叫格律诗。那它的基本特点当然就在它的格律性方面。何谓格律?格,就是体格,律,就是规律。意思就是说,格律诗,是有其本身的体格和规律的,就象一个完整的人一样,人之所以立身为人,是因为人有其完整的体格,也就是外在的身体;同时,人必须有他的脾气,也即个性,是区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人,不具备体格,则无以为人;人,不具备人的完整的体格,只能称之为残人;人,不具备独有的个性,那就不能称之为独立的人。格律诗,也是这样。体格是外在的形式,而规律则是内在的精华。
那么,什么是格律诗的体格和规律呢?
2.1格律诗的体格
体格,就是外在的形式。格律诗的体格是完全区别于古体诗的。正如人要具备什么样的体格才能是人呢?很显然,就是人的外在身体物质,头,四肢,躯干,内脏呀。。。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格律诗的体格,基本上讲,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
2.1.1我们先从五言绝句将起。五绝分平起式和仄起式。每式均有首句押韵和不押韵之别,其中五绝以首句不押韵为正体。
五言的律句格式:
11001(A)
00110(B)
00011(C)
11100(D)
注解:为方便计,用1 代表仄声,用0 代表平声。
仄起式
正体:11001,00110。00011,11100。(ABCD)(起句不押韵)
另体:11100,00110。00011,11100。(DBCD)(起句押韵)
平起式
正体:00011,11100。11001,00110。(CDAB)(起句不押韵)
另体:00110,11100。11001,00110。(BDAB)(起句押韵)
A和B,C和D两两平仄相对,是谓对;B和C,D和A两两平仄相同,是谓粘。
五绝的格式就是“对-粘-对”。
仄起正体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频: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张祜: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三句石字拗而不救)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起句拗,次句以平救之)
龙文鸳侣:秋夜怀人
一别三千里,孤身五六年。今宵杨柳月,何日得团圆?
仄起另体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龙文鸳侣:秋嘉桥望南水关不见
西望南水关,白云相与闲。忽惊汽笛响,北雁老愁颜。(起句拗,次句以平救之)
平起式
正体:00011,11100。11001,00110。(起句不押韵)
另体:00110,11100。11001,00110。(起句押韵)
平起正体
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工整)
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龙文鸳侣:五绝/雪
谢家云柳絮,高适比梨花。莫道山中冷,相思一例斜。
平起另体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2.1.2五言律诗
五律的是五绝的多循环一次哦。五绝的格式就是“对-粘-对-粘-对-粘-对”。
那么,五律的基本格式如下:
仄起式
正体: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ABCD ABCD)(起句不押韵)
另体:11100,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DBCD ABCD)(起句押韵)
平起式
正体:0001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CDAB CDAB)(起句不押韵)
另体:00110,11100。11001,00110。00110,11100。11001,00110。(BDAB CDAB)(起句押韵)
仄起正体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沈全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仄起另体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张乔: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平起正体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平起另体
李商隐: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黄金五百两:五律
金陵叹几何,今夜慨思多。一列石头在,六朝逝水磨。古君思霸业,今我看共和。月照钟山外,涛声相与峨。
龙文鸳侣:题雁影孤舟图
孤舟隔嫩寒,春水晚潺潺。近岸夭桃落,临流修竹繁。生涯犹不系,花事竟何干!山色空朦外,雁闲人不闲。
2.1.3七言绝句
七绝比五绝每句多出两字,类似于在声音延长一拍。七绝以首句押韵为正体。
七言的律句格式:
0011001(A)
1100110(B)
1100011(C)
0011100(D)
平起式
正体:0011100,1100110。1100011,0011100。(DBCD)(起句押韵)
另体: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ABCD)(起句不押韵)
仄起式
正体:1100110,0011100。0011001,1100110。(BDAB)(起句押韵)
另体: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CDAB)(起句不押韵)
平起正体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赠别二首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李商隐: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平起另体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郑畋: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仄起正体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杜牧: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仄起另体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1.4七言律诗
七律比七绝多循环一次,类似于七言四句在唱一遍。七律以首句押韵为正体。七律的格式就是“对-粘-对-粘-对-粘-对”。
七律的律句格式:
0011001(A)
1100110(B)
1100011(C)
0011100(D)
平起式
正体:0011100,1100110。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DBCD ABCD)(起句押韵)
另体: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ABCD ABCD)(起句不押韵)
仄起式
正体:1100110,001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BDAB CDAB)(起句押韵)
另体: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CDAB CDAB)(起句不押韵)
平起正体
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杜甫: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陆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李商隐: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平起另体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龙文鸳侣:教育学院开学恰在中秋戏作时小开任九八数学班班主任
昔年自美潇湘水,今日方知吴越牛。九死何妨皆大学,一生能得几中秋。当班主任诚非易,有指挥权且莫愁。拍岸惊涛公瑾在,江山收拾待从头!
仄起正体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仄起另体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需要提到的是拗,一般是指奇数句而言的,一般需要救,可句中救,也可对句救之。对于偶数句,则必须注意孤平的问题。孤平,是诗之大忌讳。
2.2格律诗的规律
格律诗是有规律可循的。诗的规律,一般而言有句式,对偶,结构与写法,意境等方面。
2.2.1句式
格律诗的句式,因为为了适应音乐性的需要,节拍之间比较匀称,比较平缓,加上平仄,就带来抑扬顿挫的效果。
五言句式一般为三拍,2-2-1,2-1-2;七言四拍:2-2-2-1,2-2-1-2,当然也会为追求效果,而有些变化。
2-2-1:
细草微风岸
空山新雨后
楚塞三湘接
八月湖水平
2-1-2:
凉风起天末
青山横北郭
海上生明月
万壑树参天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2-2-2-1:
昔人已乘黄鹤去
丞相祠堂何处寻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摇落深知宋玉悲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2-2-1-2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王浚楼船下益州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七言的变化句式比较多些,如
2-2-1-1-1: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1-2-1-1-2:
出问题时有毛选,得欢欣处且秧歌。(聂绀弩)
1-1-2-2-1: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1-2-1-2: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2-2-3:
穷愁怕听风雷雨,辗转难离苏皖湘
1-3-1-2
再九回肠身不复,得三生幸事全忘。
2.2.2对偶
对偶上,五七言绝句不要求对偶。五七言律诗,则要求三句与四句对偶,五句与六句对偶,而首句与二句,七句与八句,则不要求对偶。但因为它们都是成双成对的,故有被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类似于人一样,很形象。
虽然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偶,也有首联对偶的,甚至首尾联都对偶的。那是少数了。
试举一例以证之。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老此首四联皆对偶,实属稀见者。
至于对偶的作法,属于另外的专题了,在此不讲了。
2.2.3结构与写法
结构上来讲,前人总结为“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可以说是千古文章不变之法。
写法上,当然有多种。如:景起-情接-事转-感叹结。
2.2.4意境
对于意境,我觉得是个很难的概念。意境,就是把自己的内心的“意”和外在的“境”相融合起来,使之浑然一体,变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通过你的“境”来传达你心中的无尽之“意”。古人所讲要“传神”,也就是这个意思。
读诗难,写诗也难,难就难在要把握其中的“意”为难。
如若失去了“意”,光流下“境”,那就变成没有灵魂的东西,那就是堆砌词藻,那就是行尸走肉,没有什么意味的。
同样,如若光有“意”,而没有什么“境”,那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感染力度,变的好象在空口说教一样,让人只能是讨厌而已。
所以写诗过程中,“立意”是很重要的,“造境”只是余事,是需要符合“立意”的需要的,这就是艺术创作之区别于游览观赏的地方。
3.对于平仄和用韵问题的主张
近人多喜欢将两句话挂在嘴边,叫“普通话四声”,“力推新韵”。
我是极力反对的。格律诗的格律就在于她的音乐性上。我们要想办法突破不懂她的难点,而不是随意的说要“突破旧框框”,甚至还说她是个“僵死的女神”,尽管漂亮,只属于“古代”。这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它掩盖了一些主张者的无能和虚伪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懂,才找个幌子做遮掩罢了。
首先,普通话的来源问题。
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和东北一部分话为基础的。它的受人重视,是在宋元之际。隋唐宋以前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南方方言区内。所以写诗,自然是以南方的方言为基础。而平水韵正是这一当时情况的总结和规范。以至提升为官方指定的标准。
宋元之际,随着北方少数民族侵入中原,既而入主中原,形成统治,政治中心北移。他们在接受汉族文化的洗礼时,特别是语言的学习,他们有极大的差异。他们学不会以南方方言为标准的“普通话”(!!),特别对入声的把握那是一塌糊涂。所以他们就不要了,正象日本人学的古代南方方言一样,他们发不出如此细腻的南方入声字,尽管他们的发音中还保留了入声字的一些痕迹。但是他们毕竟相差太远了!
说的不是很中听的,那就是他们学的“四不象”(!!)。
当然,主张者说了,语言是发展的。没错!是发展的。即使我们现在的南方方言也未必跟古代是一模一样。
第二,诗词曲用韵文学的文学发展史。
唐代哦,就不用说了。宋代,盛行的词,又称为“诗余”,那用韵自然也是以平水韵为基准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词谱,词韵,也只是把平水韵合并了用;随着长调的发展,用韵的增加,单用一个韵部,显然不够了,于是就产生了宽用,通用。
可是还是以平水韵为基础的,没有离开平水韵。所以,在宋代,诗,词都是平水韵的。
到了元代,北方的方言,逐渐成为一种统治者的统一南方的工具(官方语言!!),被强行推广。北方民族本来就善于唱,随着曲的产生,加上官方的推行,它的用韵问题产生了,很显然,要适应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这样看,必然以北方的“十三辙”为基础。
但是要说明的,此时的诗词,好象是南方人的专利一样,它的用韵仍然是用南方的平水韵。当时的官方也是承认的。
至于有些北方的诗词作者,想吟诗填词,也只好努力学习平水韵。除此外,别无它法。
到了明代,因为统治者本身是南方的,后来迁都北方(那是为了充实北方的边防!!),所以对当时的诗词曲用韵文学的现状,采取的是比较宽容的做法。
对于平水韵的使用,显然是大力推行的!!何以为证呢??
可以从八股文的发展来说明。八股文,把南方的平水韵的平仄,对偶和用韵推行到了极至!!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他们遇到的语言学习问题和元代非常类似。但是,此时的诗词曲用韵文学的发展已经都很成熟了,统治者也只好听之任之,各行各道,交通规则,不予改变!但是对于语言来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却正式得以确立,随着江山的一统,逐步推广至全国。正式成为“普通话”。
同时,清代统治者,沿袭明代的做法,八股文开科取士,更甚于有明一代。这都是加强统治的手法。
当然,普通话的推行,对于文化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诗词曲小说等百花齐放,终于成就了清代的文学大发展。
民国以后,文学复兴,后来有引入了西方的文学,新诗得以产生,并形成风潮。这是文学史上的大发展。西方讲究自由和随兴,所以新诗也就不讲求音乐性了。近百年的发展,确实也是名人辈出。
值得总结的是哦,诗词曲都是各有各的规律和规则,定制。不可逾越的。所以,即使清代,还是民国,诗和词的用韵和平仄,都依据平水韵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曲的平仄和用韵,还是很有讲究的,只不过是以“十三辙”为基础的而已。
第三.解放后五十年文学的诗词曲用韵文学的发展
解放后,文学上讲求“百花齐放”,各种思想,思潮都得到信奉,都得到发展。这是好事。国家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做出了表率。毛主席平生只写古诗,不写新诗。周总理的诗词水平也很高,这是因为他们的古文学水平很高。当然,也有写人因为忙于革命,文学修养的时间不多,为了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写了些出律的诗词,也是有情可原的。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
至于近代,现代,当代的真正的国学大师们,他们都是懂的这些基本知识的。你可以历数国学大家,他们没有主张平仄不要,用韵完全从宽的,他们知道,如果连格律诗的格律都不要,不讲究,那就不是格律诗,格律诗之所以是格律诗,就是因为她所具有的格律!如果格律全被破掉,那就不成其为格律诗,那就失去了对格律诗的最起码的尊重!!
第四,我所分析的近来人的观点根源
我想,之所以产生“普通话四声”,“力推新韵”的说法,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是其来有自的。
现代人做事讲究功利性,潜心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多了,在加上古典文学有浩如烟海,“萤窗白首一书生”,已经不是一般读书人的理想了。反映到治学上,就是浮躁,不能穷究,不能专精,率性而为,其实是轻率。不懂怎么办?那就找个借口呗!更可恶的是说,格律已经僵死了,在死守她没有价值。那都是屁话!!
反问他一句,格律诗定型于隋唐时代,为什么到了清末民国乃至现代还是坚持平水韵的平仄和用韵呢!!只是到了我们这二十年才兴起这种论调呢!!
难道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可笑和悲哀吗?!!
4.平水韵并不是很难的。
古代人往往几岁就能诗能词,中规中矩。显然这并不难。我想几年时间完全可以学的很好。我的这个结论显然是成立的。
为什么我们有些人三十,四十了还不如一个小孩那样能学会平水韵呢?
那难在什么地方呢?
难就在于,人要有心。要有去克服的心。
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看来,平水韵是不难的,为什么难?非难也,是不学也,是不为也!
词牌常识
(一)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馀”。由于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数、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情况还是如此的。
在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创造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的。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二)词牌的来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1、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三叠就是三段,如《兰陵王》、《西河》等。四叠就是四段,仅《莺啼序》一调。不再详述!
……
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忆江南、浣溪沙、菩萨蛮、卜算子、西江月、鹧鸪天、临江仙、蝶恋花、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下面,我们举一些常见的词牌来说明,为了显示古人填词的严格,所以举例不止一首。举例全部选正体。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出”是入声。
《梦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顺便说一下,温庭筠貌如三国张松,有才貌丑,官至极品,常去青楼,一笑)
《浣溪沙》

四十二字,双调,平韵。别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小庭花》《满园春》等。四、五两句常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例:《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首句可以用“仄仄仄平平仄平”
《菩萨蛮》
四十四字 双调 别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仄)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
(共用四个韵上下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末句不能犯孤平。有人认为上下阕末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大误!)
例:《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菩萨蛮》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青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间闻鹧鸪。
(末句“间”亦有“深”版,)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入声)倚门。
《菩萨蛮 》五代·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入声)头誓(去声)不归。
注:有人拿“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理论来证明上下阕第三字必平,还说温庭筠12首菩萨蛮此处全部用平声(眼睛有毛病),但是温庭筠这首末句第三字用的却是入声(连入声都弄不明白,有什么资格谈格律?),韦庄第一字用入声(代替平声,否则犯孤平;这种情况仅见2例,另一例是辛弃疾的《破阵子》),第三字用去声,其他名家的作品第三字用上声入声者不胜枚举,纵然“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但是“去声绝对不能代替平声”!下文还有更多论述!
《卜算子》
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
例:《卜算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西江月》
五十字 双调 一、二句,五、六句例用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 * *· ‖
例:《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七、八、说”是入声。
《西江月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 》宋·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鹧鸪天》
五十五字 双调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注:上下阕末句不能犯孤平!
例:《鹧鸪天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临江仙》
又名《谢新恩》、《庭院深深》等。六十字 双调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临江仙 ·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 ·送王缄 》宋·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三国演义》开篇词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看”古代读平声。“夕”是入声字。
(有人经常跟我瞎JB扯说是贯中大爷的词,偶无语得很)
《蝶恋花》
初名《鹊踏枝》,又名《凤栖梧》、《黄金缕》等。六十字 双调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   · * *   · ‖
例句:《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满江红》——朱天王校对
九十三字 双调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①、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
* *   ·  ** *       ·   **   *· **
平平仄②。仄平平仄仄③、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④、
·   * *   * *· * *     * *   ·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       ·
(此调常用入声韵,而且往往用一些对仗。①少数用仄平平;②有人用仄平仄;③句法照例是上一下四,也有用平平平仄仄的,罕见;④宋词人填此调以柳永“暮雨初收”为准,但是仅柳永用平仄平。)
例:《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满江红 》宋·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蔬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一本作将)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水调歌头》 ——朱天王校对
九十五字 双调 别名:《台城游》《元会曲》《凯歌》等。
仄仄仄平仄①,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②(或上四下七)。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③,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仄平仄④,平仄仄⑤,仄平平⑥。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②(或上六下五)。
***  **    *·  * *  ***   ·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③,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注:上下阕后七句相同!①可以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上下阕②句实际是个十一字句,可以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 *  ***   ·
上下阕③均可以用“(仄)仄(平)仄仄”。
④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可以用平仄平(未见到例子),切记不能用平平平!
⑤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⑥多用仄平平,少用仄仄平(见三例)、平仄平(见二例)。
例:《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和时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刘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鴞鸾。
《念奴娇》 ——朱天王校对
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一百字 双调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或仄平平仄仄①,平平平仄}。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 *·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②。
*    * *  *   · * *  * *  ·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③,仄平平仄。 (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④)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 *  *    * *      * * *·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⑤。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②。
*    * *  *   ·  * *  * *  ·
注:此调较灵活,常用入声韵。上下阕后七句相同;
①用上一下四句法;
上下阕②第二字可以用仄,或者用“(仄)仄(仄)平平仄”;
③可以是律句或上一下四句法;
④可以用上一下四“仄平平平仄”;
⑤可以用上一下四。
例:《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一本作“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宋·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念奴娇》宋·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酹江月》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沁园春》 ——朱天王校对
一百一十四字 双调 别名:《寿星明》《洞庭春色》《东仙》
仄仄平平①,仄仄平平②,仄平仄平③。
****  ****  ***·
仄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⑤。平平仄⑥、仄平平仄仄⑦,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⑧,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⑨。
* *  ·  **  * * ·
仄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⑤。平平仄⑥、仄平平仄仄⑦,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
上下阕后十句相同;
①常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少用“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②常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少用“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③常用“(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①②③都禁止用“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④必须是上一下四句法,少用“仄(仄)仄(平)平”仍然是上一下四;
⑤不能犯孤平!
⑥可以用仄平仄;
⑦是上一下四句法,上阕这句有人首字用平声,(三例,文天祥“为子死孝”属此)
⑧可以拆成两句:平平,仄仄平平。
· *  ·
⑨三字豆可以是“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不能用“平平仄”。或用上一下七句法,首字必须用仄声。后五字绝对不许犯孤平!
例:《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宋·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团团(一作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沁园春》宋·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沁园春》宋·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下面我们看看《卜算子》:
《卜算子》
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正体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例:《卜算子》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变体(一)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   ·
例:《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变体(二)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杨冠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变体(三)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   ·
例:《卜算子》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四)下阕末句变“仄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    ·
例句: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我住长江头”的“长”字未拘格律。因为前后两句都要用“长江”才能更好表达意境,就只好破例了!
●变体(五)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   ·
末句变成“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    ·
例:《卜算子》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六)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   ·
上下阕末句变成“仄平仄,平平仄”。四十六字
**    ·
例:《卜算子》宋·杜安世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变体(七)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上阕末句“仄仄仄,平平仄”,
*   ·       **    ·
下阕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七字
* *   ·
例:《眉峰碧》宋·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在下共见到其中七种变体。 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
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二)同调异名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这种做法不足取,我们写词时,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知识渊博,不足取!
(三)同名异调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
(一)依声填词
细分为二种:
1、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又称“按谱填词”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属此!
2、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又称“按箫填词”。苏轼、秦观、贺铸、辛弃疾等属此!
(二)依句填词
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陆游、刘过等人属此!南宋多数词人都如此!这种填词法填出来的作品和依声填词的作品在平仄上是看不出来的!现在按词谱填词属此!
(三)依数填词
明清时有些词人,仅满足于字数、句数与古人作品相同,有时连压韵都不顾!根本谈不上“填词”!在下称之为“依数(字数、句数)填词”!现在多数朋友都属此!
(四)自度曲和自过腔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 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 自度曲,被歌声。”应勘注曰:“自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诗声也。” 苟悦注曰:“被声,能播乐也。刀臣喷注臼:“度曲,谓歌终更援其次,谓之 度曲。《西京赋》曰:‘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张衡《舞赋》:‘度终复位, 次受二八。’”师古注曰:“应、苟二说皆是也。度,音大谷反。”按:应劭 以此“度”字为“隐度”之义。师古用应劭说,故读此“度”字为“大谷反”, 即令“铎”字音,臣瓒引《西京赋》为注,李善注《西京赋》,又引用臣瓒之 说,他们都把这个“度”字解释为“过度”的意思,于是可知他们把“度”字 读作“杜”字音。但是应劭所注释的是:“自度曲”三个字,他以为“自度曲” 就是“自制曲”。”臣瓒、李善所注释的,仅为“度曲”二字,他们以为“度 曲” 即“唱曲”。可是“度曲” 二字,早已见于宋玉的《笛赋》:“度曲举 盼。”宋玉用这两个字,也是“唱曲”的意思。故后世以“度曲”为“唱曲”, 以“自度曲”为“自制曲”,乃是各取一说,二者不可混淆。“自度曲”是一个名词。“度曲” 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语词。不能把“自度曲” 解释为“自唱曲”。
宋代有不少词人,都深通音乐,他们做了词,便自己能够作曲,故词集中 常见有“自度曲”。旧本姜白石词集第五卷,标目云:“自度曲”,这里所收 都是姜白石自己创作的曲调,第六卷标目云:“自制曲” 。其实就是“自度 曲”,当时编集时偶然没有统一。陆钟辉刻本就已经统一为“自度曲”了。柳 永、周邦彦深于音律,他们的词集中有不少自度曲,但并不都标明。不过,凡是自度曲:至少都应当注明这个曲子的宫调,或者在词序中说明,柳永的《乐 章集》按照宫调编辑,姜夔的自度曲都有小序。这个办法最有交代,其他词集 中未有说明的自度曲,后世读者就无法知道了。
自度曲亦称“自度腔”,吴文英西子妆慢注曰:“梦窗自度腔。”张仲举 虞美人词序云:“题临川叶宋英《千林白雪》,多自度腔。”也有称“自撰腔” 的,张先劝金船词序曰:“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苏东坡和作 序亦云:“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这是说:劝金船是他们的朋友杨元素 自己作的曲调, 劝金船这个调名也是杨元素取定的。 自度曲有时亦称“自制 腔”。 例如苏东坡翻香令词小序云:“此词苏次言传于伯固家, 云老人自制 腔。”又黄花庵云:“冯伟寿精于律吕,词多自制腔。”
又有称为“自过腔” 的,其含义就不同了。 晁无咎消息词题下自注曰: “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姜夔有一首湘月词,自序曰:“予度此曲,即念 奴娇同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 便能过腔也。”据此可知,晁无咎的消息,就是用鬲指声来吹奏的永遇乐。姜 夔的湘月词,句格仍与念奴娇一样,晁无咎的消息,句法亦与永遇乐没有不同。 可知所谓“过腔”,仅是音律上的改变, 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 因此万树编 《词律》,径自以湘月为念奴娇的别名,而不再另外收录湘月这个曲调。万氏 解释云:“白石湘月一调。自注即念奴娇鬲指声,其字句无不相合。今人不晓 宫调,亦不知鬲指为何义,若欲填湘月,即仍是填念奴娇,不必巧徇其名也, 故本谱不另收湘月调。”万氏亦不收消息,即在永遇乐下注云:“一名消息。” 其解释云:“晁无咎题名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故知入某 调即异其腔,因即异其名。如白石之湘月,即念奴娇,而腔自不同,此理今不 传矣。”
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鬲指”者。指吹笛的指 法可以高一孔,或低一孔。指法稍变,腔调即异。故念奴娇的腔调稍变,即可 另外题一个调名曰湘月。但这仅是歌曲腔调的改动,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后 世词家,已不懂宋词音律,作词只能依照句法填字。念奴娇和湘月,永遇乐和 消息,句法既然一样,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当然不妨说:湘月即念奴娇, 消息即永遇乐。至于二者之间,腔调不同,却不能从字句中看得出来。《词律》 《词谱》,只能以词调的句格同异为类别,无法从句法相同的两首词中区别其 腔调之不同。可是,周之畸的《心日斋词选》、江顺詒的《词学集成》,都极 力排低万树不懂宫调。其实,万树在《词律》卷端 《发凡》中已明白说了: “宫调失传,作者依腔填句,不必另收湘月。”万氏正因为无法从字句中区别 宫调,故只能就词论词。如周之畸、江顺詒之自以为能知二词有宫调不同的区 别,但他们也不可能作字句相同的湘月及念奴娇各一阕,而使读者知其有宫调 之不同。不过,以文词句法而论,则湘月即念奴娇,消息即永遇乐,从音律而 论,则湘月非念奴娇,消息亦非永遇乐,万氏在念奴娇下注百字令、酹江月、 大江东去等异名,而湘月亦在其中,似乎湘月亦是念奴娇的一个别名,又在永遇乐下注云:“一名消息”,这样注法,确是失于考虑的。
自过腔既然不是创调,它就和自度曲不同。但姜白石以湘月编入词集第六卷自制曲中,可见宋朝人还是把自过腔作为自度曲的。
(五)自由作词、创调
自己已经精通诗词格律(必须条件),按古人填词的规律(句式、平仄、压韵等),自己组织句子,不受词谱约束!不受字数限制!可惜没有谱曲!
或者按现代的歌曲的曲调,根据填词规律自己创调(没那么容易!自己必须精通诗词格律!还要懂一些音乐!)在下的《红梅曲》属此——仅玩玩而已,不可滥用!
《红梅曲》(体验依声填词)
依《红梅赞》曲调填词。用本意。 
群芳摇落北风寒, 
雨剑霜刀若等闲。 
雪海冰山何所惧, 
玉树丛中绽笑颜。 
清香飘万里, 
冉冉入云端。 
飒爽英姿无媚骨, 
代代有名篇。 
唤醒春花竟开放, 
香销玉殒亦安然。
词早期是用来歌唱的——必须有一定的格律,
现在虽不能歌唱,却要人诵读——也要一定格律,读起来才有音乐感!否则总觉得不流畅!
例如现代的民歌、流行歌曲,虽然唱起来没有什么不和谐(实际上,歌唱时已经把一些平声转成仄声,一些仄声转成平声),但是诵读时总拗口!就是因为没有了格律!
大家可以比较我的《红梅曲》(体验依声填词)和原《红梅赞》歌词: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六)依句填词、依数填词的区别——数据比较
诗词中每增加一个可平可仄字,平仄组合格式便会增加一倍!
如果有5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有32种,
如果有10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有1024种,
如果有20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超过100万种,
如果有30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超过10亿种,
五、词的平仄规律;“句”与“豆”;律句,拗句(常见拗句、少见拗句、罕见拗句),词的拗救。1~11字句的规律。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下面我们来仔细讲解。
(一)“句”与“豆”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
前面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
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下面我们根据句的字数来分别介绍:
1、一字句 律句:平 仄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除此以外,没有见到一字句。
2、二字句
律句:平平、平仄。 少见拗句:仄仄。 罕见拗句:仄平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
《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
3、三字句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1)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2)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3)“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例如:
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4)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5)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4、四字句
律句:(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1)律句和“特种律”句
律句常见“(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前者有二种格式是“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合起来是“(仄)平平仄”,有的格律研究家(王力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种律”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翻开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等有关书籍上的词谱,有许多“特种律”句。但是经过严格的校对,这些所谓的“特种律”句,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如果每个词牌用16首作品校对,90%以上的特种律都被推翻!如果用32首作品,则99%以上的都被推翻。综合大量校对结果,古人喜欢使用“仄平平仄”这种格式,但是仍然可以用“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除了极少数句子因语法要求必须用“仄平平仄”外,几乎没有“特种律”!六字句情况也大致相同!
(2)常见拗句:
平仄仄平 《一丛花》上下阕倒数第三句。
仄仄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平仄平仄 《永遇乐》第三句。
平平仄平 《太常引》上下阕末句。
(3)少见拗句:
仄平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仄仄平仄 《雨霖铃》第三句。
平仄仄仄 《沁园春》第一句。
(4)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三种句式非常罕见,常见半常见词调是见不到的。史达祖《寿楼春》中罕见拗句很多,其中就有“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5、五字句
(1)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常见拗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一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五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一下四的五字句除外)。
(2)五字句(上一下四)首字多用仄,很少用平声。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3)注意:五字句律句和上一下四句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可平可仄字的位置要相应变化,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
例如:
《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且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休去倚危栏是上二下三“(仄)仄仄平平”,但一般都是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辛弃疾另两首也是上一下四。)
6、六字句,可以看作二字句加四字句或四字句加二字句。
(1)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它也和四字句一样,有所谓的“特种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但是严格校对后,“特种律”还是被推翻了!例如:
《如梦令》三十三字 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 *  · * *  · *     * *  ·  ·  · * *  ·
例句:《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四个六字句多用“仄仄仄平平仄”少用“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这肯定不可能的!经过校对后发现,虽然词人喜欢用“特种律”,仍然可以用律句!二者仅是统计学上的差别!
(2)常见拗句:
(仄)仄(仄)仄平平 《念奴娇》下阕第一句。
(平)平(仄)仄平仄 《念奴娇》上下阕末句。
(平)平(仄)仄仄仄 《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下阕第四句。
(3)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仄 《齐天乐》上阕第二句,下阕首句。
(仄)仄(平)平仄平 《一萼红》下阕倒数第二句。
(4)罕见拗句:其它都属于罕见拗句。
7、七字句
七字句是五字句的扩展,所以变化基本相同。
(1)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常见拗句:(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三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平)平(仄)仄仄平仄。
(3)少见拗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 《西河》第三段首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 《贺新郎》有四个七字句可以用这种格式。
(4)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七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除外)。
(5)七字句(上三下四)三字豆情况前面已经介绍。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8、八字句
多用上三下五,即三字豆加五字律句(也可用上一下七)。一般来说,三字豆末字为平,五字律句仄起。三字豆末字为仄,五字律句平起。但是不是绝对的。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毛泽东《沁园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9、九字句
常用上二下七、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也可以是三字豆加六字律句(可以换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
最常见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例如《虞美人》、《相见欢》、《南歌子》等。
10、十字句
罕见,《摸鱼儿》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11、十一字句
常用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后五字往往是律句。如《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一字句。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 *  ***   ·
(三)词的拗救。
词的拗救和律诗有所不同:律诗拗了,往往必须救,而词往往是拗而不救。词中仅有本句自救,即律诗中孤平的自救!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算作“出律”的!
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
有人认为古人写词时常用入声、上声代替平声使用,许多词牌的一些字必须用平声!例如: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有人说这是因为入声可以代替平声。其它一些词人在四个四字句第五字用仄声时也多是入声或上声。
再看看其它词牌,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菩萨蛮》上下阕末句第三字有人认为必须用平,理由就是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多数词人用仄时用的都是入声或上声)。此外,《好事近》《更漏子》等词牌中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等句式,明明倒数第二字有人用仄声(多数是入声和上声),词谱却非要规定必须平!——看起来很有道理呀!?可实际上是不对的!
古人确实有用入声、上声代替平声的情况,但是不是常规。如韦庄的“白头誓不归”(《菩萨蛮》)、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破阵子》)、杨万里的“看十五十六”(《好事近》)等,如果不用这个理论解释,肯定是出律的!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
综合以上情况,入声和上声代替平声确实存在,但是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补救办法,并非常规。绝大多数情况下,入声和上声仍然是作仄声的!至于为什么有人认为入声和上声代替平声很常见,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格律专家”(首推龙榆生)根本没有仔细校对过词谱!却把古人的话曲解并当成不可违反的理论!
七、词的押韵和对仗
(一)、词的押韵和对仗
和律诗一样,词也讲究押韵,平声、入声单用,上声去声通用。
由于有许多词牌,所以词的押韵和律诗有些不同,有的词牌必须用平声韵,有的必须用仄声韵,还有的是平仄韵交替押韵。某词牌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规定用仄声韵,就不能用平声韵。除非有另一体。
同时用平声韵和仄声韵的词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仄韵同部,另一种是平仄韵不同部。同部的如《西江月》: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 * *· ‖
例:《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韵脚“蝉、年、片、前、边、见”都是同部的。
不同部的如《菩萨蛮》: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仄)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
例:《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入声韵独立性很强,有些词牌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但是并非不能用上声和去声韵。
(二)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
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又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再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
凡是前后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一)例作的选择
制定词谱,先要选例作。例作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词谱的准确性。一般应选唐朝、五代、宋朝的作品。宋朝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词的格律规则部分失传,词人对格律的理解已经和前人不同,有的词人仅仅满足于字数和句数的相同,平仄全然不顾,所以不能使用他们的作品。至于现代的作品,更不能作为例作来校对词谱了(少数合律的还是可以用来举例的,)!
(二)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
古人制定词谱,将古人同词牌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其句读、押韵、平仄以及变通与否,制成词谱,规定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以及哪些字可平可仄等。格式有不同的,另列一体,选最早或最常见的名家所作一体作正体。
但是这种方法有缺陷:第一,有的词牌例作太少,或者编者见到的作品太少,词谱中就会有许多可平可仄字校对不出来!严重影响词谱的准确性。第二,正体和变体区分不合理,区分过于严格,反而使正体的例作更加缺乏!如《满江红》,戴复古有首作品比正常格式多押一个韵,其它格式根本没有明显区别,就被另立一体。又如《水调歌头》,贺铸又一首作品用了平仄韵同部通押(他喜欢这样做,其它词牌也好如此),也被另立一体!还有什么样的体是正体,有人认为最早的是正体,名家作品是正体。实际上有的作品出现虽早,但是格律没有定型,后人模仿者极少,根本不能做正体!如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韩幄的《生查子》(侍女动妆奁)等。还有的词牌,格律根本没有定型,各家,甚至同一词人的各首作品格式都不一致,根本没有正体可选!
那么正体和变体如何区分呢?
(三)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1、正体的特点:(1)符合格律规则,以律句为主或基本用律句。(2)使用频率最高和(或)出现最早。
2、变体特点:在正体基础上,出现字数、句读、平仄、押韵等变化,但是大部分格式仍然与正体一致的变调称为变体,变化过多,就不再是变体,而是同名异调!
3、成为正体的条件:正体的使用频率最好能占该词牌的50%以上或更高。而且使用频率最好明显高于使用频率最高的变体。出现最早并不是正体的决定条件。
4、正体和变体如何划分?
总则:按格律严格程度,小令>中调>长调,正体变体划分的严格程度亦相同。
(1)字数变化:某句字数的增减都能成为变体,如《卜算子》。不过有人认为是衬字。
(2)平仄句式的变化:如果某一句的平仄格式变化,如“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就可能是变体。变化可以是一种律句变成另一种律句,也可以是律句和拗句的转换。在小令里很严格,在长调里如果不涉及关键句子,且多个句子变化交织,可以不算变体。如《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等。
(3)押韵变化:平仄韵全篇变动,同时拌有句式平仄变化,肯定是变体!如《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有平韵、仄韵两体。如果只是1、2句押韵的增减,往往可以不算变体。例如《沁园春》首句可以入韵,但是这是完全自由的,所以不算变体。
(4)句读变化:明显的句读变化肯定是变体。但是要注意:五字句可以拆成2+3,六字句可以拆成2+4,九字句可以由上三下六变成上六下四。十一字句可以是上四下七或上五下六。等等。一般可以不认为是变体。
小令(59字以内)五十三调
〖十六字令〗〖忆江南〗〖渔父〗〖捣练子〗〖江南春〗〖忆王孙〗
 〖调笑令〗〖如梦令〗〖长相思〗〖相见欢〗〖生查子〗〖昭君怨〗
 〖点绛唇〗〖浣溪沙〗〖霜天晓角〗〖菩萨蛮〗〖诉衷情〗〖采桑子〗
 〖卜算子〗〖减字木兰花〗〖巫山一段云〗〖谒金门〗〖好事近〗〖忆秦娥〗
 〖清平乐〗〖一络索〗〖更漏子〗〖阮郎归〗〖画堂春〗〖喜迁莺〗
 〖摊破浣溪沙〗〖桃源忆故人〗〖乌夜啼〗〖眼儿媚〗〖朝中措〗〖人月圆〗
 〖太常引〗〖柳梢青〗〖武陵春〗〖酒泉子〗〖西江月〗〖少年游〗
 〖醉花荫〗〖南歌子〗〖浪淘沙〗〖鹧鸪天〗〖鹊桥仙〗〖玉楼春〗
 〖虞美人〗〖南乡子〗〖一斛珠〗〖踏莎行〗〖小重山〗
中调(60~90字)二十五调
〖临江仙〗〖蝶恋花〗〖一剪梅〗〖唐多令〗〖钗头凤〗
 〖破阵子〗〖渔家傲〗〖苏遮幕〗〖定风波〗〖好女儿〗
 〖谢池春〗〖行香子〗〖青玉案〗〖感皇恩〗〖天仙子〗
 〖江城子〗〖千秋岁〗〖离亭燕〗〖风入松〗〖祝英台近〗
 〖御街行〗〖一丛花〗〖山亭柳〗〖蓦山溪〗〖洞仙歌〗
长调(90字以上)三十调
〖满江红〗〖水调歌头〗〖满庭芳〗〖汉宫春〗〖烛影摇红〗
〖八声甘州〗〖凤凰台上忆吹箫〗〖声声慢〗〖暗香〗〖扬州慢〗
〖双双燕〗〖玉蝴蝶〗〖念奴娇〗〖高阳台〗〖桂枝香〗
〖木兰花慢〗〖水龙吟〗〖石州慢〗〖齐天乐〗〖雨霖铃〗
〖永遇乐〗〖西河〗〖望海潮〗〖疏影〗〖沁园春〗
〖贺新郎〗〖摸鱼儿〗〖兰陵王〗〖六州歌头〗〖莺啼序〗